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技法歸類
古代詩歌鑒賞技法歸類1
一、詩歌鑒賞之「常用術語」
說明:為了方便大家識記和查找,我們對各種評價用語進行了臨時性的歸類;但,實際上,有很多術語的類別屬性是模糊不清的,大家在實際運用時,千萬不要拘泥僵化、死套硬搬!
一、作用效果
1出神入化◇
34行雲流水:結構、語言自然流暢◇
二、語言風格
1沉鬱頓挫◇
11豪放:豪邁奔放,謂之豪放。其特點既表現了作為主體的詩人的特點,又表現了作為客體的描繪對象的特點。就主體而言,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像奇特,誇張出格;志向高遠,襟懷曠達;氣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盪不羈。就客體而言,往往擁有巨大的體積、偉大的力量而顯示出特有的壯美、崇高,或顯示出渾茫、浩淼的無限闊大的景象,因而氣勢崢嶸,場面壯闊,境界縹緲,極目無垠。李白是豪放風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像奇特,誇張出格,是李白豪放詩風的特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氣勢浩蕩,一瀉千里;「草綠霜已白,日西月復東。」(《古風》)描繪光陰流逝之快,人事變遷之速,一氣呵成,天衣無縫;「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風行》)「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秋浦歌》)誇張雖不合理卻合情。宋詞中的豪放派,以蘇、辛為最傑出代表,蘇詞注重將慷慨激昂、悲壯蒼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善於在寫人、詠景、狀物時,以奔放豪邁的形象,飛動崢嶸的氣勢、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代表作,大江東去二句,將在廣闊悠久的空間與時間中活動的人物一筆收盡,氣魄恢宏,"故壘西邊"至"灰飛煙滅"是詠古,感情高昂而濃摯,而"亂石穿空"數句,將崢嶸的態勢、鮮明的色彩、巨大的音響,融於一體,氣勢磅礴,給人以"挾海上風濤之氣的感覺""故國神遊"數句轉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鬱,全詞的音調豪壯,"須關西大漢,執鐵板"而唱◇
13豪放飄逸◇
19曠達:即疏狂不羈,通脫豁達,瀟洒飄逸,高潔特立,代表作家是蘇軾。蘇軾的詞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曠達的詞風。有雄才大略而又懷才不遇的蘇軾,既要堅持不苟合隨俗,又要隨緣自適;既要"盡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帶有典型的"曠達"的特徵。"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獵》)這樣的詩句,就帶有明顯的曠達的色彩。蘇軾有時是儘力擺脫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讓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無始無終的運動中得到永恆;讓人生的種種苦惱在超乎現實的純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脫,讓自己從與社會的種種矛盾中凈化出來,與大自然天造地設的規律相和諧。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人生現象與自然現象、人生哲理與自然規律等量齊觀,泯滅了時空物我的界限。上闋才以不能"乘風歸去"為憾,馬上又以"何似在人間"自解;下闋才以人有悲歡離合為憾,馬上又以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解,從而從大自然中得到慰藉與啟迪,擺脫了人生苦惱。蘇軾有時又極力地充實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強,從而抵禦外界的一切侵擾,達到超脫。有時還以淡泊明志、嚮往歸隱、潔身自好,甚至是痛飲縱歡、談禪論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對痛苦人生、黑暗現實、齷齪官場的心理超脫◇
20琅琅上口◇
60雄渾:雄渾指力的至大至剛,氣的渾厚磅礴。其特點是,骨力挺健,氣壯山河,氣呑宇宙,氣度豁達,氣慨恢宏,氣宇軒昂,氣勢浩瀚,氣魄雄偉。它如奔騰咆哮、洶湧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蕩漾、漣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橫空出世、千嶂連雲的昆崙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蘇州園林。在具體作品中,有的壯志凌雲、剛毅雄健,如劉邦《大風歌》;有的慷慨悲歌、視死如歸,如項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達,豪情橫溢,如曹操的《觀滄海》。雄渾是盛唐詩歌的時代風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朝氣蓬勃的活力。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氣勢浩瀚,雄偉壯麗;王之渙的《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想像豐富,境界遼闊;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氣魄宏大,氣勢壯觀;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何其高遠,多麼壯麗!而真正能夠稱為「雄渾」的是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絕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熱,有同仇敵愾的憤慨,有誓死戍邊的決心◇
61雄渾豪邁◇
76幽默◇
三、整體結構
1層層深入◇
16鋪墊:既以一系列非主要情節做主要情節的準備或高潮到來前的氣氛醞釀。必要的鋪墊可以製造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讀者的注意力隨情節的發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地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17首尾照應、呼應◇
四、形象意境
1`詩人自我形象:①豪放洒脫的形象;②憂國憂民、青衫淚濕的形象;③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④歸隱田園、鍾情山水的形象;⑤兒女情長的形象⑥愛民惜才的形象◇
2悲涼◇
25峻偉奔騰◇
五、情感主旨
1`情感主旨類型:A憂國憂民型:①反映社會黑暗,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②邊塞征戰的壯烈,窮兵黷武的慘狀,山河淪喪的痛苦;③對百姓離亂的憂愁,對人民疾苦的同情;④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⑤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諷今的情懷。B志向理想型:①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②宦海浮沉,仕途失意;③年華消逝的感慨,壯志難酬的悲嘆;④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⑤懷才不遇的寂寞,報國無門的激憤;⑥貶官謫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悶;⑦ 潔身自好,不與當權者合作;⑧寄情田園,歸隱山林(寄情山水的悠閑,退隱田園的淡遠;厭惡塵世的高潔,歸隱山林的快樂;厭離官場的險惡,歸耕隱居的自在)。C思鄉懷人型:羈旅愁思,思親念友,邊關思鄉,閨中懷人。D生活雜感型:傷春悲秋之情;人生短暫,青春易逝的傷感,時不我予的焦慮;世事多變,滄海桑田;告慰平生的喜悅。E長亭送別型:依依不捨的留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陳心志的告白;報負理想的悲憤。F其它類型:黍離之情,表達的是對物是人非的無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懷古之情;諷喻之情;詠景之情;宮怨之情,對宮女的同情,對自由的渴望,對青春空度的傷感,對統治者的控訴◇
