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大意?─?凈空法師講述〈之七〉

 凈空法師於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七日在澳洲凈宗學會講《了凡四訓》大意,為時五日。華藏講記組親聆音帶,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載自凈空法師專集岡站:www.amtb.org.tw〉 叄積善之方這是《了凡四訓》的第三篇。分「總示」和「別明」兩段。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世出世間聖哲,無有不深達因果之理者。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出自《易經》,這與前文所說吉凶之兆完全相應。『積善之家』,凡是在社會上有聲望、地位,受到大眾尊敬的大家族,都是很多代的行善,在中國歷史上,記載得非常之多。一個人積善,能消災免難,佛法講消除業障;不能行善、積善,業障就無法消除。一個人行善必然影響一家,帶動家族,人人知道行善、積善,此家族縱然這一代不能興旺,第二代、第三代或第四代必定興旺。所以眼光要往深處看、遠處看,不能看自己這一世。 禪宗是由達摩祖師傳入中國,他初來之時,沒有人理會,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才等到一個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五代單傳,到第六代惠能,禪宗才發揚光大。而惠能的承傳,是前面五代修善積功累德,到他這一代才發達,影響了中國佛教一千多年。禪宗過去的這些祖師,很少人知道,到了六祖發達,大家才認識這些祖師。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乃至於國家,若不懂得修善、積善,如何會發達?《易經》的這兩句話,是聖人所說,言詞非常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必定有餘慶。 一部二十五史即是因果報應記錄 中國世間聖人,從黃帝、堯、舜、禹、湯,至孔子集大成。出世間聖人諸佛菩薩,對於這些因果道理與事實真相,無一不通達。而我們迷惑顛倒,不了解這些事實,讀了古聖先賢的書籍,還以為他們是用這些方式勸人行善而已,未必真實。我們有懷疑不相信,所以不肯去做。不能行善,必定造惡,到果報現前,後悔就來不及。 居士舉往事十人以徵信 了凡居士舉了十個人,證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真實不虛。 必深明因果之理,方能盡事修之功。 這是總結。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就是對於業因果報的理論與事實,未能透徹明了,信心不足。果真明了事實真相,自然就會改過,不需人督促。經上說,阿羅漢有智慧、有能力,知道自己過去五百世的狀況。想到自己曾經墮入阿鼻地獄的情形,還心有餘悸,流血汗!而我們過去也曾墮過地獄,但是忘記了,若我們也有阿羅漢的功夫,能知道過去生生世世墮落受苦的情形,一定會發憤圖強,毛病習氣怎麼會改不了!其實不是改不了,是自己不肯改。聖人與凡夫之別在此,聖人肯改,凡夫不肯改。凡夫何時才肯改?罪受到了極處,才肯回頭,但這個罪就有得受了。所以,倘若不是深明因果之理,回頭確實很難。 我勸導初學之人,先將《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就是讓他深明因果。念一遍、十遍都不管用,熏習的力量太薄弱。三百遍要限定時間完成,不間斷的熏習,就會相信因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會有高度警覺,動這個念頭、做這件事情,與因果道理是否相符。要是沒有三百遍的功力,面對人事還是隨順煩惱習氣。我自己修學的基礎,也是得力於此書。我剛接觸佛法時,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了凡四訓》,我讀了深受感動。 下面是「別明」,詳細解釋。 善有真假、端曲、陰陽、是非、正偏、滿半、大小、難易 行善、積善,首先要懂得什麼是「善」。有許多人對於善惡沒有辨別的能力,把善當作惡,惡當作善,這種顛倒的成見,不但學佛難,連做人都難。在古代,小孩從小有人教導,在家父母教,上學老師教,從小熏習,縱然做壞事,還會受良心責備,也就是他還知恥。現在人做壞事,不但不會受良心責備,還認為做壞事是應該的,說起來還談笑風生,不以為恥。這是修道最大的障礙,不但道業不能成功,做人到後來都失敗,那就是「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何謂「真善」、「假善」,了凡先生也有一個標準,此標準與佛相同:有益於人的是善,有益於自己的是惡。現在人的觀念,則是相反,都把自私自利看作是天經地義,是正當的道理,這觀念是見解上的錯誤。自私自利,決定損人利己。好事自己獨攬,惡事推給別人,在現前社會裡,這種現象太多了。處處存有僥倖的心理,占別人的便宜。 為何說自利是惡?佛告訴我們,六道輪迴就是自私自利變現出來的。自利的心淡薄,超越輪迴就容易;沒有自利的心,就超越輪迴。換句話說,超越六道輪迴是善,不能超越六道輪迴是惡。