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式太極拳習練要領

陳式太極拳習練要領

   

陳式太極拳習練要領

陳式太極拳要求以心運身,以身運手,以手領勁,足從手轉,身手合一,但不外乎順纏與逆纏,從內勁上來講,出勁為順纏,人勁為逆纏。從形體上來講,大致可分為上肢的出勁為「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領勁」;人勁為「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腰為主宰」。下肢的出勁為「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趾領功(出步時尤為多見)」;人勁為「以足領膝,以足領胯,以腰為主宰(收抬腿時尤為多見)」。腰勁的出入更為重要,注重兩腎氣滾動,催動兩腰眼(隙)互相傳遞,各領半身轉動。左腰眼出勁時右腰眼催,同時人勁,反之亦然。這就是陳鑫所論的「出腎人腎是真訣」。對內勁與外形動作總的要求是:明其陽而注其陰,知其前而注其後,梢節領,根節催,中節隨。如以第十四勢「掩手肱捶」動作的最後一動為例,在前腳把後腳蹬的同時,以腰擰為主,雙手同步以右(陰)手為主(運陽勁),以出勁(為陰中陽)的運動方式,向前猛然勃發;左(陽)手同時為賓(運陰勁),以入勁(為陽中陰)的運動方式,待勁力貫於肘尖時向後猛然一抖,以助右手的出勁。這就是說,其勁勃發的一瞬間,不要過多注意右手的發勁效果,必須注重後(左)手的人勁程度,促使其勁順著左大臂上串,通過左肩傳遞於右肩的「通背勁」以助右拳向前的發放動作。這即是注陰不注陽、注後不注前、注入不注出的典型拳勢和理法。 太極拳要求以手領勁,所以對手上的「纏絲勁」也不可忽視。手有五指,指含三節,而大指根節卻隱藏於掌內,像太極也,共十五節,雙手合數共三十節,又像每月三十日。手的靈活程度全憑手指配合運 用。大指雖然短粗,但可獨當一方,不可缺少,四指缺其一二,尚能持物,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強制,自有天然之妙。

