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蛇類大全科普【圖文直播】

【圖】蛇類大全科普【圖文直播】

蛇與某些類蜥蜴同屬於爬行動物。按自然界動物的分類,它屬於爬行綱、有鱗亞綱、蛇目。蛇類在世界上分布極為廣泛,其種屬隨地域、氣候、環境而各異。已知世界上現有蛇類2200 多種,分別隸屬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種,而對人有致命危險的主要毒蛇有 195 種。在我國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種集中於長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現有蛇類 174 種,有毒的占 48 種,其中陸地常見的主要毒蛇有 10 種,海生毒蛇 10 余種。

我國的毒蛇有四十餘種,多分布於長江以南的廣大省份、毒蛇咬傷多發生於夏、秋兩季(其他季節也不可大意)。蛇毒按其性質可分為:神經毒、血循毒、混合毒三大類。

神經毒具有代表性的蛇如:金環蛇、銀環蛇、海蛇等,患者被咬傷後,傷口局部無炎症表現,僅有輕微刺痛、微癢、麻木、感覺減退,往往不引起注意而 耽誤診治。全身中毒癥狀出現較遲,一般在咬後1—6小時才開始,一旦出現,病情發展迅速,可出現全身不適、頭暈眼花、呼吸困難、視力模糊等癥狀,如不及時 搶救可危機生命。

血循毒具有代表性的蛇如:蝰蛇、尖吻腹、竹葉青等,患者被咬傷後,傷口局部紅腫、疼痛劇烈,流血不止,腫脹迅速向肢體上端蔓延,常有水泡、淤斑,中毒嚴重者可引起血壓下降、心律失常少尿、無尿,最後因循環衰竭而死亡。

簡言之,神經毒引起神經肌肉麻痹,導致呼吸衰竭死亡;血循毒則主要引起全身出血,導致多臟器的衰竭而死亡。

而混合毒具有代表性的蛇如: 眼鏡蛇、眼鏡王蛇、腹蛇等,患者被咬傷後,傷口周圍紅腫疼痛,範圍迅速擴大,傷口流血不多但很快閉合變黑。傷口周圍有血泡。全身中毒癥狀於咬傷後2—6小時出現,常有睏倦思睡、嘔吐、畏寒、吞咽困難、語言障礙、心律失常的表現。

印度眼鏡蛇 

學名:Naja naja (Stejneger 1907) 

英文名: Indian Cobra, Spectacled Cobra 

這種是印度弄蛇把戲中的品種! 

主要分布: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阿富汗東部。 

居於低海拔地區,喜好較為乾旱的農墾地、果園、雜草與灌叢混生的山坡地及季風林底層。兇猛,有地盤意識;對物體移動敏感,攻擊性強,遭人干擾時易怒,捕食獵物迅速準確。

金環蛇

又名:金甲帶,佛蛇,黃金甲,金報應,金包鐵,玄南鞭,金蛇等. 

形態特徵 頭呈橢圓形.尾極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鈍圓而略扁,通身呈黑色與黃色相間的少數明顯的棱骨,黑色環紋和黃色環紋幾乎等寬,黃色環紋在體部有23~28環,在尾部有3~5環,背鱗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1行鱗片特別大,肛磷完整,尾下鱗片為單行,腹部為灰白色,體長100~180厘米. 

生態習性 棲息於丘陵,山地,常見於潮濕地區或水邊,怕見光線,白天往往盤著身體不動,把頭藏於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躍,捕食蜥蜴,魚類,蛙類,鼠類等,並能吞食其它蛇類及蛇蛋,性溫順,行動遲緩,其毒性十分劇烈,但是不主動咬人,卵生,5月底產卵,每產多達11枚. 

分布 廣西省,廣東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雲南省;國外分布於越南,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寮國,緬甸等國.

