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著名學者張維為談

《今晚報》2011 年 6 月 26 日 星期 日

著名學者張維為談

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崛起

美國絕對不是中國的樣板——「我們今天的眼光一定要超越西方這種全面走下坡的制度,要探索的是下一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法律制度」
  • 發布日期: 2011-06-26 00:00
  • 作者:

戴聞名

現任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的張維為,曾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進入外交部翻譯室工作,擔任鄧小平的翻譯。他說,那是他人生中一段非常寶貴的經歷。

20多年之後、行走過全世界100多個國家的張維為進一步體會到,鄧小平之所以偉大,原因之一,就是「頭腦清醒」——「他了解百姓的願望,了解中外不同體制的長處和弱點,堅持一切外國的思想和做法都要先經過中國的實踐來檢驗,再確定是否在中國推廣,絕不能盲從」。

張維為認為,這一點對於今天認識中國崛起和中國未來同樣重要。

首先,「不管中國還存有多少問題,中國過去30來年所取得的成績除以2、除以4,甚至除以6,都比採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國家要出色」,要自信地「沿著成功的道路繼續往前走」。其次,中國面對的所有問題,歷史上所有崛起的國家都遇到過,「中國的問題都有解,天塌不下來」。

更重要的是,美國絕對不是中國的樣板——「我們今天的眼光一定要超越西方這種全面走下坡的制度,要探索的是下一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法律制度」。

而在他眼中,中國最大的挑戰和風險,並不是常常被提及的貧富差距、腐敗、環境等等問題,而是中國人「自己打敗自己」。

「用人均GDP低來否定中國取得的巨大成績,是很膚淺的」

記者:中國人中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雖然GDP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值仍然非常低,甚至落後於一些非洲國家,這說明中國還是不行。而你提出觀點說,人均GDP這個指標並不能完全反映國家實力,需要重新認識,能否細談?

張維為:我們一定要實事求是。過去說我們自己落後,是實事求是,今天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也要實事求是地加以肯定。我們講韜光養晦,應該是自信的韜光養晦,而不應是精神萎靡不振的韜光養晦。

一些人老是用人均GDP低來否定中國取得的巨大成績,是很膚淺的。只要實地走訪一下世界你就知道,人均GDP造成的誤差有多大。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是中國作為大國崛起的里程碑事件,背後是中國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舉個例子,就我自己的觀察而言,中國發達地區多數居民的住房水平已經超過日本。

我一直認為,所有涉及中國的排名,包括人均GDP等,只要融入兩個因素,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一是用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來計算,而不是用官方匯率來計算。

日本吃一碗面比北京、上海要貴10倍,理髮也比北京、上海貴10倍。照官方匯率計算,日本賣面和理髮產生的GDP就比北京、上海高10倍,這樣計算肯定是嚴重失真的。所以我認為用貨幣購買力評價才能更靠譜些。

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英國經濟歷史學家麥得森。他做了跨長度的跨國比較,認為1992年中國事實上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日本。2009年,中國經濟規模超過了12個歐洲大國的總和,包括英國、德國、法國等。

第二是中國人的房產。中國人有世界上最強的置業傳統,住房自有率全球領先。我在上海坐計程車,喜歡跟司機聊天,他們普遍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但他們絕大部分都有房產。如果論資產,他們到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超過了當地50%人的資產水平。

過去30年,中國人總體財富增加的速度世界上無人可比。在歐洲,能拿到銀行房貸,就是對你中產階級地位的確認。在瑞士,如果你房產付清了,你就是富裕階層。這種國際比較有利於我們真正讀懂中國崛起。我們的社會科學工作者也應該立足中國國情,大膽進行指標方面的創新,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中國和世界的真實面貌。

記者:房子是現在中國關注度最高的話題之一。有不少人說,中國現在房價這麼貴,年輕人和低收入階層都買不起,怎麼能說中國就已經崛起了呢?你怎樣看中國的房子和房價問題?

