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鑒賞專題

 古代詩歌鑒賞專題複習

【考綱解讀】

1、2012年《考試說明》的要求是:

2、近年來,頻繁出現的考查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⑴解說詩句,理解詩意;⑵分析結構層次;⑶領會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技巧;(4)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感情;(5)賞析詩歌語言;(6)賞析作者觀點態度。

3、命題規律:(1)選取的詩歌更趨開放性,象遼、金、明等。(2)難度有所下降,題目設置更規範。

古代詩歌鑒賞:形象鑒賞

【考點精講】

1、什麼是詩歌的形象?

形象又稱藝術形象,在詩歌中也稱意象,就是指詩人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和自然景物。

詩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詩人(或稱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詩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從把握形象方面分析,設題為人物形象的見聞、言行、心情、品質、追求等,後者會再加上人物的身份類別判斷;和其他考點交叉,會設題為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語言特點以及對該形象的評價等。

蘊含某種品質或思想的物象。出題方面為:物象的特點、蘊含的品質或寄託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評價、塑造的方法、語言特點等。

2、詩歌中常見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細節刻畫、烘托、對比襯托、比興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於事。

一、鑒賞詩歌的人物形象

(一)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知人論世,結合背景。

2、把握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心理等細節描寫。

3、注意景物、典故、修辭等對人物情感的豐富性。

(二)詩詞中常見的幾種人物形象

以人物自身分類

1、少女

   形象:或直率、大膽、潑辣,或嬌羞、靦腆、怯弱,或可愛、天真、青純,或機靈、聰慧、智巧。

   情感:對愛情的執著追求、熱切嚮往,對愛情出現時的驚喜、喜悅,羞怯、靦腆,遲疑、擔心。

2、思婦

   形象:丈夫遠遊或出征,自己獨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時,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樓憑欄,感慨諸多。

    情感:對丈夫的思念、牽掛,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獨寂寞,春光難留、青春易逝的傷感;戰爭對百姓的傷害,希望家人團聚,嚮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                                                            

     形象:宦遊在外、貶謫他鄉或遠遊異地者,春秋季節或傳統節日,懷鄉思遠,對景傷情。

      情感:對家鄉及親人的思念,旅途的艱辛凄苦,客居的孤獨寂寞;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仕途坎坷的感嘆;關注民生,擔憂國事,心系朝廷;隨遇而安,閑適淡然,曠達不拘。

4、軍旅者

      形象:身處軍營的將士或取道邊塞的詩人,看到環境惡劣的險水高山,雄渾悲壯、凄涼肅殺的戰場,或開赴前線的浩蕩軍隊,心有所感者。

    情感:身處邊關者對家鄉及親人的思念,戍邊生活的枯燥艱辛,戰場的悲壯,戰爭的殘酷;黷武恃強的不滿,將軍貪功無能,只知享樂,不知體恤的怨憤;盛讚高昂的士氣,盛大的軍容,勇猛無敵,殺敵報國,保衛國家,建功立業者。

5、隱居閑適者

       形象:多為謫居離職、悠遊閑居、仕途無望或不屑為官者。

       情感:喜愛自然山水、自然真趣,嚮往和平寧靜、閑適自得的隱居生活;體現了遺世獨立、樂觀曠達、與世無爭、瀟洒飄逸的情懷;歌頌勞動生活,質樸勤勞的百姓及與百姓的深厚情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黑暗腐敗官場的厭惡;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深受排擠的苦悶憤恨。

6、登高者

       形象:以思婦、青年志士和仕途不暢者(被貶或不仕的中老年者)

       情感:思婦———(見上2) 

             青年———遠大抱負、以才自許、建功立業、報效國家  

             中老年———壯志難酬、抱負不展、備受排擠、老而無成、知音                          缺少、針砭時弊、思鄉懷遠。    

以人物情感分類

1、憂國憂民、心繫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寫一片蕭條的景象,而詩人感時落淚,展現了其憂國憂民、心懷社稷的形象。

