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閱讀︱不是嚇唬你,找錯人生榜樣會很慘
開心閱讀43 找錯榜樣的結果
這一等就是好幾年。但好在有伍子胥的先例在前(足足等了十六年),白公勝倒也不甚著急。
機會終於來了。吳國與晉國在黃池會盟(後文詳述),子西擔心吳國的強大,下令要求邊境守軍提高警惕,嚴防死守。白公勝出於對子西的憤恨,全然無視這一命令,反而主動越過邊境,向吳國發起攻擊。吳國主力均已開拔至黃池,再加上吳國守軍已經多年未見楚國入侵,一時措手不及,被白公勝擄掠了不少兵器鎧甲。
白公勝大喜,也由此想出了一個極具迷惑性的行刺方案。
白公勝立即派人去向令尹子西報告,說自己大敗吳軍,得到不少戰利品,想要親自到國都朝堂獻捷,以張國威。
子西聽了白公勝的報告,非常高興。
吳國是楚國的死對頭,兩國相爭,一直以來楚國都在吃吳國的苦頭。當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的指揮下攻破郢都,令楚國差一點亡國。後來楚昭王率軍親征,與夫差在城父對峙,結果楚昭王病死軍中。總之,近幾十年來,楚國幾乎沒有從吳國得過一點便宜。
如今,白公勝竟然取得了對吳的勝利,雖說這勝利算不上大,但也是很難得的了。如果同意白公勝入朝獻捷,倒確實可以鼓舞人心。子西哪裡知道這個自稱「直道」的白公勝也會使詐,興高采烈地答應了白公勝的請求。
白公勝盤點自己的私人武裝,從中挑出幾百名壯士假扮吳國俘虜,另外一千名甲士作為押解之人,再加上石乞和熊宜僚兩位猛士,一行浩浩蕩蕩,向著國都出發。
楚惠王在朝堂上接見白公勝,子西子期侍立兩旁。石乞、熊宜僚兩人被擋在階下。白公勝故意將伐吳之功歸於石熊二人。楚惠王起了興趣,想要見見這兩人。白公勝朝階下一招手,這兩個早就蓄勢待發的猛士,立即一躍上階。
司馬子期呵斥道:「只許在階下磕頭,不得近前!」
但這兩人哪裡肯聽,按照事前的安排,石乞對準子西,熊宜僚對準子期,拔劍而攻。白公勝大喝一聲:「眾人何不齊上?」他的一千精銳甲士,立即蜂擁而上。
楚惠王和子西子期,不防白公勝竟有此等陰謀,一時驚懼異常。楚惠王和子西不習戰事,很快就被白公勝和石乞控制。而司馬子期一向勇猛過人,很快反應過來,拔起宮殿中的長戟,與熊宜僚對戰。
子期與熊宜僚棋逢對手,兩人纏鬥,各自重傷了對方,兩人均死於朝堂之上。可嘆子期這個忠烈君子,竟然死於非命。
楚惠王和子西被擒,子期被殺,白公勝很快控制了整個局面。子西看到橫架在自己脖子上的劍,這才知道此前兒子告訴自己的信息是千真萬確的。
子西一時間很想不開,憤懣不已地對白公勝說:「你當初在吳國寄人籬下,不過勉強糊口而已。我念你和我有骨肉之親,同意你回楚國,並封你為公爵。你說,我到底怎麼對不起你了?」
白公勝冷冷地回答說:「鄭國殺了我的父親,你不但不攻打鄭國,反而和鄭國和好,甚至派兵去救助鄭國。這說明你和鄭國是一體的。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我要為父親報仇,怎麼能顧及你對我的私恩呢?」
子西聽了,頓時心如死灰,沈諸梁當年勸誡自己的話不由浮上心頭:太子建早已被廢,公子勝就是楚國的仇人。請不要養仇來危害國家。(從白公勝、沈諸梁和子西對待「父仇」的態度亦可反證出當初吳王夫差赦免勾踐的恩德仁義之重)
這一刻,子西首先想到的還是國家。
白公勝這麼一作亂,不但自己和兄弟子期要死在當場,恐怕楚惠王也很難倖免。楚國來之不易的安定局面顯然是要付諸東流了。而白公勝一旦繼任為王,以他偏激執拗的個性,肯定不會放過鄭國。只要一攻打鄭國,晉國肯定不會坐視不管。只要楚晉紛爭一起,最可怕的對手吳國又會乘虛而入。那麼,楚國就將再度陷入動蕩,誰也無法預料最後將走向何方。
這樣的悲劇性結果,其肇因竟然是自己的一念之仁以及過度的麻痹大意。如果自己早聽了沈諸梁的話,甚至早聽了兒子公子平的話,意存警醒,未雨綢繆,又何至於讓楚國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呢?
但事已至此,又能有什麼好說的呢?
