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儀規講義及學佛問答》--五台山比丘果戒2

第七部分問遮難

善男子。汝懺悔往業既竟。我依善生經。先問七種遮障已。方可為汝受戒。其中有無。不可覆藏。一一實答。稱自己法名。           

這七種遮難也叫遮障,說的是現生現世。如果你現生現世有這七種遮難的話,按照律藏上說,作法懺是懺悔不了的,要用取相懺。如果這七種罪沒有懺悔完是不準受五戒的。所以懺悔部分把往昔的業障懺悔完了,現在問這七種遮難,如果你現世犯了這七種遮難,沒有取相懺悔完就不能受戒。

所謂的取相懺就是說你在拜佛像,拜經書之類的時候,拜得有各種瑞相出現,如佛像放光,境界中、夢中、定中有佛菩薩來給你摸頂,這就是瑞相。如果不出現這些瑞相,那麼這個業、這個罪就沒有懺悔了,不能受五戒,所以大家要注意這點。

懺悔有三種,一種叫作法懺,一種叫取相懺,一種叫無生懺。無生懺就是「心若空時罪亦滅,一念不生萬法無咎」。作法懺就是要在佛像前和師父前,你說出你的錯誤,然後磕頭禮拜了。嘴裡說了,身體拜了,心裏面真正懺悔了,師父點頭認可了,自己以後不要再犯,這就叫作法懺。這七種遮難用作法懺是懺不了的,只能用取相懺。

第一。汝曾盜現前僧物否。

你在沒有受五戒前,盜用了十方僧物。現在僧人的十方的東西、寺廟的東西、三寶的東西,你如果以盜用之心去拿,就是盜用現前僧物。

第二。汝曾與六親男女中行淫否。

第三。汝曾污破僧尼梵行否。

就是讓出家人犯四根本戒。

第四。汝曾與父有病時捨去不顧否

第五。汝曾與母有病時捨去不顧否。

第六。汝曾與師長有病時捨去不顧否

這裡要給大家解釋清楚,如果父母師長正在有病的時候你捨去不管走了,屬於遮難是不許受五戒的。但是父母師長沒病的時候你走了不算,或者父母師長過世了後你出家了也不算。你父母師長都在,身體什麼都好,什麼病痛都沒有,有人管有人照顧,這個時候你走了(出家)不算犯。

為什麼這裡要問這幾個遮難呢?因為三福田裡面父母為恩福田、病人為苦福田、三寶為德福田,這是在家出家菩薩所修福報的三個地方。父母師長這是三個福田,如果你把這三個福田扔了,在家出家菩薩就沒有種修福報的地方了,所以把這三種攝在這七種遮難里了。

第七。汝曾殺害發菩提心眾生否。

這一般是說轉法輪的僧人,也叫「發菩提心的眾生」,也指受了菩薩戒的佛弟子,明白不明白?有些地方問的是「殺害轉法輪僧」,在這個地方是「發菩提心的眾生」。發菩提心就是轉法輪的,意思指的是弘揚佛法的有菩提心的。這七種屬於遮難,有這七種不許受五戒,需要懺悔,懺悔完了才能受。而且這個懺悔要取相懺,作法懺不行。

第八部分受三皈

    這個三皈說的是五戒裡面的三皈,而不是反邪三皈,這裡大家要注意一下,是五種三皈裡面的第二種三皈。

適間為汝懺悔無始往愆問明現生遮障。

就是無始以來的和現生的罪業都懺悔清了。

則身心無染,道器純潔。

身心無染的時候,你這個身心才叫法器。能成就佛法之器才叫法器,這裡叫「道器」,就是法器的意思。能接受佛法適應佛法的教化所以叫「道器純潔」

我今為汝秉宣三皈。正是納體之時。汝當對三寶前。發廣大慈悲無損害心。徧緣一切情與非情境。而於境上誓願斷惡修善。利濟眾生。

三聚凈戒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情」指的是眾生,「非情」指器世間。我們說三世間四法界,三世間指的是有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有情世間指的是六道眾生。器世間指的是一切眾生所依住的國土。比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我們的器世間,對於地獄來說地獄裡面的刀山火海這屬於它們的器世間,對於諸天來說天人花園宮殿屬於天人的器世間,所以六道眾生所依住的器世間是不一樣的。正覺世間就是聖人的世間,就是羅漢、菩薩和佛的世間,整個法界就由這三個世間組成。這裡面講「徧緣一切情與非情境」,沒有講正覺世間因為正覺世間不在六道裡面,所以這裡只提了個有情世間和器世間。

