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八講

 

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八講

 

  上次我們講第七分,第七分主要說以無得無說強調法性畢竟未空,三賢十聖階為是由佛陀示教的利喜,借筏渡河罷了。

  我們能知畢竟都是空,才能與平等的法性聲氣相通。由於第七分先說畢竟空的妙旨,佛陀又恐行人對受持讀誦此經的功德譏為虛無斷滅,佛陀為顯示受持讀誦此經有不可思量的功德,因此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做較量。

  所以我們在第八分里講般若,三世諸佛母。

  般若是三世諸佛母,其善法功德即以此出生為主來講這個問題。我們講,般若法就是什麼、就是佛母。

  佛問:「須菩提啊,若有人用七寶撒滿三千大千世界進行施捨,此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答:「甚多!」

  福德甚多的原因啊,是因為這種福德既非福德性,因此如來說福德多,因為無福德的自性,所以才說福德多。那麼性相就成了有限了,因為無自性,以空慧來觀福德就變成無量的了。

  所以佛又說若有人能以此經中甚至受持一偈,為他人解說,以此因緣所得的福德遠遠超過上面所說的那種福德,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的佛和一切佛的無上菩提都是從般若中生出來的牙,所以修持佛法一定要開般若的智慧,沒有般若智慧,沒有正確理論的指導,你是不能夠修持佛法的。

  佛在語重心長的告誡大家,一切佛和一切佛的無上菩提都是從般若上面生出來的牙,這裡說明呢受持和宣傳般若經的功德大於一切功德。

  三千大千世界有十億個地球啊。太陽啊,月亮啊和四大部洲,須彌山,大海總共算一個世界,也就是現在所在的南詹大部洲。這樣數到一千是一千大千世界,第一大千世界做為一個單位再數到一千,是第二個大千世界,第二個大千世界做為一個單位數到一千才是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就有十億個地球。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做一個比喻,此時的功德大不大呢,當然功德無量。

  下面說般若經典啊,能受持般若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金剛經》啊,首先我們自己能夠學習產生了信解和向別人宣揚佛法這種功德,大於上面說的功德。信和解就是能夠誠信佛法和理解佛法的意思,所以哪怕是四句偈,而不是全部的佛法,《金剛經》一個道理你能懂了,信了,並且能向別人宣傳,幫助別人理解,這樣功德比盛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的功德還要大。

  這就是說法施的功德高於一切。上面說的一切佛和一切佛的無上菩提都是從這部般若經里生出來的。所以般若就是佛母,這個空慧就是般若母,沒有母就沒有子啊,所以說一切的佛法都是從這個般若母裡面生出來的。這種空慧就叫般若母,空慧是解脫的唯一法門,最主要成為佛和菩薩,最主要是般若智慧產生出來的,沒有般若智慧,就不能稱為佛和菩薩。

  所以呢,般若是無上正覺的源泉,因為這般若法是解脫之門,是佛菩薩的生母,是無上智慧的源泉。因此把智慧稱作佛母,把開發智慧的般若經典稱作佛母經。

  為什麼把智慧成為解脫門和佛母呢?

  因為眾生墮入六道,吃苦受罪,這種根源是愚昧無知啊,愚昧無知就像遮蓋雙眼的黑色障礙物一樣,因此稱作無明,無明就是漆黑一片啊,黑暗啊,所以我們用智慧就像燈光和陽光,用佛法的智慧的陽光消除無明的愚痴就是解脫,就是佛,所以覺知就是佛,你能覺知了,才能解脫。

  所以佛德智慧就如同從沉睡中清醒過來稱為覺知,覺悟。

  人類的一切智慧,現在說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是智慧的成就,管您的衣食住行,工業,科學都是智慧的成果。

  一切的苦難和罪惡都是愚昧的產物,現在的地球上發生的戰爭,那個利比亞打仗,你打過來,我打過去啊,這都是愚昧的產物,都是為了一個貪心,所以只有智慧才能解決人生的難題,只有智慧才能改造這個世界,這就是我們佛家的觀點。

  芸芸眾生就是缺乏智慧,痴人所謂的智慧都是只限於眼前的利益,不考慮比別人的苦樂智慧,都是掠取別人的財物,那個炸彈扔啊扔啊,扔得人家什麼,老百姓倒霉。

  它為什麼,為了賺取別人的資源,為了獲取自己的利益,根本不考慮別人的苦樂,所以它是有局限性的,不是真正的智慧。

  就像現在的科學創造了物質文明,但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你看現在我們喝的飲料啊,還有那個奶粉裡面啊,現在米裡面啊,都有很多添加物質,添加劑,添加劑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利益,結果造成了大面積的傷害。

