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詩賞析
陶淵明《飲酒》詩的賞析
《飲酒》詩共20首,非一時之作。詩人在這一組詩的原序中說:「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銓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可知,這組詩多為詩人飲酒之後所作,內容多寓感慨,與「飲酒」之事無關。本篇為陶詩之代表。
在陶淵明之前,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在人生認識上,似乎還是屈原所樹立的
詩人採菊東籬,有如傾聽著大自然美妙的音響,觀賞著大自然美妙的畫面,那裡一定有著清清的泉水,奏著莊嚴的天籟,那菊花一定散發著醉人的芳香,使詩人陶然欲醉,意與境會妙不可言。悠然之間,詩人舉首展望,遠遠的廬山映入了眼帘,這時,詩人才發現,天色已是傍晚,一層淡淡的暮靄籠罩著遠處的山景,使它更具綽約朦朧之美,在這絕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飛鳥們結伴而歸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處了詩人對「山色日夕」的感覺和體會,發人聯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飛鳥」二字,既是眼前之實景,為這平淡的畫面增添了一點動感,同時,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種象徵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體之物象,有時詩人主觀之自我。它是「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那隻倦於車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飛鳥吧!
結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實化虛,以虛涵實,妙極!就其思想來說,當源於莊子:「辯者也,有不辯也,大辯不言」(《莊子·齊物論》);「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詩人說自己從大自然里得到了許多啟示,領會到人生之真諦,但又感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當然,也無須用言語表達。詩人由「欲辯」而達「忘言」,這也是一種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藝術而言,它涵蓋了更多的,更豐富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容,各中滋味,就留給讀者自己品味了。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潯陽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人)。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漢族。(《宋書》隱逸傳雲:「陶潛字淵明,或雲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也。」)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
他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宏願。自29歲起,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不滿當時土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為五斗米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家,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含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恨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為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他用客觀的記敘方式虛構了一些情節,塑造了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並通過這個故事反映了人民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的生活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談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鍊。有《陶淵明集》。
生平與作品
陶淵明出身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封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曾做過幾年地方小官,後「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家,從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隱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的這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陶淵明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詩一百二十餘首,另有文、賦等十餘篇。陶淵明今存詩歌共125首。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因此後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他最著名的作品為《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和諧美好,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使得桃花源與烏托邦齊名,都代表了一個美好的幻想。
主要作品
《歸園田居》、《和郭主簿》、《於西獲早稻》、《懷古田舍》等。
詠懷詩有《飲酒》、《雜詩》、《詠貧士》、《讀山海經》等。
《歸去來辭》
《桃花源記》
《五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