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商訪談錄:大馬華人往何處去?
陳凱希:我們不反對華人去學馬來文,但是也想要保護自己的母語。
在以馬來族人占多數的馬來西亞,人數為總人口約25%的華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商界人士。
1974年,馬來西亞成為第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東南亞國家。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大貿易夥伴,而這與馬來西亞華人華僑多年來的努力密不可分。那麼,大馬華商對中馬關係有什麼看法?如何看中馬之間的領土爭議以及華人面臨的一些「歧視性」政策?
海鷗企業有限公司集團董事經理陳凱希祖籍福建,生在馬來西亞,年輕時做過各種學徒工、雜工。他在1965年因反對當局被捕入獄8年,獲釋後經營藥酒、中成藥、茶葉,並在中國一些城市創辦合資企業。
陳凱希在1992年與一批熱心華人一道號召成立了馬來西亞-中國友好協會,目前仍擔任該協會秘書長的職務。他還在馬來西亞-中國商務理事會、馬來西亞-中國總商會、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馬來西亞華人醫藥協會等組織任職。
陳凱希對中馬關係的現狀非常滿意:「建交40多年後,情況大不相同,非常友好,是全方位戰略夥伴;馬來西亞當年支持中國進入聯合國並與東盟舉行10+1談判,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馬與中國貿易有200億美元順差,從2億到1000億美元的總貿易額,華人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認為兩國之間即使存在一些問題,都可以很快解決,因為彼此之間的關係不僅是官方和官方,人民和人民之間的關係也很好。
馬來西亞檳州華人大會堂主席、金鋒公共股份有限公司執行主席拿督許廷炎在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表示,目前的中馬關係非常好,大馬是中國在東盟國家中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在日本和韓國之後的第三大亞洲貿易夥伴。
許廷炎解釋:「對於馬來西亞這樣一個不是很大的經濟體來講,馬中貿易在2013年已達1000億美元,2017年有望達到1600億美元,這非常可觀。」
馬來西亞一家娛樂產品與活動推廣公司董事經理W女士認為中馬關係整體上關係還不錯—儘管MH370事件之後有一些退步,但是時間會慢慢調整回來。「我發現中國學生特別喜歡來馬來西亞上大學,兩國民間交流很多,馬來族歌手茜拉(Shila Amzah)還參加過《我是歌手》等中國電視節目,頗受關注。」
擱置爭議
馬來西亞政府一向在與中國在南海領土爭議問題上低調,媒體也很少報道。儘管大馬普通民眾對此了解不多,那麼,關心中馬關係的華人華商有什麼看法?
馬來西亞中國總商會第一副會長陳友信是英迪教育控股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長。他認為在目前看不到中馬南海爭議的重要性,因為馬來西亞要擱置,中國沒有高調提這個話題,媒體也幾乎沒有報道,大家一直談的是共同開發。
陳凱希贊同中國單獨與各相關國家談判的主張—因為每個國家國情不同。「我發現馬來西亞在1970年代就已經進入南海開採石油和天然氣,中國雖然最近兩年曾經對相關區域宣示主權,但是並沒有阻止馬來西亞的做法」。
「但馬來人不知道,華人即使知道也不出聲;我認為應該按照中國的建議,擱置爭議,如果馬來西亞有強硬趨勢,那可能是做戲給美國看,因為中馬關係已經達到這樣一種高度,有爭議,但產生衝突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檳城拿督許廷炎的看法是,南海問題牽涉到歷史,現實社會,以及未來中國在東盟國家的問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相關各國應該堅持一個原則,不要有第三國勢力干涉,讓涉及的國家個別通過外交談判的方式來解決—尤其是美國,日本等等,因為這會造成軍事對抗。」
許廷炎強調,大馬得到一些利益,中國沒有採取實際行動,如果要中國放棄主權,那會將其逼往戰爭的邊緣。他主張歷史問題需要各國領導層和人民用智慧來解決。
陳凱希覺得,中國不能沒有馬來西亞,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是,大馬也不能沒有中國。「雙方會克制,不會鬧成事件批;如果談判破裂,出現戰事,是兩敗俱傷的;我相信中國會通過外交管道,並且在某些事情上會做出讓步,可以在不經過廣泛宣傳的情況下解決;共同開發好過衝突,因為衝突產生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不公平待遇
