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菩提心要句精華集

發菩提心要句精華集

       有沒有菩提心,是判定大乘或小乘的根本依據,菩提心是整個佛法的精髓。

  從因果的觀點來看,發心是成就的因,發的心越廣大,成就的果就越廣大,為滿足私慾去學佛,怎能結出無上的佛果。因此,一些大成就者,乾脆精闢地說:「佛教就是慈悲」。

  發菩提心應建立於一切修法之前,就算一個人修的是小乘法,如果他有廣大的菩提心,實際上已是在修大乘法,所做皆是菩薩行。

  很多人喜歡大談明心見性,忽視了菩提心的修行,如果沒有菩提心,根本無法通達空性,一旦具備了廣大的菩提心,慈悲心會自然地將你帶入空性的體悟。

  蓮師說得好,殊勝之道就是服務於他人,任何厭倦「無我地服務於他人的心」增長時,證悟的路途就加長了。

  把自己看得比較優越,把別人看得比較低賤的心理,是發展慈悲利他的主要障礙。

  菩提心不但應在心中生起,更應付諸行動之中,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

  發菩提心分國王式發心(即自己先成佛後度眾生)、船夫式發心(自他同解脫同成佛)、牧童式發心(先度生後成佛),為了牛羊能吃到嫩草和飲水,並防止虎狼等野獸的傷害。於是將羊群趕在最前面,他走在最後。

  為了先將一切眾生都安置於佛位後自己才成佛,才會有最高的成就。

  牧童式發心應是從心底里真真切切地發出的,完全是出於慈悲輪迴中的苦難眾生而生起的,只有這樣,才會有無與倫比的巨大心力。

  一切眾生都做過我們的父母和現在的父母親一樣,他們也曾對我百般關心,萬般呵護,有好吃的先給我,有好衣先給我穿,極其慈愛地將我養育成人,他們對我的大恩大德比山更高,比海更深。然而這一切恩重如山的父母,即無一不是深陷輪迴泥沼之中,難以擺脫。深受種種痛苦。就象無依無靠的盲人漂泊在荒郊野嶺。這些父母眾生都還在輪迴之中受種種的大苦,我怎能忍心棄之不管,卻想自己先解脫成佛,這豈不是太自私,太無情了。因此我要向過去的大菩薩們學習。學習他們為幫助一切父母眾生離苦得樂的種種菩薩行,只有修行佛法才可以報答一切眾生的恩德和幫助一切眾生。

  經常要自問自己,我念佛放生持戒是為了誰而修行呢。肯定是為自己的,要拋棄利益自己的心,為解脫眾生的苦難而修行。

  要牢牢記住只有一個真切的願望,為了輪迴中的所有眾生都能全部獲得解脫而精進修法。

  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相,輪迴相續飄泊眾有情。自心光明法界中休息,發四無量大乘菩提心。這四句偈,所有修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應念滿十萬遍。

  在六道中一切顯現出來的境象,都如水中月、鏡水花一樣虛幻無實的。眾生卻因愚痴,執幻相為實有,造下種種惡業而在輪迴里不斷地生生死死。枉受輪迴大苦而不能出離。為了他們都在自心本覺的法身光明中休息,永得妙樂。我從此生起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並使之擴大,升華至菩提心,發誓一定要將眾生一個不留地度脫輪迴苦海,直至他們都成佛。

  四無量心:慈無量心,願一切眾生都能具足快樂和快樂之因。悲無量心,願一切眾生都能永離痛苦和痛苦之因。喜無量心,願一切眾生永遠都不離沒有痛苦的妙樂。舍無量心,願一切眾生都能遠離貪愛嗔恨的分別,心住於平等。

  我發願,如果珍貴的至寶菩提心,在我心中尚未生起,願急速生起,若已生起,願它能不斷擴大增長,並且永不退失。

  如果一定要找出八萬四千法門之中有什麼可以固定套用的模式的話,那麼這個模式就是前行的發出離心和發菩提心,正行的無執著地住於空性,結行(後行)的功德迴向。這是至關重要的三個神聖的原則,適用於任何修法,所謂萬變不離其宗。

  最初我們強調「修法動機」是為了要去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這是我們真真切切的出發點(前行)。

