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家陵寢

明清皇陵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明清皇家陵寢

指中國的明朝、後金、清朝等三個朝代的皇帝陵墓群。此陵寢群在2000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並在2003年、2004年擴充。

分布

包含的陵寢

1、南京市

明孝陵:明太祖及其后妃的陵墓(登錄時間:2003年)

2、北京市

明十三陵:埋葬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群(登錄時間:2003年) 

3、湖北省鍾祥市

明顯陵:明世宗之父母陵墓(登錄時間:2000年) 

4、河北省

清東陵:埋葬清朝五個皇帝的陵墓群(順治帝、康熙帝、乾隆帝、咸豐帝、同治帝)(登錄時間:2000年)

清西陵:埋葬清朝四個皇帝的陵墓群(雍正帝、嘉慶帝、道光帝、光緒帝)(登錄時間:2000年)清西陵還包括後入葬的宣統帝骨灰墓及其皇后的衣冠冢

5、遼寧省

盛京三陵:後金的三個皇家陵寢(登錄時間:2004年) 福陵:努爾哈赤和其皇后的陵墓;昭陵:皇太極和其皇后的陵墓;永陵:努爾哈赤祖先的陵墓。

             彑

-?-

明孝陵

         夂                 小

明孝陵神道

明孝陵在南京茅山西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合葬於此。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一說始建於洪武九年),次年九月葬入太祖嫡妻孝慈馬皇后,定陵名曰「孝陵」,十六年陵工。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面為神道,自下馬枋至欞星門;後面為陵寢,在欞星門東北方。孝陵環以城,城周22.5公里,自下馬坊至明樓縱深2.62公里。

文武方門

下馬坊

神烈山碑

孝陵規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24隻,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彑

-?-

明十三陵

         夂                 小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代皇帝的墓葬建築群,坐落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離京城約50公里,自永樂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禎帝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200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明長陵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於1409年至1413年最早興建的明長陵,他當時經「車駕臨視」,欽定山名為「天壽山」,1423年他於北征韃靼途中駕崩,後安葬於此,但明長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後近200年的興建,形成長達7公里多的完整建築群。

明昭陵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明長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明永陵和萬曆帝朱翊鈞的明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規模亦最大,其餘陵墓則是死後才動工,大約會用半年修建。崇禎帝因為是亡國之君,並沒有正式建陵,現時的陵墓是以其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明永陵

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館」成立。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彑

-?-

明顯陵

         夂                 小

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7.5公里純德山的明顯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圓陵墓面積1.83平方公里,是我國中南地區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國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單體陵墓。其「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 

顯陵是一座典型的明代皇帝陵墓,因其修建時間長,用工巨大,從而形成了高水平的建築。顯陵在規劃布局上,利用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將陵區四周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被都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布局和安排。

陵區後部的自然山丘為祖山,作為陵寢的依託,兩側的山體作為環護,中間台地安排建築、九曲河婉蜒其間,前面山丘為屏山,構成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體現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原則。

御橋

在建築布局上,充分利用松林山間的台地依次安排下馬碑、門、亭、望柱、石像生、坊、橋等,順山勢引導至享殿、明樓和寶城。疏密有間,層層遞進,給人以封建禮制的秩序感。建築掩映于山環水抱之中,相互映襯,如同「天設地造」,構成了一項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

顯陵在建築手法上也有其獨特之處,如一座陵墓二座地下宮殿、金瓶形的外羅城、九曲迴環的御河、龍形神道和內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僅見的孤例。同時,顯陵的建造是明中葉重大事件「大禮議」的產物,關聯著嘉靖初年的社會思想、信仰和一些政壇首腦人物的命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彑

-?-

清東陵

         夂                 小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處的馬蘭峪,界於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園大小建築580座。清東陵是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五個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 161人的大陵園。清東陵堪稱是清朝遺留的中國文化瑰寶。 

