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精義-內家拳理法述真(轉來的,獻給大家)! 學武雜論

武學精義-內家拳理法述真(轉來的,獻給大家)! 

學武雜論

    習拳者對已者十之七八,對人者僅十之二三耳。拳藝之道,深無止境,得其淺者,一人敵,得其深者,何嘗不萬人敵耶。習拳固宜虛心謙謹,非多歷年所熟復而無間斷,未足以致極境。能致極境者,一由於虛習,一由於恆心,設輒作輒止,安能望其深造耶。練拳關於人之一生禍福,後學者不可不知。

    古來教動作,須先明其道理,雖動作簡便,而至理內含。若不思不為,隨感而動,則無形無狀,此時之和,方天下無敵也。須無心以應自然。夫劍術非專在勝人,乃為臨大變、明生死之術。其心不偏不倚,不疑不惑,不以機智思慮,心氣和平無物,坦然應變。此心稍動,則理於形外。有形狀,則有敵有吾,相對而爭,陷此之境,則變化妙用皆失自在。吾心墜地先死,靈明已失,豈可坦然取勝,縱取勝,亦為偶得,非劍術之本旨。

    行俠須精暗器、輕功,至少丈余高之牆垣,須拍巔而過,進房用圈刀法,出來之架閃法,晚間為人所圍,可滅燈開戶,取器械隱室後,敵人決不敢進,如有同伴,可各據一隅,以免首尾夾攻,未曾先動手,頓去腳和手,故動手可先擊其手與腳也,手足一傷,縱有滿身功夫,亦不克用出矣,此著既不大傷人,又獲大勝利,實為最妙。蓋肘膝之最大用處,即在人多時也。

    本術之道,無以力相爭,獨處於自然之本,他之長短、大小、強弱,置之不管,藉敵之動能制勝。故楊柳之本質外柔中強,載雪不摧折。 

    以持劍勢將敵人像四方投出,以球體運轉之勢,將敵人捲入渦流之勢再行摔出。順敵進攻之勢進入其側身,如海浪般將其卷倒於地,破壞敵人持刀打入時之重心將其引導摔出後控制之,利用敵人之攻勢配合呼吸及重心移動將其引導摔出。對於無論從任何方向所加的力量,都利用在球面滑移流動的運動,好使直接所加的力量變為受到限定的非常小的力量。與龍捲風將對方像抱住般吸進再卷上去的情形相似。如以手刀從正面打過來的直線式力量,不在正面招架而躲開身體將其架開,在不阻礙其力量進行之情形下,邊輕輕地加上側面的力量,邊藉引導則可以幾乎不費勁地改變對方的方向。對方就會在富於變化的曲面,像溜滑似地失去穩定,而變成失去力量的無力狀態。

    兵器的威力大,有更大的打擊空間範圍,有很高的硬度,並有極小的接觸面使力量集中。兵器的末端具有較高的速度,從而增加了揮搠衝擊力。但兵器擎執運掣總不如空手便捷自如。故兵器的練習與應用遠難於拳術。那些久經沙聲的招數無非是刺、劈、挑、抹等簡單幾下,就是這簡單幾下也需要刻苦的磨練才能掌握。重要的是使精神和氣力貫穿於兵器,使兵器與身軀融為一體,似自己手臂的延長。達到手忘器、器忘手、運用操縱兩不相知的境界。拳術提高有助於兵器的運用,而兵器操習又能促使拳術技擊的飛躍。單刀敵輕長之器,則避其虛而擊其實,槍之虛處,變幻百出,必非刀所能御,而實處惟有一桿,苟能制之,則無以用其虛矣。擊虛之法易見,擊實之法則在斫其槍桿,槍桿被斫,不斷折必粘住;桿被粘住,則不能閃賺顛提,刀更進步,必傷人矣,短兵破長,要點在於步下疾速靈活。利劍長戟,手足健疾者勝。單刀敵短重之器,則避其實而擊其虛。大棒鐵鞭,長斧木鐺,不可直當,必斜步偏身,避其重器,擊其身手,乃可必勝,擊虛必傷人矣。

    日本武士充分利用地形、空間以發揮人自為戰的要求,創造出了一套變換極其迅速靈活的步伐,把漂疾湍悍的大劈大殺,同進退輕捷結合起來。甚便旋轉跳躍,用短制長,倭以長刀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迸足則丈余,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日本刀不過三兩下,往往人不能御,則用刀之巧可知。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秘,人莫能測,故長技每每常敗於刀。其人率橫行疾斗,飄忽如風,常以單刀陷陣,五兵莫御。其用刀也,長以度形,短以趨越,蹲以為步,退以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豕突蟹奔,萬人辟易。倭臨陣眾皆舞刀而起,向空揮霍,我兵倉皇仰視則從下砍來。日本刀一般刀身修長,刃薄如紙,銳利無比,揮動起來十分稱手,確有穿堅斷韌之效。長七尺,出鞘地上卷之,詰屈如盤蛇,舒之則勁自若。倭刀舉落疾速,不使人乘隙得犯者為上等。甚便旋轉跳躍,用短制長。

    察天地人之氣的招術,就是要讓自己的感覺敏銳,平常多注意天氣變化,特別是風向的變化,還有風吹過地上的各種物體時發出的各不相同的聲音,甚至能清楚地聽到呼吸的氣息。據說只要用下臂遮住口和鼻,然後平息、靜氣,心中默念「隱遁咒」,就可以讓敵人逐漸感覺不到自己的氣息,最終達到隱身的效果。忍者利用地面的凹處及草堆等,把身體屈著和鶉鳥一般俯身在這些地方,在暗夜很可能只看出像一塊石塊一般。

    劍法者,雖為取勝對方之技,但卻不能盡想求勝,臨事需將生死置於度外,心無邪念,不疑不惑,如能常持心平氣和,則任何時節概能自由自在地去應變,如於心中存有些微之物,即形生,形生即敵生,敵生即爭生,爭生即失靈明。寶藏院流觀水中之映月而悟得槍術之精義。睹蜘蛛之變幻而得悟劍之極意。居合是刀於鞘內,計量彼此間距離,配合呼吸,在瞬間拔出斬敵以致勝者。

    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斗。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腳要曲,後腳要直。一打一揭,遍身著力;步步進前,天下無敵。只是乘他舊力略過、新力未發八字。

向愷然先生談太極拳

  前清丁未年間,我在日本曾見一位直隸朋友,就聽他說起北方練拳術的人。有幾個大派是練八卦拳的,一派是練形意拳的,一派是太極拳的,還有一派練岳氏散手拳的。後來由岳氏散手又產生一派謂岳氏連拳,此外雖尚有不少的家數,然練習比較人少,不能自成一派。我當時聽了這些話,不過知道有這些名目罷了,究竟各派是些什麼手法,彼此分別之點,在什麼地方,因那位直隸朋友不能一一演給我看,無從知道。

  直到民國癸卯年,遇見李存義的弟子葉雲表、郝海鵬,才見著了形意拳。八卦拳也看了一部份,太極拳仍是不是曾見著:若干年總是沒有機會遇著太極拳練的好的朋友:不但無從研究,便想看一次是如何的形式,也是達不到這個目的。到乙丑年五月,幸有一位陳微明先生,從北京到上海,以所從楊家學得的太極拳設一個「致柔拳社」,專教人練習。我得這個機會,也從事研究了幾個月。不料到在研練的時候,二十年前教我練拳的王志君先生也到了上海,我這時與王先生有好幾年不曾見面了。一向從聽得王先生在北京專心研究太極拳,因為原來根底甚深的原故,成功比任何人都容易。我於是又從王先生研究。

  論王先生所練的太極拳,與陳先生所練的本屬一家(陳先生的師承是楊澄甫,王先生的師承是吳鑒泉,兩人都是楊露禪的再傳弟子),當然是一家一派的了,但是兩人所傳授的拳式,各自不同。我當時很是疑惑,不敢隨便判斷誰對誰不對。我既以研究拳術為目的,自不能存黨同伐異的心,何況同是太極拳術又是同出一家呢!(只以研究便利的關係)因為王先生住在我家,便專從王先生研究,也時常與陳先生推手。奈不久離了上海到湖南,在湖南找不著練太極拳的人,沒有人和我推手,只好獨自練習。

  戊辰七月,我跟著湖南的軍隊到了北京,當時北京已名北平。因為政府遷都南就的關係,北京市面漸就蕭條,影響所及連幾個練太極拳有名的人物,如楊澄甫、吳鑒泉等都跟往南京或上海去了。所會見的幾個,雖也是北方有相當聲望的人,如許禹生、劉恩綬之類,對於太極拳,都有若干年的研究其所練架式,類似吳鑒泉傳授者為最多,我於是又從許劉兩人研究了些日子。許君以吳、楊等專練太極拳之人皆已南去,他辦了一個體育學校,找不著教太極拳的好手,就託人在河南陳家溝子,聘了一位姓陳績甫的來(相傳楊露禪當日從陳家溝子學來的太極,他的師傅叫陳長興,從陳長興到現在代有傳人。此刻陳家溝子的人,少有不練拳的,練的都是太極,沒有每二種拳在那地方流行)。 

  體育學校請來那位姓陳的,年齡不過四十歲,是從小專練太極拳,不曾練過旁的拳。到北平後,除在體育學校擔任教授外,還有許多人請到自己家裡去教。我聽得這麼一位人物,少不得要去見一見。這日由許君介紹在體育學校會面,並見他練了拳,推了手,還和他談論了好一會。不曾會他倒也罷了,會過之後使我更加疑惑起來。因為他這「地道」的太極拳,不僅和吳鑒泉傳授的形式大不相同,就是和楊澄甫所傳授的比較也全不是那門一回事,連拳譜上的名目也不一樣。

  吳、楊兩家所傳的姿勢雖有分別,但是起手都是一「攬雀尾」為名稱。就是孫祿堂從郝維真所學的起手名「懶扎衣」,也與「攬雀尾」的音相近似,不管是誰的音轉變了,總還是這個音調差不多的名稱。至於陳績甫,練拳起手叫做「金鋼大搗碓」,其中雖也有「懶扎衣」的名目,惟手法身法與吳楊兩家的「攬雀尾」、孫祿堂的懶扎衣都無相似之處,且全式名稱不同之點甚多。如「青龍出水」、「雙推手」、「神仙一把抓」、「小擒打」、「前招後招」、「鐵*」、「切地龍」、「當地炮」等名稱皆吳、楊二家所未有。至「如封似閉」稱「六射四閉」、「單鞭」稱「丹變」、「倒攆猴」稱「倒攆肱」、「肩通臂」稱「扇通背」、「右起腳」稱「右插」、「左起腳」稱「左插」、「轉身蹬腳」稱「蹬一根子」、「抱虎歸山」稱「抱頭推山」、「雲手」稱「運手」,音尚相近,但身手動作方法亦多不類。

  再看他推手,總有同邊活步的一個方法,就是一個左腳向前,一個右腳向棚擠一步,履按一步。我問他推手共有幾個方式,他說就是這一個方式。我又問沒有站定不動腳的方法嗎?他說「沒有」。我想,這就奇了:楊露禪是從陳家溝子學來的,到此不過三傳,何以與陳績甫的相差這麼遠?楊家練習的方式倒比較的完全,楊家推手的方式由淺入深共有四種。

  最初彼此都用單手搭挽,使站走靈活。次則按棚、擠、履、按四手,彼此都用雙手,兩腳站立不動,僅以身手進退。又次則活步進退。再次,則向四隅進退,名為「大履」。步法手法漸繁難,務使練習的人能進退隨意,緩急皆由自主,不受制於人。若僅一同邊活步之方式初學都不易粘走,而練有相當程度的,覺其活步容易討巧,腰腿難得有真工夫。至於欲求深造的,則又嫌其太簡單。

  太極拳的原理和其他之拳術不同。太極注重粘走,所謂於"不丟不頂"中討生活是也。粘即是不丟,走即是不頂。此理說得容易,做到實難,一部分之粘走尚易,全體之粘走尚難。欲全身粘走如意,則非有大履不為功(按:大履之法決非創自楊家,想必是陳績甫未得其傳,故其法尚不及楊家完備)。

  以我個人近年研究:太極拳之結果,深信拳理之精細,拳法之周密,及練習者之有益無損,此非他種拳術所能及。

  年來政府提倡武術,設國術館於首都,各省也遍設分館。首都國術館中分武當、少林兩門。武當門即以太極拳為主體,因此太極拳的勢力漸漸浸到了南京,練習的人日漸增多。然首都經過一次武術比賽之後,聲明以太極拳為專長的多未勝利。而北平方面所應試之人,其得勝利者雖十之七八也曾練太極,但在報名時卻未聲明以太極拳為專長(國術館考試武術時,報名者須聲明曾練何種武術,以何種為專長)。

  因之,一般人對太極拳懷疑者極多,原來反對太極拳的人不待說:益發振振有詞,即平日也曾練習太極拳對太極有相當認識的,也懷疑太極不能致用。我是最相信太極的人,在這時不得不將我個人對於太極拳的經驗及心得說出來。或者可以解釋一部人的疑惑及一部分人的信仰,並可以供同好的參證。

  篇中時有文言、口語雜操之處,隨手寫來,但達意,不及修改。閱者諒之。

  我覺得,太極在各種拳術中,為最難致用之一種。甚麼原故呢?他種拳術的人工夫即算不深,總是練過拳的必有相當體力,比較未經練過的強健。惟練太極拳的人,以不尚力原故,初練一年半載,體力並不見比尋常的人發達許多。體力既不比人強,而太極拳的用法又達不及他種拳式之簡易,易於領會。無論初學的人,就是對太極拳用過三五年苦工夫的,除卻照一定的規矩推手而外,若教他叫他將太極拳一手一手的用法從頭至尾解釋出來,恐怕能辦得到的很少。既是自己不能領會自己所練太極拳的手法,卻如何能使用呢?

  練他種拳術的,和人比試起來,縱然不能把平日所學手法絲毫不亂的使用出來,然因其平日練習時橫衝直擊成了習慣,要利用這種習慣再繼之以猛勇直前,每能克敵制勝。練太極拳的則不然,平日練習以緩慢為原則,以毫不使力為要義,而一趟架式自首至尾邊綿不斷。雖搬攔捶、指襠拳等手用法似以顯明,然練時不知拳術為何物的小孩,他們有時相打起來也知道劈頭腦的舉手打去,被打痛了的人,也知道閃開和還手,練太極拳沒練到能致用的時候便冒味和人去比試,不但不能用拳法去打人,有時甚至連那本來具有的目衛抓撓的本能都沒有了:擺出一個一成不變的架式去接受人家的攻擊。舊體小說中常「有招架的工夫,並無還手之力」的話,練太極拳不曾練好的人並招架的功夫也沒有,因為太極拳裡面就沒有尋常招架的手法。然則沒有招架的手法,難道人家打來不招架任恁人打嗎?要解釋這問題,先得明了太極拳的原理。他種拳術的名稱每有與拳術無甚關係的,惟有太極二字完全包括了這種拳術的意義。

  太極就是一個圓圈,太極拳也就是由無數的圓圈。不動則已,動則皆不能離圓圈,太極拳的招架便是攻擊,攻擊也便是招架。不能用太極拳的方法攻擊的人,斷不能用太極拳方法招架。因為手手處處皆是圓圈,就在這個圓圈之中分一半是招架,一半是攻擊。功夫越深圓圈越小,有時尚不及見其轉動,盡招架與攻擊之能事,所以練太極拳的人在推手的時候十分注意聽勁的功夫。聽勁的名詞為太極拳所專有,其意義並不是用耳去聽,是用皮膚去聽。簡言之,便是練習觸覺,使之靈敏:皮膚聽得敵勁之來路方面。即:順著來勢,以半個圓招架,半個圓來攻擊。太極拳論中所謂「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這個道理。

  太極拳之不容易使用既如上述,因之練習太極拳的人其好勇鬥狠的習氣,及希圖嘗試的心理都不及練他種拳術的人濃厚。與同道的推手雖也是練習致用的方法,但是推手究有一定的規則,與平常比試不同。推手時的本領不見得能在與人比試時完全使用得著。在練習的時候既不常與練他種拳術的作友誼比試,曾練過十年八載之後已享有相當之名望。或已身為人師,益發不敢輕易與人比試了。這是練太極拳的人普通大毛病。

練他種拳術的人,誰也有免不了這種毛病,卻不似練太極拳的這們普通,即如楊澄甫受祖傳的太極用了大半世的工夫,徒弟也教的不少,論他的本領,北平武術界的人誰也不敢批語他一個壞字。楊家的太極拳架式比較吳鑒泉所傳的開展,步馬也寬大,練習起來容易長內勁。楊澄甫本人身材高大,氣力也自不小,應該能籍這個補助傳的拳術稱雄一時。然我到北平後調查的結果,楊澄甫的聲名在北平武術界中知道的確是不少。只是本領到如何程度卻少人知道--因為缺乏臨陣的經驗(本來應該練太極拳非有臨陣經驗不可),太極拳更是需要極多之臨陣的經驗,不然總難有把握。練太極拳的人萬不可忽略臨陣經驗這一層。

拳術從事比試,誰也知道少不了一個快字,何以太極拳在練習時候卻是越慢越好呢?

  第一是虛實得分別清楚。王宗岳《太極拳經》曰:「偏重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已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所謂雙重,便是虛實未曾分清楚。我看普通練太極拳的人,解釋雙重的道理,多以為兩腳同時著地即謂之雙重。本一腳虛一腳實便不是雙重,兩手同進打出為雙重,一手虛一手實即非雙重。若真是如此,雙重之病有何難悟,豈有數載純功尚不能領會這一點兒道理。以我經驗所得,不僅兩手兩足有雙重,即一指之微尚應將虛實分別清楚。如以一指著人,不會分別虛實,即犯「雙重」之病。練架式的時候,四肢百骸從頂到跟,循環虛實,一手之中,其虛實之互為變換,愈密愈妙。自起手以至終結,處處成圓,處處隨虛隨實,假使有一寸大的地方未曾注意,這一寸大地方便不免有雙重之病。是這般練習如何能快,是這般練一趟,比隨便練十趟二十趟有進步。

  第二是增長內勁。太極既不像他種拳術用力,難道與人比試起來真箇一點力不要?能將一個百多斤重並有武力的人打倒嗎?經中有「四兩拔千斤」之語,不過形容少力勝多力的話。然也得四兩之力,不能說毫不要力。練太極拳時是絕不用力,若動作太快,隨隨便便和他種拳一樣,不過幾十秒鐘便完了,如何能增長內勁?因其動作很慢,又一氣到底中間不能停留,至少也得七八分鐘以上的時間。四肢百骸不住的運動,自然氣力增長起來。似這般增長氣力,與練他種拳術及搬石打砂袋所增長的氣力完全不同,這種氣力行家稱為內勁,是全身活動的。要在全身什麼地方使用,就能全部集中於這一個地方,不一定限於肩背手足。這種內勁著在敵人身上,也與尋常的氣力不同,能使受者如觸電。

  還有一層必須緩慢的道理,也是我們研究太極拳的人所不能不知道,並將注意的。就是王宗岳《太極拳經》所說「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的道理。他種拳術雖也有氣沉丹田說法,卻是練習的時候軒眉努目、百脈僨張,將全身的氣提上惟恐不及,何嘗不能整個氣沉丹田,即有之,亦不過將氣悶住,或是用意往下沉而已。

  太極拳相傳為遼陽張通於洪武初年奉召入都,路阻武當,夜夢玄武大帝授於拳法,且以破賊,因名其拳為「武當派」,傳宋遠橋、張松溪等七人。按張通字君寶,元季儒者,工詩詞、善書畫。中統元年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因慕葛稚川其為人絕意仕進,修道於寶雞山中。山有三峰,因自號三豐。中國道家吐納引導之術都注意丹田,人身丹田有三處,一居頭頂,道家認為藏神之地。故《黃庭經》云:「子欲不死修崑崙」,崑崙即以喻頭頂之意。二居中脘,道家認為蓄氣之地。三居臍下,道家認為藏精之地。

  虛靈頂勁者,乃頂欲虛靈。所謂存神上丹田,屏寂思慮。氣沉丹田者,乃沉氣臍下,欲其充實。《黃庭經》云:「呼吸處外入丹田,安能行之可常存。」

  尋常人呼吸短促,不能直達臍下,故肺量窄狹,排泄力因之薄弱,影響壽命極大。太極拳亦可稱為道家導引方術之一種,道家吐納之術多為坐功,導引則為行功。不論坐功行功,其要下分注意「存神上丹田。納氣下丹田」則一。老子為我國道家之祖,常曰「虛其心、實其腹」。亦即上丹田欲其虛,下丹田欲其實之意。如練習架式時,動作過快,心思必散亂,呼吸必急促,何能收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之效。我們須知道太極拳之所以異於他種拳術的地方,不在身手步法之有別,全在練習時能注意到存神納氣。故經中又曰:「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練習的人若不知道在這上面用工夫,專註意於身手步法之運用,則與外家拳有何區別?!

  以我個人練習的經驗,最好於練習架式以前,以若干分種練習靜坐。此種靜坐法並不如道家一般的守竅,卻要屏寂慮,務使萬緣都凈,故腹部呼吸氣納下丹田。靜坐後,再從容練習,在練習的時候,最要注意的是滿身鬆散,不可有寸之許著力處,其實轉動屈伸仰俯周旋之態,一如落雲太空,毫無阻隔、毫無停滯。從起手以至結尾,不得有停頓處,有稜角處,也不得忽急忽緩。更不得和外家拳一樣,想像某手系如何使用、攻擊敵人何部、應如何發出,方為得力(此類想像為練他種拳術時所不可少,惟練太極拳則萬不宜有此)。若存此類想像,便是自己限制自己的進步,其結果必至所想像的完全錯誤---就想得一部分效力:如練他種拳術的人之或專善用肘、或專善用腿,亦不可得!------其故在太極拳皆系圓圈組成。

    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術教師孟某,所擅長之拳稱「綿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兩人推手法,用意頗似太極。聞孟某少時在山東、河南之間保鏢為業,富有膂力,尤善單刀,其名頗顯。孟年少氣盛,自負其技睥睨儕輩。一日護鏢投宿於旅店,與同道者談武藝,有旁若無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長發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視之意現於顏色。孟不能堪,忿然謂叟曰:「若龍鍾似此,豈亦能武!將毋倚老賣老,以為我沒奈何乎?」叟從容曰:「強中更有強中手,武藝誰敢稱能。因見汝年輕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覺其笑之出於鼻也,怒將何?」孟益不能忍,必欲與叟較,叟亦不辭。孟方出手,已跌數步,竟不測叟以何種手法,能跌人如此乾脆。孟初以叟年邁,恐其不勝掊擊,故出手未盡其長,至此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近叟身,手腳如被蛛網纏縛,有力無所施,跳脫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淹。見叟張兩臂往複搓弄如玩圓球,神氣閑逸,絕無尋常比試態度,孟始知非敵,跪請拜師。叟曰拜師則可,但當棄汝所業隨我經商。孟思得其傳,竟棄鏢業從叟往來販運于山陝之間。二年半,叟即病死,孟尚未得盡其傳。據孟語人,其師所能,原有拳式十三路,歷二年半僅得其八餘,餘五路失傳。聞太極舊稱綿拳,孟所習者亦為綿拳,復恰為十三路,我疑其即為太極十三式。

   又江西於今盛行之字門拳,身手步法酷類太極拳。架式亦為八路,又有所謂魚門拳者,架式十二路,用法與太極尤相類,亦有兩人推手之法。江西熊斗樞曾練魚門十餘年,前年與我相遇於漢皋,為言魚門拳以手手不離逼吸為原則,練時亦貴慢貴不用力。惜其人不能說出魚門拳來歷。

   我國拳術派別繁多,無論全國即一省之中,每有數十種架式,甚至一縣之內亦有數十種。拳術界的現象如此,應該能人甚多,始有此創造能力。我經仔細研究,結果知道,此種種類拳式流傳,並不一定傳自有創造能力之人,多有由一個負盛名的教師,在二三十年之中傳出數十種拳式。雖皆託名傳自古代某人,或言岳飛,或言達摩,且有托之孫悟空彌勒菩薩者。其實手法皆大同小異,一趟架式之中,合於拳理及實用者不過三五手。此教師者,何以如此其不憚煩,編造此種種類類之架式?無非為廣招夥計耳。北方學拳拜師,無一定肄業時期,有力者延師至家,或寄居其師家中,三年五年繼續練習之事,甚屬平常。南方則多有限制,或延師來家,或由師自行設廠授徒,率以三四十日為廠,至多亦不過五十日,期滿則徒弟各自散去。如欲繼續練習,即增一廠,至多亦不過五十日,期滿則徒弟各自散去,如欲繼續練習,即增一廠。徒弟進廠之日起,至散廠之日止,其間必書夜苦練,以求出廠後能致用,若徒學過二三廠武藝後,尚不勝未經練過之蠻漢,則為不名譽之甚。

   如太極拳者因不能計日有效,即其他理甚精、法甚織密之各種拳術,亦決難於百日之間,體用俱備。從來練拳者,多系粗人,不明此理,如練二三廠後,尚不能克敵制勝者,不怪其師武藝不高,即疑其吝不傳授。為教師者,欲其徒計日收,惟有將原有之拳術擱置,擇三五便於用之手法,加以轉折,及江湖賣藝之門面動作,編造成一趟加工,而托之於世俗最迷信之古人所傳,其式簡單易練,天資略高之人十餘日即會,再教以半月之拆用,出廠後居然能戰勝蠻漢,師之聲譽因之雀起,往習者日多。但人情厭故喜新,一年半載後又非得改造一趟架式不可。

   平江有名拳師潘厚懿,三十歲時即以教拳為業,壽至八十方死。前後所教徒弟在三千人以上,其所傳架式之不同何止數十種,得其真傳者不過十人。並非彼秘不教人,學者欲求速效,使彼不能不如此。現在潘之徒弟在各處當教師者,亦有數十人。

   輾轉流傳,四百年之久,名稱已屢變,又焉知孟某之綿拳、熊某之魚門拳不與太極一脈相傳乎?

  在一趟架式中,就原來不曾分出某手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可以說全體沒有攻擊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說全體皆是攻擊和招架的方法。無論頭腦如何細密之人,欲從一架方法的範圍縮小。我常見有以太極拳教授徒眾為業的。因徒弟詢問架式中手法用處,他勉強解說,謂「扇通臂」是用手招架敵人的手、左手向敵人胸膛打去,「海底針」是以右手食指戳敵人肛門(肛門又稱海底,所以謂之「海底針」).嗚呼!如此解釋太極拳用法,豈不是極笨極無理嗎!此種人可說是根本不明了太極拳的原理。

  或有問曰:誠如爾所說,太極拳既不要快,又不用力,平常平常練習時又不能想像如何攻擊招架,卻用什麼去和別人比試?

  我說:我們練拳術的人無論是練太極或是其他之拳術,都應該知道這個「快」字意義:不是兩手伸縮迅速謂之快,也不是兩腳進退迅速謂之快。(因為人們)同具一樣的手腳伸縮進退迅速的程度,除卻老態龍鍾及疲弱殘疾的人,大概都相差不遠。須知,快慢的分別重在兩個眼睛,但是同具一樣的兩雙眼睛,卻又有什麼分別呢?就在看機會能迅速與否!敵人沒露出有可乘的機會,手腳儘管打到他身上,不僅不發生效力,每每轉予敵人以進手的機會。

  兩人對打時,如何謂之機會呢?在敵人失卻重心的須臾之間,便是機會。兩眼看到了機會,趁這機會進攻便能將敵人打倒么?仍不一定:還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才能用效。因敵人的重心雖失,然須觀其實偏差所在,從何地進攻,何方攻擊,方能用務少而成功多。若方向地位未嘗度停當,敵人原來已失之重心,有時反因受攻擊而得回復,兩人相打之際,可以進攻之機會彼此皆時時可以發生,卻苦以兩眼不能發見,有時發見稍遲則機會已過,有時因攻擊之地位及方向錯誤,雖進攻不能發生效力,也是錯過了機會。練推手聽勁,就是重在尋機會,及練習何種機會,應從何地位何去何從方向進攻。兩眼能不失機會,進攻又不能失機會方向,便是武藝高超,全不在手腳迅速。分別工夫的深淺,武藝的高下,完全在此。若不待機會,不明方向、地位,就算是蠻打蠻揪(在練他種拳術的當中,每有自恃氣力則強,練就二三手慣用法,不顧人情如何,動手就一味橫衝直擊,屢能制勝,因而成名),練太極拳的卻根本上不能產出這種人材。

   太極拳之所以練不用力,於練架式之外有數種推手的方法,就是要練習的人,從拳術根本上做工夫,不可注意一部的動作(學習外家拳打樁板、推砂包等動作)。

   或問:練太極拳時候,若以餘力兼練打樁板、推砂包等動作,就應該總有利益、沒有妨礙。

   我說:如何沒有妨礙,並且有絕大妨礙!!因為練太極拳以圓活為體,所以在練習架式的時候,務使全身板散,久久自能圓活無礙,有寸許處著力則必停滯,何況打樁板、推砂包專用蠻力呢!