  特別是現在造殺傷性武器,原子彈啊,氫彈啊,不得了,所以佛法是讓所有人獲得幸福,所有的動物都有它生存的權利和環境,不要殘害它們,這是從轉世的角度來說的。

  人啊只有智慧還不夠,還要有什麼,大慈大悲的心,所以現在的科學只要智慧,無大慈大悲的心。

  他們用智慧啊,製造了很多化合物,使大家吃了很多苦,它如果有一個大慈大悲的心在,添加劑吃下去以後對人體是不是有害啊,是不是會造成傷害啊。

  如果有這個一念產生的話,那這些添加劑就不會存在了。因此他沒有大慈大悲的心,所以又就有局限性。

  所以佛法不但要有智慧還有有大慈大悲的心,所以要把邪慧徹底的消除掉,這個邪慧就是什麼,助紂為虐的心。

  這個奶粉里加點添加劑,米裡面加粘合劑,這都是邪慧,行邪慧是獲取利益的,不是大慈大悲的心。不是為人民的利益眾生的根本利益服務。所以這個邪慧要用智慧消除掉。

  所以你要只有智慧,沒有良好的品德,犯罪的條件就越多,佛法不承認上帝創世。承認智慧創世。

  世界是人的智慧創造的,因為善惡兩業是正智和邪智,所以智慧和無明下產生了動作和行為,這叫做什麼,這就叫做業。

  共產黨的創始人——馬克思說:勞動創造了世界。從佛法上來講,也對!佛法叫業,他叫勞動。佛也是一種勞動,沒有勞動哪裡來的業?

  業就是思想行為的動作,幹了壞事有惡報,做了好事有好報,所以殺人償命,幹了好事自己也感到快樂。

  人們隨時都在造業,有的業來自財寶,有的業是現在見效果,因此大乘佛法認為上帝就是智慧,道德就是智慧,皈依法就是皈依智慧,皈依法改掉了思想上的愚昧無知,這就是法成就了你。

  所以真正理解皈依法的人不多,一想到皈依佛,就是皈依了印度的那個釋迦牟尼,而且認為觀音、彌勒、阿彌陀佛是各不相同的佛,這是對佛法根本不理解的表現啊。

  佛在法性上是平等的,沒有分別,僅僅是分工的不同,都是同一個佛。

  只是因為需要,有時變成了彌勒,有時變成了釋迦牟尼,有時變成了阿彌陀佛,有時變成了觀音,有時變成了密宗的佛,有時變成了顯宗的佛,所以本質上是一個佛。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佛都是一樣的,到那個境界就沒有區別了,那麼有區別的還是世事的見解,我們皈依佛就是發心成佛,要信仰佛的智慧,佛的慈悲。

  現在很多人說:哎呀,我皈依了,我皈依了,取了法名,穿了僧衣,其實這都是形式上的皈依,我們真正的皈依是內心的皈依,心的皈依,不靠形式,所以皈依法就是用佛的觀點看待一切問題。

  所以對任何人都用大慈大悲的心來對待,這樣才是真正的皈依的法,所以嘴裡可以不念佛,走也可以不拿念珠。那要看行什麼法,這是深層的皈依,這是最高深的皈依,這是頂頂級的皈依,所以搞什麼形式不是主要的。

  上師呢則是指引方向,三寶中佛,是指引路,法是地圖,僧是引路的人。他先走了一步,這裡的僧不是寺廟裡的僧人啊,大家要搞清楚啊,這裡的僧不是寺院里的僧人啊,佛法僧中的僧是解脫了的僧人,起碼是在見道以上的菩薩僧。

  那麼僧人和敬仰的僧人有兩種,真正的僧人對於佛法來講是同路人和朋友,三寶中皈依僧人起碼是菩薩以上的僧,這就是什麼,聖僧。因為這種僧人已經覺悟了,才能幫助你,僧是走過來的引路人,像導遊一樣,都指引路,法是地圖啊,很多具體的路地圖也包括不了,所以需要引路人。

