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參老和尚:金剛經解讀10-09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解讀10-09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佛問須菩提說你怎麼想的,也就是說你怎麼樣看法,你看佛出世間是不是這樣想,佛出世間是度眾生的。汝等,不是須菩提一個人,所有與會大眾千二百五十人,你們是什麼樣想法,是不是看見我在度眾生?如果這樣想法是錯誤的。不要作是念,什麼念呢?不要認為佛出世是度眾生。何以故?明明佛出世就是度眾生,那佛要說不要作這想法,什麼原因?就是何以故,什麼原因?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我跟你們說真實話,實實在在說沒有眾生可度,也沒有如來來度眾生。假使若有眾生可度,那佛就有我、人、眾生、壽者,就有四相。

佛在這個時間以前沒說這個話,度眾生度了二十年了才說這個話。這樣子說一切眾生就有疑心了,須菩提跟千二百五十人法會大眾都認為如來出世是度眾生,這是執著見,這個見一切眾生都如是。佛遣除這些個執著見,你這樣執著認為佛出世是在度眾生,說前二十年佛說法都是在度眾生,這個念都有,這是錯誤的,不要有這個念頭。為什麼?如果認為如來度眾生,那如來就有我、佛能度者,還有所度的眾生,就有人我知見,度眾生說法就有法見,而且相續不斷的,有這樣想法、這樣認識法就錯了。以前沒有錯,隨緣;現在顯般若義、顯真實義,如還有以前那個念那就錯了。你在什麼時候說什麼法,還一個因緣,對什麼人說什麼法。現在到我們末法時候,說者沒有般若智,聽者也沒有般若智,我們這是種善根。我們看那些小道友來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種個善根而已!你跟他講你不要人我知見,他莫名其妙的你說的是什麼話。

因此應當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但是迷了,迷了要沒有佛說法,他怎麼能明白呢?業障怎麼消失呢?又能夠依照什麼修行呢?佛說法度眾生不錯的了,你要是沒有這個懷疑,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些知見都沒有了之後,你就知道了佛是說即無說,那你怎麼辦?你也是聽即無聽。這個經的含義就是讓我們把二十年前佛說法都有我、人、眾生、壽者,把這些個遣除,要不因為佛說法他不能得悟。我們舉例來說吧!六祖大師聽見人家在念金剛經,他就開了悟了,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假使沒人念經,他沒聽到,他就開不了悟。一開悟,他不執著,他也不去找誰念經,誰念的也不管,能念者,他聽聞開悟了,念金剛經那個人並沒開悟,也不知道他念金剛經別人開了悟了,他知道嗎?他也不知道。這個就是不知者不有執著,沒有執著,但是這個不執著可不是解脫的不執著。

但是我們在修行當中,對於這類啟發智慧的法,你怎麼樣用功?因為你聽見多了,聞到也多了,理解也多了。咱們現在是在我、人、眾生、壽者當中鍛煉學習,要增長智慧,想達到,達到就是證得,想證得這種境界,那你就平常的生活當中,遇到任何事情多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是不要執著的含義,不要執著,知道一切法乃至於我自己的修行一切行為,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既然不是真實的,我們磕頭、禮拜、念經,還讚歎佛的功德,懺悔、發願,沒有這些個你怎麼能達到真實呢?所以說藉假修真。有時候我們自己要有知見,有時候又不要有知見,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當你跟人家爭執辯論有些什麼問題,那你靜下來,用我、人、眾生、壽者有沒有,就是這四相有沒有。我、人、眾生、壽者沒有,那你是正確的;若有,你是不正確的。

例如像證道歌當中說,永嘉大師證道歌說我們互相之間要不要諍論?諍論是不是就是不對?他說四句偈子,在那個證道歌裡頭我摘的四句偈子,說我們在辯論當中要不要顯現真理?說圓頓教沒有人情,有疑,有懷疑不能解決,有疑不決直須諍,這個諍非是山僧諍人我,不是用人我知見來搞鬥爭的;為什麼?修行恐落斷常坑。學般若智慧的人,學,沒有成,最大的利害關係是什麼?斷滅見。諸法都空了,什麼也不做了,什麼也不學了,什麼也不修了,這不是斷滅知見嗎?偏於斷見,斷見就執到空的一面去了。最大的過患是藉著般若義,佛說的執我度眾生無生可度,說須菩提你不要這樣想,沒有眾生可度,那你把這個沒有般若智慧來當成煩惱來爭執;說佛都這樣說了,無生可度,無法可說,我也無法可聞,那該一天睡大覺,那不是墮落了,那就墮落斷常坑。執常執斷都落坑,都了不了生死。執常的他還能有功德,也不對;執斷的,功德相都沒有了。所以學習的時候,學般若的特別注意的要有智慧,你做任何事物都要用腦子,再用佛的教導衡量一下這些認知的過程。

