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鑒賞專題
古代詩歌鑒賞專題複習
【考綱解讀】
1、2012年《考試說明》的要求是:
2、近年來,頻繁出現的考查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⑴解說詩句,理解詩意;⑵分析結構層次;⑶領會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技巧;(4)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感情;(5)賞析詩歌語言;(6)賞析作者觀點態度。
3、命題規律:(1)選取的詩歌更趨開放性,象遼、金、明等。(2)難度有所下降,題目設置更規範。
古代詩歌鑒賞:形象鑒賞
【考點精講】
1、什麼是詩歌的形象?
形象又稱藝術形象,在詩歌中也稱意象,就是指詩人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和自然景物。
詩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詩人(或稱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詩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從把握形象方面分析,設題為人物形象的見聞、言行、心情、品質、追求等,後者會再加上人物的身份類別判斷;和其他考點交叉,會設題為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語言特點以及對該形象的評價等。
蘊含某種品質或思想的物象。出題方面為:物象的特點、蘊含的品質或寄託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評價、塑造的方法、語言特點等。
2、詩歌中常見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細節刻畫、烘托、對比襯托、比興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於事。
一、鑒賞詩歌的人物形象
(一)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知人論世,結合背景。
2、把握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心理等細節描寫。
3、注意景物、典故、修辭等對人物情感的豐富性。
(二)詩詞中常見的幾種人物形象
以人物自身分類
1、少女
2、思婦
3、客居者
4、軍旅者
5、隱居閑適者
6、登高者
以人物情感分類
1、憂國憂民、心繫社稷的形象
2、歷經磨難、堅持追求的形象
3、胸懷寬廣、豪放洒脫的形象
4、轉戰沙場、捨身保國的形象
5、寂寞愁苦、身世飄零的形象
6、孤傲高潔、堅持操守的形象
7、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
8、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
9、慷慨憤世、矢志報國的形象
10、送別友人、思念故鄉的形象
11、反對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12、重情重義、兒女情長的形象
13、辛苦勞作、純樸善良的形象
二、鑒賞詩歌的事物形象
三、鑒賞詩歌的景物形象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鑒賞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時,往往要聯繫鑒賞詩人的形象,這兩者是一致的。
景物類型包括:景物描寫(季節、時令、地域等)、場面描寫(農事、戰爭、狩獵、離別等)、色彩描寫。
鑒賞此類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寫景物的自然屬性為依據,挖掘其社會屬性(作者藉以抒發的感情、表達的寓意等)。
常見古典意象對應情感簡介:
1、離愁別緒:楊柳(曲)、欄(闌)干
2、懷鄉思人:青鳥、杜鵑、歸鳥、落梅(梅花落)、鴻雁、雙鯉、搗衣、明月、蒓魚魲膾、關山浮雲、蟋蟀等。
3、愁苦煎熬:寒蟬、梧桐、芭蕉、芳草、猿啼、杜鵑、楓葉、落木、微雨、流水、斜陽等
4、高潔脫俗:梅、蘭、竹、菊、松、梅、玉、蟬、連、芷、冰雪、鴻鵠、三徑等。
5、純真愛情:蓮、絲、紅豆、鴛鴦、織錦、連理枝、比翼鳥等。
6、戰爭紛亂:投筆、長城、樓蘭、柳營、請纓、戰馬、狼煙、胡塵、鐵騎等。
7、自由閑適:魚、浮雲、村煙、鳥鳴、雞啼、犬吠等
一、語言內容
(一)從內容的角度可以分為:意象語言、情感語言、象徵語言、特定稱謂語言
1.意象語言:諸如松、竹、梅、菊一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象徵意義,象徵人高潔的品格,詩人常藉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其他常見意象如桃花象徵美人、鳥象徵自由等。
2.情感語言:「悲」「孤」「哭」「愁」等詞語能直接表露感情。還有間接表露的,如「冷」「涼」「衰」「調」「殘」「風雨」「楓葉」「寒霜」等。
3.象徵語言: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有些是全詩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如「鷹」「馬」「鯤鵬」象徵高原的志向,「浮雲」「南山」象徵閑適隱居。
4.特定稱謂語言:如「秋水」指眼睛,「盜泉」舊時常喻不義之財,「鴻雁」指書信等等。
二、語言特點
(一)風格特點
1、清新: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2、平淡(質樸、自然):其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辭藻的華麗,顯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平淡之中蘊涵著深意。
3、絢麗:
4、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後期的詞。
5、悲慨: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於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鬱結,憤慨不平。
6、雄奇:氣勢雄偉,立意奇特。
7、奔放:直率有氣勢
8、沉鬱: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著凝重深沉的憂鬱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詩律和鏗鏘的音韻。
(二)結構特點
在詩文中,有一些特殊結構形式的詞,常能出現特殊的表達效果。
1.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或是起強調作用。
2.倒裝:一般表強調。
3.意象名詞羅列:使描寫更像特寫鏡頭,能營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楊柳岸曉風殘月」。
(三)鍊字
「詩聖」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不同時代詩人追求的一面藝術旗幟。我國古代詩人對鍊字各有所感:
借問因何太瘦生,只為從來作詩苦。(李白)
夜吟曉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
