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經典漂亮的萬年曆flash

這份萬年曆不但漂亮,也非常實用,這是我們日常用得到的,所以我把它轉過來了,用起來也方便。

送您一本電子枱曆

[flash,0,想看天氣預報嗎?-只要把滑鼠移到那個城市名稱上即可看到。

先點擊省市,再逐級點擊想要找的地方。

衛星地圖【在線工具】在線天氣預報查詢

正確閱讀農曆(簡介)多年來,每逢農曆新年和趕上曆法調整現象,社會就泛起各種惑眾傳言,其中流行的是把二十四節氣的「立春」和陰曆正月初一的「春節」混淆,說農曆新年起始是「立春」;基於這個說法,一些官員和官媒曾鼓吹廢除中國曆法,有的則拿舊年雙春和新年無春大做文章和散布虛假信息,甚至還有「萬年曆混戰」、各說一套。造成這種社會混亂之緣故多種多樣,缺乏農曆閱讀基本知識是其中之一。本文就如何正確閱讀農曆的技術方面做個簡單說明。據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歷史資料看,中國傳統曆法(簡稱農曆)是「多軌制」,即有數個周期軌道做天文觀測和曆法調定,其中黃道(陽曆,日象)和白道(陰曆,月象)最常用,因而,約定俗成,簡稱「雙軌制」或「陰陽合曆」。本文就這兩個周期做討論。一圖勝千言。這裡是新舊交替之際的曆法片段:

以下,就用這圖表為例做說明討論。陽曆符號和閱讀:陽曆反映的是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周期(其實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下同),表達為圓周度數。在理論上,這個周期為360度,分為24等份、叫「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的理論度數為15度。由於地球自轉一周(一日或一天)所經過的黃道度數十分接近一度,因而,二十四節氣的一個節氣表達包含15天;反映在曆法表上、每過15日就更替為下一個節氣。就是說,讀到「過了某某節氣」,那意味著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15度(相當於地球自轉了15周期、即15天/日)。二十四節氣的周期坐標定位點是冬至、起始點是春分。理論上說,二十四節氣的任何一個位點都可以作為周期起點,而農曆使用春分位點的最主要緣故(當然還有其它緣故),是因為黃道和赤道有兩個相交點,分別叫作「春分點」和「秋分點」。照常理,兩個軌道的交點為共享起點。黃道發明是在北半球實現的。對北半球來說,春分時刻萬物萌發、有生命起動意義;秋分時刻萬物凋零、有生命終止意義。於是,古代居民就把有生命起動意義的春分位點作為二十四節氣的周期起始點,並取名為春分。經過長期觀察,古代居民發現,節氣經過並非個個都是15日那麼均勻,而是實際上彼此不等的,且一個周期的實際日數合計為365.2,換算為圓周度數、超過理論的360度。這是地球公轉軌道並非正圓而是偏心橢圓的緣故造成的。就是說,陽曆需要調整,例如,不久即將新到的節氣周期就有閏芒節氣調整。至於二十四節氣名稱來歷,純屬是為方便記憶而編製的;您把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換成「ABCD」也無妨。實際上,做天文曆法核算的時候,專職人員就是把節氣名稱作為抽象符號對待的;否則,本是全國全球都適用的二十四節氣理論方法,就只能在中國中原一帶使用了。陰曆符號和正確閱讀:中國農曆中的陰曆反映的是月象在黃道上的周期,記錄表達為年、月、日。其中,「年」用干支紀年表達,例如「甲子年」、「乙丑年」、「庚寅年」,等等。所謂「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兩組序列符號的簡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乾和地支彼此互逆運行,各個符號兩兩結合,稱為「干支」。陰曆的一年周期為「紀年」,用干支序列表達某個紀年,稱為「干支紀年」。陰曆中的「月」「日」常用數字表達,例如「正月初一」(一月一日)、「二月十五」、「三月三日」,等等。一個月象周期地球自轉29.53日,為方便整數表達,就用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平均值十分接近月象周期實際日數的方法。為了與黃道周期吻合,規定陰曆一個周期為一年、一年為十二個月。如此一來,陰曆一年的周期天數合計約為354日,換算為圓周度數、周期合計明顯小於360度、更小於陽曆周期實際日數總和,即陰曆需要調整。經過多年實踐,中國古代居民建立了「十九年七閏」等陰曆調整方法。跟陽曆一樣,從理論上說,陰曆周期的新年起始可以是任何月日;也跟陽曆規定起始點一樣,陰曆周期起始點的規定也有它的科學道理,術語叫「建正」。所謂「建正」,就是陰曆正月在黃道十二宮的宮位。現用農曆陰曆是約兩千年前漢代所確定的「建寅」曆法,即陰曆新年正月從黃道十二宮的「寅」位開始。在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歷史上,中國曆法曾有不同的「建正」:夏朝建正為寅宮(正月在十二宮的寅位),即所謂「建寅」曆法;商朝曆法「建丑」,周朝曆法為「建子」。史稱為「三正」。而秦朝曆法則為「建亥」,即正月落在十二宮的亥宮之位、一年起始於亥宮之位。到漢代,照規律,正月位置本應退到戌宮;但秦朝歷時很短,於是,漢朝開張之際繼承了秦朝的「建亥」曆法。然而,從夏朝到漢朝,兩千來年積累的建正宮位屢變之弊十分明顯突出了。