這裡給大家重點講講「徧緣一切情與非情境」。我們說眾生有感覺有知覺,有苦有樂,所以我們願意拔苦與樂,讓他享受樂,這個心是對的。那麼非情山河大地沒有感覺沒有思維,我們為什麼還要用慈悲無惱害之心對它們呢?你們仔細聽!這裡面有一種解釋是很糟糕的!現在有一部分人說它們也有生命也有知覺,你一旦以惱害心對待它的話,它就有報復之心,這種解釋非常顛倒非常惡!這在九十六種外道裡面來說是一種不分情與非情的外道,在他們看來石頭和樹都有了感情有了思維了。

你看那個古樹、大樹、道邊樹、墳地裡面的樹,老百姓給那個大樹又燒香又磕頭,說那個樹修成了,樹有了靈性了。還有大樹間奇形怪狀的石頭,他也跪在那裡燒香磕頭說那個東西有靈性,這個就叫做顛倒!給大家講清楚,獨樹一過五年之後就是鬼神村,就是那個樹上居住著一些人眼看不到的非人,僅此而已,並不是說那棵樹有了靈性了,明白不明白?因為那些眾生居住在上面的時候,人有時候過來過去在一定的情況下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那麼老百姓不知道原因,就認為那棵樹好像成了神,成了精了。

而這裡的「徧緣一切非情境」以慈悲心對待它並不是因為它們修成仙了,也不是因為上面有鬼神有非人,我們就用慈悲心對待它,這裡面有個意思你們要聽清楚!

器世間的山河大地、地水火風是我們自性的顯現,也就是心外無物,物外無心,心物是個一體的東西,在我們幻覺當中好像它在心的外邊,也就是說在我們顛倒幻覺之中,好像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在我們心的外邊,其實不在外邊,是一體的,確實在我們的自性裡邊,也就是說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我們自性的一種變現。

比如地水火風就是我們自性顯現,自性怎麼變現出來的呢?你們聽!自性因無明而受貪嗔痴煩惱的污染之後產生一種煩惱顛倒,煩惱顛倒的時候產生幻覺,幻覺境界裡邊出來的山河大地,一點也不真實,這個道理在佛教的經書里一直說:「顛倒是眾生,幻化成三界」,奇怪的是這段話盡然在西方科學家的嘴裡也說出來過,愛因斯坦曾經就說過,至於他是怎樣搞出來的咱們不管,但他說物質空間和時間都是由於人們的錯覺而產生的一種幻像,這是愛因斯坦說的,他被稱為人類現代科學的先驅。

我們確實是在夢中呢!晚上做夢的時候,睡夢裡面的山河大地確實在外面,不在你的身體里,就和我們現實是一回事,你們要把這個搞清楚。佛說一切法最後為眾生說明的就是這一點,「一切是自性的東西,一切是唯心的顯現」,所以研究一切東西一旦離開自性,你絕對找不到正確的答案。正因為一切山河大地都是我們自性裡面的,所以這裡要把這個非情也要包進來,就是指咱們的心,不要把它排除在外面,所謂自心不傷害自心,並不是石頭樹木有了感情有了憎恨心了,它們是不可能和人一樣的。

地、水、火、風是我們自性貪、嗔、痴、慢四種煩惱的衍變,我們覺得山河大地非常真實,原因就是我們自性裡面貪、嗔、痴的煩惱非常堅固,貪、嗔、痴煩惱越堅固,外面的境界就越真實。如果我們修戒、定、慧,慈悲喜舍把貪、嗔、痴、慢全部空了清了之後,這些東西就不真實了,如夢如幻就和影子一樣。這和唯心論、唯物論不一樣。就和發高燒的人一樣,看到掛的黃幡,但他說是一朵雲,原因是他發高燒迷了,神志不清了,因此我們一切眾生因為神志不清所以有山河大地。

汝果能發此上品心。今所受者。是如來上品三皈五戒。

明白善惡因果業力,修五戒十善以求人天安樂是下品發心。知道三界如火宅,六道是苦海,發心求解脫只謀自利是中品發心。願普度一切眾生,發四宏誓願是上品發心。所以對一切情與非情境上生起慈悲無惱害的心,這個心叫做上品心,最殊勝的心,以這種心得到的戒體「是如來上品三皈五戒」。所以下面開始受的是五戒三皈,這是第二種三皈。第一種三皈是前面講的翻邪三皈,它們的內容幾乎是一樣的。

