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是將自己置於孤境致使路越走越窄,給予你生存的空間也愈來愈小

作者:隆善居士

 

 

一、【祖師言】

 

從生到死有多遠 ? 呼吸之間。

 

從迷到悟有多遠 ? 一念之間。

 

從愛到恨有多遠 ? 無常之間。

 

從古到今有多遠 ? 談笑之間。

 

從你到我有多遠 ? 善解之間。

 

從心到心有多遠 ? 天地之間。

 

從佛到我有多遠 ? 覺醒之間。

 

 

二、師父群內開示:

 

 

什麼是修行,有些人天天念佛頌經,那不過是表面修行,其實什麼叫修行,是去做,去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修行修的是自己那顆感恩的心,慈悲的心,心想不去做,念什麼佛都是假的修行,心改變了,懂得去付出,感恩,理解,包容,吃虧,讚美,拿出自己的一顆愛奉獻的心,這就是真正的修行。

 

願大家多付出 少抱怨 真心以待即使得不到相同的回應,至少自己圖個心安。

 

 

 

三、隆善語錄:

 

 

對外在發脾氣是內心孱弱和沒有智慧的象徵。若內心堅韌八風吹不動有何炸毛,若內心通透,世事空性有何糾結。

 

 

有所感知才能有所進步,木吶不聞不悟源於內心愚鈍失靈。

 

 

經云:世上有兩種大福應當修,供養父母是世間第一大福,供養上師、三寶是出世間第一大福。佛是真語者教化眾生修福,只有具足福報才能有開具真智的機會。

 

 

四、師父推薦好文:

 

 

欣賞一個人,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善良,終於人品!人生就是這樣,和漂亮的人在一起,會越來越美,和陽光的人在一起,心裡就不會晦暗;和快樂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帶微笑;和聰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變機敏;和大方的人在一起,處事就不小氣;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借人之智,修善自己;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來源QQ空間

 

 

五、【隆善言】

 

違心的行為是造成逆境和不如意之根源,初始錯位,結局必然有悖。違心者擅於我行我素不聽從真理的善導,可以「固執己見」的前提是證悟自性後的自信而非盲目狂妄。一切以「我」做出發點是為自私,大千世界乃芸芸眾生共享,自私是將自己置於孤境致使路越走越窄,給予你生存的空間也愈來愈小,人活一口氣,沒有生存的空間勢必將窒息而亡。

 

修行的違緣常常出現於一個人發願出離時,不開悟之眾生受魔性所趨會四處刁難,修行最終的成就非願力大於業力之決心不可為。若無「我」的執著與自私當成就「眾星捧月」之光輝,這便是摘果之現象。修正陋習之路可謂險阻萬丈,從一個人迷失至覺悟之橫向觀,上下五千年的時光流轉,表相是歷史,內里則是眾生自性輪迴的生命之旅。

 

「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清凈專一才能不生分別,心性直白不生攀比而無糾紛。譬如孩童黑白分明的眼睛看出的世界從來不是雲霧妖嬈而是直面陽光。業障如迷霧遮蔽了心眼,看不透人心在於你已缺失心的智慧。人心隔肚皮,莫怪他人欺凌你,反省自心為何會愚痴。在一個全然醒悟之人的心裡,沒有對世間逆境、不公的抱怨或憤恨,只有對往昔自心迷失的悔悟和如今為之彌補之心。

 

 

六、分享:孤獨的真實義

 

無徑之林,常有情趣。 無人之岸,幾多驚喜。 岸畔崖間,鼓濤為樂。 無人駐足,是為桃園。 (拜倫)

 

隆善批註:修行的生涯絕非如紅塵凡俗這般五光十色蠢動人心,若非有累世足夠的善根和福德為基礎,眾生心確實難耐寂寞。若一個人獲知寂寞空虛源於自性的迷失,加之業力無止境的耗損你的心力而令自心千瘡百孔,心非實有而是空洞怎能不生空虛感。這才是如今社會人心缺乏安全感和到處找樂子的根源。

 

真正內心強大者必有一顆飽滿之心,安於孤獨實乃孤獨是自性本固有的狀態,涅槃的極致清凈才是人性最終的歸宿。呼朋喚友是業力的感召,緣從一定程度是自心外攀到處亂晃後環環相扣相交的產物。修行的根本即是放下萬緣,在徹底成佛前是了去歷劫所結之緣,消去累世所犯罪業。修行乃收心守一而非外張招惹,若不能讓自心安靜下來就只能淪為業力驅使的階下囚,修行絕非遊戲而是真格。

 

 

 

 

 

 

 

 
推薦閱讀:

情系空間
波菲爾:要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創造力
軟裝價值文化的四個認知維度
字體漫遊:上海城市字體觀察攝影展 | 衡山·和集

TAG:生存 | 自己 | 空間 | 自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