   太極拳所得的是彈勁,打樁板、推砂包所得的是直力(太極拳最忌直力)。原富直力者練太極拳,尚須漸次使直力化為彈勁,必完全變化之後,方能得太極之妙用,豈可以練太極的時候兼練根本相反之直力?

   或又問:練太極拳的素來不注意樁步,練習架式時,又全不用力,因之下部力量加增甚緩,和人比試起來每苦下部不穩容易受敵人牽動。打樁板推砂包的結果不過能增長直力,誠有妨礙太極圓活之體,若兼習站樁,使下部增加穩實的程度,應該是有益無損。究竟如何呢?

   我說:萬不可有此畫蛇添足的舉動!須知下部穩實與否,全在於練習架式時是否能實在氣沉丹田。如練有相當的工夫,確實能於每一呼吸之中都注意氣沉丹田,則下部決無不實之理。

  還有一層道理應當明了:和人比試的時候,其所以容易受敵人牽動或被擊退,其病並不在下部不穩實,乃腰腿不活之故。腰腿能活,則站走隨意;沒有與相頂相撞的時候,又何至有牽動下部,與被敵人撞退之事?外家拳每有用剛勁攻擊敵人之手法(無不丟不頂的原則),所以初練拳時須注重樁步,然腰腿亦貴能活,如腰腿全無功夫,休說是兩腳立在地上,全身堅立穩不到如何程,即釘兩木樁於地下,用繩將兩腳綁紮其上,也一般容易打倒。

  常有武功純熟的人,兩腳或是一腳立懸崖,壯士五六人推挽不動,觀者莫不詫為樁步穩實。其實與立崖邊之腳並無何等關係,完全由於腰腿靈活,能將著身之力引向空處。《太極拳論》中所謂「引動落空」,術語謂之「化勁」者也,越遇著強硬地方越可以顯出力的效用。譬如槍彈、炮彈,越是打在堅硬之處,越能發揮他的侵徹力,此理是極易明了的。所以太極拳不以強硬為體,務必練成極軟,以「不丟不頂」為原則,使敵人雖有大力不能發揮。如練習站樁,以敵人推挽不動為目的,豈不是與不丟不頂的原則相反嗎?若練太極拳有站樁之必要,則古人早於推手方法之外傳有站樁方法。

  常見有練太極拳之人,於推手的時候在朋履擠按四手之外任意出手,或多方阻礙使不得按規定次序推揉。工夫生疏的,每致停滯不知應如何走法。其多方阻礙之動作,術語謂之「拿」,即拿住不放之意,此類推法不能沒有,然僅可為練習的一部分工作,不能以此為基本練習(好處在使練習的人容易明白站走變化的方法,又能使觸覺增加靈敏)。無論何種技藝,皆是熟能生巧,一方面練拿,拿即是粘,一方面練走,自然由熟可以得巧。

  然則何以僅一部分工,不能作基本練習呢?

  因為能粘與不能粘,能走與不能走,全在工夫的深淺。若沒有相當的工夫,儘管知道粘走的方法仍粘不住、走不了,基本練習還是按著規矩推揉朋履擠按四手,並得認真分析,不可苟且媽糊放過,則三手皆不停當矣。

  推手也是一個太極拳圓圈,在一個圓圈之中分出棚履擠按四手,棚擠為半圓,履按為半圓本系聯貫而成,故一手忽略,則全圓圈之破壞。在這四手聯貫成一大圓圈之中,於彼此皮膚接觸之處,每手又各成一小圓圈,每於小圓圈中又分半圓為粘,半圓為走,兩手同時粘走,虛實須得分清,若不分清,即犯雙重。兩手虛實分清後,便得注意到一手虛中之實,實中之虛,不然則一手之中,亦犯雙重,其弊害與犯兩手雙重等。

  無論練架與推手,皆須注意尾閭中及脊樑(所有動作胥發源於此):脊樑須中正,不偏不倚,因動作必從尾閭發端,方足以身體連動四肢,不是以四肢牽動身體。尾閭有圓圈,則各部的圓圈能粘能走,如尾閭不起作用,各部的圓圈,也都失了粘走之效。

  在太極拳不久的人驟聞此語必生疑惑,但依此練習若干日,自有恍然之時。倘教授之人,不令學者於此等處注意,在天資聰穎、又能下若干工夫的,或者有自行領悟之一日,否則將於身不如其所以然。故從來練習武術之人,貴在能得名師。每有終年遊歷,意在求師訪友,即為此等處非經指點不可也。

原來練外家拳的人,半途練太極拳,儘管在練太極拳的期間中,絕對不再練外家拳,而外家拳進步比未練太極以前反加倍的迅速,原來不明白作用的手法,也明白作用了。原來苦於力陷肩背,不能變化成勁到達於四肢的,也漸次變化能到達了。練過若干日太極拳的人,改練外家拳則深覺其動作之容易----因太極拳的動作是全部的非一部分的,所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外家拳雖不一定限於部分之動作,然其動作皆有一定目標,及一定之作用。或用拳、或用掌,或用肩、肘、臀、膝,形式顯露,莫不可一望而知,故其用力簡單,練習時可以想像其如何致用,使練者容易發生興味,並容易覺得有顯著之進步。太極拳一趟架式一百餘手,其如何致用,有跡像可尋的甚少,雖可劬強附會某手如何用法,但因其一氣邊綿不斷,勁路集中之點,無可尋求-----惟其如此,所以能收通身圓活之效。

  不拘內外家拳術,總以能圓活為每一要義,即以「圓、活」二字為拳術之要素亦無不可。故練外家拳的改練太極拳,因陡增其圓活之程度,乃自覺其進步倍速也。外家拳每有兩手同時打出,或出手同時踢足者,此與勁路集中之原理相背。

  太極拳之架式表面,此類手法極多。實際先後主隨,有條不紊。不過練習的人,應該特別注意,教授的尤應在此等之處詳加解釋:某式兩手之中以何手為主,以何手為隨。而一手之中,應何部分先虛,何部分後實,如何能使勁路循環,成一完全無缺之圓。此等處略有疏忽,即犯雙重之病於不自覺。

  拳術何以忌雙重?其原因就是妨礙勁路集中,人不患無勁,卻患全身所有之勁不能任意使之集中於某一點(費無日力,求其能集中,尚不易得,豈可忽於雙重之病,自於勁路上加一層阻礙?)。外家拳於練習及使用時,多有以側身減少敵方攻擊目標,而增加其出手之長度者,本為極合於拳理及力學之動作,惟太極拳不然。因其兩手成圓互相救應,不能偏左或右之弊,經中所謂「尾閭正中」者是也。

  或謂:以胸當敵,豈不與敵以便利攻擊機會?

  我說:人之一身從頂至跟,何處非受人攻擊之地,卻看人之藝術如何,其所以練太極的要含胸拔背,就在根本上防止敵人攻擊胸部的一種姿勢。練太極拳全部的方法,卻惟恐敵人不肯攻人其胸部:敵手一入胸部,則隨時隨地皆為練太極的進攻之機會。近有人為迎合淺者的心理,任意將太極拳的架式改為側身寬步,與外家拳同其姿勢,有時軒眉努目,幾乎握拳透爪,方自以為極免起鶻落之致,殊不知於太極拳原理相去益遠,將來謬種流傳,必使太極拳盡失中正安舒之義,及內家溫和意味。

   近人皆謂太極十三式:棚、擠、履、按與采、列、肘、*八法,並左、右、前、後、中定五者。此是勉強附會,斷不可信棚擠擠按等不過八種手法。任誰專練太極拳的人,亦不能將此八種手法,一手一手的演出整個的姿勢來給人看(僅能按照推手的姿勢略為分析)。

   認真說起來,卻能有這八個名稱,乃略得其意的用法。至於要提出這八個式來教授徒弟,供人練習,以我所認識的太極拳名家,都沒有這套本錢,僅可稱為之八種手法,斷不能為八式(因為並無一定格式使人遵循),然退一步言,當各有其妙法。至於前、後、左、右、中定五式,更含糊可笑:何種拳術無前、後、左、右、中定?太極拳的前、後、左、右、中定,又有何一定的方式?古人對於一種技術命名,決不如此不按實際,必另有其十三式或其法失傳,或其名更變;要非現在所流行之太極拳架式,可以名為十三式也。

   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術教師孟某,所擅長之拳稱「綿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兩人推手法,用意頗似太極。聞孟某少時在山東、河南之間保鏢為業,富有膂力,尤善單刀,其名頗顯。孟年少氣盛,自負其技睥睨儕輩。

   一日,護鏢投宿於旅店。與同道者談武藝,有旁若無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長發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視之意現於顏色。孟不能堪,忿然謂叟曰:「若龍鍾似此,豈亦能武!將毋倚老賣老,以為我沒奈何乎?」叟從容曰:「強中更有強中手,武藝誰敢稱能。因見汝年輕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覺其笑之出於鼻也,怒將何?」孟益不能忍,必欲與叟較,叟亦不辭。孟方出手,已跌數步,竟不測叟以何種手法,能跌人如此乾脆。孟初以叟年邁,恐其不勝掊擊,故出手未盡其長,至此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近叟身,手腳如被蛛網纏縛,有力無所施,跳脫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淹。見叟張兩臂往複搓弄如玩圓球,神氣閑逸,絕無尋常比試態度,孟始知非敵,跪請拜師。叟曰:「拜師則可,但當棄汝所業隨我經商。」孟思得其傳,竟棄鏢業從叟往來販運于山陝之間。二年半,叟即病死,孟尚未得盡其傳。據孟語人,其師所能,原有拳式十三路,歷二年半僅得其八餘,餘五路失傳。聞太極舊稱「綿拳」,孟所習者亦為「綿拳」,復恰為十三路,我疑其即為太極十三式。

  又江西於今盛行之「字門拳」,身手步法酷類太極拳,架式亦為八路。又有所謂「魚門拳」者,架式十二路,用法與太極尤相類,亦有兩人推手之法。江西熊斗樞曾練魚門十餘年,前年與我相遇於漢皋,為言魚門拳以手手不離逼吸為原則,練時亦貴慢貴不用力。惜其人不能說出魚門拳來歷。

  我國拳術派別繁多。無論全國,即一省之中,每有數十種架式,甚至一縣之內亦有數十種。拳術界的現象如此,應該能人甚多,始有此創造能力。我經仔細研究,結果知道,此種種類拳式流傳,並不一定傳自有創造能力之人,多有由一個負盛名的教師,在二三十年之中傳出數十種拳式。雖皆託名傳自古代某人,或言岳飛,或言達摩,且有托之孫悟空、彌勒菩薩者。其實手法皆大同小異,一趟架式之中,合於拳理及實用者不過三五手。此教師者,何以如此不憚其煩,編造此種種類之架式?無非為廣招夥計耳。

  北方學拳拜師,無一定肄業時期。有力者延師至家,或寄居其師家中,三年五年繼續練習之事,甚屬平常。南方則多有限制,或延師來家,或由師自行設廠授徒,率以三四十日為廠,至多亦不過五十日,期滿則徒弟各自散去。如欲繼續練習,即增一廠,至多亦不過五十日,期滿則徒弟各自散去,如欲繼續練習,即增一廠。徒弟進廠之日起,至散廠之日止,其間必夙夜苦練,以求出廠後能致用,若徒學過二、三廠武藝後,尚不勝未經練過之蠻漢,則為不名譽之甚。

如太極拳者,因不能計日有效,即其他理甚精、法甚織密之各種拳術,亦決難於百日之間,體用俱備。從來練拳者,多系粗人,不明此理,如練二三廠後,尚不能克敵制勝者,不怪其師武藝不高,即疑其吝不傳授。為教師者,欲其徒計日收,惟有將原有之拳術擱置,擇三五便於用之手法,加以轉折,及江湖賣藝之門面動作,編造成一趟加工,而托之於世俗最迷信之古人所傳。其式簡單易練,天資略高之人十餘日即會,再教以半月之拆用,出廠後居然能戰勝蠻漢------師之聲譽因之雀起,往習者日多。但人情厭故喜新,一年半載後又非得改造一趟架式不可。

  平江有名拳師潘厚懿,三十歲時即以教拳為業,壽至八十方死。前後所教徒弟在三千人以上,其所傳架式之不同何止數十種,得其真傳者不過十人。並非彼秘不教人,學者欲求速效,使彼不能不如此。現在潘之徒弟在各處當教師者,亦有數十人。輾轉流傳,四百年之久,名稱已屢變。--------又焉知孟某之綿拳、熊某之魚門拳不與太極一脈相傳乎?

   楊露禪不過百年,其所傳與陳績甫已相去甚遠;吳鑒泉,得自楊家者,亦與楊澄甫有別。更奇者,楊澄甫之兄楊孟祥,同受家傳,而孟祥之太極獨練「斷勁」,一手一手使勁,放出咚咚有聲,與外家拳無別。北平除楊夢祥一人而外,並無第二人以斷勁練太極拳者。我曾問陳績甫:「陳家溝練太極拳之人是否有練斷勁一派?」陳言:「無有」。我謂:「如此尚好!」太極一練斷勁,便失卻太極的原理,將無窮的用法變為有限的著數,於太極拳前途有害無利。

  我國人習性,多喜崇拜古人、鄙視今人,因之對於武藝雖富有創造能力之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亦不敢自承,皆托古人秘傳或夢中所傳授。此類事實之見於冊籍者,不一而足。張三丰所傳拳法,安知非其本人所創造?恐不足見重於時,而托之玄武大帝夢中所授。今人練習武藝,朝夕從事數年或十數年,尚難致用如所期願,張三丰夜夢神授,且即以破賊,古今人智慧能力之相去竟至此哉?張三丰傳宋遠橋、張松溪等七人,並無傳詳記其手法。黃百家之《內家拳法》中所載「敬、勁、勤、緊、切」五字訣,尊我齋主人所著《少林術秘訣》中亦引為要訣,而現在流行太極拳,反無此「五字訣」傳授。

  我以為,拳術應以理精法備、不違背生理及力學原理標準,不必穿鑿附會,托之古人以相標榜。一若縫衣匠之供奉軒轅皇帝、木匠之供奉魯班先師,無端生出許多枝節。

  南京國術館初開辦時,我適在漢口。從報端見其分武當、少林兩門,各設門長。我當即斷其如此提倡國術,決無好果,並致書京友服務於國術館者,詳論其得失:

  「藝術本不妨各有宗派,有宗派其有競爭,有競爭斯有進步,惟武術不然。無論我國武術傳籍絕少記載,輾轉流傳,學者又絕少能通文學之人。某派傳自某人,久不可考,非如字畫文學等文學等之派別,絲毫不容混亂。即算武當、少林兩派,比較其他武術冊籍上略有根據,然現在所流傳者,究竟是否確為武當、少林兩派?

  江湖賣藝之流,以及武術授徒為業之輩,為迎合國人崇拜古人之習性,任意拉扯婦孺皆知之古人認為師祖,以相號召。南方有齊家拳,謂為齊天大聖所傳授;又有彌勒拳,謂為彌勒菩薩所傳授,比較「少林派」傳自達摩祖師者,誕妄可笑。彼輩此類知識多得自師傳,並非現在賣藝及授徒者所假託,故敬謹奉持,不以為妄,遇非難莫非誓死力爭,因其如此,所以各門各派之互相忌嫉,互相仇視,千百年來不知生了若干事端,傷害了若干性命。在彼輩,知識有限,且有藉古人以資號召之意,其標榜不足責;獨怪以提倡國術為志的張、李諸公,亦不思打破此門戶派別之惡習也。

  太極拳在武術中,為最有研究之興趣與價值者.提倡國術自應對之有相當注意,但萬不宜以太極為偏研究之拳術,只可於國術館中設一「太極拳專修」之科,非有志深造及資性聰穎者,不得入科練習。因其理太精微,法太複雜,無論天生身體如何靈捷、資性如何聰穎之人,亦非一年半載之練習所能致用,並且初學者練之不能發生興味(任何藝術,如研究者對之不生興趣,即不能有所得)。練他種拳術,但能朝夕依法若練,不須運用腦力,有相當時日,必有相當成功。練太極拳,則非運用極細密之思想力,縱竭一生之功,亦不過偶然得著一部分作用,如練外家拳者之專善用某幾種手法而已------經中所謂「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可見,非能運用極細密之思想力者,不能練太極拳。此與以上屏寂思慮之言,並不衝突。以上乃屏寂妄念之意。

    太極拳為內家拳術,注重上下丹田,本近道家引導之術.但近之論太極者,多因其名為太極,遂以八卦五行生剋之理,陰陽變化之言,附會易理,則疑其理論雖高遠,與事實(棚、履、擠、按等八法,並無一定格式,前已言之。)何所根據,而凝之八卦?至前、後、左、右、中定,在太極架式中更無其名稱。且任何拳術亦不能離此五者,凝以五行尤為不倫不類。

    太極拳因注意陰陽變化,他種拳何嘗不注重陰陽變化。太極拳自有其非他種拳所能比擬之長處,決不在此似是而非之玄理。當科學昌明之今日,我等研究提倡,當應按照實際加以判別,不可震擎古人之言,或名流所斷論,據予盲從。

  我於太極拳用功甚淺,但其方法及名稱尚能記憶。且,常見深於此道之人教授徒弟,實不聞棚、履、擠、按、采、列、肘、靠及所謂五行等,有一定格式方位,能單獨提出教人練習。則此等名目之不能稱十三式,十三式之不能附會為八卦五行,也至明顯。不知與我同好者,亦有曾致疑於此,而欲從事研究其所以然者否?

  楊澄甫、吳鑒泉均以專練太極拳有重名於北平,或曰楊澄甫善發人而不善化,吳鑒泉善化人而不善發。以是,二人均有缺限,若兼有其長,則盡太極之能事矣。我曰:事或有之,於理則殊不可通。因發與化似二而實一,不能發則不能化,不能化亦不能發。故經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不過原來體格強壯,氣力充足之人,發人易遠而乾脆。

  楊體魁梧,且常聞與其徒推手時,常喜自試其發勁,故其徒皆稱其善發人。吳鑒泉為人性格溫文,且深於世故,不論與誰推手,皆謹守範圍,不逼人、不拿人,人亦無逼之拿之者。聞其在北平體育學校教太極拳時,學者眾多皆年壯力強,與吳推手任意進退,吳惟化之使不逞而已,始終未常一發。故人疑其只善化,而不善發。

  我謂:若吳亦常發人,但發而不能動,或動而不能遠,則疑其不善發人猶可,今吳鑒泉始終未嘗一發人,證以其平日溫文之性格,可斷其為不欲無端發人,招人尤怨,非不善於發人也。我以北來略遲,於楊、吳二君皆未謀面,然深信二君,皆為當今純粹太極拳之名宿,絕未摻雜他種拳法,以圓討巧,其工夫火候實不可軒輊。在外家拳盛行之今日,欲求專練太極拳如二君者,恐未易多得,惜負提倡國術者,不知物色人材(聞二君刻均不在南京國術館)。

  項城當國時,幕中有宋書銘者,自稱宋遠橋之後人,頗善太極拳術。其時以拳術著稱於北平之吳鑒泉、劉恩綬、劉采臣均曾拜訪之。紀子修已年逾六十,謂宋曰:「某因練拳者,一代不如一代,雖因學者不能下苦工夫。然教者不開誠相授,亦為斯技術淪胥之一大原因,故不辭老朽,拜求指教,即為異日轉授他人也。若學後不得轉授,某已年逾六十,將於泉下教鬼耶!?」遂獨辭出,其從游者終無所得也。宋某拳師之習氣甚深,其約人之不得傳授他人,即不啻表示自之不肯以技授人也

  太極拳架式各家所傳皆有區別,然不論其手法及姿態如何不同,其從首至尾須一氣呵成,中間不能停滯,以滿身輕利、氣沉丹田為原則也。依此原則,又能時時注意陰陽、虛實變換、免除雙重之弊,雖無明師指導,亦自有豁然貫通之日。練架式既練有真實工夫,則推手必容易進步,且不難出人頭地。如練架式不下苦工,專從推手中覓作用,天資雖高,亦不過推得兩手靈巧而已,身上功夫即增長,亦屬有限。 

孫氏內家拳樁功

  孫氏樁功兩種功法。一曰「無極式」,一曰「三體式」。站無極樁可以站得很舒服,既是養生,又是能量的慢性積蓄,可以逐漸達於四梢,而且兩手兩足稍加變化即可用於迎敵。三體式的站法較為激烈,站之則體內可熱力蒸騰,較快出打鬥的能力,出打鬥的慾望,但較為辛苦。功效各有側重又互為補充。

                     無極式

  面向正方,身子直立,兩手自然下垂,兩足開立呈九十度。其要領也完全一致;手足沒有動作;心內空空洞洞,一無所有;其氣混混飩飩,清濁不分。所謂「一氣渾然,形跡未露」是也。在無極式虛無之中生出「一氣」後,便自然而然開始「太極式」,身法由靜而動兩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兩足為9o度之形式。兩足尖亦不用力抓扣,兩足後跟亦不用力蹬扭,兩腿似直而曲,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無往來動作之節制,身心未知開合頂勁之靈活,但順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內無所思,外無所視,伸縮往來,進退動作,皆無徵兆。身體內外之情景,如同雨天屋檐下之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此式的鍛煉,在於恢複習者天然之性,啟發習者先天一氣之源。技擊不過是極盡個性伸張與發揮之形式。故「無極式」為百形之母,萬法之基。

  先從動中求靜開始入手,要作到「沙地立桿」,「騰雲駕霧」,要求是百會穴上頂,兩肩向外拉開,向內微含。把兩邊肩胛骨拉開,似的中間空,兩邊虎領筋抽緊,這個叫虎抱頭,左右兩手外翻,往下沉,兩胯朝里縮,力點坐滿於腳跟,不可朝前,往後,左右偏,一定要中正,腳趾不許扣,兩腳成90度夾角,兩眼平視,舌頂上顎,口水咽下。關鍵是坐滿腳跟,這時候腦子裡所有的雜念都沒有了,空空洞洞,無陰無陽,無我無他,與大地混為一體,象騰雲駕霧一樣。坐滿於腳跟一定要縮胯塌腰,這樣才能夠坐滿腳跟,才能自然提肛。無極式主要是動中求靜,一站架子,把所有雜念去處,同時產生深呼吸,叫真人呼吸,可以不用口鼻呼吸,孫公可將口鼻塞住練拳。全部用毛孔呼吸,叫還虛,也叫胎息功夫。

    無極式,頭要頂,項要豎,目要平視,一任鼻孔自然呼吸,嘴要虛合,舌要頂上齶,齒要相叩,兩肩下垂有鬆開意,兩肘下垂有包裹意,兩胯胯根要松,兩膝如起步時略帶彎曲,不可有死彎子,此時足根不扭,兩足足尖不扣,整個體重移置於兩足足根,兩足前心與地似離非離,似著非著,好象沙地立竿,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又好象騰雲駕霧,其目的要求做到虛無,搖搖欲墜的光景,即進入了靜的境界,限制了思想不開小差,同時正因為把整個身體的重心平均分置與兩足足根,做到了呼吸直貫臍下的腹式呼吸。要做到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思,與大自然渾為一體,有天地即我,我即天地的概念,絕對跨進靜的境界,才能有恬澹虛無,精神內守,頭頂而鑽是順勁,頭落而翻是逆勁,兩肩下垂是順勁;兩肘下垂有包裹意是逆勁;腰要塌,有往前往下按的意思;兩胯胯根要向後縮,即是松的意思,這是氣貫小腹時的關鍵性要著,才能把整個體重重心置於兩足足根,此時即能步入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虛無境地,落實到靜的境界。

  無極樁枯燥無味,應細心感覺自身,出現麻脹感時不要執著,此皮毛之相。應靜心觀照,有時可能會有空亂之象,亦不要在意,此時亦有無極覺照。站無極樁應以站到一心不亂為最高境界。若達到此境界,則三體式亦不成問題,全架只需練上幾日,即可成也。但若不能站到一心不亂,則每日擇一辟靜之處,站無極樁兩小時,只觀意之所向或觀己之呼吸,只觀吸或只觀呼,漸可入靜,待欲收式時,可直接變為三體式,如此堅持一年兩載亦可小有成就。

  站無極式時重心落在足跟處是為了在臨界狀態下求中正、穩靜,動中求靜是求得徹底松凈的入手方法。站無極式時,沒有任何追求,即不找勁也不找意,更不去執著於任何感受與景象。唯一的調整是在入手時要使重心落在足跟處,不要前移。意軸不固,接手則糜,發力則散。形軸不真,接手則僵,發力則拙。形軸主柔,意軸主剛。練習意軸,首先是通過無極式。所謂對意軸掌握不精確主要指兩腳分開重心位於兩腳間中點的站立方法而言,兩腳分開的越大,運用意軸的能力就越低。意軸的鍛煉是由細變粗,不是指外形,而是指自身穩固的能力。意軸由細變粗需要一個鍛煉的過程,由絲線充實為身軸,再由身軸充實為身柱。兩腳分立則難以鍛煉意軸,無法解決意軸由細變粗的問題。這裡所說的細與粗都是無形的,是用來形容意軸自身穩固的能力。動靜合一共分四個進境。作為最初的進境,需要有以下六項技能:1、單重軸意。2、架勁。3、臨界面滾動。4、雞腿力。5、行進中的起落開合與開脈的合一。6、蓄神。

                  太極式

  形意拳半面而右轉,成四十五度形式;太極拳半面向左轉成四十五度形式;八卦拳右足直出落步後兩足亦成四十五度形式。雖然三拳「太極式」形式不盡相同,但其內意要領卻基本一致:腰要用意塌住,兩肩鬆開,心氣要自然、平穩、沉靜。孫式拳用法之理就是制人之中心;拳術修鍊之理就是誠一、歸一、守一,即以虛無而始,以虛無而終。而孫式拳的目的就是通過拳術的修鍊,體一悟道。大多功夫都是動中求靜,而道家修鍊功夫則是靜中求動,具體目標是還虛、胎息的境界,是先天修鍊的秘訣,以達到長生的目的。

