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詩詞格律- 簡書
一、前言 在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中,沒有什麼比律詩的形成更為重要的了,相對於古體詩而言,唐人將格律詩稱之為近體詩或今體詩。近體詩的法則是人為的,卻又是依據漢語特點,順乎自然地成形的。在近體詩產生以後,只要一說做詩,絕大部分是指創作格律詩,其影響非常之深遠。 我國的聲韻學,自魏晉以來,受印度梵音學的影響,有了新的發展。到南朝永明年間,周顒的《四聲切韻》已將漢字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同時代的詩人沈約,把字的四聲、詞的雙聲疊韻研究與寫詩結合起來,創立了「聲病說」理論(四聲八病),為律詩聲律的產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隨之「永明體」出現了,並成為律詩形成的開端。 隋末唐初,王績的《野望》詩開五律風氣之先,到唐高宗、武則天時代,律詩真正形成,隨之格律定型了,章法井然了,題材擴大了,作者普遍了,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有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沈佺期、宋之問和杜審言等,至唐玄宗、肅宗時代,眾星羅列,律詩達到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詞與詩的關係非常密切,詞的格律從概念上講與詩是一致的。認識了律詩的規則,詞的格律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格律,就是詩詞等關於字數、句數、對偶、平仄、押韻方面的格式和規則。
中國的古典格律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特殊成就,其藝術深邃而美妙,尤為人們喜愛。掌握一些詩詞格律的基本知識,無疑會對詩詞的欣賞、理解,提供有益的幫助,能更深刻地認識詩詞的思想內容,體會其中的藝術之美,理解詩詞形式對於提升作品思想內容、藝術品位的作用;對於有創作興趣的愛好者而言,掌握詩詞的基本規律,才能創作出合律的作品。
二、韻
韻的本義,在詩詞的範疇里是指一個音節的收音。但什麼是詩詞的韻,在古代,是很難說清楚的,用現代漢語的概念來說明,則很容易理解,韻就是指漢語拼音中韻母所表達的字的收音。
韻是詩詞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詩人在詩詞創作中選擇同韻的字(簡稱韻字)放在句子的特定位置稱用韻,也叫押韻,韻字一般都是放在句末,所以又稱韻字為一首詩詞的韻腳。從《詩經》到當代人創作詩歌,幾乎沒有不押韻的,甚至民歌、順口溜也都全部押韻。一首詩或詞是否押韻,只要一誦讀,就能感覺出來,即使沒有詩詞概念的人,也能準確地作出判斷。
但是,為什麼當我們讀有些古詩時感覺並不押韻呢?這會不會是詩家的失誤?例如唐·劉禹錫《台城》詩:
台城六代競豪華,
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
只緣一曲後庭花。
讀起來就根本不和諧,這是因為時代變遷了,語音變化了,用現代漢語語音來讀,自然就不押韻了。古韻中「奢」字讀音與「xía」相近,在唐代,這首詩是押韻的、合律的。
古代沒有聲母、韻母的概念,那麼古人寫詩怎麼判斷詩韻呢?古人寫詩押韻是依據韻書的,韻書中將同韻字分類編排,方便詩人們擇韻選字,同時,也是押韻與否的評判標準。韻書出現以前寫詩怎麼押韻或怎麼判別押韻與否就不得而知了。
押韻,使詩句的收音和諧,同類的音調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重複,構成了聲韻迴環,產生悅人的美感,便於呤誦和記憶,也提高了詩詞的藝術性。
三、四聲
現代漢語分為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和去聲四個聲調。例如:
媽(mā)、麻(má)、馬(mǎ)、罵(mà)。
漢字的四聲,就是字讀音的聲調。聲調則是由語音的高低、升降和長短構成的,而高低、升降則是構成聲調主要的因素。
