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史上最優雅的圓舞曲(La Valse)
古典音樂史上最優雅的圓舞曲(LaValse)製作人:雪父沒有音樂的生活是錯誤的生活,音樂和文學一樣迷人,文學是眼和腦誦讀的知己,而音樂是耳和腦交流的情人音樂滋潤人生,音樂美麗人生。音樂心情浪漫的音韻一直飄散心間讓心境柔情似水般的纏綿讓思緒雲淡風輕般的飄逸我想要浪漫釋放的更淋漓盡致我想要浪漫更飄散的綿延不斷美麗的音符,浪漫的旋律令人憧憬,讓人神往古典與浪漫的音樂帶我們在浪漫篇中沉醉、徜徉。。。帶著一顆輕鬆無憂的心放飛心情,讓心靈得到些許的寧靜。走出紅塵的煩躁,把自己飄散在大自然的懷抱,滿眼滿心格外的清爽,心也悠閑,人也閑悠,音韻讓身心鬆散的陶醉在輕柔的步伐中。。。美妙的音樂沁人心扉,音樂漫步表達的是美好的音樂心情,在這美好的音樂心情中,我們盡情感受著音樂升華出的美妙意境,在每一個音符中用心品嘗,品嘗音樂幻化出的美好。假如這個世界沒有了音樂,這個世界是不是太過於枯燥乏味,生活中如果沒有了音樂,原本的美好也就蕩然無存了,感謝音樂給這個世界帶來無限的美好和充實,讓我們幸福的沐浴音樂的燦爛陽光......
華爾茲與圓舞曲華爾茲有記載的歷史至少也有四百多年了。1580年,蒙田在德國南部的奧格斯堡就看到過這種舞蹈,「跳舞的人緊緊地抱住對方的身體,臉幾乎貼在了一起」。另外一位不知名的作家寫道:「這些充滿活力的農民舞者用過剩的能量踩在節奏上,舞步大而狂野,農民們故意跺著腳而開心。」1750年,也就是巴赫逝世那年前後,在德國的蒂羅爾、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施蒂利亞三地的農民時興跳這種叫做「Walzer」舞蹈,與此相仿的四三拍的鄉村舞蹈還有連德勒。勞作的空餘,酒酣耳熱,抱著喜歡的姑娘揮發一下多餘的精力,不用想就知道狡黠的農民那又憨又笨的樣子。農民恣意放肆的時候,上流社會還在跳著小步舞曲,帶著捲髮,拘著步子,還得裝相,這樣的場面我們在電影里見多了。海頓和莫扎特的作品也有小步舞曲,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往往就由小步舞曲構成。《莫扎特與狼幫》的英國作家伯吉斯特別推崇這種「有范兒」的舞蹈與奏鳴曲式的結合,他聽到的「是對一種特定的舞蹈形式的召喚」,「然而這些舞曲的樂章不是為舞者身體的參與而設置的,舞曲變成了一種關照的對象,有了一種象徵性的功能」。聽著怎麼那麼正統,高調。其實貴族們是不管這些的,受約束的老一套讓他們厭惡,早想換換口味了。18世紀中葉小步舞曲式微的時候,華爾茲就開始由鄉入城,進而大行其道了。從鄉村到城裡打工的男女僕役把華爾茲帶到了城裡,貴族們覺得僕人跳的這個舞有意思,有機可乘啊。為了給摟著下人共舞找口實,他們說這是一種不分階級的民主的舞蹈,說穿了是老爺們的借口而已。和女僕一起雙雙起舞多樂呵啊,在太太那裡打情罵俏不就名正言順了?有記載說,巴黎當時的舞場有七百多處,維也納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唐·古奇奧(DonCurzio,1776—)在描述維也納的生活時寫道,「人們像瘋了一樣的跳舞,維也納的婦女以她們優雅的華爾茲舞姿而出名」。只是由於宮廷的禮儀方面的約束,加上小步舞曲剛剛衰退,狂野大步的華爾茲進了宮廷變成了短小而優雅的舞步,有節奏的跺腳慢慢成了拖曳的「滑行」。連德勒中的「跳躍」也在城市化過程中循規蹈矩了,滑行旋轉代替了跺腳旋轉。西班牙作曲家馬丁·蘇勒1786年寫的歌劇《珍聞》第二幕結尾的地方有一首華爾茲,譜子上被標註為「步速進行」。而到了維也納演出的時候,舞蹈者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舞步大大加快,最後竟然成了加洛普舞曲。在德國,《可愛的奧古斯丁》被視為第一首圓舞曲,馬勒小的時候,父母親吵完架後他跑到街上,聽到的就是手搖風琴演奏的這隻曲子。明權從來都是爭得你死我活。德國人說這個詞來自古德文,法國人認為「Volte」(旋轉之舞)是來自12世紀的普羅旺斯童話,比德語要早好幾個世紀。這是從拉丁文「Volvrer」(意為旋轉)變異為「LaValse」,相當於古德語的「Walzer」(滾動、或滑動),「Walzen」(旋轉)。而義大利人乾脆說,法文的「Volte」一詞來源於義大利語。來看法國《通用大辭典》的解釋:「這是一種圓舞,跳舞時一對舞伴圍繞著自己同時也圍繞著舞廳旋轉,如同地球自轉和繞著太陽公轉一般。」這種近乎於貼面的旋轉舞蹈自然會引起衛道士的不快,有人公開對圓舞的「不道德」表示憤慨:「年輕的姑娘步子邁的很大,將貞操的大腿叉的過寬有損健康。」(見普拉維:《圓舞曲之王》)說圓舞曲使身體接觸過於靠近,是「互做姿態」,明顯是性感的舞蹈。聳人聽聞的還稱其為魔鬼之舞。巴黎人維庸寫道:「母親們喜歡跳舞,卻不願意讓她們的女兒跳圓舞。」持這種傷風敗俗論調的還有英國。儘管華爾茲傳入英國很遲,到了英國攝政時期才流行開來,但1825年的《牛津詞典》里,華爾茲的詞條還被解釋為「粗鄙,下流」。詩人拜倫也來湊趣,對華爾茲顯示出輕蔑:「摟住她的腰,又去摟他人,陌生人的手可以摩擦,可是女士定會知道,大腹便便的為何要碰她?」英國的報界公然謾罵說,在「英國宮廷舞會上,那種叫做華爾茲的法國下流舞蹈被第一次介紹進來了……看到這種四肢糾纏、身體緊靠的色情舞,看到英國婦女與眾不同的莊重、含蓄的優良傳統遭到如此嚴重的歪曲,真叫人夠受了……」不管怎麼說,經過上流階層貴族們的改造,華爾茲還是在歐洲風行了。雖然粗魯「進化」為優雅,跺腳變成旋轉,慢速成了暈眩的快速,農民還是傳播的功臣。他們自娛自樂的華爾茲之所以能夠成為城市民眾的風習,在於讓男女之間有了放肆的勾肩搭背的權利,社交方式的拓展,舞蹈風格的轉換更使華爾茲風生水起,小步舞和加伏特舞成了過氣的東西,被人拋棄自是必然。圓舞曲從民間舞曲升華為殿堂藝術,爾後再於民間普及。每當優雅的三拍子節奏響起,迴轉百媚生的美妙舞姿讓人不知不覺地為其吸引,進而歡樂陶醉。一般人熟知的史特勞斯家族留下數百首唯美動人的圓舞曲之外,仍有許多令人聞樂起舞的圓舞曲傑作。如依瓦諾維奇的《多瑙河的漣漪》、雷哈爾的《風流寡婦》,以及羅薩斯輕快愉悅的《乘風破浪圓舞曲》,不僅悅耳動聽,即使不愛跳舞也會為那神奇的旋轉魅力而陶醉於跳躍的音符之間。
約瑟夫·蘭納約瑟夫·弗蘭茨·卡爾·蘭納(德語:Josef Franz KarlLanner,1801年4月12日-1843年4月14日),著名奧地利作曲家。蘭納是第一位把圓舞曲從簡單的鄉間舞曲改良到上層社會所喜歡曲式的維也納作曲家,無論是作為伴奏音樂還是音樂會的樂章。蘭納因此名成利就,得以與對手兼好友老約翰·施特勞斯齊名,為後人所紀念。但蘭納在奧地利國外的名氣始終不及老約翰·施特勞斯,因為施特勞斯有機會帶領自己的樂團到英國和法國作巡迴演出,但蘭納卻無此機會。蘭納出身小資,從小自學小提琴和作曲,十三歲參加了當時頗有名聲的帕馬樂團。十九歲時自己組建了三重奏團,後改為四重奏團。老約翰·施特勞斯也在其中,幾年後發展成管弦樂團。繼續發展後樂團一分為二,老約翰成為其中一個樂團的指揮。到1825年他們分道揚鑣,1829年蘭納被授予「宮廷大舞會廳樂長」。他的二百多首作品中,除上述一百多首圓舞曲外,多數也是各種舞曲類型的作品,他也寫過一些芭蕾舞劇。他的音樂生涯是從為他的樂隊改編流行曲調混成曲開始的,他的樂隊也受到了宮廷舞會和其他娛樂場合的歡迎。蘭納曾組建四重奏團,1819~1825年老約翰·施特勞斯是其中的小提琴演奏員。後來做過維也納第二市民團樂長,同施特勞斯是競爭對手。約瑟夫·蘭納一生作有112首圓舞曲,以及10首方陣舞曲、3首波爾卡、28首加洛普、6首進行曲和25首連德勒。約瑟夫·蘭納(Josef Lanner)建立的名為「蘭納四重奏」(LannerQuartet)的通俗弦樂四重奏樂團。這支樂隊演出的曲目通常是維也納圓舞曲和德國的鄉村舞曲。到1824年,「蘭納四重奏」已經成為一支有一定規模的小型管弦樂隊了。1801年4月12日生於維也納,1843年4月14日卒於奧伯德布靈。他的音樂生涯是從為他的樂隊改編流行曲調混成曲開始的,他的樂隊也受到了宮廷舞會和其他娛樂場合的歡迎。蘭納曾組建四重奏團,1819~1825年老約翰·施特勞斯是其中的小提琴演奏員。