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護法是達至法治中國的最強大力量

全民護法是達至法治中國的最強大力量

        站在新的起點,我們期盼,在再次啟程的復興之路上,「全民守法」的社會共識演變成「全民護法」的美麗嚮往。

  「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

  在法治已上升為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對每一個擁有夢想的中國人來說,平等的機會、奮鬥的方向和夢想的最終實現,都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

  曾幾何時,「建設法治中國」成為許多法律界精英人士的民族夢想。如今,「中國夢」再次揚帆遠航,法治也已成為全體國人共同憧憬的美好希望。從全民守法到全民護法,法治的通途要靠包括法律人在內的每位公民的擔當與守望。

  「行動者,有未來!」我們在路上,法治在遠方。我們不苛求法治征途上沒有荊棘,但我們總是堅守對法治的責任與信仰。我們不奢望未來的每次法治進步都有自己的參與,但我們要敢於說,法治總能牽動著我們的走向。

  榜樣的力量:法律精英的法治尋夢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中國法律人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證明:他們一直沒有放棄。他們奮筆疾書,是因為沒有一天被現實磨滅法治的夢想;他們致力於一毫一厘的進步,是因為他們痛感法治決無近路可尋,必須積跬步,才能至千里。

  晚清以來,用法治理念改造有著數千年人治傳統的中國,培養並依靠更多的公民而非臣民,以實現救亡圖存和民族復興,一度成為鄭觀應、梁啟超、楊度等數代法律精英和改革者畢生追求的夢想。然而,封建帝制的人治遺毒、軍閥之間的連年混戰、帝國主義的侵略欺凌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他們的夢想。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清醒地意識到了通過確立法制權威清理人治傳統的重要性,進而帶領部分法律界人士重新踏上了建設法治國家的征途。1954年,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董必武就曾指出,「應當以依法治國代替運動治國,逐步實現依法治國。過去是搞運動,現在要靠法律」。此後,受「反右擴大化」、「文革」等運動的影響,社會上一度出現了否定法制、輕視法律的思想。我國的法治化進程也一度因此陷入停滯狀態。

  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法學界開始擺脫有了政策可以不要法律等法律虛無主義觀念的陰霾,並萌發了一場從「法制」到「法治」的觀念變革。「我國不能再搞人治,必須搞法治」,知名法律學者李步雲和王德祥、陳春龍於1979年合作撰文《論以法治國》,成為當時法學界關於「人治與法治」問題大討論的先聲。正是因為李步雲等法學家的堅持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在1996年3月被全國人大確立為奮鬥目標,「依法治國」也被黨的十五大確定為黨的治國方略並於1999年3月寫入我國憲法。

  在新中國開明包容的政治環境下,法律精英們正逐步接近自己的夢想。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為後繼的法治接力者樹立了「榜樣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普通國人的法治啟蒙

  「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與法律精英倡導推動立法的宏大國家敘事相比,受封建傳統影響較深的普通國人最初則是更多通過社會影響比較大的案例來接受現代法治啟蒙的。這些案例中,部分公民對依法維權的堅守,開始讓全社會感知到「信仰的力量」。

  「我作為本案承辦人,不忍再用封建主義的『道德』和『法律』繩索去捆綁他們」,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審判員黨春源在1980年對被畸形婚姻綁架的返城知青遇羅錦的離婚案作出如此評價。此後,法院以「感情不和」為由作出准予其離婚的一審判決。該案的宣判以及遇羅錦反映個人感情歷程的紀實文學《一個冬天的童話》的發表,在社會各界激烈的「道德審判」中,吹響了新時期婚姻自由的號角。

  「當年我這樁官司儘管輸了,但能在社會上產生這麼大的影響,還與縣長成了朋友,我無憾今生。今後你們一定要更好地學法、守法」。被譽為「新中國民告官第一人」的浙江省蒼南縣農民包鄭照臨終時對子女的這句遺言,讓眾多國人為法治的精神深深觸動。1988年,備受輿論關注的包鄭照訴蒼南縣政府非法強拆案衝破了「民不與官斗」的封建迷霧,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民心,為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出台提供了鮮活的參考樣本。

  在法律法規尚未健全的改革開放初期,底層個體獲取法治理念的通道相對逼仄,但我們已經可以從他們對自由平等的嚮往、對自身合法權益的追求中清晰地看見,權利意識和法律思維開始在中國社會、在人們心中悄然紮根,破土萌芽。

