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中武亦姝是怎麼教育出來的?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中國詩詞大會》悄然間成為了最火的電視節目,「00後」復旦附中女生武亦姝憑藉其驚艷的表現,與節目一起刷爆了朋友圈。面對網友鋪天蓋地的讚譽,該校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卻表達了一絲擔憂。
文化綜藝節目的「圈粉」之路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火了,這個開播於去年2月的央視文化綜藝節目,今年春節期間從科教頻道「移師」央視一套,爆發出了更為驚人的「圈粉」能量。不少人通過刷爆朋友圈的「00後」高中生武亦姝認識了這檔以古詩詞為主要內容的綜藝節目,更多老粉絲可以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始,曆數這些年央視推出過的一連串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包括《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等在內的「大會」系列,《中國詩詞大會》則是最新成員。
「大會」系列的火爆並非一日之功。武亦姝之前,來自《中國成語大會》的「白話靈犀」組合也曾引發刷屏熱潮。這對由兩個來自河北邯鄲學院的小姑娘組成的參賽組合,一個機靈可愛,一個沉穩堅定,比起「顏值」更讓眾網友佩服的是她們大氣的颱風和對四字成語信手拈來的熟悉度,這與如今武亦姝的受追捧如出一轍。
「白話靈犀」組合
近年來,中國電視節目半壁江山都被真人秀類綜藝節目佔領,儘管收視率居高不下,針對真人秀的質疑也層出不窮。在「取向惡俗」、「缺乏原創」的炮轟中,「大會」系列能做到文化內涵與收視率兼顧,格調與「地氣」齊飛,被不少網友激賞為綜藝節目中的清流。
「大會」系列到底好看在哪兒?除了不斷升級的視覺效果和舞颱風格外,一改過往對文化類節目的刻板印象,以活潑的形式、激烈的賽制「新瓶」裝「舊酒」,把各個年齡層次的觀眾牢牢系在電視屏幕前面。與央視科教頻道另一檔王牌節目《百家講壇》坐而論道式的單向解讀不同,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每場比賽由挑戰者組成百人團共同參與,分為個人追逐賽和擂主爭霸賽,多維度的PK模式增添了比賽的緊張感和趣味性,也將往往只出現在課堂上的古詩詞和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模式結合起來。
「大會」比拼的是選手們對古詩詞的熟悉程度,但對熒屏前的觀眾來說,看點不只是選手對詩詞的識別和背誦而已。在選手答題之後,由學者嘉賓介紹這首詩詞的內涵、詩人的創作背景等才是更讓人如痴如醉的文化大餐。正如嘉賓王立群在微博上所說:「背誦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理解。」「果真生活不止前方的苟且,還應該有詩和遠方」,有網友感慨,「看了幾集《中國詩詞大會》,收穫很多,最喜歡的就是蒙曼、酈波、王立群等老師對詩詞的解讀,每一句詩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國人的詩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誠如《中國詩詞大會》另一位嘉賓、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所說,「大會」系列的走紅其實暗合了社會中本就埋藏著的了解傳統文化的需求,同時又能改變以往文化宣傳「自說自話」、「高高在上」的說教口吻,將娛樂節目模式和文化傳播結合起來,觀眾的距離感消失了,傳播效果自然好了。所謂熒屏清流,「清」指其品質與品位,「流」就是要真正流到觀眾心間。
當然,「大會」系列並非盡善盡美,它們的走紅恰恰是觀眾對於文化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要將跨越時空的思想理念、價值標準、審美風範轉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聚焦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不能止步於「賞」、「品」、「尋」的境界。而在詩詞、謎語、成語等傳統文化內容全被挖掘一遍後,文化綜藝節目又該如何再辟蹊徑?