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

這是發的誓言。

上來三皈。正是納體於心。更加三結。得法圓滿。謂之三番羯磨

把這個「羯磨」兩個字大家記一下,「羯磨」就是身口意三業一起起用作業,成就妙善戒法就叫羯磨。那麼身口意三業是如何作業的呢?你們仔細聽!拜的時候嘴裡要念我某某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慈憫故,和後面的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加起來都要念這叫口業。身體要念一遍拜一遍,這叫身業。然後是意「觀想」,怎麼觀想呢?有三個觀想,每一個都要念三遍,三遍做三種觀想。第一個觀想以自己的妙善戒心使十方震動,因為自己發了徧緣一切情與非情廣大慈悲無惱害的心,這個心使十方世間都震動這是第一個觀想,這個力量很大。念第二遍的時候觀想這個妙善戒法就是剛才說的用廣大慈悲無惱害之心對待一切情與非情的這種心,這個心的力量使得妙善戒法如雲覆蓋在自己上空。第三遍觀想是因為自己的這個廣大慈悲無惱害的心的力量使妙善戒法從頭頂進入自身充滿正報,整個身體,這是第三遍觀想,這叫意的作業。身拜三下,口裡念三遍,然後觀想三個,就叫做三三羯磨,身口意三業同時起用成就妙善戒法叫羯磨。

比如第一遍念我某某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慈憫故。嘴裡念,然後身體下拜,拜得時候心裡觀想。第一遍觀想自己善心的業力,廣大慈護一切的這個心力是妙善戒法,十方都有震動。第二遍也念我某某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慈憫故。身體還是拜,心裡第二個觀想十方妙善戒法如雲如蓋,籠罩在自己的上方。第三遍還是念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慈憫故。身體一拜觀想十方妙善戒法從頭頂而入充滿自己的正報就是整個身體。後面的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是我所尊。慈憫故。口中念、身體拜、意觀想和前面的三個一模一樣。第三個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皈依清凈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憫故。這個也和前面三遍一模一樣。三皈一共拜九拜,三個觀想觀想三遍,每個觀想都有三個內容。從事相上來說這個三翻羯磨就是得到戒體,從理上說就是前面講的五戒的名德行相體用全部理解了,在心裏面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分量是理上的戒體。理和事要搞清楚。理事戒體都要得到。

第九部分宣戒相

善男子。受三皈竟。汝已得戒體

「竟」是完了,是說三皈授完了。我們這次授的是五戒,但這裡竟然說給你們授完三皈就得到戒體了,把這個道理要搞明白。五戒以三皈為體,因為這是三寶裡面的所以必須以三皈為戒體,所以這裡接受五戒三皈你們就得到五戒的體,五戒的戒體從哪裡來的?從五戒三皈裡面來的。因為上面我們講過三皈有五種三皈:翻邪三皈、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具足戒三皈,無論受什麼戒,其戒體都是三皈,脫離三寶沒有戒體,所以我們把佛教戒律一定要掌握住!

也就是說你把三皈一旦丟掉的時候,你的一切戒都丟了,連半個戒也沒有,還授什麼菩薩戒,八關齋戒?把三皈一旦丟掉的時候根本談不到佛法的戒,因為三皈納體是我們的種性,我們的種性是佛子的種性,如果離了這個種性講戒還幹什麼呀?外道也有戒,而且很多很複雜,但他沒有三寶之體沒有如來的種性,因此不是佛戒。所以「受三皈依竟。汝已得戒體」,你們受的是五戒三皈,五戒三皈一受就得到五戒的戒體,所以失去三皈一切戒體都沒有了!

再為宣五戒相。以便護持。一切經教。莫不深贊戒者。

一切經教都讚歎戒者,有句話叫「戒定真香逢起衝天上,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耶輸是釋迦牟尼佛的夫人,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後,她生了羅侯羅尊者,家族裡的人說她絕對不正派,所以挖了一個很大的火坑,架到火上就把她扔到裡面。下面的火全部變成蓮花把她托上來了,所以叫做「戒定真香逢起衝天上,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戒定真香戒香上熏二十八層天,戒定慧三種功德,戒就是香,定就是力量,智慧是光。

良由三界眾生。往來五道。所謂天、人、畜生、惡鬼、地獄、

一切經教莫不讚歎戒,原因是什麼?因為「良由三界眾生往來五道」 。我們常常說是六道,這裡為什麼說是五道呢?所謂天、人、畜生、餓鬼、地獄,為什麼少了一個修羅道呢?因為修羅分布在好幾個道裡面,有天修羅、人修羅、畜牲修羅、惡鬼修羅,按六道判的時候六道輪迴里的修羅專門指的是天修羅,他有天的福報,但沒有天的德性,所以叫做天修羅。而在這裡把修羅歸在五道里所以叫做五道,其中阿修羅包括天修羅,人修羅、畜牲修羅、惡鬼修羅。