2哀傷◇
6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主旨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如果賀之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個多年客居他鄉的遊子回到了故土,離家時青春年少,風華正茂,歸來已變成化發稀疏的耄耄老人。幾十年的歲月就在簡單的「少小」與「老大」之間倏忽而過,真是分分秒秒催人老,韶光易逝,人生短暫,不由得讓人傷感唏噓◇
7沉痛◇
43恬淡◇
六、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時所採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它既包括比喻、擬人、對比、誇張、雙關等修辭手法,也包括白描、渲染、想像、象徵、襯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情理相應、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各種表現手法,還指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之處。
6-1修辭手法
1比擬:有兩種,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好處是,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如林逋《山園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2比興: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所謂興,就是在詩的開頭「先言他物」,以引出正文。好處是,比興連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於景的效果,也更顯形象具體。如《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從孔雀因顧戀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蘭芝的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最後雙雙徇情的故事。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有恨◇
3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好處是,在寫景狀物時能突出形象,強化對特定意境的渲染;議理抒情時能以生動的形象強化表情達意,從而深化詩歌的主題;總之,就是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能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如劉禹錫《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裡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再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斷」。如賀知章的《詠柳》巧妙而形象地將春風喻為剪刀,表現得自然有活力◇
4對比:在作品中把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兩方面並舉出來的一種方法,目的是突出其中一方。好處是,突出形象特徵,揭示形象意義,使好的事物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對於主題的表達也易產生犀利、深刻的效果。如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以英雄美人的窮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對比,表達了對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後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5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好處有,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裡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6反襯:古詩詞表達技巧中的反襯是相對「正襯」而言的一種表達技巧。在作品中為了使對某事物的描寫更清楚、突出,而採用相反的、相對立的事物從旁陪補的方法。它與「對比」不同,對比的兩個事物間的關係是並列的,結果是突出對比雙方;反襯卻可以明顯地分出襯托的事物和被襯托的事物,突出被襯托的一方◇
7反覆◇
10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好處是,使語言簡練、含蓄,富於變化,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的「朱門」代「權貴豪門之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中的「風騷」。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12擬人◇
16雙關:使某一字、詞,憑藉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如果是依其含義而成的,叫「語義雙關」;如果是依其讀音的相似相同而成的,叫「諧音雙關」。好處是,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蘊藉;使語言含蓄、風趣。諧音的如「道是無晴卻有晴」「春蠶到死絲方盡」。語義的,如韋莊的《憶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滿樓。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詩人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取其「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之意,這是雙關;詩人言愁卻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諷,這也是雙關。[注]①西園公子:曹魏時,曹丕、曹植為公子時曾居「西園」,在此夜宴文士。②無忌:戰國時魏國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傳是南國一善歌少女的名字。樂府詩《莫愁樂》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④首詩巧用典故,詩人把諷喻唐末王孫貴族生活奢糜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這些歷史上值得稱道的風流人物身上,這是用典;詩人用傳說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諷喻浮華女子不解國事艱難,深寓「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⑤「夕陽唯見水東流」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發了對唐王朝頹勢難挽,行將覆滅的悲傷◇
