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一九集)
05-27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一九集) 201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2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七十面第二行,從第二行看起: 「修諸功德…晝夜不斷,表發大心後之大行。因聞名而發心,修諸大行是為第十九願之全文。其中六波羅蜜,亦稱六度。度者,度生死海,到涅盤之岸也。」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的開始。前面是講發心,發心之後要有行動,否則心發了之後沒有行動,這個發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裡面所講的虛願,你這個願不能落實。所以發願之後一定要有行動,要用行動來滿自己的願心。發心是聞名,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知道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大德大能,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在六道裡面沒有法子獲得解脫的,也能幫助他們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這種的願心功德,阿彌陀佛都已經圓滿了。 經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這個十劫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即使是十劫之前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現在再差兩劫他就圓滿了,這話怎麼說?《觀經》上講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告訴我們,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十二劫就花開見佛悟無生,也就是我們中國佛教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諸位要記住,這是你自己修行成就的,不是阿彌陀佛加持的,真實的德能,十二劫。如果你要是下品上生的,現在已經成佛,已經花開見佛了,你說這個功德多殊勝!十二劫的時間在我們看起來很長,在極樂世界人看起來很短,他們的壽命無量劫。 前面這個十二劫不算,大徹大悟就是往生實報莊嚴土,你看他在極樂世界同居土、方便土提升到實報土,到實報土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就清楚了,這四十一個級別圓滿的時候要多少時間?要三個阿僧只劫。這三個阿僧只劫叫無功用道,沒法子修行。為什麼?不能起心動念,這個境界裡頭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諸位要知道,凡聖同居土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的,全都有,方便土裡面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執著的念頭都斷掉了,你就不在同居土,你就在方便土。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這下面會講到,即使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個意思就是說,雖然他是凡夫,可是在極樂世界的同居土裡面,他享受的待遇跟實報土相同,阿惟越致是實報土的菩薩。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這個諸位要知道,凡聖同居土往生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身相好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個經上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祖師大德跟我們解釋得很清楚,完全是隨順古印度人所說的。實際上,大乘經教里講得很多,「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下下品往生也是。這是無比殊勝稀有的莊嚴,十方諸佛國土裡沒有這種事情,只有極樂世界。這是什麼?這就是四十八願的加持。 如果我們讀四十八願,能夠依照四十八願去發心,每天也發跟阿彌陀佛同樣的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效果不一樣!雖然完全相同,光明大小不一樣。你現前發願,生到極樂世界,光明就很大;沒發過願的,有光明,光明不大,這個道理要懂。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就曉得,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應當全心全力真信切願認真去修學,要搞別的那都是障礙。