  就在無極式的基礎上改為太極式;右足用足根左足用掌心,如撐船時用的竹篙一樣,左手掌心露蓋於自己的肚臍眼,右手不動,向右旋時用左足根如研墨一般旋轉,即拳中之研勁。無極式時足尖不扣,足根不扭,太極式時兩足足根各向外扭,兩足足趾均向地扣緊,這樣做既感到心平氣和,依靠重心在兩足足根,身子往下坐,鬆開胯根,右膝不衝過右足足尖,要膝與足尖垂直成一直線,左手在下,右手中指蓋在左手食指上,兩手與胸間人字骨相齊,這就是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內三合,然後邁步向前,即左足要在右足根的相齊一線向前邁出,要在不影響右足與右胯之下向前,如推東西向前,如按物向下的意思。如拳譜上說:腳打踩意不落空,足根先著地,足尖後著地,在著地的同時,要與後足即右足時把兩足足根向外扭,把兩足足尖向下扣,兩膝如同騎馬般向里扣,右腿在極力松胯,即往後坐滿在足根,然後用力往上蹬,蹬腿、扣膝、扣足尖、扭足根,都不許顯露形跡,在左足邁出的同時,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兩手之指要撐開,大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與人字骨在一水平線,肘要朝上極力往裡裹,這是左手,右手往後拉,拉至肚臍眼,手腕靠臍停止,也要平腕豎掌,手根往外翻,裹肘不離肋,左手食指中指分開,如有兩線牽著兩眉,即拳譜上說:二指挑眉,右手的食指中指分開,極力往上翹,這就是二指挑肩,這就是三體式,右足足根與右胯與右肩成一條垂直線,左足足跟與左膝與左臂肘尖成一條垂直線,外三合是形意原的基本功,初練時老師往往傳授形式,力求形式合乎規矩,亦不將平腕、豎掌、裹肘、翻手根以及扣足尖、扭腳跟相告。先從扣足尖、扭足跟、扣膝頂膝、松胯塌腰蹬腿、垂肩松肩裹肘、平腕豎掌、手根橫翻、二指挑眉挑肩、豎項頭目視虎口、嘴虛合、齒輕叩、舌頂上齶、自足趾手指及頭頂等五處,要由下而在喊口令「一」均要做到。用這九要作為練拳工具,使人體由踵至頂渾然成為整個一塊鋼鐵。心與意合,就要做到整個體重70%置於後右足跟,30%置於前左足跟,也就是單重。內求三合,力除三害,其出發目的,就是要求身體組織穩定,循環系統正常。在內三合外三合的基礎上盡量做到九要,由下而上逐一檢查足尖扣了沒有,足跟扭了沒有,膝往前頂了沒有,扣了沒有,胯鬆了沒有,坐滿在兩足足跟沒有,腿往上蹬了沒有,腰往前向下塌了沒有,肩往下垂扣了沒有,兩肘往下垂往裡裹了沒有,兩腕要平著塌了沒有,兩手指要撐開,兩手手掌要圓滿,手根往外橫翻,大指與食指之間虎口要極力分開,力求食指指豎直,左手食中二指象有二根線牽牢印堂間兩眉眉端,右手食中二指指尖象有二根線牽牢右肩,最後檢查豎項和頂頭。這種檢查起初時只能一二個項目,逐次增添就能習慣在一聲口令下即能自踵至頂完全都到,以後開步打劈拳時每手都要做到,即等於寫字時沒一筆敗筆一樣,所以要這樣練法其目的把四肢散亂互不相關養成渾然一體,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體則首尾相應,所以要用九要的方法使得軀幹和上下肢緊密聯繫一起。

                  三體式

  兩手相抱,頭往上頂,開步先進左腿。兩手徐徐分開,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兩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過口,伸到極處為度。大指要與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總要四平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臍下,大指根里陷坑,緊靠小腹。左足與左手要齊起齊落,後足仍不動。左、右手五指俱張開,不可併攏,左手大指要橫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圓形。兩眼看左手食指梢。兩肩根鬆開均齊抽勁,兩胯里根亦均齊抽勁,是肩與胯合也。兩肘往下垂勁,不可顯露,後肘里曲,不可有死彎,要圓滿如半月形。兩膝往裡扣勁,不可顯露,是肘與膝合也。兩足後跟均向外扭勁,不可顯露,並與兩手之互拉相應,是手與足合。此之謂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氣穩定,則心與意合。意要專凝,則意與氣合。氣要隨身體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氣,則氣與力合。如此,則陰陽相合,上下相連,內外如一,此謂六合。實則內外相合。亦即陰陽相合,三體之內勁因此而生。 

  此式之效在於使人內外相合,培育內勁,實為拳術之總機關也。惟需注意的是,初練時,後腿極為吃力,此時尤需堅持,越感吃力,心氣越要平靜,身體上下其它各處越要放鬆,後腿越要蹬住勁,不可將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擔。吃力時維持心靜、形松、面目安祥,是練通此樁之關鍵,也是習者最難以做到的。頭,臀,腳跟,為一線;重心放在後腳上。前腳的腳後跟與後腳腳後跟在一條線上,並明白雙腳,雙腿的撐勁。體會到重心的同時,明白檔圓。孫氏拳三體式區別於其它行意拳之一式: 小手臂保持扭勁,有漲感;兩掌雖然在不同的部位但同為立掌,上掌中指尖於眼同高;大臂有內扣之意。體會撐勁。

三體式站好姿勢後,要求不加一絲血氣在其中,即心中平和。站三體式,開始是增加腿部力量,但目的是調息。道家有煉丹最初還虛築基之功,即趺盤坐定之後,靜下心來,將心意神氣入于丹田之中,萬念具泯,一念獨存。久之,靜極,真陽萌動(即有時真陽勃起)而精生,真氣萌發,然後不離不即,綿綿若存,以文火養之,這就是最初還虛築基之功,然後才能開始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三步工夫。

  由無極式(無思無意,無形無象)——虛無含一氣(無形之橫拳,動之初始之徵兆)——太極式(渾圓一氣形成)——兩儀式(動而分為陰陽)開始,是由靜到動,是心中生一氣,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三體式姿勢站好,將神氣注於氣海(丹田)之中,其心意如同人平地立竿將要立住之時,心氣自然平穩沉靜,是心與意合,是由動到靜。血氣不加于丹田之內,心中靜極,真意則萌發,元氣萌動,形成形意拳內勁之萌芽,這是由靜而後動,是人的先天元氣真意萌動,這便是形意拳最初還虛築基之功,形意拳的基礎,五行十二形演練之起點,叫做先天之真意;而身體手足動作即有形之物,叫做後天之形。以後天之形按照規矩形容內中先天之意(即外有後天之形內有先天之意),自最初還虛開始,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以至達到神化之功,這便是形意拳練習之道。其拳術最初積蓄之真意和氣,以至精氣滿足中和,中而不倚,和而不流,無形無相,這就叫形意拳內勁,內家拳術之名即此理。孫祿堂當年教學生時,十分嚴格要求站好三體式,要求初學者先站一百天三體式,以求最初還虛之功,因拳中之內勁,最初練習者不知其所以然,為使學習者免入歧途,所以三體式是形意拳入門之總機關。一百天是對初學者的最初要求,即站一百天才可開始練習劈拳,但三體式還要繼續站。

  孫先生晚年將三體式曾改為立掌,但非90度,塌腕,虎口要圓,手往前推,後面掌也為立掌;身子向出手側倒,但外型不要有所表現,此傾倒的目的,可使腳趾自然抓地。其實有些拳家不知腳為何抓地,這只是在實戰中出現傾倒顯現時一種自然保護,故此式要傾斜(外型不可帶出,切切!)練習腳趾之力。關於立掌、塌腕、前推的目的,可使周身成為一體,形成整勁。崩拳孫祿堂晚年練法和書中都不相同。腰中之拳是立拳,而非拳心朝上。此三體式更科學的表現了形意整勁的練習。孫祿堂的三體式寓意明顯,如果接觸過軍隊的刺殺訓練,就會對這個動作感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順掌三體式與立掌三體式內意有別,順掌三體式,其意在順。立掌三體式,其意在圓。謂之在圓,因有三竅,可由立掌中體會出形意、八卦、太極三拳不同的勁意。若為順掌則難體會此三竅的妙用。立掌要領:虎口撐圓,講究一個字塌,塌則氣沉腹充實,為練功之架。順掌要領:掌背與臂平順,講究一個字順,氣灌四捎,為用之架。內家功成一般內勁直達指端,用指發人,收放容易控制,不易傷人。

手形與勁力,食指與拇指撐開、食指向上挑住勁兒,指尖微扣,拇指與食指虎口撐圓、指尖微微向里扣住勁兒,其它三指均向里扣勁,這裡特別應指出的是:大指與小指這時也是向外撐的勁兒,這樣,大指、小指與食指、三指之間形成一個很圓的勁兒,然後手腕極力立起(書中手腕是不立的,但晚年改為立掌),塌住勁,也叫塌腕,手的大指一側向外擰勁,手心向回縮勁,這時,塌、擰、扣、挑、縮、五勁齊全。前腳,腳尖向正前方,如果地上劃一條直線,這時,腳的內側應緊靠線的邊緣。後腳腳尖與前腳腳尖呈45度角分開,(步子的大小可以根據人的高矮和式子的高低具體決定)。前腳後跟對著後腳的踝子骨。這時全腳要落實,腳尖抓地,腳後跟往外擰勁,後腳往前蹬勁,前腳往前搓勁。重心的分配是:前腳三分,後腳七分。這時腳的力量應該是:抓,蹬,搓,擰,扎。(兩腳向下扎跟)。特別注意一是腳尖抓地不能太過,否則站不穩。二是向下扎跟之力來自松腰和松胯。

平時站樁單腿20分鐘,換腿再站20分鐘。站樁前腳後腳跟一定要與後腳里踝骨一條線,才能合住勁,在家裡可找地板上一條縫為準,雙腳90 度騎縫站好,是無極式,然後含一氣,然前腳伸出成兩儀式,這時後腳不動,前腳小腳趾踩在線上或稍向里一點為佳。 劈拳每天練200-300手,多點無妨,每天最少一個半小時(含站樁)。

三體式初步體用的重點就是整勁。嚴格的技術要求,其目的之一就是練出最初級的整勁。所謂初級整勁有三個特點:1是傳力順達、手足相通。2是足下生根、穩固輕捷。 3是周身一家、氣足神完。開始練習時只能逐次做到上述3點。三體式初步練成了,則同時做到這3點,無先後之分。

  傳力順達、手足相通就是後足之力可以完全順達到前手,前手受力可以完全傳遞到後足。所謂:「手上掛著全身的重量。」因此練習三體式對手、肘、肩、胯、膝、足的狀態和相對位置有非常具體而嚴格的要求。即外三合。三體式合不合乎外三合的要求,是完全可以檢驗的。先讓人用大力甚至全力正向推你的前手,如果你能在前臂不太叫勁的情況下,前臂保持原狀,身體重心不變化,只是後面的腿感到受力。這說明對方的推力傳到你的後足。說明你的式子初步做到手足相通了。

  足下生根、穩固輕捷就是虛實分清,把腳趾連同小腿外側的肌肉練出抓力來,所謂雞腿力。這是通過站三體式時重心坐滿足根,使坐滿足根的身體重量與腳趾的扒力相平衡,逐漸練出雞腿力。同時兩足要分虛實。身體重心不落在足根處,腳趾的扒力產生不了。兩足不分虛實,移動不可能輕捷。如何檢驗足下是否生根呢?讓人用邊腿攻擊你前小腿的外側,若能小腿完全不動又能隨時收腿閃避而同時身體重心穩定,則可以說初步做到穩固輕捷。

  「周身一家、氣足神完」就是體內的氣血充盈勃發,周身狀態如一銅鑄鐵打的剛體,這時全身肢體不僅姿勢正確傳力順達而且氣盈勃發貫通周身,周身各節貫通如一,有如男性陽具勃起的狀態。如果讓人用力晃動你的前臂甚至掛在你的前臂上,你能前臂不費力且紋絲不動,或者即使被人以任何方法打出去,你的身體狀態、身架四肢的相對位置始終紋絲不變。如此則可以說初步做到周身一家。

  其作用就是通過練習三體式初步產生靜止狀態的整勁,繼而通過五行拳的練習使人在運動中找出這種整勁,逐漸做到隨時隨處瞬間發出這種整勁,則就初步具備了形意拳硬打硬進的能力。於是在實戰中就初步具備了迎著對方拳腳硬截直進這種獨特戰法的技術基礎。也就是通過三體式練出了初級的剛烈整勁。

            三體式的站法及初級要求

  站樁,意不可借,借則妄。氣不能御,御則亂。神不宜放,放則靡。其實站樁最緊要的1是外形姿勢到位。2是整體狀態確切。練習拳術最初必須從外形入手。只要外形姿勢基本對了,稍加時日,自然就會抗打。所以站三體式先不要求站多長時間,而是要求站準確。老先生給出了由無極式到太極式再到三體式這個程序。

  心與意合,即不可求意,放下心來,讓心自然隨著意,什麼意?無確定之意,放下心來,意識朦朧,不追逐任何意識,亦不壓制任何意識,站無極式時,這是心與意合的入手點。

  意與氣合,站太極式時,就是讓自己的意念敷在呼吸上,也就是讓自己的意念「關注」著呼吸,但不要引導呼吸,這就是意與氣合的入手點。

  氣與力合,站三體式時,當真氣未發動時,先從呼吸入手,呼吸要自然,吸氣時身體的「陽面」有漲意,呼氣時則氣歸丹田。通過自然的呼吸撐住三體式之形,是氣與力合的入手點。入手時的過程是心隨意、意隨氣、氣隨形、形合乎力的和順。通過這個程序來誘導自己漸臻心空、意靜、神明。簡單說來,站三體式時的心理狀態是就把心思放下來,意念隨著呼吸而動,漸漸的物我兩忘,而歸於靜,意靜則神明,如是感應確切,氣機飽滿。要想達到意靜,則要從意動入手,這個意動不是假借、不是妄動,而是把意念留住在呼吸上或說敷在呼吸上,意隨呼吸而動,漸歸於意靜。所以站三體式時,意念不可假借、不可妄動。而應遵循內三合的要求,在外三合的基礎上做到內外六合。

  站樁重要的是姿勢一定要準確,注意腹部的感覺,也就是氣沉丹田。注意一定要三尖相照,整個身體要正,不要歪斜,但要有身體向前沖的意念,但形是向後坐。前後手都要有撐勁,不能一味的松,但不是說要用犟勁。站完樁,可以站渾圓樁放鬆,然後拍打全身,練練驚抖勁。下面是孫純周老先生論三體式,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礎,為各拳之起點。其主要在兩足不可雙重。單重又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之謂。主要者注重後足,前足可虛、可實,力起於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體要三折,其它塌腰、頂頭、蹬足、開胸、實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強制呼吸而運氣,內家拳之拳乃用後天之形(即姿勢之正確)養先天之氣(養字要注意),所謂尚氣者無力,養氣折純剛是也。三體式為形意拳之根本,務要詳視學者身體有無斜倚,說明其三折、開襠、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執張開,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視食指梢。

  三體勢因站的標準不同,站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後腳尖至前腳跟一跪距離,臀肩腳後跟與一垂面相切為標準姿勢或稱三體勢的臨界狀態,此勢難度大,單腿支撐突破10分已十分困難。三體勢站的時間長短,首先取決於姿勢的選擇,姿勢難易取決三個因素:1、前後腳之間的距離;2、姿勢的高低;3、重心的位置。這三個因素決定了後腿的持重大小。難度小的姿勢容易入靜和調息,時間有與渾圓樁相提並論的可能性。標準單重三體勢難度較大,加上規矩要領約束,初練者來說時間少長,還談不上入靜的問題,就氣息難調,腿部顫抖,以致全身開始發僵。假設站樁人規矩要領完全掌握,調息已經完成,可以放鬆身體,氣沉入丹田,五臟歸位,按標準單重三體勢站樁〔排除微調和腿部顫抖〕保持姿勢一動不動,單腿支撐突破十分鐘是一大關。 

形意拳四正八柱

  形意拳扣腳趾、擰腳跟的功夫稱為雞腿。形意拳一站出來就要做到一氣合四象。虎豹頭、熊膀、龍身、雞腿。八柱的虎領筋兩根就是虎豹頭;肱二頭肌兩根就是熊膀、斜方肌兩根做到龍身,股大肌兩根就是雞腿。要做到筋象鋼筋一樣堅硬而又不能失去彈性,這叫做筋長力大,這是暗勁要做到的基本功,就象人推著板車走上坡,千斤重量都往上在拉,筋長力大。

  當小周天循環時,從長強穴入氣,吸氣提肛,立刻走道百會穴,速度相當快,然後從鼻尖到喉嚨再往下到會陰穴,速度象眼淚在流,而感覺如蜜糖般甜,到達會陰穴後稍微停頓,然後重複長強穴入氣的過程,這就是小周天鍛煉的一種方式,久而久之從膻中到肚臍中出現一條白線,這叫做氣槽。練到一定時間,頭腦爆炸,百會穴旁有兩個小心臟快速跳動,當慢慢平息下來以後,這樣就能夠做到鶴髮童顏,返老還童,皮膚非常細嫩光滑,臉和手也如嬰兒一般光滑。松肩、松胯、堅頂要把每個關節脫開拉長,如兩肩拉開做到胸中空,虛靈頂勁,一定要頂足,這才能有利於小周天循環,胸要空,使呼吸加深,同時氣就滿了,腹象皮球一樣飽滿。呼吸加深氣就不上涌,這樣不論是打拳練功或者做其它高強度工作就不會氣往上涌,做到心平氣和。使人的皮膚變的細嫩。

孫氏形意劈拳

  孫公曾經說:要做神仙,須精劈拳。劈拳一通百通,我於是這樣,練習劈拳三十多年,練劈拳的關鍵在於三體式。我站無極式樁一練就是七個月,目的就是要做到動中求靜,然後練太極式做到心平氣和,之後又是兩儀式練內三合,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樣做到真人呼吸,就可以入手練三體式了。三體式除做到內三合之外還要做到外三合,既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與外三合合稱六合。除了六合,還要求做到四正、八柱,還有三尖、三根。孫公說三尖不到難達四梢,三根不照,難求息調,三尖,就是手指尖,腳尖,鼻尖。四梢,是指毛髮為血之梢;牙齒為骨之梢;舌為肉梢;指甲為筋之梢。三根:耳根、掌根、足根。耳根半規管專司人體平衡,人站樁虛靈頂勁是耳根與腳根的平衡作用,坐滿與腳跟起到調息作用。手腕掌根豎起是為了兩指挑眉,兩指挑肩,做到大周天循環。站三體式是大小周天同時循環,在沒有做到這個要求之前不能打劈拳,這是基礎中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講劈拳的「明勁」、「暗勁」、「化勁」,也就是易筋、易髓、易骨的功夫,也叫三回九轉是一式,這就是劈拳包羅萬象的一式。

  練劈拳要在四正、八柱的要求和規矩下,求得方正,並且做到每個動作腰胯合一,腰胯合一一般要做到8~90%,但是通常人1%都很難做到,一定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檢查每個動作的精確性並逐步提高準確率,沒有老師在一旁檢查指導是練不出來的,劈拳的架子,拳是口中出,肩不可抬,兩邊肋骨抽緊,拳頭捏實且要捏緊。主要練手腕和掌力以及尺骨和橈骨,練的是明勁;暗勁的練法是捏空心拳,練指力;到了化勁,練的時候一般不能捏拳,束而無力全部空。明勁要拳是口中出,下面腿法是上半步,形如槐蟲一般蠕動的感覺,出似箭,落如風,做到腰胯合一而且要求得方正。

  孫公的指力驚人就是這樣練出來的。壽關順也是通過這樣的練習練到全身如鐵一樣,筋骨像鋼筋一樣,既有硬度,又有良好的彈性,曾在練內功時腦子爆炸,所以皮膚如同嬰兒一般,全身關節,肩、肘、腕可以鬆開拉長。脊椎骨也可以拉長脫開,全身勁運足而不影響呼吸,這個叫做伸懶腰勁,稱為抻筋拔骨、節節貫通的功夫,象藤鞭一樣堅固但是富有彈性節節貫通的功夫。

孫氏真人呼吸法(胎息功法)

   孫氏拳的呼吸法是貫穿在孫氏拳的全部拳術中的,但是在練行意拳時是專修課。

一、無極式(沙地立竿)

  站立方法;兩腳根靠攏,兩腳尖分開成90度。此時不能扣腳趾。兩膝微彎,兩髖根微向後縮,腰部稍塌,就是身子要直一點。頭要向上頂。兩手自然下垂於兩腿側。兩肩夾骨向兩側打開,兩肩微向里合。不可露形。此動作正確了,前胸自然松空。兩肋自然抽緊了。所謂的含胸拔背,不是把胸彎著,而是靠打開後面的肩夾骨而使前面松下來空下來。這和外家拳就是一個道理了。所以孫老說拳術無內外家之別。直項,頂百匯,即向天頂頭。不可揚下顎。目視前方或下視前下方。舌卷頂上顎,扣齒,嘴微閉。意守丹田。氣沉丹田。呼吸方法;吸氣法;氣自會陰處向上,自身體後順脊柱上去,經後項直上百匯。

   呼氣法;自百匯起,緩緩由前腦向鼻,口,喉,胸,腹,經丹田而後至會陰。稍停於會陰處,再吸氣重複。吸氣時髖根稍有內縮,人的重心緩緩向腳後跟移去;呼氣時,兩髖根稍稍向前移動,人重心緩緩向腳前掌和腳尖移去。如此反覆移動,以求靜中有動。不可有意為之,只可自然形成。此法練習久之,便走通為小周天了。此式最少重複二十次以上,有時間者最好做十五分鐘以上。再做下動。

二、太極式

  雙掌外旋手心朝前打開雙肩夾骨,雙肩自然盡量下垂,可看出明顯肩下沉。雙手內旋,回到原處,手心向大腿兩側,兩肩夾骨微向里合,向里合不可露型。左腳尖向里轉動,將腳尖對前方,右腳不動,兩腳成45度夾角。左手慢慢抬起,手心向里,放於肚臍前。不是靠在身上,有一點空隙。呼吸兩三次再接下動。

三、兩儀式,虎抱頭式

  緩緩下蹲,蹲到三體式的高度就行了。同時左手和右手同時緩緩上抬,手心向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手的中指和左手的食指重迭。手指向前。扣腳趾,用真人呼吸法。多做幾次。全身要放鬆。此時如能走通小周天,可感覺自身重心是會由呼吸而動的。即吸氣時重心向後根移,呼氣時重心向兩前腳掌移動。不可有意去做,練習久之自有分曉。也是動中求靜。此動最好也是多做幾次呼吸為佳。

四、三體式

  左腳慢慢向前伸出,落下,前三後七的重心。同時左手向前推出,成立掌。右手同時向下按掌,大指後側靠在肚臍前。要扣腳趾。就是用腳的五趾扒住地面。雙膝微展,兩腳跟微向外撐,不可露型。沉肩墜肘,打開兩肩夾骨微向內合。兩肋自然抽緊,頭頂,項豎。立掌圓虎口,掌面斜如劈斧。不可掌面正對前方。意識上左手兩指挑眉,右手兩指挑肩。挑右肩。真人呼吸法,走通小周天,此時重心也會吸時向後,呼時向前。呼吸越長越好但是不可不均衡。即每次一樣。重心移動熟練後可以吸時前三後七分重心;呼時前四後六分重心。全為自然為之,不可強行為之。時日久了自然功成。站不動時收回。方法正確,便有身備五弓之勢了。目視前方,神態安祥,思想集中。收回如虎抱頭,再回到左手在肚臍,右手在身右邊,左腳尖向前。再回到沙地立竿。

  再從頭做右邊,完全一樣。只不過是左右相反而已。扣趾後,人的重心不在腳後跟,而是在兩腳的前腳掌。至少是在前腳掌和後腳跟之間不停的變換之中。孫式八卦的步法也是如此。重心在前腳掌,是跑的步法,在腳跟是走的步法。跑法肯定比走法更大程度上能閃展騰挪,竄跳自如。久練後可再練走通大周天。

形意拳秘法講義——站樁

   開始練拳必須從站樁入手,三尖不找難達四梢,三根不照難求息調,將四肢百骸渾然成為一整體的練法、方法。分三個步驟進行,第一步求其正齊,上下一致,所謂一動百動,一靜百靜;第二步求其力面擴大,所謂拉絲棉拉鋼絲;第三步由圓而滿,由滿而空,我即天地,天地即我,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三個步驟姿勢不變而所得結果也隨著層次轉移,練一年與練十年其效果截然不同。初步明勁時呼吸來往宏大,自己能聽到聲音,第二步暗勁呼吸仍然宏大,但已聽不到聲音,第三步化勁雖以輕如鵝毛置於鼻端,呼吸出入不有微動,而做到內胎息,不論情緒波動或勞動強度擴大都不會影響到呼吸正常。

  形意拳入手首先要站三體式,初步立正姿勢名之曰無極式,頭要頂,項要豎,目要平視,一任鼻孔自然呼吸,嘴要虛合,舌要頂上齶,齒要相叩,兩肩下垂有鬆開意,兩肘下垂有包裹意,兩胯胯根要松,兩膝如起步時略帶彎曲,不可有死彎子,此時足根不扭,兩足足尖不扣,整個體重移置於兩足足根,兩足前心與地似離非離,似著非著,好象沙地立竿,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又好象騰雲駕霧,其目的要求做到虛無,搖搖欲墜的光景,即進入了靜的境界,限制了思想不開小差,同時正因為把整個身體的重心平均分置與兩足足根,做到了呼吸直貫臍下的腹式呼吸,要做到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思,與大自然渾為一體,絕對跨進靜的境界,才能有恬澹虛無,精神內守,初步做到情緒安定,疾病勿侵,頭為一身之主宰,此處正則一身正,此處不正則無身正,頭是整個身體的領導大隊長,因此頭頂而鑽是順勁,頭落而翻是逆勁,但順逆二勁決不是割裂開來,分別加以運動的,而是順中有逆,逆中有順的互相協作,不可分開,用不著注意呼吸,一任自然,有心御氣,氣反奔騰,所以頂頭是調息(呼吸)的主要一環,豎項是穩定全身平衡姿勢的要頭。目的視線其範圍就比五官中任何一官來得廣,因為目有所視最易引起思想情緒波動,將目的視線調整在兩目一樣高低的水平線上,力避仰視為老陽,俯視為寒陰,配合頂頭豎項及整個體重重心安放在兩足足根,作為幫助攝心入靜的一環,必須將嘴虛合,萬不可用力緊閉。將舌頭略卷向上輕輕頂上齶。

    身上有四梢:一、骨之梢是牙齒;二、血之梢是毛髮;三、肉之梢是舌頭;四、筋之梢是指趾之甲,故舌為肉之梢又名鵲橋,舌頂上齶是使肉與肉之間氣流通達,猶之乎河上駕橋,交通往來,不受阻隔,牙齒為骨之梢,牙齒的運動要輕叩;兩肩下垂是順勁;兩肘下垂有包裹意是逆勁;腰要塌,有往前往下按的意思;兩胯胯根要向後縮,即是松的意思,這是氣貫小腹時的關鍵性要著,才能把整個體重重心置於兩足足根,此時即能步入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虛無境地,落實到靜的境界。

    就在這個無極式的基礎上改為太極式;右足用足根左足用掌心,如撐船時用的竹篙一樣,左手掌心露蓋於自己的肚臍眼,右手不動,向右旋時用左足根如研墨一般旋轉,即拳中之研勁。無極式時足尖不扣,足根不扭,太極式時兩足足根各向外扭,兩足足趾均向地扣緊,這樣做既感到心平氣和,依靠重心在兩足足根,身子往下坐,鬆開胯根,右膝不衝過右足足尖,要膝與足尖垂直成一直線,左手在下,右手中指蓋在左手食指上,兩手與胸間人字骨相齊,這就是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內三合,然後邁步向前,即左足要在右足根的相齊一線向前邁出,要在不影響右足與右胯之下晝向前,如推東西向前,如按物向下的意思。

    如拳譜上說:腳打踩意不落空,足根先著地,足尖後著地,在著地的同時,要與後足即右足時把兩足足根向外扭,把兩足足尖向下扣,兩膝如同騎馬般向里扣,右腿在極力松胯,即往後坐滿在足根,然後用力往上蹬,如邁步跨過河浜,即拳譜上說:消息全憑後腳蹬,蹬腿、扣膝、扣足尖、扭足根都不許顯露形跡,在左足邁出的同時,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兩手之指要撐開,大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與人字骨在一水平線,肘要朝上極力往裡裹,這是左手,右手往後拉,拉至肚臍眼,手腕靠臍停止,也要平腕豎掌,手根往外翻,裹肘不離肋,左手食指中指分開,如有兩線牽著兩眉,即拳譜上說:二指挑眉,右手的食指中指分開,極力往上翹,這就是二指挑肩,這就是三體式,右足足根與右胯與右肩成一條垂直線,左足足跟與左膝與左臂肘尖成一條垂直線,外三合是形意原的基本功,初練時老師往往傳授形式,力求形式合乎規矩,亦不將平腕、豎掌、裹肘、翻手根以及扣足尖、扭腳跟相告。