17通感: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林逋的「暗香浮動月黃昏」,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
19用典:有引用前人詩句和用事兩種。前者即「引用、化用」,可以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產生聯想而尋意於言外,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繁華景象,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景,是實寫,寄予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後者指是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好處是,使語言精鍊,內容豐富,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來歷。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孫權、劉裕、宋文帝、佛狸、廉頗5個典故◇
6-2表現手法
1白描:白描與工筆白描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指純用線條勾畫,不加色彩渲染,後用於文學創作,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而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一種描寫手法,也即不加渲染烘托而粗筆勾勒,乍一見平淡無奇,細嚼之如飲醇酒。好處是「真切深刻,回味無窮」。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與之相對的是「工描」〕◇
3倒裝:是指故意顛倒順序,以達到加強語勢,錯綜句法等修辭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法。如辛棄疾《西江月》「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頭忽見」(溪橋路轉,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在山前疏雨將來時,「忽見」從前歇過的那家茅店,心情是驚喜的,用倒裝句除了滿足韻律的需要外,將「忽見」後移也可強調驚喜之情。再如「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應為「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早生華髮」◇
5動靜結合: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動靜相對,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如王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班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第二句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再如他的「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靜山因「轉」而動,流水因「日」而靜,一經詩人之眼,一切飽蘊詩意。又如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的尾句與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
6動與靜◇
12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徵: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如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人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華的流逝,種種哀情都借迷濛空寂之景表達出來,含蓄委婉,餘味無窮。如陸遊的《卜運算元?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全詞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慘遭遇,喻托作者報國無門、屢受排擠與打擊的不平心境◇
13借物抒情:宕開一筆,似有意似無意更顯多情。如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燭淚如人淚,物猶如此,人何以堪◇
17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一倍增其哀樂◇
23使用疊詞:增強韻律感,起強調作用◇
25渲染:本是國畫得一種畫法: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項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種加強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詩歌中則是指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如:《雨霖鈴》上片描寫送別的環境,作者濃墨重彩,極力渲染一種凄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醅新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前三句,詩人盡情渲染,自己釀造的米酒,呈黃綠色,面上還浮有一些懸浮物,細如蟻;那酒正放在紅泥抹的小火爐上溫著,火爐是新的,紅的色澤;這時天快黑了,看來要下雪了。經過這一番渲染,最後一句的法問「能飲一杯無?」也就水到渠成,得到了突出◇
26一切景語皆情語◇
36意象組合:意象組合類似於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電影導演為表現影片的主題思想,把許多鏡頭組織起來,使之構成一部前後連貫、首尾完整的影片。詩歌中的意象組合是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將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邏輯,有機地組合在詩中,給人以鮮明的形象感。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個名片語成不同景物意象,它們巧妙地組織在一個畫面里,渲染了一派凄涼蕭瑟的晚秋氣氛,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寫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六個意象,這兩句純用名片語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40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
6-3表達方式
1基本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
2賦比興◇