  在正行的修法是應了知「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而修,如看電視,儘管電視機的一切人事都是這麼活靈活現的,與我們如此接近,卻全都是了無自性的幻像而已(正行)

  每次每天修行結束時,只那怕僅僅念一句阿彌陀佛,也應把由此產生的善緣利益,安樂等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

  發菩提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生起菩提心,所以念誦四句頌時,自己心裡一定要生起對眾生真實的慈悲心,即幫助救護他們的真實心態,不然嘴念,心中沒有生起菩提心,如此則自欺欺人,浪費時間,無一點意義的。

  反反覆復不斷在上師三寶前信誓旦旦,去幫助眾生,去慈悲眾生,但卻沒在行動上有任何表示,這難道不是在十萬次地欺騙佛菩薩嗎?還有什麼比這種行為更罪業深重的呢?

  所以應當斷除這種欺騙上師三寶欺騙眾生,欺騙自己的行為,時刻精進地修心,努力讓菩提心在心裡真實地生起,如果這樣地修菩提心,它就會越來越強大。

  發菩提心是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一切精髓的總匯心要。

  有菩提心人,就好象擁有如意摩尼寶珠一樣,一切自當滿足,沒有菩提心的人,一切修法都缺失了,也不可能開悟成佛。

  一切生圓次第的法門,如懺罪,集資,持咒等等的目的也是在於能通過修法令你生起菩提心。

  因此要明白,為你講授菩提心竅訣的上師,比起為你講授其它法要的上師恩德更大。

  所有的大成就者,都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名氣大小,只是他們的願力與眾生的因緣不一樣。

  什麼才是我們需要的上師呢?只要通過他的教導,我們能在身心中生起對慈悲、菩提心的了解與真實體悟,這就是得到了最大的加持。

  所有好的上師傳的法皆為你能產生菩提心,對菩提心避而不談的所謂大法,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若以自私自利講經說法,則此種行為亦成世間八法之因,樹立菩提心首先應明了菩提心之功德。故密乘歷來重視對《入菩薩行論》、《修心八頌》、《佛子行》等論典的聞思。尚有寂天菩薩的自他平等之竅訣。阿底峽尊者的視一切眾生為父母,並對其報恩等7種竅訣。

  很多學佛者關注的是修了什麼法門,做了什麼功德,如此等等,卻不曾反省自己是以怎樣的心在修行,正因為如此,雖然修了幾十年,仍未擺脫原有的用心習慣,沒有擺脫凡夫心的系縛。

  修行關鍵在於「用心」,我們必須徹底改變過去的用心方式,以出離心和菩提心來做事,這才是成就佛道必須具備的心行。

  菩提心可能無法一步到位,但我們應當常做這樣的觀修和訓練,做任何一件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要發心為利益所有眾生而做,為解脫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來自於積累,也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只要我們不斷的如是觀修,菩提心的力量就會念念增長。

  當菩提心有足夠力量之後,便能戰勝凡夫心,消除凡夫心帶來的一切負面作用。

  捨棄凡夫心,發菩提心是我們必須明確的修學核心,離開這個核心,即使做得事業再大,經論研究得再深,往往是在以另一種方式助長我們的凡夫心,雖做的是佛教事業,但只是累積一些福德資糧,雖學佛教典藉,但只是增加一些佛學知識,對於修行是徒勞無益的。

  在無盡的輪迴中,推動我們流轉生死的動力,正是凡夫心,它的基石便是無明,並由此導致世間所有的煩惱,然後因煩惱而造業,在造業的過程中,凡夫心又得到滋養和增長。

  我們現在能感覺到的,唯有凡夫心,在凡夫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凡夫心的作用。煩惱我執,貪嗔痴皆為凡夫心的顯現。

  心性與佛無二無別,現相與佛天壤之別,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凡夫心中,我們只有不斷剔除心行中的種種雜質,發起勇猛的菩提心,並輔以止觀的力量,才能全面開發心性中具足的一切功德。