佛在跟須菩提說這些話的時候,須菩提他們那些當機眾都證得阿羅漢果了,佛說破他們法的知見,他們對法的執著,佛是給他們破除他知見的。如果對我們來說,我們不是當機眾,我們是善根眾,種善根吧!將來向這方面求。所以學金剛經、學般若門最大的毛病墮於斷見,要把這個毛病一定改。常聽到學大乘經的,我就是佛了還修什麼,不講因果了,什麼都不講了,沒有善惡,沒有因果,那都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說大話,不行,因為你沒到這個地位。這是特別注意的,經常聽到有人學了金剛經了,拿金剛經話來說,這是不可以的,要有智慧,不然那會跳到崖裡頭去了。有智慧的人他不會冒險的,例如古來人說「馬到懸崖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平常那馬跑到懸崖去,你這時候才勒馬叫馬不跑了,辦不到了,馬就跳下去了;那個船開到大江中心去了,你來補船的漏洞,晚了,船到江心補漏遲。你把馬放它跑,跑到前頭是懸崖,它止不住了。「馬到懸崖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你的修行,斷煩惱,你要這樣理解了是漸漸漸漸的,不要跳崖,跳崖落到斷見坑。說生滅即是不生滅,不生滅即是生滅,沒有生滅,那又落於常見了,落於常見坑了。修行的人不斷不常。

你要修行哪一法,每一法都有利,有利一定有弊,有進一定有退,你把退想好;就是要有智慧,要有般若智慧,不要做傻的事,意思就是這樣含義。因為你聽到每一法要知道每一法的因緣,這個金剛經須菩提請問的怎麼樣住心、怎麼樣降心,當你修行的時候,千萬注意,既不落斷也不落常。同時先認識自己,我們眾生最大的過錯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盡做些冒險事,修行也如是。同時我剛才說這兩句比喻的話,假使你在修行當中遇到些個災難,甚至是命難,你怎麼樣對待?你是佛弟子,依著佛法你怎麼對待?正常修行當中無災無害,像我們在普壽寺大眾這個道場,你這樣修行有什麼災害!什麼事都找不著你,任何的事沒你份,你就好好修行,很安穩。但是你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有啊,想入非非,很多道友想打般舟三昧,一個念佛七都住不下來,要打般舟三昧,這是冒進。說我學佛法,修行勇猛精進;說得很好,願很大,能做得到嗎?甚至於什麼叫般舟三昧還沒搞清楚,怎麼樣修、修的次第也沒搞清楚。

我今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你要拿般若經來講,就像現在我們講這段經文,釋迦牟尼佛說的阿彌陀經,讓我們生極樂世界,勸我們念佛得到念佛三昧,生極樂世界。如果咱們拿這段經文來印證我、人,我是現在修行者,要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佛,這個中間有沒有我、人、眾生、壽者?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相續不斷,你怎麼理解?以金剛經和阿彌陀經,你怎麼樣來理解,用你的智慧,有矛盾沒有?觀音菩薩在法華經普門品,法華經咱們剛講完,普門示現大慈力,經常度眾生,觀世音菩薩有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地藏經,地藏菩薩在地獄化度眾生,常在地獄化度眾生,有地獄相,有眾生受苦難相,有沒有?他們都是般若智慧成就的。地藏菩薩跟佛講,佛讚歎,地藏菩薩痛哭流涕,他還有感情嗎?好多大菩薩在聞法,為了眾生悲傷流淚,這是情感嗎?是大慈大悲嗎?這些個都是問號。你要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對這些個現相你怎麼樣理解?