這件事,相信的人更少了,許多人根本不承認有六道輪迴,認為六道輪迴是神話,不是真的,這是世間人自作聰明。我們之所以相信,因為有相信的道理,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唯識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從何處來的?從心想生。貪心是餓鬼,愚痴是畜生,瞋恚是地獄。你心裡有嫉妒、瞋恚,就會變現地獄。我們有貪瞋痴的心,貪瞋痴是業因,就會變現三惡道。所以能將貪瞋痴的心斷除,三惡道就沒有了。這是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利益別人的,稱之為公,公就是真;利益自己的是私,私就是假。第三種說法,從真心裡去幫助別人,利益社會,這是真的;看到別人做,我們不得不跟著去做,那是假的。第一個發心的人,是從真心裡發的,這是真的。第二個發心的人,可能是為名、為利,心就不真了。雖然發心利益別人,其實終極目的是自利,希望獲得別人讚歎、恭敬,這還是私,是假的。第四種說法,「無為而為」是真的,「有為而為」是假的。了凡先生說了四個標準,是教導我們如何去辨別。行善積善要知道善有真假,積善要積真善。 「端曲」,第一種說法,純粹是濟世之心,這是端;有絲毫媚世之心,就是曲。『媚』是諂媚巴結,心不正,也就是現在人講的討好。為了討好社會、討好別人,去做善事,就是曲;沒有條件,真心幫助別人,這是端。第二種說法,純是愛人之心,這是端;不是真正愛人,而是假藉這種行持,得到自己的目的,這是曲。第三種說法,真正敬人之心,這是端,『端』是端正、端莊;有絲毫玩世之心,就是曲。就是把行善當作一種消遣,此善是曲。 「陰陽」,行善不欲人知,這是陰;陽是顯露,別人都曉得你行善。了凡先生說:「陰德天報之」,天地鬼神都報答你;「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做一點好事,享受別人的恭敬、讚歎,恭敬、讚歎也是福,那種福立刻就享盡了。尤其是現在,積善非常不容易,做一點好事,報紙一刊登,電視一宣揚,就報光了。而現在人造惡,用種種方法隱瞞,不讓人知道;惡積厚了,天罰之,老天爺懲罰。行善,善積不住;造惡,惡全累積,這多可怕!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懂得。可是今天作善確實會有記者來採訪,會有新聞媒體來報導,但我們的心確實無此念頭,善還能保存一點;若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聲望,福報就享盡了。 「名者,造物所忌。」盛名不但人嫉妒,天地鬼神都嫉妒。「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世間知名度高的人,若沒有真實的德行,往往有災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真正心善行善,而遭社會人嫉妒、毀謗,這些人往往自己這一生不發達,但他的兒孫一定發達。他的善是真正累積下來,他的罪業現世已經報盡了。所以古人常教人積陰功、積陰德,為善不宣揚,這是很深的道理。 「是非」,了凡先生也舉了古代的例證,歸結到最後,他講:做一樁善事,特別要重視其流弊。所以善不在一時而在久遠,不在一生而在其影響。若他現在做的是一樁好事,但是這樁好事並非有好的影響,此影響反而會害人,那就不是真善,這種善似是而非。譬如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以原子彈轟炸日本,使日本人投降。原子彈是愛因斯坦發明的,當時對我們來講,這是好事。但現在想想,愛因斯坦的發明是不善,原子彈發展的流弊,將來會毀滅整個世界。事實上,日本人投降是遲早的事,因為當時日本的國力已經消耗盡了,無法再拖下去。所以,凡是似是而非的善,都不是真善。 反之,眼前他做的事情似乎是不善,可是影響久遠,確實有許多眾生得到利益,這是真善。譬如中國佛教提倡素食,初學素食之人,面黃肌瘦,營養不良,這看起來不善。但慢慢習慣之後,對於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因為以前肉食吃慣了,現在要調整需要一段適應期,這是生理上的轉變,約一年至三年,依個人體質而定。要能忍耐過去,飲食就適應了,晚年的身體健康,是一般肉食者不能相比的,這是真正得好處。 所以古人常講,聰明人有前後眼。往前看,記取歷史的教訓;往後看,自己怎樣能夠獲得福報,這就叫有前後眼,一般講的有眼光。年輕人誰不喜歡歡樂場所、誰不愛玩,年輕真是大好時光,若是浪費在遊樂之中,不知進取,晚年就困難了。年輕人過著幸福歡樂的生活,往往都是家境不錯;家庭生計非常困難的,哪有機會去玩,天天要做工,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飯吃。所以家庭生活艱難,子孫往往好學能發達,這當中都有因果關係。 我是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家中一無所有。父親若一天不工作,家裡一天就不能生活。知道此困境,年輕時不敢去玩,懂得要讀書、要好學。同事、同學、朋友都說我是書獃子,他們問我為何不去玩,我說我也很想玩,但是時間換一換,你們年輕玩,我在年輕時多攢一點資本,到晚年再玩。現在我的那些老同學、老朋友,看到我都說:「你對了。」