  否則即使像聲聞人那樣斷除了凡夫心,依然不能成就無量功德。

  但只要通過正確的觀修,同樣可以在短時間內積累佛果的無量功德。

  菩提心具有無限的特徵,這種無限正是迅速圓滿佛果功德的秘訣所在。

  任何一件微小的善行,只要我們本著利益一切眾生的無限之心去做,所得的功德便是無限的,正如任何一個數字被乘以無窮大之後,結果必然是無窮大。

  三主要道,下士道念死念惡趣苦,圓滿人天善果為目標。中士道以念人天苦,以發起出離心為目標。

  如果我們沒有深刻意識到人生短暫及惡趣之苦,修行就不易有迫切感,更不會有燃眉之急,自然也難以發起猛利的出離心和菩提心。

  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圓滿成就。出離心是引發菩提心的基礎,而菩提心則是根本,是總持,是統攝一切的核心。

  以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唯有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大乘的修學核心,歸根兩點:一是菩提心、一是空性見,我們的一切修學都應圍繞這兩點。

  在佛陀所具備的品質中,最主要的就是悲和智,即究竟圓滿的慈悲和智慧,這兩種品質正是依菩提心和空性見而成就。

  如何將一念悲憫之心轉換並提升到大慈大悲的境界,唯有依靠菩提心的推動。

  如果通過相應的引導,每一個人都能發起菩提心,或者說我們都知道怎樣在心行上去調整並接近菩提心,但我們所發起的只是世俗菩提心,它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礎上的有限的不純凈的菩提心。

  從世俗菩提心上升到勝義菩提心,需要有個超越的過程,即從有限到無限,從相對到絕對的超越,從凡到聖的超越,突破這些局限也就是突破凡夫心的局限。如是方能契入空性。引發勝義菩提心,這個過程需要性空見的指導。

  《道次第》的內容主要由道前基礎和三士道組成,入道基礎是我們在修學佛法中最薄弱的環節,我們對法,對師,對聞法都缺乏應有的恭敬。結果師心自用,盲修瞎練。正因為沒有紮實的前行,儘管他聽了很多法,卻不能夠落實在心行中,不能有所受益。

  道前基礎中三點引起關注並加以實踐。第一首先端正聽法和聞法的態度;第二要認識到暇滿人身的重要;最後必須依止法,這是入道的根本。一般學佛者卻始終未能對這一問題引起重視,也是不少學佛者難有長進的原因之一。

  佛法從恭敬中得,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在極度的恭敬中,我們的心裡是清凈的,那樣的心才容易與法相應,反之,即使得到了佛法的甘露,卻沒有清潔的法器去盛載。依然被凡夫心所染污。如果沒有依止法,我們往往會自以為是。

  在三士道的建構中,以菩提心統攝整個成佛之道,從人天乘進而解脫道,並最終抵達菩薩道。

  沒有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的磨礪,不斷的念死念惡趣苦,如果沒有這種長期的觀修,即使發起菩提心,也難以恆久地保持,甚至到最後被凡夫心取而代之。

  佛經講:「認真地孝養自己的父母,供養他們所獲得的福報和供養佛陀是沒有什麼兩樣的」。

  烏鴉能反哺,羔羊知跪乳,都知道要恭敬,要報恩,我們如不知報恩。豈不慚愧。

  《大方便佛報恩經》里《發菩提心品》云:菩薩摩訶薩,知恩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報恩者——亦教一切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因為沒有菩提心的統攝,所做的一切功德,最多只能歸到人天的福報而已。人天福報是有漏的,靠不住的。

  菩提心猶如種子,能生諸佛法故。菩提心猶如福田,能長眾生白凈法故。菩提心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

  《普賢行願品》云:譬如曠野水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菩提心要依眾生而發,沒有菩提心,就根本無法獲得真正的成就。

  發菩提心的論典有:《菩提心論》、《入菩薩行論》、《菩提道燈論》《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解脫莊嚴論》、《大乘菩提次第論》,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都有關於菩提心的教授。

  發心容易,退心也容易,要堅固這個菩提心很難。但是我們常常地發願,發起這個願菩提心,哪怕時間很短,哪怕持續的時間很短。只有幾秒鐘,半分鐘,一分鐘,這時候升起的功德,也無比廣大。