孟加拉眼鏡蛇

學名: Naja kaouthia

英文名:Monacle Cobra

別名:單眼斑眼鏡蛇、泰國眼鏡蛇、泰萬。大小:100-150 cm, 有時候達到 230 cm,有劇毒。 分布:北部印度、阿薩姆、尼泊爾、孟加拉、緬甸、泰國、馬來亞、越南、寮國、中國.(雲南、四川南部、廣西、西藏東南部)

灰藍扁尾海蛇

英文名:Hydrophis cyanocinctus,是蛇亞目眼鏡蛇科扁尾海蛇屬下的一種有毒海蛇。

體型細長,體長可達200厘米,體重0.5--1.5公斤。身體前部為圓形,後部至尾部逐漸變成側扁。體背部青灰色,從頭至尾有51--68個青灰黑色的寬橫紋環繞蛇體。腹部黃色或橄欖色。

生活在近海處,特別喜歡河口的地方。善游泳,離開水則笨拙,呼吸時投身出水面,換入新鮮空氣後又潛入海水中,有趨光習性。主要以鰻類魚為食。卵胎生,每次產仔蛇3--5條。海蛇是一種神經性毒蛇,主要含神經毒素,能麻痹被咬動物的橫紋肌,人咬傷嚴重時可以致死。產于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沿海;國外見於印度半島沿海等地。

白眉蝮 

學名: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白眉蝮是蝰科蛇類、主要棲息在寬闊田野中的一種劇毒蛇類。

全長1米,重達1.5公斤.頭比較大,與頸區分明顯,吻短寬圓.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於吻部上端.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粗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區.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區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帶活動,炎熱時喜歡棲息在蔭涼通風處.受驚時並不逃離,而是將身體盤捲成圈,並發出呼呼的出氣聲,身體不斷彭縮,持續半小時之久.以鼠,鳥,蜥蜴為食,採用突襲方式,軀幹前部先向後曲,猛然離地再向前沖並咬住獵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傷人畜較多,是我國劇毒蛇類之一.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約為200毫克.屬於卵胎生,7--8月份產仔,每次產仔十幾條左右. 

分布:福建,廣東,廣西;國外見於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泰國等地.

尖吻蝮

學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屬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個品種。含有強烈的神經性毒

尖吻蝮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及東南亞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劇毒,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人畜被咬後五步之內昏倒而得名。頭呈三角形,背部有灰黃色菱形斑塊,常活動在潮濕的岩壁、灌木叢和農宅內。

頭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鱗與鼻鱗形成的一短而上翹的突起。頭背黑褐色,有對稱大鱗片,具頰窩。體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個方形大斑塊。腹面白色,有交錯排列的黑褐色斑塊。體形on短,最長的雄性1335+206 mm,雌性1238+165 mm。背鱗21(23)-21(23)-17⒆行,最外1~3行僅有極細的弱棱,其餘均具有結節的強棱,體表on糙;腹鱗雄性152~169,雌性162~171。肛鱗完整。尾下鱗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為雙行。尾尖一枚鱗片側扁而尖長,俗稱"佛指甲"。

產地分布 

尖吻腹分布在我國東經104度以東,北緯25度到31度之間。已知的分布地區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台灣省。國外只見於越南北部。

生活習性 

尖吻腹生活在海拔100—1400m的山區或丘陵地帶。大多棲息在300—800m的山谷溪澗附近,偶爾也進入山區村宅,出沒於廚房與卧室之中,與森林息息相關。炎熱天氣,尖吻腹進入山谷溪流邊的岩石,草叢,樹根下的陰涼處度夏,冬天在向陽山坡的石縫及土洞中越冬。喜食鼠類、鳥類、蛙類、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類的頻率最高。

眼鏡王蛇

劇毒;又稱山萬蛇、過山風、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同樣具有眼鏡蛇的大多數特點,只是體形更大更長,頸部擴展時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但它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在我國主要分布於華南和西南地區。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它們要麼逃之夭夭,要麼成為眼鏡王蛇的腹中之物。