    (一)初立時不能求得中正,不能前俯或是後仰或左偏或右,思想上照顧不到。(二)難求中正,呼吸驟然變得宏大,手足鼓盪尤其是後足即右足抖得厲害,無法控制,故事實上不允許再想其它。(三)初立時只能做到不俯不仰不偏不倚,在中正基礎上使有吸則降的感覺。(四)根據萬物土中生的道理,故先從扣足尖扭足跟扣膝頂膝松胯塌腰蹬腿垂肩松肩裹肘平腕豎掌手根橫翻二指挑眉挑肩豎項頭目視虎口嘴虛合齒輕叩舌頂上齶呼吸自足趾手指及頭頂等五處,要由下而上,在喊口令「一」均要做到。(五)故就是說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足尖)三要提(提肛,但決不可用意去提肛,如忍住大便一般,而是塌腰縮胯即包含了提肛)四要頂(頂頭、舌頂上齶,頂手、頂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縮(縮肩、縮胯)九要起鑽落翻分明,頭頂而鑽,頭縮而翻,手起而鑽,手落而翻,腰起而鑽,腰落而翻,腳起而鑽,腳落而翻。用這九要作為練拳工具,使人體由踵至頂渾然成為整個一塊鋼鐵。這九要是內家拳主要,得真傳和得不到真傳,知道家拳的九要而知道達到要道理者,往往有之。因此初步練拳入要站三體式,站三體式內三合,不挺胸,不可鼓腹,不尚拙力,這拳中三。心與意合,就要做到整個體重70%置於後右足跟,30%置於前左足跟,也就是單重。單重並不是前足完全不用力,心與意合就是要牢記八要:「心定神寧,神寧心安,心安清凈,清凈無物,無物氣行,氣行絕象,絕象覺明,覺明則神氣相通」,神氣相通即步入心息相依即意與氣合了。有所憤恨、好樂、憂患則心不正,心不正自然影響到呼吸。力與氣合,用力不是象舉重挑擔要咬緊牙齒屏住呼吸,這不是先天自然之力,而是後天笨拙之力,先天自然之力,在內三合外三合的基礎上盡量做到九要,根據萬物土中生的道理,由下而上逐一檢查足尖扣了沒有,足跟扭了沒有,膝往前頂了沒有,扣了沒有,胯鬆了沒有,坐滿在兩足足跟沒有,腿往上蹬了沒有,腰往前向下塌了沒有,肩往下垂扣了沒有,兩肘往下垂往裡裹了沒有,兩腕要平著塌了沒有,兩手指要撐開,兩手手掌要圓滿,手根往外橫翻,大指與食指之間虎口要極力分開,力求食指指豎直,左手食中二指象有二根線牽牢印堂間兩眉眉端,右手食中二指指尖象有二根線牽牢右肩,最後檢查豎項和頂頭。這種檢查起初時只能一二個項目,逐次增添就能習慣在一聲口令下即能自踵至頂完全都到,以後開步打劈拳時每手都要做到,所以要這樣練法其目的是養成渾然一體,用九要的方法使得軀幹和上下肢緊密聯繫一起,必須自身有了東西才能看到別人有或無,練到通體毛孔與鼻呼吸息息相通,久久貫注小腹,即能元氣回充,元神日旺,神旺則氣暢,氣暢則血融,血融則骨強,骨強則髓滿,髓滿則腹盈,腹盈則下實,下實則舉步輕捷,動作不廢,四體健康,顏色如桃李,拳中最上層功夫就是內胎之息。做到內胎息即能呼吸穩定,不受任何環境牽制。三體式是練拳築基功夫,也是變化氣質功夫。 

吞天之氣 接地之力

    老武術家練時大小腿成直角,身體不許站立起來只有這樣才會出功夫。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天富有大氣。多取之不以為貪也。力在人體有大用。地貴有載力。倘能接其毫釐。則為用亦無窮矣。致柔則老氏所謂。能若嬰兒。則壽亦可以無疆矣。在人身亦為三才。得天之氣。則位於上之顛頂泥丸宮一內。可以增長其靈氣。下則為地。接地之力。則足底心之湧泉要穴。可以增長其根力。中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線間。得能專氣致柔。則腰若活潑潑地。則腎氣自足。壽能增加也。然習之之法。亦甚簡易。一、隨時得有空暇,便覺以泥丸宮頂天,吞天之氣,沉于丹田。二、或端坐,或暇立時,在注意所及時,便欲將足心貼地,進而則欲足陷入地,久之則欲以我之足力,與地心吸力相接,能至此則我之足已有根矣。三、丹田,古人所謂行坐處卧,不離這個,是要以心與氣相守于丹田,如雞之孵卵然。

太極技擊功夫

  拳術練出功夫要看是否有真正的明師一步一步的指導,拳術的用法是多變的,關鍵幾點1、練的是否得法,練的不得法最後功夫沒有出來倒練出一身病來。2、練用法。3、勁力的練法,太極主要練點上的力,人體的骨骼表面可以承受幾百公斤的力,但是通常人的受到超過10公斤的衝擊力,就會使人內臟受傷,也就是內傷,導致體內淤血甚至吐血,而點上受到1公斤以上的衝擊神經就會受到損傷,點上受到20公斤以上的力骨骼就會受到毀滅性損傷。可以經受打擊,而是可以靈活變化而不讓人打到,訓練力量的基礎功夫是要運用得當,時間長了眼睛發光,運用自如表現為時間上掌握的恰倒好處,稱得機得勢,要做到第一步是封住別人,管住對方,不讓他發揮,這樣如同大人打小孩,要打輕可打輕,要打重也可打重,想怎麼打就怎麼打,不是四兩撥千斤而是千斤打四兩,打人如割草,隨心所欲。

  學太極第一步要先學運用方法,所有拳勢單架都要拆開來練,太極有幾萬種單操的訓練方法要練熟,要在所有動作都熟悉的情況下再學習拳架,從拳架上提高運用水平,循環提高水平。青年人不宜先學拳架,一開始就應該從用法入手,有鬥志,年輕人掌握用法以後可以輕而易舉的戰勝對手,這時候再學習拳架就感到無比興奮,對拳架的運用體會更加深刻。而且對拳架提高更上一層樓。這時候拳架只要二、三年的時間就能比常人練20年還要有效,這樣可以有效的利用時間。我一開始學三體式、劈拳,其它都不會,但是10年以後別人的功夫比我相差至少20年,我練形意30多年了。

    鍛煉第一是力量,但力量因個人體質不同,力量應用的比對手巧,局部的力量可以超過對手,就能做到小個子打大個子,小力勝大力。形意拳的訓練方法是力量大而不損傷身體,渾身肌肉像鐵一樣能夠抗擊打但是保持良好彈性。肌肉、臂力,腰腿以及指力都比一般人超出很多,一般的人練1-3年就能夠有良好的成果。

    順逆和化(即拳中的起鑽落翻)。順是順其自然往前伸,逆是氣力往回縮,和是中正無乖,化是化後天的氣和力合于丹田。無極式,要起立正面,身子直立,兩手下垂,頭要頂,項要豎,鼻孔呼吸,嘴要虛合,舌頂上齶,兩肩鬆開,腰要塌勁,胯要縮,把重心移到兩腳後跟,兩足足尖不和,兩足足跟 不扭,身子如平地立竿,動靜不知,兩目平視,將神定住,內無所視,外無所觀,胸中空空洞洞,腹內至虛至無。首先做到靜,然後變為太極式。先將腰塌住勁,兩腿里曲要園滿,不可有死灣子。兩足後跟俱向外扭勁,兩腿如騎馬式一齊扣勁不可顯露往一處扣,兩肘往裡裹勁。兩眼平著向前看,胯極力行為表現回抽勁。頭往上頂勁,口要虛合,舌頂上齶,呼吸要由鼻孔出入。項要豎勁,心不要用努力。兩肩齊往回縮。如此自然而然會內開外合,按照拳路的四正四隅作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等種種動作,俾與內臟各器官配合,起著平均發展,使其有外長一寸,內長一寸,一動百動等作用。決不局限於身體的任何一部分,單獨發展,達到氣機通暢心息相依。亦即是動中求靜,使得一切雜念無從產生,而知已的功夫,亦就生成。

    在步法上採用進步必跟、退步必隨的活步,其次,孫門還特別講究通過單練站樁來增加內力,做到腳下有跟,敵人一觸即飛,克服架高難以發力的問題。孫式太極練法上有三層功夫(水下、水中、水面)之說,實際上是運用內勁之法。人之力產生於足底,通過腰脊,運行至手指。孫式太極求勁,首先是將站樁所得之內勁,直接運用到周身,要將周身與空氣的阻力感練到如同在水下行走一般;之後在求得整勁的前提下,著重練腰的中樞作用,也就是求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陰陽分合之感;最後練到身如行走水面,是身法上極輕靈、內勁的運行也無跡可尋,與人接手,別人找不到我的點,而我則可以用身體的任何一點重創對手。孫門武學重中和,重視人體的平衡發展,形意是左右單練,八卦左旋右轉,惟獨太極是一套拳。也加強單式的練習,太極三十七,招法要單操,單練要佔全部練習時間的十分之九以上。

    就習孫氏太極拳推手者而言,若未練出內勁或無不意而發之經驗,則最好不練技擊。欲修孫氏太極拳之技擊,需在套路練習和推手練習中熟練八法,並能混而用之,既能一式出八法,又能數式皆一法。有此基礎後,尚須知三機、體三能、混融八法為一,多經實戰練習,由實戰中檢驗不順之處,再從盤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環往複,不計較一時之勝負,全在乎用心求理,則可漸精技擊之術。 

    孫式太極的步法非常詭秘隱蔽,不論前後左右移動,出腳均以不動重心為原則,前腳踏實而後腳起來,如蹺蹺板,隨之重心平移,完成步法的移動。整個移動過程中腰胯很平穩。這樣的移動如果下面穿長袍的話幾乎看不出來,讓人感覺身體是水平飄過去的。日久功深後身形會飄忽不定,令人難測。若懂形意雞腳之獨步,再參八卦走中行打之自如,即是孫式太極之創意。三回九轉是一式,舉手頭足,無一不是一式,如長江大海濤濤不絕。

    何為三機?變式之機、變動之機、發勁之機。當對搏時,在雙方尚未接觸的情況下,我能預知彼之運作變化,並使自身先於對方抱得有利態勢,此謂「變式之機先與彼」。故雙方未接觸時為變式之機。當雙方接觸的瞬間,我若能先於對手發勁於彼之重心上,則謂「發勁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接觸之瞬為發勁之機。當雙方兩勁接定後,此時我若能變勁彼先,使勁走空,則謂「變勁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接觸中為變動之機。此上為三機之要。三能,是只對彼作用的感應之能,對己之神、氣、形的瞬間協同之能,對彼之作用的恰合之能。此三能均以神氣相合為基礎,神氣不和三能則一能不能。所謂混融八法為一,是指出手即是太極,當用何種勁將因彼而變,是一個勁,還是幾個勁混合而出,也將因勢利導。

技擊基本功

  孫存周先生極為重視基本功的練習說:「練技擊有三個台階,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練通了,渾身都是拳。但到了這一步也還是個拳匠。還不能稱師。第二步是知拍,與人對打,感應確切,應對自如,如是才出得來節奏。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這一步可以稱師。第三步是拳與性合,遇敵制勝,盡情盡性,喜怒哀樂因拳而出,皆能制敵,則可稱家。最終至木吶虛無,動靜無兆,制敵於不覺中。」他把孫門的基本功總結為六項:一、無極樁,二、三體式,三、劈拳,四、崩拳,五、單換掌,六、懶扎衣。後期應該加入雙換掌和虎撲二式,此八式構成孫門武學的大要

   從無極到三體之間還有虛無含一氣、太極、兩儀的練法。無極重心在兩腳跟,虛無含一氣是外形不動,內中重心移到兩腳心;太極是半面向左,左腳跟對右腳踝,兩腳一虛一實;兩儀是雙手合於胸前,右手中指壓在左手食指,身子微微下蹲;此式可單練,手合身蹲一吸,手分身起一呼,反覆習之,這也就是山西蹲猴式。

   劈拳是立圓,打翻浪勁;崩拳如同中平槍,直出直入最難防。孫門練法上有定步練法,不僅是一步一拳不跟步,還有雙足不動,僅靠周身調整兩膀發勁的練法。劈崩是單手,走直線,所練步法為上步、寸步;虎撲為雙手法,走曲折,所練步法為踐步;孫氏形意從劈拳練起。三月後自己感覺勁力順達,周身輕靈。僵勁已經化去。即使是進步劈拳也不是用足跟往下跺,而是通過由足跟到腳掌的滾動完成落地,只有找到臨界才能真正體會到松透,形意拳同樣是松著打。

懶扎衣,練法分定步、動步兩種。定步分四拍,以右式為例: 

    一、右手上綳,左手隨之,右足進步,左足跟至右足跟,腳尖點地; 

    二、右手向右後平捋,左手隨之,左足後退半步,右足尖翹起離地; 

    三、右手前按,右足進步,左足跟步; 

    四、雙手握拳下采,虎口向前,手心相對,至兩胯前,左足後退踏實,右足退至左足前足尖點地。左右式相同。 

    活步練法可前進,也可後退,旨在手足協調即可。 

    無極式和三體式要練到每次站30分鐘;劈崩兩式和懶扎衣左右練習每次要超過百次;單換掌走圈每次要超過30分鐘;以上基本功要每日練習,時間要不少於3個小時。

孫祿堂真傳內家拳各階段之表現

   首先可以摸摸腿背臂肩頭,看是否做到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看看四正八柱怎麼樣,只有這些都做好了才可以說入門,然而這只是幼兒園水平。

  明勁,能做到腰胯合一,五張弓要拉滿,所謂弓拉滿月出似箭、落似風,是小學水平。

  暗勁,同樣用明勁方法打,自己知道力已經出去了,但是旁觀者反而覺得沒有力,這時大小周天已通,打拳很少出汗,如拉千斤之車上坡,屬於筋長力大,這是中學水平。

  化勁,打拳就像平時走路一樣,腳落地無聲,全身像鐵一樣,身上熱乎乎的,象冬天洗澡後一樣,身上衣服顯得絲毫沒有重量,氣灌滿身,打拳不再出汗,皮膚表面亮晶晶的,這在道家修鍊中叫沐浴,這樣就到大學水平了。

  拳與道合,人看起來皮膚細嫩光滑,象嬰兒一樣,臉白裡透紅,看上去有光,眼睛很有神,用毛孔呼吸。 

  練習孫門三體式若是入門,就能體會出五種基本勁法,槍勁、刀勁、劍勁、鞭勁、罩勁。槍勁是中正頂穿,刀勁是以線打點,劍勁是走粘對順,鞭勁是縱長摔貫,罩勁是氣打無覺。槍勁即是打人如飛之縱勁,火勁不打飛即或透之此勁善打。刀勁八卦勁,橫直之善變。劍勁即軔極能變,水火神針也有此能得八卦川掌之妙。鞭勁即軟鋼鞭鐵掃帚,想跌人此勁一沾抹即跌殺更不見痕迹,此時全臂成軔掌。罩勁護體功成,熊力之身亦成。

習拳雜論

  打法上不要去追求什麼特殊的身法和特別的姿勢。就象平日走路一樣,足到重心落,二者同步,一路逼過去。所以要有「看人如稻草」的心理狀態。要有寧在一思盡不在一思存的預動意識。否則整勁的效果就出不來。「打人如走路」,是在實戰中運用整勁的前提。是打人不見形。一路走去,腳行錯綜八字,身體要放鬆,不能有預示動作,動作一旦做出來,要突然、要盡性。是搶他重心奪地位。打人時往那裡走?往對手重心所處的位置上走。在這個地方發力。整勁就是用在此時此處。要足、手、重心同時到達對手重心位置,三者同步到達在這一點上。用自己的重心奪對方的重心位置。奪位時步要直進,前腳要直,要踏過對手重心位置後0到3寸處,少則不及,整勁空發。過之,則危險大,易被對手所乘。兩手連打不空回。運用整勁要以打為守,進也打,退也打,功守無別,都是逼住對手的重心,連續搶他地位,勿使他走脫,去要迎著對方的拳腳去,小臂挫著對方的拳腳去。回則鉤著對方的拳腳回,都是同一時間的發力打,兩胯帶動兩手有如老式火車輪子的曲桿快速往複連發,起落鑽翻如機輪。直進踩趟雞腿力。進身要趟踏,落步要踩實。此中趟踏的含義,並非是用腳底在地上蹭。而是用後腿的蹬勁將自己身體重心連同架式平著送出,如同跨大步過寬溝一般。

    形意拳初練不要談意氣神。形意拳的勁練整、透、活。三者中整是基礎。整光靠松是松不出來的。1靠姿勢正確,周身姿勢都要力求正確。2靠大節放鬆,松是在姿勢基本正確的基礎上放鬆。而且也不是全身都放鬆,主要放鬆肩根、胯根、胸腹和臀肌。姿勢不正確,無論你怎麼放鬆也整不了。3是靠動作協同,要點是手、足、身體重心同時同步到達作用位置。做到上述這三點基本就能弄明白什麼是整。能夠在極短的瞬間做到上面這三點,驚炸勁或說爆炸勁就出來了,能夠恰倒好處地在接觸對手身體一瞬間由放鬆狀態突然完成上述三點,透勁就有了。以後能夠純熟運用這個勁了,這個勁就活了。到了這個地步才好談實戰中的應用。形意的勁是整透,要想在實戰中應用,就要配合與之相應的打法。

  練習整勁,定步容易,動步難。靜止發力容易,運動中發力難。一般人,運動中發力大多不整。有了整勁還要會用,並且要學會與局部力相結合。整勁的運用原則與局部力的運用原則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如果沒有練到動靜合一的程度,自然在運動狀態下其整勁就要打折扣。說明他的功夫沒有達到動靜合一的境地。一旦功夫到了動靜合一的境界,則當動則動,當靜則靜,行止坐卧動靜皆然。人一碰他一摸一撞都如巨熊大虎撲人,此自然整。一個人練出了整勁,其在身體上必有所體現,首先關節的連接力必異於常人,否則不可能將身體各部分整合成一個整體,其次其神經反應力必異於常人。隨時都能用上, 方稱整勁, 不是打時有, 平時沒有,練出整勁, 舉手投足都是整勁, 目光含住對方, 只差打與不打, 練到高處, 有不聞而知之能。

  孫門形意縮提中輕靈打人,勁是暗勁,輕中帶縮意,中和中極力縮回兩胯兩肩。端在懷中打,要兜著勁打,以猴形為拳中主意。孫門閃戰勁,是一種動作微小但勁力深透的冷顫勁,對人的精神有極大的摧毀性。受到這種閃戰勁的攻擊後,往往萎縮一團,許久不能控制自己。此勁再上一層,就是瞬間移形技術。孫氏功夫幾乎都從暗勁起練,即形意亦如此。由形意實中起練,較易悟入。亦主暗勁慢練,慢練之目地,在於善養氣練氣。

  對練就是個引子,由此掌握各種技法相互作用的道理,練習一個安身炮就夠了。練習技擊一是要多練散手,更重要的是練習發揮想像力,在假象敵的情況下將五行、十二形任意組合發揮,隨機靈動。這種練習對提高技擊最有成效。

  形意單操某個或某些手法熟練後,自然就要在練習中發力了。由力小、力散到力大、力整,逐步操練出各種勁法、體認各種勁法,隨著功夫的加深,人的拳術思維發生質的變化,步入暗勁、化勁階段。單操發力熟練後,能發出整力,只見發力者身形一抖,力由腳、腿、胯、腰、肩直傳上肢,極其威猛、自如,之後即可生出暴力。這個階段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大多數人發力時震頭。有時一個單操式發出後,能震的自己頭暈眼花。練時無人似有人,原意是在習練中假想有強敵始終在面前,與自己拆招對手,自己也與其拆招對手,以增加真實性,培養臨陣對敵時的心理、心態。以至於對敵時不心顫手搖,眼花氣短。還有一層意思,即防止練習者在練習中憋住力(並非憋住氣,憋住了氣又是一回事),不自己打自己。大凡單操震頭,都是因為憋住了力,自己的力沒有真正發出去,力憋在了自己身上,自己的力打在了自己身上和頭上。這是個大問題,功越深,越受害,力越大,打自己越嚴重。極其兇險。丹田內息不夠,強硬發勁,追求那種剛猛、這樣就震頭,不僅練不出功,反而傷了身體,會使人變得呆傻。糾正的方法是,在練習中一定聚精會神、全神貫注,按要領練習,以免再生出別的」病「來。真正做到眼前無人似有人,將神、意、氣、力發出去,發到眼前的「敵」身上,要領由老師細心督促、指導。在練習者面前懸掛一極輕之物,手絹、細繩、氣球等,單操時對準懸掛物操打,真實的打,將神、意、氣、力全部發在懸掛物上,發力用意要深遠,每次都將其高高打起。

  身軸即中線,由尾閭、玉枕、至泥丸,乃一直線。全在脊梁骨督脈之中。或練習、或較量,周身無不動,唯隨此軸移轉。此軸切忌歪斜、搖動。如此軸搖動,周身之勁即散,必敗無疑。脊椎雖可曲,然此軸始終要直,即尾閭、玉枕、命門、至泥丸要四點一線。先由無極站出其意,再以九要為規矩得此軸動靜合一之理。拳架中的道理可由此逐次領會。初練拳術時若無老師常在身旁指導,需要辦兩件事,一是要有個鏡子,對著鏡子練。二是要明白拳理,知道怎麼找。練拳先要找出這根軸來,對著鏡子找出這根軸,很快就明白什麼叫以形調息,什麼叫呼吸以踵。找出這根軸來,就要練到身知。軸練出來,下一步就要找出面來。面練出來,離球就不遠了。單憑一腳要負責全身重量,又要周身要求合格,難度很大,要領全都做到了,足根坐滿了,在這個要求下練出的松才是真松,才能真的節節灌通,由下而上,中軸同時都有了,各樣奇怪的自身感覺都引出來了, 越練越有味道。

  小指一纏內力可到手指,形意、八卦皆如此要求,有「大指扣,食指領,中指頂,無名隨,小指收」的說法,指法關乎氣血通達,內力貫穿之效,為練功必須注意之要務。

  孫門球勁就是能夠在任何方向任何情況下做到動靜合一,所謂產生各向同性的勁意。如飛速旋轉之陀螺,好象原地不動,實際上自身不斷轉動。間接反應力,如球碰壁還。旋轉若飛輪,投物於其上,脫然擲丈尋。急流成漩渦,卷浪若螺紋,落葉墮其上,倏爾便沉淪。

  讓人用大力甚至全力正向推你的前手,如果你能在前臂不太叫勁的情況下,前臂保持原狀,身體重心不變化,只是後面的腿感到受力。這說明對方的推力傳到你的後足。說明你的式子初步做到手足相通外三合了。如果讓人用力晃動你的前臂甚至掛在你的前臂上,你能前臂不費力且紋絲不動,或者即使被人以任何方法打出去,你的身體狀態、身架四肢的相對位置始終紋絲不變。如此則可以說初步做到周身一家。

  無極的心態是產生中和的內在條件,而肢體的不偏不倚則是產生中和的外在條件。而當腹中真氣一旦產生,則說明身心開始進入中和狀態。此即為太極。當身體在運動時(如走架時)也能保持這一狀態,即符合真氣的發生與運行規律,則說明此時走架處於中和狀態。走架時研修、追求這種狀態就是以中和為原則。同樣,當技擊中身心也能處於這種狀態,則能產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的技擊能力。

  真正把拳術的道理研修透了,能不加力而力自彰,不運氣而氣自周,自然而然。存周先生的感覺十分靈敏,身體非常靈活,動作極為矯捷,技擊時隨心所欲,力道精湛自如。只要認真進行技術分析,就會發現拳術的基本規矩大都可以從形意拳中演化出來,弄明白形意拳,便能有一通百通之效,對學習其它拳,掌握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形意拳一般以五行拳為體,十二形拳為用,體是調節自己周身氣血並有養生健身之用,體為養為蓄,用為出為發,不明體用,練習內家拳也許功倍而事半,練五行拳以不跟步為好,因為五行主要以體為主,當然也可以跟步為發為出,但這樣對身體並無益處。綜觀十二形拳多以跟步為主,要借身力為用。如用則十二形拳可矣,不必處處為用。 

  練行意拳和八卦掌,初學要慢,熟練後一定要快,要猛。當然是協調的快和靈活的猛。能多快就多快。同時也要經常象練正楷那樣慢練基本功,一板一眼地走趟泥步,一板一眼地打五行拳。若以實戰功夫為目地,則宜由形意實中起練,較易悟入。孫門形意亦主暗勁慢練,慢練之目的,在於善養氣練氣,重養氣於內,已無剛爆之氣。

  凡求道藝者務要虛心,虛心則心明,心明則性真。有若無,實若虛,遠浮名。凡遇有一技之長者,無論其功夫高低皆要拜為師友,虛心求教,海納百川,故其深不可測。孫氏拳以養氣(柔) 練氣(剛) 養神(靈)三部分而言,孫氏形意最善養氣,孫氏八卦最善練氣,孫氏太極最善養神。孫祿堂前輩所說的骨如銅球、筋如鋼絲球、內氣如氣球,實戰中外形無須動作,可使犯者立仆;

  孫門功夫重在自然合道,故不主兇猛,主勝人自然。較重無形之柔韌勁、輕靈勁,以省力自然勝人為指導觀念,故將較猛烈之抖震勁,轉化成無形之沾粘顫,此勁得自孫先生所傳下之形意拳。雷聲之說,功夫到了,發力就會有聲,能助其力。發聲時腹中之氣下沖丹田,能實其腹。聲從口出,能懾敵膽,氣沉丹田實其腹也會助肩臂肘手的力量。

  孫家拳的勁是各派拳術中最銳利的,滲透力極強,當你還沒有什麼感覺時,裡面已經受傷。孫存周教的拳架子更低,其鷹熊合演幾乎是貼著地皮練,鷂子翻身的束身幾乎是團成了一個球,但不能有低頭、貓腰、撅屁股之嫌。八卦掌走轉起來行如奔馬,勁力也非常渾厚。孫存周覺身後情況有異,急速俯身,子彈從身後擦脊而過,順勢以蛇形回身撩打,將車夫打倒在地。朱氏三兄弟與孫存周相比有很大差距,在身體的感應、節奏的把握和勁性上,都相差甚遠,孫存周認為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對基本功的掌握,後來經過3個來月對三體式和劈拳的深化練習,使朱氏三兄弟的實戰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很多名家、大師所以練用脫節,一是對基本功掌握的不準確。二是實戰練習少,距離感差,不知拍。三是體力不足。四是意不知毒。五是志不能堅。這些都與拳術練習的方法有關。孫存周講龍形就有練輕功之效,並表演龍形的輕身效果,孫存周跳龍形時,騰身而起,置於空中片刻,隨即緩緩下落,觀者無不驚詫。多參研孫先生五部著作,其動作照片之神韻,能悟即得。劍雲師八十八歲女子身輕如貓,發密如茂,此神足之像也,存周得其髓,劍雲得其神。

  孫存周早年的徒弟叫蕭德昌,人稱「怪蟒蕭」。身體柔如無骨,周身骨節可以自己脫開。最善與人纏鬥,因為別人鎖不住他,他一抖便能將對手震吐血。身體不僅能很柔軟,還可以變的很剛硬,一接手,對手就象撞在銅牆鐵壁上。練拳只需三年,即可登堂入室。孫存周只練三年,就獨杖南遊了。孫祿堂虎撲時一躍竟達三丈五,不加助跑,能前竄一丈,後跳八尺,是練習形意拳的基本要求。

  支燮堂稱形意拳既是修道術又是殺人術。壽關順也常說他不能用形意拳跟人切磋,那是要出人命的。支燮堂年輕時第一次與一位實戰名家動手,只一交手,竟把對手打穿磚牆,身體數處骨折。支燮堂後來功夫高深後,就可以控制,解放後支燮堂曾獨自與20幾個人發生衝突,交手中支燮堂在每人脖子根摸一下,20幾個人的腦袋都向一側偏歪,都抬不起頭。事情鬧到派出所,經公安人員調解,支燮堂再在每人頭上摸一下,使他們復正。孫劍雲曾告訴他脖子上的這個部位,並摸給我示範,確實一觸摸這個部位頭就要歪。在這個部位用不了多大力,就可以把頭摸歪。但是實戰中出手要准,分量要合適。否則是要出人命的。