   陳式太極拳的手型,要求五指松直舒展,掌似瓦楞,氣貫指肚(以中指為主),對應於內五行。以人生先天五行指而論:中指主心,屬於火,為手掌指正中央;食指主肝,屬於木;無名指主肺,屬於金;小指主腎,屬於水;大拇指主脾,屬於土。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則必須遵循雙腰隙的虛實陰陽轉換規律及其「出腎人腎」的運動方針,驅使身體上肢利用雙肩旋轉·,互相催領傳遞,旋腕轉膀,令其骨轉,以達洗髓效果。引導肩井、雲門、極泉、曲池、曲澤、內關、勞宮等諸穴內氣機潛轉。促使雙手指在陰陽變化中隨勢做「順纏絲」與「逆纏絲」。其中小指領勁大指合,食指與無名指相吸相系,引導勞宮穴內氣機潛轉,手掌向身體內側旋轉纏繞為「順纏絲」,先天五行指稱它為「運水人土」。大指領勁小指合,食指與無名指相吸相系,引導勞宮穴氣機潛轉,手掌向身體外側旋轉纏繞為「逆纏絲」,先天五行指稱它為「運土入水」。 在太極拳訓練過程中,無論順纏絲或逆纏絲,都必須要求在纏到位的一瞬間,勁松於中指肚,意加停息,氣機一旋經勞宮穴纏回腰間與丹田。陳式太極拳對四肢運動總的要求是:腰為動力,以手領勁,手隨神往,足從手運。 ? 「纏絲勁」的訓練 (一)纏絲勁的形體訓練 「纏絲勁」的形體訓練,是指肢體各部位在太極拳運動中得以「螺旋形」地纏繞鍛煉。正如拳諺所云:「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腰似蛇形腿似鑽,周身運動走螺旋。」同時也說明了太極拳的「以形導氣」階段必須藉助肢體外形的螺旋纏繞,來帶動身體內部氣機的運行與聚合。如此,才能漸悟「纏絲勁」的意義和內涵。軀體纏絲運動規律,可分三種表現形式。 1.軀幹部位:以身軀正中為軸線(上通百會穴,下至會陰穴一線貫串,即中氣之通道),腰為主要動力,以「套腰勁、花腰勁、螺旋腰勁」為訓練方法,同時旋脊轉腰,胸腰摺疊蛹動和以胸腰運化。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為軸線(以中氣貫串),雙肩對拉拔長,鬆開似脫,互為催領,互相傳遞。同時旋腕轉膀,促使肱骨旋動,尺橈二骨擰擦翻轉,雙手做順纏與逆纏,雙肘松垂隨之同步旋轉。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氣貫串)為軸線,雙胯同時鬆開,爭橫前綣里合,襠勁撐圓,開膝合臏,雙腿里纏,雙足纏絲法,有了體會後再練兩手足和兩臂腿的同步纏法,及其身體一側的同步纏法, 逐步掌握身體各部和整體的纏法。在其纏繞的運動中,必須細心地體會揣摩「筋骨的對拉拔長,關節的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順而又敏捷的狀態下,進行自然的纏繞旋轉。在一動無有不動之中,一動即纏,一運即纏。對形體纏絲的總要求是:從腰部纏至四梢,再從四梢纏繞回腰間,循環往複。其緊要者在於腰、肩、胯必須旋轉一致,互為傳遞並相合相隨。 ?(二)內纏外繞 互為里表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較為難練,難就難在功夫,猶難者,長久功夫。陳式太極拳有一個大原則,講究處處皆有陰陽開合,隨處皆有圈。可見,周身纏絲運動應當始終在「中氣」貫串下協調一致、和諧完整。尤其要注意的是,氣由精變,由弱而壯,生於腎,養于丹田,發于丹田,出入於命門,順脊而行,循經走脈,充於肌膚纏繞運行,復歸丹田之中。正如馮志強老師說:「心為一身之主,腹為內氣之源,腰為發勁之機,胸為運化之府,脊為督氣之徑,肢為運動之道。其主要者,即氣不離丹田。」為此,在纏絲勁訓練中要加強內氣的凝聚能力,注意氣息的潛轉與運行。其氣由腎而發,自後而前,由襠中過來,沖長強(穴)順脊而直上,注意腧口納氣,必須松胯圓襠,下閉穀道,氣方不往下泄。氣升於頂,由百會穴進入泥丸下降,隨著兩肩一松,雙肘一垂,膻中穴微內涵,兩肋一束,乘其合腹,氣歸於丹田。同時腰勁向下松串,內勁除頭頂懸外,渾身之勁要全部松人腳底,以助腳底之勁上翻傳導。由於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使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都寓於心腹之內,使氣勢開之則其大無處,合之則退藏隱密,其根本要義在於「氣由精生,勁由氣化,勁與神合,潛藏於丹田深處,變化於瞬息無形之間。不使用時浩然長存,靜若處女,一旦運用,抖然勃發,神形並茂,隨心所欲」。 「纏絲勁」的運用 通過纏絲勁的內纏外繞,體內氣息與肢體上起到了相應的變化,最主要的是身體內部氣機潛轉與運聚能力增強,促進肢體生長出一種靈活而又沉穩、沾粘性極強的掤勁。其勁不但韌性極佳而且彈性極強,尤其是運用推手較技中,即可權衡彼來勁之大小與長短,準確把握對方勁力之方向,角度,任憑對方變化神奇,皆能隨人所動乘勢而纏,纏得人背人不能不背,使對方雙腳如踩在球上而站立不穩。另外,纏絲勁在運用中能使自身由背轉順,我守我疆,觸處成圓,容易找敵方的邊沿與背勢,在無意中形成不拿而自拿和反拿敵方之效果。   陳式太極拳在推手較技中講究:上肢虛攏,下盤穩固,中間靈活。為此,借敵方來勁,虛攏詐誘,引入陣內,運用纏法,纏其梢節,制其中節,摧其根節。換句話來說,把握敵方舊勁已去新勁未生之機,隨招就勢制敵方肩部,令其出勁從手返回肩部,使肩部順其背串下,把腰勁串死,再令其腰勁經後腿部串至腳跟,使敵方重心腿加重不得轉換,胸腰不得運化,內勁受阻發滯,前腿空虛,令敵欲退不可,欲進不能,只得俯首聽命。在推手較技中稱此勁為「拿勁」,屬於慢勁之範疇,不是功夫深厚者很難做到。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在制住敵方根節的同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施用彈抖之勢,擊得敵方頭暈目眩,陰陽倒轉,精神失調,前(陰)勁升,後(陽)勁降的速度加快(陳式太極拳要求前降後升),令敵莫名其妙,拔根騰空跌出。 拳論中講:「氣洪濃,勢崢嶸,團團聚聚在中宮,隱而不發節節靈,忽然身依氣,氣依形,劈雷交加心火動,上下左右辨體形。」為此,必須細心揣摩,體會時機,使纏絲勁諸法隨心意而動,利用自身優勢,意在人先,後發先至,乘勢所纏,隨動所纏,即引即纏,即進即纏,身挨何處何處合勁,用驚顫彈抖螺旋勁,驚空敵方心意,令其心悸。 綜上所論,即陳式太極拳「纏絲勁」的奧妙所在。所以前人所論「不明纏絲勁即不明拳」即是此意。