古代漢語也有四種聲調,即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古代四聲的高低、升降和語調,因沒有聲音記錄方法、也不像傳統戲劇那樣有傳人而失傳了,現代人只能從前人留下的文獻中了解、認識古代四聲,總的說來,平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是一個升調,去聲是一個降調,入聲則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切韻要法中介紹了分辨四聲法,列了一首歌訣,可以從中大概了解古代四種聲調: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列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古代四聲隨著時代變遷逐漸消失了,分化的大致情況如下:
平聲: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上聲: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去聲:未變化。
入聲:變為去聲、陽平,個別變為上聲。
四聲同樣是格律的重要因素,因為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作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也不能押韻。
同時,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
四、平仄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重要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和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非平聲。仄的字義,即不平的意思。
辨別平仄,就是為了讓平聲字和仄聲字在詩句中交錯,在上下兩句中對立,使得平仄兩類聲調的字在一首詩詞中交替出現,讓聲調多樣化,避免單調,這也是古典詩詞誦讀起來特別諧和的重要原因。
但是,有些古典或按古韻寫的詩詞讀起來感覺並不和諧,那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字的語音和聲調都發生了變化,所以用現代漢語讀起來自然就顯得不合。查對韻書會發現,古人作詩詞,是很嚴格遵守格律規範的。毛澤東的詩詞都是按照古韻規則創作的,如《長征》詩的第三聯: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句型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現代漢語語音誦讀起來會發現,「拍」(pāi)為平聲字,並不合律,按古韻「拍」字大抵發音接近「pō」,像短促的「坡」音,為入聲字,完全符合律詩平仄的要求。
五、對仗
對仗,也叫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詩中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詞兩兩相對,詞性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等,且平仄相反(一句開始的兩個雙字詞,因重音在一個詞的後一個字上,故前一個字的平仄可不拘),字詞不能重複。對仗的上句,稱出句,下句叫對句。
例如:唐-杜甫的七律《登高》詩中的第二聯(三、四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其中:
「落木」對「長江」,是名詞對名詞;
「無邊」對「不盡」、「蕭蕭」對「滾滾」,是形容詞對形容詞;
「下」對「來」,是動詞對動詞。
對仗是一種修辭手段,以類排比,形成整齊的美、聲調和諧的美。
六、律詩
狹義上講律詩都是由8句組成(也有超過8句的,稱為長律,這裡不談),分為五律和七律,五律每句5字,七律每句7字。
律詩的其它要求主要有3條:
1、押平聲韻,四韻或五韻字,且一首詩里不能換韻。
2、中間兩聯(即三、四句和五、六句)必須對仗。
3、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符合平仄要求的稱律句,律句有4種基本句型,七律律句具體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述句型每句去前兩個字即為五律律句基本句型。
關於律詩的五個基本概念:
1、聯
律詩共8句,每兩句稱一聯,共4聯,且各有稱謂:
第一聯:首聯,全詩的第一二句,亦稱起聯,因是全詩的開始,像人之首。
第二聯:頷聯,全詩的第三四句,如人之頷部,在首之下。
第三聯:頸聯,全詩的第五六句,正如人之頸部,在頷之下,身之上。
第四聯:尾聯,全詩的第七八句,全詩的結尾,也稱結聯。
一聯中的第一句,稱出句、上句,第二句,稱對句、下句。
2、粘的規則
