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電視十大現象
來源:《影視製作》主編 李新民
現象是事物本質的外在表現,透過現象了解本質,是認識事物的必然途徑。梳理電視現象,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國特色的電視,深化對電視現實問題和未來命運的認識。
1.全國必轉的《新聞聯播》
央視《新聞聯播》源於《電視新聞》,1978 年1 月1 日開播,以其獨具的中國特色揚名中外,在轉型期的中國,它以主旋律和全景式報道,對整合社會意識,促進國家認同,指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信息的開放,《新聞聯播》收視影響力逐年下滑,其高大上的報道方式和全國聯播的傳播模式面臨挑戰。
2.政企合一的雙重屬性
事業性是中國廣播電視的基本制度規定,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電視的產業屬性凸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雙軌體制難以滿足做大做強的要求。中國電視能否實現分類管理,是一個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
3.四級辦電視的千台現象
條塊結合、雙重領導是中國廣播電視的體制特徵。中央、省、市、縣四級辦廣電曾促進了電視的快速發展,但小而散的格局很難適應技術進步和新媒體的融合競爭。如何處理地方化傳播和規模化發展的矛盾,是電視體制改革的重大課題。
4.喜聞樂見的電視春晚
上世紀80 年代出現的電視春晚,是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一經推出便廣受歡迎,成了除夕夜伴隨億萬中國人守歲的新民俗。正像年味淡了一樣,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使觀眾的口味變重,而真能叫好的節目和藝人反而稀缺,沒有高質量的文藝繁榮,只拿春晚說事,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5.電視傳播的泛娛樂化
人類進入了以體驗為主軸的「心」社會,精神文化消費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視頻為代表的信息傳媒業是文化娛樂業的基礎和引擎,娛樂類節目成了電視熒屏最亮麗的風景線。同時,在電視娛樂化發展中也存在著媚俗化和泛化傾向。
6.燒錢買笑的大片現象
隨著《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一批投資巨大、製作精良、收視搶眼、回報驚人的電視節目接連登場,中國電視緊跟電影步伐,開始進入大片時代。大片的出現改變了電視的競爭格局,加大了電視製作的成本,加快了地方衛視的兩極分化。
7.千台一面的同質化
缺乏創新的膽識和能力,一味地迎合觀眾和跟風,導致頻道的設置、節目的編排、欄目的定位、內容的呈現大同小異,除了台標和呼號不同,台與頻道的差異甚小,影響了電視的豐富性和吸引力。
8.愛恨交加的收視率亂象
收視調查的初衷是了解觀眾收視喜好,提高節目質量,現已成為電視台內部節目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廣告營銷的主要依據。近年來收視率造假和唯收視率傾向嚴重,圍繞著收視率的爭論不絕於耳,但迄今為止以收視率為基礎的評價體系仍難以取代。
9.高大上的電視大樓
本世紀以來,中國各級電視台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建樓潮,它是中國社會特別是電視高速發展的標誌,也是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但貪大求洋的地標性建築,缺乏行業特色,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10.以管代罰的硬性管理
作為第一電視大國,至今既無新聞法,也無廣播電視法,只有《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且發布已久,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依靠行政命令式管理,手段單一,人為因素過多,造成管理時緊時松,缺位與越位、他律和自律雙重缺失,不利於電視業健康有序發展。
推薦閱讀:
※中國曆法
※外媒熱議中國富人「投資移民」世界第一 澳大利亞最受青睞
※中國老一輩女星的絕版珍藏照(1)再不收藏就看不到了!
※《果寶特攻4》是中國的嗎?
※為什麼中國攜帶毒品定罪那麼重,幾乎都是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