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北美票房平平,王健林的「全球大片」實驗失敗了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作者/馬程

  中國與好萊塢的合作更好的做法,或許是在中國建立一家國際製片公司來培養年輕的中國電影人和編劇,並幫助他們創作出可以吸引中國觀眾的影片。

  馬特·達蒙和景甜率領的東方神秘軍隊又迎來了一次考驗。不過他們面對的不是兇殘的饕餮,而是捧著可樂爆米花的西方少年。

  2月17日,《長城》正式在北美3326家影院和觀眾見面,正趕上美國「總統日」三天長周末。目前,《長城》排在《樂高蝙蝠俠大電影》和《五十度黑》之後,位居北美票房排行榜的第三位。

  馬特達蒙上《艾倫秀》宣傳新片

  根據BoxOfficeMojo的最新估算,影片首周末票房將達到1808萬美元。這個成績與張藝謀15年前的另一部作品《英雄》相當,不過後者的投資只有《長城》的五分之一,放映的影院也要少1000多家。

  對於製作費用高達1.5億美元的《長城》來說,這一成績並不理想。

  在上映前,出品方進行了緊鑼密鼓的宣傳工作,希望憑藉張藝謀以往的名氣和馬特達蒙的票房號召力來吸引年輕觀眾,但依然沒有產生足夠的吸引力。

  口碑的下滑是重要因素。在反映普通觀眾喜好的IMDB上,長城只有6.3分;而在「爛番茄網」上給長城打分的影評人中,只有36%認為這部電影「值得推薦」。

  爛番茄指數

  早在幾十年前,張藝謀就憑藉一系列具有美學風格的影片受到了美觀眾的認可,但這一部更加迎合美國年輕觀眾的電影,反而成為詬病的點。各大媒體「花式吐槽」,稱它為「無聊打怪片」和「燒錢的災難」。

  儘管出品方環球影業北美髮行負責人Nick Carpou也承認,美國市場並不是《長城》主要的票倉,很難對影片的票房起到拉動作用。但相繼在全球排名第二和第一的票倉「表現平平」,意味著這部「面向全球發行」,野心勃勃的電影已無法在全球票房上有太多的建樹。

  王健林曾在冬季達沃斯論壇上稱,如果《長城》的票房在全球能夠收到4-5億美元,就非常成功了。從目前來看,超過4億美元已幾乎不可能了。

  《長城》的票房失利背後,是中國電影公司全球「大躍進」的又一次警示,也意味著打著好萊塢製造和中國故事的「大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長城」還是「打怪」,一個兩難的選擇

  英雄

  張藝謀是美國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中國電影導演之一,《英雄》保持著中國影片在海外上映的票房紀錄,在美國總票房高達5371萬美元,佔到了電影全球票房總數的30%。

  《英雄》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長城》的票房標尺,「至少得打破這個記錄吧?」。在《長城》中國票房沒有達到預期的情況下,北美成為了回收投資最重要的陣地。

  《長城》在北美的宣傳由環球影業負責,被稱作是中美合拍片歷史上最齊全的一次宣傳。從主創的媒體宣傳到首映式,都是依據好萊塢的專業公關模式來進行。

  在宣傳的過程中,《長城》主打的是美國觀眾熟知的魔幻類型片,是《哥斯拉》的一樣的「娛樂爆米花大片」,中國元素被弱化。馬特達蒙也曾強調,《長城》可不是介紹中國長城是怎麼建造的歷史題材,而是人類PK怪獸的一部電影。

  《洛杉磯時報》在映前曾預測,「美國觀眾其實對張藝謀很尊敬,如果熟悉他作品的人會更期待他在視覺上的造詣,也許會期待更多的中國元素的內容。」

  在美國人眼裡,中國長城充滿了神秘色彩,但是很多人走進影院後,發現《長城》只是一部常見的「打怪電影」,這也讓很多觀眾的第一感覺是「不倫不類」,也因此感到失望。

  同時,即使洛杉磯期待張藝謀,但是中部和二線城市的美國大眾對張藝謀和一眾中國明星並不熟悉,在北美地區的很多海報上並沒有張藝謀,只有馬特·達蒙。於是,在美國本土具有很強票房號召力的馬特·達蒙成為了宣傳的主力。

  他受邀上《艾倫秀》、《雞毛秀》等知名訪談節目宣傳影片,並且全程參與了美國各地宣傳活動。馬特達蒙還不惜自黑,說自己與鹿晗的人氣比起來是「透明人」,這也成為了很多媒體宣傳的噱頭。