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杜荀鶴)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盧延讓)
鍊字歷來都是詩家極為重視的,我們可從以下方面著手加以分析。
1、看詞性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直」展現了挺拔堅毅之美,「園」襯托在萬里戈壁背景上,給人以蒼茫之感。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輕」寫出花落時的飄逸、無聲的狀態,「細」寫出了雨的「小」「密」從而體現了愁之多。
2、看描寫對象
【注】子規:即杜鵑,又名蜀魄、蜀魂、催歸,相傳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詩第二聯中的「空」字極富韻味。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
答案:「空」字既傳神的描繪出貪夫卷聽卻不得不聽的矛盾之態,又形象地表達出了貪夫徒勞無奈、難以排遣的惆悵之情
3、看錶現手法
[注]
4、看文學典故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難歸的悲傷。
語言的表達效果往往和內容形象相聯繫。
1.為形象服務:寫出形象的特點,使他(或它)生動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備。
2.為主題服務: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3.為意境服務:能營造出有一定特點的意境,從而傳達出作者的思想(包括理想和追求)、感情及精神境界。
【注】常見詩詞意象典故見附表
詩歌的表達技巧,又稱詩歌的藝術手法。它是在進行詩歌創作活動時所運用的技巧或手法。一般包括五方面:表達技巧、表現手法、行文結構、修辭手法、抒情方式。
二、表現手法
1、渲染。詩歌中的渲染就是加濃形象,即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渲染屬於正面描寫,往往是一兩句話可以了結的,詩人卻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敘。
2、烘托。即烘雲托月,在詩歌創作中,指從側面著意描寫,通過特定的環境氣氛的描寫,以突出人物某種心緒或實現人物形象的寫法。通常是以物(客觀自然環境)烘託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徵。
①正襯:用相同的東西襯托,諸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以美襯美,以丑襯丑之類。
②反襯:以相反的東西襯托,諸如以動襯靜,以靜襯動,以苦襯樂,以樂襯苦,以丑襯美,以美襯丑等等。
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4、對比。詩歌中的「對比」,是指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並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現某種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6、動靜結合。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動靜相對,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7、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前者指現實的景、事與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後者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好處是,①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上片除「念、闊」外,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捨。②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③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④可以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並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詩人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三四句「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裡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凄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麼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8、用典。有引用前人詩句和用事兩種。前者即「引用、化用」,可以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產生聯想而尋意於言外,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9、聯想和想像。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繫起來造成一個典型。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
10、托物言志、感物抒懷。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特點是,隱晦的表情達意,含蓄蘊藉;似在詠物,實為表志;物耶人耶,融為一體;一般兼用了「象徵」手法。
如陸遊《卜運算元·詠梅》
11、借古諷今。借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方面的經驗教訓,作為現實社會某方面的借鑒。借古是為了諷今,觀今鑒古,兩相對照,或頌古非今,或貶古刺今。
另外常見的表現手法:類比、懸念、設問、以小見大、點面結合、抑揚結合、畫龍點睛、跌宕起伏、委婉含蓄、卒章顯志、開門見山、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遠近高低相結合等。
三、行文結構
詩歌中常見常考的行文結構主要有開門見山、卒章顯志、欲揚先抑(欲抑先揚)、以景結情、無理而妙、翻因為果等。
1、開門見山。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一二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與「客行」的悲傷,統領全篇,概括性很強。
2、卒章顯志。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兩句,寫出夢慨嘆:蔑視權貴。揭示全詩主旨。又如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統治者壓迫人民的本質。
