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筆記】太極拳的三個不分家

太極拳的三個不分家

—聽老張侃太極《太極拳的三個不分家》筆記

主講:北京張殿成老師  整理:雲南王洪生

(2018年3月24日)

 

有關太極拳的發源地和我們練拳的沒有多大關係,前幾天我也看到我們群里在爭論這個問題,爭論這個問題沒有多大意義,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太極拳究竟是發源於陳家溝,還是發源於武當張三丰,對於我們練拳的人來說並不重要!這是我想說明的第一點;第二點太極拳經過400年的傳承,太極拳的本質就是武術,是民間流行的一個拳種,到了民國時期太極拳的健身功能慢慢被發掘了,經過將近100年的傳承和發展,原來老的太極拳的身法也好、練法也好、還是拳架也好,在這將近100年的時間多多少少都會有所改進,這個改進就是為了適應市場,為了健身人群的需要,我想這一點是一個時代的進步,不是退步。為了適應健身人群無非是兩個措施:第一個簡化,第二個不管是身法也好、練法也好、還是套路裡邊的高難度動作也好,給它能夠改的就改,能夠去除的給它去除,如果我們大家對太極拳每一個階段的發展歷史有所了解的話,對我們今天看到的社會上的太極拳你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包括今天我們的陳式太極拳也是在往健身這條路上在發展,不光是大架,大架走的比較早比較快,小架其實也往這個方向發展,這是一個大勢所趨的事情,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我一直主張我們太極拳傳承和推廣應該是雙軌制,所謂的傳承我們還應該保持過去老的練法,老的練法出功夫,能夠實戰;我們在社會上推廣健身的是另外一套東西,這是我們今天侃正題之前向大家說明的兩個情況。

今天國家承認的太極拳有5個門派: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和孫式,也可以說6個,還有國家認可的溫縣趙堡的和式太極拳,它的拳架類似於陳家溝的小架,從某種意義上講不管是5個門派也好、6個門派也好都是同根生而已,既然是同根那麼根本的東西不會發生變化,各門各派的太極拳無非是在練拳的風格上不同而已,不會有根本的變化,如果根本的東西變了它就不應該叫太極拳,這三個不分家我幾年前就講過,現要我系統的給大家羅列一下:第一個不分家是拳理不分家,第二個不分家是重心移動的方法不分家,第三個不分家是你練習的方法不當損傷膝蓋不分家。下面我們就這三個不分家系統的解釋一下:

第一個不分家是拳理不分家。太極拳的拳理我們的前輩們留下的這些東西應該說楊式的比較多,包括武式的武禹鑲留下的東西,還有陳式的主要是陳鑫的《太極圖說》等這些拳理拳譜,可以說這些拳理拳譜對於我們今天練習陳式、楊式還有其它門派的太極拳來說都是適用的,我想這一點大家應該沒有異義。比如說虛靈頂勁、立身中正、講尾閭中正這些東西,對於我們練習各門各派的太極拳都是適用的,但是這裡面有一點個別的小的東西還是有一點分歧,或者是說強調的角度不同,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我們練楊式的朋友都知道「含胸拔背」,陳照丕老師留下的一篇文章里曾經講到:他是反對「含胸拔背」,是反對「拔背」這個詞,所以真正練陳式太極拳的是很少講「拔背」這個詞。在身法要領上我覺得陳式太極拳講的更為科學,陳式太極拳講的身法要領全是「因」,沒有一個當結果的,「含胸」是因,「拔背」是自然結果。我覺得楊式的一些說法說的都是結果,比如說「束肋」、「松腹」,「束肋」、「松腹」都是「松肩垂肘」、「含胸塌腰」的自然結果,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所以我在講身法要領的時候,一直強調第一件事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因」,哪些是「果」,如果你把結果當成「因」的話,你肯定是要出偏差的。今天我給朋友講「含胸」,他的「含胸」就是用「兩肩前扣」,這是錯誤的!這就是操作的是「結果」,用「結果」來達到「因」是不對的,應該是操作「因」「結果」是自然產生,他通過「兩肩前扣」來達到「含胸」,明顯兩肩是不自然的,而且是兩邊在用力,如果是通過胸部的放鬆,周圍讓它「聚合」而「下沉」,「兩肩」肯定是「微微前扣」,「微微前扣」是「含胸」的自然結果。我們說包括「尾閭中正」也好,立身中正也好,八面支撐也好,這都是幾個身法要領做到位以後的自然結果,所以我們看有的門派講的這些拳理稍為有一點混亂,就表現在因果關係不清晰,比如說「束肋」、「松腹」怎麼操作?不好操作,它是「含胸塌腰」後的自然結果,所以你「因」做好了,「果」自然就有,如果你操作「果」的話反而做不好!!

