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中國的禮服 (人民日報海外版)

就習近平主席出訪著裝——

再議中國的禮服

馬保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4年04月05日   第 06 版)


 

  3月31日晚,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著中式禮服出席比利時菲利普國王夫婦舉行的隆重國宴。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攝

  3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王宮以及3月31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拉肯宮身著中式服裝出席荷蘭威廉-亞歷山大國王、比利時菲利普國王舉行的盛大國宴。主席夫婦大方得體的著裝引來人們的廣泛讚譽,同時也引起人們對「中國人應有什麼樣的禮服」這一話題的熱議。我們「讀者橋」版曾就此話題展開過討論,現在藉此機會請外交部禮賓司資深外交官撰文,回顧我國外交著裝的歷史,並展望外交禮服的發展趨勢,敬請關注。

  ——編者 

  

  禮服

  國際交往中的莊重禮儀場合,有時需要穿禮服。西式禮服大體分三種:一是常禮服或晨禮服(morning coat);二是大禮服或燕尾服(full evening dress or tail coat);三是小禮服或晚餐禮服(dinner jacket or black tie )。其中以大禮服最為隆重。

  實際上,現今西式禮服,特別是男士大禮服,只在少數西方國家存在,在世界上並不特別流行,處於「式微」狀況。究竟哪些場合應該穿大禮服或小禮服,在西方也並無統一、公認的標準,往往因主人的意願而定。如1962年白宮主人肯尼迪曾正式命令,白宮晚宴一律改穿小禮服,而尼克松入主白宮後,以順應國際潮流之名,又恢復了大禮服。之後,美國的繼任總統們,除卡特提倡穿小禮服外,包括柯林頓在內,全都是大禮服盛裝出場。

  服飾是一個國家、民族禮儀文化的載體,是其道德價值取向的名片。由於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沒有明確規定禮服的樣式,我國領導人就以中山裝為禮服,不穿西式禮服。我國外交官在遇到需要穿西式禮服的場合,也多以中山裝應之。按照國際習慣,民族服裝具有禮儀功能,因而亞、非、拉和阿拉伯世界很多國家的民族服裝,以及我國中山裝、旗袍等,都可以出現在國際禮儀活動場合。

  我國廣大民眾,特別是外交人員,期盼獨具我國風格禮服的願望,由來已久。

  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身著嶄新的中式禮服,在荷蘭、比利時亮相,讓世人眼前一亮,讓國人為之振奮。習主席所穿的中式禮服,形似中山裝,又不同於傳統的中山裝,而是對中山裝的關鍵部位進行了改良,既保留了中式服裝的傳統,又採納了西服某些元素,使之巧妙結合在一起,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這款中式服裝,放棄了中山裝的翻領、風紀扣、明扣,採用3個暗兜,上身只有左胸兜,無兜蓋,飾帕巾(這是我國領導人首次使用口袋巾),既展示出中華文化風采,又傳揚出時代信息。彭麗媛在阿姆斯特丹王宮身著青綠色中式長裙,外衣對襟,過腰,門襟袖口均以繡花鑲邊,典雅大氣,既有傳統風格,又富現代感,與習主席的中式禮服相呼應,彰顯出東方人的優雅、大方、沉穩、自信。

  習主席這次亮相的禮服,是順應民心之舉,因而受到廣泛關注。有人把它稱之為新式「中國禮服」,在筆者看來,這至少代表了中國禮服的設計理念。

  中山裝

  推翻滿清王朝以後,孫中山先生倡導的中山裝,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中山裝被新中國繼承,成了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標準服裝。在外國人眼裡,中山裝就是中國的國服。

  百年中山裝,歷經風雨,其厄運始自「文革」。「文革」乍起,即把當時在我國「殘存」的西服列為奇裝異服,穿西服就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1966年9月29日,外事部門規定,參加接待外賓的工作人員:「男同志一律不準穿西服,女同志一律不穿旗袍、高跟鞋,不抹口紅,不戴首飾,不燙髮,不拿純裝飾用的手提包等。」不準穿西服,中山裝就成了唯一的「正統」服裝。隨著「文革」結束,中山裝逐漸被冷落。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著裝審美情趣多樣化,西服開始走紅。1980年8月21日和1983年5月23日,外交部先後印發《關於對外活動服裝穿著的幾點規定》和《關於參加外事活動著裝問題的幾點規定》,二者內容基本相同,只是後者更強調服裝應「美觀」及「女士服裝式樣、顏色應多樣化」。二者都說到「男士除穿中山裝外,也可著西服或民族服裝」;在國外「如東道國規定著禮服或民族服裝,中方男士可穿中山裝,女士最好穿旗袍或長裙」。可以說,那時中山裝被賦予「代禮服」的地位。