2、歷經磨難、堅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離騷》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再現了一位不願同流合污,不低頭,不屈服,執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懷寬廣、豪放洒脫的形象    如蘇軾《定風波》中「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讓我們看到了詞人在風雨中拄著竹杖,穿著芒鞋,吟嘯徐行豪放洒脫的形象。

4、轉戰沙場、捨身保國的形象    如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我們彷彿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載不變的雄偉戰士,戰爭的艱辛與磨難不能改變他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飄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聲聲慢》中,我們看到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弔、漂泊江南的形象。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國之痛、孀居之悲。淪落之苦。

6、孤傲高潔、堅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淡於富貴、傲視權貴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7、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    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如王維。《山居秋暝》通過對晚秋時節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喜愛。

8、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    如陸遊《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大志落空,奮鬥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年華不再,衰鬢先斑!一位悲愴、鬱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寫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的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9、慷慨憤世、矢志報國的形象    陸遊和辛棄疾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鮮明。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

10、送別友人、思念故鄉的形象    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1、反對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車行》則是體察人民痛苦,反對戰爭的情感。

12、重情重義、兒女情長的形象    如杜牧《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將有情人別離時獨特的表情生動地表現了出來,詩中兩位依依惜別的多情人形象纏綿深摯,別有一番風神韻致。

13、辛苦勞作、純樸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一個年邁而善良的賣炭翁的肖像,勞動之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這樣一個最下層的勞動者多麼生動、感人,令人扼腕悲嘆。

二、鑒賞詩歌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指詩人藉助於具有某種特定內涵的事物來表現自己心跡或某種情感。其常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懷、象徵等手法。

       情感:不被理解、孤獨寂寞、缺少之音;高潔清高、孤傲不羈、胸懷坦蕩;不畏強權、永不屈服、堅貞正直;遠大志向、建功立業、一展抱負;惜春傷秋、懷鄉思人、百無聊賴;自然情趣等。

三、鑒賞詩歌的景物形象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鑒賞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時,往往要聯繫鑒賞詩人的形象,這兩者是一致的。

景物類型包括:景物描寫(季節、時令、地域等)、場面描寫(農事、戰爭、狩獵、離別等)、色彩描寫。

鑒賞此類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寫景物的自然屬性為依據,挖掘其社會屬性(作者藉以抒發的感情、表達的寓意等)。

常見古典意象對應情感簡介:

1、離愁別緒:楊柳(曲)、欄(闌)干 、鷓鴣、祖帳、長(短、謝、勞勞)亭南浦、霸陵等。 

2、懷鄉思人:青鳥、杜鵑、歸鳥、落梅(梅花落)、鴻雁、雙鯉、搗衣、明月、蒓魚魲膾、關山浮雲、蟋蟀等。

3、愁苦煎熬:寒蟬、梧桐、芭蕉、芳草、猿啼、杜鵑、楓葉、落木、微雨、流水、斜陽等

4、高潔脫俗:梅、蘭、竹、菊、松、梅、玉、蟬、連、芷、冰雪、鴻鵠、三徑等。

5、純真愛情:蓮、絲、紅豆、鴛鴦、織錦、連理枝、比翼鳥等。

6、戰爭紛亂:投筆、長城、樓蘭、柳營、請纓、戰馬、狼煙、胡塵、鐵騎等。

7、自由閑適:魚、浮雲、村煙、鳥鳴、雞啼、犬吠等

 

         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

一、語言內容

(一)從內容的角度可以分為:意象語言、情感語言、象徵語言、特定稱謂語言

1.意象語言:諸如松、竹、梅、菊一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象徵意義,象徵人高潔的品格,詩人常藉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其他常見意象如桃花象徵美人、鳥象徵自由等。

2.情感語言:「悲」「孤」「哭」「愁」等詞語能直接表露感情。還有間接表露的,如「冷」「涼」「衰」「調」「殘」「風雨」「楓葉」「寒霜」等。

3.象徵語言: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有些是全詩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如「鷹」「馬」「鯤鵬」象徵高原的志向,「浮雲」「南山」象徵閑適隱居。

4.特定稱謂語言:如「秋水」指眼睛,「盜泉」舊時常喻不義之財,「鴻雁」指書信等等。

 

