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二十四節氣
話說二十四節氣
秋雨
二十四節氣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的《尚書》中有對節氣的記述,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中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那時間的華夏祖先已經能用地面上的一根豎立著的杆子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這就是日晷的雛形。一年中,正午時分桿影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桿影為最長和最短中間狀態時為春分或秋分,從而確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春秋戰國,是黃河流域的先民長期觀測物候天象所總結出來的,二十四節氣起初只適用於黃河中下游地區。二十四節氣的確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直到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才出現了《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曆法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前面的成為節歷,後面的成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來逐步合二為一,統稱為節氣。
地球繞太陽運轉的那個面,我們叫作黃道面,地球自轉的軸線與黃道面成66.5度的夾角,且夾角基本恆定。當地球運行到黃道面某個點時,人類視覺感到是太陽南北移動了,其實是66.5度夾角所產生的結果。二十四節氣的確立與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氣候、物候、天氣、氣象、農時等密切相關,節氣在曆法上的確定,卻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黃道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所在的平面。從太陽所在的黃經0度開始,那一刻太陽垂直照射地球赤道,確定為春分那個點,以後太陽每變化15度為一個節氣,於是就有了春分0°、夏至90°、秋分180°、冬至270°。太陽運行一周360度又回到春分那個點,記作一回歸年,以回歸年內被分為24個節氣。
當地球運行到黃道面270°時,人類視覺感太陽移到了地球的最南面,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極出現永夜,南極出現永晝,也就是北極半年看不到太陽,南極太陽總是在地平線以上轉圈圈。北半球成了冬半年,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成了夏半年,南半球晝長夜短。於是,當地球每年到達黃道面270°的那一刻,人們便命名為「冬至」,這一天也就是冬至節氣。當地球每年到達黃道面90°的那一刻,出現了與冬至相反的情況,便是「夏至」,這一天也就是夏至節氣。當太陽運轉到黃道面0°和180°那個點,陽光直射赤道,南北兩極地區成了晨昏狀態,南北半球晝夜時間一樣長短。由冬到夏,那個0°點為「春分」,由夏到冬,那個180°點為「秋分」。這些命名都是相對於北半球而言的。
因為地球自轉的軸線與黃道面夾角基本恆定,才有了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假設地軸與黃道面是垂直的,地球上是不可能有春夏秋冬之分的。分出了春夏秋冬之後,隨著黃河流域農業的發展,節氣的劃分逐漸充實起來,最終形成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相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而言的,從緯度上說,距黃河流域越遠,二十四節氣越是失效。隨著時代的更替,二十四節氣隨地域不同,目前也都有了不同的對應含義。人類總在不斷地總結髮展,先是一年分成四季,每季有三個月。後來每月又有兩個節氣,分成六個候,每候多為五天。
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立春總是出現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間。節氣在農曆中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差異很大,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十五,最晚可在正月十五。目前的農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是陰曆與陽曆結合的一種陰陽曆。農曆存在閏月,每一年的天數相差很大,為了規範每年天數,農曆的天干地支紀年每年的第一天始自立春。2011年2月4日立春,農曆為正月初二,辛卯年始自2月4日。假如一位嬰兒出生在正月初一,嬰兒應該屬虎,而不是屬兔。電視台歡度春節的節目中,總是在除夕子夜時鐘敲響0點時說已經進入什麼年了,這是不對的。
二十四節氣日期有一個計算公式,稱為通式壽星公式——[Y×D+C]-L。其中:Y=年代數,D=依季節而變得係數0.2422,C=依節氣和世紀而變的係數,21世紀C=7.5,20世紀C=8.35,L=閏年數,[ ] 為取整數符號。例如:
2011年立秋日期=[11×0.2422+7.5]-[11/4]=10-2=8,
2088年立秋日期=[88×0.2422+7.5]-[88/4]=28-22=6,
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現代天文觀測表明,整個太陽系正以每秒19公里的速度向著織女星附近的方向奔去。織女星距地球約27光年,直徑是太陽直徑的3.2倍,體積為太陽的33倍,表面溫度為
註:此文應記者採訪,寫於去年立秋。
推薦閱讀:
※夏至的深夜食堂︱我有花毛和啤酒,你有故事嗎?
※端午節,黃米粽,以及關於外婆所有的一切
※白露節氣「勿露身」,養生記個三字經
※穀雨丨桃源春色正,幸福穀雨天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食之春分
TAG: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