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位大家評《易經》

六位大家評《易經》

               

一、楊振寧談周易與科學

  《易經》影響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曾討論過科學為何沒在中國萌生,覺得和《易經》有很大關係。

   中華文化有歸納法,可沒有推演法。採取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是受《易經》的影響。近代科學的思維方法,其中有兩條路,一條路是歸納法,一條路是推演法。近代科學是把這兩者結合起來而發展的。比如,Maxwell方程,今天的發電機、電話、無線電、電視、網路通信、激光等等,都基於Maxwell方程式。

  中華文化的歸納法的來源就是《易經》。觀物取像,取像類比是典型的易經。《易經》的精神,精簡、抽象化是歸納法的精神。中華文化沒有發展出推演法,非常好的例子是明朝末年的學者徐光啟。

  歐幾里德的《幾何原理》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推演法變成規律的。對於近代科學的發展產生的影響無法估量。徐光啟第一個翻譯後了解到,推演法的一個精髓是一條條推論不能次序顛倒,這跟中國的傳統不一樣。中國傳統是擺事實,次序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最後的結論。可惜他只翻譯了前六章。沒在中國產生影響使推演法在中國生根。

  中國文化里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概念,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易經》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與人道,就是說天的規律跟人的規律是一回事,把自然跟人歸納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學的一個特點就是,承認人世間有人世間的規律,自然有自然的複雜現象,這是兩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

  但是「天人合一」產生的觀念是天人和諧,這對中國傳統思維的影響比對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的影響還要重要。

二、張岱年談周易與科學——贊「科學易」

  中國、印度、歐洲古代,有許多的典籍,可稱為元典。《周易》是中國古代的最重要的元典之一,在歷史上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從兩漢到明清,易學分為兩派,象數派和義理派。漢儒喜講象數;魏王弼掃象數而明義理;宋儒多講義理。近代以來,有史學家研究《周易》幾乎不講象數,也不講義理,專用《周易》中的文句論證歷史,可稱為史學易學。今年有些科學家,對於易學感興趣,發現《周易》經傳中的思想觀念與近代自然科學的新知識頗有相通之處,以自然科學知識與《周易》中的思想比較,提出許多新見解,這是科學家的易學。可稱為「科學易」。這是易學研究的一個新方向,具有重要意義。徐道一近著《周易與當代自然科學》可以說是近年「科學易」的一次總結,指出《周易》是最早的「天、地、生、人」的系統觀,扼要論述了《周易》與當代科學技術最新成就的一些聯繫,論證了當代的一些迫切問題與《周易》的一些思想觀念的關係。

  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取得了很大成就,而20世紀初年以來,有些著名科學家發現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即所謂牛頓模式的自然科學,亦有不符合客觀實際之處。於是出現了以「有機論」代替「機械論」的明顯趨向。這可以說是從「形而上學思維方式」走向辨證思維。而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周易》經傳,實為辨證思維的典範。

  《周易》64卦揭示了一陰一陽對立統一錯綜複雜變化的64種方式,生物學家發現《周易》64卦與生物遺傳密碼有驚人的相似。實際上這是證明《周易》64卦揭示了自然界的若干基本規律。64卦不是主觀臆測,而是反映了自然界的普遍規律。

三、吳文俊談周易與科學

  西方的數學一般講來源於歐幾里德的公理化的體系,主要目的是證定理,即利用人所公認的道理,也即公理,來從定理假設條件推導出結論。中國傳統數學是一種可稱為「實用主義」的演算法體系,目的是解決實際產生的形形色色的問題,核心是找到事物或者數據間的「關係」,即「方程」,於是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就演化成解決各種方程。解方程的思想起源於中國,《九章算術》中就有專門論述。由此,其中涉及加減乘除的運算,所以就產生了「負數」的概念(小數減大數),此後傳到西方,但直到16世紀西方對於負數的概念還沒有完全理解與接受。

  中國古代的數學很了不起,古代數學思維方式跟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關係;許多地方超過西方。由於實用的大批的數學是來自西方,人們就認為好象數學都是西方來的。其實,像初等幾何的公理化體系是來自西方,但中國有自己的初等幾何體系,更有表達任意大整數的位值制十進位體系並由此發展到包括分數、小數、無理數的實數體系。總之,東西方學術互相交流,互相影響是很自然的。

  中國古代的數學跟天文結合很緊密,很多數學成果直接來自天文。但古代天文的應用里有一些荒謬的東西,比如觀天象算皇帝生死。數學也常常被人們和算命與風水等糾纏在一起,這是迷信的人們造成的,應當被清除出去。

  至於陰陽五行之類的相剋相生也都是迷信。我知道中醫學裡也講到陰陽五行,那有它特定的涵義,我是外行,不好評價。但我相信中醫的針刺、針灸是科學,穴位是客觀存在的,這是實驗科學的偉大成就,至於怎樣解釋是另外一回事。總之,陰陽五行作為哲學我不反對,但作為科學理論我就反對。

  將周易和東方思維完全等同起來是荒謬的,周易也有些是好的,河圖是很好的科學成果,但不能誇大了其作用。周易里雖然也有迷信的東西,但不排除包含有利於歷史文化研究的信息。總之,周易,甲骨文都有其有價值的東西。

四、翁文波談周易與科學

  《周易》在古代可能是用於預測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成語都說明預測的重要性。

  現代預測的研究範圍很廣,一般是應用統計預測。在《預論基礎》一書中,我把信息預測與統計預測區別。在信息預測中,自然數、正數、可公度性信息系起重要作用,它們預測地震、旱澇等自然災害方面有重要意義。這些方法與中國古代應用的一些預測方法有想相之處。