本來要想求成道求智慧的,智慧沒得到,那又發生了很多的障礙,障礙就是業,就是沒有那種般若的智慧判斷是非能力,那你修行往往落入邪見坑。我剛才念那個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圓頓教,聽起來是圓滿的、超生的、立即成佛的,但是你有這些個智慧的能力沒有?第一個具足智慧,這就辨別你生智慧的。若是從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四相所不遣,任何的疑沒有,有智慧就無疑,有疑的時候就沒智慧。那些個大菩薩向佛請問,他是代眾生問的,不是他懷疑,他不懷疑。如果大家讀地藏經,看見普賢菩薩問地藏菩薩,問他地獄的事,普賢菩薩不知道地獄的事嗎?他是讓地藏菩薩說,藉此一問,地藏菩薩一說,令一切眾生知道了地獄的苦難,避免,不墮地獄。大菩薩的問答,像須菩提這些問答,須菩提不是不知道,須菩提都知道了,須菩提有智慧,為什麼?利益後世,就是度末法的眾生得到利益。

一切眾生皆具足佛性,既然具足佛性,一切眾生都是佛,但是他迷了,需要返本還源。具足是一回事,應用又是一回事,所以我們講性空緣起就辨別這些事。用世間法說具足,你沒有用,沒有用等於沒有。咱們現在世間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誰開的?人民開的,咱們都是人民,咱們都是銀行的主人,你到中國人民銀行去拿錢,辦得到嗎?人民警察給人民服務的,人民是主人,警察是傭人。當你沒犯法你是主人,當你一做錯誤事,傭人就干涉主人了。你拿這個例子說,我們本具足佛性,人人都是佛,現在你失掉了、迷了,這個權力沒有了。因為你失掉了,失掉了還有嗎?我們要把它恢復回來,要學,這樣來學金剛經不會有錯誤的。千萬不要拿大菩薩的聖境,因為走路還得一步一步走。咱們說那小孩子,三兩歲小孩子他是人,什麼都具足的,但是他這個時候還不成長,還沒有人的智力,大了才行。咱們剛信佛,信佛的根底沒打下,沒打基礎,沒牢固,學般若經,學金剛經,或者學大般若,往往學錯誤的。空的,都是假的,一開口就空的、都是假的,對不對?對,沒錯,是都是假的,你假得了嗎?你給他兩耳光,他馬上就跟你打架。你是假的,我打的是假的,我沒打你真的,行嗎?不行。就像我們人民說我是主人,我這主人到銀行去拿錢;拿不到的,辦不到。一定把這個道理懂得,完了時候你就懂得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因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把那個人失掉了,把那本性迷掉了。以下再看迷掉了的情況。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如來說我,或者說如來,或者每個說有我者,這個我不是真我,非有我;但是凡夫認為這個是我。如來也說有我,如來說有我非我。凡夫以為是我,真我,他不是非我,他把這個我當成實在了。所以佛經常用那個例子,說空拳哄小兒,小孩哭,說別哭,我給你個玩具,我給你個吃的,小孩真不哭了,這一撒手什麼也沒有。佛利益眾生說有功德、有福德,這等於哄你,你就修行修行;等你修成了什麼也沒得,我即非我就這個含義。如來說是隨緣,不是真實的,如來說那個我不是我,執我非我;但是凡夫他就當成真實的了。受苦,八苦交煎,有嗎?凡夫他是有,他苦就是苦,他解脫不了。經常說痛就是痛,對我們凡夫說痛就是痛;佛說歌利大王割截他身體,他沒有痛。前一次跟大家講你能覺到痛,覺到痛那個它不痛,痛不是覺,覺不是痛。這個義理就知道了佛說的有我非我,沒有個我存在,那為什麼佛要說我?隨你的緣,因為你執著我,佛就跟你說我。幹什麼?去你那個執著,就這個含義。佛說我不是我,沒有我;凡夫就執著是我,我就是我。這是一重義。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凡夫是假名,不是凡夫,是名凡夫,這是隨緣義。例如說如來說我、佛說我是清凈法身,是自在的、無礙的自性清凈,以這個為我。這個我具足什麼?常、樂、我、凈四清凈,這個我是常、樂、我、凈我;凡夫那個我是貪、瞋、痴、無明、十惡;都是我,名字同,義理不同。咱們就說人,拿這個來舉例說,人,其實籠統的,非常籠統,說哪個人、哪裡的人、什麼時候的人,過去的人、現在的人、未來的人,黑人、白種人、黃種人、紅種人,顏色也不同,你要把這個人分析起來,你寫一萬子、寫十萬字也寫不完人,還沒把人弄清楚。就舉這麼一個例子吧!這隻光人間,還有天上的天人。所以凡夫這個名字就統一了,凡是一切沒修成的都叫凡夫,凡是凡夫都認為有我,不論大人小孩。大家可以觀察一下,不會說話的小孩他那貪心表現,你給他什麼東西他都拿到;或者剛會說話,我看這個小孩小名叫妞妞,誰動他東西都不行,他說妞妞的、妞妞的,他就知道是妞妞的。你問他什麼是妞妞的?他就答覆不了你了。無始時來的業,這就叫凡夫。