詩中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如果平仄一致,叫「粘」(nián),反之叫「對」。一聯中上下句必須相對(特定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除外),否則叫失對;律詩的兩聯之間上聯下句與下聯上句中的第二個字必須相粘,否則稱失粘。例如唐·王維《山居秋暝》詩: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其中,「氣」和「月」同為仄聲、「泉」和「暄」同為平聲、「動」和「意」同為仄聲,這就是相粘。如果不粘,稱之為失粘,會使詩中四聯的平仄一致而單調。所以粘的規則就是為了保持一首詩中的平仄錯綜變化,不失韻律之美。
3、孤平
指一個平腳的律句中,除了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稱犯孤平。孤平是詩家大忌,在前人的律詩中,沒有孤平的句子。
4、拗
字在律句中不符合平仄,稱拗,則整句叫做拗句。如果因地名、人名或詩的意境等要求不得不在該用平/仄聲字的地方用了仄/平聲字時,則必須在句中或對句中換補上一個平/仄聲字,叫做拗救。例如許渾七律《咸陽城東樓》詩: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按平仄要求,詩中第三句的第五字和第四句的第三字應為平聲字,卻用了仄聲「日」和「欲」字,第四句中第五字本應仄聲字的改成平聲「風」字,救出句的「日」同時又救本句的「欲」。
5、三平調
一句最末3個字全是平聲字,叫三平調,是律詩的禁忌之一。特別是用古韻作詩,三個平聲字收尾的句子,因音調無變化,顯得特別獃滯,律詩格律成熟後,詩人們都會刻意避免出現三平調現象。
初唐時,律詩還未完全定型,有一些詩中還有三平調的現象,如被後人尊為律詩第一的崔顥《黃鶴樓》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時,煙波江上使人愁。
其中第四句末連用了三個平聲字,中唐以後,則絕少有詩人再犯三平調的禁忌了。
七、絕句
絕句分為五絕和七絕兩種,每首4句,平仄要求相當於半首律詩,除了可以不對仗外,其餘規則同律詩一樣,這裡不再詳述。
八、詞律
清楚律詩的格律,則詞的格律就很容易理解了,詞的格律也是由字句的平仄、押韻、對仗等因素構成。
每首詞都有詞牌,就是詞的格式名稱。而說明每一詞牌的具體格式內容的,稱詞譜。詞譜規定了詞的字數、平仄、對仗及韻腳等格式規則,按照詞譜的要求來寫詞,叫填詞,「填」,就是必須依照詞譜寫的意思。有的時候,一種格式,卻有好幾個詞牌,那是因為各家對其稱謂不同罷了,如:念奴嬌,又叫百字令、酹江月等。
經過千餘年的積澱,詞家為我們傳下了兩千多個詞牌,這裡僅以《西江月》詞牌為例,簡要介紹詞的格律:
《西江月》詞譜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對仗,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韻)
下闋格律相同,略。
格律說明:
1、平仄,必須按譜上的要求;
2、韻:第一句不押韻,第二、三句押平聲韻,第四句押同韻的仄聲韻;
3、對仗:第一、二句須對仗,其他詞牌,如果上下句字數一致,一般要求對仗,亦可不對,詞的對仗要求比律詩寬,同字亦可對。
詞家作《西江月》很多,現列宋·張孝祥《阻風三峰下》詞,可比照欣賞:
滿載一船秋色,
平鋪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陽,
放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
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宮裡奏霓裳,
準擬岳陽樓上。
欣賞詞作品,應該知道詞家是按一定要求創作出來的,如果要學習創作,則必須首先搞清楚詞的格律要求,按要求填詞,如果不符合詞牌的格式,就不能稱為詞了。
填詞時還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詞所表達的情緒最好與詞牌相協調。詞牌最初為曲子的名稱,由詩人們填上唱詞由歌者演唱,後來曲調失卻了,曲子詞卻流傳了下來,故很多詞牌仍隱含著最初曲子調的情素,或激昂、或舒緩、或喜慶、或憂傷、或雄壯、或婉約……如何知道詞牌的這些感情定位呢?最容易的途徑是看學者研究的成果,亦可直接從傳下來的古詞中體會、仿照。
對現代人來說,詞牌就是一個格律形式,不必拘泥,毛澤東不是把《卜運算元-詠梅》寫得很燦爛嗎,而宋朝詩人陸遊的同詞牌的詠梅就憂鬱多了,放翁的卜運算元應是更接近原調的。符合格律是第一位的,當然,如果注意了詞牌原有屬性,對表達詞的思想內容則更有幫助。
九、韻書