子西滿懷惆悵,想不出任何一個可以解救這一困境的辦法。而白公勝也容不得他多想,手起劍落,將子西的首級砍下!
子西,這個忠於國家,勇於任事,從未顧及個人私利,堪稱完美的第一君子,竟然以這樣慘烈的方式結束了他的生命旅程,實在令人扼腕痛惜。
縱觀子西的整個一生,行事應對,幾乎無瑕。在對待白公勝的問題上,也許是子西這一生所犯的唯一的錯誤,但也是致命的錯誤。
子西用他的生命警示後人,對待那些性格偏激、內心陰暗的人,一定不能馬虎輕視。這樣的人,就像時刻都會爆炸的火藥桶,禁不起一點點的刺激,如果不善加處置,肯定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麻煩。
白公勝殺了子西後,頓感暢快淋漓。石乞則趁勢提出,一舉將楚惠王也殺掉。石乞的這個想法背後其實還有另一個想法,那就是勸白公勝自立為王。這樣,他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輔政的重卿,即便當不了令尹,至少也可以當司馬。
沒想到白公勝卻說:「一個小屁孩兒,有什麼罪?廢了他就可以了。」
石乞和白公勝在刺殺子西這個目標上是高度一致的。但刺殺子西以後的想法,兩人從未交流過,所以當前一個目標實現後,兩個人就出現了分歧。
石乞一直以為白公勝雖然沒有直言,但當然是有自立之野心的。但其實白公勝的效仿榜樣一直是伍子胥,而不是闔閭。他並未想過自己取代楚惠王而成為楚國之主。他的目標不過是在殺了子西後,自己取代子西來當令尹。
白公勝這樣的盤算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這個念念不忘復仇的人,將子西當成了他不共戴天的仇人,而楚惠王年齡尚幼,和他的父仇並無瓜葛。
白公勝下令將楚惠王囚禁在一座偏殿中,然後命人傳來他的另一位叔叔子閭,準備立子閭為王。
子閭要是想當楚王,何至於等到今天,在劍戟相迫下就位?當初,他的兄弟楚昭王在城父臨終之前,一連讓了五次,子閭才勉強答應為王,但隨後很快將王位又還給了侄兒楚惠王。子閭看到兩位兄長子西和子期已經死於非命,更加心寒,無論如何也不願意助紂為虐。
子閭寧死不從。白公勝暴烈寡恩的脾氣頓時發出來了,他又是一劍,斬了子閭。算起來,楚平王的五個兒子,倒是有三個是死在了白公勝的手上!
這時,石乞再次勸白公勝自立為王。
白公勝心動了。雖然他此前並沒有想過要當楚王,但在這樣的情勢下,又經石乞兩次提醒,白公勝不由想到,如果自己的父親太子建沒有無辜被廢,楚國本來就該是自己的。這樣一想,白公勝就不再拒絕。但是他擔心,楚國像他這樣擁有獨立封地和私人武裝的縣公還有不少,如果這些縣公紛紛起兵,恐怕很難應對。
於是,白公勝提出,先將這些縣公都召到國都,或拉攏,或剷除後,再登基為王。
這是白公勝作出的一個愚蠢的決定,也是一個致命的錯誤。
如果他一開始就拿闔閭當榜樣就好辦了。三下五除二,將楚惠王連同子西子期一併殺了,然後立即宣布自己為王,再運用王的名義號令楚國,什麼縣公都很難起兵反對。因為,王室之間的內部殘殺,勝者(剩者)為王,在春秋時期是屢見不鮮的。
闔閭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而楚國自己類似的成功案例也不是沒有。
比如,楚靈王的王位就是殺了侄兒郟敖後搶過來的。楚靈王是楚共王的兒子,楚康王的弟弟。楚康王死後,兒子郟敖繼位。但楚靈王趁著侄子郟敖生病卧床,借口入宮探病,用束冠的長纓將其勒死,然後取而代之。後來,楚靈王的弟弟公子棄疾(就是後來的楚平王,白公勝的親爺爺)趁著楚靈王在外征戰不歸,將楚靈王的兩個兒子——太子祿和公子罷敵殺掉,立自己的另一個哥哥公子比為王。最後,公子棄疾又設計除掉了公子比,自立為王。
可見,如果白公勝早就做好了當王的準備,果斷下手,他的勝算是非常大的。但是,此刻的猶疑不決、瞻前顧後,導致他喪失了最好的時機。
心理感悟:對榜樣的過度痴迷,會讓你無視其他的好機會。
﹙未完待續,相約下周五﹚
推薦閱讀:
※印鈔廠揭秘:內部員工眼裡數億錢就是紙!就是產品!
※一年一百本丨全職媽媽如何擠出時間讀書?
※讀的是書,認識的卻是真正的自己
※碎片化閱讀的思考:幾個碎片化閱讀的小技巧
※如何提高英語閱讀能力?能夠達到熟練閱讀技術書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