  單以拳式的結構言,有小開門、大開門兩大系統。形意、太極、八卦、八極、心意都屬於小開門,披掛、攔手、太祖都屬於大開門。小開門若無靈活的步法相佐,其拳則滯。大開門若無樁功相助,其拳則散。小開門打人是鷹旋熊佇,打開門打人如蝴蝶翻飛。 

李仲軒論內家站樁

  無極樁練丹田開合。收功的無極已經和開始的無極有質的不同了。得從無極樁自然生成渾圓樁,再從渾圓樁歸於無極。過去形意門教拳不教樁。從拳上教,徒弟可以出高工夫,但很難教會別人。從二十四樁上教,功夫的來龍去脈徒弟就清楚了,可以自己教人了,所以不是衣缽傳人,不教樁,教也不會把二十四樁的內在聯繫點破。

  無極樁絕不是死站著不動的,開始是空空如也,那是養人呢。真把練的東西擱進去,內部動的可大呢,比掄胳膊、踢腿要難得多,累的多。髖部、腰腹、背部,這些部位平時都是給胳膊腿作力學支撐的地方,現在讓他們動起來,甚至還得比胳膊腿活絡,這得費多大的勁,這幾塊一動起來,牽動四肢百骸,內摩五臟六腑,氣血灌注筋脈,一會兒汗就下來了!當時就明白為什麼先養後練,就因為這東西太個別,肌肉再壯實的人,開始就上這個,他也受不了,一樣呲牙咧嘴。所以老老實實從靜中求,從慢中求,長筋騰膜不是不想快,是根本快不起來。讓靜態的無極一點點動起來,從什麼感覺都沒有,到裡面的感覺越來越清晰。無極式是靜中求動的,重心不始終保持在足根,而是隨呼吸而在腳的前後而變化的。最關健的是全身松下來了還要能從腳底虛起來,才會有輕盈,這個方法是不傳之秘。

  站無極式時,沒有任何追求,即不找勁也不找意,更不去執著於任何感受與景象。唯一的調整是在入手時要使重心落在足跟處,不要前移。開始站無極式的時候,要力求身體內外的中正和順,做到心平氣和,使得呼吸正常,綿綿若存,不粗不暴,而且能夠息息歸臍,就有身心愉快的感覺,將來若能繼續練之不輟,無不感到百脈衝和四體輕健了。

  渾圓樁是以眼神站樁,兩眼要望上高瞟。練武先練眼,眼能生神,所以是練武先練神。人爬上山頂,累得疲憊不堪,但目光一遠眺,身上就輕鬆。久站磨鍊筋骨,但只堅實了筋骨,等於沒有站樁。眼神和肉體的關係,是渾圓樁要體味的東西。站樁也要把自己站活了。

    渾圓樁有兩種樁型,區別只在手。初練兩手環抱,後期兩手外撐。擺好樁,一邊軀幹往後靠一邊下坐,軀幹一定要拔直,雙手像托抱似的摟著一棵虛幻的樹之類的東西,牢牢抱著不可移動,兩腿則托夾著這棵樹的下部分,也不可動,就這樣保持著這種感覺坐至四平馬步高度,保持感覺不丟,四肢及軀幹極度展開而不散,到位後靜耗就可。定樁目的在於通任督二脈,行樁要通十二經絡,側重點不同。

   練拳的混元樁,全身各間架怎麼難受就怎麼站,沒有基礎的話,五分鐘也站不了的。混元樁是造就內力的極佳方式,同具養生功效。四平樁也要站,一為體一為用,缺一不可。體弱者以混元樁入門,可練至百脈暢通,也就是世俗所說的大小周天皆通。內力一但具備,則將混元樁所修鍊的內力,應用到各種單操中去。單操是技擊型的進攻手法,要想令內力隨動而發,且內力在體內暢行無阻,每一式單操沒有一萬次的枯燥磨練是殊難運用自如的。如果是天生體質強健者,可從四平樁站起,加上中盤手法,這是靜功動練,時間一長,內力可上下貫通,內力與技擊雙重有得,可不必再專習單操,直入步法專修,是習武的快捷法門。脊椎一線,大腿90度。腳尖外撇,是初級階段開胯用的。胯一開,必須將腳尖使之平行,甚至內扣。如果不如此。縱然練到死也出不了功夫。

   二十四法對人從頭到腳都有要求,任何一個拳架里都得有它。要二十四法齊備地校,剛開始作不到,就一法一法地校出來,總之最後要作到身上隨時都有它。可以一次次的,每次幾秒幾分鐘地校,也可以像站渾圓樁般一直站下去,但老輩人一般是一次次的練法。二十四法上身,是一種輕盈感。站樁不要較力不要找勁,站著站著,身體容易不知不覺較上力,就要懂得松下來。形意拳不怕松就怕緊,形意以敏感為先,一重拙,就不長進了。其實站得輕盈,才是真較上了勁。站空了自己,才是全身都振奮上了。站得了二十四法,還要打得了二十四法,在運動中得它。這個由靜到動的關口很難過,所以在站著時,要學學「打一厘米」的拳。校二十四法不是擺空架子,拳架的形標準了,還要讓形里生東西。架子光分毫不差還不行,架子要有動勢。比如擺出虎撲的拳架,就要有撲出去的動勢,還要有竄回來的動勢。要把這個來回大動勢壓縮在一厘米間。

內勁

                                        一

   拳中之內勁,是將人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于丹田之內,與丹田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其理無非動中縮勁,使氣合一歸於丹田。以修內勁為宗,不求奇異之形、驚人之式,則修習之法必能簡約。內家明勁、暗勁、化勁隨氣機飽滿卒級而上,由公尺勁,進而為尺勁,再進而為寸勁分勁,周身一氣。是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

   養氣的人擅長豎勁,因為氣沉到足,一踩地力由脊發,可打雙手勁;練氣的人擅長橫勁,內氣出入丹田,貫通手足,丹田勁就是腰力,腰帶手足合一,就是身力,一搭手身力一橫就可以輕易破開對方的手,滾動進去力如巨蟒,是因為手力抗不住腰力之故,橫勁的好處是大吃小,因為腰比手粗。豎勁的好處是意在先,因為能發豎勁,表示氣已沉至足,槍聲一響就可以蹬地跑出,氣若不沉,還須先沉身蓄力方可跑出,用橫勁破勢,是得心應手。用豎勁攻敵,是勢如炮竹。而萬一橫勁遇阻,硬行不得,就迂迴轉圈再進橫勁,就又是纏絲勁。

   縮穀道使丹田之氣經過聚煉,達到一定能量,通過縮穀道,使氣通過此處,上行於後督脈,過此關以便達到小周天的運行,體內陰陽二氣的和合,產生出內勁,此勁發放出去,似驚雷,威力無比,卻又不傷肝。提肛幫助腰馬合一,能令全身結構連為一體。同時也有助於腿部肌肉在馬步時放鬆,從而使整個身體達到高度警戒和完備的狀態。

   入門以先修外家為尚,此指筋骨肌肉力道勁道之鍛練,有此基礎未來入了內家,先有勁道力氣且外形強健,身手敏捷,奠基之後,猶有內功一法,在松靜中求養,此時周身越自然越好,無拘則自然易入道。直入內功者非不可行,只修者非直線成長,其關卡甚多。故古之學武者無論內外家都必然先修外功技藝,幾年後再入內功,內功成熟圓融即是內家,茍有道心再參道門。內家功夫不一定得有外家硬功練法才能打人,凡認為不練硬功不能打人的,均是未得內家心法者。

                                       二

  走架重心只在一隻腳,所有活動全由腳底湧泉帶動,全身全部鬆掉,此時是全身舒服暢快,氣機騰然,做的好時,有時置身空山靈雨,每腳踩出去有如踏在水中,發勁全部動力,只在腳底湧泉,走化腰胯帶動,全身放鬆不施絲毫之力。應敵時,敵若推之,則把力量導引道腳底湧泉,如泥牛入海,應拳擊腳踢,則迅速欺身向前,如發箭衝進對方門戶,在對方力量還沒發出(還在根節)就將對手發放出去,如果對方能守,只要有任何接觸面,即用此接觸面將對方發出。重心完全放在一之腳上,左右旋轉,起落鑽翻,如龍捲風,如水之漩渦,氣沉入腳湧泉,以重心在左腳為例,身體向下向左鑽下,乃接地之力,身體向右向上,乃吞天之氣,此時全身力量只放在一隻腳底湧泉,故其酸楚無比,很吃功夫,由於全身松透至極,故打人發人,如水如風,無形無象,無有招式,對手在毫無感覺不見招式下,如被風颳起,被水沖走。經內功訓練後,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規矩,而重內在氣機鼓盪的感應。

吸氣入丹田,同時神貫注氣走滿入全身脹如氣球。蓄存氣不出,神感覺全身外麵皮膚接觸空間之氣流或溫度。吐氣身體感覺體內萎縮向丹田,而氣體由各毛孔泄出。空體無氣尚未進氣,要感覺體內有萬千氣流在體內,亂闖鑽探各部位。不要管呼吸,注意力在呼吸上,其式必空,主要是式要整。

  拳術驚炸力和穿透力基礎都是整勁,練整勁中長力氣,並非是為了練力氣而去練力氣,為練勁而去練勁,就把勁練拙了,這樣練出來的勁用處不大。練拳拚命的發勁,練拳太猛力,容易傷害自己身體,只要一動起來渾身都有那個意思,就起到作用了。剛勁與用拙力求迅猛是兩碼事,練剛勁也要順乎自然,在輕鬆、和諧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漸去追求上下內外、完整一氣所形成的剛勁。體會把勁含在身上練拳的感覺。多看孫祿堂先生的照片,多體會拳中的意和勁。練拳要明拳理和含義,不然和做體操沒區別。練內家拳可以治好近視眼。

                                        三

  一是運動中的整體力。二是整體爆發力,即發力者中心線不位移,而將對方擊倒或擊出丈外。三是渾圓爆發力,即含生物電的擊力。這種力在整體爆發力的基礎上再加上電擊性,專門擊打對方體內深處,包括大腦中樞神經。凡被此力擊打過的人,當即昏懵,如遭電擊,雙頰蒼白,綿軟無力。交手者,絕大多數均一個照面便被擊垮,不能再戰。

  內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勁和放鬆:放鬆之後出根勁,有了根勁更放鬆。放鬆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自信,做自己得心應手的事就會放鬆。人要是腰腿有力,跳得遠,蹦得高,動作快了,別人一拳打來,要躲要打隨心所欲,心情當然不緊張了,一放鬆就解放了腦,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態也變化,內功讓人沉著,思維敏捷,用在打鬥中遠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貴。內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訣竅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勁,碰撞時骨頭一轉,看是兩個人碰骨頭,其實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骨頭一轉就把橫向的來力變成了縱向的力通過骨架傳走了,縱向承力再大骨頭都不會斷的。對方骨頭若是不動,只有吃打傷了。 

  腿之根在胯,內家高手勁路打通,外形不動,身勢一沉腳就上去了,根本不須擺腿加速,力量還大得很。最關鍵是這種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遠踢丈外,任何距離都發得出勁,讓人無法阻擋。不懂內勁的人發腿很難用上力,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腳最終擺開掄圓的時候,在此之前的一段時間,對手膽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內家發腿在未起腳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過程。想去堵內家踢腿的人,再近都正好撞到槍口上。外家拳人才,全靠在實戰中把勁路打通。實戰時,心到手不到,天生腰腿有力的人一急就把根勁找到了。根勁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幹什麼都心想事成,功夫上身後,心中不知覺地生出豪氣,遇事臨敵眼毒神聚、毫不慌亂,每每有英雄之舉。

                                       四

  橫勁是一種全體擰轉的裹合勁,起手時有橫,入手時有橫;身起時有橫,身落時還有橫;足進時有橫,足退時也有橫。周身橫勁為先天之橫,太極稱為周身掤勁,練內家拳即可得周身一丹田,即周身一太極,可護體,兼以虛實虛靈之用,即變成極善沾粘。吞吐以胸腰,進退以步,此即善化善護之功。氣動即軔,指相互間之運動,即使不動,敵人快速打來,碰著身間架骨棱,亦如中鐵骨鐵壁,周身亦如皮革(高者),若以此軔勁拳掌臂足,揮向刺向敵手,稍近即可傷之。絕勁,稱為寸勁、抖勁、急剛勁、冷脆勁。絕勁的主要來源在於龜尾之急劇轉抖和丹田之氣的集聚吐發,抖絕在臀。翻浪勁理很簡單,波浪拍岸的勁力很強,但它的勁源並不在其表面,而是起源於大海底部的運動,活躍轉化于海洋中層,進而作用於表面,其理就在於此。寸勁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人傷人,而是以柔掌發人,已周身整勁且神氣純,能震身猛抖而發跌人。更上即為分勁,功夫火侯更純故,微顫不見猛烈之形,跌人更妙,故曰沾粘顫。此勁打的是陰陽返復勁,其發人能讓人雙足同時離地。抖震勁可在一接手以內勁破開對方的手直取要害,而且抖勁還有防守功用可以將來力滑開。

  內家功夫以鬆柔為本,混身肌肉一緊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閑庭信步,越戰越勇,打個通宵都不累。松是很難練的,腰胯上的肌肉,沒練到時,感覺不到,怎麼能讓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別是腰下部和髖關節附近的肌肉,在練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練到之後才知道原來那裡也是可以動的,而且還力大無窮,內功的力量全是從那幾塊脊椎上來的。人體是個大彈簧,就是說的那幾塊脊椎上的肌肉。這幾塊骨頭有了開合,動起來了,人就能生出膽色,碰著老虎都敢咬一口。

  龍形搜骨,發勁講求骨力,髖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節能夠發力,腰胯關節可以開合。周身骨架筋經貫通,丹田力可以順達周身各個部位,沒有內耗,勁路打通。丹田區域的肌肉,平時人們根本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除非扭傷了腰,但練到之後就會體會到人身上這幾個最死的關節里蘊含著最強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獸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虎豹奔襲獵食時那種驚人的速度、力量和協調性,都是從這幾個部位發動的。有了這種力量作後盾,文人學士也敢沙場一搏。形意拳講龍虎二氣,這龍跟虎,最強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龍虎之能,膽色怎能不壯。

                                       五

  丹田發力,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這個球狀空腔,得像皮球那麼富有彈性(筋膜之功),像鋼球那麼堅固(骨架之功),所以內家一脈,首重丹田開合,所謂「一年打死人」,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強化訓練這個部位。有丹田之開合,才有全身骨節協調一致的開合,有了內開合,才能談到胸背、四肢的外開合,沒有丹田開合帶動全身內變,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絕的翻浪力。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勁掛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內里深入。 

  圈內打人,圈外推人,所謂圈內,即盤骨發力範圍,所謂圈外,即盤骨發力範圍以外。力量的終極來源, 就是盤骨,古說腰胯只是籠統的講法, 實則只指盤骨。就是用盤骨來打你, 這個部位,一女流只要懂得開胯,以盤骨的收束,開張以致旋動來發力,帶動通身骨骼出擊,那麼纖纖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盤骨的發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對手被打得折肢斷臂, 仍不知何事。成人的盤骨,尤其是男人,已經硬化,其構合縫隙的軟骨, 也已鈣化, 連成一起, 所以成年後才學太極, 不易開胯。兩年而能開胯,已經算快。學懂用盤骨運動來發力,還同時要學脊骨的節節用力, 節節貫通。由盤骨帶動脊骨, 再帶動四肢筋骨發勁。

  真正的內家發力,內壓集中點在腹部,以髖關節帶動下半身、腰椎骨節帶動上半身的運動帶動全身的運動。關鍵在於腹部的摶氣,腰腹肌均衡收緊,內壓增大,給腰椎的內動提供一個有力的內在支撐。尾椎的驚乍,以骨盆為輪,脊椎為軸的發力,腰、腹、股肌肉搓動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傳至兩手。整體的感覺是勁力從尾錐或是叫襠內像龍捲風一樣升起來,兩腿的筋被抽緊,兩隻腳不得不抓住地,否則就要被這股力量給帶的騰起來。這樣練下去,直到力量大的十趾再也抓不住地為止,就會出現《神運經》上的飛騰之功,或叫輕功。像鬼魅一樣飄忽、野獸一樣協調的身法。內家暗腿就是指開發出這種力量後,貼著地走就是步,腳一離地就是腿,力量來源於腰際。所以有前輩能做到手足打法互換。但這種用力方式,對身體的綜合要求極高,首先是周身筋膜(胸背腰腹襠胯)的拉伸量,再有就是骨節間關節囊的韌性強度,要達到內在的骨架貫通。隔膜要下沉,襠胯要上翻,腰椎要拉開、後倚,形成丹田的中空內實,就像兩胯之間夾了一個充足氣的大皮球,這個球又抱著肋骨。這樣髖關節,腰椎的運動才會有可支撐,力量才能上肩背,貫四梢,身法運動才能涵上勁。

  招法會因人而異,不切實用,故強調找勁、發勁,做到自然合諧,才能使外形合順,勁從中來,內質中和,氣自然生,四肢百骸氣質歸一,摒除後天拙力。任何門派真傳功夫都是一氣所成,內勁所成,此為本。至於應用手法,有了完整圓融之內勁,簡單手法即可成極高妙之手法。按規矩操練,逐步找出上下相隨、內外合一的先天真勁。使人身散亂之氣,納入丹田,運之周身,成為完整一氣。以身體中心為活動起點,能使整體力量連貫運作,使身體每一部份都擁有整體力量,使對手與自己身體任何一點接觸,都受到整體力量的反擊。當整勁沒有練到自如的水平時,實戰時就要放棄練拳時練習整勁的要領,怎麼好打怎麼打。

  內家高境,周身一如,周身一丹田,周身一太極。勝敗不在招式,只內勁飽滿否,問都問不動,才算入門。內家功夫本一,任何門派真傳功夫,都是一氣所成,內勁所成,應用手法有了完整圓融之內勁,簡單手法即可成極高妙之手法。內勁飽滿圓融故出手變化莫測,形意一動即如虎撲羊,一雄獅瞬間撲向鬣狗,一撲及地,鬣狗已頸椎折斷。

                                   六

  化槍為拳,人的骨架就是大槍,特別是脊椎,經過內功訓練,如同白蠟桿般堅韌、充滿彈性,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髮,轉化為高頻殺傷的彈抖力,如同槍法里的絕技金雞亂點頭,腰胯勁傳導到槍頭,化成槍花。但這必須藉助大桿的彈性,硬木棍挽不出槍花來。得把從腳底到頭頂心、從腰到手的筋骨結構練的像白蠟杆子,發勁也是循著槍訣,沾實始吐力,這才是形意直勁的真意。孫祿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挺拔如槍桿,有些人總覺得形意重拳和頻率不能兼顧,是內功未到,難得真傳,雖然腰胯肌肉能使上力,但還有關節還在打軟,力量在傳遞過程中從關節漏掉了,發勁做不到冷彈脆快,只好憋一口氣在胸口或丹田,去掄、推、搡、撞。骨力在實戰中的運用實際與兵器無二,這身骨頭就是十八般兵器。形意是槍拳,太極、八卦是刀劍拳,通臂、披掛是鞭子拳。循著用兵器的竅門去琢磨,各種勁訣就通了。

  練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來練,不要管手腳,立丹田、較丹田、翻浪勁、抖絕勁就是從這裡面出。天長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麼叫「全身是一條大龍了」,也知道什麼叫背後敏感了,才能對敵。骨盆有了感覺,各種丹田功就沒有奧秘可言了,不過就是各種腰腹筋肉的鍛煉而已。這兩個地方出了感覺,就不想掄拳頭了。對拳里的蹭勁就有了體會,見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這就是骨力。

  骨勁在身上而不外顯,自身身體既是拳頭,骨架生棱,骨力如刀劍。變化皆在骨架上。形意以槍化拳,槍就是化在了自身的骨架上。純以骨架傳勁走勁。身體骨架即是刀槍劍,是最佳最好的傳勁工具,不是發勁工具。既然是傳勁,自然是越結實越好。骨架結實就在一個整上,全身整合,周身關節無斷之處,一透到地,即是最佳,但凡身上有一處不能松透之處,即不可能有如此之整。真正的整,是周身無時無處不是處在自然的整之狀態,整勁是指由整的架子傳過來的勁。最後打成一個整,打出來整勁等等說法仍然還是在跟自己較勁,全浪費在自己身上了。槍「滑」桿「抖」槍之說,滑者主直勁,勁在脊椎,帶周身直進。抖者主螺旋轉勁,勁在腰胯,帶周身擰轉。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直勁者,直進也,孫存周前進一丈,後退八尺即是如此之功,用以傷人,疾打疾進,其威可怖。抖者,轉勁也。腰胯左轉右轉不斷相連即成抖。所謂胯骨即是大轉子,道理在此。直勁,勁在脊椎,曰龍勁,取「龍形搜骨」之意。抖勁,勁在腰胯,曰虎勁,取虎腰胯之功。 

  六部劍,顧到上下左右前後,無劍時手臂即是劍。手臂一出就要帶鋒,這是骨力透體的一種體現。用骨頭打人固然是一種修鍊心法,也是一種挨打的感覺,被人拿骨刀捅了似的,這把劍是真劍,六面帶刃,手往那裡一擺,六面顧到。不能只會往前打,左右上下來了就只會撥了,上下左右來了照樣打,走刀劍訣里的削、帶、砍。骨頭是帶刃的,不能只有拳頭有殺傷力,小臂也是武器。手臂是劍,劍刃就是小臂的螺旋,加了螺旋力的小臂打在身上,痛到骨髓。要練出隱藏的劍尖,一遇非常,可以八面出鋒。手臂上不帶鋒,手臂上掛不上勁不行。一開始練拳,是手臂掛在身子上,身體是不會動的;後來,是身子掛在手上,手臂小動,身體大動。這時手上才能掛上勁,才能支起三關。但這還不夠。最後渾身通透,無所謂哪裡掛哪裡,這才有成。練拳也是要四面八方的練,一個鑽拳出去,在練的時候,不是只衝敵人的下巴,全管。這樣才能隨機應變。有的拳師教徒弟,讓他們先傻練著,漸漸有體會後,教劍法時,再把這個四維上下的道理點透。 

明、暗、化勁

  明勁、暗勁、化勁都可以傷人,但形勢不同,效果有異。真正的以真氣作用發出的明勁,能使未練過硬功夫的人也能產生鐵砂掌般的威力。將一塊青磚立於桌面上,用手一揮,上半截粉碎,下半截紋絲不動。這絕不是本力大的人能夠做得到的。暗勁打人,有滲勁的效果。外面好好的,裡面已經傷著了,用手按一下西瓜,皮沒破,瓤全壞了。化勁則能直接傷人氣血。明勁傷人筋骨,暗勁傷人五臟,化勁傷人神氣。也叫氣打,意打,神打。整勁的內在基礎是打通任督二脈,暗勁的內在基礎是打通帶脈。而化勁的基礎是打通大周天。

  明勁易骨,練精化氣。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之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煉,練至於六陽純全,剛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動轉要和順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齊而不可散亂。明勁用法起如鋼銼,落如鉤桿。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追風趕月不放鬆。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打人如走路,看人如嵩草。

  真正練明勁之法,先站三體式片刻乃至半個時辰自感神氣圓滿,勁力通達,然後開架練拳。練時松中出力,自然舒和,以不憋氣,不使用拙力為要。初習者更不能求快,應一式一式地練,力求步穩身正周身不失松和均勻,呼吸不失自然,胸腔不能緊張,發力要求鬆緊得當。而且每次練完後必散步拍打以消火氣。練時先要鬆開周身,氣沉丹田,不必強求呼吸運力之法,以自然為要,一舉一動須合乎規矩,整齊不亂,松肩垂肘,撥頂提肛,虛心實腹,松腰合胯,動作舒展圓活而又不失自然。如此練習一段時期,周身自然和順,勁力自然通達。此時即須在練習時意念微注意肘部,動作到位後即要根節松,梢節緊,以求慢慢將沉墜勁,即爆炸勁練出來。 練習大約一兩年後,即可帶著練明勁,但要注意發力時只能發出四五分勁,慢慢逐漸加大發勁力度與次數。發力時根節一定要松,中節一定要沉、墜、裹,松中出力、以柔用剛、以緩用急。這樣練的好處是,較易體會丹田發力及勁力的陰陽變化,且絕無周身僵滯,頭暈目眩,火氣上升之苦。但須注意勁力雖柔,一定要做到松而不懈,和而不流,周身不失中正,姿勢尤須挺撥,不可軟塌。練明勁為外剛內柔,要求外形發剛勁,內意柔和自然。而練柔勁則要在周身和順後逐步做到外形雖柔,內意卻是堅剛,一舉一動,圓活而沉實,動作到位後,不管發勁與否,總帶著剛的意識,心中稍微一動,便從丹田發抖摟之力。

  明勁無論是在站樁時還是在走架練勢中,五指都極力撐開,掌心勞宮穴的吸力過大過實,拇指根部的關節向外撐第的勁力極大,因而所體現出來的勁力,也就勁大力足、僵滯不活。練中要逐步將這種僵力,換為圓活靈巧之勁,松肩,肘尖要下垂,並使前臂中的尺橈二骨蘊藏一定的內勁,塌腕,勞宮穴宜內含,其吸力不可過實過大,要使五指彎曲成弓形,自然地相分伸出,練時要慢慢,用時要快要猛。明勁是形意的剛勁不是蠻勁,是「明白」的勁,是懂得的勁,是按規矩練出的上下相連整齊內外如一的勁,久練,自然會松,松中再出的勁才是真的剛勁,不是有多大勁使多大勁練出來的才是剛勁。練暗勁化勁後一樣有致命的剛勁,那是極柔後以至在虛無中發出的勁。

  暗勁易筋練氣化神。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絲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裡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裡裹勁,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根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明勁有聲,暗勁無聲。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要圓通活潑而不可滯。起似伏龍登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起意好似卷地風。

  暗勁是以劈拳來練的,慢慢的,渾身上下象蟲子一樣蠕動,尤其是丹田的蠕動。手往回收蓄勁時,全身都鬆了下來,長期習練此式,自然丹田飽滿,內氣充盈,全身放鬆。練時是以死步練習,逐漸過度到活步。純純粹粹是以丹田元氣來催化關節,發力等等。一種以前從沒有過的內勁漸漸在體內生長出來,出拳一點貫性勁也不借用,完全是從後腿蹬起的丹田力氣,與人動手一出手,自己覺得沒有怎麼用力氣,可是對方卻覺得受到很大的內力衝擊。

  化勁即練神還虛洗髄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明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劃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短勁。如同手往著牆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劃勁。練化勁者,與前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神耳。呼吸似有似無。化勁練之周身四肢動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以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種。雖然周身動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隨時而發;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卧、以致飲食、茶水之間,皆是用;或有人處,或無人處,無處不是用,所以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道藝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時出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心無其心,心空也;身無其身,身空也。忽然有敵人來擊,心中並非有意打他,隨彼意而應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無不可。化勁成就的標準是,好象與萬事萬物都有血緣關係,有耳聰目明返老還童之效。化勁階段就出了虎豹雷音,這是生命更新的聲音。到了化勁階段,打人也要用浪頭,但浪頭下後繼的勁道無窮盡,所以變化也無窮,打人跟變魔術似的,身形沒有邊,這是有了神變。

  第一層練拳術之呼吸,將舌卷回,頂住上齶,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著意於呼吸,因手足動作合於規矩,是為調息之法則,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也。第二層著意于丹田之內呼吸也。又名胎息。第三層此呼吸雖有而若無,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明勁時呼吸來往宏大,自己能聽到聲音,暗勁呼吸仍然宏大,但已聽不到聲音,化勁雖以輕如鵝毛置於鼻端,呼吸出入不有微動,而做到內胎息。 