  所以把佛法稱為大智慧,無上智慧,並不是故意誇大,這種智慧是最高的境界。就是無分別的自然境界,是無相之相,是不見之見。

  在這種境界里就能覺悟到:佛法非佛法名為佛法,也就是說佛法僅僅是個名稱而已。

  一切事物都是名稱,比如桌子,電腦,這個桌子和電腦有自性嗎?是不是?為什麼不能把它當成床呢?為什麼不能說它是凳子呢。這就是說它們沒有自性,只是名稱叫做桌子而已。

  所以任何東西都是這樣啊。因為佛法就是這個意思,僅僅是個名稱而已。佛法非佛法,這種非佛法就是從名稱上來講的。

  真正佛法是無相之法,不可說之法,不見之見。

  我們舉個例子說說:有一個國王,下面有兩個大臣,國王想叫其中的一個來繼承王位。

  國王對兩個大臣說:「你們功勞都很大,對我也很忠誠,現在你們要什麼我都滿足你們的要求。」

  其中有一個說:「我什麼也不要,我只要您的公主。」

  另一個說:「我什麼也不要,我要出家。生下來一無所有,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

  這個國王將江山給了後一個大臣。

  國王想:這個人沒有貪心,他才是我選擇的人。前一個大臣是個好色之徒,不是當國王的料。前一個是執著色,一切都失去了;後一個什麼也不要,反而一切都得到了。

  世界上的事情啊,往往就是這樣。任何事往往是從某個角度來考慮的,不是絕對的得和失,也許想通了失就是得,弄不好也許得就是最大的失。

  所以你想得到什麼,也許什麼也得不到。

  從理性的角度來說,但這也是你的得到無相之相,無見之見啊。

  這個哲學上來說是很高的境界,是不好理解,當理解之後才知道是很大很大的大道理啊,一切的問題都可以用這個道理來論證。如果會用這個道理佛法就通了,不僅僅是精通文字上的幾句話,佛法都是為了開發你的智慧,智慧開發了就有佛法,不需要經上所說的佛法,還有上師所說的什麼法,就已經得到真正的智慧了。

  佛菩薩和正覺境界也是一個特殊的果報,因此大乘佛法認為道即是智慧,皈依法就是皈依智慧,把佛法標為大智慧,無上智慧,並不是故意誇大,這種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無分別的自然境界,是無相之相,不見之說。在這個境界裡面就能悟到佛法非佛法名為佛法。

  我們以前的孔夫子說的克已復禮,我們以前批判克已復禮,為什麼?孔夫子要恢復周禮,其實這個禮啊,不是這樣解釋的,這個禮解釋什麼,平常心,自然,法本自然的意思。

  克已復禮的禮就是自然的意思,要恢復到自然的本來的面貌。而不是讓我們執著的強求它。

  所以我們講《金剛經》,把這句引語先講一下。

  我們講第八分:「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我們今天講這一段。

  用現代漢語把這段話解釋一遍,以便大家對這個有更深的了解。

  「須菩提,比如有人用撒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結緣,你認為這人所得的福德果報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道:「很多,佛陀。」

  為什麼?因為七寶布施所獲得的是世間有相的福德,所以說佛陀說福德多。

  如果從性上說,沒有所謂福德的名稱,哪裡有多和少可說呢?佛陀不過是隨順世說,說七寶的布施所獲得的福德是很多。若又有一人信受奉持此經,其中只是受持其中的四句偈等,又能夠為他人解說,那麼他所得的福德果報,更要勝過布施七寶的人,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因為十方一切諸佛都從此經出生。使般若法為諸佛之母。此無上正等正覺法也從此經出生,此經認為諸佛之母,因此沒有此經,也就沒有十方三世諸佛,以及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正法。

  須菩提,所謂的佛法這些只是假名。因為眾生就是諸法,因為眾生的一味分別執著,佛陀為了開悟眾生不得不方便言說,所以就法性畢竟空而言,所誦的諸佛的名稱尚不可得,還有什麼成佛的正等正覺之法呢?