9描寫方式:有動靜、虛實、點面、正側、明暗、抑揚、遠近高低等不同角度;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用「蟬噪」「鳥鳴」—動景,寫山林的「幽靜」;漢樂府《陌上桑》對秦羅敷的描寫「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搔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寫,寫羅敷的服飾美;後八句是側面描寫,寫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望廬山瀑布》,前三句寫眼前所見,是實寫;第四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以銀河來比喻廬山瀑布,為虛寫◇
10鋪排: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它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的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誇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蘭芝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
13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即事抒懷,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尤見出豪爽與飄逸這風。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狂放得意這情溢於言表。再如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城,無處話凄涼。」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對亡妻的懷念之情。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寫景,後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4抒情方式分類:一是直抒胸臆,二是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為:因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詠史抒懷、用典抒情、從對方入筆(如「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不說自己思念鄜州的妻兒,卻說妻子在望月思念長安的自己。「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不說自己捨不得離開送別的朋友,卻說朋友捨不得自己,站在送別的碼頭一直看到天暮。)其中,借景抒情又分為:以樂景襯樂情、以哀景襯哀情、移情於景(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以樂景襯哀情、以哀景襯樂情(欲揚先抑)◇
6-4藝術構思
1別具匠心◇
7化實為虛:由此物想到彼物。如「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統治者和那些麻木的人們偏安一隅,歌舞昇平,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直把」透露出虛寫的信息◇
19逆筆◇
27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前者指現實的景、事與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後者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好處是,①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上片除「念、闊」外,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捨。②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③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④可以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並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詩人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三四句「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裡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凄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麼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28虛與實-關係:①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②實寫是指對事物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敘述和描寫,虛寫是指側面交代或烘托性的敘述和描寫。③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虛景是詩人通過感覺、聯想或想像而虛擬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
29虛與實-實: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緻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30虛與實-虛:①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柳永《雨霖鈴》中雲:「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後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崔鶯鶯送別張生唱詞很多是設想的未來之境。今夜中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②多指文章想像的分。如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實。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生後名,可憐白髮生虛!」寫出了理想和現實的巨大矛盾,理想在現實中幻滅,這正是辛棄疾一生的悲憤。③已逝之景、之境。這類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並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雲:「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31言此意彼◇
35以虛象顯實境: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裡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此外,詩人往往藉助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描繪了一幅美好的仙境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36抑揚:包括「先抑後揚、先揚後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毀教夫婿覓封侯。」先寫少婦「不知愁」,後寫「悔」——先揚後抑。通過對少婦情緒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44正側:包括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側結合三種。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 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再如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詩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一方面勢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二、詩歌鑒賞之「表達公式」