  一顆金剛鑽研磨再碎再小,它也是一顆金剛鑽,絕不是一顆小石子。

  我們發了菩提心,儘管還沒有具足一切功德,甚至還沒有修行好,但是我們的身份從普通的凡夫一下子提升到菩薩的境界了。

  我也像那顆小小的碎鑽那麼尊貴,如果不發心,我永就是一顆小石子。

  願菩提心生起後,這非常脆弱,需外緣來輔助。聞思修三慧來幫助,聞菩提心易得,但不堅固也極易退失,只有經過久久的思維獲得定解才行。

  對佛法的認識堅定不移,不為外界的境界所轉動,定解升起來後,就不再依靠名言,經教的聽聞,甚至不需要作意。一看到苦難的眾生,就會在心裡由衷地升起要救度他的強烈意願,這叫做思所生菩提心,到此時我們才算真正發起了世俗菩提心了。

  從我們在解脫道這個角度來看,要想真實的成就菩薩的大行,滿足於口頭上的發心根本不夠,必須用一些東西來幫助加固堤防。夯實基礎才可以,這就是我們要升起這個——行菩提心。受律儀後修諸資糧,是名行菩提心。

  眾生無始來的執我和自卑是非常堅固的,很難破除,一個癩蛤蟆它永遠都不會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的天鵝,因為它執著於自己是癩蛤蟆的相,那麼對於成佛來講,我們老是執著自己是凡夫,很庸俗,很下劣,這也是一種微細的很難破除的心量障礙。所以,我們要認識到自己是個破罐子,但是絕對不要破罐子破摔。對治下劣心的方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攝大乘論》云:無量十方諸有情,念念已證善逝果,彼即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他們都已經在我們的念念之中,都已經成等正覺了,成佛的人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丈夫自有衝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樹立高遠的志向和目標,將來就成就一個高遠的果報。否則你肯定變成庸庸碌碌地過一輩子的人。

  欲使目前的生活具有意義,對未來深懷希望是必要的,因為它會產生回應的影響。來推動我們目前生活,眼光越遠,越能表現出圓滿的行為。而把目前當作趨向未來目標的途徑。

  一個人極易把未來的職業,地位融入目前的自我意向之中,設想自己為醫生、教授、商人,漸漸他能發展出具備這種從業人員的必備態度、價值觀和行為。

  心理暗示,角色期許,借假修真,對於一個人的修行是極大的幫助,所以不要害怕這種假的發心,假的持戒,假的修行,即使還是假的,但慢慢地薰修,學習,時間久了,我們的身體就象染香人一樣具有香氣,這就是香光莊嚴。

  佛慢就是心中升起自己就是佛的一種勇猛無畏的力量,不是驕慢,不是凡夫的貢高我慢,而是自己對這種「大雄大力大慈悲」的當下承擔,當下體驗。我就是佛,佛就是我。就像在放焰口時,念的「入根本定,起觀音慢」。

  這種種慢,就是對未來意向的角色的自我期許,相對前面的自卑下劣懷疑正好是一個最好的對治方法。

  常觀佛相好,念佛功德,讀誦大乘經典,期盼佛國的美麗,莊嚴,依正境界即能在我們心中薰染智慧香光功德,是心做佛是心是佛,而不是念念做凡夫,念念是凡夫。

  是心做凡夫,是心就是凡夫,我們不要老是給自己暗示錯誤的念頭。勝義菩提心是證悟空性,明心見性的人才有。勝義菩提心它具有空性和大悲的統一性。既安住於空性中(大智不受輪迴),又能生起大悲(大慈不住涅槃)。

  觀音菩薩的千手千眼,手代表慈悲方便,眼代表智慧,用智慧眼觀照,用方便手段去救度眾生,二者是同時生起的,這叫悲智雙運,悲智等持。

  有一位成就者說:「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也就是菩提心的最好內涵。也是佛教的特徵所在——智與悲。

  出離心舍的是生死輪迴,出家出的是生死家,煩惱家,並非單純出一個兩扇門的家。所以不要畫地為牢地為自己弄一些障礙,出離不是你講的那麼恐怖的事情。

  菩薩與二乘的區別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菩薩可以在一念之間俱足菩薩所有功德,等菩提心退失時,功德也隨之退失了,故你如果能夠長時間保持這個菩提心不退失,那麼你就具足了菩薩相應的功德。