不要說世法要乾乾淨淨徹底放下,連佛法也要放下,為什麼?《般若經》上佛講得很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尚應舍是對誰說的?就是對我們念佛人說的,其他的法都不要學了,就專老實念佛,一心求生凈土。到極樂世界一切都圓滿,樣樣成就了。專心學凈土,到了凈土得到的時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真的是證大圓滿,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所以,發心功德不可思議。 修諸大行,念老在此地註解說,這是第十九願的全文。大行要包括小行,沒有小行,大行是假的。在古時候不必這個說法,為什麼?小行個個都修,沒有一個人不修的。小行是做人的規矩,人都沒做好怎麼能成佛?小行是什麼?小小戒不能舍,《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是小小戒,這是小行,有小行的基礎你才能修大行。大行,此地給我們列出來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菩薩修的,這大行。小行是人天修的,小行就很重要,決定不能疏忽。佛弟子在這個世間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好樣子的標準就是《弟子規》、《十善業》、《感應篇》。中國自古以來,這個東西叫做家教,每個家庭男女老少都要遵守的,叫規矩,家規,沒有規矩就不像個家。所以像這些小行從小就學會了。 可是在今天,我們說最近這一百年,傳統的教育疏忽了。從中日戰爭之後,我們就把它忘掉了,不但看不到,沒人去做,聽也聽不到,沒說過。對於這些名詞都很陌生,什麼叫《弟子規》沒人知道,什麼叫《感應篇》,什麼叫《十善業》,一般社會大眾不知道。最近這些年,我們學佛的同學把這個東西找回來了,不找回來不能成就。所以我們要想,在家學佛為什麼《十善業》做不到,出家學佛《沙彌律儀》沒做到,這是學佛的根本,根本沒有了,哪有枝葉花果?除了老實念佛求生凈土之外,那是真的成就,其他的沒有戒定慧統統不能成就。凈土往生有沒有具足戒定慧?你細心去想想,具足了。選擇這個法門是智慧,沒有智慧你怎麼會選擇這個法門?我們看到許多沒有智慧的人,不認識字的阿公阿婆,鄉下人,他念佛也能往生,瑞相也稀有,他有智慧嗎?他有,這個我們一般講善根,他有善根。善根就是智慧,他能選擇這個法門,選擇之後永遠保持,一生不退,這不是智慧是什麼?永遠保持,一生不退,那就是戒律,那就是定,戒定。念佛的功行圓滿,沒有離開戒定慧三學,所以這個法門是正法,依戒定慧就是正法。 有這樣的基礎,我們才真正懂得什麼叫六波羅蜜。六是六條,六個項目,波羅蜜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圓滿的意思,這六個項目每個項目都做到圓滿。第一個是「布施」,布施的真諦是放下一切虛幻。世出世間一切法是有為法,所謂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它有變化,它是緣生之法,叫因緣生法,這些東西統統要放下。佛法也是因緣生法,眾生有感這是因,佛菩薩來應這就是果,因果。佛法建立在這個世間也不離因果,所以它不是真的,都應當要放下。放下怎麼個放法?佛告訴我們,不是事上放下,而是心上放下。為什麼?世出世間法,事有理無,相有性無,你能與這個相應,你就是覺悟了,覺悟就叫佛法;你跟這個不相應,那你就迷惑了,迷就叫世間法。其實,世間跟出世間也沒有界限,只是覺跟迷而已,覺了就叫出世,迷了你就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叫世間。所以要覺,覺是在心,心裡覺悟了。 於是在我們功夫沒有圓滿的時候,念佛人沒有往生之前就是沒有圓滿,往生就圓滿。沒有圓滿之前,我們還有這個身,還在這個世間,怎麼放?事,恆順眾生;心,一塵不染。這就是《還源觀》裡面講的四德的第一德,叫隨緣妙用,隨緣是恆順眾生,妙用是你一塵不染,放下了,這叫布施,放下。否則的話,你施財、施法、施無畏,那都是求世間福報。你看施財得財富,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沒離開六道,這世間事。如果你不管施什麼,施財也好、施法也好、施無畏也好,心裡頭不落痕迹,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若無其事,那是真的布施波羅蜜,布施後頭加個波羅蜜。否則我們只有布施沒有波羅蜜,這個要懂,你就不圓滿了,為什麼?跟自性不相應。西方極樂世界是何等的莊嚴,心不清凈怎麼能往生!那不是很多人往生?對,很多人往生,他在往生的時候那一念是清凈的,就最後那一念。平常都不清凈,就那個時候清凈,他就有資格往生;他那個時候不清凈,他就沒法子往生。 所以,清凈心我們要在平時練,儘可能的去練。日常生活當中學什麼?學不染著,不被境界所染,不執著這一切法,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要訓練這個,有很好,沒有也很好,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功夫就純了。功夫純,往生就有把握,你往生的品位就高了。品位高也很重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能很快速的通過同居、方便,你就入實報土了。