後來做過維也納第二市民團樂長,同施特勞斯是競爭對手。約瑟夫·蘭納一生作有112首圓舞曲,以及10首方陣舞曲、3首波爾卡、28首加洛普、6首進行曲和25首連德勒。他是第一位把華爾滋從簡單的鄉間舞曲改良到上層社會所喜歡曲式的維也納作曲家。蘭納也因此名成利就,得以與對手兼好友老約翰·施特勞斯齊名。但蘭納在奧地利國外的名氣始終不及老約翰·施特勞斯,因為施特勞斯有機會帶領自己的樂團到英國和法國作巡迴演出,但蘭納卻無此機會。時至今日當我們提到維也納圓舞曲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施特勞斯父子,其實約瑟·夫蘭納的貢獻同樣是不可磨滅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Strauss,1825-1899),圓舞曲之父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他的兩位弟弟約瑟夫·施特勞斯和愛德華·施特勞斯也是著名的音樂家。不過小約翰是整個家族中成就最大,名望最高的一位。並為19世紀維也納圓舞曲的流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圓舞曲之王」的稱號是由於他把華爾茲這種原本只屬於農民的舞曲形式提升為了哈布斯堡宮廷中的一項高尚的娛樂形式。此外他的作品的藝術成就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輩們(例如約瑟夫·蘭納和老約翰·施特勞斯),也更為人所熟知。他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施特勞斯家族的傑出代表;出生在風行跳舞的維也納一個音樂世家家庭,與父親同名。1844年組成自己的樂隊,演奏本人和父親的作品。1855-1865年應邀在聖彼得堡指揮夏季音樂會達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宮廷舞會指揮。後又從事輕歌劇的創作。其創作以《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春之聲》和《安娜波爾卡》等一百二十餘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後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他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他的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他還作有《雷鳴電閃波爾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十六部輕歌劇,對於歐洲輕歌劇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01 Peter Ilyich Tchaiko... -- Wiener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Karajan「柴科夫斯基《花之圓舞曲》Op.71a-3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一開始沒有發現你進入我的世界,當我反應過來,你已經在這裡了。《花之圓舞曲》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第三部舞劇《胡桃夾子》中的著名圓舞曲。在整部舞劇音樂尚未完成的1892年3月,柴可夫斯基突然接到聖彼得堡俄羅斯音樂協會要舉行他的作品演奏會的計劃,並要他發表新作。當時忙得不可開交的柴可夫斯基尚未完成的《胡桃夾子》的音樂里選出幾段,用《舞蹈組曲》(作品71a)的曲名發表了。這就是現在經常聽到的《胡桃夾子組曲》。在當年3月19日舉辦的音樂會上,這部組曲受剄歡迎。《胡桃夾子組曲》共選用八首樂曲,這首《花之圓舞曲》在組曲中是壓卷之作,而在舞劇中是在第二幕里出現。現在,《花之圓舞曲》不僅在舞劇《胡桃夾子》的全曲或選曲或組曲的唱片中都可以聽得到,而且也可以聽到單獨錄製的唱片。甚至還出版了兩張一套的《花之圓舞曲--「柴可夫斯基的故事」》。《花之圓舞曲》是作為歡迎和歌頌善良勇敢的女孩子瑪麗的熱烈氣氛達到高潮時演奏的。這首圓舞曲不僅是這部舞劇中的重要樂曲,而且在柴可夫斯基許多圓舞曲中也是最突出的一首,同時也是柴可夫斯基全部作品中的傑作之一。」02 Tschaikowsky: Der Sc... -- BerlinPhilharmonic Orchestra「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組曲》第二曲:「圓舞曲」「圓舞曲」。樂曲採用復三部曲式。選自第一幕中慶賀王子成年宴會上少女群舞的音樂。先由弦樂用撥奏奏出音階式下行音型的序奏。隨後,整個樂隊與之呼應,奏出了緩慢而平穩的圓舞曲節奏;在這一節奏的陪襯下,小提琴在低音區奏出優美的圓舞曲主要主題。這一主題節奏張弛有致,宛如起伏的浪涌,悠緩而舒暢。木管圍繞著主題旋律奏出的琶音,使主題顯得更為輕鬆歡快。由小提琴在中音區重複一遍後,整個樂隊用飽滿的音響表現了豪華的舞蹈場面。接著樂曲越來越歡快.隨後,樂曲又呈現出一個輕快的切分音節節奏的主題切分音主題反覆時,弦樂奏出忽上忽下的快速走句,逐步加強樂曲的歡快氣氛。接著,快速走句由木管樂曲吹奏,隨後整個樂隊再現圓舞曲主要主題。樂曲的中間部轉調,由小提琴和短號先後奏出兩個性格不同的主題,第一個主題柔美典雅,第二個主題輕盈優美。第一主題再現後,樂曲呈示出另一個抒情主題,輕巧質樸,帶有濃厚的鄉村色彩,表現了一種清新活潑的意境。經過充分展開之後,以快速的走句為過渡,整個樂隊再現切分音主題,並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結束。」
03 Chopin: Les Sylphide... -- Herbertvon Karajan「肖邦芭蕾舞劇《仙女》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作品18號)本曲作於1831年,是肖邦在世時最早出版的圓舞曲。《華麗大圓舞曲》之名,給予一般音樂愛好者很親切的印象。正如曲名所示,這首曲子是肖邦的所有圓舞曲中,最華麗、最輕快的一首,也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實際用於舞會的圓舞曲。所以舒曼才會說:"這是肖邦的肉體和心靈同時在舞蹈的圓舞曲"以及"把舞者捲入波心,越來越深"等類話語。樂曲的構成極為簡潔,由於是實際舞會用的圓舞曲,全曲在明朗的低音部圓舞曲節奏上,歌唱出華美的主旋律。全曲共分為五段:第一段為降E大調,第一主題明快、奔放,第二主題利用急促的頓音表現出仙境般 的飄逸感覺;第二段降D大調;第三段降D大調;第四段降G大調;第五段與第一段的旋律相同,在四小節序奏後進入尾聲。」04 Chopin: Les Sylphide... -- Herbertvon Karajan「肖邦芭蕾舞劇《仙女》升c小調圓舞曲升C小調第七號圓舞曲,作品64之2最能體現肖邦的個性及民族性的圓舞曲,任何人都肯定會說是這首《升c小調圓舞曲》。本曲作於1846-1847年,節奏近似馬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為舞蹈伴奏的舞曲,而是真正的圓舞曲抒情詩。本曲是肖邦去世前兩年完成的,隱含著他對生命的認識。舒曼曾把肖邦的圓舞曲稱為"心靈的圓舞曲",該說法對於本曲而言是再確切不過了。樂曲為三段體式,無序奏。一開始便是流露著一絲憂傷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輕柔、飄逸的性格特徵,可見作者對美好生活仍有一線憧憬。第二段為急速的連動,似滾珠落玉般晶瑩剔透。但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種華麗的風格,而是充滿著一種無奈的旋律,彷彿是作者在傾訴他孤寂的晚年生活。