拿督許廷炎坦言,作為華商在大馬做生意要面對一些問題,比如「公司上市的時候30%的股權要賣給馬來人,我自己佔35%,所以只剩下35%可以賣出去,這就造成很多馬來華裔家族企業的發展會受到這種不公平的阻礙」。他說:「這也不是法律,只是指導性條款,但如果不遵守,就不會被允許上市」。
經營一家馬來西亞娛樂產品與活動推廣公司的W女士介紹,她的生意一直與中國一些企業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99%的實體產品都是在中國生產,在吉隆坡的員工也都是華人。
W女士告訴記者:「我對政治一點都不關心,也不喜歡,我們馬來華人基本上只關注做生意賺錢,很少關注政治參與政治;生活中倒是基本上沒有因為是華人遇到困難」。
「我們上大學會受到定額限制,但是華人通常都不會上本地大學,只要家裡負擔得起,就會出國讀書;我小學讀華小,中學讀本地國立中學,在美國讀的大學,有時候感覺也挺悲哀的。」
W女士發現,大馬政府希望華人也能夠都去讀馬來文,不想他們學習自己的語言文字—華小也在慢慢改革,以前沒有馬來文課,現在也有了,正在慢慢被滲透,母語也在被馬來化。華校本來數量就有限,且政府會限制執照的發放。「其實大家都會馬來文,只是不想去用,寧願用英語。」
據了解,馬來人在貸款買房的時候會有優惠,華人拿不到另外的5%優惠。W女士說:「做生意上的限制較少,而華人通常都會做生意;馬來人很團結,他們覺得華人特別聰明特別會賺錢,就給馬來人優待;很多華人掙到錢後都想有一天能夠移民海外」。
儘管W女士認為這種對華人不公平的現實很難改變,但她覺得年輕一代馬來人比老一代要好很多,會比較開放、想法比較現代,與華人相處得更好。「很多馬來人也去上華小,因為他們看到未來的市場就是中國市場;然而華小卻越來越少,馬來人也要來讀,所以不夠。」
學習猶太人
馬中友好協會創始人之一,資深華商陳凱希表示,大馬華人很特殊,「因為我們在另外的國家,以前是華僑,也是中國人,後來成為馬來華人;每個國家都有限制,這裡的限制對我們的生活不是嚴重問題;但某些事情是無法觸及的,不能講的,也不能做到的,就要放棄;我們不反對華人去學馬來文,但是也想要保護自己的母語」。
陳凱希強調,現在的狀況比當年要好很多:「中國崛起使我們海外華人也更自信,更揚眉吐氣;我們都是愛自己的國家,已經在這裡,也愛老祖國,這是中國人的情誼,不可避免;我們在這裡生活,為這裡建設,也想要幫助中國發展經濟,所以我們引進中國產品、做生意,希望中國得到更多外匯」。
「馬來華人很關心中國發生的課題,馬中友好協會的目的就是促進兩國之間的友好,如何把兩國銜接起來;在冷戰的反共時期,整個過程非常的漫長,我們努力促進了民族之間的和諧。」
馬來西亞中國總商會第一副會長陳友信向BBC中文網介紹,商會是大馬華人與全世界做生意的組織,任何族群的馬來西亞人跟中國做生意,就可以參加。據介紹,儘管商會現有成員中華人企業還是佔90%以上,但近幾年已經陸續有更多馬來人和印度人的企業加入。
「馬中貿易過去三年超過1000億美元;習近平來的時候說,2017年希望達到1600億;我認為,這600億除了現有的貿易往來,還需要增加新的,比如基礎建設、泛亞鐵路、大橋等等,應該爭取跟中國合作」,他說。
陳友信告訴記者:「不懂中文的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對於和中國做生意不得其門,而馬中經貿總商會提供這個平台,帶他們到中國去;前不久在東莞的展覽,我們帶去的500多人中,有200多位是馬來人,他們非常高興,我們也在與馬來商會緊密合作」。
他覺得只有把全馬來西亞人,不分種族的商人和中國建立關係,大馬國家內部的種族關係也會平穩起來。
「文化上我們與中國的聯繫千絲萬縷,經貿方面,我們希望所有種族的馬來人一起到中國做生意;我認為應該以一種跨越族群的方式來動員,運動,因為在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少數民族如果只是強調自己內部的團結並且大張旗鼓地做,只能會引起比較大的族群的擔心,長遠來看對少數族群不是好事。」
陳友信分析,華人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的比例必然會越來越少,這是不可能被扭轉的。「早期30%,到現在25%左右,生育率較低,且主要在城市中生活—華人必須接受這個現實;華人要想安身立命,一定要學習美國的猶太人,真正進入美國的每個領域,用自己的才幹,跟其他族群配合;這就是為什麼我強調,一定要帶馬來人印度人一起去中國做生意,要起來合作,不再區分。」
「猶太人有猶太教作為紐帶,而華人的共同點就是中華文化;大家可以有不同的宗教、政治看、,商業利益,但文化是團結內部的精神;我們也不需要去喊,就真正把它傳下來,讓子孫對文化中國有感受,這是馬來西亞華人乃至海外華人安身立命的很重要的原則。」
推薦閱讀:
※原籍廣東華人回國可申請5年內多次出入境簽證
※雄起東海:華人曾稱霸日本東南亞【附珍貴圖片】
※那些在巴黎堅決不回國的人和在三區吃豆腐腦的人
※若國家動蕩,華人將第一個遭殃:馬來西亞排華再起?
※華人參選美國總統候選人,東邊西邊一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