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砸10億開500家店,瘋狂進擊的瑞幸能PK星巴克嗎?
王琳 · 2018-05-15 09:38 來源:鉛筆道
攜10億入場券,半年擴張13個城市、500家店鋪,瑞幸咖啡能挑戰星巴克嗎?
樓宇廣告內張震和湯唯頻繁出鏡;朋友圈裡好友瘋狂轉發;線下門店門庭若市……小藍杯瑞幸咖啡看似勢如破竹。
一切看似火熱,背後實則暗藏危機。
對手星巴克似乎並沒有按兵不動。5月10日,坊間傳聞,星巴克全球高管在暗訪了北京和上海的瑞幸咖啡門店後,將與美團點評達成戰略合作,在中國推出外賣服務。
於瑞幸咖啡本身,讓中國人養成喝咖啡的習慣,或許任重道遠。補貼過後,用戶是否依舊忠誠?對標進入中國18年的星巴克,瑞幸在供應鏈和開店成本上似乎都不具備優勢。
未來,在不計算老用戶且當日發生的其他購買行為情況下,僅每日新增用戶就需補貼14萬元。 對於10億資金,大部分投資人對這個數字存懷疑態度,但具體含有多大水分不得而知。
可以預見的是,等待這位曾經叱吒神州女boss的將是一場硬仗。
瘋狂砸錢後,瑞幸成國產咖啡代表?
「我的朋友圈已被它刷屏了」,創業者李偉告訴記者,「本來只是在樓下放湯唯、張震的廣告,現在看上去來勢洶洶」。
朋友圈是影響力的晴雨表。持續刷屏是瑞幸咖啡(以下簡稱瑞幸)火熱的證明。
從數據來看,它足夠火。
在品牌創建後短短三個月,瑞幸已在北京、上海開設了近70家門店。創立半年,瑞幸已開出了400家門店,清一色直營。瑞幸的最新計劃是在5月底前將門店數量提升到500家。
這樣快速地跑馬圈地並不多見。進入中國18年的星巴克也僅僅開出了1000家門店,500家門店意味著超過了Costa過去11年在中國的開店總和 。
一出手就是高舉高打,瑞幸的營銷也不甘落後。
據36氪報道,在騰訊社交廣告營銷平台,瑞幸咖啡被作為成功案例展示。網站稱,「luckin coffee在過去兩個月的時間裡,收穫了近2,000萬曝光,70,000+ APP新註冊用戶,此外luckin coffee還獲得了近6萬的忠實粉絲。
瑞幸來勢洶洶。10億入場券,神州總裁支持,劍指星巴克。
於是,在完成全國最大規模的試營業後,5月8日,瑞幸咖啡開始正式營業。據公開披露的數據顯示,瑞幸咖啡共獲得130多萬用戶,300萬單訂單,以及500萬杯銷售量。
無疑,瑞幸的生意是火爆的。5月11日午休時間,記者曾去位於1+1大廈店的瑞幸咖啡店體驗了一番。60平米左右的店面,10張桌子均被佔滿。前來取咖啡的人絡繹不絕,前台略顯擁堵。
依靠營銷,瑞幸咖啡成功打響第一炮。「3個月下來,你現在要提國產咖啡,可能就會想到瑞幸,其他的不多」 ,李偉表示。
小藍杯看上去如火如荼,但實際上其進擊之路或許並沒有看上去順利。
數據顯示僅賣咖啡生意並不好做
喝咖啡能成為習慣嗎?