修羅這種眾生好勝心很強,驍勇善戰見義勇為好打不平,所以《一掌經》里說唯有修羅能主事。就是說古往今來鬧天下的人那是阿修羅,一種叫義修羅一種叫惡修羅。義修羅就是你們說的講義氣有正義的修羅,惡修羅就是壞事干盡不講良心的玩命徒。事實上古往今來鬧天下的就是這兩種修羅,因為人家累世修過福報,他的福報很大好勝心很強,幹事很果斷膽子也很大,就是你們說的很有魄力,所以他幹事情能幹成,心也狠能下的了手,諸天就沒那個膽子,也下不了狠心,所以修羅就歸到五道里了。地獄裡面也有修羅,象鬼王和羅剎。

全五戒則人相具足。滿十善則天報恆隨。

早上給大家說了殺、盜、淫、妄、酒五戒全持住能得圓滿的人身,能長壽健康、端正漂亮、聰明賢惠,所以「全五戒則人相具足。滿十善則天報恆隨」。因此做人的基礎和做人的根本是三皈五戒,而不是你們天天掛在嘴邊的《弟子規》。我們國家自古以來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因為過去的封建社會是以儒治國,咱們不能和國法相違背,所以不能否定儒家的東西,那是歷代祖師的善巧方便,為了隨順世間而建立佛法,僅此而已。如今人王政府已經不利用儒教治國,儒教不再是世間之相,所以在這裡我們沒有壞世間相的過失,我們只是為了保證純凈完整的佛法,因此把夾雜在佛教裡面的儒教道教全部排除出去沒有過失,我們不壞世間相。如果是世間不念佛的人搞儒教,我們讚歎不反對,但是拿這個和佛法討價還價,絕對不允許!

儒教的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與我們佛教的五戒完全不同。比如說他要守節,取義成仁,就可以自己拿刀抹脖子,自古這樣的人很多啊!女人為了守節,可以上吊自殺,敗將為了守節,可以自殺成仁,這在儒家裡是流芳千古的,甚至還會為他立碑蓋牌樓,但在佛教里犯根本戒,犯殺戒,這個怎能和儒家一樣?所以說儒家的「仁」和佛法的「不殺生」根本不一樣。

還有儒家的「義」,說講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但佛法的戒律規定,就算你的父母親被殺害了,或者你的國王被殺害了,我們也不能去報仇殺別人,何況你的朋友呢?這個哪能一樣呢?不一樣,差的很遠!佛教的戒唯有佛陀能制定,那些世間善人連阿羅漢的功德都沒有,他們的思想怎麼能和佛的戒一樣呢?

儒家的「禮」。過去的封建社會,當官的有錢的人,取個大老婆、二老婆、納個小妾,這是「禮」,沒錢的取不上老婆,這也是「禮」,他們的這個「禮」和其社會地位和貴賤貧富有關係。而佛教的不邪淫有這個說法嗎?沒有!簡單的說,除了你的正式婚配以外的,都屬於邪淫,所以他們的「禮」和佛教的不邪淫也不能對應。

還有儒教的「忠」,所謂「精忠報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和皇帝賣命,但佛教不是這樣。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能只局限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範圍之內,也不能只為一個人,這都和佛法不相應,所以岳飛之類的忠臣良將只能當個鬼王、義修羅。(阿修羅的一種)。  

還有前面給大家講的儒家的「孝」,這在佛教里更不能對應。釋迦牟尼佛是背著父母偷跑出家去修行的,達摩祖師也是沒有聽從父母的命令,放棄國家和皇位而偷跑出去的。你們看看《高僧傳》,幾乎多一半以上的高僧都是偷跑出來的,包括近代的虛雲老和尚,他是家族裡幾個支脈的獨苗,就靠他傳宗接代呢,但是他也偷著跑了。我們在禪堂里了解到,多數年輕人都是偷跑出來的,果戒我也是偷跑出來的,這在儒家講,就是大不孝。所以說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和我們佛教的一切戒律格格不入!