二、語言特點

(一)風格特點

1、清新: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平淡(質樸、自然):其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辭藻的華麗,顯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平淡之中蘊涵著深意。

     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看來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蘊涵著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評其詩「平淡而思致」。

3、絢麗: 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觀山水圖》「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4、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後期的詞。 

    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本意在於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悲慨: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於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鬱結,憤慨不平。

    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6、雄奇:氣勢雄偉,立意奇特。

    如李賀《夢天》中的「遙看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是說九州小的象九個煙點,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氣勢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將滾滾長江與歷史長河融為一體,凸現了歷史蕩滌千古風流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

8、沉鬱: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著凝重深沉的憂鬱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詩律和鏗鏘的音韻。

    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二)結構特點

在詩文中,有一些特殊結構形式的詞,常能出現特殊的表達效果。

1.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或是起強調作用。

2.倒裝:一般表強調。

3.意象名詞羅列:使描寫更像特寫鏡頭,能營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楊柳岸曉風殘月」。

(三)鍊字

「詩聖」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不同時代詩人追求的一面藝術旗幟。我國古代詩人對鍊字各有所感:

借問因何太瘦生,只為從來作詩苦。(李白)

夜吟曉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

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杜荀鶴)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盧延讓)

鍊字歷來都是詩家極為重視的,我們可從以下方面著手加以分析。

1、看詞性

  一般來說,詩歌中最要緊的地方往往落在動詞、形容詞和副詞這三類詞語上,根據這三類詞語的語法特點分析,動詞主要表現描寫對象的動態變化,強調過程及變化;形容詞主要表現描寫對象的性質狀態,跟動詞比較,形容詞主要著眼對象的靜態;副詞主要表現描寫對象的程度範圍。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直」展現了挺拔堅毅之美,「園」襯托在萬里戈壁背景上,給人以蒼茫之感。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輕」寫出花落時的飄逸、無聲的狀態,「細」寫出了雨的「小」「密」從而體現了愁之多。

2、看描寫對象

     古人寫詩,「看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於海」,這裡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寫作對象,也就是詩人在詩歌中描寫的特定意象,我們在分析詩人鍊字的時候,不要捨近求遠,有時答案就在寫作對象詩句當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視了這個最簡單的現象。 

                         子 規【注】

                                         [元]曹伯啟

                   蜀魄曾為古帝王,千聲萬血送年芳。

                   貪夫倦聽空低首,遠客初聞已斷腸。

                   錦水春殘花似雨,楚天夢覺月如霜。

                   催歸催得誰歸去,唯有東郊農事忙。

【注】子規:即杜鵑,又名蜀魄、蜀魂、催歸,相傳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詩第二聯中的「空」字極富韻味。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

答案:「空」字既傳神的描繪出貪夫卷聽卻不得不聽的矛盾之態,又形象地表達出了貪夫徒勞無奈、難以排遣的惆悵之情

3、看錶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極為豐富,常見的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起興、映襯、抑揚、雙關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詩歌的鍊字時,如果能夠從表現手法切入,先點明作者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然後分析使用這種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                                鷓鴣天   【金】王寂

 秋後亭皋①木葉稀,霜前關塞雁南歸。曉雲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機②,沙鷗相對不驚飛③。柳溪父老應憐我,荒卻溪南舊釣磯。

[注] ①亭皋:水邊的平地。②忘機:消除機心。機心,巧詐之心。③沙鷗相對不驚飛:白居易詩云「有喜鵲頻語,無機鷗不驚」。

 (1)「曉雲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兩句寫出了山水的變化,請分析其巧妙之處。

 答案示例: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山水的變化。寫出了曉雲散去後山峰的清秀,暗含著曉雲瀰漫時想像中山峰的壯闊;既表現出夜裡下雨之後的寬闊,又暗含著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狹。

4、看文學典故                                                             古代詩歌本身就是文化品位很高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詩人在寫作過程中往往會將大量的文化知識巧妙地熔鑄在詩歌里,如果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重視文化知識的積累,在考試的關鍵時刻結合詩歌進行理解,就能左右逢源。                                     送人歸京師① 陳與義②