  我曾應用中國古代使用的一種方法,結合信息預測理論,預測了1991年7月24日左右北京地區將會有暴雨。實際情況,1991年7月20日和27日發生了兩次暴雨。驗證了這一預測的部分價值。

  由此看來,中國古代傳統科學技術思想是含有科學內容的,當然也夾雜著迷信思想。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去其糟粕,取起精華。

五、何祚庥談周易與科學

  「《易經》文化」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體系,要進行具體分析。但這裡有一個主流和支流的問題。就「《易經》文化」的主流來說,在現在的條件下,是促進還是促退了中國的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是順應了還是違背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區分何謂先進、何謂落後的最根本標準。

  楊振寧先生提出「《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中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此言一出,輿論嘩然。尤其是《易學》研究者,紛紛指責楊教授「失言」。我以為,楊先生對《易經》的批評,恰好打中了某些「易學」研究者的要害!一個重要的理由是:「《易經》文化」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已傳承並弘揚了幾千年,其規模之大,影響之大,超過了存在於中國文化中的任何一種思想體系。然而中國的科學卻落後了!當然,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曾長期處於先進生產力受壓制的局面,社會生活沒有出現強烈的發展科學的要求;但是,從思想層面來說,就不能不追問一下:中國傳統思維模式里,是不是有重大缺陷?!

  《易經》的思維模式有兩大缺陷。一是宣揚神秘主義,二是美其名曰整體思維,其實是籠統思維。沒有進行分析,就要去「辨證」的綜合。典型的例子,是中醫理論中的陰陽、五行等等「玄而又玄」的說法,而且還認為深得《易經》思維只微妙!為什麼從總體來說,中醫的醫療效果不如西醫?為什麼中醫理論多年來沒有什麼進步?為什麼一些中醫理論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就是要「證明」《黃帝內經》的正確?如果2000年以前的《黃帝內經》已經窮盡了醫學的一切,那麼還有什麼當代醫學的進步?

  某些「《易經》思維」的鼓吹者,還喜歡批評「西方」科學缺少整體思維,彷彿這是「西方」科學的一大缺陷。其實這純系「無的放失」,是厚誣了當代的西方科學!舉個例子,當代物理學,其研究粒子之小,不僅深入尺度為10ˉ﹣8厘米的原子,分子,而且還深入到「基本粒子」深入到尺度為10ˉ-16厘米的層子,即夸克,深入到膠子;但當代物理學同時又研究宇宙之大,其空間之遠,遠遠超出100億光年的距離,其時間之久,久到137億年以前曾發生的一次大爆炸,並正向大爆炸前宇宙的研究邁進。有興趣的是,正是基於宇宙演化過程的深入研究,從而首先從理論上給出了只有三代中微子的科學預言,然後在西歐的超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得到完全證實。所以,「宇宙之大」和「粒子之小」的研究,竟如此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當代西方法科學已經建立起尺度大到4×10ˉ20厘米之大的科學的宇宙,還能說它缺少整體思維嗎?相反,我們卻看不到在「《易經》思維」,即「籠統思維」模式下的「宇宙」論,有什麼「科學」成果。也許有人會批評我們是對古人的苛求!當然,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要求古人,但是,為什麼你們卻在那裡頌古而非今?

  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現代科學的基本思維模式;而一切從臆想籠統出發,是古代易經思維模式。    

六、朱時清談周易與科學

  整體論是以中國古代科學為核心的東方科學的思想,包括整體和諧思想、有機論的思想、演化發展的思想、相反相成的思想。東方科學思想的核心是氣一元論。

  「氣」在中國古代是一個非常本原的概念,「太極」、「無」和「道」與「氣」在概念上有相同之處。「氣」是世界上最本原描述。最能體現東方科學思想的是《道德經》和《周易》。它們認為,宇宙是「無中生有」,宇宙本原是「無」,而天地萬物都是從這個「無」逐步變化生成和發展的。《道德經》和《和周易》中探討的是事物的功能與變化,事物間的關聯以及如何在對立統一中達到和諧平衡,而較少注意構成萬物的元素及其結構形式。因此,中國古代科學思想是整體的,而非還原的;是有機的,而非機械的。宇宙乃至其中的事物是通過對立統一而得到發展和達到平衡的。

  「道」和「無」在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周易》及其以後相關係列的著作中被稱為「太極」和「氣」,此外還有「太一」、「太初」、「太始」和「元氣」等。《易經》更能體現中國古代整體論中的有機變化思想。

  《易經》把變化作為宇宙的基本特點,把陰陽的對立當作宇宙的總規律。它指出:「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是說,各種卦的變化起源於陰陽對立,陰陽柔剛作用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對於宇宙誕生和演化的的模型,宋明理學的奠基人周敦頤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對氣一元論的深入、系統、全面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第二次科學革命的內涵和把握其趨勢,有助於指導第二次科學革命的發展。在與現代科學有機結合,必將形成第二次科學革命的系統指導思想。

 

                    2007-3-9              於樹錦行空居

 


推薦閱讀:

秦始皇陵兵馬俑暗藏的玄機
易經能預測,但又不主張預測,這是自相矛盾的嗎?
《黃帝內經》的10條天規,法天地陰陽!
別再糾結!正月理髮不會死舅舅,但與自然天道和健康有關
《易經》中的德性與德行 | John Beebe

TAG:易經 | 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