【回族禮儀】回族衛生習俗

【回族禮儀】回族衛生習俗

2015-10-07 huizuba 回族吧

 

【回族禮儀】回族衛生習俗

回族是一個愛清潔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衛生習俗,這在我國各個民族中,甚至世界各民族中也是備受稱道的。回族講究清潔衛生的習俗與伊斯蘭教的影響有關。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拜功」,是穆斯林必須履行的職責,而禮拜時要求身體、衣服和禮拜之所都要乾乾淨淨。回族的沭浴可分為大凈和小凈。「沐」即小凈,「浴」即大凈。伊斯蘭教規定,凡穆斯林在房事、遺精、月經及分娩後,必須沖洗全身,稱為「大凈」,阿拉伯語音譯為「務蘇里」。大凈後,在沒有出現以上情況下,如超過7天,就要重新大凈。特別是出遠門旅行,參加婚禮、主麻日,過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等主要活動之前,必須洗大凈;小凈,波斯語音譯為「阿卜代斯」。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嘔吐、流血、睡眠之後做禮拜時,須洗手、洗臉、洗肘、漱口、洗鼻孔,用濕手抹頭,沖洗雙腳等,如入廁,還須洗下身。洗大、小凈須從上到下,從右到左,不準亂洗,以免洗凈的地方再濺上髒水;同時要求各個部位都要洗到,如果少洗了一個部位,整個大凈則無效,還要重新開始。大、小凈非但要凈身,還要潔心,做到表裡如一,乾淨正派。沐浴的益處,回族中流傳著「常洗大小凈,百病難以生」,「飯前洗洗手,飯後漱漱口,不活一百一,也活九十九」。

除了沐浴外,回族還特別講究飲食衛生、服飾衛生、環境衛生等等。其飲食方面以「凈潔為相宜,污濁的受禁止」為原則,如忌食自死物和血液,從醫學角度講有利於減少細菌、病毒對人體的侵害,益於健康。回族群眾一般不喝酒、不吸煙,喜歡飲茶,特別是喜歡飲「蓋碗茶」。飲茶除茶葉外,有的還添加糖、玫瑰花、桔皮、蜂蜜、芝麻、果乾等,這種用不同輔料搭配泡製的茶,可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如白糖清茶可治胃腸偏熱;綠茶、玫瑰花可治肝膽旺症,加桔皮可治痰多等。

回族很講究服飾衛生,喜歡穿白色的衣服,一般不主張留長發和長指甲,臨終前一定要剪掉手、腳指甲。回族比較重視環境衛生,有每日洒掃堂室庭院的習慣,房前屋後收拾得乾淨整齊,井井有條,可謂糞成方,草成垛,井窖有蓋,雞羊有圈;用過的水桶必須掛在牆上,不能放在地上,洗凈的碗碟和飯勺都要反扣,以防灰塵落入。回民飯館、茶館以乾淨、衛生出名,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在一般回族家庭中都備有湯瓶、吊罐等。平時洗手洗臉,尤其是禮拜前洗小凈時都用湯瓶,而不用臉盆,其原因是洗過的水只能往下流。湯瓶形似茶壺,上部小,下部大,有蓋有把兒,且有流水的小嘴,不潔之物不容易進去。關於湯瓶的來歷,據傳說,湯瓶本名「洗壺」,是唐代從阿拉伯傳入中國的。「安史之亂」後,唐玄宗為了表示和阿拉伯人民的親善友好,命巧匠特製一把精美的洗壺送給阿拉伯使者,來客驚嘆中國工匠的精湛手藝,將洗壺改稱「唐瓶壺」,久而久之,民間就簡稱「湯瓶」了。「湯」在中國古代漢語中的本意指「熱水」,所以,湯瓶逐漸成了穆斯林沐浴凈身水壺的專用名詞了。其種類有銅、搪瓷、輕鐵、塑料、砂泥、鋁和錫鐵湯瓶等等。有的飯館將湯瓶畫到門牌上,作為「清真」的標誌使用。

吊罐是回族特有的作全身沐浴的衛生設施。相傳,吊罐是盛唐時期由波斯穆斯林商人傳入我國。吊罐有陶質的、鐵質的、鋁質的、木質和銅質的。吊罐底部開一小孔,不用時塞上木塞,洗時拔出木塞,水就從小孔流出,其形式類似沐浴。凡懸掛吊罐的地方,其地上一般要修一條通往室外的下水道,以排除污水。,

回族由於養成了愛清潔、講衛生的良好習慣,一般說來身體素質都比較好,健康長壽者也較多,這正如著名記者范長江在其《中國的西北角》中所說:「他們的身體堅強結實。因為宗教教條的訓練,他們養成了幾種非常有益的生活習慣,如早起、勤於沐浴、遵守時間、不吃死後的動物等,特別是不吃鴉片,關係於他們的體格方面非常重大。」

 


推薦閱讀:

古代衛生那些事,中國古代衛生事業遙遙領先領先世界
筷子久用不換會致癌?筷子應該多久換一次?
公共澡堂洗澡有什麼注意事項?
大媽眼癢四個月竟是眼睫毛根部長滿吸血蟲,該怎樣保持眼部衛生?
有哪些不衛生的街頭小吃?

TAG:禮儀 | 習俗 | 衛生 | 回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