  剛剛我們用現代漢語註解一遍。

  我們講一切的善法功德皆由此而出生,我們來善說第八分。

  我們分四個方面來說:

  第一個七寶布施非福德性。

  第二個受持般若勝七寶施。

  第三個般若是三世諸佛母,

  第四個揚眉瞬目處處般若。

  我們現在把這四點分開來講。我們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這種福德固然是功不唐捐,但是物質資產的布施卻是有漏有限的,比如說在《增一阿含經.邪聚品》裡面,提出了五不凈施,是沒有利益功德的。

  我們布施的時候有五不凈施人。有五點:

  第一以刀器施人。

  第二以毒品施人。

  第三個以腥血施人。

  第四個以淫女施人。

  第五個造作鬼神施人。此五種的不凈施人啊,使眾生相互殺戮仇恨,已於染著顛倒之想,選擇五種利益施人可以得到利益福德。

  這五個是對等的,一個是邪智它沒有功德,第二個呢它可以得到利益和福德的。

  也有五點:

  第一個是劫難救助施。別人在劫難時救助別人,我們中國人有句成語叫做雪中送炭。

  第二個是遠來資給施。遠來的朋友我們資助他,幫助他。

  第三個是老病孤獨施。

  第四個是有德長老施。像以前我們布施給老人,我們是供養他,但是他從來不受:「我不要,我退休有工資要你們錢幹什麼!」哈哈,那時候都是這樣的,但是我們對有德的長老要布施他。

  第五個是離鄉護他施。所以對於宴客和離鄉者給予資助,對於苦難老病給予聆訊,對於有道德有慈悲的長老用恭敬的心情進行四施供養,飲食、衣物、卧具、醫藥。所有了解布施的用品的對象清凈與否,便會產生福德利益的差別。

  下面我們探討福德和福德性有什麼不同。

  第一個七寶布施非福德性。

  布施廣大比如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財物布施,只能暫時令眾生的生命得到幫助,但是,色身的保住很容易做到,當眾生懂得開發智慧,明白業報的因緣,這就不是用物質金錢可以辦得到的,就好像是從事慈善事業,每一個社會福利團體都可以去做,但是每個人的清凈之心,止惡行善就必須藉助宗教的力量。

  《法華經》說:佛陀為一大事因緣降生人間,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呢,哦,就是令眾生開佛知見。

  財富多寡,並不等於內心的滿足和快樂。就像有錢,有錢能買到美食卻買不到食慾,你有錢,我很有錢,能買最好吃的東西,但是最好吃的東西,你是不是有食慾呢?是不是?你買不到。

  說有錢你可以買到醫藥,但買不到健康。有錢呢你可以買到床鋪,但是一個睡不著的人啊。床鋪再好他躺在床上還是睡不著。

  有錢可以買到榮譽,但是買不到自己,誰是你的自己呢?打個比方說我們有錢把世界上的書都買的到,但是你買不到氣質,你做不到,你沒那個氣質,所以你買的東西買不到心,你有錢買旅行,但是你能靜下心來迴光返照到自心嗎?反顧不了自心。

  很多有錢人買房子,他買到房子能安住嗎?不能夠安住,為什麼?這有很多的因緣在裡面。

  所有你有錢買不到很多珍珠財寶,但是你買不到智慧啊,沒這個大智慧產生啊。所有很多很多問題不是物質層面可以解決的。

  比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

寶滿三千及大千,

福緣因不離人天,

若知福德自無性,

買得風光不用錢。

  人天的福報終有盡時,你看天人福報享盡,他還是要墮落,不是最後的了手法,所有升天雖然有世世的福祿,但是也難逃五衰象,現墮落的業報,所以世世的福祿。

  像最低的四大天王,相當於人間的九百萬歲,但是又怎麼樣呢?還是要墮落下來,失一得一,失十得十,說這個天人身高端嚴。

  最低的四天王身高有幾十丈高,壽命能五百歲,就像我們人間的九百萬歲,他想衣服來就衣服來,想吃什麼就來什麼,五欲都能夠滿足他,還有禪境微妙,享有四禪八定的禪悅,但有什麼用呢,還是沒有用,最終還是要墮落下來。

  天人有五衰相,哪五衰相呢?

