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芷江受降揭秘
|
||||||||||||
湖南日報記者 肖軍 黃巍 通訊員 龔衛國 張智勇 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70年前的今天,即1945年8月21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飛抵芷江,交出了侵華日軍兵力部署圖,接受了載有命令侵華日軍投降詳細規定的備忘錄。 芷江受降,一舉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洗刷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由於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芷江成為勝利之城、受降之城,名揚中外。 克敵受降威加萬里,名城攬勝地重千秋。1946年建立的芷江受降紀念坊,這座華夏大地唯一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的標誌性建築,沒有花團錦簇的單純的喜慶,卻是一個高聳的白色「血」字造型,象徵著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經過8年浴血奮戰,用3500多萬同胞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受降為什麼選在芷江? 8月中旬,在芷江受降紀念日前夕,記者來到受降名城,看遺迹、查史料、訪專家,探究選擇芷江作為受降地的緣由,還原芷江受降內幕,重溫血與火的崢嶸歲月,重現不可磨滅的民族記憶。 上篇:那一夜,歷史榮光降臨湘西小城 沅有芷兮澧有蘭 接受侵華日軍投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什麼會放在湘西一隅的一個小縣城? 「選在芷江受降,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芷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認為,這是由其顯赫的歷史地位和雄厚的軍事實力決定的。 「沅有芷兮澧有蘭。」在湘西的群山中,有一座美麗的小城,風雨橋橫跨沅水,吊腳樓林立,這就是芷江,2000多年前因屈原的這句詩而得名。這個千年古城有「全楚咽喉,滇黔門戶」之稱,歷史上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抗戰時期,芷江是通往大西南的必經之地,又是大後方聯繫抗戰前線的樞紐,區位及交通條件較好,湘黔、川湘公路交會於此。更重要的是,這裡有遠東盟軍第二大機場,停駐各型號作戰飛機400多架,是赫赫有名的中美空軍聯隊和飛虎隊的大本營。 在空投常德、血戰衡陽、空襲武漢等重大戰役中,飛虎隊屢創敵軍。1945年2月25日,從芷江起飛的飛虎隊戰機轟炸日本東京,炸中防守嚴密的日本皇宮,日本天皇和皇室成員成了驚弓之鳥。日本皇室的尊嚴在日本人民面前完全喪失。抗戰末期,飛虎隊對平漢、津浦、粵漢、湘桂鐵路,以及長江航道進行穿梭般轟炸,致使日軍制空權逐步喪失,水路、陸路運輸無法保障。 為了拔掉這個「眼中釘」,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親自製定了「戰機作戰」計劃。1945年4月9日,強弩之末的侵華日軍發起了芷江攻略戰(我方稱芷江保衛戰、湘西會戰)。 侵華日軍集結8萬餘人的兵力,在第20軍司令官板西一良指揮下,向湖南西部發起進攻,企圖合圍芷江機場,摧毀中美空軍的戰略基地,並一舉佔領湘西,威脅重慶,挽救其行將滅亡的命運。 中國方面調集約20萬人的兵力,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指揮下,以陸軍第四方面軍王耀武部為主力,在雪峰山東麓與日軍展開會戰。在中美空軍支援下,中國軍隊利用制空權和雪峰天險對日軍的瘋狂進攻實施地毯性的打擊,不斷給日軍以重創,最終收復了所有失地,擊敗了日軍進攻。 巍巍雪峰山,日軍滑鐵盧 芷江保衛戰(湘西會戰)是中國抗戰正面戰場最後一次會戰,歷時近2個月,中國軍隊以傷亡2萬人的代價,殲敵2.8萬餘人,取得完勝。此後,日軍在中國戰場徹底停止進攻作戰,直至戰敗投降。 巍巍雪峰山,日軍滑鐵盧。