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記憶 懷化往事】日寇鐵蹄在這裡止步

8月11日,漵浦縣龍潭鎮大華鄉小黃村,圭洞河蜿蜒流淌,穿村而過,白晃晃的日光照得湯湯河水如蒸如炙。

伴著啾啾蟲鳴,小山村顯得平靜而安寧,如果不是附近山頭上殘留的戰爭遺迹,誰能想到,70年前,這裡曾發生異常激烈的戰鬥。

熱血鑄就「英雄山」

圭洞河上有一座「勝利橋」,原名「龍形橋」或「賽龍橋」,橋邊的小黃村原名「小黃沙」村,附近還有個「大黃沙」村。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段傳說--日暮途窮的日軍把這些地名聽成了『龍勝橋』『小皇殺』、『大皇殺』,自詡「皇軍」的日軍想『小皇』和『大皇』都要被殺、是註定中國『龍』得『勝』的地方,結果日軍果然在此遭到毀滅性打擊。

站在橋上,眺望遠處,重重青山如一道鋼鐵長城般的山河阻擋線。指著遠處,隨行漵浦龍潭抗日陣亡將士陵園負責人陳貴生告訴記者,「那就是抗日戰爭最後一戰龍潭戰役的主戰場車岩嶺、紅岩嶺、蠟燭形、青山界和英雄山,日本侵華的鐵蹄止步於圭洞河東岸,最終沒能跨過這條河」。

跨過勝利橋,前行幾百米,一座如同天空中老鷹一樣,左右翅膀散開,氣勢雄猛的山橫在了面前。 --這座山原叫鷹形山,只有740餘米高,山勢平緩,卻是進出龍潭、圭洞的「要塞」。1945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湘西會戰(又稱雪峰山會戰、芷江保衛戰)中最慘烈的戰事,就發生在這裡。

據史料記載,1945年4月初,侵華日軍發動攻勢,企圖攻佔芷江飛虎隊空軍基地。敵軍三路西犯,其中北路日陸軍116師團109聯隊4000多人偷襲龍潭。龍潭戰役自4月17日打響,國民革命軍74軍51師師長周志道率部迎敵。

戰役之初,日軍搶佔鷹形山,準備接應後續主力,由此突破龍潭防線,合圍飛虎隊所在地芷江。

「龍潭戰役是整個湘西會戰中最漂亮的殲滅戰,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威風和志氣。」 陳貴生介紹,當時天雨路滑,為奪回鷹形山,中國軍隊先是穿「釘鞋」衝鋒,接著穿草鞋衝鋒,最後挑選一批湘西籍強壯士兵組成敢死隊,赤腳衝上去,和日本兵肉搏,終於將鷹形山拿下。接著,反攻、防守,再反攻、再防守,拉鋸般爭奪。陳納德將軍指揮的飛虎隊前來助戰,投下無數燃燒彈、炸彈。當時硫磺和硝煙將山石烤成了白色,山上找不到一根綠草。

28天後,日軍慘敗,偷襲龍潭的4000多日本兵全部被殲。

陳貴生說,湘西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最後一戰」,龍潭戰役是湘西會戰關鍵一戰,而對鷹形山的爭奪又是龍潭戰役中最激烈的戰鬥。鷹形山上,灑遍了抗日英烈的熱血。戰後,鷹形山改稱英雄山。

血與火的回憶

繞開一片農田,踏上英雄山,一條條壕溝從山麓盤旋上山頂;一個個掩體彼此相連,布滿山上。村民們說,曾有專業考察隊在英雄山上十米的範圍內,探測出三處地下埋藏彈殼和炮彈片。