  第一衣服上有污垢。

  第二個頭頂上的花枯萎了。

  第三個呢到時候福報享盡的時候,身體發臭。

  第四個還有一個腋下流汗。

  第五呢不願坐在那裡,本來坐在那裡享受舒服,他不願坐在那裡了。他這叫五衰相現。這是順便講點天人小知識。

  我們要把世間的財寶挖掘成內心的寶藏。

  比如其中財,信仰財,是身心的歡愉。

  還有一個精進財,精進不懈,使邪魔外道不侵。

  還有一個持戒的財,得善神擁護。

  還有聞法財,得諸佛的護念。

  還有喜舍財,得遠離恐怖。

  還有慚愧財,得善法增長。

  還有我們智慧的財,得布施的甘露。

  所以這幾個財我們要注意,所以財施是有限有漏的,眾生由迷知返,關鍵的啟發教育,這種法的布施,威勢無窮。

  《金光明經》業障品裡面說的,《金光明經》不知道大家讀過沒讀過,經文蠻厚的。

  善男子,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供養如來,若復有人勸解如來轉大法輪,所得功德其福勝彼,何以故,比起財施只是法施,有此法施,兼利自他。才是不二。

  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三界。財施不出三界。

  三者,法施圓靜法聖,財施增長於得,法施無窮,財施有盡。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引來貪愛。所以我們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就是為了自利利他,把這個法普遍的傳受下去。這就是最大的殊勝。

  講一個公案:

  有一天,佛陀在祗洹精舍門外碰到周梨盤陀迦,佛陀就慈悲的問他了:「你為什麼站在這裡傷心的難過呢?」

  「佛陀啊,我的哥哥嫌棄我,不能做,無法受持法益,驅逐了我,教我還俗回家,因此我很難過啊!」

  周梨盤陀迦站在佛陀的面前啼哭,於是佛陀安慰他說把他帶回了精舍,教他手拿帚念誦思維它的名字。

  所以周梨盤陀迦感激佛陀沒有摒除他,並且還慈祥的教導他。

  於是每天專心的誦念,雖然愚笨,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記住了掃帚兩個字,所以周梨盤陀迦專心一致的念誦。

  有一天他思維,掃帚是要除垢,除的是地上的灰塵沙土,清除它就會清凈乾淨,又過幾天,他又思維,我的身心也有塵垢啊,煩惱就是塵土之垢,智慧就是除垢的掃帚,周梨盤陀迦如此思維,無為妙義,便得了解脫,得阿羅漢果。

  僅僅是因為掃帚的法益由此得到阿羅漢的果位,所得的功德又咋是有限有漏的七寶布施能比擬的?所以福德像布施一碗飯一樣,令人療飢而已。福德性卻像一粒種子,使人種一而得百千的收穫。

  剛才講的是福德和福德性的問題。

  下面我們講受持般若勝七寶施。前面我們講了福德和福德性的不同處,但是福德性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福德性蘊含的是一種能力,就像每一個眾生都具備成佛的能力,所以福德性中含有無限的福德,像經文所說,如果有人以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德勝彼。

  四句偈指的是三十二分經文中哪四句偈呢,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各家各宗大家都爭論的很多,眾說紛紜啊。

  有人認為是前分的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也有人認為:若以色見我,亦應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也有人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以眾說紛紜無有定論。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被文字矇騙啊,讀經要善於轉經,不用被經所轉,所以佛陀說的四句偈是原無定法,只是顯示受持讀誦此經的功德無量無邊,即使是受持經中最短小的四句偈,所獲得的福德勝過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

  堅毅經說過一句話:其好心善意之人,聽經聞法能一心而聽,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須臾可,不可量,不可比也,所以其好心善意之人就是能解佛所說義,受持般若的福德性,即需一念也能獲福無量。

  《大般若經》說,受持般若有十種利益:

  第一:一切喜舍,無有施想。

  第二:持戒不卻,不生戒相。有人說我持戒呢,到處吹牛,我昨天到哪裡受什麼什麼戒,我現在是菩薩戒,即使你受了戒是表示你莊嚴的相,但是我們不要被這個戒相所牽。

  第三:行於忍力,無度眾念。前兩天我們講了什麼,實無眾生可度。我們都講過了所以不加解釋了。

  第四:行於精進,離於身心。

  第五:修禪定樂,不樂定境。不要坐在那個枯禪上面不動,我坐禪舒服啊坐在那裡不動,但是不行啊,你沒有什麼,沒有資糧啊,你還是飛不上去啊。我們修行要有資糧啊,菩提是根本,大悲為因,要懂得這個道理,前兩天都講了。

  第六:一切魔軍,不能擾亂,管你什麼念頭起我都不動,如如不動,一句話不理你,所以一切魔軍不能擾亂你。

  第七:外道邪論,正心不動。對外面所說的邪論我真心不動。

  第八:度生死河,達涅槃岸。到了岸邊要上去,你到了岸邊還不上去還在水裡游,不行啊,要上去。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多就是上去的意思,我們渡過了河以後,到了彼岸,最後多就是我們要上去的意思。