  有了菩提心才能夠救度眾生,菩提心是我們唯一的依處。

  如果我們有菩提心,就能於一剎那間清凈無始以來的罪業,犯別解脫戒和密乘戒的罪過也能清凈,同時還能圓滿眾多的資糧。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備的能力。

  即使沒有單獨修金剛薩埵等懺悔法,也沒有單獨修曼茶羅等積累資糧的法,僅僅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圓滿。五加行中積資懺罪,讓我們在沒有生起菩提心時,這些修法可以幫我們生起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再加上這些修法,則修法的進步會更快,更圓滿。

  從無始來,我們一直在串習著一切為自己打算,而一心一意,誠心誠意為其他眾生打算的念頭少之又少,早已習慣自私自利之心,卻從來未串習過利他之念,發菩提心確實很難,但縱使困難再大,也要勵力修習。

  比如說剛剛發起菩提心的人,他雖然沒有什麼證悟的境界,但是僅僅依靠菩提心的能力,他也可以給予眾生極大的利益。

  佛陀曾講過,想成佛的人不要學太多,只需要學一個法,這個法就是大悲心。有了它,一切都很好辦,如果沒有大悲心,不說現世健康長壽,就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聞思修在大乘法中也沒有什麼意義,如果有大悲心,就有了菩提心的根機,那麼無論你目前的能力有多大,無論你目前的境界有多深,你的一切所做所為都會為其它眾生打算。

  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墮地獄的業,也不可能近期內墮落,此業在很久以後才會成熟,墮獄後痛苦輕微,歷時短暫,在地獄中當利益眾生的念頭生起時,於一剎那間即出地獄,所以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發菩提心與不發菩提心的利害,看佛與人便可一目了然,凡夫人從無始以來始終只為自己打算,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可是至今仍然一無所獲,依然處於輪迴之中,佛雖沒有希求自己的解脫與幸福,一心一意度生,但他早已經成就,且圓滿一切功德。

  現雖凡夫,還沒有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若能將自己的問題置之度外,首先考慮眾生的解脫,為眾生修行,那麼自利就會自然而然成辦,不用單獨去做,如果為眾生修行不為自己修行,自己便不能成就的話,釋迦如來是不會成佛的,因為自從發了菩提心後,他再也沒有為自己想過(無我),事實上,他卻成就了,這說明如果我們能夠捨棄自私心,一切都會圓滿。

  只是我們自己放不下,始終都將自利置於首位,而最終也只能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利己做不到,利他同樣也無法成辦,自他二利都化為泡影。

  菩提心自身就有這樣的能力,不求自己解脫,也可以得到解脫。

  在沒有修出離心菩提心之前,修其它的法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有了此基礎,再修任何法都不會走太多彎路。

  暇滿人身不會一次又一次地獲得,若這一次走錯了,以後再想重返正途,是很難再有機會的。

  初期只修出離心和菩提心,只是偶爾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有感受至深的穩定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才算上一個修解脫法的人。

  如果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就可以淪落到如此地步——以泥封門,謝客斷絕外緣,閉關修了九年大圓滿,卻不一定能播下解脫的種子,故出離心菩提心極為重要。

  學佛的人必須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是顯密的共同基礎,是趨入一切修行不可或缺的條件。

  顯密佛法一致認為,一切萬法都隨發心而定。《開啟修心門扉》云:為今生圓滿而修行、放生、供佛如願以償後,其結果也不過如此,因前世業力未能如願。這些善行也不會引髮絲毫世間果報,修行時,他從來沒有考慮過解脫,度眾生成佛等,故其所做善業又怎麼可能變成解脫之因呢?決不可能。因果是從來不會錯亂的。

  如果一個人被飢餓逼迫,掙扎在生死線上,如果不食幾分鐘後就會死亡,對他來講開取寶藏和得到食物,後者更重要,那些大法對於無基礎的人而言太高深了,當務之急我們是在得到出離心和菩提心之食物,然後才有力量去學大法。