芷江保衛戰被當時美國《紐約時報》視為「中日戰爭之轉折點」。國內外各大報紙都在頭版顯著位置予以報道,芷江聞名遐邇。 美國投擲原子彈,蘇軍出兵東北。在同盟國一系列沉重打擊下,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當天,蔣介石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身份致電日軍駐華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指示日本投降六項原則。 8月17日下午5時30分,岡村寧次複電蔣介石,派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少將為投降代表。 最初,中國戰區受降地並非芷江,而是選在江西玉山。對此,國民黨不少高層人士提出異議,因為玉山處於敵占區,大部分日軍還很頑固、傲慢,不服輸。如果在日軍佔領區內進行受降,不利於受降安全順利進行,也不利於在心理上給降使造成壓力。再者,玉山遠離後方,通訊、交通十分不便。 收到岡村寧次的複電後,蔣介石當晚在重慶官邸與駐華美軍中國戰區參謀長魏德邁和國民黨要員就受降地點進行了商談。 對於國民政府高層要求改變受降地點的呼聲,魏德邁持同樣意見,建議蔣介石選擇芷江作為受降地點,並陳述了理由。 原先確定的玉山機場遭破壞,尚未修復。而芷江處於昆明、重慶、南京中心地帶,無論是重慶、昆明派出的中美受降代表,還是南京日軍派出的乞降代表,乘飛機來芷江都很方便。 芷江機場保持完好,大小飛機可隨時起降,便於受降要員及降使進出。且芷江機場空軍實力雄厚,有數百架可以隨時起飛作戰的飛機,向日軍降使展示空軍實力,可對日軍產生一定的威懾作用,爭取受降的主動性。 芷江有湘西會戰克敵制勝的戰績。剛結束的芷江保衛戰,打得日軍損失慘重。讓日軍在此地投降,能讓他們體會到失敗的滋味。驍勇善戰的國軍73軍、74軍、100軍、18軍、新6軍和26軍,仍然駐紮在附近,全部美式裝備,拱衛芷江。 當時的報紙稱,「芷江為新生武力核心之一,廣大機場銀翼相接,極為壯觀,城郊新車賓士,新裝備之戰士荷槍站立一派朝氣」。在這個令日軍「談虎色變」的地方受降,可向侵略者展示武力,日軍見此「必凜於中國實力,有所戒懼」。 多年以後,這一說法在日本降使今井武夫的回憶錄中得到證實:「芷江機場飛機不下數百架之多,它們每天冒著季節性的濃霧、日夜不停地起飛降落,與日本空軍簡陋的現狀相比較,不得不驚嘆敵方空軍實力之雄厚。」。 有受降安全的可靠保障。當時日軍在中國還有一定實力,部分日軍有拒降心理。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絕對忠君的日本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一股以「一死謝大罪」的自殺狂潮驟然興起。地處我戰區的芷江,可避開這種狂妄的鬧劇,這裡四周山巒疊嶂,森林茂密,既隱秘,又便於安全警衛。 「完勝之地、交通便利、軍力雄厚、安全可靠。」聽了魏德邁一番陳述,蔣介石進行了概括,最後決定受降地點定在芷江。 隨即,蔣介石電令岡村寧次:「受降地點為湖南芷江。」 然後決定了日軍投降代表來芷江的日期及其應遵守事項。晚上8時,蔣介石又電令岡村寧次:「今井總參副長可於8月21日來湖南芷江。」 晚上11時,蔣介石電令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授權其為中方受降全權代表。 歷史在那一刻定格芷江,一夜之間,勝利的榮光降臨到了這座湘西小城。 下篇:那一天,中國人民揚眉吐氣 6架野馬式戰鬥機從雲端上空俯衝下來 1945年8月21日,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這一天,屈辱得到洗刷,正義得到宣揚。 這天上午,今井武夫一行從武漢登上了漆皮脫落、黃綠斑駁的岡村寧次專機,滿是恐懼和沮喪情緒。 降機飛行至洞庭湖上空,一個隨行人員向今井武夫報告,在機艙尾部還放著一挺機槍。降機駕駛員說,這是岡村司令官使用過的。今井武夫毫不猶豫地喝令:「扔下去!趕快扔下去!」頂頭上司的心愛之物,要是過去,他一定視為珍寶、奉若神明,而這時他認為這是套在他這個降使身上的繩索。 剛定下神來,飛機已到常德上空,只見6架野馬式戰鬥機從雲端上空俯衝下來,嚇得今井武夫渾身發軟、直冒冷汗。原來是中美空軍前來對日本降使的降機執行監護和領航任務。 