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日本天皇退位始末:退位後被稱上皇,系200年來第一人

劃重點:

1、日本皇室會議於2017年12月1日商議決定:現任明仁天皇將在2019年4月30日正式退位;

2、明仁天皇長子德仁親王將在2019年5月1日即位,次子文仁親王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

3、明仁天皇退位後將搬離皇宮,稱號「上皇」,生活支出由新任天皇提供;

4、現年83歲的明仁天皇於1989年即位,在位時間長達30年。

一、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天皇定於2019年4月30日正式退位

2017年12月1日,日本宮內廳召開皇室會議,由擔任議長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召集,包括皇宮內廳長官、皇室成員、最高法院院長等人出席。日本皇室會議主要負責審議皇族婚姻、皇位繼承等重大事宜,上次舉行時間是1989年。

此次時隔25年再次召開的皇室會議主要討論了現任天皇退位、皇太子即位及修改元號等事宜,並最終作出明仁天皇2019年4月30日退位、皇太子德仁於同年5月1號即位並修改元號的決定。

現任明仁天皇生於1933歲,1989年即位成為日本第125代天皇。隨著年事漸高,這位83歲的耄耋老人希望早日山林隱逸的願望本無可非議,但由於日本特殊的天皇制度,此番退位竟讓明仁天皇成為日本200年來「生前退位」第一人。

二、現任天皇選擇「生前退位」,系200年來第一人

日本明治時代法律規定,日本天皇終身在位,即終身制。然而明仁天皇已年屆83歲高齡,繼續執行憲法規定的國事行為等諸多公務委實有些力不從心。正如明仁天皇此前所說,他不希望年事已高成為天皇減少公務出行的理由,因此盼望能勝任這一職責的人早日即位為天皇。

2017年6月9日,日本參議院舉行全體會議,一致通過允許天皇退位的《天皇生前退位特別法案》,該法案允許「天皇可退位,並在退位後保有上皇稱號」,這個本質上是針對明仁天皇設立的法案,令他成為自1817年光格天皇「生前退位」後,200年來首位「生前退位」的日本天皇。

三、皇太子即位為新任天皇

明仁天皇在2019年4月30日退位後,皇位將傳給明仁天皇長子、皇室第一順位繼承人、皇太子德仁(圖),屆時,58歲的德仁將成為自明治時代以來即位時最年長的日本天皇——比明仁天皇即位時的55歲年長3歲。德仁即位後,他的胞弟、明仁天皇次子秋筱宮文仁親王將成為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

德仁是明仁天皇與美智子皇后的長子,畢業於牛津大學,愛好音樂且擅長中提琴和小提琴演奏。他在此前談及明仁天皇的「生前退位」時表示:「我充分尊重天皇陛下的心情,我會銘記歷代天皇的言行,投身公務。」

四、想要即位不容易,日本政府也是「第一次」

天皇退位,皇太子即位,這看似順理成章的事,其實中間還存在包括元號更迭、儀式交接等諸多繁冗事項。

其中,對於天皇退位、皇太子即位的時間,日本政府就曾出現過分歧。儘管現行決定明仁天皇於2019年4月30日退位,皇太子5月1日即位,但此前還有一種天皇2019年3月31日退位、皇太子4月1日即位的方案。

為何會有上述分歧?明仁天皇在昭和64年(1989年)即位,後改元平成。皇室宮內廳和皇族認為明仁天皇最合適的退位時間應該是在平成30年(即2018年)年底,這樣新年號可以從2019年4月1日啟用。皇宮內廳的最初計劃也是如此,認為德仁皇太子應該在即位的同時啟用新年號。

但在今年6月9日通過的《天皇讓位特例法案》中規定:「讓位須在公布之日起三年內完成」,並在附則中詳細規定「讓位日程等事務,須經皇室會議會後,由內閣(日本最高行政機關)決定」。