  1982年,筆者奉派到駐捷克斯洛伐克使館工作,既穿西服,也穿中山裝。當時,在我國駐外使館的國慶招待會上,外交官們基本都穿中山裝。直到上世紀末,我國領導人出國訪問也常穿中山裝。可是近年來,不論我國領導人,還是外交官,都換上西服,中山裝逐漸「式微」。

  所以「式微」,當然還得從中山裝本身找原因。傳統的中山裝,缺點是明顯的:領部比較呆板,卡得較緊,鈕扣不像西裝那樣收放自如。這不僅讓人們身體受到束縛,而且不符合當代人們嚮往開放、改革的心理需求。中山裝要想涅槃重生,必須改革,必須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筆者認為,習主席在荷蘭、比利時亮相的中式服裝,就是讓中山裝重新流行的一次成功實踐。

  西裝

  西裝是目前世界上最為流行的服裝。它確實有很多優點:挺拔舒展,符合男性陽剛之美的心理追求,特別是其衣扣可開可閉,瀟洒自如,既可展示嚴肅,又可表現活潑。

  不過,西裝並不是禮服,不能與西式禮服並列。西服套裝,即上下一色的西服正裝,才是公務活動、對外交往的標準服裝。當今世界,即使各國的領導人出國訪問,也常常是西服正裝,不再拘泥於大禮服。未來,在可預見的相當長時間內,西裝仍將獨領風騷。

  現代首腦外交,注重實際,不尚奢華,常常有意擺脫刻板的禮儀束縛,有時不穿正裝,不扎領帶、領結,甚至不穿西服,只穿便裝。

  另外,雖然男士西裝與女士西裝套裙,都屬於公務裝,但是女士西裝套裙應用範圍要窄一些,一般只適用於公務活動,不應出現在舞會、聚餐等交際場合。而男士西裝除了作為公務服裝,也適用於幾乎所有交際場合。

  規範著裝

  長期以來,我國沒有明文規定禮服,可以說是一個缺憾。

  我國領導人、外交官等在外交禮儀場合,除了中山裝之外,究竟應該穿什麼禮服,並無章可循、無法可依。現下的狀況是,不分在國內,還是在國外,西服幾乎成了我國公務員的唯一選擇,而且不分場合,穿黑西服到處走,未免過分。西服「一枝獨秀」、「獨步天下」的局面,並不利於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

  筆者認為,應該出台相應的法規,規範我國官方人士的著裝行為。官場穿戴,不應是個人行為,不應讓「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再繼續下去了。國家公務員、外交官著裝,是百年大計、國之根本,關係到政府權威和國家形象,應該給予足夠重視。

  首先,應抓緊對中山裝的改良,設計出規範的中式禮服並正式命名。如在接受外國大使國書、參加傳統節慶活動、祭奠先人等官方舉辦的國事活動中,從領導人到各級官員,應以穿中式禮服為正式。領導人出國訪問,在西方人士身著大禮服場合,也應展示富於中國禮儀文化的禮服。我國駐外使節舉行國慶節、建軍節、春節招待會,向駐在國元首遞交國書、參加駐在國隆重典禮儀式等,應一律穿中式禮服。公務場合、對外交往活動時穿西服。

  其次,作為衣冠大國,我們應該有自己禮服的品牌。我們可否參考西式大禮服、晨禮服、小禮服等,設計出符合中華禮儀文化的各式禮服。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4-04/05/content_1411288.htm
推薦閱讀: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7.6.12)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08.02)
『中國成數字支付領先國家』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08.04)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09.21)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07.19)

TAG:中國 | 人民日報 | 禮服 | 人民 | 海外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