  城只有一門,一旦進城想去哪一家都可以隨心所欲,沒有經過城門,便只能徘徊於城外,永遠無法進入城內,說明了出離心和菩提心是趨往修行之城的唯一路徑。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想修成法,無異於螳臂當車,實自不量力的愚蠢之舉。

  因一時環境等因素,偶爾產生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是不可靠的,故爾要反覆修習,一旦生起,令其穩固不退,生起出離心別無它途,唯有人身難得和死亡無常等外四加行的修法。

  希求解脫的心念,日日夜夜從不間斷,才叫生起出離心,有出離心的人,思想深處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信念,我最終的目的是獲得解脫。

  沒有修某某法,不懂某某經論,都不會有人說我們不是修行人,但是如果缺失了出離心和菩提心,那我們就真的不是修行人了。

  學者問船夫,你懂不懂數學,船夫說:「我不懂」,學者說:「哦,那你的半個生命已經失去了」。船到江心時,學者又問那你懂不懂哲學,般夫說我還是不懂,學者說那你又失去了半個生命,行至河中船出故障。船夫問,你會不會游泳,學者說我不會。船夫不無遺憾地說:「那你的整個生命都已經失去了」。

  同樣如果沒有修持,雖然看似缺少很多,但實際上卻並不缺少,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為他連修行的門徑都沒有趨入。

  由於佛的加持,加之我們前世修的善根,使我們在萬難的輪迴中,今生產生了一線行善的念頭,行善的願望是如此脆弱而短暫,而做惡的念頭是如此強大而長久。並且又很難去掉。這種作惡的念頭除了立志成佛的菩提心之外,是別的行善行為所不能去掉的。

  在無數劫漫長的時間中,一心為眾生謀福利的佛陀們把樹立菩提心視為最有意義最寶貴的東西,菩提心是數不勝數的人,即一切人獲得最大幸福——即順順噹噹地成佛的保證。

  菩提心好比是點鐵成金的點金劑,一個人一旦樹立起菩提心,便會使你的不幹凈的身軀會立刻變成至貴無價的佛的身體,佛陀以其無上智慧,深入而全面地考察時發現,菩提心比任何東西,還要珍貴。

  正像一個人雖然作了極大的罪孽,但是只要他有勇氣就能去掉恐懼心理一樣,只要他發菩提心就能在頃刻間從罪孽的報應中解脫出來。菩提心如同劫火一樣,瞬間就能燒掉一切罪孽。

  雖然只要產生髮菩提心的願望就能得到較好的結果,但卻不可能獲得象實踐菩提心那樣無限的福分。

  當一個人為解脫眾生的一切苦難矢志不渝地堅持菩提心時,就從這一刻起,這個人不管是睡覺或者玩耍,他的功德福分不停地增長,達到連天空都裝不下的程度,只要為劣業眾生的解脫而努力,就能使我們功德日夜不停地增長。

  沒有發菩提心之前,你所做的一切善事如同芭蕉樹一樣結一次果便會死亡,而出於菩提心所做的善事,則像常青的果樹一樣,不停地結出果實,並且越摘越多。

  僅僅產生消除某個生靈頭痛的念頭,就能獲得無限功德福氣的話,那麼產生解除所有眾生的無盡痛苦,並為他們謀取無限利益——成佛的念頭,就會獲得更為無量的功德福氣。這是無須贅言的。

  父母雙親,天神,仙人和梵天等這些眾生連為自己成佛的菩提心都未能在夢境中產生過,那麼怎麼可能產生為他人的菩提心呢?

  今生有幸產生這個前所未有的美妙的菩提心,而這個菩提心是一切眾生的幸福的源泉,是解除一切眾生的所有痛苦的靈丹,如此可貴的菩提心功德福分是無法估量的。

  一切眾生雖然都有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願望,可是卻偏偏往苦海里跳,一切眾生雖然都有獲取幸福的願望,可是由於煩惱所致,卻把真正的幸福視為仇敵加以征服消滅。