第二個不分家是重心移動的方法不分家。我們首先看重心移動的方法:過去練功的、練武的重心移動走的是背絲扣,現在我們健身的、或者是包括練功的人重心移動的方法基本就是兩種,一種是走後下弧,一種是走下弧。這兩種重心移動的方法都是通過松胯下沉,松胯下沉之後你胸向改變不改變?胸向不變的就叫襠走下弧,胸向改變的就叫襠走後弧或者後下弧,這個我們有一些朋友可能比較陌生,我給大家演示一下:比如說我們在弓箭步的時候,我們的胸向不宜發生變化,那麼就通過我的重心在實腿(後腿)的松胯下沉,松胯下沉之後你的後腿就能蹬上地,把重心由後移到前,這種方法其實我們觀察練楊式的朋友用的最多,陳式的用的比較少,只是個別的弓箭步前後的重心移動用到。在胸向發生變化時,同樣是一個實腿的松胯下沉,但你的襠走的就是後弧或者後下弧。大家看我的臀部在我實腿下沉的時候,我走的是一個「既有後又有下」,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旋轉下沉,這是我們現在採用的基本的重心移動的方法。為什麼講各門各派重心移動的方法是不分家的?因為我們很多的拳理都是對重心移動過程的描述,也就是重心移動跟我們很多的拳理是一回事,所以拳理不分家,重心移動的方法就不會分家。下面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練太極拳的大家都熟悉「欲左先右」、「欲右先左」,這個講的就是重心的移動,也就是說我們雙手要向左的話必須先向右再向左,雙手如果要向右的話先向左後向右,那它是怎麼走出來的呢?就是一個旋胯。我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陳式太極拳有一個抱頭推山,抱頭推山之後就直接轉的是六封四閉,雙手要向左下方捋,按照拳理來講「欲左先右」,我們不會旋胯的朋友直接就過來,如果你的兩胯會旋轉的話,我們的雙手沒有動,動的是胯,實腿的胯旋轉下沉,它自然就往右走,然後再往左走;左邊是同樣的道理,「欲右先左」,是實腿的胯一個旋轉所造成的,是胯在旋,胯旋的時候大家看我雙手沒有動,我的重心由右往左移,所以首先是實腿一個旋轉下沉,我的手自然就往右走了,為什麼往右走了?這個旋轉下沉使你的上身發生了一個45度的旋轉,所以手會自然的往右走,先往右,移重心到中間,旋轉左胯的時候,手才往左走,這是最典型的「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大家看講的是不是兩胯旋轉虛實。

我們再看太極拳的發力,太極拳的發力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胯的放鬆下沉也就是我們說的旋轉下沉就可以發力,另外一種是通過重心移動進行發力,我們看看這兩種發力,我們知道懶扎衣的最後一個動作,虛腿的胯要松要落,走的是這個勁。我們再看六封四閉的第一個勁,實腿的胯的旋轉下沉走的是一個掤勁,這兩個勁就是倒兩個胯,重心沒有動,這是一種情況。那麼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通過重心的移動來進行發力,通過重心的移動來進行發力它就有這麼一個特點,什麼特點呢?前半截為蓄勁,後半截為發勁。大家知道你要發力沒有蓄勁你發不出東西來,這就像陳照丕老師說的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鞭炮,鞭炮卷得越緊放出來就越響,太極拳的發力是同樣的道理,也就是說你蓄勁蓄得越好,你的力發出來就越好,蓄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看掩手肱拳這個蓄勁就是一個旋轉下沉,那這個發就是另外的一半,我們很多朋友練掩手肱拳的發力為什麼發不好呢?蓄勁沒蓄好。蓄勁沒蓄好你這個後腿就蹬不上勁啊!另外一個兩胯是各旋半邊,我這個蓄勁是蓄的是實腿的胯,我這個發勁發的是原來虛腿的胯,虛腿的胯是另外一側,這個旋也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你的兩肩兩胯不隨,所以發出這個力來發的不好。我們看太極拳的發力是重心移動,所以我給很多朋友講只要是通過重心移動發力的所謂的這種長的勁,那麼你的前半截是一個蓄勁,後半截是一個發勁,那麼這個蓄、發其實就是一個重心移動,不管是走靠也好、挒也好,很多的勁都是一回事!!它的本質就是一個重心移動。如果重心移動的方法你不掌握的話,那這個勁你是發不好的。