當時,久居異鄉、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無依無靠,其心情之憂鬱可想而知。中段轉為降D大調,多少明朗了些,但是很快又出現鬱悶的氣氛。在迴旋連動過後,反覆開頭的主旋律,最後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終了。」05 Johann Strauss II: R... -- WienerPhilharmoniker;Willi Boskovsky「小約翰:《南方的玫瑰》圓舞曲」06 Sobre Las Olas (Over... -- OrlandoPops Orchestra「胡文蒂諾·羅薩斯《乘風破浪圓舞曲》又稱《在海波上圓舞曲》、《在波濤上圓舞曲》、《在波浪上圓舞曲》、《在浪尖上圓舞曲》等,墨西哥作曲家羅薩斯作於1891年,原為鋼琴曲,後被改編為管弦樂曲、口琴獨奏曲以及輕音樂曲等其他形式。關於本曲的創作,據說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作者羅薩斯和一位朋友在墨西哥孔特萊拉泉邊的馬格達萊納河洗澡。潺潺的流水使作者突然產生了創作靈感,一支動人的旋律脫口而出,朋友聽他哼唱後萬分驚訝,認為這是一個絕妙的旋律。不久,作者便在這一旋律基礎上完成了這首美妙的圓舞曲,並定名為《在泉水旁》。一位詩人聽後,認為這首曲子的旋律恰如一隻小船飄蕩行駛在海面上,於是建議更名為「乘風破浪」,作者欣然同意。樂曲首次演奏時即博得了熱烈的讚賞。後來,作者因生活拮据,僅以十七個比索的代價,就把總譜賣給了瓦格納之家出版社。幾家出版社隨即相繼翻印出版,獲利竟達十幾萬比索。本曲受到約翰·施特勞斯圓舞曲作品的明顯影響,但卻表現了與大海無緣的維也納作曲家們所無法表現的大海般寬廣舒暢的氣勢和情緒。樂曲與維也納圓舞曲相近,由引子、兩首小圓舞曲及尾聲組成。在短小的引子之後,樂曲立即奏出第一小圓舞曲的主題。這一波浪起伏般流動的旋律,和著輕鬆而帶有推動感的三拍子節奏,彷彿把人帶上鼓滿風帆,隨著大海的波濤而起伏漂流的小船,那船頭激起的浪花,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金光。這一旋律構成了樂曲的靈魂,使整個樂曲充滿了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情緒。第二小圓舞曲採用頻繁的切分節奏,開頭的主題曲調輕柔舒展,猶如小船上的人們在謳歌著生活和自然。接著樂曲往下屬方向依次轉向G大調、C大調,最後再現第一小圓舞曲主題,並在溫和甜美的尾聲中結束。胡文蒂諾·羅薩斯 (Juventino RosasCadenas,1868-1894),墨西哥作曲家。自幼隨父賣藝為生,十五歲時入墨西哥城歌劇院樂隊擔任小提琴手,後進入墨西哥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鋼琴和音樂理論知識,但畢業之後仍然流浪賣藝。曾加入陸軍軍樂隊。後在墨西哥城的阿爾法羅私人樂隊任職,同時積極創作音樂作品。在其短暫的一生中,留下為數不少的器樂作品,以進行曲、圓舞曲和浪漫曲為主。代表作品《乘風破浪圓舞曲》是具有典型施特勞斯圓舞曲風格的世界名曲。」
07 Russian Waltz -- FrancisGoya「《俄羅斯華爾茲》尼古拉·多布朗拉沃夫詞阿列克桑德拉·巴赫慕托娃 曲歌聲憂傷,飄向遠方。看人們純樸臉龐,俄羅斯啊,我的天良。我的歌聲和信仰,時光舞會,帶著憂傷。冬宮充滿思量 ,我穿過那飽經滄桑的 ,大理石的廳堂。俄羅斯華爾茲—陽光風雪急促旋轉,朋友啊,離別歲月煙消雲散,朋友啊,愛的歲月來到面前 。俄羅斯華爾茲—我們祈禱,相愛永遠。親愛的俄羅斯,苦難悲傷。讓你的星辰無光 ,遠方歸來,回到家鄉,俄羅斯歌聲蕩漾 。不要感傷,學會淡忘。即便遠在他鄉。可沒有你,可沒有你。就沒有愛的陽光。俄羅斯華爾茲—陽光風雪急促旋轉。朋友啊,離別歲月煙消雲散。朋友啊,愛的歲月來到面前。俄羅斯華爾茲—我們祈禱,相愛永遠。春的草地,肥田沃壤 。讓萌芽更加茁壯 。俄羅斯啊,我的膽量。我的歌聲和信仰。時光舞會,帶著憂傷。冬宮充滿思量。我穿過那飽經滄桑的。大理石的廳堂。朋友啊,愛的歲月來到面前。俄羅斯華爾茲—我們祈禱,相愛永遠。俄羅斯華爾茲—我們祈禱,相愛永遠。俄羅斯華爾茲—我們祈禱,相愛永遠。俄羅斯華爾茲—我們祈禱,相愛永遠。」這首歌是巴赫慕托娃的作品,作於1992年,時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最艱難的時期。當時這首歌鼓舞了身陷困境的廣大俄羅斯人民,因此它一度被俄羅斯人民視為戰勝困境的精神支柱。阿列克桑德拉·尼柯萊耶夫娜·巴赫慕托娃(Александра НиколаевнаПахмутова),1929年11月9日生,蘇聯和俄羅斯著名的作曲家。被認為是蘇聯音樂家中最著名和最值得記憶的人之一」08 Otto Klemperer: Das ... -- NewPhilharmonia Orchestra;LeopoldStokowski「奧托·克倫佩勒《歡樂華爾茲》」09 Johann Strauss II: V... -- WienerPhilharmoniker;Willi Boskovsky「小約翰·施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作於1883年。當時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本曲依然充滿活力,處處散發著青春的氣息。據說小約翰·施特勞斯是在一個晚上就在鋼琴上即興創作出本曲的,因此本曲最早的版本是鋼琴曲,後經劇作家填詞而成為流行一時的聲樂曲,直到現在,本曲的聲樂版本仍然是許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愛的曲目。本曲的管弦樂版本也十分流行,百餘年來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愛。本曲是小約翰·施特勞斯不朽的名作。作為一首圓舞曲,本曲與作者其他的圓舞曲迥然不同:它並不是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體裁,其節奏自由、充滿變化,旋律生動而連貫,具有較強的欣賞性,很少用於伴舞,原譜中也沒有註明各個段落,另外本曲還帶有迴旋曲的特徵。全曲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性,雅俗共賞、經久不衰。曲中生動地描繪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機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濃重的油畫,永遠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本曲沒有序奏,而是在四小節充沛的引子之後,貫穿全曲的第一主題(降B大調)隨之出現,複雜而具有裝飾音色彩的旋律給聽眾一種春意盎然的感覺;緊接著第二主題(F大調)進入,旋律趨於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動;經過重複第一主題之後,優美的第三主題在豎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緩緩進入,給人以春水蕩漾般的舒暢感;第四主題運用大音程的跳動,顯示出無窮無盡的活力;第五和第六主題略帶一絲陰暗的色彩,彷彿是在描寫春日裡偶爾飄來的陰雲;第七主題節奏自由,陰鬱的氣氛一掃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機盎然的感覺;樂曲的結尾也較為簡單,只是重複一遍第一主題之後,利用第一主題的旋律加以變奏,乾淨利落地結束全曲10 Johann Strauss II: A... -- WienerPhilharmoniker;Willi Boskovsky「小約翰《藍色多瑙河圓舞曲》這首樂曲的全稱是《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圓舞曲》。