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與韓信有關成語

與韓信有關的成語、俗語

【背水一戰】韓信攻趙,在井陘口背水列陣,大敗趙軍。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後以"背水一戰"比喻在不利情況下和敵人作最後決戰。也比喻面臨絕境,為求得出路作最後一次努力。

【一飯千金】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又載,韓信為楚王時,"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後以"一飯千金"泛指受人之恩而給予重報。千金:漢承秦制,一斤金為千金,值一萬錢。

【胯下之辱】從胯下爬過的恥辱。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後以"胯下辱"指胸有大志的人能屈能伸甘受小辱。

【能屈能伸】指人在不得志時能忍耐,在得志時能施展其抱負。沒有志氣的人在惡勢力面前屈服亦常以此語解嘲。《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在故鄉淮陰曾經受過胯下受辱,當時有許多人都笑韓信外勇內怯,稱他為"胯夫"。韓信被封為楚王后,以德報怨,給屠中少年授職。因此,在韓信的故鄉淮陰俚語有云"能屈能伸大丈夫"。 

【鳥盡弓藏】謂飛鳥射盡,便藏起弓來無所使用。比喻天下既定或大功告成之後,就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

【蕭何月下追韓信】《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蕭何用慧眼、熱心和負責精神追回了韓信,也追回了幾乎擦肩而過的大漢400年江山。蕭何識人、留人、用人,為漢王朝的開拓奠定了人才基礎,被傳為千古佳話。

【國士無雙】國中傑出的人物,指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蕭何向劉邦薦韓信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急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蕭何對韓信作出"國士無雙"的評價,史學大師司馬遷也僅僅在韓信身上用過一次,古往英雄再無二人有此殊榮。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喻事情的成敗都出於同一個人。這原是一條民間俚語,見於(宋)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紿韓信》:"韓信為人告反,呂后欲召,恐其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稱陳已破,紿信曰:"雖病強入賀。"信入,即被誅。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謂陳倉之戰事。所謂明修棧道,即派人公開修復褒斜棧道,把三秦王的注意力引向秦嶺東段;所謂暗渡陳倉,即遠遠地繞開已經燒毀的褒斜棧道,西出故道,以迂為直,突襲陳倉,復歸咸陽。後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古今小說o鬧陰司司馬貌斷獄》:"韓信道:"閻君在上,韓信一一告訴。某受漢王築壇拜將之恩,使盡心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與漢王定了三秦 。""

【匹夫之勇】謂不用智謀,單憑個人血氣的勇氣。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婦人之仁】謂施小惠而不識大體。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置之死地而後生】謂置於不戰則死的境地,然後方能奮勇戰鬥,取勝得生。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半渡而擊】謂渡河作戰乘敵人尚未全部渡過河時進攻他們。濰水之戰中,韓信利用敵人實行"半渡擊"的作戰原則,以沙囊壅水,引軍半渡而擊,先佯敗而退,以誘敵半渡,導敵就範,爾後決水,分割殲敵,一氣呵成,制敵於死命。見"囊沙壅水"。《百戰奇略》一書將韓信"沈沙決水,半渡而擊"戰法列為"水戰"法則。

【十面埋伏】言韓信垓下擊敗項羽事,後以"十面埋伏"謂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前漢書平話》卷中:"垓下聚兵百萬,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逼羽烏江自刎。" 自明代後期有琵琶大麴《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楚漢》流傳至今。以垓下大戰為主題,用琵琶演奏,表現古代戰場上千軍萬馬震撼山嶽的聲勢。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愚笨人多加考慮也會有可取之處,常用做進言時自謙的話。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因固問曰:"仆委心歸計,願足下勿辭。"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願效愚忠。"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同上。謂再聰明的人,也難免有失誤的時候。

【逐鹿中原】比喻爭奪天下。《史記·淮陰侯列傳》載蒯通語:"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逐鹿:指爭奪天下。鹿:指天子之位。(明)駱用卿 《題韓信廟》詩:"逐鹿中原漢力微,登壇頻蹙楚軍威。"(清)裴其章《韓侯嶺懷古》:"中原自古嗟逐鹿,鳥盡弓藏堪共哭。 "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比喻越多越好。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氣吞山河】氣勢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氣魄很大。語出《元曲雜劇·蕭何月下追韓信》:"背漢投楚,氣吞山河,知音未遇,彈琴空歌。"

【獨當一面】單獨擔當一個部門或一個方面的重任。語出《史記·留侯世家》:"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張良十分賞識韓信的才能,陳倉之戰的傑出運籌使張良認識到韓信是可以"獨當一面"的人物。

【【不賞之功】《史記o淮陰侯列傳》載蒯通語:"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後以"不賞之功"極言功大。

【人自為戰】人人自動進行殊死戰鬥,形容人人都拚搏奮戰。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後以"人自為戰"比喻各人獨立工作。

