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通州副中心:行政造成的障礙還需行政破解

通州副中心:行政造成的障礙還需行政破解

360docimg_0_   瞭望智庫

   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由行政方面造成的障礙,最終還是要通過行政來破解。通州建「市行政副中心」,從「行政」著手解決問題,是對症下藥。

  近日,北京通過《關於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明確提出「聚焦通州,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規劃建設」。在經歷了反覆的輪迴後,一個直指城市病根的良方終於落地。

  近10餘年來,為了應對日趨嚴重的城市病,「多中心」「組團式」「分散式」等新概念迅速成為城市理論研究和媒介傳播的高頻詞,並開始大規模進入城市總體規劃和發展戰略中,可這些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最終難免「嘴上說說,牆上掛掛」。

  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國城市的功能安排和資源配置從古至今都是「以『城』為主,以『市』為輔」,因此,不是「經濟」和「市場」,而是「政治」和「行政」造成了城市功能過度集聚和資源配置不均的主因。如果不能把「行政功能」分散或轉移,所謂的「疏解」和「減負」根本無從談起。通州建「市行政副中心」,從「行政」著手解決問題,是對症下藥。

  通州行政副中心本質上是一個「行政新城」,符合世界新城規劃建設的一般規律。通過擇地另建「新城」解決城市病,是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普遍選擇和基本手段。

  目前,北京中心城區人口超過23000人/平方公里,機動車保有量超過500萬輛,號稱「首堵」,經常陷於「十面霾伏」中。同時,在「行政中心不動其他想動也動不了」的背景下,規劃建設通州行政副中心,以此實現城市的「多中心」化和「分散式」發展,實屬迫不得已。

  通州行政副中心是「政府」和「市場」的合力行為,集中體現了中國城市化的基本特點。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對通州新城交通壓力巨大、人口增速過快、產業和居住不平衡的批評不少,認為它是「行政指令」而非「市場演化」的苦果。然而,實際上中國城市化有其特殊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沒有機械照搬「市場主導」的「歐美模式」,也不同於「依附歐美」的「拉美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它最突出的特點是: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是推進中國城市發展的核心機制;「政府」和「市場」分不開,並同時發揮作用。

  相比於西方,由「政府」和「市場」共同主導的城市化,明顯具有易管控風險和發展更均衡的優點。這也是為何隨著一個行政副中心戰略定位的制定和實施,以前大家擔心的「鬼城」「產城分離」等都會迎刃而解的原因。

  通州行政副中心的「十月懷胎」和快速啟動,也是中華民族應對挑戰的固有文化模式的感性顯現。中國自古是人口大國,問題和矛盾不勝其多。

  當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國家,疊加了人口基數大、經濟體量大和地域面積大等因素,每一個看似很小、很簡單的問題,都會因加入多種參數而被無限放大,變得無比複雜。在這種社會土壤和現實背景下,無論要形成共識,還是動手解決問題,都不能輕易達成。通州建設行政副中心也是如此。

  早在2012年,北京市就正式提出這一戰略構想,卻一直「推不動」。可是一旦當問題和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為徹底解決問題創造了條件和機遇。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由行政方面造成的障礙,最終還是要通過行政來破解。

  此前已有城市將其政府機關遷往新城新區,但通州行政副中心無疑具有更為重要的象徵意義。它表明,凡是符合城市化規律的,不管道路怎樣曲折終會成真,也表明中國的政治、社會、歷史、文化和價值在深度參與著中國的城市化,這是我們反覆強調西方理論、方法和標準不適合中國國情,以及要對中國城市化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的根源。

 (作者:劉士林)

推薦閱讀:

《記錄》第15期:DUMP三十年(上)
《命理過三關》 卷三、破解名家篇
(413)破解銀盤子
破解男人情話背後可怕潛台詞
天星十干化曜破解

TAG:行政 | 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