在坐的諸位和我果戒都能明白這個道理,難道歷代祖師不知道嗎?他們只是因為不壞世間相隨順世間相而已。佛法就是佛法,如果再深層次的看,佛教的戒律是佛制定的,佛有什麼功德呢?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也就是說佛教的戒律只有佛能制定,羅漢和菩薩都不能制定佛教的戒律。

而佛的實證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那是什麼功德?咱們先不提,先看看阿羅漢有什麼功德?阿羅漢的三明六通八解脫,這個三明就是說過去宿命通、未來天眼通、現在漏盡通,這是羅漢的功德。那麼儒道兩教的聖人連阿羅漢的功德尚不具足,怎麼能和佛相提並論呢?也就是他們說的孔夫子老莊這些世間聖人的功德連我們佛教的二乘羅漢三明六通八解脫的功德都沒有,那麼他們提出的思想理論怎麼能和佛制定的戒律相提並論呢?

從他們各自的眷屬來對比一下,佛法這個戒律攝受的眷屬是從菩薩到凡夫全部攝受,佛的法過去現在未來一點不改動,從菩薩到凡夫六道眾生都適應,而且沒有時間和地點的轉移和改變,過去佛說的是這些,現在佛說的還是這些,未來佛說的也是這些,對一切眾生都適應!那麼孔夫子和道家的東西在奴隸社會時代不能適應,過了封建社會時代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時代也不能適應,眷屬都不一樣,也就是說它只能適應我們國家的封建社會時代,西方國家和南傳佛教的那些國家也沒有。法上不一樣他的主不一樣,眷屬也不一樣,佛法就是佛法,佛法是眾生無量劫來栽培的善根和智慧,僅此而已,與世間的一切學問學術沒有任何關係,佛教有三大語系:南傳、藏傳、漢傳。

反斯二種。則三途出沒。萬苦交加。一戒二戒尚得人身。

你看皈依佛法僧三寶,一旦你把這個三皈守住之後,三惡道是去不了的。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畜生,翻邪三皈就把三惡道的門遮住了,證得就是人道。相反,如果失去三皈五戒和十善業道的時候,只能流落三途,萬苦交加。你看一戒二戒尙得人身,何況五戒全守呢?

壽夭高卑,由戒多少。

在人間能得到怎樣的人身呢?是長壽健康大福大貴呢?還是貧窮下賤愚痴醜陋呢?這就取決於咱們守五戒的情況,與世間文化學說沒有任何關係。咱們的人身是由五戒修來的,來生想得個什麼樣的人身要從三皈五戒里求,不要在《弟子規》裡面去求。

汝今若能全持五戒。謂之滿分優婆塞。若持四戒。謂之多分優婆塞。若持三戒。謂之半分優婆塞。若持二戒。謂之少分優婆塞。若持一戒。謂之一分優婆賽。是故先問決定。次與受之。 

根據自己的情況看能守住幾戒,佛制戒律是對治我們的貪心的,不是給我們制定生活的框架和模式,前面給大家講過我們得戒之因就是那五種心,因為「佛說一切法為制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不用一切法」。

汝今果能受持幾分優婆塞戒。

下面就開始宣戒相(求戒者如各受滿分,應各答云:)「能受持滿分。」(求戒者如僅受多分、半分、少分或一分者,應各照改。「能受持多少分。」四戒為多分。三戒為半分。二戒為少分。一戒為一分。)

既能受滿分戒者。稱自己名。汝隨我語。一一受持。第一不殺生。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第二不偷盜。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能持的就說能,不能持的就不答應了。說到這個盜啊,老和尚們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對父子都是小偷,而且這個偷盜的技術是祖傳的,因為老子老了,兒子技術還不過關,所以這個父親要給他的兒子傳一招。說今天晚上給你傳一個絕招,他兒子就跟著去了,然後進到一個富人家裡把衣櫃打開,柜子裡面東西很多,他就讓他兒子進去,進去以後把柜子一鎖就在外面喊:有賊,有賊!然後這個父親就跑了。這一喊之後可把柜子里的兒子給急壞了,主人全部出來,拿著棍子點著蠟燭圍住了這個柜子,他兒子鑽在裡面就學老鼠叫,「吱吱吱」的叫,結果外面的人以為是老鼠,就把柜子門打開了,但門一開這個兒子首先撲出來把蠟燭給弄滅了,乘著混亂摸黑跑了,回來之後問老子為什麼把他鎖在裡面還叫抓賊。老子說:「你還不是回來了么?你已經成功了」。

講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是這種人,人家就不受這條盜戒,但可以受其它的戒。因為象過去靠這種方法過日子的人就可以不受。娑婆世界很苦的,我們之所以來到這個世間就是因為我們造了業了,要在這個世間生存下去還得造點業,不造業是不可能的!所以眾生很苦。

第三。不邪淫。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第四。不妄語。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能持的就說能,不能的就不用答應了。

