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朝和碩親王府全記錄

清朝和碩親王府全記錄

 

 

一、禮親王-巽親王-康親王-禮親王

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封禮親王,世襲罔替。

禮烈親王代善,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次子。順治五年十月,薨。康熙十年,追謚烈。共傳10代15位親王,其中9位稱「禮親王」,2位稱「巽親王」,4位稱「康親王」。其中2位被降爵,1位被奪爵。

滿達海(1622-1652),禮烈親王代善第七子。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帝親政,賜號巽親王。順治九年(1652年)二月,薨,謚號為「簡」。順治十六年(1659年),削謚仆碑,降爵為貝勒。

常阿岱,滿達海第一子,順治九年(1652年)襲封巽親王,順治十六年以父罪降為貝勒,康熙四年(1665年)卒,謚曰懷愍。

康良親王傑書(1645-1697),禮烈親王代善第八子祜塞第三子。康熙十六年(1659年),封康親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薨,謚曰良。

康悼親王椿泰,傑書第五子。康熙三十六年,襲爵,康熙四十八年,薨,謚曰悼。

康修親王崇安,椿泰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襲爵。雍正十一年,薨,謚曰修。

康簡親王巴爾圖,傑書第四子。雍正十二年(1734年),襲爵。乾隆十八年(1753年),薨,年八十,謚曰簡。

禮恭親王永恩,崇安次子。乾隆十八年(1753年),襲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復號禮親王。嘉慶十年(1805年),薨,謚曰恭。

已革禮親王昭槤,永恩子。嘉慶十年(1805年),襲爵。嘉慶二十年,奪爵,圈禁。

禮安親王麟趾,康修親王崇安子永諲子,昭槤從弟。嘉慶二十二年(1807年),襲爵。道光元年(1821年),薨,年六十六,謚曰安。

禮和親王全齡,麟趾長孫,錫春子。道光元年(1821年),襲爵。道光三十年,薨,年三十四,謚曰和。

禮恪親王世鐸(1843-1914),代善九世孫,祜塞八世孫,全齡第三子。道光三十年,襲爵。民國四年,薨,年六十八,謚曰恪。

 

禮親王府,西城區西皇城根南街7號、9號,即大醬坊衚衕東口路北,為傑書襲封后擇址新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禮王的封號,改稱禮王府。嘉慶十二年(1807)府毀於火,由當時的禮親王昭連集資於原址重建,即現存之邸。王府規模宏大,佔地廣闊,重門疊戶,院落深邃。抗戰期間,王府曾為華北學院的宿舍,後改為民政部辦公場所,現為國務院事務管理局使用,中路主體建築大多保存,東路北部有幾個院落尚存,西路大部分建築已拆除,總體保存尚好。

 

 

二、睿親王

崇德元年(1636年),多爾袞封睿親王。

睿忠親王多爾袞,太祖高皇帝努爾哈齊第十四子。順治七年(1650年),薨,追封皇帝,謚號義皇帝,廟號成宗。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奪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復睿親王封號,追謚忠。獲世襲罔替。共傳13代8位睿親王。此外,有5位被追封為睿親王。

多爾博,太祖高皇帝努爾哈齊第十五子多鐸第五子。順治七年(1650年),襲睿親王爵。順治八年,革爵歸宗。順治十四年,封貝勒。康熙十一年,薨。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賜復封睿親王。

睿恭親王淳穎,如松第三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襲睿親王。追封其先祖多爾博、蘇爾發、塞勒、功宜布及如松為睿親王。嘉慶五年(1800)十一月初七日,薨,年四十,謚曰恭。

睿慎親王寶恩,淳穎第一子。嘉慶六年(1801),襲睿親王。嘉慶七年,薨,謚曰慎。

睿勤親王端恩,淳穎第四子。嘉慶七年(1802),襲睿親王。道光六年,薨,謚曰勤。

睿僖親王仁壽,端恩長子(一說六子)。道光六年八月(1826),襲睿親王;同治三年十月初十日,薨,年五十五,謚曰僖。

睿愨親王德長,仁壽第三子。同治四年(1865),襲睿親王。光緒二年,薨,謚曰愨。

睿親王魁斌(1876-1915),太祖高皇帝十一世孫,多鐸十世孫,多爾博九世孫,蘇爾發八世孫,塞勤七世孫,功宜布六世孫,如松五世孫,淳穎玄孫,端恩曾孫,仁壽孫,德長第四子。光緒二年(1876),襲睿親王。後擔任資政院議員。

 

睿親王府:多爾袞進京後,選明南宮為王府,遺址在東華門大街南側。順治八年(1651)多爾袞死後被迫奪爵位,王府廢除。嗣子多爾博於順治十四年(1657)封貝勒,在石大人衚衕(今外交部街)建立貝勒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睿親王爵位,其後裔嗣襲,貝勒府為睿親王新府。原有房500餘間,只留有瓦頂院牆一段,殘缺石獅兩座。

 

 

三、豫親王-信親王-豫親王

崇德元年(1636年),多鐸封豫親王。

豫通親王多鐸,太祖高皇帝努爾哈齊第十五子。順治六年(1649年),薨。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追降郡王。康熙十年(1671年),追謚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追復豫親王。獲世襲罔替。共傳10代9位豫親王,其中2位奪爵。此外,傳5位信郡王,其中1位由豫親王降為信郡王,後復追封豫親王;3位追封豫親王,1位追封睿親王。

多尼,多鐸次子。順治六年(1649年),襲豫親王。順治八年,改封號曰「信」。順治九年降信郡王。順治十八年,薨,年二十六,謚宣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追封豫親王。

豫良親王修齡,德昭第十五子。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襲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襲豫親王。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薨,謚曰良。

已革豫親王裕豐:修齡長子。乾隆五十二年,襲豫親王。嘉慶十八年,奪爵。

已革豫親王裕興:修齡次子。嘉慶十八年,襲豫親王。嘉慶二十五年,奪爵,幽禁。

豫厚親王裕全:修齡第五子。嘉慶二十五年,襲豫親王。道光二十年,薨,謚曰厚。

豫慎親王義道:裕全次子。道光二十年,襲豫親王。同治七年,薨,謚曰慎。

豫誠親王本格:義道長子。同治七年,襲豫親王。光緒二十四年,薨,謚曰誠。

豫親王懋林:本格嗣子。光緒二十四年,襲豫親王。

豫親王端鎮:懋林子。民國二年,襲豫親王。

 

