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天干地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戌亥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由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個周期,循環往復,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中國古代用以記錄年、月、日。也用於形容60歲的老年人。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干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建元年號。干支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歷史時間。目錄1 干支的一個循環2 干支紀年2.1 干支紀年與公曆的近似換算3 干支紀月4 干支紀日4.1 干支紀日與格里曆的換算5 干支紀時6 參看7 參考文獻[編輯]干支的一個循環原則上,天干與地支的使用上有配對使用的要求,即如下兩組配對且交叉使用。如再配上生肖的話,其使用方法為,例如公曆1984年為一個周期的第一年,即上一組開始的甲子鼠,1985年則輪到下組的乙丑牛,1986年又輪到上一組的丙寅虎,1987年輪到下一組丁卯兔,如此下去。最後形成一個循環。天干與地支配對規則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與地支配對60年全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60年各年份名稱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太平天國時,曾把「丑」改為「好」,「卯」改為「榮」;「亥」改為「開」[1]。[編輯]干支紀年在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別組合起來,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紀年。可是,其實是類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曆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而東漢的曆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干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如1864年為農曆甲子年,60年後的1924年同為農曆甲子年;1865年為農曆乙丑年,1925年同為農曆乙丑年,依次類推。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干支紀年是以立春作爲一年即歲次的開始,是爲歲首,不是以農曆正月初一作爲一年的開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歲次甲子年,但嚴格來講,當時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編輯]干支紀年與公曆的近似換算從已知的公曆年份計算干支紀年:序號0-9對應甲到癸,0-11對應子到亥,年份數減4,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干,除以12的餘數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則用58-「年份數除以60的餘數」後計算)若我們把天乾的「甲、乙、……、壬、癸」編上 0, ……, 8, 9 等序號;地支的「子、丑、……、戌、亥」亦編上 0, 1, ……, 10, 11 等序號,那麼:從已知的格里曆年份計算干支紀年:年份數減 4,除以 10 的餘數是天干,除以 12 的餘數是地支。例如:(1972 - 4) mod 10 ≡ 8,所以天干是「壬」;(1972 - 4) mod 12 ≡ 0,所以地支是「子」。[編輯]干支紀月干支紀月與中國傳統曆法(農曆)有所不同,中國傳統曆法以月亮的盈虧周期作為一月,而干支紀月則以一太陽年中二十四節氣其中的十二節氣所劃分的間隔作為一月,並賦以地支之名,如大雪小寒之間為子月,小寒到立春為丑月。而每月的天干則由該月所在年的天干決定,例如:若某年的子月所在之年為甲子年,則該子月為甲子月,緊接著其後的丑月是乙丑月。具體的推算如下表:月地支節氣段中氣(月中之節氣)近似農曆月份近似公曆月份甲或己年乙或庚年丙或辛年丁或壬年戊或癸年子月大雪-小寒冬至十一月12月甲子月丙子月戊子月庚子月壬子月丑月小寒—立春大寒十二月1月乙丑月丁丑月己丑月辛丑月癸丑月寅月立春—驚蟄雨水正月2月丙寅月戊寅月庚寅月壬寅月甲寅月卯月驚蟄—清明春分二月3月丁卯月己卯月辛卯月癸卯月乙卯月辰月清明—立夏穀雨三月4月戊辰月庚辰月壬辰月甲辰月丙辰月巳月立夏—芒種小滿四月5月己巳月辛巳月癸巳月乙巳月丁巳月午月芒種—小暑夏至五月6月庚午月壬午月甲午月丙午月戊午月未月小暑—立秋大暑六月7月辛未月癸未月乙未月丁未月己未月申月立秋—白露處暑七月8月壬申月甲申月丙申月戊申月庚申月酉月白露—寒露秋分八月9月癸酉月乙酉月丁酉月己酉月辛酉月戌月寒露—立冬霜降九月10月甲戌月丙戌月戊戌月庚戌月壬戌月亥月立冬—大雪小雪十月11月乙亥月丁亥月己亥月辛亥月癸亥月[編輯]干支紀日干支紀日,60日大致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確定的文獻指出干支紀日始於魯隱公三年夏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22日)。