【千金一飯】同"一飯千金"。

【一飯之恩】見"一飯千金"。喻微小的恩德。韓信少年貧困,曾釣魚於淮陰城下,接受漂母贈食。韓信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受封為楚王,不忘一飯之恩,酬謝漂母千金以報前恩。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清)曹雪芹《淮陰懷古》曰:"壯士須防惡犬欺,三齊定位蓋棺時。寄言世俗休輕鄙,一飯之恩死也知。"

【鄉利倍義】趨向私利,違背正義。鄉:通"向"。倍:通"背"。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修武高眠】指劉邦詐稱使者,襲奪韓信、張耳印符事。《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卧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用恩德去回報他。見"能屈能伸"。(明)王典《淮陰少年行》詩曰:"淮陰少年爭叱吒,嗔目語難相凌罵。王孫佩劍空雄豪,俯首從之出胯下。"又云:"王孫王楚錦衣歸,卻召少年作中尉。"

【偽游雲夢】指劉邦偽游雲夢,詐捕韓信事。《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楚漢戰爭勝利後,劉邦襲奪韓信兵權,將其徙封為楚王。當劉邦聽說韓信在楚陳兵出入,又採取陳平偽游雲夢之計,逮捕韓信,貶為淮陰侯。後以"雲夢遊"代指陰謀詭計。

【居常鞅鞅】謂因不平或不滿而常常鬱鬱不樂。鞅:通"怏"。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戰無不勝】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語出《漢書·高帝紀》:"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一軍皆驚】讓全軍上下每個人都感到震驚。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淮陰少年】淮陰街頭的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好勇鬥狠的小混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反其道而行之】採取跟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

【痛入骨髓】指悲痛之極、痛心之深或怨恨之切。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秋毫無犯】絲毫不侵犯別人的利益,多指軍隊紀律嚴明。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掉三寸舌】玩弄口舌,多指進行遊說。掉:擺動,搖。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

【大張旗鼓】比喻聲勢、規模很大。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

【百戰百勝】每戰必勝,戰無不勝。《史記·淮陰侯列傳》載李左車言:"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上。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明)劉基《〈宋景濂學士文集〉序》:"其氣韻沉雄,如淮陰出師,百戰百勝,志不少懾。"

【【案甲休兵】謂停止戰事,休養士卒。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李左車言:"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

【咫尺之書】指書信,古代書寫用木簡,信札之簡長盈尺,故稱。見"案甲休兵"。

【為民請命】舊指為人民作主,出面反映百姓疾苦。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

【頭足異處】謂被斬。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

【肝膽照人】比喻真心誠意,也比喻以真心相見。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

【披腹心】比喻披露真誠,亦省作"披腹"。見"肝膽照人"。

【人心難測】謂人的內心難以探測。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此二人相與,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深拱揖讓】拱手深居,指不理政事深拱禁中,無為而治。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

【不可勝計】不計其數,極言其多。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

【不可勝數】同"不可勝計"。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蒯通言:"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櫜鵷,熛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

【不可勝算】同"不可勝計"。

【肝膽塗地】 形容慘死;也形容竭盡忠誠,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通曰:"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傑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沓,熛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

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

【肝腦塗地】同"肝腦塗地"。

【萬乘之權】指帝王,帝位。《史記·淮陰侯列傳》載蒯通言:"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夫隨廝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守儋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

【為德不卒】謂好事沒有做到底。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

【時不再來】謂良好的時機難得,不可錯過。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願足下詳察之。"

【一竿之微】指韓信微時垂釣淮陰事。語出(清)沈菊庄《韓淮陰釣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還憶否?"又云:"漢王嗜殺功高臣,不聞嗜殺釣魚人。"

【推陳出新】韓信初投劉邦,為治粟都尉,負責管理糧倉。相傳漢軍為能出漢中與項羽爭奪天下屯積了大量的糧食,很多糧食因天氣潮濕而霉變。韓信想了一個辦法,他命令士卒在每個糧倉前後各開一扇門,並規定糧食只准從前門進、後門出,這樣先運進糧倉的糧食就會被先運出去,周而復始就不會有糧食因長期堆積而變壞,韓信稱之為"推陳出新"。後人則形容稟棄舊有的方法或觀念,啟用新的有效的方法叫做推陳出新。

【韓信點兵】相傳韓信每次集合部隊,只要求部下先後按l~3、1~5、1~7報數,然後再報告一下各隊每次報數的餘數,他就知道到了多少人。他的這種巧妙演算法,人們稱為鬼谷算,也叫隔牆算,或稱為韓信點兵,外國人還稱它為"中國剩餘定理"。到了明代, 數學家程大位用詩歌概括了這一演算法,他寫道:"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枝,七子團圓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這首詩的意思是:用3除所得的餘數乘上70,加上用5除所得餘數乘以21,再加上用7除所得的餘數乘上15,結果大於105就減去105的倍數,這樣就知道所求的數字了。


推薦閱讀:

形容「勤奮好學」的成語有哪些?典故是什麼?
每日一成語:高屋建瓴
三國時期有哪些歷史典故成為了現在的成語?
「衣冠禽獸」是什麼意思?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為「衣冠禽獸」?

TAG:韓信 | 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