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2011-05-25 22:24:08)

轉載

    把酒問月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1.丹闕,硃紅色的宮門。2.綠煙:指遮蔽月光的濃重的雲霧。3.但見:只看到。4.寧知:怎知。5.沒:隱沒。6.白兔搗葯,是古代的神話傳說,西晉傅玄《擬天問》:「月中何有,白兔搗葯」。嫦娥,傳說中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羿的仙藥,成為仙人,奔入月中。見《淮南子·覽冥訓》。7.當歌對酒時:在唱歌飲酒的時候。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這自古有之的月亮,是什麼時候來的?我停下酒杯發問。人們想到月亮上去不能實現,月亮卻始終伴隨著一代一代的人們。濃重的去霧漸漸散去,皎潔的月亮像懸掛在天上的明鏡,散射著清澄的光輝,照著硃紅色的宮門。人們知道這月亮晚上從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每晚也從這雲間消失?白兔在月中年復一年地搗著葯,嫦娥在月宮裡孤獨地生活著,到底誰來陪伴她呢?當今的人們不曾見過古時的月亮,可這月亮曾經照過古人!古往今來的人們都象流水一樣逝去,而對著空中同一個永恆的明月,或許都曾有過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飲酒的時候,皎潔的月光能長照杯中,使我能盡情享受當下的美好人生。

    浩渺的青天呀,從什麼時候開始,你就有了明月的呢?我停下飲酒,虔誠地來將你問詢。明月高懸,我欲攬不得,欲攀不能呀,你卻翔游蒼宇,處處照亮夜行人的前程。你皎皎如明鏡,巡空萬里,下照宮闕,光耀寒舍;你那明凈的光輝,使雲翳散盡,寰宇澄清。

    傍晚,只見你,從碧波翻湧的滄海上飄舉而起,誰知道,你又在黎明前,沒入西天的雲影?傳說中的玉兔,一年四季,在你的宮殿里搗葯不止,那孤單的嫦娥呀,又與誰為鄰?今天的人哪,何曾見過古時的明月,而明月呀,你古往今來,亘古恆久地照耀著,在你的光芒里一代代遠去的行人!

    從古至今,所有的人哪,如流水一般一波一波地逝去,而明月呀,依舊清輝朗照,迎送著每一位過客。但願在人們把酒臨風,對月當歌的時候,你明澈的光輝,能長久如一地照耀著他高擎的酒杯!

    這是一首應友人之請而作的詠月抒懷詩。詩人以縱橫恣肆的筆觸,從多側面、多層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過海天景象的描繪以及對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嘆,展現了作者曠達博大的胸襟和飄逸瀟洒的性格。

    全詩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悠悠萬古,長存不變的明月,是永恆時空里的奇蹟,常常引起人類的無限遐思。前兩句以倒裝句式統攝全篇,以疑問句表達了詩人的這種困惑,極有氣勢。詩人停杯沉思,頗有幾分醉意,仰望蒼冥發問道: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從何時就存在的呢?這一對宇宙本源的求索與困惑,實際上是對自身的生命價值的思索和探尋,「停杯」二字生動地表現出他的神往與迷惑糅雜的情態。三四句寫出了人類與明月的微妙關係。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想要飛升到月中以求長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卻依然用萬里清輝普照塵世,伴隨著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們。兩句寫出了明月既無情又有情、既親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蘊含著詩人嚮往而又無奈的複雜心境。「皎如」兩句極寫月色之美。濃重的雲霧漸漸消散,月亮皎潔得有若懸掛在天際的明鏡,散射出清澄的光輝,照臨著硃紅色的宮門。詩人以「飛鏡」為譬,以「丹闕」、「綠煙」為襯,將皎潔的月光寫得嫵媚動人,光彩奪目。「但見」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曉沒來慨嘆時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間從東海升起,拂曉隱沒於西天雲海,如此循環不已,塵世間便在其反覆出沒中推演至今。兩句中既表達了對明月蹤跡難測的驚異,也隱含著對人們不知珍惜美好時光的深沉嘆惋。

