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的傲骨
|
||
作者:遠方的河 | ||
一 有一年到杭州,去遊覽了西湖邊上的岳廟。在殿堂內轉了一圈後,走出後門,停在了一塊風化嚴重的石碑前。碑上的字跡還是分得清的,上書:「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何愁不太平。」這是清人鐫刻的岳飛名言。岳飛元帥確實慷慨激昂,一如那首膾炙人口的《滿江紅》詞所展現的人格。 歷史上有很多人被歪曲了,被誤解了,比如曹操,比如王安石,甚至「篡漢」的王莽。最近有翻案者說,王莽何曾偽善,一個人裝假只能一時,何能堅持一輩子。王莽之誤,其實是書生意氣。他倒是真心想恢復周禮,恢復井田制,夢想「天下為公」,可惜是開倒車,良好願望最終成為擾民之舉。其實抗金名將岳飛也是被人有意無意地歪曲了。儘管史書上寫得明明白白,但人們總認為岳飛「愚忠」,這也近似於「莫須有」的罪名。歷史上的岳元帥分明是一個金剛怒目似的人物。他的被削奪兵權,被誣陷下獄,因「抗命」罪被殺,並非是唯皇上馬首是瞻,並非處事畏首畏尾,倒是因為敢于堅持正義,敢於說真話,敢於批評朝政時事,不屑與權奸宵小同流合污,這才得罪趙構——秦檜集團的。 岳飛是不掩飾自己的意見的,有時甚至很自負,根本不是一個謙謙君子。宰相張浚有次以淮西軍的人事安排徵詢岳飛意見,當然是先計劃好了,不過是像征性地問一問。張浚提了幾名將領,岳飛都認為不適宜。張浚很生氣,諷刺說,我就知道除了你岳太尉,沒有人能夠勝任!張浚權重位高,兩度知樞密院事,紹興五年(1135年)任宰相,是當時主戰派的領袖人物,他一直重用岳飛。但岳飛卻並不照顧面子,仍是按客觀實際說話,認為酈瓊等將領肯定不會服從文官呂祉的領導。明朝的李贄在讀這段史實時認為岳飛「一再胡說」,是圖一時口舌之快,不計後果。岳飛確實太直,胸無城府,很容易得罪人,但在這件事上,岳飛是不存私心,甚至不避嫌疑,以大局出發,以國事為重的。後來的形勢,也正如岳飛的預測,發生了震驚朝野的「淮西兵變」。統制官酈瓊、王世忠、靳賽等發動叛亂,殺死監軍官呂祉等人,裹脅全軍四萬餘人,並百姓十餘萬投降金人傀儡偽齊劉豫。 岳飛不是圓滑的政治家,而是一位勇氣過人的大將,他在軍事上深通謀略,但做人卻缺少心眼。後來秦檜陷害岳飛時,羅織的一條主要罪狀就是岳飛曾說過,「我與宋太祖都是三十歲就當了節度使」。照岳飛的性格,他真能說出這種話來,秦檜一夥據此無限上綱。岳飛的悲劇,當然首先是時代、社會的悲劇,但多少跟性格有點關係。高爾基說,性格決定命運。 由於和宰相張浚鬧了意見,岳飛便向皇帝提出辭呈。他守候在母親的墳墓旁盡孝心,不理軍事。朝廷著急了,催促岳飛趕快赴任,岳飛置之不理;部屬跪下來以死相求,他也不為所動。直到第六天,他才回到軍營。還有一次也是不滿皇帝的處置,他也把軍權上交,自己本來有傷病需要療養,就呆在廬山上不下來。可見,岳少保是很有個性的,甚至有點任性。對那位新貴秦檜,岳飛更是不留情面,曾多次為趙鼎罷相鳴不平,公開說秦檜執政只能喪權辱國。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秦檜代表宋王朝與金人簽訂了和約,皇帝趙構滿以為天下從此太平,反對和約具體條款的趙鼎和主張北征的張浚等大臣相繼遭到貶謫,主戰派將領敢怒不敢言。正當投降派們彈冠相慶之時,岳飛先是上疏趙構說,議和絕非長遠之計,金兵隨時都會前來侵犯。喜氣洋洋的宋高宗像是被兜頭澆了一盆冷水。接著岳飛隨朝臣們去相國府向秦檜祝賀,文臣武將紛紛送上賀聯,為秦檜歌功頌德。岳飛卻按捺不下一腔激憤,揮筆寫下了這樣的賀詞:「莫守金石之約,難充溝壑之欲。」(和約並不是像金石一樣牢固,金人的貪慾是沒有止境的。)正志得意滿的秦檜看了氣得七竅生煙。 其實以上幾件小事,都可以為岳飛帶來禍患。皇帝天下獨尊,權臣炙手可熱,誰敢與之鬥氣。歷朝歷代多少賢臣名士,稍稍露了點怨聲,就被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兒殺頭或流放。