                        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

                        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注】①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陳與義:南宋初年愛國詩人,河南洛陽人。

(1)指出詩中「子規」意象的含義。(2分)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難歸的悲傷。 【解析】本題難度不大。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傳說為蜀帝杜宇 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藉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三、表達效果

語言的表達效果往往和內容形象相聯繫。

1.為形象服務:寫出形象的特點,使他(或它)生動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備。

2.為主題服務: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3.為意境服務:能營造出有一定特點的意境,從而傳達出作者的思想(包括理想和追求)、感情及精神境界。

【注】常見詩詞意象典故見附表

          古典詩歌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詩歌的表達技巧,又稱詩歌的藝術手法。它是在進行詩歌創作活動時所運用的技巧或手法。一般包括五方面:表達技巧、表現手法、行文結構、修辭手法、抒情方式。

 一、表達方式 

   在現代作品中,基本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在古代詩歌中主要有描寫、抒情兩類。(描寫、抒情將在下文講解)

二、表現手法

1、渲染。詩歌中的渲染就是加濃形象,即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渲染屬於正面描寫,往往是一兩句話可以了結的,詩人卻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敘。

     如漢樂府民歌《江南可採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通過渲染,把水上採蓮的畫面和人們採蓮時歡愉的情緒活靈活現地顯示在人們面前。

2、烘托。即烘雲托月,在詩歌創作中,指從側面著意描寫,通過特定的環境氣氛的描寫,以突出人物某種心緒或實現人物形象的寫法。通常是以物(客觀自然環境)烘託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徵。

    李白有《聽蜀僧睿彈琴》一詩:「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聽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此詩末兩句寫由於專心聽琴,不知不覺間,碧山已為暮色籠罩,秋雲也重重地暗下來。它從一個側面烘托出蜀僧睿琴聲的美妙和琴藝的不凡。

  齊已有《早梅》一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此詩以「禽窺素艷來」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現出早梅之素艷。

3、襯托。側面描寫方法中,除了用旁觀者的反應進行烘托之外,用彼物來襯托此物(即通常所說的襯托)也是詩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有時也被稱為烘托。襯托有兩種:

①正襯:用相同的東西襯托,諸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以美襯美,以丑襯丑之類。

②反襯:以相反的東西襯托,諸如以動襯靜,以靜襯動,以苦襯樂,以樂襯苦,以丑襯美,以美襯丑等等。

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迴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4、對比。詩歌中的「對比」,是指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並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現某種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對比」和「襯托」的區別在於: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

5、象徵。藉助某一具體形象,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其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種類似,使被象徵物的某一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徵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

6、動靜結合。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動靜相對,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如王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班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第二句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7、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前者指現實的景、事與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後者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好處是,①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上片除「念、闊」外,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捨。②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③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④可以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並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詩人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三四句「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裡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凄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麼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8、用典。有引用前人詩句和用事兩種。前者即「引用、化用」,可以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產生聯想而尋意於言外,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繁華景象,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景,是實寫,寄予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後者指是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好處是,使語言精鍊,內容豐富,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來歷。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孫權、劉裕、宋文帝、佛狸、廉頗5個典故。

9、聯想和想像。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繫起來造成一個典型。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 

     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義。

10、托物言志、感物抒懷。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特點是,隱晦的表情達意,含蓄蘊藉;似在詠物,實為表志;物耶人耶,融為一體;一般兼用了「象徵」手法。

如陸遊《卜運算元·詠梅》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繞花身,身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著雪,絕勝南陌碾成塵」兩首,分別用「梅花」「杏花」象徵著不隨俗,出類拔萃、性格堅強的人,是詩人自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寫照。

11、借古諷今。借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方面的經驗教訓,作為現實社會某方面的借鑒。借古是為了諷今,觀今鑒古,兩相對照,或頌古非今,或貶古刺今。

     如李商隱的《隋宮》 :「 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此詩諷詠隋煬帝奢侈嬉遊之事。首二句寫煬帝任興恣游,肆行無忌,且濫殺忠諫之士,遂伏下殺身之禍。次二句取裁錦一事寫其耗費之巨,將一人與舉國、宮錦與障泥和船帆對比,突出煬帝之驕奢淫逸。然而全詩無一議論之語,於風華流美的敘述之中,暗寓深沉之慮,令人鑒古事而思興亡。 