韻書,將韻字按韻、四聲分類編撰在一起供人們查閱的工具書,隋《切韻》是鼻祖,隋以前的人怎麼分辨韻已不可考,自從《切韻》以後,詩人們都是按韻書作詩填詞的。
自《切韻》以來,主要的韻書如《唐韻》、《廣韻》、《集韻》等都是將漢字分為206個韻部,至金代,韻部歸併成106部,當時的官韻書在山西平陽俯城(今山西臨汾,舊稱平水)刊行,故稱平水韻。平水韻分上平聲、下平聲各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共106韻,因韻部減少,同一韻部的韻字增多,詩人們感到更方便了,受到歡迎、認可,故流行、沿用至今。後也泛稱106個韻部的韻書叫平水韻。
詞韻,比詩韻更寬,清道光年間戈載編《詞林正韻》在詞韻書中較為精密,自誕生以來,一直為詞家所遵用,現在所稱詞韻,一般是指此書。
十、古韻、新韻的爭論
中華古典詩詞,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寶,當代及後人都有責任將之發揚與光大。但因時代的變遷,語音的變化,按平水韻寫的詩有些字讀起來並不和諧,因古韻四聲與現代漢語的不一致,也增加了寫詩的難度,故中華詩詞學會傾力推廣用以現代漢語為基礎的新聲韻,已二十載有餘。
對於新聲韻,一直存在反對的聲音。反對者認為,如果用新聲韻,沒有了平水韻里仄聲字豐富的變化,寫出的詩詞不倫不類,就不能稱為格律詩或詞,他們堅持必須用平水韻去寫古典格式的詩詞。
用韻的本質是為了詩詞的和諧,如果一味以是否遵從韻書為標準判別詩詞格律,不顧規則的核心意義,實是本末倒置,實際上平水韻刊行時,韻書與實際語音已有不少差異,因而產生了一些聲韻讀起來並不和諧的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漢語言學大家王力說:「宋代以後,語音變化較大,仍按韻書押韻,就變得不合理了。」當下多數詩家認為,用什麼韻,作者可各取所好,這是一種開放的態度。
「知古用新」,是當下中華詩詞學會繼承傳統文化、推廣新聲韻的方針,那就是認識古韻,可以了解、欣賞祖國豐富的古典詩詞,用新聲韻,可以順應語音的發展,與時俱進,方便創作更多新的作品,以傳承中華民族寶貴的詩詞文化。
「知古用新」無疑是明智的、開放的並且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選擇。
附:律詩術語
說明:筆者認為,學習格律,應從律詩起,錄律詩術語備查:
一、體式
近體詩
詩體的一種,與古體詩相對。始創於唐代,故唐人亦稱為今體詩。包括絕句和律詩兩大類,各有五言、七言兩種形式。是在歷代詩歌發展基礎上創建起來的,句數、平仄、粘對都有一定規律,用韻也較古體詩嚴格。
今體詩
即近體詩。
格律
詩詞術語。格指體制,律指法規。詩詞家常用格律兩字來泛指詩詞的一般體制和規律,內容大致包括形式、體裁、聲律、韻律及對仗等項,是詩詞創作者所必須遵守的一套規則準繩,不能輕易違反。
格律詩
詩體之一大類別,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古體詩起源較早,結構簡單,一般沒有嚴格的規律。自唐代始創新體詩,對詩歌的聲韻、句式、對仗,都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風符合這些新的格律要求的詩,就稱為格律詩。
律詩
詩體的一種,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律詩即泛指唐代的新體詩,包括八句的律詩和四句的絕句。因為這兩種新體詩都要遵守嚴密的格律。另一種是狹義上的律詩,專指格律詩中八句的律詩而不包括絕句在內。這種律詩,四韻或五韻,詩中每一聯的上句和下句相應之字,其平仄聲必須相對,上一聯對句的第二字必須和下一聯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且中間兩聯須用對仗,韻腳絕大多數押平聲韻;句式有五言、七言兩種。五言的稱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的稱為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通常所稱律詩,即這種狹義上的律詩。
五律
即五言律詩,全詩八句四十字,第一句多數不押韻。
例: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崖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七律
即七言律詩,全詩八句五十六字,第一句多數押韻。
例:楊慎·柳
垂楊垂柳管芳年,飛絮飛花媚遠天。
金距鬥雞寒食後,玉娥翻雪暖風前。
別離江上還河上,拋擲橋邊與路邊。