3、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又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4、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如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最後兩句寫山上望見實景,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又如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詩人敘事時只寫淫樂不寫敗亡,這種以景結情的手法餘味無窮,耐人尋味。
5、無理而妙。「無理而妙」的說法是清代詞論家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對唐代詩人李益和宋代詞人張先的詩詞作評論時概括出來的。其云:「唐李益詩曰:『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子野《一叢花令》末句云:『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此皆無理而妙。
6、翻因為果。翻因為果,簡單地說,就是顛倒因果。一般來說因果倒置是錯誤的,但古詩里的翻因為果,是為了增添一種意趣,所以有其合理性和藝術價值。翻因為果的技巧,可使詩歌環環相扣,句句相承,極盡曲折之妙,增添了詩的意趣。韓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
四、修辭手法
五、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又稱直抒胸臆。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表明愛憎態度的抒情方式。例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詩以慷慨悲涼的基調,通過登幽州台直接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2、借景抒情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借景抒情又分為:以樂景襯樂情、以哀景襯哀情、移情於景(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以樂景襯哀情、以哀景襯樂情(欲揚先抑)。
3、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例如,虞世南《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涵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頌和詩人的高度自信。
4、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悲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藉此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例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借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5、用典抒情。借用典故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諷刺時事,或感時傷世、憂國憂民、壯志難酬、報國無門,或知音難覓、孤獨寂寞、前途渺茫,或感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或嚮往大自然、渴望歸隱田園,等等。抒情含蓄而自然,又充分表達情感。
6、借古諷今: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例如,劉禹錫的《台城》:「台城六代競奢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全詩以台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與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二)情與景
在古典詩歌中,情和景的交融有以下幾種形式:
1、情隨景生,也叫觸景生情,古人也稱「無我之境」,詩人寫作之前沒有什麼情思意念,只是偶然遇到某種景物,忽有所悟。於是某種情思油然而生,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
2、緣情寫景,也稱移情入景,古人稱之為「有我之境」,指的是詩人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接觸外界景物,並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用清代學者王國維所說就是「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杜甫《春望》中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首詩中的花、鳥就帶著詩人鮮明的主觀情感。
3、寓情於景。有些詩,全篇不露絲毫情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附著於景。乍看起來句句寫景,而實際上「一切景語皆情語」,且看白居易《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柳湖松島蓮花寺,
4、景略情濃。這與寓情於景恰好相反,全篇都是作者直抒胸懷,看起來好象是有情而無景,不具有詩的意境,實際上在濃郁的直接抒情中,景雖然略了,但意境卻很完美,如唐代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
5、情景分列。在一首詩中,情與景的界線有時分得很清楚,先情後景或先景後情。表面上看來情與景的結合似乎不夠縝密融洽。實際上,情與景互相襯托,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形似分開實則一致,如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難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詞上闋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爽人耳目,沁人心脾。置身於這樣的環境,詩人靈感頓發,於是下闋中迸發出詩人感奮的議論: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在這裡,「情」「景」相為表裡,融為一體。
總之,在詩歌創作中,情與景關係十分密切,情語緣景語而厚,景語因情語而活,情景交融,意與境渾,這是古今詩歌作者刻意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樣也就成了我們鑒賞詩歌所必須抓好的一把鑰匙。
六、描寫手法
1、白描
3、象徵
4、襯托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這首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的前兩句寫景,簡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馳的風景畫。以樂景襯哀情,極寫春景之美,更能反襯出歸心的殷切和鄉思之深。
5、烘托
6、對比
7、渲染
8、動靜結合
9、正側結合
10、虛實結合
11、細節描寫
後兩句就把詩人複雜的心理形象的表現了出來。
12、色彩的渲染
13、視角、感覺的變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