甚至還有腹誹一說,你對皇帝的意見不表示態度,不發言,那麼你肯定是在心裡(肚腹)誹謗皇帝,這也是犯了大不敬的罪名,應該問斬的。當時是國難當頭,用人之際,趙構不得不忍一忍,表面上若無其事,其實心裡肯定是不舒服的。而權奸秦檜,就此把岳飛當做了眼中釘,肉中剌。二 官場人心難測,有的人你對他很友好,他也會把你當敵人。紹興年間與岳飛、韓世忠並列為三大將的張俊(此張俊非彼張浚),就是這一種人。當岳飛職位比他低,受他節制時,他尚能公正對待,在一次大戰後還向皇帝表奏岳飛軍功第一。一有戰事,他就把岳飛調到自己麾下衝鋒陷陣。當比自己年輕17歲的岳飛也成為一個方面軍的主帥後,張俊的態度就變了,雖然也常在一起並肩抗擊金兵,但卻對岳飛的戰績心生忌妒,並且上表歪曲事實。岳飛平定洞庭湖「水賊」楊么,繳獲了不少戰利品,便向韓世忠和張俊各送了一條樓船。韓世忠得到樓船很高興,張俊卻感到不舒服。 張俊本是抗金大將,卻投靠一心主和的權相秦檜。開初,秦檜一夥恨岳飛礙手礙腳,但還沒有下殺手,而把矛頭對準另一員抗金主將韓世忠。他們認為韓世忠武勇彪悍,敢做敢說,行事不計後果,不大聽招呼,肯定是「和議」的最大障礙。他們先削去了韓世忠的兵權,再由張俊出面拉攏岳飛,提議平分韓世忠的背嵬軍(衛隊)。岳飛當然不願干這種缺德事,張俊碰了一鼻子灰。秦張沒有就此罷休,馬上再出毒招。秦檜秘密逮捕了韓世忠的部下統領胡訪,逼他誣告韓世忠謀反。當是時,如果岳飛袖手旁觀,「風波亭」的悲劇主角則是韓世忠了。但是忠懷激烈的岳飛哪能不管,他得知了這一消息,立即派人馳馬告訴韓世忠。韓世忠連忙去見皇帝,澄清了事實,避免了殺身之禍。秦檜、張俊一夥由此深恨岳飛,他們放開韓世忠,轉而陷害岳飛。秦檜一夥把整韓世忠的手段照樣搬到了岳飛身上,先是收買了岳飛的部將王俊,讓他出面誣告岳飛的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然後牽連到主帥。岳飛等三人在獄中也是鐵骨錚錚,任憑酷刑折磨,始終不在所謂的「抗命供狀」上畫押。岳飛被捕下獄後,富於正義感的韓世忠數次為岳飛鳴冤,甚至當面責問秦檜:「你們說岳飛謀反有什麼真憑實據?」秦檜厚著臉以「莫須有」作答。韓世忠憤怒地喊道:「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歷來是功高震主,功臣良將本來是極聰慧之人,但當局者迷,如韓信攻下三齊之地後,就要求劉邦封他「假齊王」,豈不是捋虎鬚。功勛卓著的岳飛在漢初是韓信,在明末是袁崇煥,在秦二世時是蒙恬,總是會與帝王的屠刀結緣。抗金大將張俊則是走的一條相反的路,他見風使舵,為一已私利投到了秦檜門下,靠著出賣同僚加官進爵,後來被封為清河郡王和太師,高宗對他優禮有加。面對岳飛事件,正氣凜然的韓世忠是徹底醒悟了,他交出兵權,買田造屋,悠遊山水,信奉佛老,不與從前的部屬來往,這才躲過了趙構——秦檜集團的殺戮,得以盡享天年。但是岳飛39歲(1103—1142)的生命是不朽的,他在歷史上的彰顯程度是韓世忠無法比擬的,而位極人臣的張俊在岳飛面前只是一個猥瑣小人。三 岳飛在軍事上是全才:他左右手都能拉開「三百石」的強弓;能力戰,曾單騎執丈八鐵槍闖入敵陣,刺殺金兵黑風大王而歸;他精於野戰,靈活運用兵法,善於以少勝多;他有民主作風,每次軍事行動前,都要召集部下統制官開會,集思廣益,共同決策,所以戰無不勝;即使在戰術上也有創新,用砍腿戰術大破金兀朮的拐子馬(鐵甲連環馬);他治兵嚴謹,軍紀良好。岳飛甚至在詩詞、書法上也有造詣,自成一家。這樣一位天才的軍事家,本來是上天賜予南宋的救星,是統一中原的希望所在。可惜統治者最需要的是奴才,而不是將才,有傑出才能而又有傲骨的岳飛是不能為趙構——秦檜集團所容的。岳家軍真的「直搗黃龍府」,救回微宗、欽宗皇帝怎麼辦?岳家軍、韓家軍、楊家軍、張家軍、劉家軍滅了金國,功高權重,難保沒人要謀反?特別是岳家軍實力強大,名震天下,更令人擔心。本朝太祖趙匡胤就是以出征大將的身份發動陳橋兵變,從而黃袍加身的。皇帝趙構不能沒有自己的小算盤,他權衡來權衡去,終於動搖了北征的決心,認為只有照秦檜的意見辦,簽訂「和議」最保險。