豫親王府(瀋陽),據《盛京城闕圖》,以通天街為界,西有豫親王府,俗呼「十王府」。座落在今中街以北,會蘭亭浴池以東,瀋陽市消防科研所招待所院內,即原瀋陽都城隍廟(今瀋陽商場的正北方)。王府是一座長方形兩進院落,正門南向。至今仍保留一座石雕的照壁,石質呈紅色,顯系本溪一帶所產的「紅小豆石」,與今瀋陽故宮崇政殿前石欄杆中的一些欄板的材質相同。石照壁為雙面透雕,雕工粗獷、嚴謹,最寬處為410厘米,高200厘米。整個石照壁布置得錯落有致,疏密相宜,十分和諧優美。且用昆蟲、走獸、樹木、仙人、飛禽、山石等諧音寓意吉祥。如「封(蜂)侯(猴)掛印」、「福(蝠)祿(鹿)壽(仙人)喜(喜鵲)」等,用以贊祝主人萬事如意,永為王侯。壁身之上為石雕脊頂,由脊瓦、獸面形瓦當、海棠葉形滴水等組成。壁身之下是石雕纏枝牡丹花紋的壁座。影壁現藏瀋陽故宮博物院。

豫親王府(北京),東城區帥府園東口,今協和醫院的位置。建於順治朝。多鐸去世,其第二子多尼襲王后改號為信,府亦改為信親王府。後因父罪降為信郡王。因此,在《乾隆京城全圖》上只繪有信郡王府,而無豫親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時,高宗追敘多鐸的開國之功後,命復豫親王爵,襲王修齡才由信郡王改號為豫親王,信郡王府亦改稱豫親王府。從《乾隆京城全圖》上看,該府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面闊5間的正門,面闊5間的大殿(進深3間)、有丹墀,各面闊5間的東、西翼樓,面闊3間的後殿,面闊7間的後寢和面闊13間的後罩排房。大殿兩側各有3進院落的東、西跨院。中軸線上建築之大殿和後寢部分,近似紫禁城的外朝與內廷。1916年末,豫王府賣給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美國人拆除了王府全部建築,請中美兩國的專家設計,修造了中西合璧的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豫親王府除去門口的兩個卧獅、老豫親王府府門外擺設外,已無其他遺迹可尋,但值得一說的是,現存的這對卧獅是北京清代所有王府門前唯一一對卧獅。

 

 

四、鄭親王-簡親王-鄭親王

崇德元年(1636年),濟爾哈朗封鄭親王。

鄭獻親王濟爾哈朗,太祖高皇帝努爾哈齊同母弟舒爾哈齊第六子。順治十二年(1655),薨,謚曰獻。其子濟度改為簡親王,後獲世襲罔替。乾隆年間改回鄭親王。共傳10代17位親王,其中8位稱鄭親王、9位稱簡親王,有5位被奪爵。此外,有5位追封簡親王、5位追封鄭親王。

簡純親王濟度,濟爾哈朗次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簡郡王。十四年五月,襲和碩簡親王。十七年七月初一日,薨,年二十八歲,謚曰純。

已革簡親王喇布,濟度第二子。康熙五年正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康熙九年九月,襲簡親王。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十二日,薨,年二十八歲。康熙二十二年,追削王爵。

簡惠親王德塞,濟度第三子。順治十八年二月,襲簡親王。康熙九年庚戌三月二十二日午時,薨,年十七歲,謚曰惠。

簡修親王雅布,濟度第五子。康熙十一年,封三等輔國將軍。康熙二十二年四月,襲簡親王。康熙四十年九月十七日,薨,年四十四歲,謚曰修。

已革簡親王雅爾江阿,雅布長子。康熙四十一年正月,襲簡親王。雍正四年二月,緣事革退親王。十年十月二十九日,卒,年五十六歲。

已革簡親王神保住,雅布第十四子。康熙五十五年四月,封一等鎮國將軍。雍正四年三月,襲簡親王。乾隆十三年九月,緣事革退親王。乾隆二十四年己卯閏六月二十九日,卒,年六十四歲。

簡儀親王德沛,鄭獻親王濟爾哈朗八弟貝勒費揚武曾孫、貝子福存子。乾隆十三年九月,襲簡親王爵位,其曾祖父貝勒費揚武、祖父貝子傅喇塔、父親福存,一同被追封為簡親王。乾隆十七年六月十八日,薨,年六十五歲。乾隆十七年九月,謚曰儀。

簡勤親王奇通阿,濟爾哈朗第四子巴爾堪孫,巴賽子。乾隆十七年十月,襲和碩簡親王,其祖父巴爾堪、父巴賽皆追封簡親王。乾隆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薨,年六十三歲,謚曰勤。

簡恪親王豐訥亨,奇阿通長子。乾隆八年二月,封三等輔國將軍。乾隆二十八年十月,襲和碩簡親王。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十一日,薨,年五十三歲,謚曰恪。

鄭恭親王積哈納:豐訥亨子。乾隆四十一年五月,襲和碩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復號鄭親王。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初三日午時,薨,年二十七歲,謚曰恭。

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積哈納子。乾隆五十九年二月,襲和碩鄭親王。道光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薨,年六十九歲,謚曰慎。

已革鄭親王端華:烏爾恭阿第三子。道光十二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咸豐十一年十月初六日,因罪革爵,賜自盡,年五十五歲。

已革鄭親王承志:簡勤親王奇通阿次子經訥亨曾孫,西朗阿子。同治三年九月,襲和碩鄭親王,其曾祖父經訥亨、祖父伊豐額、父西朗阿皆追封鄭親王。同治十年六月,因案革爵。光緒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卒,年四十歲。

鄭順親王慶至:簡恪親王豐訥亨曾孫,松德子。同治十年八月,襲和碩鄭親王,其祖父伊彌揚阿、父松德皆追封鄭親王。光緒四年二月十六日,薨,年六十歲,謚曰順。

鄭恪親王凱泰:慶至次子。光緒四年七月,襲和碩鄭親王。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初八日戌時,薨,年三十歲,謚曰恪。