    「嫦娥」兩句馳騁想像,就月中的白兔、嫦娥發問,是詩人的第二次問月。白兔在月中年復一年地搗著葯杵,嫦娥在月宮裡孤獨地生活著,到底誰來陪伴她呢?在對神物和仙女寂寞命運的同情中,流露出詩人自己的孤苦高潔的情懷。「今人」兩句,在迴環唱嘆中抒發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的慨嘆。「今人不見古時月」,實際是在說「今人不見古時人」;「今月曾經照古人」意味著「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萬古如一,而人類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可貴的生命倏忽即逝。結尾四句收束上文,進一步表達對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來的無數人們,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對著空中同一個永恆的明月,或許都曾有過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飲酒的時候,皎潔的月光能長照杯中,使我能盡情享受當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葦草,但卻是一棵能思想的葦草。詩人有感於明月長存而人生短暫,人類無法改變這一自然規律,因此就更應當珍惜今生的點滴光陰,在瞬間把握永恆。結句雖暗含及時行樂之意,但總的基調仍然是積極向上的,展現了詩人曠達自適的寬廣胸懷。

    全詩感情飽滿奔放,語言流暢自然,極富迴環錯綜之美。詩人由酒寫到月,又從月歸到酒,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覆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問》,下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情理並茂,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作者絕妙的自我造象,那飄逸浪漫的風神唯謫仙人方能有之。題下原註:「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彼不自問而令予問之,一種風流自賞之意溢於言表。 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於人間是一個魅人的宇宙之謎。「青天有月來幾時」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里的奇蹟,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二句語序倒裝,以一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明月高高掛在天上,會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當你無意於追攀時,也許會萬里相隨,依依不捨。兩句一冷一熱,亦遠亦近,若離若即,道是無情卻有情。寫出明月於人既可親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運用惟妙惟肖。迴文式句法頗具唱嘆之致。緊接二句對月色作描繪:皎皎月輪如明鏡飛升,下照宮闕,雲翳(「綠煙」)散盡,清光煥發。以「飛鏡」作譬,以「丹闕」陪襯俱好,而「綠煙滅盡」四字尤有點染之功。試想,一輪圓月初為雲遮,然後揭開紗罩般露出嬌面,該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攬接。不意下文又以一問將月的形象推遠: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月出東海而消逝於西天,蹤跡實難測知,偏能月月循環不已。「但見」寧知」的呼應足傳詩人的驚奇,他從而浮想聯翩,究及那難以稽考的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月中白兔年復一年不辭辛勞地搗葯,為的什麼?碧海青天夜夜獨處的嫦娥,該是多麼寂寞?語中對神物、仙女深懷同情,其間流露出詩人自己孤苦的情懷。這面對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從而感慨系之。近月古月實為一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說「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備極重複、錯綜、迴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恆河沙數,只如逝水,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亘古如斯。後二句在前二句基礎上進一步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之意渲染得淋漓盡致。前二句分說,後二句總括,詩情哲理並茂,讀來意味深長,迴腸盪氣。

    最後二句則結穴到及時行樂的主意上來。曹操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處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種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長照金樽里」,形象鮮明獨特。從無常求「常」,意味雋永。至此,詩情海闊天空地馳騁一番後,又回到詩人手持的酒杯上來,完成了一個美的巡禮,使讀者從這一形象迴旋中獲得極深的詩意感受。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覆復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恆、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於中也顯露著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雖然意緒多端,隨興揮灑,但潛氣內轉,脈絡貫通,極迴環錯綜之致、渾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轉韻,平仄互換,抑揚頓挫,更覺一氣呵成,有宮商之聲,可謂音情理趣俱好,故「於古今為創調」(王夫之《唐詩評選》)

    詩、酒、月是李白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東西,甚至於是他的生命與靈魂。據有學者統計,李白詩1166首中,出現「月」字達523次,其頻率遠高於全唐詩的平均數。「明月」成為李白詩中最富詩意、最能體現他可愛性格和浪漫才情的藝術意象。

    酒興而開始人與月的對話。首句一問劈空而來,直逼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生成奧秘,這確實是屬於「天問」,是誰也無從回答的。而詩人偏要問,既是略帶醉意,又顯現出李白的童心與天真。問是質疑,有問才會有思索,故首句之問才帶起詩後半段對月的哲理思考。