曲名取自詩人卡爾·貝克一首詩的各段最後一行的重複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輕,美麗,溫順好心腸,猶如礦中的金子閃閃發光,真情就在那兒蘇醒,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鮮花吐芳,撫慰我心中的陰影和創傷,不毛的灌木叢中花兒依然開放,夜鶯歌喉囀,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樂曲的創作背景與一八六六年爆發的普奧戰爭有關。這一年的七月三日,在薩多瓦戰役中奧地利一敗塗地,甚至兵臨首都維也納城下。在普魯士的壓迫下,沉悶的氣氛籠罩全城,為了扭轉維也納市民低沉的情緒,在一八六六年前擔任過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指揮的約翰·馮·赫貝克委託約翰·施特勞斯寫一首聲樂曲,但約翰·施特勞斯當時對於聲樂創作,尤其對於寫合唱感到信心不足,因此先寫好的是沒有歌詞的音樂,然後才由詞作者填上歌詞來加以完成。最早的歌詞作者是約瑟夫·魏爾,現在的歌詞,是由另一位詩人弗朗茨·馮·格爾納特重新創作的。委託約翰·施特勞斯寫曲子的音樂家赫貝克,就是於一八六五年五月一日發現舒柏特《未完成交響曲》總譜的人。當時赫貝克擔任宮廷樂長和音樂學院的教授,在約翰·施特勞斯尚未完成這首圓舞曲時,他已離開了維也納男聲合唱團。些曲初演時反應一般,但是到了同一年七月三十日在巴黎的萬國博覽會的會場上,由作曲家自己指揮演出時,《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受到熱烈歡迎,從此不脛而走,一直為各國人民的生活錦上添花。在維也納,它甚至被稱讚為奧地利「非正式的第二國歌」,成為奧地利人民的驕傲。作於1866年。當時,小約翰·施特勞斯任維也納宮廷舞會指揮。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的指揮赫爾貝克約請小約翰·施特勞斯為他的合唱隊寫一首合唱曲。這時的小約翰·施特勞斯雖已創作出數百首圓舞曲,但還沒有創作過聲樂作品。這首合唱曲的歌詞是他請詩人哥涅爾特創作的。1867年,這部作品在維也納首演。因為當時的維也納在普魯士的圍攻之下,人們正處於悲觀、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敗。直到1868年二月,小約翰·施特勞斯住在維也納郊區離多瑙河不遠的布勒泰街五十四號時,把這部合唱曲改為管弦樂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並命名為《藍色多瑙河》圓舞曲。這部樂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僅僅幾個月之後,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國公演。頃刻間,這首圓舞曲傳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後來竟成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這首樂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愛。在每年元旦維也納舉行的「新年音樂會」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樂曲由序奏、五個圓舞曲和尾聲組成:序奏開始時,小提琴在A大調上奏出徐緩的震音,好象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輕柔地翻動。在這個背景上,圓號吹奏出這首樂曲最重要的一個動機,它象徵著黎明的到來。第一圓舞曲描寫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們翩翩起舞時的情景。第二圓舞曲首先在D大調上出現,巧妙而富於變化的第二圓舞曲描寫了南阿爾卑斯山下的小姑娘們,穿著鵝絨舞裙在歡快地跳舞;突然樂曲轉為降B大調,富於變化的色彩顯得格外動人。第三圓舞曲屬歌唱性旋律,這段音樂採用了切分節奏,給人以親切新穎的感覺。第四圓舞曲在開始時節奏比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連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彷彿春意盎然,沁人心脾。第五圓舞曲是第四圓舞曲音樂情緒的繼續和發展,只是轉到A大調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聯想到在多瑙河上無憂無慮地蕩舟時的情景。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結尾。樂曲的結尾有兩種,一種是合唱型結尾,接在第五圓舞曲之後,很短。另一種是管弦樂曲結尾,較長,依次再現了第三圓舞曲、第四圓舞曲及第一圓舞曲的主題,最後結束在疾風驟雨式的狂歡氣氛之中。」11 Lanner: Hofball-T?nz... -- WienerPhilharmoniker「約瑟夫.蘭納《 宮廷舞會圓舞曲》Op.161該曲創作於1840年,並首演於宮廷大舞廳。在蘭納以前,圓舞曲往往只是由兩個八小節的旋律及其反覆組成 ‖: A:‖: B :‖形式的簡單樂曲。當時把這樣的圓舞曲湊上三到十二首便成為「舞曲集」,在舞會上演奏。為彌補每首樂曲太短的缺欠,常常反覆多次;為避免單調就臨時改變調性或者連奏幾首不同的曲子。蘭納在創作圓舞曲的初期也曾如此,但後來他打破了以前的框框,把幾首小圓舞曲連接起來,加上序奏和結尾。老約翰·施特勞斯也曾如此地創作他的圓舞曲作品,這樣蘭納和老約翰·施特勞斯就共同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結構。其特點如下:(1)序奏規模較大,而且不拘泥於三拍子,有時也用偶數拍子;(2)各個小圓舞曲十六小節一段,兩個相映成趣的段落構成二部曲(AB)或三部曲(ABA)式;(3)隨著小圓舞曲本身的擴大,數量相應減少,一般為五首;(4)結尾豐富多彩,常常再現前面一些小圓舞曲的段落。這首《宮廷舞會圓舞曲》就表現出這些特點,全曲由序奏、五首小圓舞曲、結尾組成。序奏為2/4拍子,快板,有加洛普舞曲(一種德國的快速輪舞)特點,序奏較長,有六十八個小節。五個小圓舞曲的旋律優雅、動聽、順滑、流暢,如訴私情。結尾再現了第一圓舞曲的全部和第四圓舞曲的片段,從容結束。」12 Lèo Delibes: Coppeli... -- VariousArtists「德裡布《葛蓓莉亞組曲 - 2.斯瓦尼爾達圓舞曲 》舞劇名作《葛蓓莉婭》的曲作者德里勃(LeoDelibes,1836-1891)被稱譽為「法國芭蕾音樂之父」,他是法國十九世紀後半葉的大作曲家。舞劇中的圓舞曲有好幾首,其中最著名的是這首《斯娃尼爾達圓舞曲》;之外還有《時間圓舞曲》和《娃娃圓舞曲》。這部舞劇第一幕展現的場景是東歐一個小城鎮的廣場,時間是在十八世紀中葉。幕拉開後,弗朗茲的女朋友斯娃尼爾達來到舞台上,看清四周沒有人之後就到對面葛培留斯家的窗下。在二樓窗口邊,可愛的少女葛蓓莉婭一直在看書,不知她是玩具的斯娃尼爾達最近對她很有意見,因為弗朗茲常到這裡來對她獻殷勤。斯娃尼爾達向她招招手,並跳起了這首圓舞曲,要引起她的注意。但是葛蓓莉婭卻不理采,目不邪視,埋頭看書。因為,葛培留斯老人沒有給她上發條,她不可能站起來打招呼。由四小節徐緩的引子奏出圓舞曲節奏之後,響起了優美抒情的圓舞曲主題.在這段動人的音樂之後,出現簡短的對比性的段落。接著出現的過門,好象是表現斯娃尼爾達焦燥的心情而動蕩不安,隨後再現開頭的圓舞曲音樂。《斯娃尼爾達圓舞曲》比較簡短,但音樂很美,在整部舞劇《葛蓓莉婭》中,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比較深。