孝陵神路

清代帝王在選勘陵址時,以中國傳統的「風水學」理論為依據,刻意追求「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的山川形勢,以達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東陵正是這種理念的最佳體現。陵區東側的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卧,勢皆西向,儼然左輔;西側的黃花山似白虎雄踞,勢盡東朝,宛如右弼。靠山昌瑞山龍播鳳翥,玉陛金闕,如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鍾,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圓巧端正,位於靠山、朝山之間,似玉案前橫,可憑可依;水口山象山、煙墩山兩山對峙,橫亘陵區之南,形如闕門,扼守隘口。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夾流,顧盼有情;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勢,對於鑲嵌於其中的陵寢形成了拱衛、環抱、朝揖之勢,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孝陵七孔橋

清東陵的15座陵寢是按照「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設計排列的。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峰的中軸線上,其位置至尊無上,其餘皇帝陵寢則按輩分的高低分別在孝陵的兩側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孝陵之左為聖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為文宗咸豐皇帝的定陵,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現了長者為尊的倫理觀念。同時,皇后陵和妃園寢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邊,表明了它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係。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與陵區中心軸線上的孝陵神道相接,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系,其統緒嗣承關係十分明顯,表達了瓜瓞綿綿、生生息息、國祚綿長、江山萬代的願望。

             彑

-?-

清西陵

         夂                 小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寧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這裡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后妃、王爺、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共有陵寢十四座,還在配屬建築行宮、永福寺,這裡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古建築群。

泰陵

清西陵是中國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寢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品。4座帝陵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合理、宮殿輝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整;后妃園寢嚴格按照封建等級制度的規格建造,雖久經大自然的風雨剝蝕,其規模與原貌仍存。親王、公主、阿哥園寢大部保存相當完好,行宮、永福寺雖歷經滄桑,但也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從而使清西陵成為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陵寢之一。清西陵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18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期中國陵寢建築藝術風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對中國古代陵寢建築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寢建築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

隆恩殿又稱享殿

清西陵4座帝陵及附屬陵寢的建築無論在規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變過程。泰陵、昌陵完整宏偉的陵寢規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時期的輝煌,慕陵建築的裁減(清朝陵寢中第一個裁去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明樓、寶城等)、崇陵陵寢規模的減小,真實地記錄了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軌跡。就保存狀況而言,清西陵是中國陵寢建築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寢之一。

             彑

-?-

盛京三陵

         夂                 小

盛京三陵,指早期的三個清朝皇家陵寢,即遼寧省瀋陽市郊的清福陵、清昭陵和撫順市新賓縣永陵鎮的清永陵。2004年,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其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拓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皇后葉赫那拉氏陵寢,因坐落在瀋陽市東北11公里處。故又稱東陵。

福陵始建於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己巳年)).竣工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經康熙、乾隆兩帝增建,方具今日規模。此陵面傍渾河,背依天柱山,水繞山環,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雖與昭陵如出一轍,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兩大特點。第一,晉謁此陵時,由正紅門到碑樓,須登108級石台階。第二,建築物隨坡勢起伏而顯得更加錯落有致、高大雄偉。

福陵規模儘管比昭陵小,然而由於它有上列兩大特點,再加之環境優美,仍獨具魅力。所以,人們游罷昭陵,依然能興緻勃勃地繼游福陵,而且不會產生雷同感。現在,福陵一帶已闢為東陵療養地。

昭陵

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陵寢。因坐落在瀋陽市北端,故又稱北陵。其規模宏大,結構完整,遠非其他二陵可比。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於順治八年(1651年),後經康熙、嘉慶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規模。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護以繚牆(圍牆),極似一座小城。全陵佔地18萬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認下馬碑到正紅門;中部,從正紅了門到隆恩門;後部,從隆恩門到寶頂。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神橋、牌樓、正紅門、碑亭、隆恩門、隆恩殿、明樓、寶頂。兩側呈對稱布局,建有輔助建築。

永陵

清永陵始建於1558年,初稱興京陵。1659年,改稱永陵。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貼木爾、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臨追封猛哥貼木爾為「肇祖原皇帝」、福滿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為「顯祖宣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後九次來永陵謁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大典。

推薦閱讀:

為何世界上好多國家都以「娜」或說NA作為女名?
一半糞便一半黃金,這裡是孟買! | 不可思議的印度(二)

TAG:文化 | 世界 | 遺產 | 明清 | 世界文化 | 文化遺產 | 世界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