我們再看結合太極拳的發力大家都知道有幾句話:旋踝轉膝、旋腰轉脊、旋腕轉膀,旋腂轉膝就不是一個蓄勁嗎?旋腰轉脊、旋腕轉膀不就是一個發嗎?它形容的不就是一個蓄髮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就是重心移動嗎?還有「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這些也是對重心移動過程的描述,當然比如說現在練陳式的應該是走陳式強調的螺旋纏絲,那麼這種螺旋纏絲,「螺旋」是指的身體的主幹,是指的轉胯,「纏絲」是稍節的轉動,那麼現在其它門派不太講究這個東西,但是我們練楊式的朋友走的全是胯走下弧,可能有一些朋友並沒有意識到:要你實腿蹬地把重心送走的話,那麼就是老祖宗說的逢轉必沉,這個沉就是松胯下沉,只有松胯下沉你的腿蹬地才能使上勁,否則,你的腿蹬地是無力的。

大家再看太極拳講的圓也好、弧也好講的是沒有梭角,要想表現在我們手上的圓和弧沒有梭角的話,那麼好根在胯上,也可以說還是重心移動,這是本質。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做一下陳式小架的懶扎衣和六封四閉它就是兩個圓,通過旋胯可以把這兩個圓畫的比較圓,如果你不是這種用兩胯旋轉的虛實,或者是通過松胯下沉來移動重心的話,你的手上就會產生梭角,就不圓。大家看一下小架的懶扎衣和六封四閉都是兩個正圓,比較能說明問題,右胯的一旋,這個手是抓拿,再旋左胯,合實墊步,左腿實腿一個旋轉下沉移重心到中間,旋轉右胯,如果中間不停再走一個圈,右胯一個旋轉下沉移重心到這裡又是一個旋轉下沉,這就是六封四閉,就是兩個圈,但是要把這兩個圈畫圓的話就是兩胯的旋轉,旋轉了左胯旋右胯,旋轉了右胯旋左胯,如果不是通過兩胯旋轉虛實的話,你這個圓是畫不圓的,它會出現梭角。我們說太極拳各門各派都有很多套路,長的套路、短的套路有很多種,但千變萬化不離其宗,這個宗是什麼呢?就是兩胯旋轉虛實。如果你不是用兩胯旋轉虛實來移動重心的話,說實在的第一你不叫太極拳,第二你練太極拳還沒有入門,因為你只有用兩胯旋轉虛實你才能做到以身帶手,所以我們很多的拳理說的都是這種重心移動,這個核心各門各派是沒有變化的,包括我們說「欲左先右」、「欲右先左」,過去練的背絲扣也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是一樣的道理,無非是胯從後往前去而已,這就是我想講的第二點。