於是,天下安定後,漢代皇室開始了大規模的曆法改革,其主要成就之一,是使陰曆建正即一年起始的宮位固定下來。漢代曆法採用「建寅」法。表面上看,它跟夏朝「建寅」一樣(故而漢代以來農曆也稱為「夏曆」),其實大不一樣。夏曆採用閏月加月法(年終加月)和建正逆向調整,難免後來建正頻頻再次逆向變動。而漢代曆法選擇閏月插月法,其「建寅」是綜合日象、月象和星象三個周期的結果,即所謂「三統曆」:把三個天象周期合為一綜合核算,十二宮的寅宮對建正位置固定是最佳選擇。其綜合方法十分龐大複雜,首位措施之一,是求得日月星三個天象周期的公倍數為整個曆法的統一大周期,以這個統一大周期來核算日月星的三個天象周期的曆法記錄表達,同時,變閏月加月法為插入法而使建正宮位固定下來。在這個條件下,穩定的陰曆起始最佳位點不是十二宮的「子」位(坐標標準點)、而是「寅」位。12宮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夏9101112正23456789101112正商101112正23456789101112正1周1112正23456789101112正12秦12正23456789101112正123漢9101112正23456789101112正這就是漢代曆法「建寅」的來歷,也是漢代「建寅」曆法和夏朝「建寅」曆法的根本不同之處。就是說,社會多年流傳把漢代曆法稱為「夏曆」的說法,其實是將錯就錯,--- 反正都是「建寅」,殊不知兩者的核算調整等等是大不相同的。正因為漢代曆法改革使日象周期(陽曆,黃道)、月象周期(陰曆、白道)、星象周期(黑道)的起始點都穩定下來,所以,後來就有了張衡的渾天儀和候風儀的出世,即用統一大周期的原理而使天象、氣象和曆法的記錄表達和核算調整都實現了足夠高程度的機械化。可惜的是,當時實行獨尊儒術,一幫儒臣認為張衡的天文曆法理論方法不符合儒家思想,就通過種種手段把張衡罷免和驅逐發落,還搞了滅籍、把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銷毀了。結果,張衡的科技成果留下來了,可具體原理方法及其分析說明的原始文字卻是永遠地消失了(在中醫和道家那裡還有些殘存篇章)。附帶說:漢代曆法改革大量使用了易學象數和陰陽五行的理論方法,使日月星三大天象周期軌道的起始位點穩定獲得了數理科學依據。這是當時出現董仲舒「天不變、道亦不變」及其用「三統曆」陰陽五行闡明皇帝政治權威的整套理論的知識背景;這也是董仲舒繼續用天文曆法闡明社會政治、結果違背了他自己支持的獨尊儒家的政策而失去皇室寵愛的社會背景。董仲舒的命運極大地改變了陰陽五行的本意和面目。換句話說,沒有漢代曆法改革,就沒有董仲舒學說;要確切和深刻地理解董仲舒學說及其深遠影響,就很有必要學習甚至熟悉一些中國農曆的基礎知識。附帶說:文革以後的《辭海》等工具書對「建寅」的解釋是錯誤的。譬如,那些工具書說:「"建』:北斗的斗柄所指曰建。農曆正月曰建寅,二月曰建卯,謂斗柄旋轉所指之十二辰,故稱月建。」如前說,建正是正月所處黃道十二宮哪個宮位的選擇,而並非將十二個月的名稱依此用地支替代。譬如,「建卯」的意思是正月落在卯宮,即陰曆周期一年起始於黃道十二宮的卯宮位置,並非意指「二月」。再舉例:秦朝曆法「建亥」,意思是規定每年正月即陰曆新年起始於黃道十二宮的亥宮位置。而按照那些辭典的解釋,「建亥」是十二月、意思是一年周期的終止而不是起始了;那麼一來,整個曆法和歷史記錄就會全搞錯。黃道符號和正確閱讀:如前所述,黃道理論表達為一個周期360度。除此而外,核算陽曆陰曆需要帶有「絕對恆定」性質的黃道大周期,於是,古代居民建立了「干支紀日」和「干支紀月」來表達黃道大周期的方法,表達的是黃道周期在絕對坐標天球上的運行周期,因而,在農曆術語中,該黃道大周期也俗稱為「大周天」,而黃道自身一個周期俗名叫「小周天」,合稱「周天」。由於地球自轉一周(一天或一日)所經過的圓周長度極為接近黃道一度的長度數值,因而,為方便閱讀,農曆用所謂「干支紀日」(簡稱「紀日」)表達黃道一度,即每過一天就按照序列更替干支,譬如,「甲子日」、「乙丑日」、「丙寅日」,等等。干支紀日之序列更替只看地球過一日,而不管那天是處在陽曆的哪個節氣、也不管那天處在陰曆的哪年哪月哪日。就是說,干支紀日表達與陽曆陰曆無關,其「日」的意義並非年月日的「日」,而是包含約合黃道一度的周長長度,是黃道周期在天球坐標上運行的一段軌跡。干支紀日的一個周期為60甲子,即60個紀日,合黃道60度之周長長度。