由此可知,這種修行對我們有真實利益,這個世間幹什麼好事都沒有辦法,好事是要干,決定不能著相,可有可無,這是真正的大事。這布施真正的意思。但是布施確實有後遺症,後遺症是什麼?財布施得財富,得財富是後遺症,怕的是小財你可以舍,財一多就捨不得,就不肯舍,那個麻煩就大了,那你就被六道輪迴綁住,阿彌陀佛接引你也沒辦法,拉都拉不去。所以這個要知道,不能放在心上。 第二「持戒」,持戒簡單講是守規矩,這就是持戒。我們年輕時候學佛法,老師把菩薩戒裡面的四重戒跟我們講了很多遍,讓我們要記住,決定不可以犯這四重戒,菩薩四重戒。第一個,不作國賊,也就是說,決定不能做傷害國家的事情。為什麼?罪太重了。像中國有十三億人,你要做傷害國家的事情,那個結罪要向十三億人結罪,你說你麻不麻煩?你怎麼能還得清?譬如公共設施,我們侵犯了,很小,譬如一個電話機,這是國家設的,公用電話,我們把它偷來,拿回家自己用。主人是十三億人,你這個偷盜,你的債主就是十三億,你哪一輩子能還得清?所以戒經裡面佛說,你造五逆十惡罪佛能救你,你盜三寶物,佛不能救你。國家物等於三寶物,那個國家小,人少,罪就輕一點;國家大,人多,那可不得了!寧可以餓死、凍死,也不能侵佔一絲毫的財物。餓死、凍死,你心正、行正,身體有生有滅,身體死了,靈性沒有死。你的心行正,這個身體死了之後,你靈性提升,你到更好的地方去了。當然最好的是極樂世界,選擇極樂世界,念佛往生。真的,餓死、凍死也往生極樂世界,真得解脫了。理事都要通達明了,佛法的修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在這六波羅蜜里統統都有,持戒、禪定、般若,般若是智慧。 《弟子規》、《感應篇》是佛法的根本戒,也許有同學會懷疑,這是儒家、道家的,跟佛法有什麼關係?這問得很好,他不知道佛教到中國來這一段歷史,他要是知道歷史就明白了。佛家確實有小乘戒、有大乘戒,所以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佛子」,就是佛弟子,「若不先修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釋迦牟尼佛不承認你是他的學生,一定從小乘戒修起。所以佛教傳到中國,小乘經翻譯得非常完整。現在南傳的大藏經,巴利文大藏經,跟我們中國《大藏經》的小乘這部分,大概它只比我們多五十部。小乘大概也將近三千部,你看只多五十部,可見得我們翻譯得很完全,叫四阿含。在隋唐的時候,小乘有兩個宗派,一個叫成實宗,一個叫俱舍宗,都是從這裡奠定基礎的,再學大乘。可是唐朝中葉以後,我們中國這些祖師倡議不學小乘了,不學小乘怎麼辦?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儒釋道真的關係就密切了,外表形式上有儒釋道,骨子裡面是一家。所以儒,他也學佛、他也學道;道,這些道長他也學儒、他也讀佛經;佛門更不必說,這些出家人讀四書五經、讀老莊,用儒、用道來解釋佛的經典,這個我們在古大德著述裡面都看到。所以儒釋道成了一體,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不能分,你要分你是外行,你根本不懂得中國傳統文化。懂得傳統文化你就曉得,這三樣東西如鼎之三足,三足鼎立,少一個都不行,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今天採取儒家的《弟子規》做根本戒,道家的《感應篇》,後面是佛教的《十善業道》。 經文上面也找得到根據,《觀經》裡面講的凈業三福,佛說得很清楚,這三條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換句話說,三世諸佛都要依照這個標準來修學,講得這麼清楚。第一條裡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想想這兩條怎麼落實、怎麼做法?《弟子規》就是的,《弟子規》裡面講的就是孝順父母、尊重師長,尊師重道。下一句講「慈心不殺」,這是講因果,殺人要償命,欠債要還錢。不但殺人,你殺一切眾生,眾生都向你討命,學佛的同學都知道。現在確實有很多有特異功能的人,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有他心通,我們都見過。天眼通他能看見,我們看不見的他能看見,天耳通的,他看不見,他能聽到,他心通、宿命通那就更高層次了。真有這樣的人,告訴我們這是事實真相。有天眼通的,看到一個人後面有很多畜生、小鬼跟在後頭,那是什麼?都是你的冤親債主,他沒有離開你,他跟著你。你現在走的是好運,他不敢碰你,跟你有一點距離,不敢貼近你。等到哪天你的好運走完,他慢慢就靠近,愈來愈靠近,你的麻煩就來了。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很可怕!沒有學佛、沒有讀聖賢書,不知道這個事情,造作許多的惡業。學佛之後,讀聖賢書,明白了,再也不敢了。我二十六歲才遇到佛法,才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所以我學佛不到半年,我就素食,放生,贖罪。抗戰期間我喜歡打獵,殺了不少眾生,年輕無知,趕快回頭、趕快懺悔,將修學的功德統統迴向給它們,幫助它們超生到善處。不能往生到極樂世界也生天,或者是重到人間,不再去做畜生、餓鬼了,我們得全心全力幫助他。 所以,我們把《弟子規》、《感應篇》,古聖先賢的教誨,中國古老的傳統所教導我們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都把它看作是基本的戒律,要做到,決定不能違犯。