因為儒略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20日,合80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儒略曆月日日期會反復一次循環。(公元4年本來應爲閏年,但因為公元前45年開始實施儒略曆後,「每隔3年」加一次閏日被誤爲「每3年」加一次閏日,所以羅馬皇帝屋大維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閏以修正錯誤置閏。)因為格里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1940日,合8000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若沒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會反復一次循環,但整體而言,假設未來從不改格里曆,每800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才會反復一次完整的循環。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2月18日,合農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編輯]干支紀日與格里曆的換算若我們把天乾的「甲、乙、……、壬、癸」編上 0, ……, 8, 9 等序號;地支的「子、丑、……、戌、亥」亦編上 0, 1, ……, 10, 11 等序號,那麼:從已知日期計算干支紀日的公式為:
其中奇數月 i=0,偶數月 i=6,C 是世紀數減一,y 是年份後兩位,M 是月份,d 是日數。1月和 2月按上一年的 13月和 14月來算。
表示取整。g 除以 10 的餘數是天干,z 除以 12 的餘數是地支。[編輯]干支紀時干支紀時,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日上起時亦有歌訣: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下表列出日天乾和時辰地支構成的時辰干支,以北京時間(UTC+8)為準:時辰地支北京時間 (UTC+8)甲或己日乙或庚日丙或辛日丁或壬日戊或癸日子時23時—1時甲子時丙子時戊子時庚子時壬子時丑時1時—3時乙丑時丁丑時己丑時辛丑時癸丑時寅時3時—5時丙寅時戊寅時庚寅時壬寅時甲寅時卯時5時—7時丁卯時己卯時辛卯時癸卯時乙卯時辰時7時—9時戊辰時庚辰時壬辰時甲辰時丙辰時巳時9時—11時己巳時辛巳時癸巳時乙巳時丁巳時午時11時—13時庚午時壬午時甲午時丙午時戊午時未時13時—15時辛未時癸未時乙未時丁未時己未時申時15時—17時壬申時甲申時丙申時戊申時庚申時酉時17時—19時癸酉時乙酉時丁酉時己酉時辛酉時戌時19時—21時甲戌時丙戌時戊戌時庚戌時壬戌時亥時21時—23時乙亥時丁亥時己亥時辛亥時癸亥時[編輯]參看蔡勒公式干支記日時天乾和地支的標號應該從1開始而不是從0開始。[編輯]參考文獻^ 李崇智. 中國歷代年號考.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12月: 233. ISBN 7101025129.葛民勤,《怎樣從已知年份和日期得到對應的干支紀年和紀日》檢 · 論 · 編曆法陽曆羅馬曆 · 儒略曆 · 公曆 · 儒略改革曆(東正教曆) · 佛曆 · 印度曆 · 伊朗曆 · 衣索比亞曆 · 全新世紀曆 · 世界曆 · 亞美尼亞曆陰曆伊斯蘭曆 · 希臘曆陰陽曆中國傳統曆法 · 農曆 · 希伯來曆 · 日本曆 · 藏曆 · 蒙曆 · 傣曆其他歲星紀年 · 太歲紀年 · 干支(天干 · 地支) · 瑪雅曆 · 馬拉亞姆曆 · 瑣羅亞斯德教曆法 · 儒略年 · 儒略日 · 法國共和曆 · 韻目代日 · 主日字母參見:曆法、授時與時間相關主題2個分類: 曆法 | 干支登入/創造帳戶條目討論港澳繁體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導航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動隨機條目幫助幫助社區入口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詢問處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資助維基百科工具箱連入頁面連出更改上傳檔案特殊頁面可列印版永久連接引用此文其他語言DeutschEnglishEspa?olEestiFran?aisBahasa 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Bahasa MelayuРусскийSvenskaУкра?нськаTi?ng Vi?t文言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18:25。本站的全部文字在協議之條款下提供,同時或受附加條款約束。(請參閱 使用條款)隱私政策關於維基百科免責聲明流動瀏覽
推薦閱讀:
※平派八字剖象法:干支加象「+」象
※干支生合妙,玄奧變化奇!
※干支合化及條件
※干支配置自合做功
※日干支層次
TAG:干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