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連英語都說不好,居然還「崇洋媚外」?
在英語發音被差評的日本,英語的「流行」程度,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為什麼常常被嘲笑英語不好的日本人,還如此「崇洋媚外」?平成三大歌姬之一——濱崎步(資料圖/圖)
明星之所以能成為明星,絕對不僅僅是因為那張臉那麼簡單。
據早先的娛樂新聞報道,曾經因為體態發福被群嘲「胖成大媽」的日本天后濱崎步,用了短短一個月,就瘦成了一道閃電。天后的意志力,果然強大,出道近二十年的日子不是白混的。
假如有人曾經留意,可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濱崎步在近二十年演藝生涯中共唱了的232首歌曲,多以英文命名。而且,這個現象在日本樂壇絕非孤例。
不過,濱崎步的英文水平實在有限。但是,假如把範圍擴大到全日本,濱崎步略顯吃力的英語就不那麼顯眼了。
日本人的英語有多差?日本人的英語水平不咋地,這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可能是一大共識。不過,日本人的英語水平在亞洲究竟排第幾呢?要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可能很難,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一些公開的統計數據中看出一些端倪。
在2016年EST發布的全球托福考生成績數據報告里,全球平均成績在81分,而日本僅71分。即便是在亞洲國家裡,日本也僅僅領先於寮國、塔吉克、阿富汗三國排在倒數第四。
2016年亞洲地區托福考生成績數據報告(資料圖/圖)
雖然這僅僅只是托福成績的排名,但在考得起托福的人群當中,日本人的英語之差可見一斑。其實,日本人英語說不好,和近代日語中引入大量的外來語不無關係。這些外來詞引入日語後,直接轉換為日本人熟悉的日語發音。這便是除「咖喱味濃郁」的印度式英語口音之外,人們所嘲笑日式英語口音的由來。
有一則略顯膚淺的笑話,很能說明印度和日本這對難兄難弟各自的發音特點:
兩個印度人嘲笑日本人的英語發音:「Jabonese agcent is vely, vely hard to undershdand.」;日本人聽到了後,立馬回擊:"Indeian ekusento ishi belly belly haudo tsu andasudando.」
奇怪的是,就是在英語發音被差評的日本,英語的「流行」程度,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為什麼常常被嘲笑英語不好的日本人,還如此「崇洋媚外」?
「崇洋媚外」的日本流行音樂不妨仍以日本流行音樂為例。
八零後一定對於小學音樂課本里選錄的日本民謠《櫻花》還有印象。這首在中國人聽來曲風略顯怪異的日本傳統民謠,不僅距離當下中國的「民謠」風格非常遙遠,距離人們對於日本音樂的印象也相去甚遠。
然而這首古風濃郁的歌曲除了曲風迥異,歌詞也與如今的日本流行音樂大不相同。在今天日本流行歌曲(特別是搖滾和R&B)的歌詞中,英文的出場頻率是非常高的。而以英文命名歌名的現象則更為直觀和常見。正如前文所言,平成三大歌姬之一的濱崎步英語並不好,但其所唱歌曲除了一首翻唱歌曲之外,大多都以英文(極少數是羅馬字母)命名。動畫《Bleach》的主題曲《Rolling Star》的演唱者YUI所創作的歌曲中,也大都以英文命名。誠然,有一些日本歌手出生或成長於海外:與濱崎步齊名的倉木麻衣曾三次留學海外;宇多田光是出生於紐約州曼哈頓的「香蕉人」;日本流行搖滾樂隊Monkey Majik的主唱Maynard則乾脆就是加拿大人……但是,更多的日本歌手和樂隊(濱崎步、B』z、ZARD等)時沒有這樣特殊的海外背景的。
濱崎步的單曲精選《a complete ~all singles~》,所有的曲目都以英文命名(資料圖/圖)
為什麼日本流行音樂會和英語有扯不清的關係?
