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梧對抽絲、螺旋、纏絲三勁的獨特見解
太極拳的勁別,林林總總,數百年來各派高手都有不少精闢的總結並應用於較技、擊敵。對抽絲勁、螺旋勁和纏絲勁這三個有代表性的勁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少太極拳家和研究者對此費了不少心血去體會研究,並發表自己的見解。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國太極拳界引起了一場對這三個勁別的激烈爭論。這時李經梧已經調至北戴河工作。
國家體委有關部門給李經梧來信,請他談談對三個勁別的認識。他根據自己對各流派太極拳的研究心得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1964年10月21日《體育報》上,使這三個勁別的含義清晰化,也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認識。
他認為,「抽絲」不應單作一種「勁」,還是以「運勁如抽絲」的說法比較恰當,它是各式太極拳的原則要求之一。運勁如抽絲,這在楊、吳、孫等式太極拳中的形象比較明顯,陳式太極拳對此也有嚴格的要求。它在推手技擊運用中起著重要作用,但不是用以制勝的一種「勁」。
螺旋勁是呈螺旋運動發出的勁,是用以制勝的一種勁別。螺旋勁只擊對方一點,令對方失勢或仆倒,這種勁存在於各式太極拳中,這種勁是轉著往前走,往後走,不是直來直去,也不是轉了以後再走,走了以後再轉,往外發人非要用這種勁。
發纏絲勁時,腰腹旋轉的運動量大而方法多變。在腰轉動的同時,腹肌也在左旋右轉,呈大小不同的圈交替旋轉,並與意結合。由腰發動的勁,經脊背帶動上臂、前臂旋轉貫達於手指,臂向里轉,小指扣勁為里纏絲,臂向外轉,大指扣勁為外纏絲,下肢也要有纏絲動作的配合。纏絲勁和螺旋勁最明顯的區別在於應用,纏絲勁達到手指後並不結束,不是以擊中對方一點為目的,而是使對方的被纏之處,因被纏成「擰麻花」樣而失敗。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所獨有的勁別。
李經梧這些見解在當時來說起到了一定的統一認識的作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