  明勁是小學功夫。進退起落,左轉右旋,形式有間斷。暗勁是大學之道。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循環無端,形式無有間斷。陰陽混成,剛柔相合,內外如一,謂之化勁。如此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拳中內外如一之勁用之於敵,當剛而剛,當柔則柔,飛騰變化,無入而不自得,無可無不可。

  耿誠信幼年練拳肝火太盛,血氣甚旺,往往與人無故不相和,視同道如仇敵,常常自煩自惱,此身為拙勁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練初步明勁之功夫四五年之時,自覺周身之氣質,腹內之性情,與前大不相同,回思昔年所作事,對於人所發性情言語,時時心中甚覺愧悔。此後習練暗勁又五六年,身中內外之景況,與練明勁之時又不同。每見同道之人,無不相合。遇有技術在我以上者,無不稱揚之,此時自己心中之技術,還有一點吝嗇之心,不肯輕示於人。嗣又遷於化勁,習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體內外剛柔相合之勁而漸化至於無,至此方覺腹內空空洞洞、渾渾淪淪,無形無象,無我無他之境矣。自此方無有彼此之分,門戶之見,遇有同道者,無所不愛。或有練習未及於道者,無不憐憫而欲教之。偶遇同道之人相比較者,並無先存一個打人之心在內,所用所發皆是道理,亦無入而不自得矣。

  易骨,骨髄飽滿,骨生棱,常人與之輕觸即如鐵石軔刀痛入骨髄,此腎氣飽滿象,其人內勁必暗、必寸微動即可摧人;易筋,真傳內家者整身以精氣神充滿一身如桶,此為身筋手臂大腿,以精氣充滿整手臂整腿都是無形之筋,周身如一體之韌,周身精氣充添全形如筋,故曰周身一太極,周身一丹田,其人沾人即跌,周身一如也;洗髄,周身精氣不只充沛更飽滿,至無微不至,其氣滲入骨髄,飽滿骨髄,更飽滿上丹田神室,破初關,過重關,由拳入道,而有神鬼靈感與超人之身法,騰挪變化,靈知如神,身形如鬼魅。

 

發勁

    發勁掌心微相前送,人自身被兩力相拉,一力由肩及頂項向上,一力向地下微踩,瞬間己身被內氣填充,即丹田氣炸向四肢周身,瞬間腳踩大地,故如大地打人,微顫敵已跌出,因發勁甚快,手掌尚未有觸敵身感覺,真發勁常快到跌者常不知自己如何跌的,且發勁者也未感到勁有阻礙,未感受對方有體重有抗力。周身奇經八脈常通之故(普通人是十二經脈通,而奇經八脈只每兩時辰與十二經脈通一穴,小滴涓流之通,而內家修者可將八脈氣足通關而逐漸趨向全通,成洞庭湖(八脈),可傾刻間調節長江水(十二經脈),故一但發勁,豐盈之氣由丹田炸向四肢及周身,故周身澎湃之氣,可傷人可發人,高手在對手拳腳攻己身時,吐氣開聲,身顫微擰,則對手自傷或跌。內家高手感覺兩臂是插在丹田,不在肩膀。純厚者既輕靈又猛烈,輕輕用內勁一拍,挨者即如同挨猛擊,驚慌不及人已跌出。

  勝敵無絕招,見敵打來,心念一動,隨式打去,即可成功,乃無意中抖擻之神威。功夫上了後背才能真發力,有人來襲,狗熊蹭痒痒般渾身一顫,對手就出去了(震倒了)。發勁其實就是一顫或說是一抖,而前提是松,如果鬆了,勁仍難發出,要在腰上找毛病,勁要練到背上,試勁的方法:浴後不要擦,用抖勁儘力一抖,看背後的水珠能抖去多少,看那些水珠彈出的力量有多大。整勁試法,身子直立,平伸雙臂與身體成十字型,反臂手心向下,然後坐腕,極力向外撐。然後,可請人猛擊你手掌,你身子飛出,而拳架都不會散。驚抖力又叫抖翎勁,發出來是抖胯關鍵的一點就在於背勁,背上的出勁,蓄髮在於背,要抖背。近身之後,蓄髮變動全部由背上完成,手頭自不必有什麼抽撤蓄力,而只管一直壓制著他,而他再怎麼控制擠壓你的雙手也沒關係,你自管背上一抖,連續打擊。翻浪勁表現在後背和肩上,驚抖勁表現在腰上,想一下貓、狗下水洗澡上來後抖掉身上水的動作,試著做一下,兩手臂平伸如抱圓柱狀,兩手掌朝前,用腰部急速抖動,體會一下是什麼感覺。

  練拳一驚一乍的不行,動手得一驚一乍。動手時講究驚乍打人,一是靠對手驚起自身,打出本能反應,二是出手冷脆驚起對手,一打就是一個空白,就是說打了他,他也不知道怎麼打的。練習吐內勁打沙包使沙包不動只震動懸掛之繩。

                                        二

  勝人一靠身步靈活,使彼不能沾已,故能得勢得機。二靠內勁精粹,出手無式無拘,故能因敵制敵。內家勝人只在一沾之中。倘若不能在一沾之中勝人,便是功夫不濟。每遇勁敵,一沾即發,其勁直透彼之內臟,無論彼是化是打,皆受內傷,稱為內家絕手。內勁者,不用意而神自明,不運氣而氣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所謂應物自然,感而遂通。用力淺緩,其應之亦柔,發力深重,其應之亦猛,此為內勁之性也。實戰打法,一接手,勁就要入到他體內,使他回不得手。把人向遠處發,不過是玩勁兒而已,能有多少勁兒滲進去。

  打拳即是練功力,能短勁才能制外家高手。化者須練到沾觸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無圈,實戰中才能發揮內家之能。內家無論截(形意撞抖震顫搓)順(太極履發)閃(八卦閃抹)三法都不離一沾,只越高者沾之無形,彷佛閃過卻攻者已飛跌。形意抖震勁、烈勁、炸勁,初功者身首皆顫,此勁直接施於人身即可殺人。尹氏八卦稱乾冷勁,太極稱冽勁,鶴拳稱駿身震身縱身宗勁,心意稱戰勁顫勁。無非沾控間一滑顫即拉回,彷佛無動,以極高速之能為,故初者顫腳,二者顫腦,三者顫脊椎,四者顫人神氣氣血。

  剛分整拙,柔分真偽。拙剛易出,練力便可得之。形意初成於剛,剛至貫通則達柔,真柔者乃是轉運剛整之勁於周身,求其貫通而不發也,欲發則隨時隨處皆可,故真柔是以剛整為基。剛柔互濟可生奇勁。如震抖之勁,即順、截二勁合一所生。震頭即頭昏眼黑。震胸即心顫血亂。震周身即四肢欲散。欲得此勁,第一自身整勁出得要快。第二對彼之勁聽得要靈。第三認彼骨縫認得要切。用時先順摧彼勁,即刻以整勁截之。前後只是一瞬,兩手一抖而己。欲震其頭,先要順摧其重心,繼而以截勁向其頸椎骨縫處走。欲震其胸,截勁要走彼腰椎骨縫處。勁打不到彼脊椎骨縫處,震勁不生。順不離其重心,截不離其椎縫。上下一線貫穿,如抖繩子一般。然震勁傷人深矣,可使脊椎骨節錯位,乃至傷中樞神經,彼即廢矣。

                                        三

  高手用勁,不見其形,疾如閃電,一發即收,一出手必如雷動電發,使敵不得盡其守御之。蓄而後發,如閃電一發即收,一擊即中,中之之頃,疾如掣電。勁之應敵如矢之離弦,其著於身如蜻蜓點水,一著即止。若猝不及防而勁至,則應以警勁,斂氣竦神,緊以當之,震以殺之,行所無事矣。發勁時外示柔軟,內涵堅剛,足腿用勁,由脊發出,當機立斷,應發即發,不可遲疑。用勁最難,雖勁大於敵,用而不當為敵用,用之過早,則勁已出而敵未著,過遲則敵已入而肘不得伸,勁因不得達,皆授人以隙。敵無論以何手來,吾均宜及身而緊,一緊即發,必使敵手不得抽,而吾手已壓敵境。倘沉之過下,或起之過昂,敵人蹈隙最易。手足吞吐之勁必同等,如以五十磅之勁打出,亦以五十磅之勁收回,吞吐勁不相等,病在遲緩,故敵人得接其手而還擊之。快由於有勁,無勁必不能快,吞吐之勁相等,則無留頓不收之弊,敵非但不能接,且受傷尚不知手之來路,故臨敵萬不可接人手。

  放鬆是發勁的前提,極柔軟後能極堅剛,只有做到充分的放鬆,去掉全身之僵勁,才能夠發出完整一氣的彈抖勁。全身骨節鬆開肌肉鬆弛,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於在中途被對抗肌的緊張用力而消耗減弱,使周身之力能夠在一瞬間達到著力點,也就是集全身之力於一個力點上。肌肉緊張用力的時間要短,要在發力到落點的一瞬間高度緊張,而後再迅速放鬆,發勁時肌肉緊張的時間越短,力到落點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越大。要想打好彈抖力,關鍵是腰襠勁的配合,發勁時要轉腰扣襠,腰部旋轉,襠勁扣住,可使動作快猛迅疾,力達梢節。練習螺旋勁,要以身體中心為軸,在發勁時身體迅速向一側轉動,產生離心力。對稱發力,不至於出現發力落空而失重的現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衡量一個拳手發勁的質量,勁要從足下發出,勁不生於根就好象是無源之水,沒有叫的蹬地反彈,就不會有節節貫穿的推動力,也不會發出威力強大的整體勁;有腰襠的彈抖旋轉力,在放鬆的基礎上,快速的轉腰扣襠就會產生周身一體的彈抖力。有落點勁將周身之力集中發出於一個著力點,如只是周身彈抖而勁無落點,沒有穿透力,就等於華而不實,看似很厲害卻沒有殺傷力。

                                       四

  用勁總以中線重心不失,周身光線不斷為樞紐。出手恍如蛇吸食,打人猶如震地雷。求勁之法,慢優於快,緩勝於急,而尤以不用拙力為最妙,蓋運動之時,須使全體之關節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滯之處,骨須靈活,筋須伸展,內須舒放。平時練習,三尺以外七尺以內,如臨大敵之象,交手時有人若無人之境。頸要豎起,自頭至足一氣相貫。拳由心窩去,發向鼻尖前。鼻為中央之土,萬物產生之源,沖開中央全體皆糜。

  發勁時必須放鬆,注意力要集中,精神要振作,要把發勁意念集中在目標後方。勁發自於軀體,不要有預兆,要提高軀體的鼓盪頻率、振幅。必須學會利用自身重力、物體慣性提高動作速度。學會擰腰轉胯打出全身之力,擊中目標前一瞬迅速翻擰,打出脆勁,擊中目標時全身肌肉突然緊張打出撞勁。既要練習發短勁打出震撞之力,又要學會髮長勁,發出長勁後,立即順勢帶動身形步法作適當調整,使發勁自始至終保持平衡。不要在疲勞的時候練習發勁,要切記有勁、練勁、長勁,在保證動作速度的情況下進行力量練習,並確保動作的末速度最快。連續發勁時,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使發勁具有一定的節奏。要重視反應速度、發招速度的練習。重視身體的柔韌性練習。

  對於初學者練習發力,最先不可能通過放鬆來明白髮力,而是要用全副力氣來發力,要有每發一拳既把人體打穿的強烈意識,因發力配合開合呼吸所以不會傷身,只有把力量打出來了,才談得上放鬆發力,之後才談得上摸索誘發點。只管放力去打。輕輕鬆鬆的把最大的力量釋放出來,形成良好的動力定型。拙力盡去後,不用力還要把拳打出去,打法盡在一個賴字,就是整體賴在別人身上,注意此時身上的筋骨必須已經完全舒展開了,把這股賴勁練成自然,練出速度,到這步支頂力和撐抱力可說已有小成,隨隨便便放在人身上就是一個整體,你要用拳打,一拳就可以把人放翻,一個趟步就可以把人趟起來,因為對方要用局部受你的整體力。拳的根本是「舌頂上鄂,提肛,氣降丹田」,沒有這個,練拳等於瞎跑趟,較上丹田有立竿見影之效,動手能增兩百斤力氣,不較丹田,比武要尋思怎麼動勁,而較上丹田,不知不覺就動上了勁。

                                      五

  人的先天之力有大有小,力氣大的打力氣小的是自然規律。但武術修鍊的是力的質量。如果一拳可以打出周身的力量,那麼這是整體力。力氣越大的人整體力肯定大。但是練到了周身一體,身體一顫即可傷人,這種力方可稱為內勁,練到了這個層次,力氣大和小已經無所謂了,因為這麼高頻的力打在誰身上都受不了,內勁表現並不光就體現在殺傷力上。內家拳練的是全面的功夫,空有一擊必殺的能力,打不到人家身上也是白搭,所以練拳要練身步法,不但要練快,也要練准,進步和落步都要又快又准,才能奪對方的機勢,高手相爭,勝負立判,靠的就是身步法的極其靈巧和一觸即發的勁力。

  形意拳發勁稱之謂抖絕勁,務要全身放鬆,身體高度的協調統一,全身的勁力集中一處的整撼力,也稱暴發力,參考觀察騾馬乾完活打滾後混身一抖的勁力。形意發力時,肌肉是由松到緊的,好似全身的散勁頃刻間聚於一點,這一點可以是拳,也可以是全身的任何部位。開始時勁是聚不起來的,隨著練習的過程,勁會逐漸好起來,松為了速度,緊為了整勁。先松後緊,運動過程中松,發力瞬間是緊,隨之而松。一張一弛。

  將丹田的鼓盪之力,腰胯的抖擻之力,和肩背的翻浪之力合而為一,形成冷、彈、脆、快的抖炸之力,沿自身骨架勁路滲入對方體內。動作幅度很小,外形上只是機靈一顫。將這種零距離發勁做到隨心所欲,才能談到在實戰中自由運用粘、連、綿、隨、牽、捺、逼、吸等內家勁訣。在吸氣、呼氣、閉氣三種狀態下皆可發勁,所發之勁才是五臟之力。形意發力勁長,平時練拳就要將勁往遠放。形意之打人以崩拳最有名,不管單崩或雙崩都如坦克車撞人,故形意之拳極實非抽擊,快如冬天打冷戰(抖顫),能整能沉打人非抽彈擊而是捅、崩、撞、打,打人成飛。發勁是利用呼吸,然後用神、用意、用氣將勁打出去,可使對方如觸電樣跳出。這種勁打出去,會使人嚇一跳,而有驚心動魄之感。

                                   六

  力源於脊骨之內,正直不偏,而中正安舒,如脊骨不能中定垂直,勁發時不能由內及外。一隻猴子豎蹲不動時其形較短小,但身一縱幾乎長大了一倍。戴氏拳以「蹲候樁」作為入門,其形簡意深已顯而易見。蛇之折、魚之游、獸之搏、禽之撲、百獸萬物之運動、力量均源於脊骨之開合。如在水中抓住魚,剛離水面它便會猛然扭動背脊,脫手而去。一個壯漢不一定能抓牢一條魚。魚也是脊骨發力。魚被釣上來的時候那驚恐與疼痛時所翻滾的動作就是進身時的身法。當達到八十公里時速一個緊急剎車,那就是進身發勁的感覺了。舍卻丹田而主動去鍛煉脊骨、腰椎,腰椎一動丹田自然會內動潛轉。脊骨、腰椎提放卷縱扭轉開合;以五節腰椎內部的驚炸彈攔勁彈抖起四梢之力;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對方的重心實點,輕易的將對方擊出,真功夫在能否以脊骨的提縱展落去撞擊對方整體重心。如對方對你面部突然擊出一拳,你隨意探手一接,對方能否旋轉著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證明你對脊椎的內轉發力還沒有真正掌握,不能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轉起落之內勁去切削對方的重心。任何動物發力時,都是在腰。如貓捕鼠、虎發威,都是將腰後坐而弓,借彈勁猛力而出。脊骨與後腿成一直線,發之才能有力。膝不能超腳尖,鼻尖不能超膝尖,超此三尖即失重心,便受人制。

  拳起的時候,身體要落,你拳落的時候,身體要起,這個是起落,這樣的起落是無窮盡的,而拳起身起,表面上看,是把腳上的勁蹬到手上了,但是你這個力發的過火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發力,然後蓄力,再發力的過程,而拳起身落,拳落身起的起落,實際上你發力的同時,就蓄了力,可以發力發力再發力,是真正的炸力無斷續。內家最講究的就是吐納,寸勁,出處輕靈,出擊精準,要打準點用長勁不太容易做到,長勁猛但鹵鈍,要打一個面可以,要打一個定點比較難控制。而寸勁講究一個松字,在到達目標點前一瞬間才緊繃筋骨,打完又立刻將筋肉鬆弛,以待機再度張弓疾射。一般習內家拳者,以肚皮的縮鼓為鼓盪,為丹田力,其實正犯了努力努氣之病,以腹部肌肉的局部用力推動全身撞人掄人而已,看似威猛,但必須距離才能發揮,一旦被對方頂死,必須調整才能二次發勁。

  真正的松沉是一搭手就有一種直入骨髓的感覺,在松沉狀態下發出的力,是相當厲害,把人打飛輕而易舉。打拳要鬆柔和,心態也要柔和,慢慢的就可以把拳打得勁連。還有一種感覺就是自然,內家拳是相當自然的,這樣練的拳才對,而且用時不思而然。力往身回縮, 手腳上感覺輕靈, 並不是求松, 自然的放鬆。行拳由身體蠕動, 這種蠕動需用意去領。行拳感覺自己像練瑜珈,手腳雖然輕靈, 但所用的是根節力,別人感吃不消,只是輕輕的動,發勁只是一爆,消解別人的力,不需用招式,只用身體的開合(陰陽互換)。

                                    七

  內家工夫不到家即是形打,重外勁重體能重技法,全身伸縮束展以助勁力,借身體全勢之縮伸,摧進內臟神經結實摧打傷人,此是形之勁打,河南心意之外形是典型內家形打,氣力身形並摧,外形極猛烈驚人。功夫上身後一點濁力都不須使,也無須再考慮攻防招式,自然會恰到好處,自然控之勝之。自由進退中,只要如小兒女人怕人打到頭臉般的遮一下,沾粘控已可自然完成,敵已落於掌控中,或跌或倒地或扭曲如包粽。沾一聽二順勢擊發是三,高者一二三合一,如龍捲入,如水注入,顧打合一。沾粘控之利害在周身能以寸勁擊人。

  拳勁之發放,在貼身靠打,節節貫穿,如長江之浪,一波而三疊。即以手粘住沾實發力,意念深透,勁力不絕。招法練時要開闊博大,方有氣象萬千之象;用之時則短馬貼身,在實戰中捶練;而勁力的運用和完整的勁道,則在單操空試中求得。下功夫練好拳架樁功,使內勁和動作融合起來,氣力合一,這樣練下去,定能不期然而然。

  太極走粘勁,松胸腹以吞吐;形意走推勁,合手足以截撞;通背走鞭勁,順腰臂以摔拍;攔手走炸勁,抽肩胯以穿彈。與人對敵,若發現對手中軸堅固如山,又遊動如莽時,那便是刀背勁。與人對敵,若發現對手沉拔自如,拎稱洒脫,吞吐無常,那便是劍指勁。以徒手扶劍的意識行功走架,便會練就飄逸的「劍指勁」。習拳者,只有領悟了拳中的刀劍棍棒味後,才稱得上「懂勁」。練了劍架以後,發勁成一線直透對方臟腑。 

 

練拳

  練拳貴在專一,專一則精熟,精熟而意味日出,心得無窮。練功夫疏不得,能得一刻便練一刻。練拳須用定力,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且在動中亦能靜。練拳必求心靜,心靜則神清,神清則氣合。運動先求松靜;松則靈,靈可氣血暢通;靜則凝,凝才發勁完整。故松靜是練拳之要訣,習武之道無他,求其專心而已。學拳性要頑鈍,不可取巧,取巧則粗心浮氣,只見俏皮,難得精髓矣。時時揣摩審察,此處神到則氣到,氣到則力堅。拳腳功夫練到最後在於頭腦靈活。

  練功不練拳,用勁不用力,勁就好比一個網兜,將一堆散桔子似的人體拎起來砸出去,打出超出體重的力量。只有不用力才能出勁,因為勁關係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於局部。百會會陰一線穿,若能此兩處不偏倚,那麼身法變化就可以無窮。

  練拳術不在形式,只在神氣圓滿無虧而已。神氣圓滿,形式雖方,而亦能活動無滯。神氣不足,就是形式雖圓,動作亦不能靈通也。意在蓄神耳。須固住自己神氣,不使散亂。練時眼不可散亂,將視一極點處,或看自己之手,將神氣定住,內外合一,不可移動。

  兩掌微微用意使暗勁,隨呼吸張弛,但不可外露於形,這樣練習日久,既得柔,又得剛,虛實兼備,若一味用力,則日久只得拙力,難得剛柔相濟瞬息萬變的拳技之巧,終非內家拳學的真意。用意採用"以無所守為守』的方法,渾然任氣在遍體流行,意在若有若無之間。這樣意識不專守一處,則全身反應靈通,變化隨意。

  單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謂之練氣;或趁勢之便利而任意練之,謂之練理;或酌式想像而練之,謂之練機。不練勢則勢不穩。不練氣則氣不接,不練機則機不靈,不練理則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練勢,則勢不真;不練氣而遽練機則機不活;不練機而遽練理則理不圓。

練拳須知(摘自凌善清《形意五行拳圖說》)

  一、時間,練習形意拳最好在黎明時行之,時間以一小時為限(不可過長),如因時間經濟,減縮至三四十分鐘亦可,惟不可間斷,須日日練之,對於身體之上方能有益,因業務關係,早起無空閑工夫,可於日中或晚上規定若干時練之。惟飯後不宜,須經過一二小時方妥。

  二、空間,地點須在室中有長一丈五尺,闊八尺之面積即夠應用,此系就個人在家庭間練習而言,若須若干人同練,須另定相當之場合。

  三、中間休息,普通以五分鐘為率,休息時間亦以五分鐘為率,即練五分鐘時,休息五分鐘再練也,如因身體強壯尚有餘力,或精力孱弱不能維持五分仲者,得因個人之體力何如而增減之。

  四、禁忌,練習室中雖要有空氣流通,但不可使大風吹入,須將當風的一面之窗戶掩閉,例如冬日北風大,則閉北面的窗戶,而啟南面的窗戶是也,蓋形意拳能養氣活血長力強筯骨,則練至若干分鐘之後即大汗淋漓百竊倶開,此時若吹風即是受寒也,故在中間休息時雖甚躁熱,不可以扇取風,停止練習後須待身體溫和汗止,方可出練習室。

  又在練習時間內須心神一致(即每規定時間)。不可飲茶湯吸煙及食各種食物,並不可不聲談笑。

  在練習時間休息時,身體雖覺疲倦不可就坐,當在室中徐徐繞行若干周,則神氣自定,而精力亦恢復(要團體練習室內不設坐位)。

  夏日練習勿因熱而赤膊,須著一汗衣蔽體,冬日練習,勿因寒而多穿衣服,到臃腫不便,須卸去長衣。 

形意拳

                   總論

  形意拳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惟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於規矩之中,動作不散亂。果練之有恆而不間斷可以至於至善。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並不知其善於拳術也。因動作運用皆是平常之道理,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難者,是練者厭其形式簡單而不良於觀,以致半途而廢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專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終身練之而不能得拳術中和之道也。

  形意拳雖為技擊之具,但練習時不可有好勇鬥狠之心,總以呼吸動作純任自然,若太過執著,於已反而無益有損。按九要之規矩,勤習漸悟,時日既久,功到自成。久練自化,熟極自神。先要神閑氣定,能夠心安,智能自然升起。練功時不能有一絲的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自然勃發,造作殺心去練拳,人容易陷於愚昧。無論與人較勇可平時自己走架練拳,勿追求剛愎之氣,總宜平心靜氣。神要提起,但要內斂,氣要充實而不外發。呼吸、意念、手足要自然配合,意動,氣起,手動,腳隨,切不可亂。只要腰以上放鬆,氣向下沉,腳便自然有入地之感。形意拳最大的好處是練腦子,練靈勁,越練越覺得活得明白,活得舒坦,活得有質量,身上的筋骨、臟器、神經都在起變化,反應、協調性不斷的提高。過去想不開的事情,現在可以一笑了之,過去怕不成的事情,現在敢於嘗試,一天天往成功的路上走,往強者的路上走。

  形意拳誠一也,直中,用法如扁鑽強弩,為中直之道,形意勁長於截,截指的是擊實不擊虛,打堅不打瑕,用於彼勁將發未發之時。奧密在樁法(三才式),形意中的劈、崩二式及虎形是全部勁法的關鍵技能,形意中全部掌法都可以從劈拳中演化出來,全部拳法都可以從崩拳中演化出來,強化練習此二式可一通百通。

   形意拳技擊性強,其勢簡、長功快、發力整,用法深奧。程序是:無極樁、太極樁、兩儀樁、三節功、四梢功、五行功、六合練法、七星打法、八字功、九歌訣、十二技能。慢則一年,快則數月,習者就具有較強的搏擊能力。許多人都把能練五行拳、連環拳、十二形拳、雜式捶作為形意拳入門,經過對練,再學打法,以求搏擊功夫上身,走的是一條低效率的道路。經實踐形意搏擊功夫快速上身法:樁功入手,五行單操,交手體驗。招式簡單,直來直去,反覆練習某個式子,拳不在多而在毒。首先是定步找勁,在靜步中把五種拳法的勁力找出,通過身體的各部掌握髮勁的方法;第二步是活步找勁,在運動中掌握髮勁的方法;第三步是變勁,隨即應試掌握各勁力之間的轉化。談到樁功及單操,一定要遵守一個原則:輕鬆、自然、和諧。掌握了活步發勁,就可進入交手體驗階段了。

  第一個月擺姿勢:從無極到三體式。掌握的要領:虛領頂勁、涵胸拔背、塌腰斂臀〔尾閭中正、提肛〕、沉肩墜肘、氣沉丹田,舌抵上萼。從示範到具體矯正,先從外形上調整姿勢,以符合規矩。 

 第二至第八月站樁:先無極後三體。逐漸增加要領。如:裹襠、三尖對、腳趾抓地,撐圓虎口等。身體放鬆,自然呼吸,不可憋氣。不斷的矯正姿勢,達到三體式基本定型。只強調符合要領規矩,不闡述道理。練到有一定基礎,到了關竅再點,方能精進。

  第九至第十八月站樁學習五行拳:開始傳授的要領:三節、四稍、內外三合、五行生剋、起落躦翻、呼吸與動作的配合即逆腹式呼吸法等。外三合的整字,呼吸與動作配合以及意氣動作的關係。松順,有勁不能顯出來。不得努勁憋氣。 

  第十九至第三十六月站樁、五行拳和教授十二形。內外三合周身一家,全面掌握了形意規矩和要領。訓練步法、手法、用法和勁法。以意馭氣,控制勁力收放。明剛柔、虛實、奇正之理。自然松順、以形導氣貫徹始終。此階段以練功為主,以用為輔。如有劈拳之定步活步之分。至於招法,有了功夫一講就能明白,無功多說無益,反而會影響練功。正所謂糊塗進入明白出來。教拳不教打,非前輩拳家保守。