  第九:於眾生身,起增上悲。

  第十:盡形壽命,入大乘道,盡我這一生入大乘之道,一定要在此生啊。

  諸法一切的福德能痴迷得悟,由痴轉慧,使福德性含藏了福德是無以倫比的,因此對於經中的義理,能夠深信意念,就是受,就是放曠,就是持,我們說就是受持的意思,所以我們對善法正道要能受持奉行,不受不持,縱使讀得千經萬論,就像牧牛人在計算他牛羊的數目罷了。

  聞法不勤進受持,錯過大好光陰,錯過超凡入聖的時機。所以我們大家聞法一定要好好修持,此生我們步入大乘,步入大道,不盡形壽命,我們怎麼得了啊。我們聞法要精進修持,不辜負這大好的光陰,也不能白白錯過超凡入聖的時機。

  這裡講一個公案給大家比喻一下:有一天上午,佛陀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阿難也跟隨著,這時有一對年老的夫婦佝僂著背,就是駝背,正在街道收垃圾的地方取暖,就像是掉光了羽毛的老鳥一樣,他流露出貪婪又愁苦的神情。

  貪婪就是餓啊,沒吃啊,他也是貪婪心啊,所以他很悲苦。

  佛陀告訴阿難,這對年老的夫妻啊,人生有四個階段,年少、青年、壯年、中年,能夠勤奮工作,就可以成為舍衛國的第一第二第三或者第四的富有長者。

  如果能夠學道修行,精進不懈也可以證得阿羅漢果,或阿那含果,或斯陀含果,或須陀洹果,入聖賢位得解脫路。

  但是他束於墮落,不注意修持,所以他財富散去,錯過得脫果位的因緣,佛陀語重心長地教說,少年時如不勤奮地求取勞作,聞法後不精進修持,老年後就像老鳥這樣悲苦的度過殘生。

  這個要引起我們大家的警覺。少年時要勤奮,聞法後要精進,否則孤老一生。

  第三、般若是三世諸佛的佛母。

經文上說,一切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是從此經出,如果我們能夠受持四句偈等,便自了一切諸佛的法身化身報身,菩提果之法都從般若經中流出。

  為什麼般若是三世諸佛母呢?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中說,如來從智慧中生,過去本來,現在當來諸佛,生於汝者。

  為什麼三世諸佛都從般若中出生呢?因為諸佛有般若智,證入菩提理,又用所證般若之理起諸多方便為眾生說法。因此般若是三世諸佛母,我們皆有般若智,證了菩提果有三種法門可入。

  菩提有三種:

  第一從聞而得。我們聽聞佛法,是從聽得到的這個道理叫從聞而得。

  第二從思維中得。

  第三從修而得。所以聲聞之中從聞而得,不名為佛,辟支佛從思維里,名為辟支佛。思維之後從修而得,所以聞思修入三摩地。既不從聞思而得,所以佛陀非致圓說。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得。他是說三世諸佛母是不可取,也不可言說。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依止的呢,所以佛在中阿含經里說,可以為我們做指引;不要追悔過去的事,不要擔憂未來的事,過去的已被現在遺棄,而未來還有很多因緣可以創造。慎深觀察吧,當下的受想行識不要壓制它,更不要改變它,只要清楚了它的寂滅和敗壞。

  所以我們在修心中心法時,教你們不要壓制念頭,不要壓制念頭就是講的這個道理。所以不要壓制它,更不要改變它,我們要念起不隨,我們不要壓制它也不要改變它,只要清清楚楚的知道它的寂滅和敗壞,所以應以眾善修行,無法把握此生的就站在門口,不要讓過去現在的妄心迷惑。

  這就是說大家三心不可得(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要被過去現在未來的心迷惑,慎深觀察就可以成為聖者,就像萬里的晴空沒有愁惱,沒有動搖,所以一念成為聖者。

  一念之間也能出魔界而入佛界,所以出世間說三世諸佛成就菩提道果,四句偈無上的妙樂。

  用一個故事來闡明這個道理:有一個商人,經年日夜在外地忙碌,到了歲末趕著回家團圓。

  回家的路中心裡想著:難得回家一趟,要選個特別的禮物送給太太,讓她開心開心。

  當走到街口的時候看到一個老和尚,身旁豎著一個牌子寫著:唯有四句偈,能免災消難。

  他就湊上前去問:「老和尚,什麼偈子這麼神奇,可以讓人免除災難?」

  「你要買嗎?」

  商人實在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便決定買下老和尚的四句偈。「你仔細聽了,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想一想,前後再三要思量,如遇吉祥保安康。」