張維為:我們還是要實事求是。坦率地說,世界上大概只有在中國,大學剛畢業就可以考慮買房子,女孩子可以坦然地把擁有產權房作為結婚的條件。就我了解的情況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發達國家達到這個水平。

我看過電視連續劇《蝸居》,裡面有一句經典台詞:「我們倆加在一起都快70歲了,還沒有自己的房子。」這種話在瑞士沒人敢說,因為做不到。其實又有哪個發達國家可以做到這一點?一般西方國家典型的中產階級,一輩子最大的財產就是一套產權房。瑞士的住房自有率為36%,是北京和上海的一半。

實事求是地說,國人在住房上的要求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某種意義上也展現了中國的迅速崛起和大多數百姓生活的改善。我們應該自信地肯定自己的成就,然後以創新的精神來解決存在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對於多數人來說,應考慮先租房,有了積累再買房,這也是國際慣例。當然房屋租賃市場需要更好地規範。

記者:有人說,現在有不少中產階級尋求移民海外,說明中國的安全感和吸引力不夠。你如何看待所謂的中產階級「移民潮」?

張維為:我不擔心這個問題。海外移民我接觸很多,我有一個粗略的計算,70%出去以後會變得更加愛國。在國內抱怨越多的,出去後往往轉變得越快,因為他們把國外想像得太好了,結果出去後失望的很多。

過去十年中,假如你生活在中國,特別是中國的發達板塊,你的財富可能已經增加了二三倍了;假如你移民去了美國,你的財富由於趕上了金融危機可能早已縮水四分之一,今天要衣錦還鄉都不容易了。錯過了中國迅速崛起的偉大時代和眾多機遇,至今都是許多海外華人的心頭之痛。

現在所謂中產階級移民,其實絕大多數都把根留在國內,包括自己的企業和資產等,因為他們也了解今後至少10年20年內,中國還將是世界上機會最多的國家。我們不必擔心移民問題,更何況現在每年流入中國的資金遠遠超過流出的資金。只要我們有一點中長期的戰略眼光,適度規模的移民對中國的利遠遠大於弊。出於各種原因,一些人移民出國了,他們以後回來也好,呆在國外也好,對中國都有好處,因為中國的利益已經覆蓋全球,需要更多的海內外華人來保護和推動。

美國崛起時也曾「禮崩樂壞」

記者:今年中國社會接連出現了「葯家鑫案」、「染色饅頭案」等惡性事件,中央政治局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這些事件會影響你對中國未來走向的樂觀判斷嗎?你認為中國應如何「創新社會管理」?有無可以借鑒的國際經驗?

張維為:這些案件的性質都非常惡劣,但放在中國這麼一個超大型的國家中,其實比例是很小的,不會影響我們對中國大局的判斷。這種事情,出一樁,抓一樁,社會就是這樣進步的。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道德滑坡,這是事實,但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這種滑坡慢慢會被扭轉過來的。

歷史上大國崛起都是這樣走過來的。美國崛起的時候,也出現了所謂「禮崩樂壞」的局面:一方面經濟繁榮,一方面各種道德敗壞的行徑劇增。今天的美國的藥品監察局等機構都是後來建立的,同時還設立一整套行政與法律制度,情況才有所好轉。但即使這樣,美國今天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根據2011年6月11日《紐約時報》的報道,美國每年因食品原因而住院的有32.5萬人,死去的有5000人。這是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統計,美國的人口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還是一個發達國家,也就是這個水平。

當今中國政府的執行力比當時的美國政府和現在的美國政府都強。只要我們持續不懈地努力,是可以比美國做得好的。北京、上海等地現在的人均壽命和社會治安等指標都好於紐約就是一個證明。

這裡還要指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媒體為了抓眼球,把負面的事件無限放大,這種媒體生態需要逐步改變。另外,我們還需要一種比較成熟的心態。所謂成熟的心態,就是不要被媒體聳人聽聞的炒作忽悠。看問題一定要有概率觀念。沒有概率觀念,你連在人行道上走路都不敢,因為世界上每天都有不少人在人行道上行走時被車撞死,但這種情況的概率非常之低。

「不是讓麥當勞征服八大菜系,而是用八大菜系來吸納麥當勞」

記者:你曾告誡國人,「不要被西方的話語體系忽悠了」,西方民主是一種「遊戲民主」,並不是中國的典範和楷模。現在很多中國人,包括精英階層在內,還是處處以美國為榜樣和楷模,你想對他們說什麼?