由於牽涉重大,以首相安倍晉三為首的日本內閣只能慎之又慎,在充分考慮並徵求天皇和皇族意見的基礎上反覆商榷。

此外,天皇的退位、即位過程中還涉及大量儀式,包括繼承儀式(八尺鏡、八尺瓊勾玉、和草薙劍三件神器的交接)、朝見儀式(立法、司法、行政三部門長官首次拜謁新天皇)及即位過程中最為重要的「踐祚大嘗祭」儀式。

「踐祚大嘗祭」是一代天皇僅有一次的重要儀式,也是即位儀式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僅該儀式的準備時間就需要一年。

另一方面,由於2019年4月日本將連續進行朝野政黨地方選舉和國會審議政府預算案,綜合以上,同時也是對局勢的考量,天皇退位時間最終選定在4月30日。

因此,此次天皇退位不但對日本皇族是一次考驗,就連日本政府都有些「手忙腳亂」。11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全體會議上就天皇退位一事表示:「將竭盡全力促使其順利進行」,但事實上卻是如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所說:「日本政府也是第一次做這樣的活動」。

五、明仁天皇退位後被稱上皇,身份待定

既然日本天皇已有200年沒有「生前退位」的先例,那麼,身處現代的明仁天皇在退位後應該以何種身份生活呢?《天皇生前退位特別法案》規定:天皇可退位,並在退位後保有上皇稱號。

可以確定的是,明仁天皇在退位後會被稱為「上皇」,出家則被稱為神皇,稱呼沿用「陛下」。

但是由於日本政界擔憂此次為明仁天皇開創的「生前退位」先例可能會讓天皇退位制長期化,甚至在未來出現隨意退位的情況,因此日本政府正在察納雅言,聽取各方意見,商討為生前退位的天皇設立一個新的身份。

六、天皇退位後將搬離皇宮,生活支出由新天皇提供

明仁天皇計劃在退位後與皇后一同搬離皇居御所(皇宮),搬遷至日本皇族御用地——東宮御所(圖)居住。東宮御所是明仁天皇結婚次年(1960年)至1993年居住的充滿回憶的地方。舊居皇居御所則會成為新任天皇一家的居所。據日本宮內廳人士透露,由於交換住所會涉及方方面面的修改,明仁天皇退位後恐怕無法立刻搬遷。

搬離「皇宮」後,明仁天皇與皇后的生活費將納入新任天皇一家的日常生活費中,日本皇室稱其為「內廷費」。據悉,2017年皇室「內廷費」約為3億24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000萬元)。

《明仁天皇退位後新制度》顯示,明仁天皇退位後將「不再享有攝政及皇室會議議員資格」,「死後葬入皇陵,享有大喪禮儀」,「生活費從內廷費中支出」等。

明仁天皇退位後,象徵天皇身份的公務活動將由新任天皇承接,不過出於興趣等因素,對於魚類的研究以及網球、藝術鑒賞等私人活動可能仍會由明仁天皇「親力親為」。

七、讀懂日本天皇制

天皇是日本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國家的表率與象徵。在最初的意義中,天皇屬於「神族」,是日本神話中創世神天照大神的後裔,也是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最高領袖。

天皇制自公元前660年第一代神武天皇即位至今已沿襲125代。正因為天皇是「神」,所以皇族不具備國民的「凡人」表徵,比如姓氏。

1946年1月1日,明仁天皇的父親裕仁天皇作「人間宣言」,首次否定了天皇「神」的地位和性質,但即便如此,在多數日本人心中天皇仍是「神」的代表。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歷史上的大名都不廢除天皇,而是選擇供奉傀儡?
古代日本天皇的「稱號」是什麼性質?為什麼明治以後的天皇不再有「稱號」?
日本南北朝糾紛時隔多年,為什麼會在明治一代裁定南朝為正朔?而且明治是北朝一脈,明確北朝列代不入天皇序列,那麼南北朝以後的日本皇室在日本史上的位置應該如何看待?
日本天皇終生不願對侵略中國負責,最後死於癌症,晚年一句話絕望到底

TAG:日本 | 日本天皇 | 天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