你要是真正做,你會很快樂,真的,像方東美先生早年把佛教介紹給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什麼?心安理得,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壓力。人家很多時候有精神壓力,很多壓力,我都沒感覺到,每天生活快快樂樂、歡歡喜喜,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決定不做虧心事,那個干不得,那個幹了可能就會有壓力。起心動念都是利益眾生,沒有想到利益自己,你怎麼會不快樂?孔老夫子,你看看《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是喜悅,從內心裏面生出來的喜悅,不是外面的刺激,從內心生的。這是真正快樂,真正的法喜,你持戒就能得到。 第三「忍辱」,在佛經上,原來的意思就是忍的意思,忍耐的意思。因為中國人,古代中國的讀書人把辱看得很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就是讀書人,讀書的人殺頭不怕,侮辱不可以。所以翻經的這些法師,覺得中國人對辱看得這麼重,忍辱,這是特別在中國翻的,用這個來做代表。辱都可以忍了,那就沒有什麼不能忍的,就統統都可以忍。這是講恆心,我們要學道、要求學,你沒有耐心、沒有恆心、沒有長遠心,你就不能成功,能不能成就的秘訣就在這一個字,你能不能忍。你看看古人所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能不能忍?十載寒窗,你真有這個耐心你就成就了。一門深入,這是持戒,沒有開悟之前就學一門,決定不學兩樣東西,為什麼?你心裡才會得定。持戒的目的是要得定,修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戒是因,定是果,定又是因,開智慧是果,你沒有耐心的話你做不到。 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把自己的精神、意念集中在一處,《遺教經》裡面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現在念頭是散亂的,像燈光一樣,光是散亂的,如果把燈光集中在一點,就變成激光,那個力量多大。我們把散亂的念頭收集起來集中在一點,那就是佛經上講的三昧,三昧起什麼作用?神通現前,天眼、天耳、他心、宿命都能現前,乃至於神足通,神足是變化。為什麼?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想集中在一點,那真是用起來就很方便,六種神通都出來了。所以,定能現神通。神通是自己的本能,本能為什麼失掉?就是你的心亂掉,它不集中,心亂掉,所以這個能力喪失掉。如果今天把念頭再一集中的話,這個能力馬上就恢復,就這麼個道理。 現在外面的環境誘惑太多,這些誘惑它是來傷害我們的,我們自己不知道,還感謝它。今天我又收到一個同修寄來三本書給我,都是講預言的,講二0一二災難的,分量不少,一本都這麼厚。我看不看它?我不要看它,我要看它,我的思想、精神更分散了。我不上當,我看佛經,我不看那個,看那個也解決不了問題,我看佛經能解決災難問題。不能上當!我只看《無量壽經》,我講《無量壽經》,只看《無量壽經》,《華嚴經》放到一邊不看了。這個經講完,我要繼續講《華嚴》,我才看那個經。就看一樣,就想一樣,別上當。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國內、海外靈媒很多,你要跟他們接觸,許許多多的信息也會把你的思惟擾亂,你知道很多東西,你沒有法子解決。你如果完全都不知道,一心念佛,什麼問題都沒有,怎麼沒有?化解了。確實,已經化解了,不需要知道。有的問題化解了,沒有的問題也化解了,這個多殊勝。不但佛法做到,中國過去儒道都做到。沒有雜念、沒有邪念,所謂是正念現前,儒釋道都講求正念。正念從哪裡來的?從忍辱來的,從持戒來的。 所以,學東西一定要有長遠心,一個目標。到極樂世界去,好!你看你每天可以到十方世界,分身去了。他那個分身的本事實在是了不起,他分的身、變化的身,他真能辦事,不像變魔術,可以變幾個身,但那個分的身他不能辦事。這個分身跟真身一樣,到十方世界去供佛,供佛是修大福報,聽佛講經說法開大智慧,福慧雙修。要不要去?要。什麼樣的心態去?善財童子的心態去,隨緣妙用。跟十方世界諸佛不可以不結緣,因為每一尊佛他度化的眾生也是無量無邊,你跟佛結緣,跟他所有眾生都結緣了。這好事情,要去做,但是決定不能分心,這就叫妙用。緣,可以隨緣,心裡怎麼樣?如如不動,如如不動當中,福圓滿了,慧也圓滿了,你看多不可思議。修福沒有起心動念就圓滿,聽教也沒有起心動念,智慧圓滿了,什麼智慧?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為什麼叫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時候就知道,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這是智慧。我們在這個世間人學習的那是常識,「學富五車」,這是古人形容你讀書讀得多,你的常識很豐富,它不是智慧,是知識。知識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它解決一時,它不能解決究竟,解決一面,不能解決圓滿;智慧不一樣。