外形特徵

眼鏡王蛇生性兇猛。當它們遇到危險時,它們的頸部兩側會膨脹起來,並發出呼呼的響聲。舌頭很靈敏,能通過空氣偵查敵情,辨別獵物的類別。眼鏡王蛇具前溝牙的毒蛇。外形一般與眼鏡蛇相似,蛇頭部成橢圓形,頸部能膨大,但無眼鏡蛇狀斑紋;其與眼鏡蛇的明顯區別是頭部頂鱗後面有一對大枕鱗。眼鏡王蛇體色烏黑色或黑褐色,具有40-54條較窄而色淡的橫帶,尾部為土黃色,腹部為灰褐色,有黑色線狀斑紋。體形較大,常長達3~4 m,最大長度紀錄幾達6 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種。頭背除典型的9枚大鱗外,頂鱗之後尚有一對大的枕鱗;頸部擴展時,擴展部位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頸部膨扁時有白色的倒寫 V 字形斑,體背有窄白色帶斑紋 40-50 個,激怒時其前身1/2 豎起,性兇猛,會主動攻擊人畜。背鱗中段15行,尾下鱗部分成單。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橫斑;腹面黃白色。頸部腹面橙黃色。幼蛇黑色,具34~45個黃白色環玟。[眼鏡王蛇有劇毒,又是我國生性最兇猛的一種毒蛇。它受驚發怒時,頸部膨扁,能將身體前部1/3豎立起來,突然攻擊人畜。毒性為「混合性毒」,一條成年蛇一次排毒量為300多毫克,對人畜危害極大。

毒性特徵

眼鏡王蛇的毒液,由蛋白質和多肽物質組成,並由位於眼睛後方的唾腺分泌而成。當眼鏡王蛇咬住獵物時,毒液會通過它的約8-10公分的毒牙注入傷口中。除了加彭蝰蛇外,眼鏡王蛇所分泌的毒液比其他毒蛇都要多,它一次分泌的毒液足以在3個小時內毒死一頭亞洲象。眼鏡王蛇的毒液會破壞獵物的神經系統,並會很快地引起劇痛、視力障礙、暈眩、嗜睡及麻痹等癥狀,幾分鐘後獵物的心臟血管系統崩潰並昏迷,最終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現在有兩種抗蛇毒血清用於對抗眼鏡王蛇的毒素,幾項研究表明,印度的年死亡率為每十萬人死亡5.6-12.6人。 眼鏡王蛇的毒素相當猛烈,當然,比眼鏡王蛇毒素猛烈的還有很多,但毒素注射量之大,在蛇類中是出類拔萃的。眼鏡王蛇每次毒液注射量高達400-600毫克。最多分泌達700毫克以上,毒液量約為其它蛇類的5-7倍。也就是說,它一口毒死20多個成年人是沒有問題。 一滴眼鏡王蛇毒液的毒性相比其他劇毒蛇類仍然非常劇烈,例如中國眼鏡王蛇毒液的毒性比中國產的普通眼鏡蛇要高得多,與非洲的劇毒蛇黑曼巴蛇則不相上下。但和最劇烈的毒蛇如銀環蛇、海蛇相比,則毒性顯得弱一些。但是眼鏡王蛇通常的毒素注射量卻能多達7毫升,這足以毒死20-30個成年人。如果人在野外與眼鏡王蛇遭遇,眼鏡王蛇會毫不猶豫地發動進攻。它體型巨大,通常長度為3-4米,最大可達到6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之一。所以,它沒有必要畏懼人類和家畜。眼鏡王蛇制敵於死的效率是很高的,人類被其咬傷後,大約半小時內就會毒發身亡。

分布範圍

眼鏡王蛇只分布在亞洲,生活於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林區村落附近也時有發現。分布在我國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安徽、雲南和西藏。國外分布於東南亞、及印度。

銀環蛇

英文名:Narrow-banded krait 

銀環蛇毒腺很小,但毒性強烈,是毒蛇中毒性最強的一種

屬於蛇目眼鏡蛇科環蛇屬的一種。俗稱過基峽、白節黑、金錢白花蛇、銀甲帶、銀包鐵等。頭橢圓形,全身體背有白環和黑環相間排列,白環較窄,尾細長,體長1000~18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腹面污白色。頭背黑褐,幼體枕背具淺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較尖。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關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尾下鱗單行。

中國銀環蛇有兩個亞種:

1.銀環蛇指名亞種,特徵:白色橫紋較多,25-50+7-18;分布於中國華中、華南、西南地區和台灣,以及緬甸、寮國;

⒉銀環蛇雲南亞種,特徵:白色橫紋較少,22-28+7-8;僅產於中國雲南西南部

圓斑蝰

學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又稱百步蛇、百步金錢豹、盧氏蝰蛇、鎖蛇,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山蝰屬下的一種有毒蝰蛇。