武亦姝因古詩文走紅,語文老師卻擔憂古詩文教育
「這個00後美少女滿足了人們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網友點贊了一位00後女生武亦姝,她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復旦附中」)。
16歲的武亦姝在2月1日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電視節目中,憑藉豐富的詩歌儲備量贏得比賽。在後來的網路傳播中,她典雅從容的現場表現,收穫大量關注和讚歎。
她的一名同學稱,武亦姝在該節目中背誦的帶「月」字詩句,大多出自該校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面對讚譽,這套校本教材的主編之一、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卻表達了對當下古詩文教育的擔憂。
他表示,武亦姝只是個例,更多的與她個人愛好和積累有關。她的走紅,反襯出古詩文教育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家長質疑為什麼要背那麼多古詩文
《中華古詩文閱讀》第一冊就選了《詩經·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這一在電視節目中為武亦姝贏得最多讚歎的詩句,正出自這首詩。
這套校本教材一共六冊,在復旦附中和語文課本同為必修,融入日常教學,其教學內容大大超出考綱要求。
黃榮華說,一個學生兩年里找了他五六次,問為什麼要背那麼多古詩文,可不可以不背。也有家長質疑:為什麼高考只佔6分的古詩文默寫,在復旦附中平常的測試中要佔到二三十分,要學生花那麼多時間的時間去背?
在接受採訪時,他再三表達了對當下古詩文教育情況的擔憂,很多中小學語文老師正在做的是「考什麼就教什麼」,「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高的產出、最高的分數」,讓語文教學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
反映出來的一個結果是,學生往往直接記下結論,「再放到某個地方去得分。」黃榮華拿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舉例說,「如果失去了去追究為什麼是沉鬱頓挫,不去追問為什麼是杜甫這樣一個詩人,成為唐代站在詩歌頂峰上面的人,他對中國文化前代有什麼接受史,對後代有怎樣的影響史,我在他身上獲得了什麼?其實這個就不是基礎教育,就是技術教育。」
在他看來,堅持「高標準」古詩文教育的壓力,近年來似乎越來越大,考試分數稍有走低,反對聲便又高過一浪。好在古詩文教育得到了校方的支持,這所滬上知名高中,一直以堅持素質教育著稱。高一第一次家長會上,他就告訴家長,既然選擇了復旦附中,就要接受這樣一種教育,「他們也覺得有道理」。
希望傳統文化成為學生成長土壤
黃榮華相信,這樣的古詩文教育可以讓學生在高三時輕鬆應付考試,還能向學生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版圖,他要讓中華傳統文化成為學生成長的土壤。
憑藉豐富的詩歌儲備量、典雅從容的現場表現,武亦姝在2月1日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中大放光彩,她不僅贏得了比賽,還在後來的網路傳播中收穫大量關注和讚歎。
在接受採訪時,黃榮華強調,武亦姝只是個例,「誰編《詩經》不會把《七月》編進去?但我可以說,這屆學生學完這本書(指《中華古詩文閱讀》),能背出來的可能就她一個。」
這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還認為,武亦姝的走紅,反襯了古詩文教育的現狀,「因為普遍對古詩文缺乏更深刻的認識,所以出現了這種追捧。」
這一稍顯悲觀的看法,或許來自於他的高追求。他希望達到的是,讓學生以中華傳統文化的存在方式,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他的精神,根植到底部,作為一種底層展開。」
多位復旦附中畢業生的說法印證了黃榮華的想法。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學生李靜智說,雖然背誦的許多內容已經忘記,但在誦讀經典時,心靈受到的觸動、激發的思考和從中吸取的養分,將讓她受益終身,「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學會了做一個有人文精神的『人』。」
她還說,班裡大部分學生都能按照要求背誦所有篇目,「大家捧著《論語》相互考考,也構成了我們共同的回憶,特別美好。」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施佳蔚也表示,母校的古詩文教育讓她覺得既幸運又值得,「比如《詩經》,課本里最多選取其中的一兩首,如果沒有學校和老師的硬性要求,我們可能就不會想到去接觸這些內容。
推薦閱讀:
※【】節目停播3月收視率30%---收視率是怎麼計算的?
※老外八字怎麼看
※怎麼看男人面相婚姻
※從八字論貧賤富貴,看你的八字到底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