  沒有基礎修法,學大法,由於根基跟不上,再高的法也無用,到頭來只會一事無成,應當從最基礎的法修起,這樣才會有收穫。

  修行人分三個層次,上等修行人一天比一天有進步,中等人每個月都會有所突破,下等人一年比一年好。反躬自問,自己屬於那一種修行人呢。可惜的是卻沒有第四種修行人。

  皈依多年的居士,漫長的時間過去了,但他們還沒有修完最基礎的法,主要是沒有動力,所以在修行上才會蝸行牛步,甚至打退堂鼓。

  今生沒有走出第一步,下一世再想獲得萬劫不復的人身,都難上加難,繼續修行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菩提心本身具有的加持力,就是能讓我們擁有繼續修行的機緣。

  當我們的身體上未遭遇任何疾病折磨,生活上沒有任何艱難、困苦時,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很不錯,就不會為無常的來臨做任何思想上的準備和行動上的努力。整天處於閑散的放逸之中,一旦碰到意外,痛苦就手忙腳亂,六神無主,想臨時抱佛腳進行補救,已為時晚矣!

  很多人認為,年老時如果沒錢,無人照顧,生活就沒有保障,所以拚命都去為錢奔波,他們為今後的生活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卻絲毫沒有考慮到後世。

  如果平時毫無準備,等到大難臨頭時,再著急也沒有用,所以作為修行人,必須具有未雨綢繆的遠見卓識,一定要走向自他解脫的光明大道,在目前身心各方面都自由自在之時,一定要抓住機會去修行,以精勤的修持來迎接無常的光臨。千萬不要讓自己落到悔恨交加的田地。

  因果是有一定法則的,大米的種子長出的必然是大米,如果我們行善的動機是為世間的福報,在這樣的動機下,即使修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萬年,也絕不可能解脫,因為這些善業都不是解脫的因,此因成熟時,也不可能獲得解脫的果。

  問一問自己行善的動機,如果是求福報,雖然這會有善果,但與解脫卻沒有關係,現在如果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也有辦法將已經做的善業變為解脫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發起菩提心。

  因為雖然從剎那剎那生滅的角度來看,以前所做所為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其種子的相續卻已經留在我們的阿賴耶識里,一旦我們生起出離心菩提心,阿賴耶識中的相續就可以立即轉變。以前所做的善業,也能因此而成為菩提之因,如果我們不去改善,那麼它將永遠是世間法,永遠不能成為解脫之因,這實在太可惜了。

  只有解脫,才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

  有人會認為我是學凈土的,學密乘的,這些大乘的法才殊勝,仔細地觀察一下自己的發心,也許我們會自慚形穢地發現,自己連小乘的修行人都不如。

  要做小乘的修行人,第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要有堅定不移的出離心,非常討厭世間圓滿。並不遺餘力地希求解脫,我們做到了嗎?

  大乘修行人又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菩提心,能無自私,無條件地付出,我們能做到嗎?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們根本就不是佛教的修行人。

  我想沒有必要聽更多的法,先把聽到的法落實到行動上,作到一個,再聽下一個,就像走路時,如果能先看清眼前的十幾米路,就可以穩穩噹噹地往前行進,如果始終寸步未行,那麼即使前面一百公里、一千公里的路況,你都能瞭然於心,那也是徒勞無用的。

  發出離心菩提心,完全是人,而且像我們末法時代的凡夫俗子所能夠做到的,而且要如實地衡量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評價,並時刻激勵自己,我必須努力改善,不斷進步,決不再做名譽上的修行人,當我們知道自己也什麼也不是,並有了壓力之後,才會努力去改善,只有踏踏實實地付諸行動,我們才會成功。

  走上上士道的人是很少很少的,凡夫從無始至今,都對自己珍愛有加,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打算,很少考慮別人,即使考慮也是有條件的,從不會無條件地為他人著想。

  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卻並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這些根本,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因此,無論發菩提心如何艱難,我們也要向這個方面努力,要挑戰自我,挑戰自私心,堅持不懈地與它作鬥爭,如果肯下功夫,我們最終必定會勝利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顧忌地愛自己,為自己打算,但是,我們的自私心不但沒有理由,沒有根據,並且是我們獲得最終安樂的大敵。關於這點,在我們以前所學的世間文化里從沒提及。以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何等錯誤。

  密勒日巴弟子說師父啊!你肯定是某尊佛的化身,密勒日巴就當場批評說:「你這樣講,雖然是對我恭敬,卻是對法的極端誹謗,因為你們不相信佛法能將一個普通人,轉變成一個象我這樣的人」。