外形特徵 頭呈三角形,體粗尾短,頭背有三塊圓斑,體背有三縱行大圓斑,背脊一行圓斑與兩側交錯排列,圓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鑲以黃白色邊,性兇猛。 全長1米,重達1.5公斤,頭比較大,與頸區分明顯,吻短寬圓。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於吻部上端。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粗大的深棕色斑。

毒性 圓斑蝰的毒素有兩種,一種是出血性毒素,另一種是神經毒素,能具備這兩種毒素的蛇是十分少見的。此外,圓斑蝰的毒素會使中毒者出現像中風的癥狀,令治療者未必能及時發現毒害,因而延誤治療。目前圓斑蝰咬死人的案件在亞洲蛇類中居冠。泰國當地的紅十字會研製出一種專門對付圓斑蝰毒素的血清,名為「盧氏蝰血清」。

圓斑蝰主要分布於中國(廣西、廣東、台灣)、緬甸、泰國、柬埔寨、印尼、東爪哇等地。學者布朗指出圓斑蝰亦可見於越南、寮國及印尼蘇門答臘等島嶼。

舟山眼鏡蛇 

俗名:白頸烏,包呼,蝙蝠蛇,扁頸蛇,扁頭蛇,扁子頭,薄殼蛇,吹風鱉

英 文 名:Chinese cobra、Taiwan cobra 

全長1000~20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沒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黃白色窄橫紋,在幼體較為明顯。受驚擾時,前半身豎起,頸部扁平擴展,顯露出項背特有的白色眼鏡狀斑紋或此斑紋的各種飾變。腹面污白色,頸腹具灰黑色寬橫斑及其前方的兩個黑點。頭呈橢圓形,與頸區分不十分明顯,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

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700m左右的平原、丘陵與山區,見於灌叢、竹林、溪澗或池壙岸邊、稻田、路邊、城郊,甚至進入花園或住房。白晝與夜晚均見活動。捕食魚、蛙、蜥蜴、鼠、鳥及鳥蛋、蛇等

分布 我國特有種。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西至廣西東北部、貴州、重慶東南部,包括台灣、海南及香港

紅竹蛇

俗名 紫灰錦蛇

學 名: Elaphe porphyracea 

全長80-90公分。頭頸部同粗,鱗片平滑。一般以紅色或紅褐色為底色,在頭背中央眼睛及兩眼後方等位置共有3條黑色縱向條紋。軀體背中線兩側亦具有2條黑色直紋,以及另有9-17條外鑲黑邊的褐色橫紋與上述3條黑紋相互交錯。 

棲息于山地及森林,有時會出現於溪流附近。屬卵生。性情溫馴的紅竹蛇屬於夜間活動的蛇類,主要以鼠類等小型哺乳動物為食。

紅竹蛇廣泛分布於台灣本島20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此外,亦分布於中國中部以南各省及貴寮國、越南北邊。

竹葉青

別稱: 竹葉青、青竹蛇、青竹標、刁竹青、焦尾巴 

英文名: Medoggreenpit-viper 

竹葉青可以說是中國的國粹之一,但世界上同樣也分布著各種各樣的竹葉青亞種,而墨脫竹葉青可以說是中國的特產。

外型特徵:頭大,呈三角形,頸細,尾短。頭頂有細小鱗片。體背草綠色,最外側的背鱗中央白色,自頸部之後有白色側線,有的在白側線內又有一條紅側線,但也有無側線者。腹面淡黃綠色。瞳孔橢圓形,紅色。尾巴焦紅色。 

毒性:血液毒素,毒性一般,極少發生致命事件,但傷口處理不當則有危險。

山王蛇

英文名:Lampropeltis pyomelana(Kingsnake)

美國亞利桑納的山王蛇,是世界上毒性很強的蛇類之一。

體長:100厘米 

形態: 吻鼻部為白色,身體主要為紅色,有白色或黃白色斑紋,背部有黑色環紋。 

分布:美國亞利桑那州南部至墨西哥北部一帶,棲息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山地針葉林和灌叢地帶 