一、注意事項
1、切入的角度
①題目開口面小的,按規定的角度切入。
例: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分析:此題的開口面很小,只要從「折柳」切入作答即可。
參考答案:「折柳」這首曲子寓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②題目開口面大,可自選角度切入。
例:閱讀下文,試從一個角度切人,對這首詞寫一段鑒賞性的文字。
蔣捷《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分析:解答此題,不要面面俱到,圍繞一點寫即可。例如從內容、形象、線索、語言風格等等方面均可。
參考答案:
①從謀篇行文的角度看,這首詞是從舊日之我寫到今日之我,在時間上為順敘;但它的寫作觸發點卻是從今日之我想到舊日之我,在時間上是逆推上去的。詞中居主要地位的應當是今我,而非舊我。因此,詞中的三幅畫,是緊密相連的,當我們讀到第三幅畫時,只會感到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這樣一個極其單調的畫面,正表現出畫中人處境的極端孤寂和心境的極端蕭索。他在嘗遍悲歡離合的滋味,又經歷江山易主的巨大變故後,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歡樂,也埋葬了壯年的愁恨,一切皆空,萬念俱灰,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雖然感到雨聲的無情,而自己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詞的結尾,以「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樣兩句無可奈何的話,總結了他「聽雨」的一生。
②從線索的角度看,這首詞層次清楚,脈絡分明。詞的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是慨嘆目前的境況,它按時間順序,由少年寫到壯年,再寫到老年,寫了三個不同時期的不同環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聽雨」作為一條貫串始終的線索。
③從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戰亂年代中度過的。這首詞正是他的憂患餘生的自述。其寫作的高妙之處在於:作者沒有用抽象的敘述來進行概括,而是從自己漫長的一生和曲折的經歷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徵性的畫面,通過它們,形象地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其概括本領是極其高明的。
2、答題的格式
①先觀點後理由
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
例: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參考答案:
A.遊子思歸鄉。【前為觀點,後為理由】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B.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設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C.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②先分後總式
答題時,先分說後總說。
例:王維《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影,安禪制毒龍。(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慾念)」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
答: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擋,發出低吟,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的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和「冷」二字繪聲繪色,【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兩字的妙處。先分說】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結合全詩的意境分析其妙處。再總說】。【此答案從用詞之妙分析其效果】
③先總後分式
答題時,先總說後分說。
例:朱淑真《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並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答:「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先總說】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後分說】
④分點作答式
答題時,分成幾點,列出答案。
例: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②,餘響入霜鍾③。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的理解。
註:綠綺:古代名琴。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鍾,霜降而鳴。
答:① 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②寫出了作者沉醉於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3、寫法指津
①填空型:看清題目要求,注意題目空格前後相互照應的語言及能給我們啟發、暗示的文字。所需信息盡量在詩句中提取。
②表格型:同「填空型」。
③問答型:認真審題、明了要求。讀全、讀准、讀懂題目。明確答案來源於何處(如全詩、上闋、首聯等),答題要有得分點意識。做到「問什麼,寫什麼;要什麼,給什麼」。一般可採用「總-分-總」式。(1)概括特色(一個判斷以標明觀點,回答題中所問)(2)扣住要求,結合詩句進行分析闡述,以證明觀點。(3)揭示這樣寫的好處。即詩歌寫了什麼、如何寫的、這樣寫的妙處。
二、基本公式
0、萬能公式型
公式:詮釋+手法+作用;作用=表達效果+情感主旨
詮釋。就是將所要鑒賞的詩句的大意給解說一下,但遠沒有翻譯那麼嚴格,略可自由發揮;
手法。就是指出此詩或是此句運用了什麼表現或是表達手法,只要說出一到兩個即可。這個很自由的,你知道什麼說什麼,只要基本能與該詩該句掛上邊就可以了,比如比喻、誇張、引用等修辭,比如映襯、對比、烘托等;比如寄情於景、托物言志等。
作用。就是緊承上句,進一步指出該「手法」的作用,一般從兩處下筆:①該手法本身所具有的表達的效果,比如比喻、擬人就可說是「更加形象生動」之類;②對表達情感、主題的作用,比如「使詩句更具有一種悲切感人的藝術效果」「更強烈地表現了作者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具有更強的感染力」之類的,如果你竟然連該詩的基本感情都把握不住,不妨就籠統地說「使情感的表達更加強烈感人」之類。
總之,運用此法,只有第一步因具體詩句而大有不同外,另兩步幾乎全是一些大話套話現成話,你只要對「常用術語」有所印象,自可「以一知充十用」到處抹「清涼油」啦!