遊子魂銷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煙。
正體
詩律術語。近體詩無論律詩或絕句,都有一定應該遵守的平仄粘對格律,如果一首詩完全符合這種詩體的格律,即稱之為此種詩體的正體。
正格
詩法術語。詩家常把符合詩法某種規定標準的詩稱為正格。它是相對於變格而出現的。例如,就對仗而言,律詩的正格應該在中間兩聯用對仗,蜂腰體、偷春體等不符合這個規定,就只能稱之為對仗中的變格;又如押韻而言,律詩的正格應為一韻到底,不得轉韻,那麼進退韻、葫蘆韻、轆轤韻等就只能稱之為押韻中的變格。此外,還有一種偏格,但不屬變格,它也是符合正式規定格律,但不是正格中的常用形式,例如,五言詩的首句多數不入韻,少數入韻,則不入韻式為正格,而入韻式為偏格;同樣,七言詩首句多數入韻,少數不入韻,則入韻式為正格,不入韻式為偏格;又如近體詩中五言詩仄起式較平起式為稍多,則仄起式就可稱為正格,平起式為偏格;七言詩則反之。
偏格
詩法術語。詳正格條。
拗律
詩體的一種,指唐以後律詩中間兩聯俱用對仗,但全詩平仄粘對不全合律。
五言如杜甫《送遠》詩其第五句「草木知歲晚」,平仄不合:
帶甲滿天地,胡為君遠行。
親朋盡一哭,鞍馬去孤城。
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
別離已昨日,因見古人情。
七言詩如黃庭堅《秋懷》詩中拗句甚多,也稱為拗律:
秋蔭細細壓茅堂,吟蟲啾啾昨夜涼。
雨開芭蕉新閑舊,風撼篔簹宮應商。
砧聲已急不可緩,檐景既短難為長。
狐裘斷縫棄牆角,豈念晏歲多繁霜。
偷春體
詩體之一種。五言詩首聯即用對仗,頷聯卻不對,至頸聯又復用對仗,這種詩體,稱為偷春體,言其對仗本是應在頷聯開始,卻提前於首聯,是對仗正如冬之梅花,已偷春光而先開。又名換柱體。
例: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自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蜂腰體
詩體之一種。一首律詩,一般中間兩聯須用對仗,若起聯不用對,頷聯亦不用對,上下十字,一氣貫注,至頸聯始用對,稱為蜂腰體。指其詩如蜂腰,中間若斷而復續。這種情況,在唐代初期律詩初創時期出現尤多。
例:張久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折腰體
詩體之一種。近體詩中律詩或絕句其第三句和第二句失粘,稱為折腰體。喻其詩雖失粘而意不斷,猶如腰雖折而體不斷。
例:錢起·贈闕下裴舍人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
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常懸捧日心。
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
首句入韻式
詩法術語。律詩和絕句的第一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押韻的稱為首句入韻式,不押韻的稱首句不押韻式。一般五言詩首句以不入韻式為多,七言詩首句以入韻式為多。
首句不入韻式
詩法術語。評上條。
宗楚客體
詩律術語。指律詩四聯全部應用對仗,由於宗楚客是這種詩體的首創者,所以後人就把這種律詩稱為宗楚客體。
例:宗楚客·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制
玉樓銀榜枕嚴城,翠蓋紅旂列禁營。
日映層岩圖畫色,風搖雜樹管弦聲。
水邊重閣含飛動,雲里孤峰類削成。
幸睹八龍游閬苑,無勞萬里訪蓬瀛。
附宗楚客簡介:
宗楚客,字叔敖,生年不詳,卒於公元710年。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西)人,祖籍南陽(今河南南陽市)。武則天之侄。高宗時舉進士,武后時累遷戶部侍郎。後因奸贓罪流放嶺南,歲余召還。神功元年(697),升任宰相。與武懿宗不和,貶為播州司馬。長安四年(704),復為宰相。唐中宗時,封郢國公,官至中書令,與紀處訥同為韋後心腹,世稱「宗紀」。景龍四年(710)六月辛丑(二十一)日(7月22日),李隆基(玄宗)率兵誅韋後,宗亦伏誅。其工詩,《全唐詩》錄存其詩6首,皆為奉和應制、粉飾昇平之作。其中《奉和人日清暉閣宴群臣遇雪應制》、《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制》等,詞藻典麗,對仗精工,為舊時選家所稱賞。
發端
詩詞術語。指律詩開端第一聯,又稱破題、首聯、起聯或發句。
平起
詩律術語。律詩或絕句的詩體形式之一,與仄起相對。詩由平聲字起句,鑒於律詩或絕句起句的第一字一般平仄不論,因此所謂平起,即指首句第二字屬平聲,則此詩的形式即稱為平起式。
仄起