有我就有對待,有我就有人,這個人指著他人說的,有我、有人,我相、人相,整個眾生相。但是有一點一切眾生相是相同的,哪一點呢?貪、瞋、痴。不論黑人也好、白人也好、黃人也好,哪一個皮膚的人、國土的人貪都是一樣的,貪瞋痴平等,都一樣的,這都叫凡夫。你看每個人都具足無明,都是虛妄的,沒有一個是真實的,除了修道成就了那是真正的。凡是凡夫都有我(我執),都有人(眾生執),我、人、眾生,這種含義相續不斷,就叫壽者相,這都叫凡夫。無我無人非凡夫,無我也無人。我們的心有生滅的心,就是凡夫心,這就叫凡夫。等你把修行修行的心無生滅,就是降伏你的心了。就是須菩提所問怎麼樣降伏你的心?無生滅,不生不滅,那就不是凡夫了。如果是悟得般若波羅蜜那就開悟了,開悟了就脫離凡夫了。不悟得般若波羅蜜的都是凡夫,悟得般若波羅蜜的不是凡夫。

例如我們經常這樣說,前頭有是法平等,什麼法?約眾生心說,如果一切眾生心裡頭沒能沒所、無我無人,在這個上頭平等了,達到無我就達到究竟了。因為佛無我,佛是無我的,達到究竟無我。因為他達到無我也無人了,所以說他不見得有眾生可度,就是前文說的不要見我度眾生,沒有眾生可度。那佛要度眾生,所以說有我,這個有我是隨緣的。原來是無我而自證的,隨緣說有我是隨緣的。凡是執著有我都是凡夫,無我相、無人相就是聖人了,因此佛才說無眾生可度。佛說無眾生可度是真實的,跟須菩提說不要見佛是度眾生,佛對眾生無生可度。佛說有我是隨緣,佛是明明白白無我,誰要執著有我,誰就是凡夫;不執著了,無我,就是聖人。因此這一段佛說凡夫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最後這句話圓融了,隨緣吧!空色不二,空是不隨緣的,自證分,有形有相的、有我的是隨緣義,就是隨眾生的意思,要能具足這種知見才叫正知正見。什麼是正知正見?就佛自己證得的法身,不是有相的,是般若的,般若是空義。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這些說完了就跟須菩提說於意云何,就是須菩提你做什麼樣想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你是不是看見佛具足三十二相相好,你這樣看佛的,這相上看佛。佛的這個問號含著義,你不要在三十二相來見佛,三十二相不是佛。須菩提答覆如是如是,我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問須菩提的意思是相反的,須菩提答覆是隨緣的,說:是啊!我是以三十二相來看佛。佛說你這樣看錯了,轉輪聖王都具足三十二相,那不是轉輪聖王都是佛?須菩提才更正,須菩提說現在我明白了,我解佛所說的義,就告訴我不要用三十二相看佛。佛破除眾生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先從佛說起。須菩提你要以三十二相來看佛,錯了!三十二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三十二相不是佛。具足三十二相就是佛了?不要在相上分,無相。簡單說,讓須菩提在相上認識了解無相。

這段文字就破除阿羅漢的執著相,阿羅漢對佛都是三十二相見如來,不止須菩提,那千二百五十人都是這樣看。佛就跟他們說不要執著,這是最根本的煩惱病根。二乘人斷了見思惑,根本煩惱沒斷,塵沙無明沒斷,佛破除他們這個。須菩提沒有體會到佛的意思,所以一問他,他順口就答了,說:是啊!我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佛說:錯了,不要以三十二相見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佛就說一個讚頌偈子,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應當注意,怎麼注意呢?咱們現在拜佛、念佛、聞法,乃至於禮拜懺悔,還沒達到無相。因為咱們還沒到了阿羅漢境界,見思煩惱還沒斷,我執沒斷,那法執更說不上了。二乘人執著是法,須菩提他們都證得無我了,這個道理他們懂,他們已經證得了,他們沒得煩惱,沒得見思煩惱,佛才跟他說一切眾生,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色見我就是以相見,就像須菩提答覆以三十二相見佛,就以色相見。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所對的六塵境界,中間能分別的是六識,這些全是虛妄,十八界法全是虛妄。什麼是真實的?無為無相,無為無相這是佛的真體。

