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義《論語解讀·憲問第十四·6》 - 經典導讀 - 國學頻道 - 鐘鳴網 - 彙集海內外的信息綜合門戶網站平...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語譯】
孔子說:「君子之中有不仁德的人,但小人之中卻不會有仁德之人。」
【解讀】
本章談君子之仁和小人之仁。
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說:「君子,小人——這個『君子』『小人』的含義不大清楚。『君子』『小人』若指有德者無德者而言,則第二句可以不說;看來,這裡似乎是指在位者和老百姓而言」。
本章的「君子」「小人」當作如下解讀。
「君子」當有三個含義:一、有德者;二、有位者;三、有德有位者。綜合起來看,可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A、「有德而無位者」,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個「君子」尚在「人不知」的階段,可見屬於「有德而無位者」。
B、有德有位者,如「其為人也孝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夠從事「務本」工作的人,當屬「有德有位者」。
C、有位無德者,即屍其位而不行仁德的人,「君子而不仁者」,當屬有君子之位而無君子之德的人,即「有位無德者」。
同樣,「小人」亦有三個含義:一、無位者;二、無德者;三、無德無位者。
A,無位可能有德的小人,即我們通常說的平民百姓。或曰「細民」,即無位者,有時孔子也謙稱自己是「小人」,這一類小人只是地位低,不一定無德,即便是無德,亦可修德,他們有「仁」,也是小人之仁,孔子在《里仁篇》中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所謂「未見力不足者」,是說人人「性相近也」,按其本質來說,都是可以「求仁得仁」的。冉求在《雍也篇》中說:「非不說夫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回答他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這也是說,求仁得仁,乃是人人力所能及的,自以為力不足,那是畫地為牢,不思進取,不想努力。「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衛靈公篇》)可見小人不僅可能「仁」,而且不能離開了「仁」。孔子這種人人可以成為仁者的思想,後來被進一步發展,孟子講「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講「塗之人可以為禹」。這一類小人可以向君子靠攏,一旦有位,則可稱為君子。
B、無德可能有位的小人,這一類人是品德低下的小人,與君子中的「有位無德」的人有相通的一面,君子中無德的人可能是貴族出身,小人中有位無德的人,可能是平民出身,因善鑽營獲君子之位而實無君子之德。
C、無德無位者,地位低下而又無品德修養,孔子所說的「未有小人而仁者」指的就是「無德有位」或「無德無位」的小人,他們中間不可能有仁,君子中「不仁者」指「無德者」,小人而不仁者,也指的是「無德者」,區別在於,君子三種人,「不仁者」佔一種,「不仁者有矣夫」,小人三種人「不仁者」佔兩種,「未有小人而仁者」指的就是「無德有位」和「無德無位」兩種小人,---即「小人而不仁者」。
所以,楊伯峻的「君子」和「小人」分別指「在位者和老百姓」的猜測是不準確的。
推薦閱讀:
※論語心得一點淺談
※細說《論語》(十四)
※【儒】每天學一句《論語》《為政篇》(3)
※《論語》半部可治天下,讀懂這12句則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