習性:喜歡隱藏在水域附近的落葉下,倒木下。白天活動,在寒冷的季節經常出來曬太陽。 

食物:以小型哺乳動物,蜥蜴和其他蛇類為食 

黑曼巴--非洲死神

學名:Dendroaspis polylepis

又稱「黑樹眼鏡蛇」,是第二大的陸生毒蛇類,也是曼巴蛇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平均體長為2米,最大可達4.3米,在毒蛇界中,僅次於眼鏡王蛇。黑曼巴蛇是非洲最大的毒蛇,有非洲死神之稱,黑曼巴蛇除了像其他曼巴蛇一樣,棲息在樹上外,還會在地面獵食,主要以小型哺乳動物像老鼠等為食,也會捕食蜥蜴、小型鳥類等。

黑曼巴蛇的名字是源於其烏黑的口腔,而不是指其棕色的身體,雖然黑曼巴蛇行動迅速、十分危險,但黑曼巴蛇同其他大型毒蛇相同,會盡量避免和人類接觸。 

黑曼巴蛇體型修長,成蛇一般均超過2米,最長記錄可達4.5米。頭部長方型,體色為灰褐色,由背脊至腹部逐漸變淺。除了天生攻擊性十足之外,黑曼巴蛇還擁有一種可怕的特殊能力,黑曼巴蛇最易辨認的特徵是它那烏黑的嘴巴,它可以一躍而起,挺直身軀站立。黑曼巴蛇移動時一般抬起1/3身體,當受威脅時,黑曼巴蛇能高高豎起身體的2/3,並且張開黑色的大口發動攻擊,身長3米的黑曼巴蛇攻擊時能咬到人的臉部。 

黑曼巴蛇也許是非洲最致命的蛇之一,攻擊性很強,採用的是神經毒素,靠攻擊獵物的神經系統而令其麻痹。平均來說,10-15毫克的黑曼巴蛇毒液就可以殺死一個成年人,而黑曼巴蛇的毒液量為100-120毫克,最多可達200毫克,這足夠殺死13-20個人或一匹重600公斤的長頸鹿,因此被黑曼巴蛇咬傷的後果是相當嚴重,通常在被咬後一個小時之內就會死亡,而最快的死亡時間能達到被咬後15-30分鐘內立即死亡。

分布: 非洲南部 

黃金眼鏡蛇

別名:好望角眼鏡蛇。主要以小型哺乳動物為食,亦會捕食青蛙、蜥蜴。除此之外,黃金眼鏡蛇偶然也會溜入農舍里,捕捉雞、鴨等家禽。

黃金眼鏡蛇是非洲最致命的大型毒蛇之一,個體平均長度為1.2-1.5米,也有見過1.8米長的個體。黃金眼鏡蛇雖既不是非洲分布最廣的毒蛇,也不是非洲最長的毒蛇(它只分布在非洲的西南端一個人口稠密的地區),但卻是造成非洲蛇傷最多的毒蛇之一。多數在南非那裡的居民都是農民,因此黃金眼鏡蛇除了對人造成了很大的騷擾外,對牲畜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毒性 黃金眼鏡蛇採用的毒素,和其他眼鏡蛇一樣是神經毒素。而黃金眼鏡蛇的毒性在眼鏡蛇家族中,算是最劇烈的成員之一,主要是襲擊敵人的呼吸系統,通常在2小時內,受害者會因呼吸困難而死去。其攻擊一次產生的毒液足以殺死600人。

主要分布在南非,波茨瓦納,納米比亞;乾草原及半沙漠地帶。

喜瑪拉雅白頭蛇

又名:白頭蝰

喜瑪拉雅白頭蛇是中國毒蛇中最毒的一種,也是蝰蛇科最原始的成員,神秘而恐怖非常罕見。在青藏高原一帶曾經出現過。屬於白頭蝰亞科(學名:Azemiopinae)是爬蟲綱有鱗目蛇亞目蝰蛇科下的一個單型亞科,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首位發現喜瑪拉雅白頭蛇的是一名歐洲探險家李奧拿度·費亞,直至1888年生物學者保蘭格(GeorgeAlbertBoulenger)正式將白頭蝰屬命名為(Azemiops)。喜馬雅白頭蛇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蛇種。

毒性是神經毒,在人體內會引致痛苦、腫脹、高血壓、反胃、腹痛、睏倦、四肢麻痹、不省人事,最終死亡。而沒有立即使用藥物治療的被咬者必定死亡

全長600~800mm。具管牙的毒蛇,管牙較短小,無頰窩。背面黑褐色,具10~15+3~4對硃紅色橫斑,左右橫斑交錯排列或在背中線彼此相遇;腹面橄欖灰色,散以小白點。頭部與頸背淡黃白色,具深褐色斑紋。