另外常見的表現手法:類比、懸念、設問、以小見大、點面結合、抑揚結合、畫龍點睛、跌宕起伏、委婉含蓄、卒章顯志、開門見山、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遠近高低相結合等。

三、行文結構

詩歌中常見常考的行文結構主要有開門見山、卒章顯志、欲揚先抑(欲抑先揚)、以景結情、無理而妙、翻因為果等。

1、開門見山。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一二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與「客行」的悲傷,統領全篇,概括性很強。

2、卒章顯志。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兩句,寫出夢慨嘆:蔑視權貴。揭示全詩主旨。又如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統治者壓迫人民的本質。

3、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又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4、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如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最後兩句寫山上望見實景,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又如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詩人敘事時只寫淫樂不寫敗亡,這種以景結情的手法餘味無窮,耐人尋味。

5、無理而妙。「無理而妙」的說法是清代詞論家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對唐代詩人李益和宋代詞人張先的詩詞作評論時概括出來的。其云:「唐李益詩曰:『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子野《一叢花令》末句云:『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此皆無理而妙。

     古詩中的「無理而妙」包括兩種:一是事理上的「無理而妙」。  指違反一般生活情況及思維邏輯,以「無理」的描寫和敘述,更深刻地表現事物特徵或個人感情。二是語詞上的「無理而妙」 指描寫事物時用詞不合常意,卻頗有意蘊。李益的詩《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6、翻因為果。翻因為果,簡單地說,就是顛倒因果。一般來說因果倒置是錯誤的,但古詩里的翻因為果,是為了增添一種意趣,所以有其合理性和藝術價值。翻因為果的技巧,可使詩歌環環相扣,句句相承,極盡曲折之妙,增添了詩的意趣。韓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樹作飛花。」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故穿庭樹」紛飛而來。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增加了詩的意趣。

四、修辭手法

       詩歌中常見常考的修辭有比喻、比擬、對比、襯托、用典、對偶、反問、比興、借代、雙關、通感、互文、列錦。(詳情見語文基礎手冊)

五、抒情方式

   (一)  抒情手法可分為兩大類,即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敘事抒情。

1、直接抒情,又稱直抒胸臆。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表明愛憎態度的抒情方式。例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詩以慷慨悲涼的基調,通過登幽州台直接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2、借景抒情 是屬於間接抒情的一種。作者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例如李商隱的《端居》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借景抒情又分為:以樂景襯樂情、以哀景襯哀情、移情於景(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以樂景襯哀情、以哀景襯樂情(欲揚先抑)。

3、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例如,虞世南《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涵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頌和詩人的高度自信。

4、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悲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藉此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例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借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5、用典抒情。借用典故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諷刺時事,或感時傷世、憂國憂民、壯志難酬、報國無門,或知音難覓、孤獨寂寞、前途渺茫,或感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或嚮往大自然、渴望歸隱田園,等等。抒情含蓄而自然,又充分表達情感。

6、借古諷今: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例如,劉禹錫的《台城》:「台城六代競奢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全詩以台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與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二)情與景

在古典詩歌中,情和景的交融有以下幾種形式:

1、情隨景生,也叫觸景生情,古人也稱「無我之境」,詩人寫作之前沒有什麼情思意念,只是偶然遇到某種景物,忽有所悟。於是某種情思油然而生,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詩人孤身遠客在這明月如霜的秋夜,產生了思鄉之情,可以說這愁思是因窗外的月色而引起,並與月下景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意境,這正是情隨景生。

2、緣情寫景,也稱移情入景,古人稱之為「有我之境」,指的是詩人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接觸外界景物,並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用清代學者王國維所說就是「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杜甫《春望》中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首詩中的花、鳥就帶著詩人鮮明的主觀情感。

