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音樂家

天生音樂家

桔子幫小幫主 發表於 2014-10-30 16:05

米花除了粘人,是個好帶的寶寶,之前擔心的黃疸、貓毛過敏、紅屁股,都沒發生;人形奶瓶沒生過病,她也就吃喝無憂。「粘人」的是古今世界難題,有的育兒流派說不理她,哭幾次就不粘了;有的父母指望科學家發明抱娃機器人;我想要一個監測腦電波告訴爸媽寶寶為什麼哭的機器,能區分餓了、想抱、求安撫(給科學家的許願池)。顧有容有絕招,他力氣大,小娃亂動不能,有安全感,就不鬧了。顧有容一語中的:「我沒奶啊,只有這一招。」

我也不是只給奶頭的好不好……我專長音樂震蕩哄睡法。米花喜歡跟隨唱歌的節奏擺盪,我欣喜若狂,莫非遺傳了我的音樂細胞!結果掃興的科學說所有寶寶都這樣。

人類各種文明都發展出節奏分明的音樂,人也會不自覺地跟著節奏晃動身體。對節奏的感知,到底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學習的?

涉及到「與生俱來」,新生兒是最好的實驗材料,但他們的表情和動作非常隨機,笑了不代表開心,哭也未必難過,盯著她的臉5秒,能看到10種不同的表情。哪怕讓他們服服帖帖接受實驗,以便記錄下一個清晰的反應,都極其艱難。

科學家的辦法是直接記錄腦電波。他們找來一些小寶寶,先叫媽媽奶睡了寶寶,之後在寶寶的臉和腦殼上貼探測用的電極,罩上耳機。

接著製造節奏,用的是架子鼓,Hi-Hat是踩鑔,Snare是小軍鼓,還有base低音鼓,做出8拍一個單元,咚哐鐺哐咚咚鐺哐(我愛北京|天安門嗯),後面有四種變體,分別省略了第2拍、第4拍、第8拍和第1拍。前三個變體不影響節奏,最後一個略高級,是個切分(-愛北京|天安門嗯)。把共5種節奏混雜在一起,做成一段節奏音樂,放給睡著的寶寶聽。

結果寶寶不僅耳朵可以聽見,對節奏也有響應:聽見不影響節奏的四四拍節奏,一切平和,聽到最後一個切分節奏,腦電波就暴露出「意外」。

用身體感受節奏

那為什麼寶寶喜歡跟隨節奏擺盪呢?科學家給6個月大的小嬰兒放一些沒重音的節奏,6個音一組,咚恰咚咚咚恰。聽節奏的同時所有小嬰兒都被晃蕩著,其中一些小嬰兒兩拍一晃(咚恰|咚咚|咚恰),一部分按三拍子搖(咚恰咚|咚咚恰),注意兩組小嬰兒聽到的東西完全一樣,只有晃動方式不同。安上一首歌體會一下,兩拍是「我愛|北京|天安|門嗯」,三拍是「我愛北|京天安|門嗯嗯」。

實驗正式開始!把剛才沒有重音的節奏,加上重音,真的變成三拍或兩拍,放給小嬰兒聽。小嬰兒可以通過扭頭,讓科研人員明白他們更喜歡聽那個。結果剛剛進行過三拍子搖晃訓練的小嬰兒就更喜歡三拍子節奏,以兩拍子搖晃訓練過的就喜歡兩拍子節奏。

原來搖晃能幫寶寶識別節奏。那麼必須親身晃嗎?這次,科學家讓小嬰兒坐定,不搖晃,看大人們隨沒重音的節奏以三拍或兩拍晃動。之後再給小嬰兒聽三拍子或者兩拍子節奏,結果小嬰兒不管怎麼看大人晃,都不會產生對某個節奏的偏愛。所以看別人晃動不管用,只能親身。

總結來說,人用大腦感受旋律,卻是用肉體感受節奏,如果讓寶寶干躺著聽音樂,他們會不會渾身不自在呢?

晃娃小曲兒和未來的音樂偏好

晃著娃哄的時候,我和顧有容什麼都唱,從施特勞斯、歌劇魅影,到豆豆龍和小燕子,有時還需分飾兩角或輪流唱兩種樂器。在這個各種認知技能成型的時期,真不知道這樣雜亂的刺激能「訓練」出怎樣的音樂喜好。

話說現在還真是各種訓練的好時機,至少比胎教靠譜。科學家早就發現,幾個月大的小寶寶對面孔有較好的識別能力,而且這種能力不局限在人,不管人臉還是猴子臉,見過就有印象;而等到了9個月大,因為之前天天看人,所以變得只能有效識別人臉,對猴子臉的敏感性就下降了,也就是說,給他們看一個猴子臉,再看第二個猴子臉,他就無法判斷是不是剛才看過的那個——辨認非本物種人臉的能力退化得和成年人一樣差。而且再長大識別能力就更專一,我們都有體會,外國人看起來怎麼都一個模樣呢。

對語言的敏感性也會隨著長大變窄:剛出生不久,小嬰兒就能辨別人類語言,但由於天天接觸的是母語,幾個月後就只能辨別母語發音,外語如同背景音,咱這個年紀的人也有體會……音樂是不是也有類似的規律呢?

科學家先給6個月大的美國小嬰兒聽西方音樂和巴爾幹音樂(我以前不知道什麼是巴爾幹音樂,只是這名字聽起來比較異域風情,查了論文,說是保加利亞和馬其頓音樂),小寶寶聽得若有所思。但還不知道他們聽到的是「音樂」,還是無意義的背景音。科學家把這兩段音樂的節奏分別搞錯位一點,再給小寶寶聽,寶寶都聽出了不對勁。可見在小小年紀,寶寶對音樂就有認知,而且不管對本文化還是異域音樂,都同樣敏銳。

寶寶們聽著西方音樂長大,到12個月再參與同樣的實驗,就只能把握西方音樂的節奏了,對巴爾幹音樂則失去了判斷力。你不要以為他們笨,我聽了實驗用的巴爾幹音樂,節奏三拍變四拍,四拍變五拍的,聽完一遍根本沒印象,節奏錯位也聽不出錯。我嘗試著在聽過之後複述唱出來,就會下意識把節奏弄平均,唱成西方音樂范兒的了。

但12個月寶寶的可塑性仍然比成人強。寶寶們的爸媽把巴爾幹音樂拿回去,讓小寶寶隨便聽上幾天,再回來做實驗,他們能迅速熟悉這個音樂體系。相對來說,成人的樂感卻已根深蒂固,簡單訓練根本沒用。所以小嬰兒最有可塑性的時間很短暫。可惜的是我和顧有容的晃娃小曲雖然五花八門,但都和西方音樂差不多,中國古曲我們也不會唱,更無能力加入異域風情,估計難培養出世界寶寶了。

最後我還有一個問題沒解決,如果對節奏的反應如此根深蒂固,為啥有人唱歌總是搶拍子!作為一個練鋼琴多年、唱歌多年的媽媽,這是我無法容忍的!一定要多給米花唱歌,長大不跑調節拍准。

ref

http://www.pnas.org/content/102/35/12639.full?tab=ds#AF1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296/5571/1321.full

http://pss.sagepub.com/content/16/1/48.long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09/01/26/0809035106.abstract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08/5727/1430.full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66085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673760

擴展閱讀

為什麼唱歌跑調的人會彈鋼琴?


推薦閱讀:

TAG:音樂 | 音樂家 | 天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