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經功利化(方哲萱)


其實說到功利的話題,這個社會上已經幾乎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功利的,所以功利也並非可恥的事情,相反的,願意以功利之心來接受讀經教育,亦不失為一個理智的人。

到底什麼叫功利化呢?籠統來說,就是做一件事的時候,只為圖功名利祿。比如說吧,古人彈琴,是為了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是為了追求一個舒暢、安然的境界,從沒有聽說彈琴要考試,要評級,卻傳出無數曲人間絕響,造就了無數的演奏大師。而今彈琴,卻是依著等級一路考上去,有多少孩子被家長逼迫,等考下九級十級,卻從此終生不再碰琴。

藝術如此,世間的一切學問又何嘗不如此,我想不出有什麼比激活一個孩子的智慧更加重要的,然而有些人就只是為了孩子能否在學校考高分而焦慮。

讀經可以提高兒童的應試能力,這成為很大一部分家長選擇讀經的理由,甚至有一位推廣讀經的先生跟自己的親戚說,可以讓你的孩子門門得第一,學期末的時候,那位家長找到這個人說,我的孩子為什麼只得了第二名,可見讀經並不像你說得那麼好。

讀經為什麼能提高應試成績呢?這個在之前的文字中可能也旁敲側擊過,不過更直觀的來分析,應該更容易理解。

以前常聽季謙先生回答這個問題。他問家長,是什麼使孩子應試成績好呢?家長通常會被這個題目難住。那麼就會繼續幫忙分析,那麼你孩子班上哪個同學學習比較好呢?班長學習好。班長學習好是因為什麼呢,是因為老師特別的教他嗎?好象不是,老師對待每個同學都是一樣的教。是因為班長的父母特別嚴格要求他嗎?好象不是,班長的父母因為孩子學習好,反而不怎麼管制他。那是因為這個班長特別的用功嗎?好象也不是,班長反而多才多藝,學習的時間不一定長。那班長為什麼學習好呢?因為他聰明啊。

家長到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可是恍然後又很沮喪,因為他不知道怎麼才能讓自己的孩子變聰明。

讀經就可以使孩子變聰明,我們早已經說過,讀經可以刺激人類腦神經的發展,就是提高人類的智商,而同時,讀經還可以提高兒童的情商。

這樣學習新知識很快,而又能沉下心來,心理素質又高,考試成績自然好。

只不過,父母的用心,也註定有培養大材與小材的區別。

蘇軾十歲的時候在母親的指導下讀《後漢書》,有一天讀到「范滂傳」——范滂是東漢時人,為反對宦官專政,32歲就被迫害至死,范滂有句名言:「既要做個好人,又怎麼可能長壽呢?」——當讀到范滂遭黨錮之禍,而不願屈從黨徒勢力,欲捨生取義但又有老母在堂,處在忠孝不能兩全的兩難境地,范母就鼓勵他去取義成仁的時候,蘇軾忍不住問母親,「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如果我想做范滂那樣的人,你答應嗎?母親說:「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你可以做范滂,我怎麼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呢?

顧炎武的嗣母王氏,從六歲起教他讀書,常給顧炎武講劉伯溫建功立業,于謙打退瓦刺貴族的故事。太平時期教他關心百姓社稷,鼓勵他立下「拯司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國難之際,教他恃志守節。在明朝京城失陷後,她即絕食示志,於生命垂危時囑咐兒子,「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顧炎武不忘母訓,以布衣終身,並在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堅持為國家「明學術,正人心」,開一代學風,成為名滿天下的大學者。

在現代成功學中,特彆強調信念的力量,就是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關於喬丹,他從15歲到18歲,身高不可思議的從1.70米,一下子長到了1.89米,而喬丹家裡還沒有一個超過1.83米,有人說,是喬丹強烈的願望使他長高。

所以很多家長也相信著,自己的願望可以影響孩子,但是,他們給告訴孩子的,更多的是如何出人頭地,他們講的故事,更多的關於成功的企業家、明星,而不是聖賢或者英雄。所以,我們的孩子也就更多的以名利為人生最高目標,而非德行。

古今的教育理念似乎是相通的,就是童年立下的志向將影響孩子一生,只是,這志向的大小卻往往有著天壤之別。

所以,今日的中國盛產「少年作家」,卻出不了一個文學大家;盛產「超級女聲」,卻罕見賢妻良母;盛產「商業巨星」,全球慈善家榜卻榜上無名;盛產「科學成果」,卻被發現那只是抄襲國外的成果……

圖書大廈里擺放著一排排的成功學書籍,隨處爆滿的成功學課程,可是,中國人真的成功了嗎?中國的孩子,今後真的能成功嗎?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個閃亮的熟悉的姓名——祖先的姓名,然而若干年後,我們的後代,是不是還將只看到這些姓名,作為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繼承者,我們這幾百年來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在哪裡?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祖先,又如何面對自己的子孫後代?

所以,當我看到有孩子在讀經時,欣喜的同時,也真希望有一些家長,是為了更加遠大的目標而培養自己的孩子。季謙先生說,今後要在讀經的孩子里,培養出真正的企業家、政治家和哲學家。但是,我知道許多孩子在讀了一兩部經典後,就停止了經典學習,因為家長覺得已經夠用了,所謂的夠用,大概是可以考個好成績,考上大學,找到好工作。而大部分讀經的孩子最終選擇了理工科的專業,也是為了這種專業好找工作。

這就是培養小材與大材的區別。

我無意指責那些想培養小材的家長,這無可厚非,能夠影響國家乃至於人類進程的人物,永遠都不會太多。只是現在中國社會所普遍存在的這一種現象,值得人深思,也許正是經典的沒落,才使得中國半個世紀以來,都不曾出現什麼值得嘆賞的大人材。

作者方哲萱


推薦閱讀:

TAG:功利 | 功利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