                   三體式

  凡練形意,入門首須站樁,或為混元樁,或為三體式不拘。三體式是基本之基本, 三體式練得好, 人就等同一座會走的山, 推之不動, 渾元一體, 身法靈動又是另一種功夫, 是練十二形及以猴形為主才能顯現的靈活身法。初習三體式亦以雙重為宜,蓋單重較為吃力,初學習之易憋氣。一憋氣,則氣血必有失松和。真正練明勁之法,先站三體式片刻乃至半個時辰自感神氣圓滿,勁力通達,然後開架練拳。練時松中出力,自然舒和,以不憋氣,不使用拙力為要。初習者更不能求快,應一式一式地練,力求步穩身正周身不失松和均勻,呼吸不失自然,胸腔不能緊張,發力要求鬆緊得當。練後散步拍打以消火氣。樁功站得好,不僅拳術基礎紮實,而且一站氣沛周身,掌指、勞宮穴的熱流、氣感,雖處於靜態,卻有抻筋撥骨、調整五內、驚起四梢之效。站樁要松、靜、自然,四肢百骸要放鬆,內心要安靜,盡量去除雜念,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稍有感覺就覺得是否得氣、得內勁了,實際上什麼也沒有,可能過兩天,這些感覺就消失了。養氣、練功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成的,臻極境者,一由虛心,一由恆性。要避免三害,即挺胸、努氣、拙力。內氣不是有形有象的,看不見摸不著,初學者往往努氣拙力,而自以為是,越是這樣,反而背道而馳,越走越遠了。所以要保持自然,以舒適為度。開始會覺得很累,堅持就能體會到這就是氣功,站樁就是養氣。

  樁功最根本的作用是強體增力。站樁時,目光要遠大,眼神放出去。打拳時,目光盯著指尖或拳根,隨著拳勢而盼顧,但餘光仍要照著遠方,這都是將意發之於外的訓練法。形意拳練神不練力,有了神也就有了力。三體式是最重要的技擊樁,不要一開始就按八字訣、九歌以及脈絡、氣路等要求,樣樣都求,什麼也求不了。上肢關鍵在於拔背,裹、墜肘、伸、頂手;下肢及腰關鍵在於夾剪步和三七勁上;加上周身橫豎,背順勁擰成一體。經過手抖、腿顫、氣浮的肌肉酸痛關,就會進入心靜、意氣貫四梢的境界,再求外型、內意的規範。隨著樁功的深入,要在樁中找勁,追求形意的整體勁。練出整勁,一個上步,脊柱帶動,就不僅僅是撞勁了。要內練須從樁功入手深入。想把握形意精華,得在樁功上下苦功夫。作為搏擊入門,樁功站到心清氣爽,內外舒適,就可進行五行單操,並在單操中練樁,交替進行。

第一部分 初學者練習三體式的目的,一方面在於熟悉形意五行拳拳架,另一方面在於提高人體頂項胸腹四肢骨節各方面的素質。因此,初學者主要是在保持正確的身架方面下工夫。可用力可不用力(主觀),時不時地會使上僵力(客觀),無所謂,這是必經之過程。力必由僵至順,否則無法知道僵與不僵。主要是耐受,耐受身架之不適,肌肉骨節之酸痛及發熱出汗膚癢等不適。一旦能保持正確的身架30--60分鐘不散而無任何不適之時,再持之半月即可適應打拳之需要了,進而可以學習五行拳矣。

  第二部分 進而習五行拳,練習重點三體式比五行拳約七:三,練習三體式時仍以耐受為主,而打五行拳則重在發力,不管有無整力,勁順與不順,均鬚髮勁,因為勁必由不順而至順,持之數日(長者可以一兩年,短者三個月足矣)改三體式比五行拳約五:五,此時則需練勁。

  第三部分 行家練法:對於練形意有成、功力高深者,練習三體式重在神的修為。可以用靈字形容,即站三體式練靈勁活勁。

  站三體式36口氣就可以,不要太累,但要勤站。自然呼吸在大約2個月左右自然就成了腹式呼吸了。站樁的目的是增加腿力,更重要的是放鬆身心的目的,在保持動作要領的情況下,盡量放鬆。松胯不是蹲得低,而是感覺髖關節松沉的坐在腿上,要注意體會這種感覺。放鬆了,有了基礎,再慢慢放低架子。要體會放鬆,也很不容易的。年輕時應有一些輔助功法,讓肌肉發開來。這樣有利於為以後的內勁訓練打下基礎。俯掌為督脈勁(陽面勁),而立掌為任脈勁(陰面勁),兩者都有側重,陽面即背面,陰面即胸腹面。俯掌容易得氣,立掌容易得勁,想早得氣感,立掌較快較強烈。

  並步,上左步一膝半(前後腳距離一膝加一拳),雙膝曲,前膝關節夾角165度左右,後膝關節夾角145度左右,前足微內扣(約15度),後足掌與兩足軸連線夾角約45度,前膝內扣,後膝內裹(轉後胯使後膝裹向內側),上身與後大腿於一垂線上(即垂直於地面),後小腿與地面夾角約45度,(前三後七,即為重力分配於前腿三分分配於後腿七分)兩胯內收,斂臀勿使後撅(即所謂提肛撮谷、穀道內收也)腹式呼吸,右手掌根貼於臍下丹田處(臍下二寸)肘與肋貼,左手前伸,食指挑起與鼻尖相對(三尖相對:前手食指尖、鼻尖、前腳尖相對)(前挺後蹋是指前手掌挺勁五指順向前挺,後手掌蹋勁五指皆翹,前手腕順後手腕儘力曲)肘內扣,沉肩順勁,墜肘護腋,含胸拔背,頜收項順頂懸。

   三體式前足可虛可實,著重在於後足。以後練各形式亦有雙重之式。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中心。單重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式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惟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亦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之式,無可無不可。兩足要前虛後實,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虛空、至靜無物,一毫之血氣不能加於其內,要純任自然虛靈之本體,是為拳中純任自然之真勁。是用規矩之法則,縮回身中散亂馳外之靈氣,返歸於內,正氣復初,血氣自然不加於其內,心中虛空。初學入門,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手足動作合於規矩,謂之調息。練時口要似開非開,似合非合,純任自然。舌頂上齶,要鼻孔出氣。平常不練時,以至方練完收勢時,口要閉,不可開,要時時令鼻孔出氣。說話、吃飯、喝茶時,可開口,除此之外,總要舌頂上齶,閉口,令鼻孔出氣,至於睡卧時,亦是如此。練至手足相合,起落進退如一,謂之息調。練武藝者,是雙重之姿勢,重心在於兩腿之間,全身用力,清濁不分,先後天不辨,用後天之意,引呼吸之氣,積蓄于丹田之內,其堅如鐵石,周身沉重,站立如同泰山一般。若與他人相較,不怕足踢、手擊。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若練到至善處,亦可以無敵於天下也。練道藝者,是三體式單重姿勢,前虛後實,重心在於後足,前足亦可虛、亦可實,心中不用力,先要虛其心。用勁者,非用後天之拙力,皆是規矩中之用力耳。 

                  五行拳

  五行拳簡潔、明快、直接、有效,其作為有形有意的訓練,是習者從有法到無法的重要階段,迅速掌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攻防技法,在實戰中自由發揮。作為搏擊入門,五行拳的單式及組合就足以制敵,但五行拳的修鍊不只是在招法的施用上,重點是在練功找勁上。五行拳不是練拳.而在練五種不同的勁,所以每一種拳的轉身姿勢都不同,轉身姿勢是為了勁而設立的,多練練轉身,對領悟勁有幫助。

  形意五行的打法千變萬化,並不只是一成不變的單式,五行拳所練是身、步、勁、心法,各行有側重。修鍊順序為,劈拳乃入門必練是找勁必由之路,崩拳是培育混元整束之勁的最好方法,鑽拳,炮拳是崩拳的不同形式的表現。而最後以橫拳合一,練好了可以將五種勁合而為一,而不必轉練所謂五行合一的功夫,所以橫拳最難練。在這五拳中身法,步法是修鍊的第一階段,勁法是修鍊的第二階段,心法是第三階段。其中的第二階段最難練,真正練好了除了要在橫拳中達到五行合一,還要再從劈拳練起,是五行拳拳拳合一才能轉心法的修鍊。五行拳的勁在於身法,比如崩拳就是胯勁,就是練過招中基本的進攻方向的進攻與守,另外通過發聲與呼吸、意感來鍛練身體,達到力量的積畜培養與發送。氣練好了,力量練好了,出招用招,都是隨機的。就不拘泥於形式了。五行拳差別的不只是拳的姿勢,這裡面藏有身法,看看劈拳和橫拳的身法是否一樣,五行拳各式身法都不一樣,拳法好練,而身法不好練。身法練不好,就沒有工夫。五行拳不是練招的是練勁的,先要把拳練好了才行,如果拳都沒練好,練的不整,身上不合,那練拳練的就不是形意拳。劈、崩、炮三拳打出來的是整勁。但鑽、橫兩拳則獨具特色,只能打出架式和整勁,才能感覺舒暢自然,沒有辦法不打出整體勁力,只用手臂局部發力,自己都感覺不順暢,發不出勁。真正的形意離不開鑽、橫兩拳,練勁、找勁、防禦、保持間架,都能從這兩拳中體會到。五行拳練的是內勁。絕不是死的招數,例如崩拳可以向上下左右變化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根本。有一位就會一個三體式和五行拳,別的套路都不會,但是把拳里東西練到了身上,一般人根本動不了他,和人交手,也沒什麼招式,一接上手對方就出去了。五行拳的練習均當磨著小臂而出拳,即前手壓後手,後手磨著前手而出也。把五種拳法都教全了,練上一段時間體會。如果有感覺,就集中在一個拳架上往深里教,能一通方能百通。打自己最熟悉的拳式時,比如劈拳。把手背起來。松下肩背和腋下,然後再打,看看還有沒有平時的勁力,有什麼變化。同樣的五行拳,迷迷糊糊練一千遍不如仔仔細細地練十遍。不要貪多貪快,不要怕枯燥,多問多想多練多試。真正練好五行拳,實戰會非常有信心。

  五行拳是求規矩的東西,但不要在這裡面求發力,保證動起來規矩都不丟,如果在這裡面求發力,必然失去很多東西,規矩有了勁力自然存在。有勁後單操訓練五行,可以使勁力松沉,內氣充實,人就好比一個米袋,要想把米灌滿,就必須從底上開始,慢慢的灌到袋口,練五行也一樣,先要把勁練沉,從腳部由下到上慢慢的練得充實,直至灌到雙手既頭部。  

  鑽拳有「出手輕快」、虎形腳步落地無聲的體認。練拳時有時會忘記拳招,全憑身體動的現象。「力不空出,意不空回」,「不空出」,要把氣含住,「回」——回丹田。「虎步無聲,龍行不測。」進步求遠的同時,腳步落地無聲,才可實現「出手輕快」,如虎形的進步。炮拳的勁力主要是擰、裹,腰要擰,兩臂要擰,要並膝,全身都在擰裹之中,就象蟒蛇的身體一樣,全身蹭滿勁。橫拳打出了掙勁。兩拳都加上膀打,勁會更整一些。

  劈拳起式鑽拳,這個鑽形似鑽拳而實際上走的是橫勁,強調瞬間的擰轉爆發,最後小指翻天。接著用拳頭劈出。崩拳要求前拳打出須具有支撐八面之勁,後拳回帶為破橫拳之動作。腳下所走之勁為尚派所獨有的趟步,故崩拳威力驚人。崩拳回身動作起勢為狸貓倒上樹,落勢為狸貓撲鼠,起勢是截腿之勁,落勢是踩踏之勁。橫拳並非橫撥之勁,而是由丹田貫勁於肩臂,再由肘及拳抖銼翻擰而出。

  有內勁後,方練鑽拳,驟覺丹田轉動,腹內一股強大力量驅動身體時而往前,時而撤後,時而躍起,時而旋轉。一霎間腳涌風雲,飄飄渺渺。迨至半步崩拳,左腳竟如脫弦之箭,蹲著身體往返近百公尺不喘不累。及到炮拳橫拳,已身不由己,拳隨意發,勢似驚雷閃電,飄忽迅猛,全不費勁。

                  劈 拳

  劈拳如斧之劈也,練時眼看平,或看前手,頭向上頂,胸任開展,小腹鼓氣,臀向前挺,兩膝稍屈,而兩胯相夾甚緊,足隨手前推前進,其前進之形如箭,蓋其進也直而速,及其著地,則如箭之中物,足趾緊扣住地,步之大小,隨身之長短,前腿雖有前進意,而亦含後扣意,在後之腿雖屹立不前,而頗有前催意,前後相夾,收回手時,收法在用力拳屈各指如拉重物然,收至心口,掌復變為拳矣,於是更自心口發,出須留意者,凡後拉而變掌為拳時,其掌皆含有下壓之力,凡拳前伸時,皆含上挑之力,蓋以其掌在前所止之處,較心口稍高也,進大步時後足即上墊,使兩足距離有定,以免不穩,凡隨拳而出之步,皆屬墊步。在劈拳內手足皆相隨而為一。

  劈拳打的是整體力,全身一體,一動無不動,發力也是全身整勁,沒有局部用力。先一動左手的一鑽,鑽前先有個身體略回縮,再展前鑽,力是由這一展發出來的,不是單純的手臂動作。後手的劈也是腰脊一抖,加上前後手互爭的力劈下的。劈時腰臀有個向下一坐的小動作,這一坐,身體整體一沉,劈力就沉實異常,等於是用整個身體去劈。全身一致地向前進擊。劈拳向前的力全是身體前移帶來的,手上只有一個向下的劈勁,加上身體的移動才表現出手的運動是一個弧形軌跡。

  劈拳起鑽落翻比較鮮明,雙臂翻轉,劈敵之力由三節勁經臂旋劈出,腕掌翻轉(勁在旋,形在翻)180度而出。其軌跡為一弧度很小的拋物線,這樣劈出去的力迅速而有透勁。練習劈拳時發出去的勁透出掌指的方向前微下方才正確。如偏向下方則勢不穩力不連,殺傷力小且易被敵牽帶;如偏向上方則力浮且易被敵乘隙而入;直對前方則無劈意。小指翻天,前手鑽出的拳要力鑽邊由內向外螺旋,要旋到小指一側向上,即旋到拳心不是平向上而是斜向外向上。只有小指翻天了,才說明肘充分地墜了,里裹了,才是形意的擰裹勁兒。肘外張是無法小指翻天的。後手劈的時候要邊劈邊向內螺旋,也是不離螺旋勁。但內旋時肘不可外張,要保持「墜」。肘墜,首先是自身防護好,看住兩肋,再者是保證發力是由腰由脊而入的三催整勁,還有是樁架不散。

  練劈拳出手時不太用力,但是回收時有意將手指往裡卷緊握拳。這種練法既能養精神又比較長勁力。練劈拳時,有時在狀態,就能感覺到,在落胯的瞬間,後背一緊,而雙手靠慣性一伸,一按,感覺不錯。回想起來,還有一個勁不能丟,就是後背向後靠的勁,挺項的勁,背後靠,項自堅。

  孫老先生教劈拳從柔勁起。初學者可以剛勁為主,柔勁為輔的練習劈拳,就是平時打剛勁,有時走走柔勁,更容易掌握劈拳的撕勁和整勁,練習者可體驗一下,會有幫助。氣少力多,即是剛勁,氣多力少,即是柔勁。初練劈拳只要求身體束展,兩手起落畫圈立園,勁力順達舒暢,步法穩健,不求快,切忌拙氣拙力,千萬別用勁,循序漸進。劈拳初練為了練整勁,是不跟步的,但整勁有了後,就可以練跟步的,前面的練法為體、後面的練法為用。

劈拳的練法是劈拳如推山,身上由後向前,一分一分的緩緩而推,推得越吃力越好,如此能長功夫,而劈拳的打法是劈拳如掄斧,山民掄斧子劈柴,跟掄鞭子一樣,要個脆勁,否則斧子就只能砍進木頭裡,無法一下劈成兩半。劈拳的重要在於後手,拳經叫:「如同撕綿」,其勁路就是指此。開始時一個劈拳要練上一年,不是練姿勢練打法練發力。劈拳就是練息呼吸的氣。開始練劈拳,要找個開闊地帶,猶如人登上高山,視野一開,會禁不住地長呼一口氣。在開闊地帶,氣息容易放開。劈拳的姿勢是手的一探一回,猶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氣息越來越綿長,越來越深遠,精力便充沛了。手部動作激發了全身,漸漸感到氣息鼓盪,全身毛孔開合。練拳的人要學會體呼吸。體呼吸的妙處在打劈拳時可以體會到。而且人一上了歲數,身體會虧空,就要通過練息將氣補足。氣息充沛,這是習武的基礎。所以形意先練劈拳。劈拳中本就含有鑽拳的姿勢,練好劈拳接著練鑽拳較容易,正是金生水。而再學一個全新的拳架,如崩拳就較困難。練劈拳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覺得身上皮膚增厚,像大象皮似的,而且覺得手指粗得象胡蘿蔔,兩個手心像有兩個小旋渦,十根手指自發地緊緊握起,不願意打開,這都是錯覺,因為身上的氣充足了,情緒也變得活躍,忙了這個忙那個,小孩一樣幹什麼都要興緻盎然。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發現自己變成這樣,就說明功夫已上路。此時就不必再到開闊地去練拳。練好劈拳,自發性就會打虎形。    

  劈拳似斧,打的是一個俯衝勁,練習瞬間收力,收得快,發出去就更快了。不但要劈出去,還要抓回來,因為有個迴旋勁,一去不回頭的拳打不了人。劈拳收前腳和前手回抓上翻,上半步,成雞形步,後手前移,順於前臂後內側,呈鑽拳狀。此為蓄勁過程,然後邁懸空的那支腳,上步,前手撤回下翻,同時後手前伸下翻。側身,後腳墊步,呈三體式。從開始到蓄勁,速度由慢變快,注意松跨,松肩,用身體打人,手上動作不要太多。主要是個墜勁,撞勁。在落胯的瞬間,後背一緊,而雙手靠慣性一伸一按,後背向後靠的勁,挺項的勁,背後靠,項自堅。開始還是不要使勁,因為開始身體各部分還不協調,亂髮勁,會導致氣血不暢。先把動作練準確練順了再加勁。然後再一點勁也不使,自然之力也就出來了。發勁前要裹,發勁時要翻,手腳齊到,頭要頂,舌要頂,手要頂,牙要扣,手要扣,膝要扣,還要六合,把樁功練好,多練活步。劈拳就是一起一伏,用軀幹打劈拳就是熊鷹合形。不但要用軀幹,還要用軀幹裡面打劈拳。要練功,不要練拳。形意劈拳以掌為用,以鑽為軸。

  劈拳之前,先以鑽拳誘敵,隨即可變劈掌劈擊敵之面頸頭項等部。貴在整,手腳齊到,發揮趟勁,將對方連根拔起。劈拳用掌,走推搓勁。劈拳以線打點。要求都是搓,挫,戳,劈拳似斧,不但要有斧劈的勁,而且劈完還要有回帶的勁。身子和步法是整體一致的,步一到位,身體一個急剎車,利用慣性,如射箭般將前掌劈出去,後手回拉反襯,當然回手翻臂崩拳,也有回帶的勁。劈拳真正的打擊部位用的前臂的近腕處,這裡才是「劈拳似斧」的斧刃。用這裡擊打硬度高,打擊面積大,截擊敵人手臂最好用,一打准失上,百不失一。打人身體也好,打上後震得胸腔難受之極。發力時機不可過早。兩拳相遇才發力,才能「前後手用力一樣大」,打人才狠。

  手上措拉勁,胯上起伏勁,腳上搓碾步、剎車勁,並要求摩肋起手,體會合力與整力。特有的炸力,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嚴重的。其中的塌勁確實能夠把人的胸骨打塌。上步中都可以把對方打倒。主要是以整體對局部,不是每人能夠抗的住。劈拳剛學時用不上,動力定住後,通過慢練找到身體的各種感覺,才能出功力。手上的錯拉勁,是為了求得作用反作用勁,拉開筋骨,動力定住。胯上起伏,是翻浪的要點,腳上的搓碾,是剎車的關鍵。形意拳一動就要調動全身,劈拳的勁手上發出的是身上帶出來的,沒有身法帶動,發出的勁對對方沒有威脅。一動三勁,就是腳上的蹬、碾,腰上的挺勁,頭的頂勁,再加上身法的擰動、螺旋,既有直力、又有橫力。帶動手發出各種不同的勁。塌勁,又叫炸勁,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就是本門也不允許試手,打在胸骨,對方都可能受內傷。要領是,手上聽住對方的勁,在對方換勁瞬間,突發塌勁,全身沖頂、意欲前、身後走,全身爭出一寸的勁,稱爆炸勁。

  劈拳一是鑽頂手法是當用鑽拳接對方來拳(掌)時, 小指上翻使鑽掌產生橫勁將對方來拳(掌)化解, 並用沉、頂的勁管住對方來手,使其向後失去重心後再發劈拳,將對方擊出。二是捋按法,同是用鑽拳接手但不用鑽中的橫勁而是用翻掌向外下方的捋按勁,使對方向前失去重心再發劈拳將對方放出。內有三勁在其中,而非簡單的推勁或劈勁,還有一拔跟勁。要一式含三勁。但外型不可帶出。拔跟勁是在劈及對手身上後,對手本能將產生向上之頂力,此時順勢而發,可使其騰空而出,發人之時要注意腳踏中門,最好能插過其體落步,而不要落步在其體前。運用得當,至少可將人騰空發出1至2米遠。前腳前趟衝擊拔敵根節的趟。前腿要有股趟勁,如鐵犁翻地,遇見什麼東西都把它掀起趟飛。如果趟到敵腿,敵人根節動搖,自然跌出;趟不到敵腿,這種方法也特別有助於全身的發力,可以說它是整體發力的一部分。這個勁力是兩腿相併時如彈簧壓緊,再開時後腿蹬前腿崩,如彈簧驟伸,反向爭力,才能趟得起人。不過這個勁不太好練,練到摧人根節還易,練到腳起人飛則困難重重。

劈拳重在練身打,一個劈拳練的好的人,不用出手,靠身打就可以將對手打倒。和對方接觸時,一欺身對方必退,這才是功夫,而不是定步僅用胳膊或上半身的慣性打人。練好了不僅僅是身體的慣性撞人,而是隨意定步全身皆可發力,有時身子稍微一扭,力從腳發,就能傳到手上,此時是以不變應萬變。

  劈拳是在引手的掩護下突法之拳,無論何手在前,一旦引出對手反應,不可停滯,在前之手或拳或掌向下劈擊,二後手配合下後劈撕對方被引出之手,這是前後手有一合。得手後,往往人被擊出而不知何故。此拳甚毒,不可輕用,拳無定法,甚至使人致盲。與他派朋友試手是過去往往引手得手後,輕擊對方前額,以達「點到為止」之意,但功夫不純,尚沒有達到收發自然的地步,試手時出現擊中對手面部導致對手短暫失明,牙齒鬆動出血,而對手尚不知如何上手所致。「當年形意打死人」決非妄語,因出手是周身之整勁,非一拳、一臂之力,動手之時一定要有分寸。

                  鑽  拳

  鑽拳似閃,打的是一個快勁,打法應是似勾非勾、似直非直,打擊目標主要是口、鼻和下巴。動作有似手攢,步法多與劈拳同。鑽拳似水,無孔不入,是指其透意,出手隱蓄,攻其不意。鑽拳之軌跡應走直線,斜向前上方45度左右。有走弓背向上的拋物線者,看似合情合理,然有礙發力,且易誤導出推擊之意而不能正確運用此式。發的勁是瞬間爆發力,不是推射出去的,而是撐擠出去的,所以叫鑽。每發勁亦由翻腕而出,欲求螺旋勁,必練翻腕發力。以打法來說,是要練肘或指節的,但以練法來說,是要練腿的,以活腿來養腎。所以鑽拳的步伐不是直來直去,而是螺旋前進。讓兩條腿有一個鬆快的餘地,這樣肺氣足腎水旺,上下身都修好,方可以向上進修。

  鑽拳的六個變招中,學會了兩個就全有了。一個是前手壓住對方,扯帶得後手攆錐子似地攆進去。另一個是,前手一晃,你就撞在他後手上了,變魔術一般,不是障眼法,而是他換了身形。兩者的前後虛實不同。鑽拳不是鑽拳頭,是鑽身子。冬天商店掛著沉甸甸的棉帘子,人進商店,前手一撩門帘,身子就往裡鑽,身子一動,手上搭的份量就卸了,人進了門帘子也剛好落下,有道縫就進了人。

                  崩  拳

  崩拳似箭,打的是整勁,寸勁和穿透勁。崩拳首先是把身體放鬆,肩手放鬆,在放鬆的狀態快速移動身體,以最快的速度出拳,但手臂是不大用力的,隨著身體的快速移動很放鬆的自然遞出,真的有點象射箭,身體移動發力是手的基礎,手放鬆快速遞出是射出的箭,但力的來源不是手,而是身體移動發力,拳頭接觸目標就是箭射到目標上,力量也自然通過拳頭到達目標。當然手的放鬆不是鬆軟無力,而是手不主動發力,拳頭到達目標後,感覺也還是要放到拳頭上。整個過程完全是主要是身體發力,少許手臂發力,快速象箭射出一樣,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到達目標。剛開始感覺沒有什麼力量,那是因為功夫不夠,整勁沒有出來。勁順過來才明白慢極生快,柔盡剛生。崩拳勁打出來的初級標準是勁力不僅能貫通到拳鋒上,而且同時能震的對方抓不住你的大臂。

  練拳時要先求順,再求合;先慢再快;先不發力,順之後再發力。千萬別急,一急錯了,定了型,再改更難。身體要向前壓,加大打擊力度,這一壓,才能拳如箭穿,才能把勁打透,崩拳轉身動作里有細活,一個狸貓倒上樹,細分又有猛虎回頭和飛龍伏地的小巧之技,內含擰裹、束展、撲踏及翻浪勁兒。崩拳前腳之出,一定要趟,也就是有崩彈勁。

  崩拳的步法與其它四拳不同,皆因崩拳的發力有賴於身勢的催動,擰腰發勁。崩拳運動之軌跡為一短距離的直線。(寸勁由此而得)拳出宜短不宜長,發力宜速不宜緩,宜脆不宜粘,前臂宜平不宜有上下。練習時注意要協調運用身體前進之勢與腰的擰逼使崩勁的爆發逐步通順。在打崩拳時,身體感覺一種膨脹,手臂異常沉重,但肌肉基本是一種鬆柔狀態,出拳時感覺兩手之間有什麼東西拉著它似的,很艱難的運行,可能就是手中無物似有物,這是練功的感覺,但在用法上訓練方法有所不同。

  先讓後腳推著身體向前走。腰在出拳發勁前要縮,為束展之束,待腿一蹬,則腰一長,和身向前,同時橫軸旋轉,再加一抖,把力量發出去。用軌跡講是一個斜立園。腰勁至為關鍵,是拳力的主體。身體如弓,腰就是弓弦了。肩崩拳才能崩。腰的抖勁,腿的蹬勁全上傳到肩上,加上腰的平軸旋轉,肩是「呼」地一下突然向前一送。如果不用拳,這一下就是肩打,這一打極兇狠,打在胸上能打得人吐血飛出,打在肋上只怕連肋骨也要斷幾根。肩的一送,如同一隻輪起的大鎚,狠狠砸到手臂這根大釘子上,打手臂砸得直衝而前。崩拳手臂打出要保持墜肘,同時前臂內旋,使拳心向內。這在崩勁上又加上了一個螺旋力,使拳頭如鑽頭,勁力會直透而入。拳打到位要略略壓一下腕,稱為鳳點頭,也是使力透入的一個法門。

崩拳的技術要點:縱身、軸力、撕抖、起落、開合。與劈拳相比,技法特徵是撕抖,余者與劈拳同。但要點雖同,難點卻不同。崩拳最微妙者是起落、開合,其用意微且真,尤其是起之橫的機與勢最為微妙,崩拳所以有多種練法,變化之根全在起橫之意的機勢上。是通過連續縱胯帶動整個軀幹和肢體的各個部位產生連續的整體縱勁。起初為了體會其道理,拳自腰出,練成後拳可以自任何位置發出,都能產生同樣的效果。以至身體各節乃至軀幹、大臂、小臂都可以當拳來用。崩拳遇到遮攔,雖出手時是崩拳,沾手就變勁,劈、鑽、橫勁就應勢而發了。