由於過分緊張和恐懼,原本技術嫻熟的日機駕駛員松原喜八在有領航的情況下,仍駕機向洪江機場飛去,後經中方領航飛行員周天明及時阻攔,領先飛行,才算飛到了芷江上空。 「我可以下來嗎?」11時15分,日本降機降落芷江機場,艙門打開,今井武夫探出頭來問道。此時的今井武夫,再也沒有以往飛揚跋扈的神采。 經過中方嚴格檢查後,今井武夫投降代表一行走了下來。行李被仔細核查後,他們被引導坐上了插有白旗的吉普車。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內展出的照片上,車隊徐徐向前,繞場一周。降車上,日本人直直地呆坐著,眼瞼下垂,透出幾分無奈和沮喪。中外記者紛紛舉起相機拍照。 更有意思的是,照片上,今井武夫乘坐的那輛車是「無人駕駛」。原來在記者拍照的一剎那,國軍駕駛員覺得不屑與日本人一同入鏡,認為是不光彩的事,於是將頭埋在了方向盤上。 今井武夫緊張得喘氣困難,頭上直冒虛汗 受降典禮在芷江七里橋飛虎隊營地舉行。中國戰區由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蕭毅肅中將主持「中國戰區日本投降典禮」。 當天下午3時35分,新6軍士兵荷槍實彈,把日軍降使押送到會場。 受降會場是一棟雙層結構的西式平房。會場布置簡潔而莊重。牆上懸掛中美英蘇4國國旗。正面是中國受降代表席,中間為蕭毅肅中將,右邊為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冷欣中將,左邊為美國駐中國戰區司令部柏德諾准將。對面是日本投降代表席,中間是今井武夫,右邊是橋島芳雄中佐,左邊是前川國雄少佐,右側是翻譯木村辰男。湯恩伯、張發奎、盧漢、王耀武、杜聿明、廖耀湘、鄭洞國等戰區長官和中外記者參加了受降儀式。 今井武夫等人步入會場,脫帽向中美受降代表鞠躬。面對鞠躬,中美兩國代表表情嚴肅,沒有還禮。 受降典禮開始後,中美受降代表對投降代表今井武夫的身份進行了查勘,並驗明身份。 橋島芳雄代表日方畢恭畢敬地向中美受降代表呈交了百萬侵華日軍兵力分布圖。隨後工作人員用中、日、英3國語言高聲宣讀了投降備忘錄,表現出戰勝者對戰敗者的威儀。今井武夫及隨員神色緊張不安,橋島芳雄緊張地不停擦拭汗水,來掩飾其恐慌的心理。 備忘錄宣讀完畢後,兩份早已準備好的《受領證》和毛筆墨盒,由蕭毅肅的翻譯遞交到今井武夫面前。此時,上百雙眼睛的視線一齊投到了今井武夫身上,無數攝影機的鏡頭也瞄準了他。 今井武夫緊張得連喘氣也有點困難,頭上直冒虛汗,顫抖的右手在《受領證》上寫下「今井武夫」4個歪歪斜斜的日文名字,並加蓋了一個橢形的朱紅印章。 中外攝影師快速地拍下了這一鏡頭。這一鏡頭,從此永遠載入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史冊中。 受降儀式歷時1小時。人們走出會場時,七里橋的天空奇蹟般地出現了一道七色彩虹。一位美國記者豎起大拇指說:「虹,中國的虹,中國的吉兆!」 鏈接 受降紀念坊 為紀念「芷江受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1946年2月,國民政府在芷江受降地動工修建代表中國抗戰勝利的標誌性建築——受降紀念坊。該坊為華夏大地上唯一一座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標誌性建築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歷史見證,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豐碑,以「中國的凱旋門」著稱於世。 紀念坊朝東而建,青磚砌就,水泥粉刷,整個造型如同一個「血」字。這象徵著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經過長達8年的浴血奮戰,用3500多萬同胞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紀念坊為四柱三拱門牌坊式建築,坊前坊後刻有蔣中正、李宗仁、白崇禧、于右任、孫科、王東原等國民政府軍政要員題詞、題聯共12副,及「芷江受降紀念坊」223字銘文。 |
推薦閱讀:
※產業的興衰--從2017年數據看中國產業發展態勢
※為什麼大多數中國人勤勞但不富有?
※為什麼costa在中國內地發展一直都是「千年老二」?
※中國維和部隊都在哪裡維和過?
※驚人:中國大陸富人移民加拿大 其實賺了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