第五.不飲酒。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能持的就說能,不能的就不用答應了。假如有的人是專門靠釀酒賣酒過日子的,那他就不持了。 

汝今既受持滿分優婆塞優婆夷戒者。佛制令汝畜禮懺衣。然衣名禮懺者。唯聽作諸佛事。懺悔之時披著。除是以外。一切時中。若往來城邑。出入市裡。皆不得著。若詣庵寺。當以囊盛隨行如在家宅。可以掛置凈處。

「禮懺衣」就是縵衣,做佛事禮懺的時候可以披著,除了你念經拜佛以外不能長披,如果在家裡面可以把它置凈處掛起來,掛在上面,不要隨便仍在床上、地上、凳子上。

須知出家五眾之衣。若離身名犯是故應當恆著。在家二眾之衣。若恆著名犯。是故應當離身。汝今知之能奉行否。

出家人的袈裟、七衣,不論他走到哪裡都不能離身,走到哪裡也得背上。跟你們在家人正好相反,如果你們長期帶上,長期披著就叫犯戒,最後問你能不能做到?

既依教奉行。引禮大德。可將縵衣。令彼著身。口中誦偈。善哉解脫服,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

第十部分發願

善男子諦聽。阿含經雲。設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發願而持戒者。得少許福田。此謂行願相資。方成妙用。

願就是定目標,我們為什麼要受這個戒?如果沒有願望只是受戒,那利益不大,只是得到一點福報而已。發了願了,要知道我為什麼要受戒,因為我要成佛了生死。如果為了成佛了生死而發這個願,那你們的功德非常殊勝,這叫「行願相資。方成妙用」

若修福業而無願者

修一些福報而沒有願望的,這個願望很重要。這裡為什麼專門說修一些福業而無願的?因為持戒是福報所攝受的範圍,在六度般若密裡面除了般若,其它的前五個都落在福報和有漏裡面,所以佛法以般若為命根。因為在這個地方重點說的是戒,所以只能歸在福業裡面,就和前面所說的近事男近事女只能是親近三寶種點福田種點善根而已。也就是說真正修行了生死不是你們在家人的事情,真正要想修行了生死,在家人很難做到,只能近事而已。

很多人說在家出家一樣,那釋迦牟尼佛為何還出家呢?釋迦牟尼佛在家當皇帝弘揚正法不是更厲害嗎?所以在家出家一樣的說法,甚至說在家比出家人更容易成就的說法,是在誤導眾生,斷人慧命,毀謗三寶。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是金輪王的福報,就是轉輪聖王的福報。轉輪聖王的福報有多大呢?人家能統領四洲,一道命令天下人都得信仰正法,誰敢不從?但佛法是因緣法,不能和政治統治混到一塊,在人間你想實行那一套是不能實現的。因為人是政治的動物,煩惱無明習氣就是眾生的命根,你讓他把煩惱無明習氣全部放下,就把他的命要了,所以在這個人間要想實現一種徹底沒有無明煩惱的這個教育是不可能實現的,所謂的「人間佛教」是眾生一種理想,就和當年的共產主義理想是一樣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也只好放棄皇位,達摩祖師也只好放棄他的皇位,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是人的世間,人的世間你要想全面徹底實現一種沒有貪、嗔、痴的教育,那是不可能的,讓人間所有的眾生接受是不可能的,只有一少部分在佛法里有善根、有緣分的眾生才能接受,而且這部分眾生在這個人間來說不多,所以佛法里能教化的眾生不多,所謂「從來佛門無多子」。

這是講修一些福業,是在家人的事情,若想了生死成佛道,你必須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好多在家人都糊裡糊塗的,事業、家庭、名利都放不下,還說「我發菩提心了,我在學菩薩行」。學沒錯!但你說你發菩提心了那叫騙人。為什麼呢?菩提心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的,有出離心的人絕對有出家的心。一點點出家的心都沒有,一點點出離心都沒有,還開口閉口談菩提心,那不是騙人是什麼?所以把這個要搞清楚!出離心是以三皈五戒為根本,菩提心是以出離心為根本。

譬若五彩巧繪。文錦雖佳。不以膠和。終不堪久。

比如畫匠的紙和布料都很精緻,顏料也是優質的,但這裡面沒有膠,如果不用膠把它們粘到一起,只是在那個布料上面把那個乾的顏料粉撒在上面,一颳風就吹跑了,是吧?那麼你必須用膠把它們粘到一塊,才能穩固長久,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的行願關係就是這樣,如果你沒有發願就是修一點福業,受這個五戒只是修個福報,你沒有發願就和那個把干顏料粉撒在布上和畫上是一樣的,看上去非常優美,可是風一吹就沒有了。如果你發了願,那麼就象有了膠一樣,放在布料上堅固了,風也吹不走了。