鄭親王照煦:凱泰子。光緒二十八年九月,襲和碩鄭親王。1950年逝世,年五十歲。

 

鄭親王府,西城區大木倉衚衕。濟爾哈朗的封邸,歷代襲王有所修繕或擴建,最重要的是第八代襲王德沛對花園的擴建,園名「惠園」,是京師王邸花園中的最佳者。十三代鄭親王端華被賜自盡籍沒家產,同治十年又發還給已恢復世爵的慶至,復為鄭親王府。民國後,先是將王府抵押給西什庫教堂,1925年復賃給中國大學為校址。鄭王府坐北朝南,原布局自東而西分3部,東部前軀突出,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中、西部概因隨街勢退縮數武,中為另一院落和西部花園範圍。現存建築,只東部殘留,有街門,面闊3間;正門面闊5間,前出踏步之間,浮雕丹陛猶存;正殿面闊5間,台階間亦存丹陛;並存東配樓面闊5間,西配樓只剩靠北面闊3間;最後為正寢,面闊5間。中國大學使用時改名逸仙堂,今尚延用。原有後罩樓和一些附屬建築被拆除,西部花園現另建二龍路中學。鄭王府今為教育部址,為北京市保護文物。

 

 

五、成親王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岳托封和碩成親王。

岳托,太祖高皇帝努爾哈齊之孫,代善長子。崇德元年八月,岳托因被指控包庇莽古爾泰、碩托,以及離間濟爾哈朗、豪格,眾貝勒、親王議定岳托為死罪。但是皇太極寬恕了岳托,只是降為多羅貝勒,罷免兵部的職務。崇德二年(1637年)八月,降為貝子。崇德三年(1638年),復為貝勒。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薨。崇德四年(1639年),追封克勤郡王。其子羅洛渾改為衍僖郡王、其孫羅科鐸改為平郡王。乾隆年間改回克勤郡王,獲世襲罔替。

 

 

六、肅親王-顯親王-肅親王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豪格封和碩肅親王。

肅武親王豪格,太宗文皇帝皇太極長子。崇德元年四月,封肅親王,尋坐黨岳托漏上言有怨心,降貝勒。崇德二年,復封肅親王。崇德六年降郡王。崇德七年以功復封肅親王。順治元年四月,削爵。順治元年十月仍復原封。順治五年二月,革爵幽禁。順治五年三月自盡。順治八年正月,追封肅親王。順治十三年追謚武。

顯懿親王富綬,豪格第四子,母繼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八年,襲親王,改封號曰「顯」,康熙八年,薨,謚曰愨。

顯密親王丹臻:富綬第四子。康熙九年,襲顯親王。康熙四十一年薨,謚曰密。

顯謹親王衍潢:丹臻第六子。康熙四十一年,襲顯親王。乾隆三十六年,薨,謚曰慎。

肅勤親王蘊著:富綬之孫,追封顯親王拜察禮(富綬第五子)第三子。乾隆三十七年,襲顯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號肅親王。乾隆四十三年,薨,謚曰勤。

肅恭親王永錫:丹臻孫,追封肅親王成信(丹臻第二子)第五子。乾隆四十三年,襲肅親王,道光元年,薨,謚曰恭。

肅慎親王敬敏:永錫長子。乾隆六十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道光元年,襲肅親王。咸豐二年,薨,謚曰慎。

肅恪親王華豐:敬敏第三子。咸豐三年,襲肅親王。同治八年,薨,謚曰恪。

肅良親王隆懃:華豐第三子。同治九年,襲肅親王。光緒二十四年,薨,謚曰良。

肅忠親王善耆:隆勤長子。光緒二十四年,襲肅親王。民國十一年(1922年),薨,謚曰忠。

 

肅親王府,東城區正義路東側。順治年間建,歷代襲王俱以此為邸,光緒二十七年(1901)為日本使館,只存垣牆。其地現為北京市政府。

 

 

七、英親王

順治元年(1644年),阿濟格封和碩英親王。

已革英親王阿濟格(1605-1651),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母大妃阿巴亥。順治五年(1648年),要求封叔王,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多爾袞死後,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有十二子。

 

英親王府,東華門大街路北,原為明代的光祿寺署。清王府只有英親王府和睿親王府在皇城中。民國時期,這裡成為法國人辦的孔德學校,現為北京第27中學。

 

 

八、承澤親王-庄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碩塞封和碩承澤親王。

承澤裕親王碩塞(1628-1654),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第五子。順治七年(1650年)降為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再次進和碩承澤親王。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五日(1655年1月),薨。康熙十一年八月,追謚裕。

庄靖親王博果鐸,碩塞長子。順治十一年十二月(1655年),襲親王爵,改號為庄親王。雍正元年(1723年),薨,年七十四,謚曰靖,無子。

庄恪親王允祿,聖祖仁皇帝第十六子。雍正元年(1723年),襲庄親王。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二月廿一,薨,年七十三。謚曰恪。

庄慎親王永瑺:弘普長子。乾隆三十二年(1767)襲庄親王。乾隆五十二年(1787)二月十一日,薨,年五十一,謚曰慎。

庄襄親王綿課:弘普次子永珂子。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襲庄親王。道光二年,降郡王。道光四年,復親王。道光六年,薨,謚曰襄。

已革庄親王奕鎛:綿課第十三子。道光六年(1826年)七月,襲庄親王。後降為郡王。道光十一年(1831年),復親王。道光十八年,削王爵,發配黑龍江。咸豐十年(1860年),卒,年四十七。

庄勤親王綿護:允祿第八子弘曧子長子永蕃子,綿課從弟。道光十八年(1838年),襲庄親王。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薨,年五十九,謚曰勤。

庄質親王綿嘩:永蕃子,綿護弟。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襲庄親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薨,謚曰質。

庄厚親王奕仁:綿嘩子。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襲庄親王。同治十三年(1874年),薨,謚曰厚。

已革庄親王載勛:奕仁次子。光緒元年(1875年)襲庄親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革爵,賜自盡。

庄恭親王載功:奕仁第四子。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襲庄親王。民國四年(1915年),薨,謚曰恭。

庄親王溥緒:載功子。民國五年(1916年)襲庄親王。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薨。