詩律術語。與平起式相對,首句第二字屬仄聲。詳參上條。
律詩平仄
參見正文。
首聯
詩律術語。指律詩四聯中的第一聯,即第一、二兩句,因為它的地位處於全詩之首,故稱首聯,亦稱起聯。按照律詩規律,此聯除偷春體外,多數不用對仗。
頷聯
詩律術語。律詩中的第二聯,即第三、四兩句,意指此聯的地位,猶如人之頷部,在頭之下,頸之上。按照律詩的一般規律,此聯上下兩句應相互成為對仗。
頸聯
詩律術語。律詩的第三聯,即第五、六兩句,意指此聯的地位,正如人的頸部,在頷之下,身之上。按照律詩的一般規律,此聯上下兩句應相互成為對仗。
尾聯
詩律術語。律詩的第四聯,即第七、八兩句,因為它的地位處於全詩的結尾,故稱尾聯,又稱結聯、落句。按照律詩的規律,此聯可對可不對,一般不對仗。
十字句
詩律術語。五言律詩之頷聯或頸聯,通常必須講求對仗,若不用對偶,十字一氣直下,神完氣足,稱為十字句。
例: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月,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十四字句
詩律術語。七言律詩之頷聯或頸聯,通常必須講求對仗,若不用對偶,十四字縱筆所之,一氣直下,稱為十字句。類十字句。
例:李白·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上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出句與對句
詩律術語。律詩中間兩聯,一般須用對仗,其對仗之上句,因為在該聯中先出,故稱出句,其下句因必須與上句成對,故稱對句。又二人或多人以上聯句,其一人先出之句,亦稱出句,後人續對之句,亦稱為對句。
詩眼
詩詞術語。指一詩或一句中最精鍊的字眼,如人之眼珠,可以傳人之神,如畫龍點睛,可使夭嶠升天,所謂一字妥貼,全篇生色,滿篇皆活。五言詩大多以第三字主眼,七言詩則以第五字為眼。對詩眼之要求,不外乎聲要響,色要麗,能別出新意。
例:許有壬·獲港早行,醉字用得妙:
水國宜秋晚,羈愁感歲華。
清霜醉楓葉,淡月隱蘆花。
漲落高低路,川平遠近沙。
炊煙青不斷,山崦有人家。
響字
詩詞術語。即詩眼。
重字
詩律術語。近體詩除了疊字外,一詩中一般不許有相同之字出現,如果相同之字出現,就犯了重字。
二、音韻
押韻
詩詞術語。古代人作詩,凡雙句之末一字,除特定者外,一般都要採用同一韻部的字作韻腳,以增強詩歌的音韻性和便於人們呤誦或記憶,稱為押韻,又稱壓韻。
平水韻
我國古典詩韻書之一種,原為金代官韻書。平水是舊平陽俯城(山西臨汾市)的別稱,因刊行於此,故名。自《切韻》以來,主要韻書如《唐韻》、《廣韻》、《集韻》等都將漢字分為206韻部。據傳南宋後期平水人劉淵始將舊韻部歸併為107個,元代陰時夫又刪去一韻,將韻部減少至106個,由是韻部擴大,詩人感到方便,明清以來,即普遍採用106韻部的韻書科舉考試,亦用此韻,即上平聲15韻,下平聲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並泛稱106個韻部的韻書為平水韻,一直流行至今。
今韻
詩韻術語。與古韻相對,主要指齊梁以來所葉之韻。歷代韻書因出現時代較晚,故都用今韻。
古韻
詩韻術語。指周秦兩漢所葉之韻。
新聲韻
以《漢語拼音方案》為標準,同韻母的字即為韻字。共15個韻母,其中,u和ü可通押;聲調為陰平和陽平的屬平聲,為上聲和去聲的屬仄聲。
葉(xie)韻
詩韻術語。南北朝有些學者因按照當時的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以為作品中某些字須臨時改讀某音,稱為叶韻,也叫叶音、協句。後人並以此應用於其他存古代韻文。明朝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叶韻的音是古代本音。
寬韻
詩韻術語。凡韻書中某韻部所含字數較多,作者如果選用此韻寫詩,可有羅寬之選擇餘地,此韻部即稱為寬韻。
窄韻
詩韻術語。和寬韻相對。
險韻
詩韻術語。指用艱僻冷澀的字為韻寫詩,以造成光怪奇特的效果,以呈才示博。又詩家有時也稱窄韻為險韻,因窄韻所包含的字少,作詩時有找不到適當的字之險,故名。
鄰韻
詩韻術語。詩韻中一些(語音)比較鄰近、需要時可以相互通用的韻部,稱為鄰韻,也稱旁韻。
韻字
詩韻術語。詩韻中一個韻部所包含的全部單字,都是這個韻部中的韻字。又一詩中的韻腳字,因為都屬押韻的字,所以有時也稱為韻字。
本韻
詩韻術語。又名原韻。一首近體詩如首句以鄰韻入韻,則此詩二、四、六、八句所押之韻即稱為本韻,此為相對鄰韻而言。同樣,一首古體詩如基本用一韻,但中間有少數轉韻之句插入,則其韻腳所用的多數字韻,亦可稱為本韻。
韻腳
詩韻術語。凡詩詞等韻文句末押韻的字,因為都是落腳字,稱為韻腳。
隔句韻
詩韻術語。進退韻之押韻方式,用本單韻和鄰韻一先一後隔句互相遞押,故一般又稱進退韻為隔句韻。