這些道理,大概在這個世間只有中國有、古印度有,其他地方當然也有,我們聽到的比較少,在中國、在印度聽到就很多。所以一定要修忍。 第四個「精進」。你看這兩個字,精是什麼意思?純而不雜,進是進步,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叫精進。你學東西學太多、太雜,那就亂了,那不叫精進,叫亂進。所以他學的東西統統都記住、記得,那就是常識,它不是智慧。精進生智慧,為什麼?精進的心是定的。學很多東西,廣學多聞,他的心是亂的,我們今天講心浮氣躁,表現在外面就這樣,這個不能不知道。精進而後禪定就現前,所以忍辱、精進是禪定的前方便,就是得定之前必須具備的條件。他不能忍、他不能精進,怎麼會得禪定?哪有這種道理!在我們這個法門裡頭,一切都要歸念佛三昧,這是真精進。「禪定」兩個字,禪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定是中國意思,中國字,意思很接近。所以這個名詞叫華梵合譯,禪是梵文,定是華文,梵華合譯。禪,它的意思是不著相,也就是我們在學習裡面常常講的不執著、不分別,這就是禪。通常翻譯叫靜慮,清凈心,慮是什麼?慮是形容詞,他確實並沒有思慮。我們凡夫,要問你一樁事情,我想想再回答你,那就是慮。真正修禪的人他並沒有慮,但是他清楚,雖然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樣樣清楚、樣樣明了。就是講它不起作用的時候它是定,無知,般若無知,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所以禪是體,般若就是作用,般若是體,禪就是作用,這兩個互為體用。沒有真實智慧,你定不下來,沒有定功,智慧不開,所以它是互為體用。「般若」也是梵語,通常把它翻成智慧,可以這樣說法,但是它還有很深的意思。它那個智慧是真智慧,無所不知的智慧。在中國文字裡頭找不到相對的文字,所以在翻經的時候,還是用它的音,般若是音,音譯,再加以解釋。 這六種,菩薩修的這六個項目,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六個項目都要相應,那就是菩薩。不是一樣一樣的學,起一個念頭、一個舉動跟這個全相應,那才是菩薩。布施裡面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持戒裡頭有布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每一條裡面都具足其他的五條,每個念頭都具足,每個動作都具足,每個行為都具足,這是菩薩。所以小小戒沒有根基怎麼修法?大乘經,像《華嚴》裡面所說的,一即一切,任何一法肯定含攝一切法,一切即一。從這個教義裡面我們就能夠慢慢體會到,整個宇宙是一體,沒有法子分割。好像宇宙是個網路一樣,我們現在用的電的網路一樣,任何一點立刻就傳遍全體。我們在《還源觀》裡面就很容易體會,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乃至於自然現象,念念它對外面發信息,同時它念念也收到整個宇宙的信息,這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用物質現象來說,佛家講的是一微塵,現在科學家講的是一個小光子,時間雖然短,它具足宇宙圓滿的信息,都在裡頭。 《還源觀》上告訴我們,它三個現象,第一個現象是「周遍法界」,這就是講它的波動,這個波動它發出去、它收進來都是周遍法界,收發都周遍,速度之快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出生無盡」,出生什麼?一切法,一株小草、一片樹葉,佛講我們身上一根汗毛,具足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為什麼?它發的波遍法界虛空界收到,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它的波也全收到,都在一念之間。這個一念諸位要記住,彌勒菩薩說得好,一彈指多少念?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同學把它算出來了,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這念頭,它發跟收都是遍法界虛空界。這是科學,佛經科學,我們今天講得謙虛一點叫高等科學,謙虛一點;要不謙虛,那就是方老師的話,全世界科學的最高峰,這方老師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它的心量,這要知道,第三個周遍,「含容空有」。我們今天如果是不能夠包容,對於宇宙之間一切人事物不能包容,我們怎麼能證得圓滿?為什麼不能包容?因為你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要是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恢復了,那是大乘經教裡面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才得到真正的快樂、真正的法喜。為什麼?全包了,知道是一不是二。這個我喜歡,那個你討厭,那是什麼?那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的心量,不是佛菩薩。 