張維為:如果說二三十年前,一些人以美國為楷模,那還情有可原,因為我們剛剛經歷了文革,百業待興。但是今天還這樣,動不動就美國怎麼樣,只能是貽笑大方了。

20年前美國自由派學者福山寫了頗有影響的《歷史的終結》一書,認為歷史發展到了西方制度就終結了,但今年初他在《金融時報》撰文,題目是《美國沒有什麼可以教中國的》。這些精英也許可以讀讀這篇文章。他文章中的觀點並不都有道理,但他對今天美國模式的失望是真的。

這些人還可以讀一讀《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寫的一些比較中國和美國的文章,他從上海回紐約,他的感覺是紐約更像第三世界,這和我的感覺差不多。美國有不少東西值得中國學習,但美國在不少方面今天也該向中國學習了。奧巴馬總統都悟出一些道理,但我們的一些所謂精英還轉不過彎來。奧巴馬提出了一系列模仿中國做法的建議,如建設高鐵、促進外貿、發展製造業、促進基礎教育等。

今天的中國可以自信地平視自己的對手,平視美國,心平氣和地看看人家的長處和短處,也看看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然後取長補短。

至於西方的「民主忽悠」,這是個「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事情。我把採用美國模式的非西方國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從希望到失望的,如泰國、蒙古、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等;還有一類是從希望到絕望的,如伊拉克、阿富汗、象牙海岸、剛果民主共和國。

西方模式在300萬人的蒙古和500萬人的吉爾吉斯斯坦都成功不了,怎麼可能搬到13億人口的中國?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歷史和文化底蘊太豐富了。把美國模式搬到中國大概就像用麥當勞文化改造八大菜系,怎麼可能成功?

我們對美國模式的態度,應該是借鑒其合理的地方,就像麥當勞,也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但我們的基本立場不是讓麥當勞征服八大菜系,而是要用八大菜系來吸納麥當勞——把它的長處吸收過來,最終把它「收編」。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一個五千年沒有間斷的文明和過去30來年的成功經驗可以使我們有這樣的眼光和底氣。

記者:現在不少中國人感覺,國外尤其是西方,仍然對中國不了解。如你所言,「中國崛起是個精彩的故事」,但他們並不知道。根據你在西方多年生活和講學的經驗,應如何深入人心地對西方講好這個故事?

張維為:中國崛起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但我們還沒有把這個故事講好。這涉及的不僅是對外如何講好中國的故事,也包括如何向國人解釋中國的一切。我看關鍵是要抓緊形成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建設。

一個國家的真正崛起一定要有自己話語的崛起,我們需要形成屬於自己的話語體系。這種話語體系應該是全面的,也就是說能解釋中國的成績、問題和未來。這種話語體系也應該是透徹的,也就是說,能把事情說清楚,中國普通百姓能聽懂,外國人也能聽懂,哪怕他們不贊成。這種話語體系應該是強勢的,因為挑戰我們的西方話語是強勢的,我們需要用比較強勢的話語進行回應,我們文明的底蘊也使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我們的話語體系還應該是中國的,也就是說要接中國的地氣,成為民族的、文化的、中華文明的東西,從而為儘可能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我們確實需要大力改進對外宣傳,因為許多對外宣傳的方法太陳舊,我們應該多用外國人可以理解的觀念和方法來介紹中國。但這還只是個戰術層面的事情,我們需要不斷去做,也會起一定的作用,但它還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

解決根本的問題還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實力,我感覺西方是最承認實力的,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現在他們已經看到了中國硬實力的增長,所以西方對中國更加尊重了。中國話語體系這樣的軟實力加強了,他們也會尊重。所以我主張以比較強勢的話語來回應西方對中國的挑戰。