亦如陶家瓦器,坯質已就,不經火,終不堪用。

燒陶瓷瓦罐的人用泥巴做成了罐子、罈子的形狀,如果不放到火裡面去燒一下,一場雨就爛了,成了一堆泥了。但經過火裡面一燒一煅,放在那裡風吹雨淋它也爛不了。

是故我今授汝三皈五戒畢當教發願

「畢」就是完了的意思,三皈五戒受了之後還教你發願,如果不叫你發願是不圓滿的。

汝應至心合掌。隨我言詞。對十方三寶。發其誓願。我○○各稱法名至心發願。願此五戒功德。不墮三途八難。持此功德。惠施法界一切眾生。皆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得聞佛乘。悟無生忍。證不退位。還入娑婆。化諸有情。親見彌陀。永斷生死。

發的什麼願呢?這裡用了凈土的發願文,把它全部導歸凈土,因為一切法最後導歸極樂。就是說十方諸佛的總體就是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的凈土總歸西方極樂世界。有些人把這個沒搞清楚,把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分開,把西方極樂世界和其它世界分開。其實它是一個,是部分和整體的關係。

第十一部分勸囑

善男子。發願既畢。我今略示汝五戒功德。汝當諦聽。善生經雲。若人受三皈五戒。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五戒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又校量功德經雲。四大洲中。滿二乘果。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受持五戒。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三寶勝故。

「勸囑」就是鼓勵安慰。「三寶勝故」是說種福田之中三寶是最殊勝的。

汝今受持。已得如是功德。應當珍敬守護。所言護者。如人護一目。如王護獨子。如渡護浮囊。如敵護城郭。

我們應當對這個戒體珍惜尊敬的這樣守護,如過去度河的時候保護好坐著的那個皮筏子一樣,皮筏子一旦破了就會落入河中。還如打仗的時候那個城牆一樣,城牆一旦保護不好,被敵人闖進來,全城的百姓就會落難。

若於此五戒中。犯其前四重者。更不得增進余戒。

因為殺、盜、淫、妄它是重戒,叫做四根本。如果犯了四根本戒,那麼從此之後其它戒都不能受,沙彌十戒、比丘具足戒、菩薩戒都不能受,所以叫做「不得增進余戒」。這裡面還有一點一定要說清楚,如果犯了這四個根本戒之後,懺悔要用取相懺,取相懺之後才能受後面的其它戒,比如受菩薩戒、受八關齋戒、受沙彌戒、受比丘戒。如果你犯了這四種根本戒,你用作法懺不行,必須要用取相懺見到好相才能懺悔,之後才能受其它戒。

{居士問:酒不屬於重戒裡面的嗎?

師開示:喝酒是重戒,但不是根本罪,是方便罪,根本罪也叫性罪,方便罪也叫遮罪。就是說喝了酒會因為亂性而犯前面幾條戒。

更不能生長善法。佛法戒海雖然廣大。普攝一切眾生。唯不攝破戒之人。

這裡說受戒之人絕對能成佛,受了戒之後破戒之人經懺悔之後也能成佛,受了戒之後犯戒不懺悔的難成佛,唯有不受戒者不能成佛。為什麼?因為他就不往前走,往前走雖然犯錯但改過之後還是有希望的,不受戒的乾脆就不往前走,那就不能成佛。

猶若死屍,海水不容。汝切不可負優婆塞優婆夷之名行。宜當遵調御師之制言。汝能如是守護奉行否。

破戒之人,身心有漏,一切功德不能成就,無明煩惱堅不可破,斷證功德無從升起,所以說「佛海不容」

調御師」就是佛,佛有十個名字,分別是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世尊。

第十二部分

授戒圓滿。大眾同音念佛迴向。

五戒到這裡就講完了,我們一起合掌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皆消除,

世世長行菩薩道。

南無阿彌陀佛。

{居士問:請師父再開示一下作法懺?

師開示:作法懺是身口意三業,嘴裡念、身子拜、心裡想。一般找德高望重、慈悲心很重、禪定功夫好、智慧好的善知識懺悔,不能象野鬼教搞得那些,對著冤情債主懺悔。它們都是孤魂野鬼和畜生,煩惱比你的還重,智慧更差,你說你對著它懺悔什麼呀?一切眾生懺悔都要在三寶前,在那些德高望重、悲心深重的老和尚面前去懺悔。如果見不到老和尚,對著經書好好懺悔,在三寶前發露懺悔。如果找個傲慢心很重的凡夫俗子懺悔,他反而有輕慢你的心,那叫造業。

居士問:在三寶前懺悔需要說出來嗎?在心裡默默的念行不行?