第三個不分家是方法不當損傷膝蓋不分家。我想這個東西大家都可能有體會,不管是練陳式的、楊式的還是其它門派的太極拳,如果你的方法不當,對膝關節造成損傷是自然的,沒有說練陳式的就損傷膝蓋,也沒有可能說練楊式的就不傷膝蓋,或者說別的門派的太極拳不傷膝蓋,因為現在社會上練楊式、陳式的比較多,所以很多朋友因為太極拳練傷了膝蓋,我們很多朋友雖然沒有放棄但一直受膝關節疼痛的困撓,我們練太極拳的朋友應該多問一個為什麼?這個方法不當指的是什麼?怎麼樣才能方法得當呢?方法不當會損傷我們的膝關節,那麼找一個正確的方法去練它就不會損傷膝蓋,什麼樣才是正確的練習方法呢?不管是練楊式的還是練陳式的膝關節的損傷主要是兩種情況:第一擰轉,這個問題表現比較突出的是練陳式的,就是重心移動的時候不固定膝蓋,身體上身在旋轉的時候,肩和膝蓋上下一起旋轉,還有更可惡的是我們一些教拳的老師把這種膝走「∞」當作秘訣來傳,這是太極拳界的悲哀!所以有一些東西不能怪我們學太極拳的朋友,大家看我的膝蓋上身在往右旋轉的時候,膝蓋也在旋,這是違背我們生理結構的,大家都知道我們這膝關節只能是前後屈伸,但是不能左右擰轉,它沒有這個功能,你違背了我們人的生理結構,最後就要受到懲罰,就是膝關節疼痛,這是我們講的練壞膝蓋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膝蓋的位置不對。膝蓋的位置不對其實就是講的因為我們練太極拳要曲膝、因為位置不對就會造成膝蓋受力和擰勁,不能夠自然吻合,這個問題在我們練習陳式太極拳的朋友里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練楊式的朋友也是普遍存在這個問題,那麼我們看一下什麼叫膝蓋位置不對?我們練太極拳的都知道膝蓋不能夠過腳尖,膝蓋過了腳尖膝蓋會受力,這是位置不對。但是位置往後撤不過腳尖呢?現在社會上很多的練太極拳講究立背中正,把你的重心壓到腳後跟上,結果膝蓋往回抽、挺胸、頂胯,結果膝蓋還受力,這就是膝蓋往後撤、把重心壓到腳後跟上,結果膝蓋還是受力,沒有自然吻合,只有在自然吻合的時候它才不受力,我們很多朋友特別反應是在站樁上,不管你站的是什麼混元樁、無極樁還有什麼樁,膝蓋往前不對、往後也不對,那麼膝蓋在前後哪個位置才算對呢?從腳掌上去感覺,你的兩腳踏在地上既平又實、均勻受力你的膝蓋前後的位置就是對的,因為膝蓋決定你哪個部位受力,哪個部位不受力,膝蓋如果是自然吻合的在你腳掌上反應出來的就是平實踏地、均勻受力,你的膝蓋如果過了腳尖你會感覺到你前腳掌吃力多、腳後跟發飄,同樣你的膝蓋往後了你會感覺到你的腳後跟吃力多、前腳掌就發飄,左右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的你的膝蓋往裡夾了、合多了你的腳的內側吃力多、外側就發飄,如果的你的膝蓋往外撐了,你的腳的內側就是空的,所以檢驗我們膝蓋的位置對還是不對,就從腳掌上去檢驗它。還有就是你對膝蓋的感覺,你要說一個姿勢你停留了10秒、20秒你感覺到你的姿勢難受,你這個姿勢肯定就是不對的,所以我跟很多朋友講我們在練拳的時候要忘掉膝蓋,想腳掌可以,不要過多的去關注膝蓋,把很多的意念放在膝蓋上,放得越多、想的越多、越容易出問題,自然是最好。在這裡我要說一下我們練楊式的朋友,膝蓋最容易出問題的是哪一些姿勢?我們通過前後弓箭步,楊式的朋友強調「三尖」對照,膝蓋和腳尖垂直,這個是錯誤的,非常容易驗證,你要膝蓋和腳尖垂直,你的腳內側就是空的,這是第一;第二你垂直以後停上10秒、20秒你的膝蓋很難受,為什麼難受?它別勁了、擰著勁了,這是練楊式的朋友經常出現的問題。我們再看楊式的步伐轉換,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實腿的重心固定有問題,我們大家都知道各門各派的太極拳在重心轉換上都是統一的,就是要把你的身體重心固定在實腿上,很多人不懂,在固定重心的時候他的膝蓋的位置不對,也是強調的膝蓋和腳尖垂直,這個垂直膝蓋就擰勁了。我們再看上步,步伐轉換往往先把重心移到前,然後再移回來擺腳尖,再把重心移回去,問題就出在這,這個時候我們很多的朋友還是膝蓋和腳尖垂直,我就這麼一會我的膝蓋就難受了,所以練楊式的朋友你們一定要注意這個膝蓋和腳尖垂直是錯誤的,這是違背我們人體生理結構的,正確的練法:用弓箭步特別容易去驗證,膝蓋外側永遠不能超過你腳掌中間這條線,包括這種虛實步把重心固定在實腿上照樣是這個道理,膝蓋外側永遠不能超過你腳掌中間這條線,超過了你的膝蓋就會受力,就會擰勁,時間長了膝蓋就容易出問題。

推薦閱讀:

吳氏太極拳北派八法秘訣
關於李玉琳的一些介紹
[轉載]楊式太極拳秘修樁法答疑

TAG:筆記 | 太極拳 | 太極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