  Nick Carpou也認為《長城》宣傳中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一方面,如果著重宣傳「中國元素」,一定會引起部分美國主流觀眾的反感。另一當面,如果著重宣傳「打怪場面」,其中的視覺特效和投資數目雖然在中國算是主打的亮點,但在看慣了好萊塢巨制的美國人眼裡,並沒有太強的競爭力。

  王健林5年前的收購終於派上了用場

  只有馬特達蒙的《長城》美國海報

  除了馬特·達蒙等好萊塢主演加盟,《長城》在北美的3326家影院上映,在同期的上映的電影里,僅次於《樂高大電影》的4088家和《五十度黑》的3714家影院。

  這要歸功於王健林五年前的一筆收購。

  2012年,萬達以26億美元收購了院線集團AMC。AMC是北美第二大院線,旗下擁有347家影院,共計5048塊屏幕,還是全球最大的IMAX和3D屏幕運營公司。

  這個在美國家喻戶曉的院線擁有的影院集中在北美大型城市中心地帶,擁有北美票房最多的前50家影院中的23家。這樣的規模對萬達旗下影片爭取了足夠的北美上映空間。早在影片上映前幾個月,AMC院線內就已經出現了《長城》的宣傳海報和貼片廣告。

  這也是萬達不疑餘力在全球收購影院資產的原因。今年1月,AMC宣布以9.3億美元併購北歐最大院線北歐院線集團(Nordic Cinema Group)。至此,萬達已經完成了美國AMC、美國卡麥克、澳大利亞赫伊斯、歐洲歐典和北歐院線集團的併購,目前累計擁有1470家影城、超過15000塊屏幕。

  擁有這些影院對於萬達要把電影「賣」到全球的計劃至關重要。以《長城》為列,院線排片的優勢保證了《長城》在口碑不佳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在上映當天獲得590萬美元的票房,並躋身排行榜前三位。

  中美合作,如何避免不倫不類

長城美國首映現場

  宣傳的力度和發行的優勢並沒有讓《長城》的票房帶來驚喜。

  《長城》首映日之後,口碑迅速下跌。IMDB的評分只有6.3。在影評人聚合的Metacritic網站上,38條影評的加權平均分只有42分。在聚集了大量影迷的「爛番茄」網上,《長城》新鮮度只有36%,144條來自權威影評人,有92人扔了爛番茄。普通觀眾平均評分只有3.3分。

  評分

  媒體對《長城》也是「壓倒性」的差評。《紐約時報》認為其中「混雜了蹩腳的台詞和浪漫元素,演員喋喋不休地宣揚帶有煽動性的價值觀」,CNN認為《長城》只是「《哥斯拉》這樣的套路」,《今日美國》認為影片「無聊蒼白」,而《娛樂周刊》則諷刺影片是「了不起的電子遊戲」。

  知名電影雜誌《帝國》則直接批評影片是「一個災難」,「用了太多而CGI特效製作出來的怪獸,老套的劇情、故事僵化的劇本以及演員僵硬的演出讓人很失望。」

  美國首映

  在媒體和影評人看來,《長城》運用了美國好萊塢頂尖的製作工藝,卻沒有傳遞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國故事和價值內核,因此幾乎「一無是處」。

  今年1月,傳奇影業CEO Thomas Tull 辭職的消息傳出,有不少媒體猜測這和《長城》票房失利有關。雖然萬達在此後發表公告,否認了這一情況。但是,對於還處在蜜月期的萬達和傳奇影業來說,《長城》的失利無疑是引發矛盾重要導火索。

  無論是《英雄》還是更早的《卧虎藏龍》似乎都證明,一部夠純粹地表達中國傳統文化,人物鮮明、故事精彩,即使存在語言文化的差異,也許更容易打開市場。

  《長城》的票房和口碑上的失利,不僅是萬達全球化戰略的一次打擊,也為現在愈演愈烈的合拍片潮流敲響了警鐘。

  彭博社在去年《長城》上映時探討中國與好萊塢合拍片的分析中這樣說,「好萊塢希望與中國電影人合作,應該放棄不倫不類的合拍片。更好的做法,是在中國建立一家國際製片公司來培養年輕的中國電影人和編劇,並幫助他們創作出可以吸引中國觀眾的影片。這才是中國以及好萊塢製作賣座影片的有效的訣竅。」

  《長城》的「全球大片」實驗失敗了,留給了我們更多的問號。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推薦閱讀:

《中國新歌聲第二季》總決賽未排名冠軍就代表著失敗嗎?
淺色床單上的哭泣
「失敗學」教的不是失敗,而是成功
世間焉有速成法?
人生,這場遊戲:升級太慢的我,要如何走出不斷被「小怪」慘虐的困境

TAG:實驗 | 票房 | 王健林 | 長城 | 失敗 | 北美 | 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