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炙學科談針刺補瀉
針炙學科談針刺補瀉
針刺補瀉,是根據《靈樞。經脈》中「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而確立的兩種不同的針刺方法。補法是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方法;瀉法是指能疏瀉病邪,使亢奮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針刺補瀉的效果主要與疾病的性質、患者的體質及腧穴的特性有關,更與針刺手法有關。
(1)機能狀態:針刺對人體在病理情況下不同的機能狀態,具有一定的雙向性調整作用,如機能低下而呈虛證時,針刺可以起到補虛的作用;若機體邪盛而表現為實證時,針刺可以瀉實。
(2)腧穴特徵:許多腧穴有一定的特異性。有的能夠補虛,如足三里、氣海、關元、膏肓俞等穴;有的可以瀉實,如十宣、少商、曲澤等。
(3)補瀉手法:針刺手法是產生補瀉作用,促使機體內在因素轉化的主要手段。我國古代針灸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和創造了很多針刺補瀉手法。臨床常用的幾種基本單式補瀉手法有:
疾徐補瀉:進針慢、退針快,少捻轉為補;進針快、退針慢,多捻轉為瀉。
呼吸補瀉:呼氣時進針,吸氣時退針為補;吸氣時進針,呼氣時退針為瀉。
開合補瀉:出針後迅速按壓針孔為補;出針時搖大針孔為瀉。
提插補瀉:先淺後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為補;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為瀉。
迎隨補瀉:針尖隨著經脈循行的方向,順經斜刺為補;針尖迎著經脈循行的方向,迎經斜刺為瀉。
捻轉補瀉:左轉時角度小,用力輕為補;右轉時角度大,用力重為瀉。
另外還有很多複雜的複式手法,臨床上常用的有燒山火和透天涼兩種。
燒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現溫熱感而得名,適用於治療麻冷頑痹等寒證。操作方法是:將穴位縱向分為天、地、人三部,將針刺入天部(上1/3),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再將針刺入人部(中1/3),得氣後行捻轉補法,然後再將針刺入地部(下1/3),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即慢慢地將針提到天部。如此反覆操作三次,即將針按至地部留針。
透天涼因可以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現寒涼感而得名,適用於熱證。操作方法是:將針刺入應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然後再將針緊提至人部(中1/3),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然後再將針緊提至天部(上1/3),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將針緩慢地按至地部。如此反覆三次,將針緊提至天部即可留針。
此外,臨床上對於虛實不明顯的病症一般採用平補平瀉的方法。本法介於補法和瀉法之間,操作時應均勻地提插、捻轉,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氣為度,然後用中等速度出針。
推薦閱讀:
※巧遇心理學。
※超長乾貨!來自指南針技術流名師每一學科的複習建議
TAG: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