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客日本掃貨」其實是個好教材
據日本當地電視台的節目稱,這個春節10天時間裡,估計有多達45萬中國遊客在日本花了近60億元人民幣用於購物,從保溫杯到名牌包,不少商場貨架上被掃蕩一空。(新聞晨報,2月27日)
中國遊客千里迢迢去日本,專心的不僅有美景,還有日用商品,很直接的因素其實就是六個字:自以為買得值。這個買得值,當然來於兩種可能,一是價格相對國內或周邊地區,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二是商品的品質,可以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或者說是,商品在售後的的消費權利保障,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體現。
中國遊客的鈔票,大把大把地甩去了日本,這顯然很是刺激另一部分中國人的神經。近年來日本和中國的關係,不用說大家都懂的,但還是有人把人民幣拿去拉動日本的GDP,這當然多少有點令人鬱悶。不過在此之餘,或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給不少國產商品一些提醒。
首先從中國遊客,從日本大包小包扛回來的商品來看,幾乎全部都是「牌子貨」;這裡所說的「牌子」,就不只是有個名稱或商標,而是立足市場、在整個國際上都有很強的知名度,和品牌識別力。其次可以看到的是,中國遊客現在出國購物,大部分都已脫離盲目階段,而是在於對商品的綜合性價比的判斷和把握上;話句話說,也是因為國內的某些商品,不能滿足國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從而給了日本商品的市場空間。
賺錢當然是所有商品之所以存在的終極目的,然而究竟該如何賺錢,或者說一件商品的價格中、究竟該有多大的比例可以成為賺錢的利潤,這也是日本商品贏取中國遊客青睞之後,繼而為中國商品製造者,提出的一個新的課題。國際市場的互融互通,目前來看已是大勢所趨;而且就技術層面、貨幣兌換或交易完結等多個環節來看,全球商貿一體化正在成為現實。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商品製造者不但要瞄準國際消費市場,如何鞏固、培育源自本土的潛在消費能力,恐怕已經顯得同等重要。
中國遊客在日本花費60個億,光從消費的絕對數字來看當然不是一個小數,這樣的數目也當然可以令國內商家眼紅。但是,今年消費了60億元,並不等於以後還有一年又一年的每年60個億;這關鍵就得看,中國的商品生產者,能否不斷升級,從單純的製造者,到產品的設計者,或繼續成為不斷適應市場需求的產業創新者!
(文/渝西鋒光)
(版權聲明:本文為華龍網原創首發,版權所有。轉載時請務必標註來源「華龍網」和作者姓名)
推薦閱讀:
※中國哪個網站用戶素質最高?
※中國風水的最高理論指導——《葬書》
※中國古代最經典的山水詩
※中國著名的摩登舞冠軍---張浩&宋曉蓉
※(原創)這臉丟的,中國遊客泰國吃自助瘋狂鏟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