   陳式太極拳起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由明末清初的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在祖傳拳械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地創造了太極五套拳、五套錘、十三勢、炮錘,以及槍、刀、劍、棍、鐧、鞭等,尤其獨特的還有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形成了完善的流派體系。在300多年的演變發展過程中,從陳式太極拳又派生出了楊、吳、武、孫、趙堡等各式太極拳。在陳式太極拳體系當中,被後人稱為「小架」的,是最為傳統的一種練習形式。

   陳式太極拳的訓練講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無圈為登峰造極。歷史上陳式太極拳並無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訓練方法上,師傅為了使徒弟儘快入門,把架型放大,讓徒弟先從大圈、外圈入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當徒弟掌握了畫圈走圓的運動規律之後,再逐步由大圈過渡到小圈、外圈過渡到內圈,形成勁路沿軀幹和四肢變化所傳遞的螺旋纏絲勁,達到外形上不見圈的高級境界。隨著太極拳的發展,後人為了區分陳式太極拳的不同練習方法,拳術上出現了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稱。大架拳手也要講求將圈逐漸收小,小架訓練也開始講求將圈放大,兩者的訓練過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說。

   由陳氏十六世陳鑫編著的《陳式太極拳圖說》,被譽為武林聖典,其中的拳譜皆為「小架」拳譜。《圖說》自序:「愚今者既恐時序遷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門別戶,失我真傳,所以課讀餘暇極力顯微闡幽,纖悉畢陳。」覽遍全書並沒有陳式太極拳大、小架之說。由此可知,《陳式太極拳圖說》記載的太極拳架,應該是最接近於陳王廷所創拳術的原貌。

   1.身法:「身忌上躥胡亂擺,寧低不高行平線」。行拳走架身體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亂擺;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個別動作如擺腳下叉、金雞獨立、鋪地龍等除外)。

   2.手法:「雙手相合勿翻動,微貫一氣指肚間;上行不過眉,下行似鬆開;內轉拇指界中線,外運勿探、沉肘尖;莫貪莫夾、束肋毛膚相挨」。兩手相合,四六陰陽;瓦隆掌,大、小指相合,意貫拇、食、中指;手的運動範圍以身體中線為界,左、右手各管半邊,向上行不超過眉毛,向下行意想鬆開;出手勿貪,回手勿夾,留有餘地,中規中矩。

   3.步法:「腳踏忌八、丁,切記合足尖;內腳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領先;以腳跟轉換,步大一腿長,步小一豎腳」。基於開胯圓襠的需要,要求兩腳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腳、丁字腳(造成兩胯根不成窩狀,襠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襠即尖襠,不能實現圓檔);從胯向下內纏(逆纏),落在腳掌內側大、二足趾上;出步勿貪,伸縮自如,大步不超過一腿長,小步不小於一豎腳。 

   4.「寧進不退,下在上先」。重心寧進不退;轉換下在上先。

   5.眼法:「神送前手,頭忌晃動」。神意在前手,但目光並非死死盯住前手,頭也不能隨手晃動。

   6.勁法:「襠貴開圓,莫扭莫涮」。臀部放鬆,向兩側外泛,使胯從兩側向前、內裹,胯根里掖,形成後開前合,實現圓襠;襠為腰腿之樞紐,在運動旋轉中,是由趾而脛而股而會陰,由身(命門)而肩而肱而橈骨、尺骨直纏至指梢的"纏絲勁",也叫「螺旋勁」;陰陽轉換時,胯走後、下弧;胯似托盤,切記不能扭、不能涮;兩胯走"∞"勁不斷,背絲扣型循環纏;勁需走滿,無過無不及。

   7.立圓多、平圓少。畫圈走立圓是為了在松沉圓轉的條件下,實現力從腳起,自下而上的傳遞。另外,走立圓也容易保持身體的穩定。所以小架走圈多為立圓,或有小角度的傾斜。

   8.整圓多、弧線少。整圓是為了勁路的完整,減少不必要的重複蓄勁,實現化、打連貫,出擊迅速 

 

推薦閱讀:

老阿更的太極
楊式太極拳習練常見毛病與糾正
《三命通會》論太極貴
太極箴言
太極鞭桿之戳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