儘管偏安一隅,儘管要用大量財物進貢金國,但父親和兄長不能來爭奪皇位,臣下手中也沒了重兵,這不就天下太平了么!處死岳飛,就是向金國表示求和的誠意,趙構斷然與投降派秦檜一夥站到了一起。 其實趙構這個皇帝也是漸漸變壞的。開初他也有中興之志,很想收復中原,因而對岳飛等將領獎勵有加。岳飛生於農家,沒有任何背景,完全是靠軍功從下級軍官中脫穎而出的,從列校很快升為宣撫史、樞密史、太子少保,封列侯,是當時最年輕、升得最快的大將軍,這說明年輕皇帝趙構是很賞識岳飛的。趙構還為岳飛手書「精忠岳飛」,並在寢宮召見,托以「中興大業」。大敵當前,他並不信任張俊、楊沂中等將領,只要有岳飛在,他才感到放心。岳飛平定曹成、楊么等多起內亂的六年期間,頻頻得到趙構的獎勵。那時候趙構政權剛建立,內憂外患,行無定所,必然要有強大的武裝才能穩固半壁江山,因而朝中是主戰派佔上風,趙構在趙鼎和張浚的相繼輔佐下,在艱苦環境中,倒也像個明君。當岳飛、韓世忠等將領掃平內亂,趙構進駐杭州,坐穩了半壁江山,統治集團就開始享樂腐化,就不思進取了。在這種形勢下,權奸秦檜的投降主義路線就很合趙構的胃口,而天天喊抗戰、抗戰的主戰派首領張浚等人就很令人討厭了。隨著秦檜取代趙、張二人擔任宰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趙構就一天天昏了,沉浸在歌舞昇平中,「直把臨安作汴京」。有這樣的皇帝,有這樣的權相,有這樣的高度集權,再有十個岳飛也不能恢復中原。「和約」簽訂後的第二年春天,金兀朮就撕毀了協議,指揮四路大軍人侵中原。只一個月,宋軍收復不久的河南、陝西又相繼淪陷。高宗慌了手腳,急忙派岳飛出師西征。岳飛率領三軍將士先後攻克了穎昌、蔡州、洛陽等地,然後又親率五萬騎兵進駐郾城與金兀朮的精銳部隊交戰。當岳飛等將領在取得朱仙鎮大捷,金兵全線崩潰,金兵統帥金兀朮準備放棄河北,退回東北之時,一位書生就攔住金兀朮的馬頭說,你們不必倉皇撤退,該後撤的是宋軍。自古以來朝中有權相,大將在外很少有成功的。這位書生的話是說對了,岳飛一連收到十二道後撤的命令。當他還在力爭時,秦檜先調走了聽話的張俊、楊沂中的部隊。後人總是責備岳飛這時不該聽命朝廷,而應繼續進軍,這其實是不負責任的話。自古以來,有幾位將軍敢拒絕皇帝的十一道「金牌」,岳元帥可以說是第一人,所以民國時的大漢奸汪精衛評價岳飛是「不可節制的軍閥」(這也是不公允的)。以當時岳飛的處境來看,沒有友軍,沒有後勤補給,孤軍深入是很危險的;朝廷還會宣布岳飛反叛,調動幾支軍隊來圍剿,張俊等人是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岳家軍只有死路一條。宋朝皇帝歷來就疑忌帶兵大將,採取了很多牽制手段。再說,軍隊也還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嚴密的紀律。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8日),正是舊曆除夕的前一天,岳飛被押上了風波亭。臨難之際,他北望中原,感慨萬分,奮筆寫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岳飛被害後,南宋朝廷與金國再次簽訂了「合議」,趙構生理上的陽萎轉化為政治上的陽萎,甘願成為金國的兒皇帝。「合議」規定,趙構的衣冠由金國提供,宋廷每年向金國貢幣50萬,一半是現金白銀,一半用絹疋充抵。金人為了向趙構表示撫慰,送還了他的母親(靖康之難時被俘),但是趙構的父親和哥哥這兩個皇帝卻被囚死在五國城。中原百姓盼望王師北伐終成泡影。 |
推薦閱讀:
※岳飛同志必死的幾點淺析
※這個殺了岳飛的弟弟,岳飛居然這樣對他
※還我河山千古恨,精忠報國有誰知?——紀念岳飛誕辰915周年
※岳飛的傳奇人生: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TAG:岳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