 

庄親王府,西四北太平倉,向北直到麻狀元衚衕。20世紀20年代,北洋軍閥李純及其弟馨買下庄王府,拆除王府建築,在此建房,稱為平安里。「平安里」門額磚雕保存在西城區文化委員會。後在此地又開闢為平安里大街(併入地安門西大街)。其址被分割成南北兩區。今太平倉西口路北為庄親王府的前部遺址。

 

 

九、敬謹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尼堪封和碩敬謹親王。

敬謹庄親王尼堪,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第三子。順治五年(1648年),封敬謹郡王。順治六年(1649年),進封敬謹親王。後兩次復降為郡王,又復。順治十年(1653年),薨,謚曰庄。

敬謹悼親王尼思哈,尼堪次子。順治十年(1653年),襲敬謹親王。順治十七年(1660年),薨,謚曰悼,無嗣。

已革敬謹親王蘭布,尼堪長子。康熙六年(1667年),襲敬謹郡王。康熙七年(1668年),進敬謹親王。康熙八年(1669年),因事降為鎮國公。康熙十七年(1678年)卒。康熙十九年(1680年),追削爵位。

 

敬謹親王府,西單路口南側。在《乾隆京城全圖》上,此處標註為輔國公伊爾登,查其世係為敬謹親王后裔。《全圖》上標繪該府中路的主要建築為面闊5間的正門,面闊5間的正殿,前出丹墀,面闊各5間的東、西配樓,面闊3間的後殿,面闊5間的後寢,面闊5間的後罩樓。東院為花園。西跨院內分成3個院落。光緒年間這裡改為學部,民國時期為北洋政府教育部。

敬謹親王府園寢在房山區長溝鄉東甘池村分為三處,共佔地八十餘畝。老墳地葬有尼堪及其第二子敬謹親王尼思哈。墳南向,大牆圈南邊建有宮門三間,門口有石獅子一對,宮門上門釘九排。宮門內甬道兩旁各有碑樓一座,裡邊立的馱龍碑一塊為「順治十二年六月十六日」,一塊為「順治十八年五月十二日」。碑樓兩側有出廊朝房各三間。順著甬路上月台,月台上有享毆五間。享毆在清末失火,後重修。享殿旁有東西角門各一。最後邊不是一般王爺的下設須彌座的寶頂,只是大土墳兩座。究其原因,據說是因為褚英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前幾年獲罪,尼堪雖貴為努爾哈赤孫,但為罪人之子,不許砸寶頂,地宮也不是漢白玉石券,只是三合土券而已。這在清代王爺墳中也是很特殊的。大墳頭兩邊栽有白皮松,其餘多為松柏樹,成材的有二百餘株。白皮松後邊即是圓孤形的「跨欄」牆。

除了老墳地四十畝之外,就是西邊的西墳地三十五畝,有門樓、牆圈,裡邊有大墳頭一座,墳頭旁邊栽有白皮松,還有八九株柏樹。這裡當為敬謹親王尼堪長子蘭布墓地。他在尼思哈去世後襲爵貝勒,康熙帝念其父以親王陣亡,進封蘭布為郡王,七年進親王,康熙八年(1668)因蘭布娶鰲拜之女,受牽連被降為鎮國公。十三年追隨尚善討伐吳三桂叛亂,十七年卒于軍中,消滅吳三桂叛亂後,又被追論罪削爵。在東甘池村東還有小墳地一塊,五畝,墳頭十三座,一個牆圈,粗壯的樹有四棵。

尼堪後人在民國以後分為兩支,看墳戶也相應分為兩部分,西府由那姓三戶,東府由富鈺、趙成喜、石德山三戶照看。富家養身地為四分稻地。全公府每年清明節來人祭掃一般住在寶泉寺廟內。

進入二十年代,王爺墳地樹木被全公府放掉換了錢花,門樓和院牆漸漸塌毀。1925年,東西府來人將地面建築賣掉,只留下馱龍碑、墳頭和牆圈。1936年,王爺墳被盜發,聽說棺槨朽壞,未見骨殖。五十年代初擬建鐵路到張坊,由李鹿和主持其事,計劃經過東甘池,遂將大墳頭平毀。1956年到1957年,各村都搞文藝活動,需要置辦行頭,缺錢,有位石匠從黃圓井村買了一塊漢白玉馱龍碑,又到東甘池來買這兩塊,出價上千元,村幹部考慮到這兩統碑為清代留下的歷史文物,不為金錢所動,使這幾塊馱龍碑得以完好保存下來。

 

 

十、端重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博洛封和碩端重親王。

已革端重親王博洛,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七子饒餘敏郡王阿巴泰三子。順治四年(1647年),封端重郡王。順治六年(1649年),進端重親王。順治七年(1650 年),降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復親王。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薨,謚曰定。順治十六年(1659年),追奪爵謚。

懷思貝勒齊克新,博洛八子。襲親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降貝勒。順治十八年(1661年),薨,謚曰懷思。

 

端重親王府,東單牌樓北大街石大人衚衕(今外交部街)。後來,多爾袞嗣子多爾博在此建貝勒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睿親王爵位,其後裔嗣襲,貝勒府為睿親王新府。原有房500餘間,只留有瓦頂院牆一段,殘缺石獅兩座。今北京第124中學。

 

 

十一、襄親王

順治十二年(1655年),博穆博果爾封和碩襄親王。

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1642-1656),太宗皇太極第十一子,母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三年(1656年),薨,謚號昭,無嗣。

 

襄親王府,東長安街路北,王府井大街南口迤西,現址為北京飯店新樓。博穆博果爾未待入住,便已薨逝。後賜給肅親王豪格第五子溫郡王猛峨。清末該處闢為京漢鐵路局,原僅存的溫良郡王祠也消亡。

 

 

十二、安親王

順治十四年(1657年),岳樂封和碩安親王。

安郡王岳樂,饒餘敏郡王阿巴泰四子。順治八年(1651年),封郡王,改封號曰安。順治十四年(1657年),進親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二十四日戌時,薨,年六十五歲,謚曰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追降郡王,奪謚。雍正元年(1723年),爵位被停止世襲。

 