瑞幸咖啡CEO錢治亞準備了10個億來教育市場,但教育市場只有資金還不夠。
星巴克進入中國18年,但中國人喝咖啡的習慣並沒有養成。 「80%的人都是出於社交需求,和茶飲不一樣」,投資人熊貓告訴鉛筆道。
一個非常熟悉的現象是,星巴克內人聲鼎沸,但真正喝咖啡的人並不多。「都是約個會,見個面,聊事情」,新零售創業者錢濤表示,「單純賣咖啡肯定不行的」,星巴克其實是提供了一種商務空間。
曾做過咖啡廳的創業者李偉對此深有感觸。「首先是環境其次是產品。我的咖啡廳是為了讓大家談事情、休閑,而咖啡則是一個附屬產品。他(瑞幸)是反過來的,先產品後環境。」
不容置疑的事實是,僅僅賣咖啡生意並不好做。據咖門和美團點評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咖啡館存量約為10萬家,全年倒閉門店超過1.4萬家,凈閉店率達到14%。只靠賣咖啡的店,第一年倒閉率60%~70%。
先咖啡,後場景,瑞幸的做法顯得有些冒險。但這樣的做法也不無理由——從增速上看,中國咖啡消費年增長率在15%左右,遠高於全球市場2%的增長率。
這不是存量市場,而是增量市場。美國人均每年要喝掉400杯咖啡;日本、韓國人均每年要喝掉200杯咖啡;而在中國,這個數字是5~6杯。如果只算國內一線城市,人均每年的咖啡消費也只有20杯。
整個市場未被充分挖掘,但要掘金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三磨咖啡負責人給出另一組數據:韓國從人均每年消費10杯咖啡到200杯花了15年,日本則花了20年,台灣花了8年。
200杯意味著平均不到兩天就要喝掉一杯咖啡,這是咖啡成為全民一品的指標。如果想要達到這樣的標準,他的推測是國內或許還需要10年。
事實上,咖啡的價格進一步阻止了它成為全民飲品。 「全球來看,咖啡價格要在10元左右,大家才會接受」,他隨後表示。對比打車和外賣,咖啡或許並非剛需。「白領每天中午要吃飯,但是並不見得每天要喝咖啡」,錢濤表示。
瘋狂補貼後能否留住用戶?
教育市場,做法簡單粗糙。
起初,用戶在APP下單,首單免費。買二送一、買五送五外加優惠券的活動,讓不少用戶聞風而來。
過去6個月,瑞幸咖啡已有130萬用戶,每天新增用戶約7200多人。照此計算,未來如果每天新增用戶不變,且當日新用戶全部發生購買行為,以一杯咖啡20元計算,單日補貼約14萬元。
咖啡愛好者小花從3月開始喝瑞幸咖啡,「選擇他的原因就在於性價比,跟星巴克相比肯定差點兒,但是比雀巢的好喝多了」。如今,小花平均一周要喝兩杯咖啡。而從來不喝咖啡的小橙也在朋友的轟炸下保持著每周一杯的頻率。
不同於傳統咖啡店,瑞幸的店鋪共四類。
● 旗艦店:S類店,豐富場景+堂食+外送;
● 悠享店:A類店,豐富場景+堂食+外送;
● 快取店:B類店,簡配場景+自提+外送;
● 外賣廚房店;C類店,只做外送,不支持自提。
從目前公布的數字來看,純外送的外賣廚房店為231家,占已完成裝修比例的44%,外賣廚房的佔比頗高。
瑞幸咖啡的外送服務由順豐快遞承接,其配送要求是服務門店方圓1.5公里,必須30分鐘內達。據零售老闆內參一文報道,根據每個門店類型、訂單量不同,順豐會機動性配置不同數量的快遞員以保證及時交付,快遞員每單提成7元。
回到咖啡本身,其成本(不算房租和人力)僅為2~3元,毛利能達到70%。「有些則更高,能達到90%,甚至接近100%,」李偉表示。
這樣看起來,C類店盈利或許較為容易。但其他三類店鋪則不然。20元左右一杯咖啡看起來價格很高,其背後是持續上漲的房租和人力成本。盈利需要足夠多的銷量覆蓋成本。
銷量需要用戶。靠補貼獲取用戶,這是典型的互聯網打法。 靠所謂的補貼燒錢獲取用戶,最後可能落得一地雞毛——這是過半採訪對象表述的觀點。
這是因為燒錢獲得的用戶往往不夠忠誠。誰便宜便投向誰的懷抱,這是O2O大戰的結論。倘若沒有補貼,小花則認為瑞幸的價格並沒有核心競爭力,「如果某一周沒有券的話,其實我會選擇星巴克的美式,價格其實差不多」。
在錢治亞未來的規劃中,外賣廚房店的比例將進一步降低。在5月8日舉辦的發布會上,錢治亞表示純外賣不等於是新零售。「新零售模式是自提+外賣,線上+線下的最佳融合從而達到產品、價格便利的最優均衡。」
這就意味著未來S類、A類、B類店鋪的比例即將上升。眼下,房租和人力持續上漲的同時,倘若再加上配送費用,利潤還剩多少?