    在李白眼中,月雖神秘奇妙但卻與人相親相近,故李白詩常有「邀月」、「對月」之舉,他將「月」視為可以對話和傾訴的知己。詩用一「攀」一「隨」的對比寫出了人月的若離若即,同時將月擬人化,賦予它以生命與感情。詩人又通過對月色美的呈現形態、月循環運行不已的運行生態的猜測表達了他對月的生命的探尋。詩人還以人間的同情關心著那神話中的月中白兔和常年獨處的嫦娥,至此,詩人與月亮以及月亮中的神物、仙女均已在感情上打成一片。

    正是在這人月相通相近的基礎上,詩人展開了對宇宙間的歷史、人生的哲理探討。李白的思考從明月長存和人生短暫的對比中,發出了「月常如斯,人若流水」的人生感慨。李白所思既是對無限與有限的形而上思考,又是對生命存在的現實探究。面對永恆人生無法超越,那就只能使有限變得更有價值,詩的最後兩句則從浩瀚的天空和神秘莫測的明月中回到現實,轉到手中的酒杯來,沿襲了古人曹孟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人生感喟,期待著將自己短暫的生命歡樂與永恆的天地精魂———月色共同融化在可解憂的酒杯里。借酒問月,當歌對酒,不是為了消沉,而是要提氣振神,在無限之中提升有限。這便是詩人與月相通相近相互對話後的人月相得。

    詩人的把酒問月,遐思飄逸,醉意朦朧之中透著清醒,詰問思索之中表現出通貫天地的才氣。此詩雖然上承著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里那種歷史的感傷和生命哲學的探究形式,但他把酒問月的神態卻比張若虛來得更為狂放,而且想像亦更帶神話色彩。這種狂放飄逸的姿勢又影響到後世的知識分子,像蘇軾,不也是承接了這種姿勢,在一首詞中開篇就來了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嗎?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人看不見古時的月亮,而今天的月亮曾經映照過古人。此二句是以詩歌的形式探索人生的哲理。今月古月實為一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今人不見古時月」,古人亦未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月也依然照今人。兩句造語備極重複、錯綜、迴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它讚美了大自然的永恆,抒發了人事變遷的感慨,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的自然之理,寫得意味深長。

    中秋,是一個籠罩在月光中的節日,溶溶如水的月色給這個節日灑滿了婉轉的柔情。「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空中的皎皎圓月,像懸掛在碧霄中的天鏡,照見了那錦箋素帛上的綿綿情思,喚醒了那鼎銘竹簡中的千年心緒。「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悠遠的詩情在時光的深處涉水而來,重新蕩漾出我們心底的漣渏。

    「月到中秋分外明」,讓清風翻開一頁頁古雅曼妙的中秋詩篇,從這些琅琅上口的字句中,我們染得仙宮中的丹桂清香,掬得唐宋時的樓台倒影。煮字為酒,舉杯邀月,那輕颺的逸興飛上了九霄,去擁抱這一輪照耀千古的中秋明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一輪明月有著怎樣廣袤深邃的意境?這裡寫出詩人對人生的短暫和宇宙的無限的深層思索,油然升起對宇宙和永恆的探求和嚮往。歲月如流,光陰易逝,在滄桑百轉的輪迴中,人們是否依然堅守著本性的純真和善良?在「月光如水水如天」的中秋之夜,面對一輪皓月,人們是否對宇宙與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此時又凝聚了多少美好的期待和祝福!

    李白是一位偉大的天才詩人,他自信、狂傲,豪放洒脫,有著一顆浪漫的心,他對月亮有一種本能的近乎狂熱的喜歡,在他的詩集中提到月亮的詩句不下三百處。明月猶如知心的朋友,「與人萬里長相隨」。月亮喚起了李白不盡的詩興和靈感,活躍在詩人的筆端生出一個千姿百態、氣象萬千、靈動逸趣的世界。

    月有陰晴圓缺,圓月如鏡如盤,「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缺月如鉤如鐮,「倏忽城西郭,青天懸玉鉤。」初月含羞,「翠娥嬋娟初月輝,美人更唱舞羅衣。」新月展眉,「憶昨新月生,西檐若瓊鉤。」

    月有晨昏之替。曉月西沉,「月銜天門曉,霜落牛渚清。」夕月半懸,「薦枕嬌夕月,卷衣戀春風。」夜月生輝,「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月有春秋冷暖,春月如花,秋月如雪,「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陰雪」,更有月涼似水,寒似冰,冷透薄紗帳。

