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交響曲樂章5-1:經典科學方法的沿革之曲
科學交響曲樂章5-1:經典科學方法的沿革之曲
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強調歸納法,主張經驗論。他認為科學定律是通過歸納得出的理論。「知識就是力量」的鏗鏘語句,就是出自他口的醒世言語。在他看來,研究科學的基礎和目的,就是改善人類在地球上的命運,必須以控制自然與利用自然為前提。
法國科學家勒內.笛卡兒,是著名的理性論者,他寫過一本《方法談》的書。強調理性邏輯的演繹方法。他高瞻遠矚的指出:只有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並經過人們的「邏輯推理」,所得出的判斷、結論或理論,才是可靠的、普遍的、唯一的、統一的。對於已有知識體系,需要進行不斷地質疑,這是從已知,到未知的推進動力,從而使知識的探索逐步逼近未知的真理。
從根本上看,培根和笛卡兒兩人,貫穿著兩種科學觀。正如愛因斯坦所言,笛卡兒是強調內部邏輯的完備;培根則是強調外部證實的觀點。
近代科學奠基者伽利略和牛頓[1],也是近代科學方法的奠基人。
他們對於經典力學的構建,成功地使假設(說)與驗證;數學與實驗;
歸納與演繹;以及分析與綜合等諸多方法相得益彰,珠聯璧合。
達爾文[2]的生物進化論,是十九世紀的科學成就之一,它所蘊涵的科學思想方法,廣泛地滲透到哲學和社會學領域,成為人們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具有獨到的維度、角度或視域。
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頓,一步步確立了近代科學的基準。與近代科學形成幾乎同時,就有哲學家開始思考:「科學是什麼?科學的方法是什麼?」
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3],提出了哲學的反思:科學是怎樣才可能的?在他看來,牛頓力學這麼大的科學成就,科學究竟是怎麼成為可能的?他感到十分驚奇,牛頓如何想出了,這樣一套深奧的東西。
後來他寫了《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這本書是《純粹理性批判》的通俗版本,書里談到科學怎樣成為可能的原因。
在這之後,實證主義經驗論、證實原則、邏輯經驗論、假說演繹、證偽主義等,都試圖回答:「科學是什麼?科學的方法是什麼?」
以及諸如此類的問題,也都曾各領風騷,具有各自的意義。
[1] 艾薩克·牛頓爵士,FRS(Sir Isaac Newton,
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恆的原理。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並基於對三稜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並研究了音速。
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並為冪級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2]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FRS(Charles Robert Darwin,
在愛丁堡大學研讀醫學期間,達爾文對自然史逐漸產生興趣。而他後來又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達爾文在參與了貝格爾號的五年航行之後,成為了一位地質學家。他進行觀察並提出理論來支持查理斯·萊爾的均變思想。回英國後所出版的《貝格爾號航行之旅》,使其成為著名作家。由於在航行期間對所見生物與化石的地理分布感到困惑,達爾文開始對物種轉變進行研究,並且在1838年得出了他的自然選擇理論。由於這類思想在當時被視為異端,因此達爾文剛開始只對親近的朋友透露這些想法,並持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應付可能遭遇的反對。到了1858年,華萊士寄給他一篇含有相似理論的論文,促使達爾文決定與其共同發表這項理論。
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使起源於共同祖先的演化,成為對自然界多樣性的一項重要科學解釋。之後達爾文《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以及《人類由來與性擇》中,闡釋人類的演化與性選擇的作用。他也針對植物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書籍,在最後一本著作中,達爾文討論了蚯蚓對土壤的影響。為了表彰他傑出成就,達爾文死後安葬於牛頓與約翰·赫歇爾的墓旁,地處在英國倫敦的西敏寺。
[3]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康德哲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即「範疇」)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他的這個理論結合了英國經驗主義與歐陸的理性主義,對德國唯心主義與浪漫主義影響深遠。康德的道德哲學理論也十分著名。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系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設。
推薦閱讀:
※八字實踐斷語經典集錄
※人生經典的35句座右銘語錄收集(圖文式)
※命理經典口訣解讀
※紫微之四化飛星的經典--飛星漫談
※徐志摩28段經典美文,太經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