佛菩薩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菩薩心目當中,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來找我麻煩的人,好人嗎?好人;好事嗎?好事。為什麼?他來考我的,他來陷害我是來考我的,看看我還有沒有分別執著,我還有沒有怨恨。他考驗我,我沒有怨恨,我歡喜接受,沒有怨恨,更沒有報復,我及格了,我提升了。沒有經過考試,不知道是真是假,所以一切順境、逆境都在考你。順境考你什麼?考你有沒有貪心、有沒有貪愛,貪是煩惱,逆境考你有沒有瞋恨、有沒有怨恨。從這些地方我們就知道我們貪瞋痴慢疑斷掉多少,就知道了。一考,順境還有貪心,逆境還有怨恨,不及格,那要好好加功夫,要感謝這些考試的老師。怨親平等,沒有怨親,你就想到,我們一毛端、一個細胞、一粒微塵,它無限止的在收發信息,這個信息都是遍法界虛空界。我們今天定力不夠,心散亂,如果有定力,心不散亂,這信息我們全知道,沒有不知道的。 這個道理你相信了,事實真相你體會到幾分,你才曉得諸佛如來全知全能,那不是假的,我們修到那時候也是全知全能。全知全能是我們自己的本分,就是老祖宗講的人性本善,用善來形容,是你自己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執著做成障礙,我們自己的智慧德能被它障礙,不起作用了。實際上它還是起作用,起反作用,智慧變成煩惱,德能變成造業,相好變成六道輪迴。迷的時候變質了,把正常的作用扭曲了,就這麼回事情。我們真正能夠放下,把這六個項目做好,叫六個科目也可以,這六個科目我們統統把它學好,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全部就現出來了。 所以心,心本來是定的,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就說明自性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有動過。現在我們這個動了,動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不妨礙真心,真心也不妨礙妄心,我們用真心,妄心不要去理會它,就不起作用。我們今天是太關懷妄心,把真心忘掉,六道凡夫就是這麼個情形,真心不是不在,忘掉了。真妄永遠不離開,就看你會不會用。記住,真心裏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只要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要覺悟,那是妄心,妄心應該要放下。真心不要去求,放下妄心,真心就現前。正是古人所說的,只要舍妄,不要去覓真,別去找真的,你找真的話,又是個妄心,你永遠找不到,你不找它,它就現前了。六度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不知道。 底下一句,「六度攝萬行」,六度展開就是菩薩無量無邊的細行,在佛經上通常講,它講有數字,八萬四千細行。這八萬四千怎麼說法?每一條都具足八萬四千,布施八萬四千,持戒八萬四千,忍辱八萬四千,乃至般若。每個科目展開都是八萬四千細行,而且八萬四千細行像一個網路一樣互相重疊,任何一點它的頻率都周遍法界。同樣一個道理,任何一點它能夠接收法界所有的信息,電腦不能比,要跟這個,那電腦是差太遠了。諸佛菩薩證得了。我們今天雖然沒證得,這是因為在大乘教裡面長時期的薰習,我們熟悉了,我們能理解、能相信,不懷疑,從今之後依教修行。用什麼方法修行?一句佛號。你才相信一句佛號管用,一句佛號具足一切法,六波羅蜜統統在其中,一法都不漏,一句名號圓滿具足,我們的修學找到了方法。 下面,「堅固不退者,指如上之大願大行,決定不移,永不退轉也」。這是什麼人?真正明白,真正不懷疑了,他才能做到。所以疑,你看看貪瞋痴慢疑,這根本煩惱最後的一個,列入到最後,那也就是最重要的。中國跟古印度往往都把最重要的擺在最後,所以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比前面的厲害,前面貪瞋痴慢容易斷,疑情不容易斷。疑要什麼東西斷?智慧,真實智慧才能幫助你斷疑生信。所以,你對於聖教懷疑,這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說這是應該的,你是凡夫,哪能不疑?天人也疑,甚至於講四聖法界還是有疑。誰不疑?初住以上不疑了,因為不疑才能證得初住。貪瞋痴慢容易斷,疑難斷,像藕斷絲連,藕斷了,絲連上。疑太難了,疑要靠真實智慧,要靠禪定的功夫。你才真正能夠做到決定不移,永不退轉,大願大行,大願不退,大行也不退。行願都在日常生活當中,都在一些小節裡頭,一般人沒注意到的,這些小節,都在這裡頭。我們中國人講小節,佛法叫威儀。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教育有道理,古時候的小學,私塾,小學,老師要給學生做榜樣,做什麼榜樣?學小節。十五歲之後進大學,中國以前沒有中學,只有小學跟大學,叫太學,進太學裡面學大節。那個時候大節多半是指朝廷那些禮節、規矩,學那些,小節就是日常生活。禮節,小節就是小的禮,大節是大禮。 「決定不移,永不退轉」,這兩句話決定了成功跟失敗,這兩句話你能做到,無論做什麼事情你決定成功。如果你的方向、目標動搖了,方向、目標轉變了,那就不能成功,世出世間法沒有例外。「如偈雲」,這四句偈是本經的經文,「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四句偈,前面我們讀過,阿彌陀佛在他的老師面前,世間自在王佛,發願修行,求佛給他證明。