    月演繹著盛衰無常的歷史。「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興衰盛替只如過往雲煙。

    月的銀輝映在城樓閣戶,「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搖曳在花明綠影之間,「搖蕩女蘿枝,半搖青天月」,灑落在山石灘涂之上,「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雲」,潛映在溪池湖海,「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李白以月為伴浪跡天涯,月隨李白漫遊神州。峨眉月多情,「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秋浦月斷腸,「寒山秋浦月,腸斷玉關情。」鏡湖月秀美,「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瀟湘月輕盈,「舟浮瀟湘月,山倒洞庭波。」洞庭月深沉,「明湖漲秋月,獨泛巴陵西。」墳上月悲涼凄愴,「池台空有月,詞賦舊凌雲。」瑤台月清雅神奇,「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李白愛月,在月的國度里,有著最真的李白。

    他豪邁洒脫,「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他清新俊逸,坐月而思,「天秋木葉下,月冷莎雞悲。」步月而歸,「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依稀。」情閑志逸地行月,「閣道步行月,美人愁煙空。」興緻盎然地泛月,「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他追隨著月亮的行跡,飄逸在月色的世界,他乘月而去,「耐可乘明月,香花上酒船」,「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引月而來,「時來引山月,縱酒酣清暉。」飄飄度月,「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他是孤獨的,他邀月起舞,「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他惆悵感傷,高歌淚下,「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連」,孤寂無涯,「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知音難覓,此愁誰人可識,誰人可解?「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只有月能理解他,所以無月的時候,他去賒月,「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他想擁月入懷,「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

    他又是多情的,「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他想起故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想起朋友,「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想起宮女的哀怨,「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想起思婦念夫,「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門情。」想起徵人望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月是李白的情感寄託,是他的理想抱負,是他的知己。月缺白無味,白無月不逸。在月光里,李白忘掉了自己,他去水中撈月,他終於與月擁抱在了一起,月即是李白,李白即是月。

    悠悠萬世,來路杳渺;明月長存,輝光普照。

    你把酒對月,玉樹臨風,神采飛揚,興會無窮!

    你停下酒杯,舉首向蒼宇,對月劈問:「青天有月來幾時?」

    與其說你欲解宇宙的生成之理,毋寧說是要因月起興,借題發揮。

    明月高掛,卻欲攀不能;行者趕程,她卻長相伴隨。皎如明鏡,給世間以清明。雲破月來,更是千面嬌娃,光彩照人!

    月出於東海,西沉於輕雲。來去匆匆,循環不已。而那些神話傳說,更易撩起人的落寞孤寂,不由得讓人去思索去探究人生的真諦!

    明月亘古呀,運行不息;人生短暫呀,逝如朝夕。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不管你古人還是今人,不管你是雄夫還是凡人,都將在她的照耀下匆匆地過往,成為糞土,化為煙雲。於是,感明月之永恆,嘆人生之短促;慨明月之普降,恆久如斯,不舍不止;嗟世事之變遷,物是人非,如流水之易逝;事間萬物,代謝興廢,周而復始;而明月高懸,光芒燭地,光影長隨。

    在你李白看來,摒棄世俗困擾,解除失意煩憂,美酒明月常相伴,當是人生賞心事!

    天上的月亮又升起來了,不知道還是不是你問過愛過思過戀過……的那一輪。如果是的話,那她一定見證過你的豪邁你的孤高你的傷痛你的憂愁……你的所有!可是,我們從她的圓缺她的明晦她的高潔她的清冷中,卻猜讀不到你的一點信息,以致於到現在,你還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個未解之謎!