安親王府,東城區台基廠南側東交民巷15號院。安親王府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面闊5間的正門,面闊7間的大殿、有丹墀,面闊5間的後殿,面闊7間的後寢室。雍正元年(1723年)因當年岳樂「陷附輔政大臣」令「安郡王爵不準承襲」,將安親王府改建為昭忠祠。《乾隆京城全圖》上繪有昭忠祠,祠與王府格局相同,只是添建了碑亭和祭祀設施等。清末這裡成了使館區,昭忠祠被拆除,成為奧國軍營,安親王府遺迹也告消失。

 

 

十三、裕親王

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福全封和碩裕親王。

裕憲親王福全,世祖章皇帝次子。康熙四十二年六月廿六酉刻,薨,年五十一,謚曰憲。

已革裕親王保泰,福全三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襲裕親王。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奪爵。二十五子。

已革裕親王廣靈,保綬次子。雍正二年(1724年),襲裕親王。雍正四年(1726年),奪爵,圈禁。

裕庄親王廣祿,保綬三子。雍正四年(1726年),襲裕親王。乾隆五十年(1785年),薨,謚曰庄。子亮煥,襲郡王,嘉慶十三年,薨,謚曰僖。

 

裕親王府,東城區台基廠二條中間路北。據《哀垣識略》記載:「裕親王府在昭忠祠西台墓廠。」《嘯亭續錄》也記載:「裕親王府在台吉(基)廠」。《京師坊巷志稿》稱這裡為榮公府是因當時府主為榮毓。清末辟使館區,該地為奧國使館,末主魁璋遷居寶禪寺(新街口南寶產衚衕西口,逮公府)。據《乾隆京師全圖》上描繪,該府正門闊五間,大殿面闊九間(可能是七間加兩側廊子算成9間),前出丹墀,東西配樓各面闊九間,後殿面闊五間,後寢七間,抱廈面闊五間,後罩樓面闊七間,花園在東北隅。這樣的規格在清代王府中,規制較高。裕親王府新府又稱魁公館,東院有假山、太湖石、中路後院有爬山廊。現為福綏境派出所佔用。據康熙《大清會典》記載:「康熙六年建裕親王府,大門一座五間。正殿一座七間。東西配樓二座,每座九間。左右順山房二座,每座三間,牌坊門一座。寢殿一座七間,抱廈五間。東西配殿二座,每座五間。南北廂房二座,每座三間。後樓一座七間。隨樓轉角房二座,每座八間。」

 

 

十四、恭親王

康熙十年(1671年),常寧封和碩恭親王。

恭親王常寧,世祖章皇帝第五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薨。

 

恭親王府,東城區鐵獅子衚衕,常寧被封為恭親王后的府邸,後降為鎮國公後,稱承公府。後斐蘇加爵為多羅貝勒後稱貝勒府。清末,貝勒斐蘇府,與和親王府被拆除,建造了三組磚木結構建築,後來成為,北洋政府海軍部所在地和段祺瑞執政府。

 

 

十五、純親王

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隆禧封和碩純親王。

純靖親王隆禧,世祖章皇帝第七子,母庶妃鈕氏(牛福晉)。康熙十八年七月,薨,謚曰靖。

純親王富爾祜倫,隆禧長子。襲純親王。康熙十九年,薨。無嗣,爵除。

 

 

十六、誠親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祉封和碩誠親王。

已革誠親王胤祉(1677-1732),聖祖仁皇帝第十子(皇三子),母榮妃馬佳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封誠郡王。翌年九月,以在敏妃喪百日中剃頭,降貝勒。康熙四十八年,晉封和碩誠親王。雍正時,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薨於景山禁所。

 

誠親王府,西城區平安里西大街路北,中國少年兒童活動中心所在地,和果親王府東西並列。雍正年間,誠親王府改賜慎郡王允禧。慎郡王嗣子永瑢封質親王,又為質王府。光緒時,尚存其後裔鎮國公溥齡。其府可能和端王府同時被焚。

誠親王新府,即貝子弘景府,西城區新街口東街。嘉慶年間,賜給皇四女庄靜公主,又稱四公主府。後為棍貝子府。嘉慶年間引玉河水入府,在積水潭之南和西岸存有花廳,潭東有土一座。積水潭醫院在此。

 

 

十七、雍親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封和碩雍親王。

世宗憲皇帝胤禛,聖祖仁皇帝玄燁第十一子(皇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繼承皇位,是為世宗憲皇帝。

 

 

十八、恆親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祺封和碩恆親王。

恆溫親王允祺,聖祖仁皇帝玄燁第十三子(皇五子)。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恆親王。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十九日,薨,謚曰溫。

恆恪親王弘晊,允祺次子。雍正十年(1732年),襲恆親王。乾隆四十年(1775年)六月初六日,薨,年七十六,謚曰恪。

 

 

十九、廉親王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十一日,允禩封和碩廉親王。

已革廉親王允禩,聖祖仁皇帝第十六子(皇八子)。雍正四年(1726年),革爵。

 

 

二十、怡親王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允祥封和碩怡親王。

怡賢親王胤祥,聖祖仁皇帝第二十二子(皇十三子)。雍正元年(1723年),獲世襲罔替。

怡僖親王弘曉:胤祥第七子。雍正八年(1730年)襲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薨,謚曰僖。

怡恭親王永琅:弘曉次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襲怡親王。嘉慶四年(1799年)薨,謚,曰恭。

怡恪親王奕勛:綿標長子。嘉慶四年(1799年)襲怡親王。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薨,謚曰恪。

怡親王載坊:奕勛長子。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襲怡親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薨。

怡親王載垣:奕勛次子。道光五年(1825年)封怡親王。咸豐十一年(1861年),賜自盡。怡親王被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怡端親王載敦:奕格第二子。同治三年(1864年)恢復怡親王封爵,由載敦繼襲,同時追封先祖永福(胤祥第四子寧良郡王弘晈第二子)、綿譽、奕格(綿譽第三子)為怡親王。光緒十六年,薨,謚曰端。

已革怡親王溥靜:載敦長子。光緒十七年(1891年),襲怡親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薨。光緒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6月),追奪爵。

怡親王毓麒(1900-1948),康熙皇帝八世孫,怡賢親王胤祥七世孫,弘晈六世孫,追封和碩怡親王永福五世孫,綿譽玄孫,奕格曾孫,載敦孫,溥耀長子。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襲怡親王。