3、寓情於景。有些詩,全篇不露絲毫情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附著於景。乍看起來句句寫景,而實際上「一切景語皆情語」,且看白居易《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柳湖松島蓮花寺, 晚動歸橈出道場。盧橘子低山雨重,栟櫚葉戰水風涼。煙波淡盪搖空碧, 樓殿參差倚夕陽。到岸請君回首望, 蓬萊宮在海中央。」全詩都是寫景,詩人的思想感情始終含而不露。但詩人給我們展現的一幕幕湖光山色的圖畫,處處點染著詩人的喜悅之情。波光漣漪的柳湖,垂柳掩映的孤山,檐牙錯落的建築,加上夕陽晚照,紅磚綠瓦,金光明滅,詩人離開朝廷,遠避「牛李黨爭」後的輕鬆愉快的心情躍然紙上。

4、景略情濃。這與寓情於景恰好相反,全篇都是作者直抒胸懷,看起來好象是有情而無景,不具有詩的意境,實際上在濃郁的直接抒情中,景雖然略了,但意境卻很完美,如唐代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詩人登高遠眺,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嘆自己生不逢時,而愴然流淚。讀這首詩,面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讀者深深為之感染。

5、情景分列。在一首詩中,情與景的界線有時分得很清楚,先情後景或先景後情。表面上看來情與景的結合似乎不夠縝密融洽。實際上,情與景互相襯托,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形似分開實則一致,如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難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詞上闋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爽人耳目,沁人心脾。置身於這樣的環境,詩人靈感頓發,於是下闋中迸發出詩人感奮的議論: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在這裡,「情」「景」相為表裡,融為一體。

總之,在詩歌創作中,情與景關係十分密切,情語緣景語而厚,景語因情語而活,情景交融,意與境渾,這是古今詩歌作者刻意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樣也就成了我們鑒賞詩歌所必須抓好的一把鑰匙。

六、描寫手法

1、白描  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乾淨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即純用線條勾勒,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寫作手法。如聶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2、細描  細描是指對事物的一筆一畫的精雕細刻,相對於白描,細描也可以稱為工筆。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種錦官城。」其中「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抓住典型細節,工筆細描,精妙傳神地渲染出春雨迷濛、色彩迷離的氛圍。

3、象徵  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徵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藉助讀者的想像和聯想把它們聯繫起來。象徵通常是以具體事物來暗示作者的思想、態度與感情的方式。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捨己為人的象徵。象徵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託深遠之意。 「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 「蘭芷」象徵名貴、孤芳、清高等等。

4、襯托  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常見的反襯有以動襯靜、以樂景襯哀情。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這首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的前兩句寫景,簡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馳的風景畫。以樂景襯哀情,極寫春景之美,更能反襯出歸心的殷切和鄉思之深。

5、烘托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是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突出的表現手法。側面描寫即間接描寫,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6、對比 對比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詩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  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於藝術創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

8、動靜結合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裡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9、正側結合  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像餘地。如漢樂府《陌上桑》對秦羅敷的描寫:頭上倭墮髻,耳著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寫,後八句是側面描寫,用寫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給人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

10、虛實結合  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如柳永的《雨霖鈴》詞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設想別後的情景: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想像中別後的凄涼景象倍增眼前斷人腸的離愁。

11、細節描寫  細節,就是文學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尋味、最能引起人們想像的片刻;或寫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顰一笑;或寫平常生活場景中的一瞬。 成功的細節描寫,對於渲染氣氛,烘託人物,抒發感情,充實作品內容,表現主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張籍的《秋思》:「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後兩句就把詩人複雜的心理形象的表現了出來。

12、色彩的渲染  詩歌中詩人有時為了表現某一情感,特地選擇一些色彩性的詞語或暗含色彩的詞語,從而表達特定的情感。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13、視角、感覺的變化   詩人寫景往往有一定的順序,或先上後下,或由下及上,或先遠後近,或由近及遠,或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的交換變化。

 

 

 

 


推薦閱讀:

〖詩詞鑒賞〗唐代詩詞賞析:《杜牧篇》62首<41-62>
鄭鐵峰談「和詩」
詩仙遇到盧中南楷書:如沐春風,如飲瓊漿

TAG:詩詞 | 古典 | 古典詩詞 | 鑒賞 | 專題 | 詩詞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