    明月與美(苦)酒,李白浪跡一生的始終伴侶。可讓他賞心悅目,神思飄舉,意游萬里;可讓他解憂愁,療傷痛,暫得快意。借了明月的輝光與酒的神力,世間機詐,心中憂憤,皆拋之不理,華章巨制,奔來筆底。

    該詩開篇把酒問月,攝領全篇。問得突兀,問得氣勢,不覺間,讓人心蕩神馳,亦欲同詩人一道窮究其理。詩人的醉態,詩人的風神,即刻便躍然於紙。

    接下來,借月敘事。描述明月的動態,既可親,又神秘;敘說神話傳說,因問隨述,層層推進,以引出對人生的思考。古往今來,無論你是帝王貴胄,還是平民布衣,都擺脫不了生老病死,而明月常在,照古耀今,始終如一。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明月如此解人意,光影皎皎照古今。她不就是讓人賞欣,慰人心神,消人疲憊的嗎?「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人生如寄的憂傷隨之而來,然詩人超邁的神態,洒脫的舉止,豁達的情懷,隨著金樽的再次舉起,復又活現眼前,依然光彩照人,令人神清氣爽,為之一振。

    詩以停杯問月緣起,結於賞月飲酒,首尾呼應,引領人們完成了一次馳騁想像,遨遊蒼宇的旅行,讓人悅目賞心,遐思不已。詩中,將人與月反覆比照,又輔之以精彩的景物描寫,神話傳說的敘述,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恆、美好而神秘的月的形象,顯現出詩人孤高超拔的神采。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天的我們不可能見過古時的月亮,而現在我們看到的這輪月亮,卻曾經照耀過魂去骨枯的古人。

    「古時月」亦即「今月」,所不同的是,「今月」曾經照耀過遙遠的古人,而我們,卻不可能看到古時的明月:月亮是永恆的,而生命卻是如此的短暫。兩句詩,一方面感嘆生命有限而宇宙無窮;一方面,則以人月對比,感嘆自然的偉大永恆,生命的短暫,人類的卑微。詩人面對明月,思馳神遊,浮想聯翩,發出了人生無常的深沉感慨,引人深思,催人惜時,曉生命之可貴,知時光之無情。

    明月永恆,人是過客;尊崇自然,把握今生!

    古人視月為友,月亮曾經分享了古人的快樂,「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賞月豈能無酒?酒、月、詩構成了一幅唯美唯純的畫卷,花間月下,舉杯邀月,何等浪漫;月亮曾經承載了人類多少相思,「明月千里寄相思」,相思難奈之時,祈求明月寄託,愛情被演繹得淋漓盡致,現在呢?通訊手段發達,相思時一個電話即可互訴衷情,愛情不再令人充滿期待;月亮曾經融入了古人閑適寧靜的生活,「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幽美的情境,陶然自得的心情令人神往;月亮曾經見證了古人的愁緒,「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淡淡鄉愁、人生前途的鬱悶、情人的離愁別緒,在對月的傾訴中得到理解甚至月缺月圓的回應,心情也釋然;月亮更是中華民族千年歷史中團圓的使者,中秋賞月家人團聚是人生一大樂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明月的陰晴圓缺映照了多少人生的悲歡離合……是啊,古人與月的故事太多,為什麼?我疑惑不解,月亮在古人的心目中到底佔據了怎樣的位置?才能夠留下月與人綿延不斷的情感糾纏,才能惹得文人才子留下不朽的名篇佳作,才能給後人留下「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才能夠留下「二泉映月」的千古絕唱……

    人類無法不對月亮神往,月亮抬頭可見卻神秘莫測,她的神秘吸引無數人想要探尋她的秘密。直至現在,人們終於利用科技征服月亮,也終於發現:嫦娥不在玉兔也無,廣寒宮只是代代相傳的美麗傳說,月亮只是布滿環形山的星球。一切明了一切不再神秘,不再神秘的月亮還會給人浪漫嗎?事情總是這樣,當你得到真相後才發現不過如此。所以比古人幸運的現代人將月亮徹底看清,卻比古人不幸地喪失了賞月的人生享受。高樓林立的城市,燈火通明霓虹閃爍,月光黯淡下來,搖曳多姿的夜生活里,誰還會有對月詩酒的浪漫?

    一千多年前,詩仙李白吟道:「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一千多年後,當時的今人已成古人。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亮還在,浪漫已不再來。

 

 

 

推薦閱讀:

古人桌子上為什麼放香爐?不刺鼻嗎?
有哪些古人起的重複的「字」?
古人為什麼跪坐?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枕頭多為硬質材料?軟枕是何時發明並廣泛使用的?
如果現代的一個城鎮集體穿越到先秦時代,會被古人反殺嗎?

TAG: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