這裡,不僅只埋藏著戰爭的遺迹,還有植根於戰爭親歷者腦海的血與火的回憶。

小黃沙村村民張傳成,85歲,祖屋所在位置離鷹形山100米遠。70年前那場發生在家門口的血腥爭奪依舊讓人心驚膽寒,他在戰爭中失去了左手小手指。

「1945年農曆6月初6,早晨6點,我與兩個兄弟正往田壟去挖秧田,突然鷹形山山頂上『吧嗒吧嗒連響』四聲槍聲,三人驚慌轉回家,哪知院子來信息說,要打仗了!」

張傳成回憶,三月初七,日本鬼子約有幾千人,從邵陽方向過來占駐鷹形山。鷹形山頂有一天然生成岩屋,名為豹子岩屋,內有數層串通道,能住百餘人,飛機、大炮、都不能炸爛,所以日本鬼子選擇此處作為指揮站,四周都攻不進。

「山頂5米至山下20米處全是鬼子的蜘蛛戰壕,射機槍的壕每條都有兩米深,加之山勢陡峭,易守難攻,率軍搶攻鷹形山的是74軍51師第七連連長文臣海,初九、初十日緊接發起三次衝鋒均失敗,我軍沖停在山腰處,雙方傷亡慘重七連只剩下7人了。」

「當時開戰時村裡地財主和有錢人都早就拿到難民證逃往外出,窮苦大眾堅守在家配合抗日,村裡成立聯合社專門給戰士們做飯,我每天冒死上山給戰士們送飯。」張傳成說他當時15歲,每天完成兩項任務:給國軍守彈藥,穿梭在山林送飯。

戰爭進行到第15天,張傳成上山送飯途中,被日本兵發現,情急之下躲進一大片野草叢裡,日本兵開槍掃射,他被子彈打斷了左手小手指,撿回一條性命。

張傳成回憶,戰爭進行到第18天,槍聲震耳晝夜不停,不見天和日,一直到農曆三月二十五,我軍陣地暫退50米,以燒煙為記,空軍確定無煙處是鬼子的陣地,進行密投炸彈,山上山下均變成了血山死人山。農曆三月二十七,鬼子無援無彈無食堅守不住,只剩下幾百人宣布投降。

鏖戰28天之後,鷹形山成了流血山。

停戰之後,小黃沙村成立了30餘人的撿屍隊,在山上共撿了9天9夜,將740多名抗日將士的屍骨送往弓形山安葬。

740多名抗日將士長眠弓形山

與英雄山對望的弓形山上,建了一座抗日烈士陵園,這裡長眠著龍潭戰役中犧牲的740多名抗日將士。

遠觀壯烈肅默的龍潭弓形山,山成「弓」形,一條小溪潺潺從山腳橫穿而過,形如弓弦,山如其名巍巍屹立在龍潭鎮中心地帶。

一條寬6米,長2113米的花崗岩石級自山腳到山頂,共297級。拾級而上,則浩氣門、紀念塔、千秋亭、烈士墓,自下而上,排列有序,陵園內長眠著在英雄山為國捐軀的740多名有名有姓的將士。

拾級而上,只見山腰的浩氣門橫額上書「抗日陣亡將士永垂不朽」大字,墓碑上立著錢鍾書的父親、當年在漵浦的大學名教授錢基博題寫的祭文:「彼狡者寇,墜我百城,百城可墜,眾志不傾。龍潭寸隘,屹不我爭……寇血既瀝,我屍也橫……國殤雄鬼,化作長庚……」。

陳貴生介紹,為了告慰英靈,1945年秋,由鄉民慕義、國民政府撥款、作戰部隊施工,修建了這座陵園。近年來,漵浦縣投入資金,對陵園浩氣門、英烈墓、石級路、碑牆等進行全面修繕。現在,來陵園祭奠英烈的各地人士絡繹不絕。

站在陵園頂處放眼望去,視野右前方是紅岩嶺,左側是車岩嶺,兩個山嶺之間就是當年龍潭戰役鏖戰的主戰場,烈士熱血灑過的土地靜靜的在眼前鋪陳開來,現已是松林成片,翠綠蔽日。

秋陽之下,青山重重,松柏和鳴 ,彷彿在訴說當年那些不能忘卻的紀念。


推薦閱讀:

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前夕走進沙頭角中英街 這裡曾經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如今再看有何感觸?
女人這裡豐滿有肉多數能富貴

TAG:記憶 | 往事 | 懷化 | 這裡 | 在這裡 | 在這 | 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