他發的心,這個心發得太大了,一般人都疏忽了,阿彌陀佛發現了。不是說其他諸佛能力比阿彌陀佛強,沒這個道理,佛佛道同,智慧、神通、道力是平等的,只是有人發現了,有的沒有發現。阿彌陀佛發現了,發現什麼?幫助這些罪孽深重墮在惡道的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離苦得樂不是平常的,所謂是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那究竟,必須要超越十法界,不超越十法界不究竟,不超越六道輪迴那更不究竟。得究竟樂是大涅盤,沒有證得大般涅盤,都不叫究竟樂,小乘的般涅盤不算,阿羅漢所證得的。 他用的是什麼方法?用我們現在話來說,辦教育。西方極樂世界是辦教育的,教學,等於說在那裡辦了一個學校。這個學校在哪裡?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那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決定沒有妄語,這是從事相上講的。如果從理上講,極樂世界是另外一個空間維次,它在哪裡?它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屏幕一樣,不同的頻道,你要是按對頻道它就現前,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開示裡面告訴我們,真話,「此方即凈土,凈土即此方;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給你講真話。你的心是阿彌陀佛、願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現前,同心、同德、同願、同行。阿彌陀佛為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尊重讚歎,稱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的心、願、德行跟阿彌陀佛一樣,就是阿彌陀佛,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就是讚歎自己。從方方面面去觀察、去體會,你才知道凈宗法門真的不可思議,諸佛如來的讚歎不是假的,是真的,這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 所以往生,一念清凈,那一念就成佛了。其他諸佛如來度人,條件是念念清凈,這個難,阿彌陀佛只要一念,一念清凈就成功了,這個太方便了!我們念念清凈我們做不到,一念清凈有時可以做到。理上真講得通,不是講不通,為什麼?我們知道,每一個念,前念跟後念不一樣,念念是獨立的,它不是一個。所以你一念相應,那一念他就成佛,他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到極樂世界去,念念就清凈了,為什麼?那個地方沒有染緣,能讓你這個一念保持下去,這個了不起。換句話說,到極樂世界,你煩惱雖然沒有斷,煩惱在那裡不起作用,貪瞋痴慢都不起作用。你說貪,我們講相好,這是經上前面我們讀過,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人都是一個樣子,完全相同?他說的道理很簡單,十方世界的這些眾生是業報身,有相貌長得好,有相貌長得醜陋,長得好的人驕傲,長得醜陋的人感覺到自卑,他不平,心不平;到極樂世界大家都一樣,這個心生不起來,不讓你生起來。 我們在這個世界,貪心很重,貪財,極樂世界財太多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需要貪,太多了。我們這個世間,說實在話,對我們的生命最重要是什麼東西?最重要的不貪,不重要的拚命去貪,錯了!最重要是空氣,你看誰貪空氣?誰去拿個東西把空氣裝起來?這最重要的,沒有看到。黃金沒用處,又不能吃,又不能穿,偏偏去貪這些東西,錯了,完全錯了。在西方極樂世界,你的生活必需品隨念就變現出來,想什麼有什麼,你還貪什麼?不用的時候就沒有了,也不需要儲藏。在這個世間,家家都還有個儲藏室,到極樂世界儲藏室沒用處,不需要儲藏。不用,不用就沒有了,要用它就來了,你說這多自在。所以,你的貪瞋痴慢都起不起來,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你看到不如意,沒有一個人你看到不順眼,沒有一樁事情你看到是可惡,沒有。所以你的貪瞋痴慢疑都起不來,根都斷掉了,在那裡住一段時期,慢慢受這個薰習,五毒的根就沒有了。根沒有了,緣當然也沒有了,內緣是怨恨惱怒煩,沒有了,都起不來,都沒有了。 阿彌陀佛用這種方法幫助我們快速成就,只要你一念清凈。這個很有道理!譬如祖師給我們講的十念法,每天早晨一次,晚上一次,這是對於工作繁忙的人,沒有時間做早晚課。早晨起來洗臉之後,有佛像面對佛像,沒有佛像面對西方,念十句阿彌陀佛。也有人是一口氣作一念,念十口氣,有些人就是一句,這叫一念,念十句,養成這種習慣,早晨一遍,晚上一遍。我們用這個方法教了很多同修,那時候在新加坡,我們才想到這個方法,每天九次,一定記住一次都不能夠缺少,每天九次。早晚這是兩次,三餐飯,吃飯的時候不念供養咒,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聲,三餐飯三次;上下班,上午上班一次,下班一次,下午上班一次,下班一次。一天九次,管用!