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技術,你準備好了嗎?

 

        Facebook花20億美元(約合124億元人民幣)收購虛擬現實初創企業Oculus VR的消息,可能會讓你覺得有點怪誕。就像會飛的汽車和機器人女傭一樣,戴著一副電腦化的眼鏡溜進數字世界的感覺,彷彿是我們昨天想像的未來世界會出現的一個場景。

如此有意為之而極客氣息深重的東西,真的值20億美元嗎?如果不是科技控、遊戲控,拿虛擬現實能做什麼呢?

答案是:幾乎所有事。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虛擬人類互動實驗室(Virtual Human Interaction Lab)主任、虛擬現實研究人員傑里米·拜倫森(Jeremy Bailenson)說,「我已經不再擔心它是不是能為主流所接受了——肯定會的。」就像這個領域裡的許多人一樣,拜倫森提出,虛擬現實技術的進展如此迅速,肯定會出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幾乎每個角落。本周,在拜倫森的實驗室里體驗過這種技術之後,我認為他可能沒說錯。虛擬現實即將到來,你會迫不及待地投身其中。

這是因為虛擬現實是我們今天使用的每一種主要技術的自然延伸,如電影、電視、視頻會議、智能手機、網路等技術。它是所有這些東西的超級沉浸化的版本,我們也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使用虛擬現實技術,例如用於通訊、學習、娛樂和逃避。拜倫森說,它甚至會改變社會處理一些重大議題的方式,如性別平等和環境破壞。

 

唯一的問題是什麼時候。

拜倫森形容,他實驗室里先進的虛擬現實裝備,是「地球上最引人入勝、最能讓人沉浸其中的體驗之一」。除了讓研究對象體驗該實驗室的技術,研究人們會如何對虛擬現實環境做出反應之外,他還時常接待期望體驗虛擬現實的未來的商界領袖。就在宣布收購Oculus幾周前,Facebook的聯合創始人及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 ckerberg)就曾來這裡參觀過。

本周,在一次一個半小時長的體驗中,拜倫森呈現了與扎克伯格體驗到的情景相似的一系列模擬場景。有時候他的指引是肢體的:我沿著虛擬的板子跑跳時,「掉進」了虛擬的坑裡,此時我在現實中的軀體蜷成一團,拜倫森就必須要抓住我。體驗快結束時,我感覺有點眩暈,而且因為戴著五磅重(約合2.3公斤)、價值3萬美元的眼鏡,所以脖子有點疼。這個眼鏡呈現的模擬效果,比體積更小也更廉價的頭戴設備,如Oculus Rift要真實得多。

不過我還是著迷了。我體驗到了沉浸式的虛擬現實模擬裝置能夠如何迷惑人的身體、頭腦和情緒。

一個人體模型頭戴一個斯坦福大學該研究室正在研究的虛擬現實設備。Thor Swif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多年來,人們對虛擬現實提出的最有說服力的批評是,這種技術根本不可能做到足夠好,現在這仍然是最主要的批評觀點。虛擬現實設備的運行方式是,將電腦生成的圖像投射在每隻眼睛裡,來響應人的運動。模擬設備的精確性取決於它追蹤你的行動有多麼精確,調整圖像從而適應你的運動時,速度有多快。只要技術有一點點差池,模擬就失敗了。

「如果你扭頭看那邊,會注意到有一點差異,你的大腦能感覺到,」遊戲設計師泰格·凱利(Tadhg Kelly)說,他是博客What Games Are的作者,對虛擬現實的主流前景持懷疑態度。「我不知道這種錯位的感覺有沒有消失的那一天,是不是永遠都無法做到全心融入虛擬的場景。」

這就是虛擬現實技術的阿喀琉斯之踵了。一旦你能意識到在模擬,虛擬現實就成了一種噱頭,從Smell-O-Vision到3D電視再到「恐怖谷」的動畫面孔,在媒體的歷史中,為了更好地模擬真實世界,有過許許多多失敗而花哨的努力。

「我們面對的最大問題是,『現在是時候了嗎?』」風投機構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投資人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說。「但是我們發現,現在正是一切都開始見成果的時候。」安德森-霍洛維茨在去年12月帶頭對Oculus VR進行了一輪7500萬美元的投資。

相比激動人心的實體表現奇觀,讓我更震撼的是虛擬器能夠強大到讓我去和其他虛擬人物建立情感聯繫。在一場模擬中,我走進一個房間,裡面有十來個人,都坐在我面前盯著我看。這些人的樣子並不真實;他們像是電子遊戲里的人物,多邊形的構成。

       然而當研究人員要我朝那群人走過去,彎腰和其中一人鼻尖相碰時,我發現這讓我很為難。我感覺這是在跟真人打交道——會侵犯到他們的個人空間,這是我在遊戲里從未有過的感受。

正是這種讓我們產生人際聯絡感的能力,促使支持者認為,虛擬現實是一種強大的傳播平台。如今的公司要在差旅和視頻會議上耗費數十億美元,因為儘管我們都能遠程完成工作,面對面的談話仍然是一種強大的手段。

而研究人員已經證明,虛擬會議甚至比真人會面還要好,因為我們的化身可以通過編程進行完美的操控,以我們做不到的方式行事。比如,在虛擬現實的會面中,每個人都可以和他人進行眼神交流,展現一種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缺失的專註。

還有一個可能用途則是徹底的遁世。歷史已經證明,這種沉浸式體驗一旦起作用,我們是從來不忌諱去用它的。電影自發明以來向我們提供了一種引人入勝的、身臨其境的體驗。今天,我們戴著大耳機出門,用音樂自我放逐。我們沒完沒了地盯著我們的手機。

「如果你用Oculus去看一張全景照片,感覺你人就在那裡,」迪克森說。「經過一天的操勞,誰不想看這麼一張照片——用它來換換心境呢?」

他還說,「某種程度上,虛擬現實更主要的競爭對手是一瓶紅酒。」

紐約時報
推薦閱讀:

昕爵服務,永不止步;我們一直在路上
趙蕊蕊和朱婷技術上有什麼不同?
摩登舞基本技術十題
李涵辰高級班核心技術
?跑步也需要技術?跑步不是每個人都會跑嗎?

TAG:現實 | 技術 | 虛擬 | 準備 | 虛擬現實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