該周期單位用「干支紀月」表達,簡稱「紀月」,譬如,「甲子月」、「乙丑月」、「丙寅月」,等等。六個干支紀月周期的長度為360度(6x 60)、相當於黃道理論周期長度,因而,農曆有「天以六為節」之說。干支紀月一個周期也是60甲子,即60個紀月,合3600度(60度x60)之周長長度。這是黃道大周期的一個周期,比10個陽曆周期略少、比10個陰曆周期略多;10/2=5,因而,農曆有「地以五為制」之說。附帶說:農曆的「天以六為節」和「地以五為制」之說,是「五運六氣」理論方法的基本來源。中醫基礎理論方法大量借用農曆理論方法及其術語、特別是「五運六氣」。就是說,要真正學好用好中醫,就必須學好甚至要吃透「五運六氣」背後的天文曆法基礎知識,否則,難以成為真正的中醫高手。以上僅是用紀日紀月來核算日月兩個天象周期的理論計算。漢代曆法改革所做的是日月星三個天象周期的實際運行核算計算,因而黃道在天球上的大周期數字不是3600那麼整齊簡約,而是約為562120。為了並非天文曆法專業的人能夠簡易閱讀干支紀日和干支紀月,曆法制定就把它們換算為「中氣定月」(以二十四節氣中氣為準而定月份)的表達方法。因此,在通常使用的曆法表上,紀日紀月的書寫表達並非是干支紀日紀月的原本表達;做天文曆法核算調整之時,若使用那些曆法表,就需要做換算(當然,使用原本意義的記錄,就不需要做那種換算了)。簡言之,農曆的干支紀日紀月方法類似西方曆法的「儒略日」方法:不管是公元哪年哪月哪日,過一天就按序列更替累計一個儒略日,根據該日所經過的天球經度來核算曆法。兩者不同的是:西方曆法的儒略日方法是累進位,優點是時刻點的值沒重複、一目了然知道絕對位置或直線累計位置所在;缺點是沒周期表達,不做專業計算就不知處在哪個周期位置。而中國曆法的紀日紀月方法是循環制,優點是一目了然知道某時刻處在哪個周期位置,缺點是時刻點的值有重複、不做計算就不知道重複者的絕對位置或直線累計位置。公曆符號及其與農曆的關係:公曆,即西方曆法,是基於日象周期的單軌制曆法,表達為年、月、日。其年份表達為數字累計,理論規定每年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加5天和四年一閏;實際上,各月天數依照古羅馬文化信念而彼此不同,月份名稱也跟序列次序無關,因而其月份表達跟天文天象無關。例如:月份名稱來歷月份名稱的含義漢譯JanuaryJanus古羅馬神話中的有兩個面孔的神,主管守門。一月FebruaryFebrua古羅馬神話中的死神,主管懲罰和洗滌罪過。二月MarchMars古羅馬戰神;此為實際上的一年開始。三月AprilAprilis古希臘神話中由維納斯制定的主管愛和美的女神。四月MayMaia古希臘神話中法烏諾斯之女,代表春天青春的女神。五月JuneJuno主管婚姻生育和女性的女神,朱比特的姊妹和妻子。六月JulyJulius儒略·凱薩,古羅馬統治者之一,儒略曆法建立者。七月AugustAugustus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的儒略曆法改革者。八月Septemberseventh七、第七;從March開始,到此數到七。九月Octoberocto八、第八;從March開始,到此數到八。十月Novembernineth九、第九;從March開始,到此數到九。11月Decemberdec十、第十;從March開始,到此數到十。12月那些稱呼說明公曆充滿宗教神話因素,且其一年實際開始是周期的第三個月而並非第一個月。就是說,公曆的月份表達和曆法操作之間大部彼此不相關。由於公曆月份名稱的漢語翻譯並非原意,這些事實就都被掩蓋了,甚至發生誤解、以為公曆月份排列「更科學」,殊不知那種排列方法是基於神話故事和文化信念的,跟本意上的「科學」無關。由於公曆和農曆陽曆都是基於日象周期的曆法,因而,它們的某個時刻點彼此對應也相當穩定。例如,農曆節氣立春總是在公曆二月四日或前後。殊不知,這種穩定對應關係是表面現象,其實,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和彼此不相干的曆法體系,至少,如前所說,公曆是累計單軌制,而農曆是循環多軌制;不但曆法自身表達如此,就是用來核算曆法的大周期也是如此。