它在第二幕第一場作為間奏曲再現過。由這部舞劇的音樂編成的管弦樂組曲,將它列為其中一個樂章收了進去。」13 Die Schonbrunner,Wal... -- WienerPhilharmoniker「約瑟夫·蘭納《美泉宮的人們》圓舞曲 Op 200這部圓舞曲是最近二十多年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所有非施特勞斯家族作品中上演次數最頻繁的一部。」14 Jean Sibelius: Valse... -- BerlinPhilharmonic Orchestra;BerlinerPhilharmoniker「讓·西貝柳斯《憂鬱圓舞曲》 Op.44西貝柳斯配樂的戲劇共有十一部,多半是芬蘭後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戲劇作家的作品。一般來說,每一齣戲劇的配樂段落都比較多,唯一的例外是他為芬蘭劇作家亞涅菲特(Jarnefelt)所作的劇本《庫奧萊瑪》(Kuolema)譜寫的戲劇配樂僅有三段,其中第三段《憂鬱圓舞曲》是最著名的一首。在亞涅菲特的戲劇中,《憂鬱圓舞曲》是為戲劇的主人公——垂死的母親的一個幻覺場面而寫的:夜晚,長期受折磨的母親躺在床上,守護著入睡的兒子。一道淡紅色的光線射來,漸漸布滿小屋。起先隱隱約約,後來越來越清晰地可以聽到一種不確定的音樂聲,從中逐漸滋生出圓舞曲旋律的花紋。母親從昏迷中蘇醒,站起身來。她全身素裹,好像穿著舞會的禮服一般。她環顧四周,靜悄悄地溜了過去,並向前伸出了雙手。這個手勢引起的反應是:從四面八方湧來了一大群默不作聲的男女,成雙結對地跳起了圓舞曲。母親踏著舞步混雜在人群之中,但幻影似乎害怕她眼睛裡發出的光芒,都不敢看她。在這一場近結束時,她的力量耗盡,跌倒在地,但又堅持著站起來,還想加入舞蹈。此時,傳來了敲門聲。幽靈消失了,音樂也停止了,母親發現死神站在她的門前。《憂鬱圓舞曲》的結構較為單一,篇幅也很簡短。樂曲開始時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用慢速度奏出的抒情主題,展示的是綿綿長夜的景象,令人感到壓抑和凄涼。這支沉悶的旋律結束後,傳來弦樂器用頓音奏出的圓舞曲節奏型,音樂的氣氛這才開始活躍起來。接著,長笛和小提琴奏出一支迷人的歌唱性旋律,就像在陰暗中突然投射進一束明亮的陽光那樣,使人耳目一新。這支旋律還沒有結束,單簧管和中提琴立即把它接了過去。經過幾次反覆,速度開始加快,氣氛轉趨熱烈,整個音樂以一種極度興奮的心情向前猛衝。忽然,在這樣的高潮時刻出現了一個極富戲劇性的停頓,圓舞曲的節奏消失了,同時傳來了先前的那個壓抑凄涼的主題的個別動機,沉悶的氣氛重又籠罩著音樂。最後,全曲以四把獨奏小提琴輕聲奏出這個主題的一個動機作為結束。」15 Danube Love (Waves o... -- AndréRieu「伊萬諾維奇《多瑙河之波》《多瑙河之波》那樣的令人陶醉,而又是那樣的平易近人。楊?伊萬諾維奇是羅馬尼亞作曲家,是小約翰?斯特勞斯同時代的人。緊鄰多瑙河源頭的奧地利居住著斯特勞斯,入黑海的多瑙河最後滋潤的土地—羅馬尼亞養育了楊?伊萬諾維奇。美麗的多瑙河,不朽的多瑙河,兩位大師的對多瑙河的眷戀和熱愛,流淌在《多瑙河之波》悠揚卻又略帶淡淡哀愁中,洋溢在《藍色的多瑙河》明快而充滿著華麗的溫暖中。《多瑙河之波》,寬廣而柔和的旋律,展現了風光旖旎的多瑙河歡快的流水,跳動卻流暢的節奏,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華爾茲的優雅和浪漫。楊?伊萬諾維奇有許多作品,而廣為演奏的也就是《多瑙河之波》,樂曲曾以多種形式演奏,管弦樂,鋼琴,聲樂等,但是我以為,都不如手風琴演奏那樣具有感染力,具有穿透力。俄羅斯手風琴家巴甫洛維奇對中國人來說也許並不陌生,他用鍵鈕式手風琴演奏的《多瑙河之波》時而明亮時而低沉,再加上交響樂隊時遠時近、似有似無的烘托,攝人心魂。一曲終了,卻仍然餘音繞梁,彷彿那轟鳴的音箱流淌出來不是音樂,而是藍色的、恬靜的、永遠年輕的、富有無限魅力的多瑙河,是多瑙河的傾訴和歌唱。」16 Waltz -- G.Sviridov「喬治·斯維里多夫《圓舞曲》當代俄羅斯作曲家喬治·斯維里多夫(GeorgySviridov,1915-1998)曾經是肖斯塔科維奇的學生。他的這部組曲是根據普希金的同名短篇小說《暴風雪》譜寫的同名交響樂。《暴風雪》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奇特的陰差陽錯的愛情故事:全曲共有8個樂章,處處都可以感受到風雪的影子,這8個樂章分別為:1 - Troika 三套車2 - Waltz 圓舞曲3 - Spring and autumn 春與秋4 - Military marche 進行曲5 - Wedding feast 婚宴6 - Waltz echo 重複的圓舞曲7 - Romance 浪漫曲8 - Winter lane 冬之歌最後以Winter Road 收尾。《暴風雪》的第七樂章—浪漫曲(Old Romance From SnowStorm)。曲調舒緩深情,大提琴像是在婉婉道來隱藏在心靈最深處的秘密。有一種沁入靈魂的感覺,」」17 Franz Liszt: Scenes ... -- Orchestrede Paris;Georg Solti「李斯特《梅菲斯特圓舞曲》 No.1, S. 110No.2梅菲斯特是歌德劇作《浮士德》中的魔鬼。李斯特的這部作品原來是一首鋼琴獨奏曲,作曲家在1862年將它改編成約10分鐘長的一首管弦樂交響詩,而後又將其發展成為總共約70分鐘長度的三樂章交響曲《浮士德》中的終樂章,鋼琴版的《梅菲斯特圓舞曲》則堪稱是李斯特炫技作品的代表之作。他活靈活現地表現了魔鬼的形象。這首音樂基於尼古拉·策瑙富有詩意的一個場景。副標題為《鄉村酒館中的舞曲》,這個故事詳細地寫在李斯特的樂譜上,簡要如下:浮士德和梅菲斯特進入了一家鄉村酒館,當時那裡正在進行婚禮。浮士德被有一雙黑眼睛的美人迷住,梅菲斯特抓過一把小提琴演奏。舞者沉醉在這魔鬼般的音樂中,這婚禮集會成了狂飲鬧宴,瘋狂的舞者跌倒在草地上,作曲家以雙音的顫音表現了梅菲斯特回蕩在空中那不斷的笑聲。最後,夜鶯的歌聲唱起,強烈的慾望將他們擊垮,他們被淹沒在像大海一樣的洶湧翻騰的感情之中。李斯特最初是為交響樂隊創作的這部作品,後來又將其改編為鋼琴獨奏和鋼琴二重奏。《梅菲斯特》舞曲是一個很壯麗的表演作品;他給演奏者提出了魔鬼般的技術挑戰,幾乎沒有哪部作品像它一樣在短短几分鐘內展示了如此豐富和令人耀眼眩目出色的演奏技術。」18 Symphonie Fantastiqu... -- HectorBerlioz「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第二樂章:圓舞曲」19 Charles Gounod: Faus... -- Herbertvon Karajan「古諾歌劇《浮士德--圓舞曲》歌劇《浮士德》的劇本由巴比亞和卡雷根據歌德的同名長詩改編,於1859年首演於巴黎。劇情大致為:年邁的哲學家浮士德十分羨慕青年們的活力,於是祈求魔鬼給他以返老還童的幫助。魔鬼梅菲斯特·費利斯對浮士德說:如果你肯出賣自己的靈魂,不僅能返老還童,而且還可以得到一個名叫瑪格麗特的姑娘。浮士德應允後,就喝下魔鬼的葯,果然變成了英俊少年。後來魔鬼又施展魔法,使浮士德騙得了瑪格麗特的愛情。可是,當瑪格麗特懷孕後就被浮士德拋棄了。在一次決鬥中,浮士德又將瑪格麗特的哥哥瓦倫丁刺死。瑪格麗特因受刺激而神經錯亂,殺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囚。浮士德見此情,深感震驚,進入牢房要帶她逃走。但垂死的瑪格麗特已不認 得他。這時魔鬼抓住浮士德,要他的靈魂,而天使引導瑪格麗特進入天國的歌聲使浮士德得到了解脫。第三幕是重要的抒情場面,一直愛著瑪格麗特的西貝爾以圓舞曲節奏作為支柱的浪漫曲《請你告訴她》,充滿著溫柔和抒情的美。」20 Second Waltz -- AndréRieu「肖斯塔科維奇《第二圓舞曲》或《爵士第2組曲7.華爾茲》在音樂面前,文字是多餘的。音樂聲中,不由讓人想起俄羅斯廣袤土地上紛飛的大雪。