起韻
詩韻術語。指律詩首聯所押的韻或一首有轉韻的古詩所押的第一個韻。
重韻
詩韻術語。指在一詩之中,有一字或數字被重複二次或多次用作韻腳。這在古體詩中常有出現,近體詩則一般不許重韻。
疊韻
詩韻術語。同韻部的字組成的詞。例:徘徊、翩躚、堂皇……
轆轤韻
詩韻術語。為作近體詩押韻的一種特殊方法。其法和進退韻相近,即在押四韻八句詩時,採用鄰韻通押,但其押韻的程序為「雙出雙入」,即在第二、四句選用兩個本韻,然後在第六、八句連用兩個相鄰韻通押。這種押韻方法,正如轆轤此起彼落,雙出雙入,所以稱為轆轤韻。
孤雁出群格
詩韻術語。近體詩首句入韻時用鄰韻而不用本韻,稱為孤雁出群格,意指首句韻腳如孤雁出群,離開了全詩的本韻。
雙用韻
詩韻術語。指一首律詩中押兩韻,其上一句全部押一仄韻,下一句押一平韻。
例:章碣·變體詩
東南路盡吳江畔,正是窮愁暮雨天。
鷗鷺不嫌斜西岸,波濤得欺逆風船。
偶逢島寺停帆看,深羨漁翁下釣眠。
今古若論英達算,鴟夷高興固無邊。
其第一、三、五、七句押去聲十五翰韻,二、四、六、八句押下平聲一先韻,在律詩中別具一格。
落韻
詩韻術語。又稱出韻、失韻或犯韻。指作詩押韻時出了韻,造成失誤。這在宋以後出現較多。這是近體詩中的一個禁忌,必須避免。
三、聲律
四聲
聲律術語。齊梁時代的周顒、沈約等人根據古漢語讀音高低、強弱、長短等不同聲調,將全部漢字區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後人又將上、去、入三聲合稱為仄聲。
平聲
聲律術語。四聲之一。聲調較上、去、入聲平緩寬舒,尾音悠長。平水韻中將平聲字分為上平、下平兩大類,每類十五韻,詩學上獨立為平聲類。
仄聲
聲律術語。我國詩學上黨把上、去、入聲字一律歸併為仄聲,以與平聲相對。仄即側,意為不平。
上聲
聲律術語。四聲之一。聲調高昂上揚,發音響亮,無尾音。
去聲
聲律術語。四聲之一。聲調清而帶轉折,尾音下抑而稍短。
入聲
聲律術語。四聲之一。聲調直而急促,一發即收。
平入
詩法形式之一,又名平起。
仄入
詩法形式之一,又名仄起。
一三五不論
作詩常用口訣之一,主要指作近體詩時對詩中各句的第一、三、五字一般可不論聲調,平仄通用。這句口訣簡明扼要,但又不全面,不能概括所有情況。
二四六分明
作詩常用口訣之一,指作近體詩時詩中各句第二、四、六字的聲調必須全部按照格律,不能有任何例外。這句口訣簡明扼要,但又不全面,不能概括所有情況。
失粘
詩律術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一般指狹義而言。即指作律詩或絕句時,其下一聯出句的第二字和上一聯對句的第二字,其平仄聲不相同。另一種廣義上的失粘,是指律詩中各句的平仄聲有任何不符合粘要求的地方,都叫做失粘。
三仄句
詩律術語。指近體詩句末連用三個仄聲字。這種句型,詩家認為容易造成聲調不暢,因而主張避免使用。但由於仄聲字之間尚有上、去、入之分,所以問題不如連用三個平聲字嚴重,詩家並不絕對禁止,唐人也屢有在句末連用三個仄聲字的。
三平調
詩律術語。詩家的一種禁忌。指近體詩不論五言句或七言句,其句末不宜連用三個平聲字,否則即成三平調,需要改動。但是句末連用三個平聲字又是古體詩的一種常用句型,不但不為忌,反而以為音節雄渾昂揚。
孤平
詩律術語。詩家禁忌之一。說者有各種不同解釋。現在一般認為五言詩「平平仄仄平」句式之第一字或七言詩「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之第三字,絕不能用仄聲,因為如果用了仄聲,將使全句除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不利於聲調諧和。如果上述五言句之第一字或七言句之第三字迫不得已用了仄聲字,則五言句的第三字或七言句的第五字就必須改用平聲字,使全句的聲調得到補救。
拗句
詩律術語。唐以後的近體詩,對詩中各句在平仄、粘對等安排上,都有一定的格式,凡符合這些格式的句子,就稱為律句,表示它是按照格律寫的;凡不符合格律要求的詩句,稱為拗句,表示它是和格律相拗的。
拗救
詩律術語。指唐以後近體詩中出現的拗句,應用各種辦法來補救,使拗句的聲調仍能得到諧和。拗救之法,不外乎改變拗字以外的其他字的平仄聲,其中又分為當句救和對句救兩種。當句救即在同一句內給以補救,對句救為在出句中出現了拗字,則在對句中予以補救。
舉例: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註:「宿、寂、作、月、不」為入聲字,令,本詩中為平聲,漂為去聲。
許渾·咸陽城東樓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註:一、日、閣、欲、葉、莫、國均為入聲字。
四、對仗
對仗