1、語言風格
①簡析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①釋詞。可以從該詞的含義、詞性,特點,內容等方面入手。如「萬里」,形容詞,極言空間之寥廓;「時時」一詞,運用疊詞,寫月光時時照進黑暗的居室;「夜久」,形容詞,極言時間之久遠。
②表達作用。詞語在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等方面有著突出的效果。「萬里」,極言空間之寥廓,烘託了詩人望月懷遠的思緒之綿長(表達情感)。「夜久」極言時間之久遠,烘託了詩人因憂慮時局動蕩、國事艱難以及思念親人而老淚縱橫、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描繪形象)。「時時」一詞,運用疊詞,寫月光時時照進黑暗的居室,與下句的「故故」相對,使語言表達更富有韻律美(語言層面的作用)。
②對關鍵字的品味
公式:詞語含義+手法+表達作用。
例:(宋)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③鍊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公式I:觀點+詮釋+作用;作用=該詞對突出情感、主旨所起的作用+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
公式II: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例:王維《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影,安禪制毒龍。(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慾念)」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答:(步驟一)詩眼分別是「咽」、「冷」。(步驟二)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吟,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森幽暗,似乎顯得陰冷。(步驟三)「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孤靜幽寂的景象意境。
例: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答:(步驟一)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二)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三)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
④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公式:該詞對突出情感、主旨所起的作用+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結論
例: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答:(步驟一)「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三)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⑤比較型
提問方式:某人認為某詞應改為××,你是否同意?
提問變體:同「一詞領全詩型」「鍊字型」
公式:觀點+甲詞效果+乙詞效果
注意:「甲詞效果」可以參考以上各種型號的答題模式,從該詞用詞是否準確、有無特殊手法,以及對再現情景描繪意境所起的作用、對突出情感主旨所起的作用、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採用「鍊字型」「對關鍵詞品味型」的模式答題。「乙詞效果」則很簡單,只要說它沒有甲詞所具備的××效果則行了,不必具體分析。
例:宋?方惟深《舟下建溪》「客航收浦月黃昏,野店無燈欲閉門。倒出岸沙楓半死,系舟猶有去年痕」末句,一用「應有」,到底哪個更好?為什麼?請簡要賞析。
答:(步驟一)「猶有」更好。(步驟二)「猶有」二字,自然道出,卻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還保存到現在,說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進一步傳達出了詩人那種孤寂悵惘的心緒;(步驟三)而「應有」二字卻不能道出此意。 [①「應有」更好。②「應有」二字蘊含豐富,傳達出了詩人在孤寂中力尋舊影時的複雜心情,其中既有希冀與自信,也有失意與悵惘,更有尋而未見的不甘心,可謂傳神之筆;③「猶有」二字則無此意趣。]
⑥語言特色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公式: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注意:①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②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例:王昌齡《春怨》「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答:(步驟一)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二)「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三)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例:柳中庸《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為什麼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答:(步驟一)此詩語言特點是慷慨悲涼,(步驟二)詩句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塞等邊塞地名,寫徵人的戍邊生活。「馬策」即馬鞭。「刀環」,刀柄上的銅環。馬策,刀環雖小而微,足以引起對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聯想,(步驟三)我們不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徵人轉戰跋涉的苦辛。徵人的怨情也躍然紙上。
⑦品味詩歌的語言風格
品味詩歌的語言風格,是對詩歌語言的綜合性考查。命題形式為概括詩歌語言特色並評析。這類試題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的巧妙,而是抓住關鍵語句品味整首詩呈現出來的語言特點。
怎樣分析詩歌的語言風格?