供應鏈VS現金流,誰能笑到最後?
高舉高打,星巴克嗅到了硝煙。
5月8日,《北京商報》發出一條新聞稱:從2017年年底,瑞幸開始向「友商」星巴克挖角。據悉,目前,瑞幸已挖走星巴克北京市場約1/7的員工,部分高端手沖咖啡門店甚至挖走1/4員工。而相同崗位,瑞幸咖啡用高於星巴克三倍的工資挖人。
星巴克馬上反擊。5月10日,坊間傳聞,星巴克全球高管在暗訪了北京和上海的瑞幸咖啡門店後,將與美團點評達成戰略合作,在中國推出外賣服務。
這或許將是一場持久戰,瑞幸還需要磨鍊內功。
首先,打造優質供應鏈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兒。
星巴克的供應鏈改造從1995年開始已歷經20多年。如今,星巴克建立了一個全球、單一的供應鏈,對供應商實施了完整的評量系統和資料庫,可以精準評估每家供應商的績效,從而提高與供應商合約談判的籌碼,讓合作的供應商有更大的配送量,最終降低物流成本。
依託品牌效應,星巴克不僅在原料採購上有優勢,其開店成本也遠比行業平均水平低。「星巴克開新店鋪,人家都是免租的,還有裝修補貼」,三磨咖啡負責人告訴記者。
其次,在瑞幸看不到的地方還有不少隱藏的對手。 「品類太少了,餓了么、美團上什麼都有。比如,一個辦公室一起叫外賣,有人喝咖啡,有人喝果汁,瑞幸還不能一起叫來」,錢濤表示。而在投資人熊貓眼中,喜茶、奈雪的茶等網紅茶飲和星巴克也有部分用戶重合。
同時,瑞幸內部也需要長時間的自我迭代。 「出杯溫度在85℃左右才是最佳,實際上5~10分鐘之後就不能喝了,」三磨咖啡負責人表示。這就對產品本身提出了要求。
想要快速送達,瑞幸的店鋪需要開得非常密集。「出一杯咖啡2分鐘左右,十分鐘肯定送不到,基本沒有可能。上海設置1萬個網點才有可能」,三磨咖啡負責人感嘆。
持續開店是一門重生意,需要強現金流支持。據公開資料顯示,瑞幸咖啡在今年4~5月已正式啟動A輪融資。
火熱之後還要回歸商業本質
前期火熱之後,瑞幸咖啡還是要回歸商業本質。
「他是實體店,還是要看單店模型,看復購率的」,投資人熊貓表示,「未來再看」。從目前的數據來看,試運營期間,有包括130萬次的首次購買,以及170萬次的復購和多次復購,平均復購率接近2.3次,每人平均消費3.8杯。
不過在錢治亞看來,前期的高額投入是必要的,「我們前期投入不止10億」。而對於10億資金,大部分投資人對這個數字存懷疑態度。
同時,正式營業後,補貼營銷還將繼續,「公司已經做好了長期虧損的準備」 。
希望,瑞幸咖啡的「實力」能匹配「勢力」,衝出餐飲網紅魔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