詩律術語。我國古典詩賦中用詞講究以類排比,字面音節兩兩相對,猶如公府儀仗,稱為對仗,又稱對偶,如天對地,日月對山河之類。有了對仗,可以增加詩的文辭和聲調之美,使詩的藝術性更臻完美。
正對
詩律術語。對仗之一種。又稱正名對、的名對、真對、切對、的對,是律詩中最普遍的對仗。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虛詞對虛詞,數字對數字,顏色對顏色等等。例:王維《山居秋暝》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寬對
詩律術語。凡律詩中對仗要求不嚴,只要大體詞性相同之語,即可成對,稱為寬對。例:錢起《送夏侯審校書東歸》詩:「破境催歸客,殘陽見舊山。」
工對
詩律術語。指極工穩貼切的對仗。工對不獨詞性要相同,而且根性屬於同一類別。例:杜甫《秋興八首》之一詩:「江間波浪兼天涌,寒上風雲接地陰。」
巧對
詩律術語。指不但式穩妥貼,而且精妙絕倫,極能顯示作者才思靈巧的對仗。
例:
章質夫贈酒六瓶於蘇東坡,然書到酒無,東坡乃作詩寄質夫:「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青州從事:酒的別名)
假對
詩律術語。對仗之一種,又稱借對。其義主要有兩種。一種借諧聲字為對,如孟浩然《裴司士員司戶見尋》詩:「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劉長卿《江州重別薜六》詩:「寄身且喜滄州近,顧影無須白髮何。」另一種借字面相對,如杜甫《九日》詩:「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溫庭筠《蘇武廟》詩:「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粘對
詩律術語。是寫作律詩或絕句必須遵守的規則之一。它包括粘和對兩個內容:(一)規定詩中各聯的出句和對句其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聲必須相異,這就叫做對。(二)規定下一聯的出句和上一聯的對句其第二字的平仄聲必須相同,這就叫做粘。違反了則稱之為失粘或失對。
雙聲對
詩律術語。對仗之一種。以雙聲字作對。如溫庭筠《雙聲詩》:「高閣過空谷,孤竿隔古崗。」十字皆雙聲。
虛實對
詩律術語。對仗之一種。指在對仗中用虛字對實字,用非實體詞對實體詞,故稱虛實對。如賈島《病起》詩:「身世豈能遂,蘭花又已開。」
疊韻對
詩律術語。對仗之一種。律詩對仗中上下句以疊韻字作對,稱為疊韻對。如李頎《題盧五舊居》詩:「悵望秋天鳴墜葉,巑岏楊枊宿寒鴟。」以「悵望」對「巑岏」,「悵望」屬去聲二十三漾韻,「巑岏」屬上平聲十四寒韻,俱疊韻字。
錯縮對
詩律術語。對仗之一種,亦稱蹉對、犄角對或交股對。一聯之中,對仗相互交錯,不處於相同地位。如李商隱《隋宮》詩:「於今腐草無營火,終古垂楊有暮鴉」;李群玉《杜承相筵中贈美人》詩:「裙拖六幅湘江水,鬟聳巫山一段雲」。
流水對
詩律術語。對仗之一種,又名串對。一般律詩對仗都為兩句並行,而流水對則上句與下句意義貫串,上下聯成一氣,如水之順流而下,故名。如岑參《初授官題高冠草堂》詩:「自憐無舊業,不敢恥微官」;杜荀鶴《春宮怨》詩:「承因不在貌,教妾若為容」;李商隱《隋宮》詩:「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換柱休
詩律術語。即偷春體。
當句對
詩律術語。對仗之一種,又稱就句對。指律詩一句之中自成對偶。杜甫詩:「珠簾綉柱圍黃鶴,錦纜牙檣起白鷗。」
隔句對
詩律術語。對仗之一種,又稱扇對。指詩中第一句與第三句對,第二句與第四句對。如鄭谷《寄裴晤員外》詩:「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無。今日還思錦城事,雪消花謝夢何如。」
五、其他
口占
詩詞術語。作詩不起草,隨口吟出稱為口占。
原唱
詩詞術語。古時文人集會作詩,一人先成,其餘人隨後酬答,先成者的詩,即稱為原唱,亦稱首唱,根據原唱後出酬答的詩,稱為和詩。
和詩
詩詞術語。古人聚會作詩,首作為原唱,根據原唱後作詩酬答,稱為和詩。有時原唱單獨作了一首詩,當時並不准備讓人酬和,但此詩在流傳過程中,引起其他詩人的興趣和共鳴,於是其他詩人也依題寫一詩,亦稱和詩,或稱追和。
和韻
詩詞術語。用原唱者選擇的韻寫和詩,稱為和韻。和韻有多種,可以僅用原唱者所用的韻部而不用其原字,稱為依韻;也可以不僅用原唱者的韻部,而且全部用其原字為韻,稱為用韻;如果不但用原唱者所用的韻字,而且韻字出現的序次也與原唱者相同,則稱為步韻或次韻。
起、承、轉、合
詩的結構章法術語。起:開端,發興;承:接起興發論;轉:從另一方面描寫或論證;合:總論收尾,結束全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