我們提倡這個方法,在馬來西亞、南洋一帶同修,很多人告訴我很有效。時間很短,一、二分鐘,所以不礙工作,又容易學,就是養成習慣。十念必生!在臨命終時,這個十念就管用,這是符合第十八願,而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我們用這個方法來落實十八願。 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記住,我是極樂世界的人,這個很重要,這就是你發大願,求生凈土。我是極樂世界人,我不是地球上的人,我來幹什麼的?我來幫助這些苦難的人。極樂是我的老家,我現在出來旅行,我家裡什麼都有,你們這些東西我統統用不上。這就是發大願,這就是修大行。念念為苦難眾生,我用什麼幫助他?把經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讓他覺悟。一生得度,一生圓滿,只有這一句名號,你說多簡單!經不會念沒關係,意思懂得就行,緊緊抓住這句佛號,你這一生就成功了。早年間,我講這個經典、講這句佛號,告訴大家,這句佛號是什麼?是我們到極樂世界的信號。我們在空中飛行,這信號就是我們的航路,提著這句佛號你就不會走錯航路,肯定到極樂世界。你把這個佛號丟掉,或者去搞別的,念咒、念其他的,你就會走錯航路,你到不了極樂世界。一句就行了,不要搞得太多、太雜。經典,這一部真難得,我們不能不感激夏蓮居老居士用心會集,他會集這部經用了十年的時間,初稿三年完成,改了十遍。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注得好,我覺得是感應,你看看他經過文化大革命,遭了難、受了苦,把他打到牛鬼蛇神。平反之後,所有的這些資料都毀掉了。我去看他,他住的那個小房間,一個床鋪,前後堆的都是書,我仔細一看,就是這個註解的資料,一百九十多種。三寶加持。我問他,你都從哪裡找來的?這個註解引經據典,不是三寶加持這書從哪來?不可思議!他要沒有這些書,這個註解就不能寫。字字句句都有出處,都有根據,全都是歷代祖師大德的智慧,我們今天讀到,你說這個福報有多大。都不可思議!要珍惜,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往生。 很多人既然都在講二0一二,我在今年訪問澳洲十個宗教,訪問了梵蒂岡、南洋這些宗教,大家在一起也都把這個做話題,這是以往從來沒有的,今年到處都聽到這個話題。我們不要去理會,一心念佛,這問題就解決了。所以我感覺到,二0一二不見得會有大災難。為什麼?念佛的人很多,都在做迴向,世界上其他宗教徒都為這個事情做祈禱,我相信不會有什麼大災難出現,小災難是免不掉,大災難不至於出現。可是我們擔心一個麻煩事情,怕的是人類自己毀滅自己,那就沒救了。自己怎麼毀滅?核武戰爭。要知道,今天全世界擁有核武的國家,核子彈頭,科學家的估計,他們的報告,至少有七萬五千枚。每一個核彈,最小的也是長崎、廣島的十倍、二十倍,這最小的,普通的大概都是一百倍以上的,這一顆炸彈足以毀滅一個大城市,怕這個。什麼時候會爆發?我們看二十年、三十年之後,現在這些小孩長大了,那就不保險了。現在這些小孩從小就玩電動玩具,電動玩具內容是什麼?殺人遊戲。到他們長大,他們掌權了,核武在他們手中,他們就來玩殺人遊戲,這怎麼得了!這太可能了。再有這個社會不平,特別是貧富不平,情緒上也不平,他不想活了,我不想活,你們跟我一道走。那一個按鈕,戰爭就爆發了,這個很可能!誰發動戰爭?神經病的人發動戰爭。現在這個社會,精神不正常的人太多太多,所以這非常可怕。 挽救,沒有別的,就是恢復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跟宗教的教育,必須大力的來推動,喚醒人性,才能免除這個災難。所以美國一位科學家說得很好,如何應付二0一二?他說了三句話,希望全世界的人,從現在起「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不但災難可以化解,能夠將地球帶到更美好的社會。這個話我們相信,跟中國傳統教學相似,跟大乘佛法裡面所講的也相似。所以湯恩比博士說,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能幫助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很有道理。我們要怎樣來推動?這就是現前應該做的工作,要全心全力去做,幫助社會,來拯救地球。能做得到嗎?能,佛經上講的道理,科學家承認了,「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這就是原理。懂得這個原理,我們居住地球是環境,境隨著我們心轉的,我們心不善,它就變得很多災難,我們心善,它樣樣都變好,風調雨順。所以連外國科學家都講端正心念、改邪歸正,重要!不但救自己,救你一家,你也救了社會、救了國家,也救了全世界。這樣一生就非常有意義,我們沒有白來,我們應當把它做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三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三四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三三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三集)
※《香巴拉深處》|樂園的古法訴說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