幽暗的色調,冥想的氣質,風暴般的激情,是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風格。濃郁的俄羅斯風情,優美而憂鬱的旋律,百感交集的意緒,使肖氏的《第二圓舞曲(secondwaltz)》完全有別於約翰.斯特勞斯的甜膩」21 émile Waldteufel: Th... -- NBCSymphony Orchestra;Arturo Toscanini「瓦爾德退費爾《溜冰圓舞曲》作於1882年,原為管弦樂曲,後被改編為鋼琴曲、銅管樂曲、豎琴合奏曲、吉他二重奏曲等。這部作品是瓦爾德退費爾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圓舞曲。十九世紀後半葉的巴黎,溜冰和圓舞曲同樣風行,成為上流社會社交活動之一。在本曲中,作者將圓舞曲和溜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樂曲採用維也納圓舞曲形式,由序奏、四個小圓舞曲及結尾組成。每個段落都象一幕冰上芭蕾舞。序奏中圓號奏出的徐緩的旋律,使人聯想到冬天的景色,轉為圓舞曲速度之後,呈現出本曲的主要主題——第一小圓舞曲的第一主題。這一主題寬廣平穩、流暢明麗,使人聯想到溜冰的人們舒展優美的舞姿。接下來的第一小圓舞曲第二主題運用八分音符並強調其節奏,使樂曲充滿了輕鬆活潑的情緒。第二小圓舞曲第一主題充分運用直線上升的旋律線,忽上忽下的大跳音程以及頻繁的休止符,表現溜冰中矯健的騰空動作,樂曲情緒歡快而有力,有聲有色地描繪出在溜冰場上大顯身手的溜冰者洒脫的姿態。接著出現急速的音樂片斷,輕巧而詼諧,彷彿腰上系著鈴鐺的溜冰者在冰上表演著滑稽的舞蹈動作。從容的第三小圓舞曲第一主題主要由弦樂奏出,具有與第一小圓舞曲同樣舒展平穩、流暢悠閑的特點。隨後出現的第二主題輕巧活潑,與第一主題形成了生動的情緒對比。隨後,整個樂隊奏出如同微風般柔和輕盈、委婉甜美的第四小圓舞曲。後面還有一段表現溜冰運動員在冰上作出各種令人眼花繚亂動作的華彩樂段。歡快的華彩段落之後,音樂進入結尾部分,再現開頭的第一圓舞曲,並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全曲。埃米爾·瓦爾德退費爾 (EmilWaldteufel,1837-1915),法國作曲家。生於斯特拉斯堡。早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學作曲。1865年任宮廷鋼琴家和宮廷芭蕾指導,曾在法國各地巡迴演出,擔任過歌劇和舞劇的指揮。主要作品為管弦樂舞曲,旋律優美,通俗易懂,共計二百五十餘首。代表作有《溜冰圓舞曲》等。曾有後人將他封為「法國的施特勞斯」。」22 émile Waldteufel: Va... -- OrchestrePhilharmonique de Strasbourg;TheodorGuschlbauer「瓦爾德退費爾《極限之美圓舞曲》op.159」23 Standford: Celestial... -- BarryWordsworth「約瑟夫·施特勞斯《天體音樂圓舞曲》作者於1868年應維也納醫科學生舞會之邀而作,管弦樂曲,同年1月21日在維也納首演。樂曲採用當時慣用的維也納圓舞曲形式,由序奏部、五首小圓舞曲與結尾組成。序奏部開始的色彩較暗,接著豎琴、小號等樂器奏出了優美動聽的曲調。然後,明亮的銅管樂器也奏響了,樂曲色彩漸漸開朗,把人們引到一個奇幻而美麗的「天體世界」。經過起伏發展後,序奏部靜靜地結束。隨後出現的第一小圓舞曲的第一主題A悠揚舒展,演出時常配以合唱,使樂曲更為和諧動聽。第一小圓舞曲的第二主題B,用明顯的圓舞曲節奏和輕巧活潑的旋律與第一主題形成了生動的對比。第二小圓舞曲的主要主題帶有切分節奏的特點,快樂的歌聲在太空中無憂無慮地起伏盪動。上行的旋律線使樂曲更增添了活潑的氣氛。第三小圓舞曲轉為G大調,先由小提琴呈示出主要主題。舒緩流暢的主題,鬆緊勻稱的節奏,形成了圓舞曲特有的、輕鬆的迴旋起伏。隨後出現的第四小圓舞曲情緒更加活躍,其主部主題一開始就顯示與第一小圓舞曲第一主題相類似的曲調。第五小圓舞曲主要主題興奮歡快,把樂曲氣氛推向高潮。結尾部樂隊音響增強,色彩輝煌,氣勢宏大。最後,樂曲運用第一小圓舞曲主題A結束。這裡只選錄了第一小圓舞曲的第一主題A,這是全曲中最精彩與最切合題意的部分。約瑟夫·施特勞斯 (JosefStrauss,1827-1870),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小約翰·施特勞斯之弟,本職為建築工程師。1853年開始從事指揮和作曲,後任宮廷舞會的指揮。作品以鋼琴小品和舞曲為主,共計三百餘首,風格與小約翰.施特勞斯極其相近。」24 Die Fledermaus (Ouve... -- JohannStrauss II「小約翰·施特勞斯歌劇《蝙蝠》作者小約翰·施特勞斯一生中寫過不少輕歌劇,其中以這一部最為有名,不僅如此,這部輕歌劇還是施特勞斯所有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性。按照西方慣例,「輕歌劇」歷來屬於通俗音樂範疇,一般不允許在大歌劇院上演,但《蝙蝠》卻以其不凡的藝術造詣打破了這一陳規,不但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大歌劇院,而且一百多年來,一直是許多國家第一流歌劇院的保留節目。《蝙蝠》的劇情十分簡單,同其他輕歌劇一樣,是一出典型的「鬧劇」:法院公證人法爾克為報復埃森斯坦伯爵,與埃森斯坦伯爵的夫人羅莎琳達串通一氣,在一個假面舞會上將埃森斯坦伯爵大大戲弄了一番。 這一輕歌劇現在已較少上演了,但該劇的序曲卻成為極其流行的通俗名曲,是音樂會上經常被演奏的曲目。《蝙蝠》序曲的序奏部分採用三部曲式,A大調,活潑的快板,2/2拍子。在整個樂隊輕柔的伴奏下,雙簧管奏出充滿生機的主題,一開始就流露出明顯的喜劇色彩。這一旋律選自第三幕中埃森斯坦的詠嘆調主題。序曲的第一部分為小快板,2/4拍子,A大調轉D大調。華麗、流暢的主題成功地揭示出全劇的喜劇內容。序曲的第二部分是整個序曲的中心,具有施特勞斯所拿手的「維也納圓舞曲」風格,集中體現了施特勞斯音樂的特色。圓舞曲節奏,G大調,3/4拍。歡快而有力的圓舞曲主題選自歌劇第二幕終場前舞蹈場面的配樂。序曲的第三部分轉為行板,G大調,3/4拍子。這一部分選自歌劇第一幕中的三重唱《只剩下我留在家裡》,曲調略帶哀婉動人的色彩,輕盈而舒緩。序曲的最後一個部分是波爾卡舞曲的形式。經過前面幾個主題的反覆,全曲在一片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25 Johann Strauss II: K... -- Wiener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小約翰·施特勞斯《皇帝圓舞曲》作於1889年秋,同年十月在柏林王宮庭園舞廳由作者親自指揮進行首次演出,當時作者已年過花甲。這首圓舞曲由序奏、四個小圓舞曲和尾聲組成,其中序奏部分採用了並非圓舞曲節奏的2/2拍子。整個樂曲給人以端莊嚴肅、富麗堂皇的感覺。序奏部分為C大調,2/2拍子,三部曲式。開始,樂隊以從容不迫的速度揭示出具有典禮進行曲特點的音樂,彷彿是在舞會正式開始之前,人們紛紛步入舞池時的情景。序奏的最後,出現了富於男性特點的大提琴獨奏旋律,極為抒情、優美,正是後來的第一圓舞曲主題的變奏形式,使人聯想到男士們邀舞的場面。第一圓舞曲為C大調,二部曲式。前半部分以徐緩的速度奏出優美動聽的旋律,人們認為這是上了年紀的主賓起舞的場面,後半部分的音樂開始活躍起來,喻示著參加舞會的人們都開始翩翩起舞。第二圓舞曲為降A大調,二部曲式。流暢的旋律充分地體現出了施特勞斯圓舞曲所獨具的特色。第三圓舞曲為C大調,二部曲式。第一段的音樂體現出富於變化的美;第二段音樂富於男性氣質,氣氛變得富麗堂皇,將樂曲推向了高潮。第四圓舞曲為F大調,三部曲式。活躍華麗的主題繼續表現盛大的舞蹈場面。尾聲部分依次對第一圓舞曲、第三圓舞曲和第一圓舞曲進行反覆,最後樂曲在熱烈的氣氛之中結束。」