師開示:發露就是承認,只要承認了改正錯誤就行。所謂發露,不只是給佛菩薩發露,一切眾生的各種心行,諸佛菩薩無所不知。如果自己沒有發現,也不承認,這不叫發露。發在內心裏面的,不要向外求,發現自己真正的錯誤,承認自己愚昧無知叫發露,從此改過從新,永不再犯,才是真正的發露懺悔。

居士問:師父!空、苦、無常、無我和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不是一回事?

師父答:是一回事。空、苦、無常、無我就是四法印,這跟觀身不凈、觀法無我、觀受是苦、觀心無常是一個道理,這個四觀又叫做四念處。四念處實際上就是四法印,連起來說就是空、苦、無常、無我,經常要思維空的道理,思維苦的道理,思維無常、思維無我。

空、苦、無常、無我這是佛說一切法的核心,法印就是印證佛法的根據,是不是佛法就由這四個來鑒定。「印」就是上級給下級下達文件,上面要蓋個紅印,這個「印」象徵權威性和真實性,所以這個四法印在我們佛法里象徵著權威性和真實性。無論你講什麼,只要符合這四個印證,就是佛法。如果說出來的東西和這四個不相印就不是佛法。無論你拿著《金剛經》也好,拿著《地藏經》也好,拿著什麼經也好,如果你講的時候沒把空、苦、無常、無我講出來,那你講的就不是佛法。

居士問:這個苦怎麼理解?

師父答:觀受是苦對於人間來說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是苦、愛別離是苦,怨憎會是苦,五陰熾盛是苦,如果你把自己的苦和眾生的苦觀不出來,那麼你的出離心就升不起來,這個一定要知道!如果眾生沒苦的話,那佛度他幹什麼呢?不是說佛法普度眾生嗎?如果一切眾生就在常、樂、我、凈裡面,都非常快樂,你說你度他幹什麼呢?佛難道還不讓你受樂?人生苦短,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苦,這些苦對於眾生來說是真實不虛的,如果你不思維不觀察這些苦,那麼你就不知道佛是在度什麼?

這是我們人間的苦。那麼對於諸天來說諸天還有苦呢!諸天有墮落之苦,阿修羅有戰爭之苦,這六道的眾生都很苦,所以佛才要度眾生。假如說六道的眾生都很快樂沒有什麼苦,你度人家幹什麼呀?難道還不讓眾生享受快樂嗎?正因為三界如火宅,沒有樂可享所以佛才要度!

我們現在還沒有到老苦,但病苦我們都有過。再過一些年到六十七十歲的時候,到八十九十歲的時候,如果身體好還行,身體不好就會老苦病苦,年輕人見了咱們都嫌棄,嫌咱們邋遢,我們自己走路也走不穩,幹活也幹不了,那就叫苦。你看得病的時候送到醫院躺在手術台上左一刀右一刀,錢也花了病還治不好,苦不苦?如果這些苦不思維不觀察的話,作為人就沒意思了。

再說冷暖饑寒是不是苦啊?冷暖饑寒也是苦,還有自逼苦他逼苦。最簡單的一到夏天蚊子咬的時候苦不苦?你們在社會上工作,人家制定一個規矩一個制度的時候你就得守,你不守的話人家就訓你,難受不難受?那就是苦。不自在也是苦,自己不願意干一件事情,因為那件事情對自己來說毫無意義,所以干也沒意思,但是因人們說的禮尚往來、人情面子他不得不幹,這叫做不自在。象社會上的婚喪嫁娶這些事情,有時候他就覺得沒意思,和自己也沒任何沒關係,但礙於人情面子他還得應付,這叫不自在。

難道你們就連這點點苦都還沒有體會到嗎?所以苦的東西一定要觀察思維,如果你不觀察不思維眾生的苦,你就不會理解佛的慈悲。四法印就是事實的真相,這個事實不光是我們人間的事實,惡鬼的事實也離不開這個,諸天、阿修羅的事實也離不開這個,所以叫做事實的真相。}

 



推薦閱讀:

鐘茂森博士:百善孝為先(2)女德--學佛網
【花開見佛】淺談某些學佛之人的思維偏移
輕鬆學佛法摘要:修持篇 一--學佛網
學佛最易犯的一個錯誤 對照看下自己有沒有
那些學佛明星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佛珠

TAG:學佛 | 五台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