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見長江滾滾來。
①多角度思考:
(語言層面):對仗工整
(畫面特徵):雄渾(「無邊」「不盡」)
(意象特徵):悲涼(「落木」)
(情感特徵):沉鬱
(語言錘鍊):頓挫(疊詞「蕭蕭」「滾滾」)
②多要點概括:沉鬱頓挫(情感+語言)、沉鬱悲涼(情感+意象)、沉鬱雄渾(情感+畫面)、雄渾悲壯(畫面)、凝練沉鬱(語言+情感)
③分析步驟:第一步,概括語言整體風格;第二步,具體分析(重點詞釋義+重點詞表達效果+畫面特徵+情感)。
示例:這句詩語言有雄渾悲壯的特點(「概括」)。「蕭蕭」擬落葉之聲,使人如聽落葉之窸窣(「重點詞釋義」);「滾滾」擬長江之音,使人如見長江之無窮(「重點詞表達效果」)。落葉「無邊」見其壯闊,長江無窮見其深遠(「畫面特徵」)。落葉已下,長江永逝,更令人感慨的是詩人那韶華不再、壯志難酬的苦楚(「情感」)。
2、意境形象
①分析詩歌意象
公式:表層含義+深層含義。
例:(唐)黃巢《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分析: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似乎帶著寒意,散發著幽冷細微的芳香,蝴蝶也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像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而統觀全詩,詩中的菊花寓意是當時社會上懷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讚賞他們迎風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遭的命運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
②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公式:羅列意象+氛圍特點+思想感情(或藝術效果)
注意:①羅列意象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時,注意從兩方面概括,一是畫面內容概括,如「月下秋景圖」;二是從整體情緒特徵上概括,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主要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時,力求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還不夠,應儘可能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例: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請簡要分析此詩的意境。答:(步驟一)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二)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三)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
例二:宋?方惟深《舟下建溪》「客航收浦月黃昏,野店無燈欲閉門。倒出岸沙楓半死,系舟猶有去年痕。」首句「月黃昏」三個字,營造的是一種什麼氛圍?表達的又是怎樣的心緒?請結合詩的具體內容簡要賞析。答:「月黃昏」三字為全詩營造氛圍、表達心緒定下了基本色調。(步驟一)客船、「無燈」野店、「半死」楓樹,這一切都籠罩在昏黃的月光中,暗淡朦朧,(步驟二)營造了一種凄迷、蕭索、沉寂的氛圍,(步驟三)表達了詩人孤寂悵惘的心緒。
③對詩歌意境的體味:
公式: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樣的感情。
例:(唐)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分析:這首詩寫秋晚山景,描繪了山中秋雨過後清朗明凈的月夜:松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漁舟有機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靜、淡遠的秋色晚景圖。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藉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
④分析抒情形象:
公式:身份+性格+思想
例:辛棄疾《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3、情感主旨
①對所抒發情感的理解
公式:通過什麼+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例:(唐)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分析:通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淡、悠然、脫俗的意趣。
②評價思想內容:
抒發……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會現實表現……的情趣寄託……的情懷(如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表達……的追求流露……的傾向發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跡造就……的情致
4、手法技巧
①手法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公式:手法+闡釋+作用;
注意:①手法包括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等,②闡釋主要是結合原詩具體說明此種手法在詩中的運用情況,證明運用了此手法;③作用,即「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起到了某某作用」「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等。
例:陳與義《早行》「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答:(步驟一)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二)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三)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
例: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註:綠綺:古代名琴。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鍾,霜降而鳴。)」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的理解。答:(步驟一)主要用了側面描寫,(步驟二)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雲重重疊疊,布滿天空。時間過得真快啊!(步驟三)寫詩人沉醉於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例: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麼?答:(步驟一)「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步驟二)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穎,(步驟三)更形象地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
②對表現手法的賞析
公式:手法+表達作用。
例:(宋)周邦彥《關河令》「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雲深無雁影。
③賞析表達方式:
運用什麼手法+描寫(敘述、議論)什麼+抒發什麼情
5、整體評價型
整體評價: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概括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最後的總結:
1.閱讀詩歌,感悟情感的正負方向。
2分析思考導致情感的原因(無論是正方向還是負方向,注意利用標題注釋等的信息)
3.答題時,比觀點的對與錯更重要的是:字數+卷容+格式(公式和分要點)
4盡量套用公式,運用術語。(術語:反覆閱讀,自然胸有成竹)
推薦閱讀:
※夜雨
※為什麼一百年前的照片里的中國人很多都是苦瓜臉?
※古代美人到底長什麼樣?
※古代部隊出征前為什麼喝完酒要把碗摔碎?
※「祖宗之法不可變」是儒家思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