 

怡親王新府,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137號。怡親王允祥死後,舍原府改建成賢良寺,皇帝又另賜此地給第二代嗣王弘曉,為和舊府有別,習慣稱其為怡親王新府。傳至第六代襲王載垣,被慈禧太后奪爵賜死,府邸被朝廷收回。道光皇帝幼子奕譓道光三十年(1850)封為孚郡王,同治三年(1864)遷出皇宮居住於此稱孚郡王府。因其排行第九,俗稱九爺府。奕譓死後,過繼載澍為嗣,襲貝勒,因而此府也稱澍貝勒府。府邸佔地自朝陽門內大街向北直至東四三條路南。街門原在朝內北小街。今之臨街大門是民國年間所辟。院中建築布局可分為東、中、西三路。中間主要建築有:正殿(銀安殿),前列丹墀,護以石欄,殿前左右各有配樓7間,後殿5間,後寢7間,最後是後罩樓7間。後罩樓兩側,各有一座獨立的庭院。正院西側有幾個四合院是王府眷屬的居住區。東路院原屬府庫、廚廄及執事侍從的住所。

 

 

二十一、淳親王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允祐封和碩淳親王。

淳度親王允祐,聖祖仁皇帝第十五子(皇七子)。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淳郡王。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進淳親王。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初二日,薨,五十一,謚曰度。

 

淳親王府,東交民巷正義路西側。淳親王名允祐,康熙四十八年(1709)晉封為淳郡王,於雍正元年(1723)再晉封淳親王。此府是受封郡王后建成的。咸豐十年(1860),王府成為英國使館。原府邸街門面臨御河,其建築布局分為3路,中路是宮殿式綠琉璃瓦頂建築,前為宮門5間,大殿5間,後為院落和配房,最後是英使館佔用時期所建的英式樓房。東路原有建築已不存,有後建仿中國式古建築樓房一座。西路原屬花園,只存改建的四合院一所和添建的英式樓房。1949年後曾歸英國代辦處使用。

 

 

二十二、果親王

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初五日,允禮封和碩果親王。

果毅親王允禮,聖祖仁皇帝玄燁第二十七子(皇十七子)。雍正元年(1723年),封郡王。雍正六年(1728年),進親王。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初二,薨,年四十二,謚曰毅。

果恭郡王弘曕,允禮養子。乾隆三年(1738年),襲果親王。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降貝勒。乾隆三十年(1765年)二月,進果郡王。乾隆三十年三月初八,薨,年三十三,謚曰恭。

 

果親王府,西城區平安里西大街路北,中國少年兒童活動中心所在地,與誠親王府東西並列。嘉慶年間,果親王府改賜瑞親王綿忻為邸,其嗣孫載漪封端王,八國聯軍入侵時府遭焚毀,府址後改為北京師範學校,北京工業學校,後又改為北大工學院。今北京77中校址是王府的馬號。端王府內東北角的土山上建有三一八慘案烈士紀念碑一座。

 

 

二十三、理親王

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弘晳封和碩理親王。

已革理親王弘晳,聖祖仁皇帝之孫,理密親王胤礽嫡子。雍正元年(1723年)封理郡王。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襲理親王。乾隆四年(1739年),奪爵,除宗籍,圈禁。乾隆七年(1742年)九月,卒,年四十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復宗籍。

 

 

二十四、順承親王

雍正九年(1731年),錫保封和碩順承親王。

已革順承親王錫保,禮烈親王代善之玄孫,追封穎親王薩哈璘之曾孫,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之孫,順承忠郡王諾羅布第四子,雍正皇帝之族侄。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錫保襲多羅順承郡王。雍正九年(1731年),進和碩順承親王。雍正十一年(1733年),革爵。

 

 

二十五、諴親王

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允袐封和碩諴親王。

諴恪親王允袐,聖祖仁皇帝第三十四子(皇二十四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二十日,薨,年五十八,謚曰恪。

諴密郡王弘暢,允袐長子。乾隆三十九年正月,襲誠郡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進親王。乾隆四十八年,降郡王。乾隆六十年,薨,謚曰密。

 

諴親王府,東城區,乾隆二年(1737)建。同治八年(1869),改做為咸豐皇帝女兒榮安固倫公主的府邸,後又轉賜給榮壽固倫公主,榮壽公主是恭親王的長女,故稱「大公主府」。1985年按原格局遷建到密雲縣白河郊野公園,佔地2.1萬平方米,建房屋130多間,分門殿、正殿、寢宮門、寢殿、後罩樓五進院落。

 

 

二十六、寶親王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曆封和碩寶親王。

和碩寶親王弘曆,世宗憲皇帝第五子(皇四子)。雍正十三年(1735年),繼承皇位,是為高宗純皇帝。

 

 

二十七、和親王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晝封和碩和親王。

和恭親王弘晝,世宗憲皇帝第六子(皇五子)。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七月十三日,薨,年六十,謚曰恭。

和勤親王永璧,弘晝二子。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襲和親王,乾隆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薨,四十歲,謚曰勤。

 

 

二十八、履親王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允祹封和碩履親王。

履懿親王允祹,聖祖仁皇帝第二十一子(皇十二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嘉郡王。雍正元年(1723年),降貝子。雍正八年(1730年),復封郡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進親王,改封號曰履。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廿四日,薨,年七十九,謚曰懿。

履端親王永珹(1739-1777),高宗純皇帝第四子,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奉旨出繼和碩履懿親王胤裪後,四十二年二月二日辰時薨逝,終年三十九歲,謚曰"端"。

 

 

二十九、定親王

乾隆十五年(1750年),綿德封和碩定親王。

已革定親王綿德,高宗純皇帝之孫,永璜長子。乾隆十五年(1750年),襲定親王。乾隆四十一年,革爵。乾隆四十二年封鎮國公。乾隆四十九年,封貝子。乾隆五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薨,年四十。

定恭親王綿恩,永璜二子。乾隆四十一年,襲定郡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進親王。道光二年,薨,謚曰恭。