曆法集中代表了一個民族國家對宇宙、天地和人類所處的法則觀念,其符號系統集中代表了該民族國家的思維方式,且曆法是該民族國家繼承最穩固和延續時間最長的科技文化工具,更是人人使用和干預所有人日常作息的手段,所以,不同曆法對民族國家文化意識的影響很大,造成的彼此不同也是多方面和易見的。譬如,西方曆法是累計單軌制,而有始必有終,因而,在西方文化意識中,社會民眾對「創世」和「世界末日」就格外關注,對未來也更為憧憬而使得年青總是優勢;同時,西方文化中的創新意識很強而使其想像力很發達,對歷史的重複經常感到不耐煩。而中國曆法循環多軌制,無始無終,因而,在中國文化意識中,社會民眾對「創世」和「世界末日」的興趣不大,對過去的憧憬而使得年老總是優勢;同時,中國文化中的守舊意識很強而使其想像力十分薄弱,對歷史的重複是司空見慣(甚至言必論古、越古越權威)、而對歷史的創新則總是感到不耐煩甚至抵制。所謂「萬年曆混戰」的技術由來:漢代改革的曆法使用至今,已有兩千來年(元朝實行回回曆,是個例外)。從漢朝到清朝,發生過多次大大小小的變革,但基本框架沒變,即中國農曆是陰陽合曆的雙軌制的基本框架和陰陽二歷的周期起始位點都沒變,皇室對曆法知識的重視和民眾對曆法基本知識的足夠了解的社會狀態也沒變。在那種條件下,自然,從漢朝直到清末的兩千來年時間裡,中國社會幾乎就沒有發生過「萬年曆混戰」的事情,更沒有連陰曆新年何時開始都不知道、甚至把陽曆節氣立春當做陰曆干支紀年起始的荒唐事情。如今,「萬年曆混戰」亂到連農曆新年起始是正月初一都不知道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的曆法是什麼東西了;一些所謂負責國學的官員、高等院校的教授博士們、還有代表官方專職負責科教學術和歷史文化官方媒體們,因不具備農曆基礎知識而多次在國內國際場合鬧了大笑話、給社會造成嚴重誤導;還有,國家花費巨資投入的國家重點項目,也因不懂農曆而全搞錯、造成巨大的浪費。詳細分析那些問題的來龍去脈超出本文主題,這裡就本文所涉及的曆法周期起始的技術問題而發個議論:造成那些混亂荒唐的主要技術緣故,是1912年曆法改革工作做得太潦草和太輕率。中國於1912年實行曆法改革、採用西方曆法為通用曆法(公曆)。為了讓西曆新年享有「元旦」稱呼,就將農曆新年正月初一原有的「元旦」之稱改為「春節」;同時,以訛傳訛地說「立春」為節氣周期的起始。那結果,直接導致了不知農曆基礎知識的人很容易把「春節」和「立春」混淆(即混淆陰陽二歷),認為兩個都標誌新年開始,而每年「春節」出現日期不一樣(在西方曆法看,各年春節日期位置很不穩定)、而「立春」出現總是很穩定(由於節氣和西曆都是陽曆,故而節氣在西曆的日期位置就足夠穩定,例如「立春」經常是西曆二月四日),那就乾脆取消「春節」、用「立春」作為農曆新年的開始。那以後到目前,那些說法主張經過現代八字先生而進一步發展延伸,例如把「立春」當作陰曆干支紀年的周期起始,乾脆連干支紀年和陰曆是什麼都不知也不管了。而在1912年曆法改革以前,不必說專職天文曆法的人,就是半瓶醋的四柱八字算命先生,以及還沒完成相當今日小學教育的書童老農,也沒把「立春」當作陰曆干支紀年周期開始的,而是陰陽二歷及其起始都搞得很清楚的。知道前述農曆閱讀知識,就不難看出,那些說法主張是混淆了陰曆和陽曆,也是混淆了西曆陽曆和農曆陽曆那兩套大不相同的曆法系統。如果當初不把「元旦」改為「春節」(甚至不做任何改動)、及時杜絕「立春為節氣周期起始」的以訛傳訛的說法,那麼,「春節」和「立春」的望文生義的聯想就可大體避免了,就可在相當程度上防止陰曆陽曆的混淆理解發生,自然,「萬年曆混戰」也可大體避免了。用前代學人顧炎午似乎很有預見的話結束這次討論。他的《日知錄》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戌兵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矣。」如今狀況比顧炎午那描述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經常看到一些文人媒體說,全世界只有中國古代文明在延續,而實際上呢,中國文明的嚴重斷代正在我們眼前發生。
推薦閱讀:

C語言寫的一個好玩的萬年曆
百達翡麗5270萬年曆計時腕錶介紹
日曆網 年月日干支查詢 時辰 日上起時萬年曆

TAG:經典 | 漂亮 | 萬年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