這就是我比他們聰明之處。老年享福是真正的福報,年輕的福報不算福報。年輕受苦無所謂,有體力、有精神;老年沒有福報,就很可憐,沒有人照顧,生活很凄慘。所以年輕要修福,要積德行善;老年時,無論在何處,都會有人照顧。所以,「是非」我們要有能力辨別。 「偏正」,善心、善行是正;惡念、惡行是偏。但我們看到有以善心造惡事的,此即所謂「正中偏」;也有以噁心卻造了善事,這是「偏中正」。這些事實真相不可不知。善人造了惡事,這當中的善惡因果、事相非常複雜。譬如,早年我在台北參加大專佛學講座,主持者是道安法師,他請我去教學,所以我有機會親近他。道安法師非常慈悲,所以有信徒常常去騙錢,但老和尚都給他。有一天我去看老和尚,進去時,正好有一個人出來,那個人我也認識。老和尚說:「剛才那個人今天又來騙我。」我說:「你給他了嗎?」他說:「給了。」那個人不知道老和尚已知道了,以為今天又騙到手。道安法師往生時,負債八百多萬,都是被人騙去的。但他並不是不知道,他知道還讓你騙。老和尚沒有錢,跟信徒借錢來給他,這是「正中偏」。也有以噁心做了好事,他實在是想害你、想整你,沒想到這個因緣,讓你得了大利,這些事情往往有之,那是「偏中正」。所以善惡很難辨別,要很細心去觀察,守住佛講的大原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能看清楚、看明白。 「半滿」,滿是圓滿,半是不圓滿。行善而不著善,這是圓滿。行善之後,還念念不忘我做了多少好事,對哪些人有恩惠,此善是半,不是圓滿的。譬如以財物幫助人,內不要常想到自己做了一樁好事;外也不要去記掛哪些人受你的恩惠,也不要想到你的那些財物,心地清凈,這是「三輪體空」。這個福報是圓滿的,無論布施多少都是圓滿的。 若著相布施,不忘記能布施的我,也不忘記那個人受我恩惠,你布施得再多,都是半。半就是所得的福報是很有限的;滿才是無限的。所以經上講,以恭敬心布施供養辟支佛一缽飯,能得九十億劫不受貧窮的果報,一缽飯就能種無量的福報。為何福報那麼大?以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福,福報就是圓滿的。所以一分錢的供養,能消無量無邊的罪業,就是以真誠、清凈心修布施。若是著相布施,捐黃金萬兩,福報還是非常有限。 所以修福真的是很公平的,不是說有錢、有地位,才能修福;貧窮下賤,沒有地位的人,就不能修福,沒有這種道理,那是世間人的俗見,不是佛菩薩的智慧。我們在經上看到,乞丐遇到佛菩薩,遇到阿羅漢,想到自己這一生貧窮下賤,是過去生中沒修福,今天遇到聖賢人,想修一點福。但實在沒有什麼能供養的,自己在外面討了一點飯,可能已經吃了一半,還剩下一點。阿羅漢不嫌棄,接受你的供養,你來生享天福。所以一缽半碗飯的福報,能換得來生享天福,這是真誠、恭敬心修福。大富大貴之人布施百萬、千萬,未必能生天。只要明白這些道理,就知道自己應如何修學。修福是人人都有機會,是人人平等的,問題就是你懂不懂這個道理,明不明白這些事實真相,如理如法的修學,每個人都能夠得圓滿的福報。 「難易」,行善、積善有難有易。凡是有機會去做就容易;有機會而不肯做,這就難了。尤其是貧窮之人,生活在極度困難當中之人,要是能發心修布施供養,真正難能可貴。所以難易不在事,在心。真正覺悟明白,會抓住機會就容易了。但是世間確實有很多有財富、有地位之人,不曉得修善、積善,抓不到機會,這對他就難了。 有一位同修告訴我,澳大利亞有一個很有錢的人死了,財產不給兒子,也不給女兒,給他養的狗,這隻狗變成了富狗。他這麼喜歡狗,來生一定到畜生道去投狗身,這是愚痴到了極處!他有這些財富,不知道做社會福利事業,不知道幫助世間困難之人,許多機會在他面前錯過了。當然這隻狗跟他也是有緣分,過去生中沒有緣就不可能。這是他愚痴,不懂得修福。 為善必窮理,否則行無益。 這是結論,這是真話,要深明當中之理。我們要做真正的好事、善事。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第一等好事,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所以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為了這樁事情,也就是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的教學」。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果報就是離苦得樂。眾生的苦難從哪裡來?迷惑顛倒造成種種苦難。覺悟之後,就能消災免難。所以覺悟之後,自然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利害;自然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福報無有窮盡。
推薦閱讀:

正法:【善知識】 云何名為法師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七十九集)-凈空老法師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六)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十五集)-凈空老法師
聖嚴法師:六波羅蜜講記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