  商人聽了之後覺得老和尚念誦了偈子也沒有什麼特別,開口讓我買這個偈子,就向老和尚問:「這偈子要多少錢?」

  「十兩黃金。」

  商人一聽價錢悔不當初就氣惱著這老和尚詐騙他,但無奈的付了錢。再繼續趕路回家。

  回到家以後已經是除夕的深夜了。

  他推開了太太的房門,床頭擺著兩雙鞋子,他仔細看清楚了,居然是一雙女的,一雙男的,不禁怒火中燒,跑到廚房拿起了一把菜刀,準備把這對姦夫淫婦殺死。

  當他要動手的時候,一個念頭閃過,就是老和尚的四句偈。

於是他照著老和尚的偈子:向前走三步想一想,退後走三步想一想。走動的聲音吵醒了睡夢中的太太。

  太太看到丈夫手裡拿著菜刀嚇得大叫起來:「你這是做什麼?你這是做什麼?」

  商人指著那雙男人的鞋子問:「這又是什麼呢?」太太一聽明白先生的意思,生氣的大罵道:「逢年過節我是為了討個吉祥把你的鞋子擺在床前陪伴我,想著人不在物在,夫妻團圓,你卻誤會我做了見不得人的事,還拿著菜刀要來殺我。」

  丈夫一聽猛然驚醒,自言自語道:值得值得,這句偈子不只十兩黃金,值個一百兩、值一萬兩啊。

  一首偈子阻止了一場家庭的悲劇的發生,我們能不信這四句偈功德能受這三世一切諸佛嗎?

  佛法的證入心海多大多小是無有差別的。就像一顆種子,那麼微小,但是它借著宇宙的喜樂和風,涵蓋世界的雨露風雪,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使它能夠開花結果,傳播無量未來的花束,所以一顆種子開萬朵鮮花,是一也是多,是微小也是巨大的。

  所以我們學習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法布施,能傳播一粒種子,它就能在土地上生根開花,傳播就是心與心的傳播,是用我的燈點亮他人的燈,全部的蠟燭都點亮,這就是我們大家的大光明藏。

  我們講第四個問題,揚眉瞬目處處般若。

  第八分我們講從七寶布施的福德和般若智慧的德性做較量,我們深刻的體會般若的功用,是過去、當來、未來諸佛修行的慧戒,佛陀在《金剛經》破了一法又立了一法,立了一法又破一法,不論破和立都是要人能夠不住於法,要明就本心,回歸中道。

  經中說:所謂佛法者既非佛法。佛法者指的是什麼,所有業是能證果地的修法,是了無所得也無定法可說,所以說既非佛法。

  佛陀以般若無所得智而所證之法,即非佛法。

  因為法性離言說文字本不可說,為度話眾生方便說而已,即非佛法。

  佛陀所證之果位和所說之妙法,不可以取決於語言文字,說即非佛法。

  為破眾生所說諸法,有所得有法相,就像周梨盤陀迦因念誦掃帚而除心垢,終得羅漢果位,掃帚兩字非法益聖殿,為什麼它能令人開悟見智呢,就如經文所說:所謂佛法者既非佛法是名佛法,念誦掃帚不是佛法,但是甚深思維,不取著法非法相,反而契入大道。

  講一個公案:有一天清水對曹山本溪說:「我窮苦死了,請你慈悲救救我吧。」

  曹山叫了他一聲。

  清水應了一聲。「喂,最香甜的清純白酒都被你喝了三杯了,你怎麼還說滴酒未沾唇呢?」

  《法華經》里的窮子啊,借貸乞討過日,都是瞎忙一場,不是自己的業力有一顆明珠在啊。

  佛陀談顯密之理,說空說法,此說彼說,都是引導行者反觀自得。若人不著身相諸相,不取言說文字,向外貪求的妄心,自然能飽嘗到汩汩不竭的自性芬芳。今天就講到這裡。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一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五十一)下
《金剛經》系列開示 48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六十三集)
【影評】從《金剛:骷髏島》看被數次翻拍的金剛系列?

TAG:金剛經 | 師父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