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西藏、陝西、甘肅、廣西其他國家分布於緬甸與越南北部。

喜馬拉雅白頭蛇是蝰科中的原始類群,只有單屬獨種,在研究管牙類毒蛇的起源與演化上佔有重要的位置,它主要分布於中國,但數量稀少,應予積極保護。在中國分布的範圍雖廣,但較為罕見,本世紀以來,中國國內有記載的標本約50號。

綠森蚺

亞馬遜河一帶最具傳說性的蛇,相傳亞馬遜河有一個部落的族人在森林深住遇到了一堵牆,牆體實在太高無法翻越,於是就沿著牆一直走,走了兩天兩夜終於走到牆的盡頭,但是卻發現原來是一條綠森蚺的頭。傳說終歸是傳說,但能配上這種傳說的蛇不容小窺,事實上綠森蚺的個體在蛇類中非常龐大

別 名:綠水蟒

英 名:Green Anaconda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棲蟒蛇之一,雌性比雄性大,最長超過10米,重225公斤以上;蛇身粗如人體,喜歡在水底下活動,以水鳥、龜、水豚、貘等動物為食。曾有記錄片綠森蚺把長達2.5公尺的鱷魚緊緊纏繞,窒息致死,然後整隻吞下。

全世界到處都可以聽到有關巨型綠森蚺攻擊并吞食人類的傳說。但真正有關巨蛇的恐怖故事,其實全都來自亞馬遜雨林深不可測的幽暗水域。因其體型太過龐大,所以必須靠水的浮力支撐其體重,所以森蚺都是游泳高手,以任何哺乳類為食,甚至獵食鱷魚,沒有天敵,卵胎生

分布於亞馬遜河、南美洲的沼澤

納米比亞沙漠測行蛇

納米比亞沙漠測行蛇是屬於脊索動物門蛇亞目的一種爬蟲類冷血動物,身體細長,四肢退化,無足、無可活動的眼瞼,無耳孔,無四肢,無前肢帶,身體表面覆蓋有鱗。是一種毒蛇 

澳大利亞太攀蛇

世界上最毒的陸地蛇

太攀蛇亞種有:澳大利亞太攀蛇(體色為褐色,頭部顏色稍淡,分布於澳洲北部) ,新幾內亞太攀蛇 (體色為烏黑色或褐色,並有一條沿著背脊的橘色條紋,分布於新幾內亞)

學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英名:Coastal Taipan

太攀蛇屬於蝙蝠蛇科(Elapidae)。它是致命的一種毒蛇,個頭很大,體長約2-3.5米,身體強壯,並能分泌致命毒液,具有神經毒素、心臟毒素,這種毒蛇一咬的烈性毒素約有110毫克,一次排出的毒液足夠殺死50萬隻老鼠,殺死100人左右。幾乎具有核武器的殺傷力,與貝爾徹海蛇齊名堪稱世上最毒的蛇,毒性還要比眼鏡王蛇強100倍,太攀蛇的毒素能引起嘔吐,血液凝固,並會停止人心臟的跳動。但是,因為此蛇分布於人跡罕至的荒漠,性格比較溫和看見人會主動避讓,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死於這種蛇咬傷的紀錄。

貝爾徹海蛇——世界上第一毒的蛇

學名:Hydrophis belcheri 英文名:belcheri sea snake 

目前世界上約有600餘種蛇有毒,陸地上最毒的蛇是分布於澳洲北部和新幾內亞的太攀蛇,一條蛇的毒液能毒死50萬隻老鼠,貝爾徹海蛇的毒性比太攀蛇大許多倍。但其性情卻頗為溫和,除非受到包含強烈敵意的對待才會進行咬擊。這些咬擊事件,通常發生於漁民捕魚收網的時候。再者,貝爾徹海蛇的毒牙功效不大,所能分泌的毒液量也不多。基於各種因素,它並沒被認為是高度危險的蛇類。 但是,在處理此蛇時,仍需要小心。