  行動的力量:從「全民守法」到「全民護法」

  進入改革攻堅期和矛盾凸顯期,網路表達渠道不斷暢通,民間利益訴求差異不斷加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臻完善,寄望通過法律來監督權力、定分止爭、撥亂反正的人群也逐漸多元化。

  我們可以看到,法律不只是文書上的條款,而是已銘刻在部分公民的心間:湖南「上訪媽媽」唐慧在女兒受害、自己被勞教的情況下,一再堅持通過法律訴訟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被判強姦罪蒙冤近十年的安徽村民張高平即使深陷囹圄也始終堅守著「正義雖然遲到但不會缺席」的樸素的法治信仰。

  我們可以看到,法律不只是停留於公民的心間,而是出現守望相助的全民行動:四川「赤腳律師」岳澤淮自學法律知識,三十年如一日,為20多個省、自治區的農民工打官司1000多起,挽回或避免損失數百萬元,將公平正義播撒在鄉間;新疆退休檢察官張飈為了「張高平叔侄強姦案」的改判奔波多年,最終幫兩位蒙冤者贏得了最後的正義。

  與此同時,全社會能否通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實現和諧共處,形成全民守法的法治氛圍,同樣也面臨著嚴峻的現實考驗。

  我們可以看到,儘管政治日益昌明,但人權的保障依然在各界的爭議中踉蹌前行:佘祥林、趙作海等遭受刑訊逼供的悲劇被頻繁曝光;公捕公判、遊街示眾仍被個別地方用作震懾犯罪的有力工具而屢試不爽;因爭議言行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黨政幹部的隱私被人肉搜索無限放大;重案嫌犯的罪行尚未得到司法機關的權威認定就遭到網民無底線的人身攻擊;被抓現行的小偷被群眾非法拘禁和肆意暴打卻得到網民的拍手稱快。人們希望,人權的保障不要淪為官民雙方各說各話的空洞宣講。

  我們可以看到,在司法救濟通道有待進一步疏通的當下,帶有濃重人治色彩的「青天意識」,「信訪不信法」的問題在部分群眾中仍然存在。遼寧庄河千名群眾在政府門前下跪要求市長出面調查村幹部的貪腐行為被媒體披露後,涉事市長被責令辭職。不少法律人士認為,這是「膝蓋的勝利,法治的悲哀」。人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主動為群眾有尊嚴地依法維權創造條件。人們希望,當事群眾能夠自覺擺脫對「青天」的迷戀,將法律作為安身立命的終極信仰。

  夢想的力量:「全民護法」的美麗嚮往

  回首過往,我們發現,總有一種榜樣的力量,托起整個民族的光榮與希望;總有一種信仰的力量,讓普通民眾點燃對法治的渴望;總有一種行動的力量,讓全社會共同堅守法治的共識。

  我們堅信:中國夢不是虛無縹緲的「鏡花水月」,再美麗的夢想如果離開了行動只能淪為泡影;法治路也絕非法律人的專屬,而是需要每位公民的呵護與仰望。

  站在新的起點,我們期盼,在再次啟程的復興之路上,「全民守法」的社會共識演變成「全民護法」的美麗嚮往。我們期盼,重新凝聚起的「夢想的力量」,法治的光芒更璀璨,人民的信心更堅強。

  我們期盼:有一天,每一位普通群眾都能以法律為標尺來獲取自己的合法權利,讓不法行為成為全民抗爭的對象;有一天,每一位法律人都能以法為鑒,讓群眾從自己經手的每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力量;有一天,每一位傳媒工作者都能以專業均衡的法治報道抑惡揚善、激濁揚清;有一天,每一位草根網民都能以法治的理性來審視和監督所有的亂象。屆時,法治的陽光將照亮每位中國公民的夢想,也將照亮這個復興的民族。


推薦閱讀:

留學不是為了回國當高官拿厚祿,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風家教
穿得像個「人」樣:20年中國人服裝之變
中國茶藝
從美日最嚴重股災看中國最大危機與解決辦法 - 劉忠良 - 草根網
台灣年輕人仇視大陸有什麼理由么?

TAG:中國 | 法治 | 力量 | 強大 | 全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