定端親王奕紹,綿恩二子。道光二年(1822年),襲定親王。道光十六年(1836年),薨,謚曰端。

追封定敏親王載銓,奕紹長子。襲郡王。咸豐三年,加親王銜。咸豐四年九月,薨,追封親王,謚曰敏。

 

定親王府,西四南大街缸瓦市以東、頒賞胡園以南。全府佔地40餘畝。西牆就是今沙鍋居飯莊一帶,東到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所在地,房屋400餘間。府內設有管事處、買辦處、莊園處、隨侍處、回事處等,負責管理財政、徵收地租、跟班等事務。此外還有馬圈(今阜城門)。九三學社辦公用房是王府僅存的部分建築。

 

 

三十、榮親王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永琪封和碩榮親王。

榮純親王永琪,高宗純皇帝第五子,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初八日,薨,謚曰純。

 

榮親王府,西城區太平湖東里(今中央音樂學院),即醇親王府南府。光緒皇帝出生地。

 

 

三十一、質親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瑢封和碩質親王。

質庄親王永瑢,慎靖郡王胤禧嗣孫,高宗純皇帝六子。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襲慎郡王,改封號曰質。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親王。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薨,謚曰庄。

 

質親王府,西城區平安里西大街路北,中國少年兒童活動中心所在地,原誠親王府。雍正年間,誠親王府改賜慎郡王允禧。慎郡王嗣子永瑢封質親王,又為質王府。光緒時,尚存其後裔鎮國公溥齡。其府可能和端王府同時被焚。

 

 

三十二、成親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瑆封和碩成親王。

成哲親王永瑆,高宗純皇帝十一子。道光三年三月三十,薨,年七十二,謚曰哲。

 

成親王府,後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學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永瑆為成親王,並將明珠府賜永瑆。此府傳至毓橚時,被賜予醇親王奕譞。即醇親王府北府。溥儀出生地。

 

 

三十三、嘉親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琰封和碩嘉親王。

和碩嘉親王永琰,高宗純皇帝第十五子。嘉慶元年(1796年),繼承皇位,是為仁宗睿皇帝。

 

 

三十四、儀親王

嘉慶四年正月,永璇封和碩儀親王。

儀慎親王永璇,高宗純皇帝第八子。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封儀郡王,後進儀親王。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七日,薨,年八十七,謚曰慎。

 

儀親王府,西城區西長安街路北、府右街以西。乾隆四十四年(1779),封永璇為儀郡王,嘉慶四年(1799)晉儀親王。國家能源局、北京市文化局等處是儀親王府的舊址。

 

 

三十五、智親王

嘉慶十八年(1813年),綿寧封和碩智親王。

和碩智親王綿寧,仁宗睿皇帝顒琰次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繼承皇位,是為宣宗成皇帝。

 

 

三十六、瑞親王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綿忻封和碩瑞親王。

瑞懷親王綿忻,仁宗睿皇帝第四子。道光八年七月,薨,謚曰懷。

 

瑞親王府,西城區平安里西大街路北,中國少年兒童活動中心所在地,原果親王府。嘉慶年間,賜瑞親王綿忻為邸,其嗣孫載漪封端王,八國聯軍入侵時府遭焚毀,府址後改為北京師範學校,北京工業學校,後又改為北大工學院。今北京77中校址是王府的馬號。端王府內東北角的土山上建有三一八慘案烈士紀念碑一座。

 

 

三十七、慶親王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永璘封和碩慶親王。

慶僖親王永璘,高宗純皇帝第十七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貝勒。嘉慶四年(1799年),封惠郡王,尋改慶郡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進慶親王,薨,謚曰僖。其子依例降為郡王。後來其孫奕劻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封慶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獲世襲罔替。

慶良郡王綿愍:永璘第三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襲慶郡王。道光十六年(1836年),薨,年四十,謚曰良。

已革慶郡王奕彩:綿愍養子,父為儀慎親王永璇子儀順郡王綿志。道光十六年(1836年),襲慶郡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革爵歸宗。

慶密親王奕劻:綿悌養子。慶僖親王永璘孫,輔國公綿性長子。咸豐二年(1852年)正月封貝子。咸豐十年(1860年)正月,進貝勒。光緒二十年(1894年),襲慶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獲世襲罔替。民國六年(1917年),薨,謚曰密。

慶貞親王載振:奕劻長子。民國六年(1917年),襲慶親王。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2月31日)十一月二十日,薨,謚曰貞。

 

慶親王府,西城區前海西街,原為和珅宅邸。嘉慶帝把和珅府第賜給慶郡王永璘。咸豐初年,恭王奕?分府,此府作為恭王府。

慶親王府新府,西城區定阜街三號,慶親王奕劻的王邸。咸豐元年(1851年),奕劻遷至定阜大街原大學士琦善的宅第。咸豐年間,奕劻由輔國將軍而貝子、而貝勒,光緒十年晉慶郡王,二十年晉慶親王,二十四年封世襲罔替親王。辛亥革命後,奕劻於1912年逃天津英租界作寓公,1918年亡故。慶王府當是在光緒十年(1884)晉封慶郡王后按王府規制改建,始稱王府。王府建築分三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現只余後寢一座。東部亦已改建。現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區,有三組並排的院落。原廳堂均有名稱,懸有匾額。最後是一座二層樓,俗稱梳妝樓或綉樓,現存三組院落,各有大門出入,1949年後,京津衛戍區司令部設此,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三十八、惇親王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綿愷封和碩惇親王。

惇恪親王綿愷,仁宗睿皇帝第三子。道光七年(1827年),降郡王。道光八年(1828年)十月,復親王。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復降郡王。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二月,薨,復親王,謚曰恪。

惇勤親王奕誴,綿愷養子,宣宗成皇帝旻寧五子。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襲惇郡王。咸豐五年三月,降貝勒。咸豐六年正月,復郡王。咸豐六年十月,進親王。光緒十五年正月,薨,謚曰勤。

 

 

三十九、惠親王

道光十九年(1839年),綿愉封和碩惠親王。

惠端親王綿愉,仁宗睿皇帝第五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封惠郡王。道光十九年(1839年),進親王。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薨,謚曰端。

 

 

四十、恭親王

道光三十年(1850年),奕?封和碩恭親王。

恭忠親王奕?,宣宗成皇帝第六子。同治十一年(1872年)獲世襲罔替。

恭賢親王溥偉,奕?孫,載瀅長子。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襲恭親王。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薨,謚曰賢。

