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開示《普門品》:怎樣與觀音菩薩感應道交?

初學《普門品》如何悟入?

觀音菩薩,是人盡皆知的大菩薩。他在民間的影響力,比起佛祖釋迦牟尼佛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廿十多年前,曾經有為好朋友送我一塊送子觀音的銅牌,我一直珍藏了很久,後來卻在奔忙中不小心遺失了。

出家之後,在佛學院的晚自習中,幾乎都是讀誦《普門品》。這樣的因緣,讓我對觀音菩薩及其慈悲普渡的精神有了實際的體會。我俗家的中堂掛著一幅巨大的南海觀音,十七年過去了,我的印象依然非常的深刻,如對目前。

在民間,對觀音菩薩的信仰,不僅極為廣泛而且歷史悠久。特別是福建閩南一帶,幾乎家家供觀音、人人拜觀音,去普陀山朝拜的也是閩南人居多。但是在煙波浩渺般的信眾浪潮中,知曉《妙法蓮華經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實在太少了。

沒有讀誦、修學、受持過《普門品》的觀音信仰,只能說是近乎原始宗教的自發的樸素的信仰,亟需與純正的佛法宗旨、觀音精神接軌,才能切實獲得「菩薩的護念」——遠離一切苦厄、具足一切功德!

對一般人來說,要切實獲得《普門品》的利益,是很不容易的。初學者常見的最大障礙是懷疑,最大弊病是依賴。

(一)懷疑:對觀音菩薩尋聲救苦、普門示現的「威神之力」,總是感到難以置信,不由自主地萌生種種質疑。究其緣由,這是偏於理性而信根信力不足的表現。這樣的人,往往會草率地將經文看作是神話傳說,或簡單地視之為苦難百姓的信仰寄託。

(二)依賴:對觀音菩薩的威神之力信受無疑,但什麼事都來求菩薩,把菩薩當成了有求必應的保護神。這樣的人,是偏於感性而缺乏慧根慧力的,停留在憑仗超自然神力的樸素信仰里,像小孩子完全依賴父母一樣。

依佛法的立場,理性與感性、信仰與智慧必須是相輔相成、平衡互進的。這樣才能真正推動人格的完善,生命的升華。

《妙法蓮華經》素來被佛教界譽為「成佛的法華」,因為本經的主旨說的是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成佛是一切眾生的必然歸宿。像我們平時到寺院禮佛,哪怕只是一個合掌,將來都必定成佛。誦經念佛也是一樣,哪怕只是看到經書的名字,只是道一聲南無佛,都是成佛的金剛種子。

佛在《法華經》中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意義深遠!簡而言之,不僅讓我們得以聞悉觀世音菩薩聖德名號而蒙益,更能使我們獲得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感召,踴躍發起廣大清凈的成佛弘願。

大家都知道,觀音菩薩是佛教中大慈大悲的代表。而慈悲正是佛法的根本,慈悲是修行成佛的動力,離開慈悲就不可能有深廣的智慧、圓滿的佛果。所以,誦持《普門品》應該從慈悲去領悟,感受觀音菩薩無限的慈悲,培養擴充自己的慈悲!初學者可以從三方面去體會:

(一)危難急怖:要把經文所說的種種危難急怖,當成是自己正在面臨、正在遭遇!這樣一來,皈依觀音菩薩的誠心就會油然而生,也自然就感受到菩薩尋聲救苦,是何等的悲切!相反的,如果對苦難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那是永遠沒法與《普門品》相應的。

(二)平等廣大:設想正在受苦受難的是你自己的父母妻兒、兄弟姐妹、親朋好友,而作為就在他們身旁的你,你難道沒有施予救拔的急切之心嗎?同樣的,觀音菩薩救拔一切苦難的眾生,都是這樣一刻也不能等的。而一般人對人對眾生總有好惡愛憎之分,對所憎惡的落難的人,不僅生不起慈悲心,反而經常是幸災樂禍。所以誦持《普門品》,要細細體會觀音菩薩平等救度一切眾生的那種廣大的慈悲。

(三)普門示現:觀音菩薩尋聲救苦,是千處有求千處應的。我們面對自己或他人的苦難時,經常是束手無策,要是能有觀音菩薩那樣的能力,該有多好啊!觀音菩薩度化眾生,是隨緣現身說法的。作為一名佛弟子,難道你不希望能像觀音菩薩那樣度化眾生嗎?無論是救苦還是度化,我們都要有向觀音菩薩學習的決心,策勵自己勤修佛法、早成佛果!唯有這樣,才能契合佛說《法華經 · 普門品》的本懷。唯有這樣,修一切善業才不至於淪為魔業——「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華嚴經)。

我們都是在生死苦海中的眾生,卻因貪著感官欲樂而忘了身在苦海,不到災難降臨就不求出離。觀音菩薩的慈悲,不只是為眾生拔除苦難,更要從根本上幫助眾生獲得解脫,給予究竟的自在安樂。就像醫生不僅能為大眾解除病痛,還能教授預防和養生方法,達到確保健康的效果。具備了「拔苦」和「與樂」,慈悲的內涵才完整而圓滿。

如果初學者能夠領會到慈悲,從慈悲的深意來誦持《普門品》,必能避免懷疑的障礙、依賴的弊病,契悟佛經的真正精神、微妙義理!必能超越私我的限礙,與觀音菩薩心心相印、感應道交!必能誓願宏深、勇猛精進,在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道路上,獲得無量無邊的福德之利!

法師弘法微信:q1228988962


推薦閱讀: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定弘法師主講  (第二集)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六)
了凡四訓大意?─?凈空法師講述〈之七〉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補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慧律法師《二》

TAG:菩薩 | 法師 | 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