26 Geschichten Aus Dem ... -- AntonKaras「小約翰·施特勞斯《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Op.325」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繼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之後的又一部傑作。完成於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於維也納,並由作者親自指揮。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郊區有一片美麗的森林,它離城市不遠,歷來吸引著千千萬萬的遊人。這片森林也是許多居住在維也納的大作曲家們經常光顧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們的靈感。約翰·施特勞斯是地道的維也納人,《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獻給故鄉的讚歌。為了使樂曲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作者在管弦樂隊里破例地加上了奧地利的民間樂器——齊特爾琴(原文為Zither,是一種撥奏弦樂器)。這首樂曲由序奏、五個圓舞曲和尾聲構成,其結構屬於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式。樂曲的開始是一段很長的序奏。兩支圓號的旋律描繪了優美動人的風景,雙簧管和單簧管吹出抒情流暢的曲調,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鐘聲的響起,使音樂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後,大提琴緩緩奏出第一圓舞曲的主題動機,作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渾厚的音調、圓號美麗的牧歌和長笛玲瓏的裝飾音節,構成了一幅極美妙的且色彩斑斕的音畫,十分優雅動人。齊特爾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濃厚的奧地利民族色彩,這種特色型樂器撥奏出這首圓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輕柔而華美,彷彿晨曦透過濃霧照進維也納森林,還伴隨著鳥兒們婉轉的鳴叫。第一圓舞曲為F大調,描繪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們輕歌曼舞的場面。第二圓舞曲為降B大調,由大提琴呈示出來。這段主旋律與前面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題幾乎完全相同,但節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極強。第三圓舞曲為降E大調,三部曲式。描繪的仍然是森林美景。第四圓舞曲在降B大調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輕快、流暢,旋律充滿跳躍性;後半部分活潑、優雅,伴奏部分引人入勝。第五圓舞曲為降E大調,這一部分不僅活潑,而且節奏性非常強,使得整個樂曲達了最高潮。樂曲的結尾部分很長,在這裡依次出現了第四圓舞曲、第一圓舞曲和第二圓舞曲的主題;之後,序奏時的「齊特爾琴」動人的旋律重新出現;終止部分採用了樂隊的合奏。這一切好似一個總結,引人再一次回顧維也納森林的各種美麗景色。」27 Johann Strauss II: K... -- WienerPhilharmoniker;Willi Boskovsky「小約翰:《藝術家的生涯》圓舞曲在約翰·斯特勞斯的圓舞曲中,《藝術家的生涯圓舞曲》是人們所喜歡的一首。這首曲子除了旋律十分動聽之外,它的名字也很吸引人。《藝術家的生涯圓舞曲》是約翰·斯特勞斯於1867年初寫成的。同年二月八日,在維也納首次演出。時隔不久,約翰·斯特勞斯又創作了舉世聞名的《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所以,這兩支曲子在風格上有些相近。樂曲並沒有什麼特定的故事情節,只是對藝術家,也可能是指作曲家本人的生涯、性格、感情做了一些描繪。樂曲情緒明朗,充滿著樂觀、自信的精神。」28 Pyotr Ilyich Tchaiko... -- St.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VladimirAshkenazy「柴科夫斯基:《C大調弦樂小夜曲》Op. 48第二樂章圓舞曲(Walzer),G大調,中速3/4拍子。這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段經典圓舞曲。主題旋律輕盈舒展,典雅柔美,充滿青春的活力。你會不禁聯想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中圓舞曲場面。該樂章用復三段式寫成。第一大段的音樂以抒情歌唱性的旋律,表現出一種真摯親切的感情。波狀起伏的旋律線和。旋轉舞的律動,對於圓舞曲是有典型意義的。第一大段分三個小段落,開始部分直入主題,熱情奔放;第二小段(00:36),抒情流暢;第三小段(00:57)是第一小段的反覆,但增加了新的流動聲部,其中包含著一個跳蕩的節奏型。以這個節奏型為基礎,第二大段(01:58)的音樂重複第一大段主題旋律加以變化。第三大段(02:50)是仍然是重複第一大段主題的變化反覆,最後加上一個尾聲,音樂由強而弱,漸漸消失」29 Aram Khachaturian: M... -- RCAVictor Symphony Orchestra;KirilKondrashin「阿拉姆·哈恰圖良《假面舞會組曲-圓舞曲 》第一曲圓舞曲:這是哈恰圖良的《假面舞會》音樂中最知名、最常演奏的一首。簡短的引子之後出現了圓舞曲的節奏型,之後出現了一支由弦樂主奏的圓舞曲旋律,它並未刻意突出維也納圓舞曲式的優雅,而是具有俄羅斯風格的沉鬱乃至沉重。這段音樂在戲劇配樂中旨在展示萊蒙托夫筆下主人公內心的紛亂心緒。一個小小的面具將彼此熟悉的面孔遮掩起來。這是一種善意的玩笑,讓我們重溫初次相識的快樂。置身於裝扮各異的人群中,你不必擔心迷失自己。因為那似曾相識的言談舉止已經帶給你許多提示。一曲結束,當你止不住要說出對方的真名實姓時,他們就會微笑著從你身邊走開,留下一個永無答案的謎團。舞會繼續進行,大家再次陶醉在虛實相間的獨特環境里。它彌補了現實生活的某些不足,讓每個人的想像力得到充分的綻放。」」30 Sergey Prokofiev: Wa... -- VariousArtists「普羅科菲耶夫《圓舞曲組曲》Op. 110: 2----在宮中(選自舞劇《灰姑娘》《圓舞曲組曲》,Op.110,作於1946-1947年間,1947年5月在莫斯科首演,普羅科菲耶夫自任指揮。該組曲由六首圓舞曲組成,改編自其三個作品中的圓舞曲:歌劇《戰爭與和平》、舞劇《灰姑娘》以及為電影《萊蒙托夫》的配樂。」31 Sergey Prokofiev: Wa... -- VariousArtists「普羅科菲耶夫《圓舞曲組曲》Op. 110: 5第五號:新年除夕舞會(選自歌劇《戰爭與和平》」32 Prokofiev: Cinderell... -- JohnMauceri「普羅科菲耶夫《圓舞曲組曲》Op. 110: 6第六號:幸福(選自舞劇《灰姑娘》」33 Cries and Whispers(?...--「Yeong-wook Jo韓國電影《老男孩》感覺那輕揚的節奏非常有感觸《老男孩》Yeong-wook Jo所創作的OST很有一些PhilipGlass的味道,尤其是提示命運與情節推進的那個主題,緊張的琶音風格。非常有趣的是,在吳大修對監獄看守進行拔牙刑的時候,所使用的音樂是維瓦爾第《四季》之《冬》的第一樂章。《四季》的每一樂章都有相應的詩句,而《冬》的第一樂章恰好是這樣的「冰天雪地,寒風刺骨,人們簌簌發抖,牙齒打顫,渾身凍僵。」