它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西北部的阿什莫爾群島的暗礁周圍。

葡萄樹蛇

又名北美葡萄樹蛇

生活在北美洲的葡萄樹上,有劇毒!且顏色形狀和樹葉很相似,如果碰到它為發動攻擊!速度很快,難以躲避!且毒素為神經毒素,如不及時治療會危及生命。

變色蛇

變色蛇是卡普阿斯泥蛇的一種,是近5年來發現的首例新蛇種,科學家在印度尼西亞勿洞克里洪國家公園的卡普阿斯河附近濕地里發現,因此為它命名為「卡普阿斯泥蛇」。它是一種毒蛇

彩虹蟒 

學 名: Epicrates cenchria,屬於蚺蛇科 ,長約2米,因受日光照射時會發出虹光。鱗片相當平滑,因頸部較細的緣故頭部可明顯的區別出來。位於唇鱗的熱窩亦十分發達。棲息環境廣佈於森林及其周邊的熱帶草原區。

分 布: 哥斯大黎加至阿根廷間。

澳洲老虎蛇

學名:Notechis Ater 

澳洲老虎蛇是澳洲十大毒蛇之一,分泌強烈的神經毒素、凝固劑、溶血素及蛇類特有的肌肉毒素,其毒性能躋身世界最強烈的蛇毒之列,被咬後,除了傷口劇痛之外,從傷口附近延伸的毒素更會令足部及頸部出現痛楚,身體感到麻痹、出汗,隨即開始呼吸困難及局部肢體癱瘓。即使有有效的抗蛇毒素,但如果不立即治療的話,致命率仍高達45%。 體長約1.2米。棲息於沙丘、海灘、草叢等地, 以兩棲類、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分布:澳洲東南部 - 塔斯梅尼亞島 

雞冠蛇

這種蛇在我們當地鄉下有濃厚的傳說性,見過的人當真是屈指可數,LZ的媽媽說在我們那樹林下的田裡也曾見過這種蛇,當時她嚇得轉身就跑。

其實是否真有此蛇我也未知

它頭長火紅雞冠,體色各異,異常迅猛,奇毒無比,可直立上身,發出怪聲,叫聲如母雞「咯咯咯」,會騰空飛行,長一米多。是一種無腳且頭頂帶紅冠的蛇。一般百姓認為,雞冠蛇是成精了,不能打,誰打它,誰就會碰到霉運。

據說有些會主動攻擊人,有些則不會。攻擊時雞冠狀物便由紅變紫。據說一旦人惹它之後它就會跳起來比人高,沒它高就死定了,如果你比它高它就不敢來追自己就會逃,不會傷人。對付它的辦法就是趕快脫下一隻鞋往空中一拋,蛇看了就會趕緊掉頭而去。

雞冠蛇,頭如雄雞有冠。身長尺余,圍可數寸,中人必死。會稽山下有之。釋文:蛇頭像雄雞一樣長個肉冠,身長一尺多,粗大約幾寸,咬中人一定死。會稽山 下有這種蛇。(摘自《錄異記》)

莽山烙鐵頭

有「蛇中熊貓」之稱

俗名:小青龍、白尾蛇

全長可達2米。具管牙的毒蛇。是蛇亞目蝰蛇科下的一個有毒蛇種,主要分布於中國的湖南省。這個品種的蛇並非屬於眼鏡蛇屬,然而卻跟一些眼鏡蛇一樣,能噴射毒液因而聞名。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莽山烙鐵頭蛇頭部呈三角形,形如一塊烙鐵。尾部呈白色,因此又被稱為莽山白尾蛇。通身通身黑褐色,其間雜以極小黃綠色或鐵鏽色點,構成細的網紋印象;背鱗的一部分為黃綠色,成團聚集,形成地衣狀斑,與黑褐色等距相間,縱貫體尾;左右地衣狀斑在背中線相接,形成完整橫紋或前後略交錯。

分布:我國特有蛇種。目前僅知分布於我國湖南省宜章縣境內莽山自然保護區幾千公頃的狹小範圍內。但是據說2007年在韶關發現廣東第一條雄性——莽山烙鐵頭蛇,未知真假。

舉報
推薦閱讀:

四面佛【圖】
【圖看兩會】- 共和國的部長們
【圖文】人生要學會隨緣

TAG:科普 | 直播 |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