但是如何能達到正念分明?咱們有時候念阿彌陀佛,應當觀想的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咱們華言是阿彌陀佛,翻印度原話是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含義光明無量,壽也無量。什麼才是光明無量?法身,法身才是光明無量。這個法身就是清凈的自性本體,不是隨緣義,是性空,這就是金剛經講的性空,沒有作為,不假修為,無為無相的,是真常的。當你念佛的時候,佛即是自己,自己即是佛,不假音聲求,不假相上求,同是一體。觀自己的心,觀諸佛的相,心即是佛,相即是心。如果你心有生滅就不是佛了,心無生滅。所以須菩提問云何住、云何降?降,不要心生生滅念;住,住無所住,心無所住。佛跟須菩提說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那有心可生嗎?心本無生。如何驗證心呢?心本無生因境有,有外邊的境界那心就有了。境是虛妄,見諸相皆是虛妄,見無見相,這是了知生滅法。生滅即是不生滅,不生滅隨緣,般若的真空隨著妙有的緣,那是法華義更深一層了。妙有,妙有不是真有,妙有非有,妙有非有就是真空的含義。不要以色相見佛,不要以音聲求佛,如果用六塵境界相上來求佛,那是行邪道的,不能見如來。色是相,相必須有能知者,能知就是見,見就是識,識見。咱們經常說話有這種用語,我見識見識,見識見識就是了解一下、深入一下。有見有識的見不到,有見有識是有相的,見不到法。要達到無識無見才能見如來,有見有識的不能見如來。

對這一個法說,我們平常要修行產生的正念。我們經常說開悟了、明白了,這就是咱們講一部法華經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你學金剛經就是佛的知見,開佛知見,示給你佛的知見。佛的什麼知見?無相法門,無相。金剛經是無相的法門,學了金剛經我們用心迴向,最大的就是讓我們任何的事不要太過分了。我說這不要太過分了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執著,隨緣消舊業,這就是用佛的知見,把你過去的業都把它消除了。聞了佛法了,聞是聽到而已,但是要入可不容易了,聞到了能入到佛法當中。佛法就是覺悟了,覺法;佛法就是覺悟的法,我用覺悟的方法開始覺悟;覺悟了,什麼也不執著了,就是什麼都看得破了、放得下,你就達到自在了。

金剛經跟心經是一個,都是般若,心經更簡單了,一個字觀。這些個你怎麼能到不以見色為我?不以色見如來?要觀,佛不是色相,觀佛的法身,身即非身,音聲非音聲。我以前看見那一副對說聲音、說色相,山色、水色,咱們在五台山就山的色,水的色,流動的水的色。山色、水色、煙霞色,起的那個煙,霧罩煙霞,這一切的色相色色皆空,所有色相沒一樣是真實的。前頭是說色相,聲音呢?風聲,颳風的聲音,下雨的聲音,風聲、雨聲、鐘磬聲,我們這打磬打鐘,所有這一切聲音,聲聲自在,自在是它的性,不是聲音,聞到這個鐘聲這個磬聲心裡頭生起來清凈念。這副對就是一塵不染,萬法皆空,你去觀吧!這樣的你才不以色為重、不以音聲為重;若是以色為重、以音聲為重,這個人行的是邪道,那還怎麼能見到佛?佛是非色非音聲,不是色相見得到,不是音聲聞得到。

我們以前學,沒有講經前跟大家講性空緣起,你把這四個字經常想,觀想,拿它運用般若部,你就能明白一半了。一切法空是性空,性空可不是斷滅,不是斷滅空。緣起法是隨緣的,可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什麼?性空,不是緣起。緣起是什麼?隨一切眾生緣利益眾生,性空隨緣,不是隨便的隨緣。因為性空無障礙才能隨緣,隨緣的體是性空。因此我們佛教徒,佛的四眾弟子,不論你學哪一行哪一業,你做什麼事都可以,在家居士做什麼都有,但是它的根本就是性空,做一切事都是隨緣。因此在張無盡居士他說兩句話,「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也是邪」,這兩句話下回再講吧!


推薦閱讀:

濟公作為一個和尚,為什麼能飲酒吃肉?
張宏良:證券監管與經濟安全(三) 外來和尚[轉發] 外來和尚[轉發] 一孔之管窺
上夢下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14

TAG:金剛經 | 解讀 | 金剛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