 

恭王府,西城區前海西街,原為和珅宅邸。嘉慶帝把和珅府第賜給慶郡王永璘。咸豐初年,恭王奕?分府,此府作為恭王府。恭王府的建築,可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府邸佔地46.5畝,分為中東西三路,各由多進四合院組成,後面環抱著長160餘米的通脊二層後罩樓。樓後為花園,佔地38.6畝,園內建築也約略形成中東西三路,園中散置了疊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恭王居住時期,王府的總出入門在東側院落的東牆上。在現存的正門外,有兩組並列的院落;西側院落在正門前縱列著四排房屋,院南側有兩排倒座房,為當時王府的辦事機構;東側院落南邊也有一排倒座房,駐護衛的旗兵,北面有一座四合院。正門兩重,南向,大門三開間,前置石獅一對,二門五開間,均在中軸線上。二門內是正殿及東西配殿,其後為後殿及東西配殿,後殿懸「嘉樂堂」匠額。中軸線上的建築物,屋頂都用綠琉璃瓦、脊吻獸,配殿屋都用灰筒瓦。東路前院正廳名「多福軒」,後院正廳名「樂道堂」;西路前院正廳名「葆光室」,後院正廳「錫晉齋」。葆光室與錫晉齋之間有垂花門一座,上懸「天香庭院」匾額。垂花門南有竹圃,北有西府海棠兩棵。在三路院落的後部,有長一百六十餘米、貫連五十餘間的兩層後罩樓環抱,東邊懸「瞻霽樓」、西邊懸「寶約樓」匾額;樓前檐出廊,後檐牆上每間上下各開一窗,下層窗長方形,上層為形式各異的會錦窗,窗口磚雕精細,樓梯原為木假山形。樓中間偏西原有一間下層是過道門,通向府後的花園。萃錦園恭親王所建,正門在園南,為西洋式石雕花拱券門。門內左右都有青石假山,正面迎門聳立一座柱形太湖石,頂刻「獨樂峰」;石後為一蝙蝠形小水池,舊名「福河」。水池後面是一座五開間的正廳,名「安善堂」,其東配房名「明道堂」,西配房名「棣華軒」。堂後一方形水池,池後一組疊成龕形的假山,中嵌康熙御筆福字碑一座。假山上一座盝頂敞廳,名「邀月」,廳兩側都有爬山廊通向東西配房:西配房名「韻花移」。中軸最後為「養雲精舍」5間,兩側各接出折曲形的耳房,屋頂形式特殊多變,形如蝠之兩翼,因得名「福殿」。東路第一進院前有一座垂花門,右前方有一座流杯亭,名「沁秋亭」。門內東房一排八間和西房三間,靠南邊的三間東房名「香雪塢」,西房即明道堂之後卷。院北即為大戲樓,為三卷勾連搭式,最北一卷就是」怡神所」。戲樓北邊有北房五間,東房兩間,傳聞這裡才是天香庭院。園東側南北方向疊有青石假山。花園西路最前面有一段城牆式的圍牆,牆上辟券洞,額書「榆關」。牆兩端接青石假山。榆關內有「秋水山房」、「妙香亭」、「益智齋」等建築,再北有一個較大的水池,池心有水座三間,名「詩畫肪」。池北有五間兩卷房,名「澄懷擷秀」,其東耳房名「韜華館」,再北為王府的花洞。園西側有南北向的土山一座,從榆關以西一直延伸到澄懷擷秀的西側。萃錦園的院牆為城磚砌成,原來沒有門通往街道,只能從府後出入。民國以後,恭王府及花園於二十年代被溥偉、溥儒(名畫家溥心畲)兄弟抵押給西什庫教堂,1932年後,產權為輔仁大學所有。1937年輔仁大學收回府園作為女校校舍及司鋒書院。這以後,輔仁大學拆除了府邸門外的倒座房和後罩樓的木假山式樓梯以及花園西北角的花洞和花神廟建了樓房。

 

 

四十一、醇親王

同治十一年(1872年),奕譞封和碩醇親王。

醇賢親王奕譞,宣宗成皇帝第七子。道光三十年,封醇郡王。同治三年(1864年),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1872年),進醇親王。同治十三年(1874年),獲世襲罔替。謚曰賢。

醇親王載灃,奕譞第五子。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醇親王。

 

醇親王府南府,西城區太平湖東里(今中央音樂學院)。原為榮親王永琪府邸。道光三十年(1850),封奕譞為醇郡王。咸豐九年(1864)分府出宮,居太平湖。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東、西路及花園。現中路府門三間,兩側有八字影壁,內有東西二門至東西院。中路新建禮堂一座,尚保存二進四合院。東路院落保存較好,西路古建築大都拆除。現由中央音樂學院佔用。西城區保護文物。光緒十四年(1889),醇親王府遷北府。奕譞死,太平湖的醇親王府前半部改建為醇親王祠,後半部仍作為「潛龍邸」。

醇親王府北府,後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學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永瑆為成親王,並將明珠府賜永瑆。此府傳至毓橚時,被賜予醇親王奕譞。北府坐北朝南。西部為王府花園,1949年後,進行了整治,是宋慶齡在京的住所。東部是王府本身,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體建築,自南而北,街門五間。進入外院後有二門,此門才是王府正門,面闊5間。此後為正殿銀安殿,面闊五間,東西有配樓各五間。正殿後是一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三間過廳入,正面是正房五間及其配房,按規制此處應屬後寢。最後為後罩樓,面闊九間,各種慶典時在此舉行儀式。後寢成為供奉神、佛和遠祖的神殿。東路建築主要是家詞和佛堂及一些從屬建築。東牆外院落為王府馬號。西路有兩組院落並列,是醇王府的活動中心。主要建築為寶翰堂,即大書房。其後的院落,正廳名九思堂,是太紀居處,再後名思謙堂,是王妃住所。另有兒輩讀書的小書房任真堂及其它從屬建築。


推薦閱讀:

訴說我在柬埔寨的工作之旅(一)
在清醒的時候寫下自己
惡意攻擊者名錄附截圖:持續更新,歡迎共享
第十、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

TAG:清朝 | 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