發源於美國的爵士樂,最為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所鍾愛。他對爵士樂的喜愛,近乎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並不止一次在他的小說中加入爵士樂的元素。而日本流行樂的開端,也正是拜爵士樂所賜,並與西方的背景密不可分。上個世紀20年代,爵士樂開始在日本流行起來。然而由於二戰的緣故,爵士樂在日本的演奏一度被中斷。到了戰後美國佔領時期,隨著現代演歌的誕生,爵士樂又重新開始復甦,並伴隨著鄉村音樂、布魯斯、Boogie-woogie等多種音樂曲風開始在日本傳播並發展,1952年則更是被定為「爵士音樂發展年」(Year of the Jazz Boom)。從西方傳入日本的各種曲風,使日本流行音樂追求國際化的道路自誕生起就開始了。而J-pop本身就是因歐美文化而產生的流行樂。
然而,在早期的日本流行音樂中,英文在歌詞中並不常見。由坂本九演唱的歌曲《上を向いて步こう》是日本流行樂中的經典曲目。除了在日本風行一時,它還是唯一一首在美國Billboard排行榜獲得冠軍的日本歌曲。雖然歌詞中並無半句英文,但它能在海外成功,卻與英文不無關係。1963年,一位英國爵士樂手Kenny Ball到日本訪問時聽到這首歌,出於喜愛就把這首歌的曲子由他的樂團重新演奏錄音並在英國發行。由於不懂日語,他們在給曲子命名這件事上犯了躊躇。於是索性就把這首歌胡亂命名為"Sukiyaki"(英語中的日語外來詞「壽喜燒」),結果在英國大受歡迎。同年,美國的一個電台DJ以「Sukiyaki」在電台播放了這首日本原版歌曲。儘管美國人聽不懂歌詞,但《Sukiyaki》卻在美國大熱,在6月中旬成為美國Billboard排行榜冠軍,並蟬聯冠軍長達三周之久。
而從爵士樂開始,包括搖滾、布魯斯等多種音樂類型原本就是歐美的舶來品,這種外來情節致使歌名或歌詞多用英文或片假名。更重要的是,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隨著從海外回到日本演員及歌手的增加,使用英文方便進入國際市場也是他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事實上,不僅僅是日本流行音樂,在當代日本,英文的痕迹無處不在。日本的文化產品,都喜歡和洋名字沾邊。大量的日本電影和電視劇海報(日本國內發行版本)都是以英文作為名稱。日本的暢銷雜誌,也多以英文命名。
2015年日本發行量排名前10的女性雜誌,全部都以英文名稱命名(資料圖/圖)
可以說,日本當代流行文化多源自於西方,以及如何讓流行文化更利於國際傳播,正是英語在日本如此常見的原因。而西化更是日本的立國之本,也是日本快速發展的主因。縱觀日本歷史的整體走向,便是一個「西化」的過程。自然,這其中也包括古代日本向西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
日本「崇洋媚外」的道路變遷然而,看似崇洋媚外、全盤西化的日本人,對英文也曾有過一段拒絕的歷史。
明治維新後,時任外務大臣的森有禮認為,日語是「無法通用於日本列島之外的貧乏言語」。為了更好地學習西方,他主張改造語言,廢除日語,將簡化的英語作為日本國語。然而,在日本改革過程中,隨著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逐漸取代了自由主義,反西化的浪潮愈演愈烈。19世紀80年代「國粹主義」開始在日本興起。許多知識分子開始焦慮:如果從「器物」到「制度」全都學習西方,和西方一樣,那還有什麼日本特色?什麼是日本的主體性?什麼是日本的身份認同?日本的自信在哪裡?因而在當時的日本,掀起了一股抨擊歐化的潮流,排外主義開始在全國泛濫,日本進入「國粹主義時代」。英語在日本徹底沒有了市場。而作為早期主張學習西方的代表人物森有禮,雖然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了國家主義的代言人,但仍然逃脫不了被狂熱的「國粹派」青年暗殺的命運。直到二戰結束以後,日本被美國佔領,日本人反英語的情緒才隨著失落的帝國夢而逐漸消退。從廢除日語改用英文的激進改革到國粹至上的排外狂潮,曾經因自卑而自負的日本人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二戰後,日本經歷了更加全面的西化,但絕大多數日本人已經不再熱衷於討論西化的問題了。不過,在這個「崇洋媚外」最好的時代,日本人也並不如人們所想的那樣盲目崇洋。一方面,在守住本土市場的基礎上進行國際化,依然是日本流行文化領域的流行議題;另一方面,大部分日本人對學習英語不思進取,在學術界和商界,都大量依靠專業的翻譯充當日本和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而隨著日本的流行音樂進入偶像時代,日本歌手們更加放飛自我,有些歌詞中所使用的英文甚至已經不再具有實際的意義了。
出生於1993年的きゃりーぱみゅぱみゅ,因《PonPonPon》一曲中沒有實義的「PONPONWAYWAYWAY,PONPONWAYWAYPONWAYWAY」被中國網友們稱為「彭薇薇」。(Ken Ishii/圖)
推薦閱讀:
※日本人羨慕中國嗎?
※日本簽證詳細解讀
※日本人教法語或德語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是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三體中智子的形象是日本女人,有什麼深意嘛?
※如果不是他,日本「長壽大國」的稱號要晚來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