隨著中國的崛起,我們最終可以更加瀟洒,逐步把解釋中國的許多工作交給西方。中國相對成功的經驗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從事中國模式研究。最終哈佛、耶魯的教授都會來研究中國模式,實際上這種趨勢已經出現。對於國內那些只知以西方唯馬首是瞻的所謂精英,恐怕也只有採用這個辦法,等到他們崇拜的美國老師都改變了想法,他們的觀點大概也會改變了。

國內的「中國崩潰論」不出20年也會崩潰

記者:你是「中國模式」的堅定支持者。中國發展到現在,成就很高,問題也很多。你認為中國下一步應該最先應對的挑戰是什麼?最大的風險來自哪裡?

張維為:我個人認為最大的挑戰和風險,至少從目前來看,是要防止自己打敗自己。

中國今天面臨不少問題,有些還很嚴重,如果我們不去積極地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能會自己打敗自己。但同樣,如果我們自己亂了方寸,以為這些問題意味著天要塌下來了,國將不國,這也會自己打敗自己。而且我認為後者是今天中國面臨的更為迫切的問題,所以我認為一定要加強國人的自信,沿著自己的成功的道路繼續往前走。不管中國還存有多少問題,中國過去30來年所取得的成績除以2、除以4,甚至除以6,都比採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國家要出色。

中國面對很多挑戰,但我還是這個觀點:中國面對的所有問題,貧富差距、腐敗、環境等等,歷史上所有崛起的國家都遇到過。我們今天處理得不比他們當時差,今天在這方面出現的情況也並不比他們當時更嚴重。我們也有可能解決得更好。對很多事情,我的基本態度是:先肯定、再改進,自信地看到自己的成績,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中國的問題都有解,天塌不下來。

我走了100多個國家,有時候真是感嘆其實我們今天面臨的許多問題與多數國家比已經屬於不同層次的問題了:多數發展中國家還沒有高速公路,而我們是建成了世界第二大的高速公路網之後的收費問題;多數發展中國家還沒有出現農民工現象,因為他們還沒有真正的城市化,而我們是在討論農民工第二代的教育問題;在發達國家,30來歲擁有房產對於多數人是不可思議的,而我們討論的已經是80、90後的產權房問題。在發達國家絕大部分人一輩子的最大財富就是一套產權房,而我們多少家庭已經擁有了兩套房產。我們應該先肯定自己的巨大成績,然後再自信地去解決各種問題。

記者:你曾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中國悲觀論」一定會破產。是基於什麼樣的判斷,讓你對於中國的前途如此樂觀?

張維為:中國模式產生於大規模的國際競爭,競爭產生的東西都厲害,所以我比較看好中國模式。

過去20年中,西方主流學者對中國做了無數悲觀的預測,今天這種西方的「中國崩潰論」已經崩潰。現在國內還有一些人只認同西方模式,他們認為只要你跟西方不一樣,未來就充滿不確定性,甚至是死路一條,我把這種觀點稱為中國國內的「中國崩潰論」,我想這種觀點也將崩潰,而且不需要20年。

我在《中國震撼》中建議從「文明型國家」的角度來理解中國,也就是說中國的崛起有自己文明的演變邏輯和發展周期,否則無法理解和解釋中國崛起。從中華文明發展的大周期來看,中國現在正處在國力全面上升的階段,甚至可以說是全面上升過程中的初級階段,所以更精彩的故事還在後面。

中華文明有自己獨特的智慧,其中之一就是講「勢」,講「大勢」。大勢一旦形成,就是「大勢所趨」。「大勢」就像大潮,會有反方向的浪花,會有逆流,但浪花也好,逆流也好,都扭轉不了「大勢」。唱衰中國的人不懂這個,所以對中國的預測總是出錯,一錯就錯了20多年,錯到今天西方很多所謂的中國問題專家都不敢預測中國了。


推薦閱讀:

大學AI人才紛紛出走科技公司,下一代學者在哪裡?
王世襄:如果他活著,這個題目我是想寫也不敢寫
倫巴初學者應注意的基本功
初學者如何寫律詩?

TAG:學者 | 張維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