  生死存亡之際,選擇二人必死其一時,雖然我們礙於情面,不便說要他死,但肯定會說:「我不要死」。這就是菩提心不夠的標誌。

  菩提心的兩個條件,第一要有決定度化眾生的慈悲心,第二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願成佛的心,因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眾生最究竟的手段。所以成佛不是大乘菩薩們的終極目標。

  大乘菩薩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來度化眾生,而在通過弘揚佛法,讓每個眾生都明白如何去選擇正確的道路,因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們知道,這條路是最安全的,就會做出明智的選擇,從而主動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

  綜上所述,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是發願度眾生,第二個條件是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回頭看看自己學佛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所做所為是不是根本不考慮自身的解脫,而只關心如何利益眾生?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從來都沒有想過,相應的行動就更不要說了,即使每天念佛十萬聲,如果沒有我要為度眾生而成佛的決心,也不起作用,這是很可怕的。

  眾所周知,一位體育運動員經過訓練所獲得的成績,是未經鍛煉的人所無法企及的,但是,如果我們經過鍛煉,也同樣可以做到。所以菩提心是否具備,是與鍛煉與否密切相關的。而不是不可改變的。

  我們如果不從現在開始鍛煉發菩提心將永遠是自私自利的人,永遠不能成為大乘修行人,如果鍛煉一段時間(三個月,半年或一年)多少會修出些菩提心,發菩提心不僅要靠鍛煉,還須助緣,如聽聞菩提心的功德,聞思相關的大乘經典,盡量地積累資糧等。關鍵是要修四無量心,若能這樣,發菩提心也不是很難的,對於不修行的人來說,發菩提心很難,但對於修行精進的人而言,這也並非難事,這是學佛人必須要過的一關。

  有了菩提心,修行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因為菩提心本身,已經包含了積累資糧、懺悔清凈罪業等等不可思議的能力,因此,菩提心是開啟大乘佛法門扉不可或缺的「萬能」鑰匙。

  好比一個人要畫壁畫,如果牆壁都沒有又畫什麼壁畫,而基礎修法只有兩個,一個是出離心,另一個是菩提心,外加行內加行的很多修法都是圍繞這兩個修法而展開,都是為達到這兩個目的而進行的。

  應自我審視,問問自己究竟在希求什麼,樹立了怎樣的目標,如果發現目標不正確,就等於發現自己最大的不足。只算一個尚未入門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將永遠是凡夫,如果現在肯踏實地去做,每個人都能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因為釋迦尼佛所傳的菩提心修法,主要就是針對像我們這樣沒有入門,沒有發菩提心的人而言的。

  反覆強調基礎修法,就可以使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能更重視這些基礎,輕描淡寫隨口帶過,你們不會有深刻的體會和印象,但無論怎樣,出離心和菩提心都是貫穿於修行始終的中心要點。

  無緣殊勝,無緣就是空性之義,沒有證悟空性,也不用著急,只要能修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證悟空性也是輕而易舉的事,否則如蒸沙成飯。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迴向,因為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可能遇到破壞,何種情況會毀壞善業呢?第一是發嗔恨心,生起嚴重的嗔恨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大劫所積累的善業,第二是自詡功德,第三是於善生悔,如理立刻迴向後,善業就不會被毀壞,特別是迴向應當與發心相應。發心為一切眾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為一切眾生而迴向。

  如果為證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迴向,這是最殊勝的迴向,這樣迴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因為善根已經迴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不以善業為依託叫發願,以善業為依託叫迴向。二者差別就在於是否有行善,有無所迴向的善業。善根的的特點就是,越是迴向給眾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捨不得迴向,善根就可能越減少。

  如果說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十方諸佛賜予我們凡夫眾生的無上妙果,那麼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摘取菩提樹上無上妙果的梯子。


推薦閱讀:

土登翁修堪布:有一種死亡叫做犧牲
土登翁修堪布:一病回到解放前
土登翁修堪布:你懶誰崩潰
◎ 乙、正說 · 二、別釋-念眾生恩發菩提心

TAG: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