而之後監獄看守報復吳大修要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吳大修牙齒開始打顫的時候,這一樂章又再響起,倒是令人有些忍俊不禁。」34 Josef Lanner: Die We... -- WienerPhilharmoniker「約瑟夫.蘭納《求婚者圓舞曲》Op.103」35 Weber: Invitation To... -- FritzReiner「韋伯《邀舞》Op. 65法國影片《茶花女》里有這樣一個情節:瑪格麗特獨自在客廳里彈鋼琴,在一首曲子上遇到一點困難,這時男主角阿芒來訪,瑪格麗特便請阿芒幫她解決指法問題。瑪格麗特正在彈奏的就是韋柏的鋼琴曲《邀舞》,根據茶花女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巴黎當時正在流行這首曲子。鋼琴曲《邀舞》是一首在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的名曲。曲作者卡爾·馬利亞·馮·韋柏是德國作曲家,他生於1786年12月,卒於1826年6月,只活了39歲,與莫扎特、舒伯特、門德爾松一樣,才華驚人卻不能盡享天年。在西方音樂史上,韋柏被認為是開浪漫主義先聲的作曲家,他與舒伯特一起揭開了浪漫派音樂的帷幕。人們一談到韋柏,首先會提到歌劇名作《自由射手》,這是他的代表作,韋柏以歌劇創作聞名於世,並開創了德國浪漫派歌劇。韋柏的交響作品也很豐富,數量遠遠超過他的歌劇,其中不乏佳作。他是名作曲家裡的又一位單簧管愛好者,寫過兩部單簧管協奏曲、一部單簧管小協奏曲、一部鋼琴與單簧管的復協奏曲。他的單簧管五重奏與莫扎特和勃拉姆斯的單簧管五重奏一起被列為單簧管音樂的經典曲目。韋柏的作品可以開列出許多,但是在音樂愛好者里最為熟悉,旋律最容易上口的,斷然是這首《邀舞》。《邀舞》是一首帶有描寫性的小型作品,韋柏寫這首鋼琴曲送給他新婚的妻子,並逐行逐句地解釋過樂曲描寫的內容。音樂採用圓舞曲形式,結構是迴旋曲,前有序奏,後有尾聲。音樂從溫文爾雅的序奏開始,在典雅富麗的沙龍舞會上,音樂還沒有奏起,一位風度優雅的先生走到一位儀態萬方的女士面前,彬彬有禮地邀請跳舞。女士閃爍其辭,故作矜持,沒有立即應允。男子再次邀請,言詞愈加委婉,表情愈加真誠。女士終於答應,兩人低聲交談著向舞池走去,當他們就位並做好準備,歡騰熱烈的圓舞曲響起,歡樂輝煌的舞會氣氛頓然生成,一對對舞伴隨著快速的華爾茲節奏旋轉過去,愉快而歡樂。代表舞會總體氣氛的主部音樂出現過四回,中間插入四個插部,與主部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插部音樂表現舞者的種種形態,有輕盈流暢的舞姿,有附上耳畔的切切私語,有歡樂忘情的快速飛旋,音樂最後推向熾烈鼎沸的高潮,突然間戛然而止,序奏的音樂重新響起,表現舞伴們相互致意,回到座位上。《邀舞》這首曲子成功地描繪了華麗盛大的舞會上人們相邀共舞的情態,音樂華麗動聽,形象逼真,渲染出舞廳里熱烈輝煌的氣氛,是十九世紀歐洲沙龍文化的形象表現。這首樂曲一經問世,便立即風行開來,一直到現在,已經流行了將近二百年。《邀舞》在中國也廣為人們熟知,很多介紹外國音樂的小冊子介紹過這首樂曲,有些地方把曲名翻譯成「邀請之舞」,意思就與原意有了距離,因為原曲並不是一首舞曲,而是一首描寫舞會的標題性音樂。在浪漫派標題音樂里,此曲堪稱是較早的範例。鋼琴曲《邀舞》採用圓舞曲形式,寫成音樂會曲,擴大了原來用於伴舞的圓舞曲的音樂功能。1841年,法國作曲家柏遼茲把這首曲子改編成管弦樂曲,柏遼茲是著名的樂器法大師,經他改編配器的《邀舞》色彩更加豐富,由大型管弦樂隊演奏,氣氛更加熱烈,把人帶進豪華輝煌的舞會大廳。這首改編曲使《邀舞》的範圍擴大,成為通俗古典音樂里的名曲。圓舞曲是歐洲十九世紀社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宮廷、沙龍、娛樂場所里流行了整整一個世紀,圓舞曲又叫華爾茲,為圓舞伴奏之用。圓舞是一種三拍子的旋律舞,由男女二人結對來跳,拍子較快,不斷地旋轉、滑行、活潑而愉快。這種舞起源於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地利幾個國家的民間,由幾種輕快活潑的三拍子民間舞演變而成,在十八世紀晚期固定成型,在歐洲各國流行。圓舞是十九世紀最通行的舞蹈,從宮廷到民間,從社交到娛樂,都少不了圓舞曲的助興。圓舞通行於歐洲各國,真正地發揚光大則是在維也納。蘭納和老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並表演的圓舞曲形成了「維也納圓舞曲」的獨特風格,在維也納風行一時,並成為維也納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現在我們最常聽到的圓舞曲以維也納圓舞曲為主,維也納圓舞曲不僅在音樂風格上有自己華麗、庸容、熱烈的特點,在音樂結構上也有自己的程式,一般有序奏、尾聲、中間串連起幾首短小的圓舞曲,名曲《藍色的多瑙河》就是這個模式。但這個程式的最早樣品不是蘭納和約翰·施特勞斯首創,而是韋柏寫於1819年的《邀舞》。圓舞曲最初形式完全是實用性體裁,專為圓舞伴奏之用,後來被作曲家採用,就脫離了實用目的,成為純粹欣賞性作品,古典時期作曲家已經把圓舞曲寫進大型作品,在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作品裡都可找到。十九世紀圓舞雖然盛行,作曲家們還是在寫作跳舞伴奏用的圓舞曲,肖邦的鋼琴小品圓舞曲就完全不適合伴舞,而是音樂會曲。韋柏的《邀舞》也是音樂會曲,但他寫的這首曲子既有優美平易的旋律,又有華麗熱烈的氣氛,音樂欣賞性和實用性俱佳,所以經柏遼茲改編成管弦樂之後,音樂廳里常保留這個曲目,大型舞會上也採用此曲,而且這首樂曲還為維也納圓舞曲開了風氣之先。在柏遼茲之後,又有奧地利名指揮家魏因加特納再次為《邀舞》編配管弦樂總譜,使這首樂曲更為廣泛地傳播。十九世紀末在歐洲頗有影響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演出過一出短劇《玫瑰之魂》,使用的音樂是《邀舞》,改編創意是舞蹈團的領導人佳吉列夫,編舞是著名的舞者福金。中國的音樂愛好者較早接觸這首曲子大約在四十年代,那時百代唱片公司在中國銷售過這張唱片,既不是鋼琴曲又不是管弦樂,而是花腔女高音演唱的《邀舞》,演唱者是義大利花腔女高音伽麗賈利奇,管弦樂隊伴奏,花腔女高間在樂隊間穿插,與長笛一唱一和,那個藝術境界是令人難忘的。」36 And The Waltz Goes O... -- City of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Michael Seal;AnthonyHopkins「「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Hopkins)《永恆圓舞曲》And the Waltz Goes On" by AnthonyHopkins--"繼續華爾茲",作曲者安東尼.霍普金斯樂曲譜於多年前,當時霍普金斯尚非職業演員,而是音樂家,這曲子寫好後始終未演出,直到50年後才由荷蘭明星小提琴家AndreRieu和他專演奏華爾茲的樂團演奏。《永恆圓舞曲》是一首充滿激情又略帶陰暗色調的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旋律是曾經以電影《沉默的羔羊》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安東尼?霍普金斯約莫五十年以前,尚未踏入影壇的作品。透過安德烈?瑞歐的重新編曲與詮釋,意外的讓影迷們重新認識安東尼?霍普金斯在音樂上的才華。」
推薦閱讀:
※Disco、Drum&Bass、Electronic、Techno、Trance、House之間有哪些異同及影響?
※南京有什麼酒吧(夜店)的舞曲很好聽?
※樂推薦 | 春天的舞步——室內音樂會
※如何評價pyro音樂軟體?
※舞廳播放舞曲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