  崩似箭,箭是「穿」,一去無回,箭尖碰到了目標,箭身還是一股勁地向前,這才能穿,所以崩拳意念有望前心打後背。箭是只有去意,沒有回勁,絕沒有收手的回意。這無回意不是硬生生打手停在那兒,主動控制不讓它往回來,而是這一股勁就是沒有回來的意思,想回也回不來。要以身體做弓,把拳射出去。崩拳勁兒也是一股扎勁和穿勁,就是透勁。崩拳的妙處在於張馳。崩拳練習首重透,身體的擰腰轉胯要到位,這樣保證勁力順暢,不會浪費在身上,出擊手的到位和後腳的跟進是一拍,這樣保證了放透,切忌身體前壓是身體作勁,放透是動作到位出來的,不是作出來的。崩拳式子很簡單,勁卻不好打,很多人式子端得很緊,結果把勁打成了楞捅勁,還以為很對。打崩拳要會放勁,多體會這個放字,要練到能把勁力放到對方身上去,而不是聚在自己身上。崩拳打出去應該是一個一震的勁,還有靠的是式子的整體的擠勁,二勁要合一。

  崩拳的三個力體會梢節勁兒。用心體會「舟行浪頭之勢」,假想自己的小臂是一條小船,正在浪尖上前進;也可設想拳由腰際出,略走上弧圈,定型對直打對方下頜。當然要忌挺胸、提腹,努氣拙力。意念要放在肘部,不要著意於手,否則容易拙力。體會中節勁兒。即在上述梢節勁兒訓練的基礎上再加上腰的檸轉,出拳時膀尖前進。可假想自己的軀幹是一自行車腳蹬板,脊柱是軸,可以自由靈活地左右擰轉。出拳時意念注於肩窩,先慢後快。此時打出的崩拳是兩個力的疊加。這也就是定步崩拳的練法。注意配合呼吸,丹田要實,胸要虛。體會根節勁兒。即在上述定步崩拳的基礎上,練活步(進步)崩拳。將後足蹬、前足趟的勁加進去。右腳大趾一用力,腰一擰肩一抖,力達拳鋒。先饅後快,注意胯要擰轉。此時打出的崩舉便是三個力的疊加。三個勁兒都摸准之後再循序漸進地練,才算入了門兒。 

                  炮 拳

  炮拳系破敵從高擊下之拳也,兩腿微彎,右腿有前催之力,而在前之左腿,則雖前向,亦頗含有穩立意,同時將全身之氣收聚於小腹,暗運於四肢,則其二臂之力本不多者,至此終須增加數倍,以其數倍其力,故雖壯夫,莫之能當也。炸要震動,所以炮拳勁打到敵人身上,五臟六腑都受震蕩才行。炮拳前手橫架在眉前,後手由面門徑直打出去,攻擊敵人面門,取開炮的意象,前手為炮架,後手為炮彈,後手的出拳路線是直的,而且要有股爆炸力(開始練時可先從彈力入手)。還有一種炮拳,後手不是直的,而是斜著撇出去,要與曲線旋轉的步法相配合,炮拳更能讓人有勁力經過根節的感受,正是「遇敵好似火燒身」,就像往火堆里滴一滴油,不是一股火苗跳起,而是整簇大火都跳起,炮拳就是令全身勁力跳起,勁力不在最外的手上,而在內里的根節,手隨著根節升騰起的勁隨手揮出。這種練法出拳勁快,等有了功夫,後手直著出去、撇出去一樣。炮拳只是崩拳加一手。上下雙拳可進可退,左右雙手可上可下。但是炮拳勁的修鍊主要練的是在下拳發力。上拳變化靈敏,如退則可牽帶,進則可變化它拳(如直拳等)攻擊敵之上盤。炮拳總是兩臂一磕,頂杠而進,有出手沒有收手,其實杠出去後,還有個身子向後一聳的動作,這就是炮拳隱蔽的收手。很微,甚至不必作出來,心領神會地一下即可。有此一聳,就出了功夫。

                    橫 拳

  橫拳似彈,一定要打出螺旋勁,打法應是似勾非勾、似擺非擺,橫拳手臂的正確動作是象錐子一樣向前擰鑽,這也象鑽拳的打法,從進攻的手上看,確實是見順不見橫,但從整個身形來看,又確實有橫勁打在對方身上。這就是起橫不見橫,走的是步法和腰勁,而手法走的是鑽拳的勁,所以看不出手上走橫。獲得整體的合力,收到一枝動、百枝搖的效果。否則,只用手臂橫向撥打人,練的永遠是梢節勁。肘要緊裹,後拳自前臂肘下發出。橫拳素有「起橫不見橫」之說,是說其外形看不出橫的形狀,實乃用勁在橫也。初學者易犯的錯誤是用手臂橫向拔打,只用臂力打人,這就違背了「不見橫」的原則。橫拳練的是螺旋,練時特別注重那種擰麻花的勁。橫拳如彈,要把這彈勁兒發出去,靠的就是擰裹螺旋的先卷後縱。好比鐘錶的發條,先要上足了勁,才能一彈而出,螺旋保證一顧就顧散敵手架子,一出手就要帶著這個。手臂的滾動有微小的橫移,因其微小,所以才起橫不見橫。用橫拳撥開敵人來拳,只需一滾螺旋。要是花大力去橫著開出去,開出了敵手臂,自己也中門大敞。

  橫拳似子彈旋轉打入又橫又豎,橫豎合一、化打合一、攻防合一,還可以動步發。其它四拳皆是打法,獨此橫拳乃為製法。從鑽拳和蛇形中去體會,慢慢地橫拳就會打了,進而對形意拳肩、臀、肘、膝的近身打法也能領會,再學習十二形不需指點便能知其精髓。若有明顯橫向運動的軌跡,是不可能練出橫勁的。橫勁是通過蛇形步法來體現的,容易將根節、中節的勁練到梢節上來。做到勁橫形不橫,正確練法是是丹田力,以腰為軸,逼勢催動肩臂旋轉180度,勁達拳腕,以腕的翻轉(勁旋形翻)而擰出的向前外方的力。臂、身的運動是一鼓橫勁,這種方向的力是由橫勁打出的,所以身體、臂腕並沒有明顯的橫向運動軌跡。

                  龍 形

  龍形搜骨就是「縮骨」。練得身形一團,就是縮骨了。人伸骨容易,往外展,誰都會。可縮起來就難,那麼大個人,一收就縮成一小團,如彈簧被緊緊壓住,只等往外一放,這個勢蓄出來還了得嗎,所以龍形練時,起、伏、盤、繞,鍛煉了身體的各部大筋,筋骨緊纏相附,筋的舒展收縮自然帶動了骨,於是就有了縮骨。形意的六相里有龍折身,胯不動腰回扭是龍折身;以腰為軸的前俯後仰、左傾右倒是龍折身;折身下勢取敵下盤還是龍折身。龍折身能練就靈動的身法。手不如肩、肩不如腰、腰不如步。而動步的樞紐其實也在腰胯,身法步法全仗腰襠胯,龍形練的就是這個部位。練龍形下勢時要坐下去,千萬不可翹臀,這樣才會鍛煉到腿。龍探爪時肩要前伸,這樣能抻肩,時間長了肩膀自活。如果練抬腿龍形,踢出的一腳是踩而不是踹。龍形落地時,腰要儘力向里擰,這樣才有龍折身,也才能伸出肩去。龍形內有「搜骨、騰雲、降雨」三項內涵,內外兼有。龍法是單側攻守,如右手前則右腳前,為側勁之守或開勁之打法。

                  虎 形

  虎撲是六合撲撞雙手齊出較均勻,是合勁之打法,是把身體當作一把弓用,對脊背發力作用很大。虎撲一勁,輕輕一拍,人即無法抗住,只能隨之跳出,如拍球狀。此手雖僅為一技巧,但卻不易掌握。虎撲手不可過腳,太前伸當然要失中。如果撲空則可順勢變化,虎撲確實要慎用。虎撲最怕的是對手閃身給你一記撩陰腿。貓犬科動物撲擊法:讓重心過腳,象真正虎撲一樣,撲勁過後前手也著地,身體順勢捲成一團,完成重心調整和蓄勁。猴類撲擊法:重心控制在兩腳之間,撲勁過後成猴蹲樁法,完成重心調整和蓄勁。貓犬科動物撲擊法威力很大,比猴類撲擊法大出很多,特別是氣勢上壓人,真如老虎,重心也好控制,只是一定兩手著地,發力之前先把雙臂的分量,最好是整個身體的分量,放到對方身體上,再發力把這分量打進去,實戰別忘了起鑽那一下子,很有用的。

                  燕 形

  燕形求的是身體的靈便,高低起伏輕鬆變換,有助於抻開身體關節筋骨的。初學形意打拳不下式,老是站著身子打拳,如果想儘快出功夫,多練練燕形,式子很快就能下去。燕形最有代表性的動作是燕子抄水,它的大形有點像長拳的仆步穿掌,前輩們練燕形,身子一低,刷地一下從桌子底下過去了,衣衫角都不碰一下。燕形在技擊上也是走下盤,可以化出穿襠靠,也可以挑掌擊襠,甚至可以用一鑽之力去頂撞敵的中下盤。出其不意,屬奇兵。但用時宜慎,因為自己伏下身子,頭部後背在一瞬間賣給了人家,遇見反應快的高手,可是兇險得很,所以要找準時機才可用。光有腳頂,飛身子仍不利索,只有頭虛頂了,才能有足打的巧妙。形意拳對腳離地非常慎重,一旦使上了燕形,就得取了人性命,所以此法要慎用。

                  雞 形

  形意拳每動步,必要磨脛,這一磨就有個後腳提起懸於前腿內踝處的瞬間動作,這就是雞腿。學雞的一腿獨立,是學它的動轉靈活,懸空的腿往哪落都方便,於是步活身活。後腿的直接上步,成了大步邁,正丟了神髓。還有一個要領就是踩。雞落腳絕對是踩。所以形意的雞腿要求落步也要踩。踩就意味著腳掌先著地。腿跟先著地,滯重不靈且對腦有震蕩。腳掌先著地也有助於身形的發力,腳跟先著地身上的勁就散,悠不起來。

                    馬 形

  三體式起,雙手回掠回抱,再轉身以雙拳同時從胸前口下擊出。雙手馬形的動作,形似烈馬後腿支地,揚起兩隻前腿刨打,馬前蹄上的力不是單純的馬腿力,是靠著馬的身體的向前向下壓的力來打擊目標的。因馬不習慣兩足著地,一揚起前蹄,跟著就會習慣地向下踩踏,來恢復四足著地的情狀。但這一前下壓,因馬的身體龐大,那力道不可小瞧。雙手馬形的勁法跟這個差不多,它不是雙手沖拳,是靠身體的俯仰,以身帶手打出的拳,所以十分暴烈。拳出去時,還要加上雙拳的內旋鑽勁。拳要快,全在腰的一收一放、一俯一仰。用身子打拳,當然比只用胳膊打拳快得多也重得多。此形雖雙手齊出,仍一攻一守、化打合一。強調打破,謂之陰陽暗合。此形手法變化極快。運用時以五行拳之一為引手,探清虛實後,隨即變手,使用馬形,往往一個照面便分勝負,極其好用。使用時,以身力發之,含擁、撞、擠之力,硬打硬進。打擊敵之頭面、胸腹、四肢,擊打部位不必刻意限制,沾哪兒打哪兒。此形要領清楚後,每日單操300為佳,功久自熟。馬形可化為栽錘。

   武術練脊柱,馬形是個明顯的例子。馬形是左右側彎著上身,晃著脊椎打的拳。馬形兩手斜分上下,齊出齊轉,就像握著個方向盤。一手高一手低,就轉了向,一轉,左勢變了右勢,下手成了上手。如此連環不斷,猶如炮拳一樣,只有出手沒有收手,所以被稱為馬形炮。炮拳兩手有前後,馬形是兩隻手的炮拳,兩手齊出,好象呆板,但只要轉起來,呆板的也就變化無窮了。這個左右翻身的打法,不是翻胳膊,而是要把整個身子的重量從這邊翻到那邊。所以練馬形對出整勁,有好處。馬形有踐踏之意,動了手就不停,這個打法能先發制人。動手想快,光掄胳膊不行,腳下得踏上勁,手上才能快。所以馬形掄著胳膊卻練了腳。馬形成就了,腳下有彈力,隨時可撩起傷人,沖著敵人的脛骨腳腕,撩上就踏,腳離地的時間越少越好。馬形的腿擊法,不是明目張胆,在掄胳膊的時候藏著。其中的巧妙,希望初學者,用「打一厘米」的方法好好揣摩,這是個容易使上的防身之技。

                   蛇 形

  蛇形練身法最好,形意的擰裹在這裡有最好的體現,一蓄勢,腰像擰麻花似的,往外一撩,騰地一下,渾身的勁都放出來了。使用時主要是用梢節打,即挑襠。防護自己的部位主要是襠部以上,胸部以下。比如對方左崩拳擊我胸部,我右手自胸前用前臂向下劈落,劈擊對方左臂,左手同時提起護住面部,這個動作要快,然後右臂自然向前一挑,打擊的部位肯定是對方襠部,非常準確,對手防不勝防。在勁力上,蛇形橫豎勁、擰裹勁、長短勁、彈抖勁都在其中。身上是擰勁,脊椎大龍如擰住的毛巾樣蓄住力,身體左右還要分出虛實陰陽。蛇形打可發可打。發是打擠勁,就是貼住後,在一個小臂的面積里殺進可撼動一個人體重的力量。打的話,不離襠、喉、眼。蛇形練的時候,後手要伸到臀下,是為了獲得最大的爆發活動量,真正的蛇形用法,根本不把手往腋下藏,就是伸著手,在接觸點上一掛一反就可以了,用的是那種誇張練法煉出來的整體開合的爆發力,而不是用那個形。蛇形肩打的力主要靠的是螺旋力,就是那擰麻花的勁,再加上一抖,打上了人受不了。蛇形胯打,還是這個擰裹加崩彈的力,只不過用胯打出去就是了,胯打要有腳下的進步,要趟的越猛,打擊力越大。

                                      猴 形

  關鍵是一把猴意。一舉一動要有猴的機靈勁才行。猴形最重束展,一束時全身成一團,一展時探臂松肩,手如閃電。這樣才合了猴爪輕快的要求。跳要跳得起,輕飄飄地,能去除身法的滯重,練就輕靈一氣。猴形出手不太講究整體力,用的是一抖就回的驚彈力,力度雖小了,但要求打擊的準確性。猴形打擊目標常常是眼睛、下陰、咽喉等人身要害。用快捷手法打要害來彌補力量的不足。最主要的就是「輕巧」二字,除了形意一貫的腰身整勁之外,猴形更多地講梢節力,手臂、手腕,出腳也是彈踢之法。攻擊的突然性是猴形應用時必需要遵守的原則。單純的快不可恃,出其不意才是快的根本保證。

                                      熊  形

  熊形兩臂抬平,以腰為軸左右旋轉著往前走。是作為拳法的基礎。一開始特別彆扭,怎麼也走不好。後來忽然想到:這不是力由脊發嗎,「一身備五弓「把五張弓都撐起來,用後背向後蹭著往前邁步,一下子感覺手跟後背連在一起了。 

孫門八卦掌

  孫祿堂先生傳的八卦拳,比較複雜。學習過程分四步驟,即:死步(分基本掌、八掌)、活步(分基本掌、八掌)、變化掌(有八趟)、穿掌(為散手。無頭、無尾、無套路,全由演者臨時自由發揮),此種學習法,由淺入深,井然有序。孫氏八卦只有八式,加上單換掌和雙換掌。練習精熟後八掌可互相變化,如乾卦龍型掌前手收回左腋下,兩手分開可變為白蛇伏草。也可前手下翻,左手上翻從前手上穿出成為黑熊反背等等。式簡利於精練,八卦掌亦稱走掌,關鍵在走中變化,其名其意也在八卦各卦相盪相摩而變化無窮,沒有固定若干式子,為的就是將來練熟之後任意變化。而且式簡更容易集中時間練習,體會八卦八個式子內中所含卦之原意。孫門八卦掌的正掌就那十個動作。有單換掌雙換掌再有乾坤坎離震巽艮兌八掌。這是基礎。孫門八卦的高級套路是變掌。是由八個正掌為底子的,但是變化後又不和正掌完全一樣。這套變掌練好了,對身法步法的提高有極大的作用。其中還有正掌中沒有的動作。沒看過練變掌的,是無法想像出變掌的。孫門八卦與別家不同,樸實無華,對練身練步是絕對有效的,對提高活步推手和散手是有極大的作用的。孫門八卦劍的變劍更是與正劍的動作有很大的不同,就是變化大了。用文字和照片就很難將八卦的變化講清楚。十個掌法都是練身法步法的,沒一個動作能直接用於打人的。但是卻能在不斷的步法和身法的協調轉換中提高推手和散手的閃展騰挪能力。一是稱八卦拳是這八掌(其實是十個掌式),加上固定的變掌及隨意的變掌;二就是這八掌,而後隨意變掌。二者主旨基本一樣,均未脫離《八卦拳學》。變掌和變劍就是由八掌和八劍在走轉中變化練習,但也是有規矩的,和單練的掌劍有些不同的變法,即是八掌八劍,不同於單練的八掌和八劍。

  八卦拳學列無極、太極、兩儀,就是要揭示變化的本源,其八卦掌掌式極簡單,可謂一看就懂,招式普通好象毫無用處,其實是概括了內家武學的運動特質而加以提煉,八掌可謂樞紐,練好了不但變化莫測,而且用法會越變越多,越變越奇,足以讓人終身受用不盡。單換掌主要練走圈,開始以趟泥步走直線,待走穩時,再走圈。孫門八卦練的是綳簧勁,主要靠走圈走到周身筋骨擰成一股勁。走圈分三步,一為前手(圈內手)與身成45度,為推磨;二為成90度,為轉磨;三為180度,為拉磨。練到身影成為一線,方為成功。單換掌練前後,雙換掌練上下左右,是包容八卦一切道理的兩式,如果肯化三年時間練習,練好了可謂要啥有啥,再練其它,如虎添翼。要去三害,遵九要。走轉為本。八卦掌有沒有功力全看走轉功夫如何。孫式八卦的單換開始,接之雙換掌,再接八大掌,有其獨創性,不含行意動作,初練就是正掌,到了高級階段,就練變掌,但是高級階段也分為兩層,初時的變掌是有規律性的,練到了更高一級時,就能不按規律性變掌了。孫門八卦練好了,變掌走活了,中國式摔跤的二十四個基本動作全能用孫門八卦走出來,暗藏的腿法,被稱為七十二腿的腿法也能在圍圓走轉中踢出來。孫門八卦變劍是在正劍基礎上的變化,是要有孫門八卦變掌的基本功為底子的,八卦變劍能走很熟後,便能變化多端。

  孫祿堂八卦掌雖簡單但讓人感覺內在卻有無窮的變化。其轉掌之時,能身影連成一線,更或四周皆見其身,孫存周表演轉掌,真是如龍游、如鷹翻,別具一種風味。孫氏八卦拳,練有奇技,如周身竅節既能柔如膠皮,又能堅如金鋼。雙手十個手指反貼於各自手背,並使其雙腕、雙肘、雙肩均能自如轉動一周,有如脫臼一般,身體幾乎不動而頭向後轉180度。又能使柔軟之竅節瞬時變如金剛,使人無法撅動。用八卦步與人游斗,走勢奪機、飛騰變化如入無人之境,走乃拳術之基也。與人游斗,百戰不疲,精神倍長,唯善走者。否則,雖有拔山之力,擒虎之勇,一遇明手,三五回內不得手,便易氣喘如牛,則心敗於彼矣。夫善技者能發若未發、打若未打,皆得益於走若未走也。身步之妙,當從動靜合一中求之,八卦轉掌之要旨即在於此。練到妙處,罡氣宣佈於外,即使蒙住雙眼,身體周圍之景況亦能感應得到,往來穿梭,從容依故。過去轉八卦覺著是人圍著樹轉,而今轉掌覺著是樹圍著人轉。身體內外之景況與前豁然不同,即使在斗室內與人交手,亦有天空海闊、遊刃有餘之感。蓋因身步自如、動止如一矣。先進行非接觸的走位練習,純熟後,訓練將對手看成是一個活動的八卦坐標,對手不同的進攻形態是這個坐標中八卦的變化。同時又要明確自身的八卦坐標的變化,相對於我與彼瞬時的相對狀態。

  孫氏八卦由無極而始,正是求此中真息發生,寂靜所生之機樞,然後逆運真息,一氣流行,八卦始生,所變無非六十四。孫氏更重其意,即簡易變易之理。更注重習練者的悟性和靈性,所謂變化隨心,靈機所至。內功由「三害九要」養內正外開始,運用無極、太極兩儀的練習,形成內外六合,動靜如一,自然而然的追求天人合一、以武入道。掌式簡單,以無極為本,太極兩儀為最重要之處,需明圓圖虛中求玄妙,掌式均為以八卦內勁與技擊動作結合後八卦拳最基本變化。先從形正開始,由八個掌勢的定式到活式最後至變掌。定步走規矩(三害九要),活步驗動靜內外丹田意氣力之能,最後通過飛九宮、穿變掌來研究四情與性、德。以八大掌為主,在做到去三害遵九要的基礎上,通過四德的順逆合化提高內功修養,進而在搬攔截扣推託帶領的八能中體驗勁法應用,在能體驗八能時,研究其中的六十四事也就是六十四卦,來練習拳勁變化。

  孫派八卦拳的幾個特點。其一是倏忽若靜、閃賺如拈。其二是龍行、鷹勢、猴相。其三是天罡步、閃戰勁。八卦拳精義之一是重心在兩足間的移動,如蹺蹺板,一去既回,一回即去,不可停斷,練出雞腿力,單腿支撐重心不變。孫式八卦中的坤卦麟形掌。在向一邊轉了後,再向這邊轉腰插掌,這一掌的作用特別大,對腰部的練習是極為必要的。孫門變掌先循規矩再超脫規矩。明白了轉圈中如何蘊涵著起鑽落翻和天罡步(即七星步),以及天罡步的用處,就知道八卦拳練是什麼,大體上有什麼用,否則就會感到八卦拳難懂。

  八卦全在單雙換。稱轉掌是立拳之本。稱穿掌是拳術整體形態。整個八卦拳之基礎,結合走圈練功,雖只是簡單的左右換掌,但八大掌,64變掌無不由此而始。至雙換,加上左右上下,暗含翻滾。再至八掌,完全展開。最後由變掌完成動靜一體,體用合一。

    一是要明八掌之理。各派均有八掌,其名各異,其理相同。八掌練習的是伸縮旋轉圓研之理,也就是涵概了八種運動方式。如單換掌是前後,身子轉180度;雙換掌是前後加上下左右,步法身形轉360度,也就是程庭華拳論中伸縮之理;順勢掌(左轉)是在圈上順旋一周;背身掌是逆旋一周;轉身掌是打前顧後;磨身掌是身子步法在大圈內轉小圈,即拳論中圓研之理;獅子掌是一氣渾圓之理,身手步合為一個大氣球狀,大圈公轉與小圈自轉合一,碰到哪裡打哪裡,用沒有稜角的球去打敵人的稜角;翻身掌是足不動身手翻轉360度,是在極小的空間發生極大的變化。

  二是自轉公轉並用。八卦掌練習時走圈是公轉,自身旋轉是自轉,這兩種運動覆蓋了八卦的全部練習過程之中,公轉很清楚,而自轉就是在走的時候身子不斷向後扭轉,每一步邁出,方向全變,這樣才能練就胳膊的鋼柔兩種力量,綳簧勁自然生成。對敵時,手臂可以從不可能發力的地方發出冷彈之勁,一擊之下,痛入骨髓。

  三是變化之道。八卦是變道,其變有三,一為八掌之間穿插練習,變化多端;二為每一手之間可隨意變化,隨心所欲;三為由無極而八卦而六十四,繁衍無窮,八卦合易理,遠取諸物,近取自身。

  孫門八卦單換掌為八卦掌的拳母,單換掌是由四個動作和八到十二步的圍圓走轉組成的.四個動作要做到家分明清楚,練好了才能明白孫門八卦之妙。走八到十二步擺扣後,即一圈後,先是青龍返首,就是口步轉身向圓心,第二動是青龍探爪,不是側擊而是向後擊。第三動是葉底藏花,是以掌帶動身子而再扣步。最後是風擺荷葉,做完再做反面的。做快了四動就成了一動,就叫單換掌。圍圓走轉,穩如座轎,擺扣步都要很熟了才能練出這四動來。

  青龍返首是第一動,是回身蓄勁的一動,走轉八步或十二步時扣步後轉身,雙手內裹而蓄勁。青龍返首步法是由上一動的青龍縮尾的內扣步開始,先將重心移至右腳之內扣步上,同時雙手內旋成手心朝上,再將左腳抬起向外擺步,同時雙臂外旋,左手小指外側向上,向左身後反打,五指尖朝右,左手肘與小臂有太極擠勁後,再發掌力,同時右手大指和四指向上,成立掌從左肋下向左身後打出,就象孫太極的四個玉女穿梭的後手打法。重心不要在擺步腳上,還是三體式,重心在扣腳的腿上七分或六分,身體有向下向後的縮勁。

  第二動青龍探爪,擺步雙掌內旋向後擊出,有太極擠勁在前手。第三動葉底藏花,動前須欲左而先右,如寫大字逆鋒而入。先以腰胯為旋力,雙掌外旋做立圓,再扣步雙掌內旋成抱掌。第四動風擺荷葉,動前須欲左而先右,如寫大字逆鋒而入雙掌內旋上鑽再外旋,同時擺步成八卦的太極式。

   單換掌是前後,身子轉180度;雙換掌是前後加上下左右,步法身形轉360度,伸縮之理;順勢掌(左轉)是在圈上順旋一周;背身掌是逆旋一周;轉身掌是打前顧後;磨身掌是身子步法在大圈內轉小圈,圓研之理;獅子掌是一氣渾圓之理,身手步合為一個大氣球狀,大圈公轉與小圈自轉合一,碰到哪裡打哪裡,用沒有稜角的球去打敵人的稜角;翻身掌是足不動身手翻轉360度,是在極小的空間發生極大的變化。

楊季子論八卦掌用法

  八卦式簡而意精。

  八卦之道大且剛,

  方丈之內足迴翔, 

  筯骸振奮毛髮張,

  斜出正入變無方,

  砰然暴發莫能當。 

八卦掌

                                    總  論    

    八卦拳與道家功夫相表裡,取象於物,心在內,而理周於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奇正變化,運用不窮,而又剛柔相濟,虛實兼到,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須知內中起點,進退伸縮,變化諸法。凡全體之式,萬物之形,莫不由於數式數形而時習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焉,則萬物之中目有所思,心有所感,皆能效法彼之性能,而為我用矣。

  轉掌為高級動樁,內含最上乘內功氣功,為道門無上奧秘。小成三年,以苦練轉掌為主,體悟三十六歌訣。大成七年以精研四十八法訣為主。初級以練身法為主,中級以研究用法為主,高級以煉神意內功為主。高級階段還是要不停地走轉,但意念要求完全不同。初、中階段以練外為主,在三十六歌訣、四十八法訣的指導下實踐、體悟怎樣走圈、如何應用。以內外三合練有形(功力、速度、技巧、手法、身法)為主,是守規矩的階段。高級階段是練無形為主,內外兼修,以意念變化為主,是脫規矩的階段。分上盤,即天盤;下盤,即地盤,中盤,又名人盤。三盤之要道中盤也。上盤練凌空之術,下盤練遁甲之道。其理至深,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理解。

                    掌  勁

  煉八卦非內力深湛不可,以靜坐修道鍊氣為主,再由轉掌將內氣轉化成活勁。吐納之功又必與轉走相配合,練招式時注意氣的運用,氣功自然形成,這是自然和靈動的氣功。煉內勁的方法是靜樁與動樁,透過靜樁的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擰腰坐胯、曲腿趟泥、放鬆調息、鬆柔沉著的鍛煉產生內勁,再透過動樁與轉掌,將內勁用到拳法上。發力用指尖不用掌根,求力透不求發人於丈外。走轉行拳時時注意力貫指尖,久之指力自然堅強。

八卦不過是煉一旋轉的鐵球。是經年累月左旋右轉走出來的,走到一定程度,整個人體如同一個旋轉自如的金剛球體,別人一碰就落空,就要受到跌翻或打擊,人乃一球形,擊必求其中心,我亦球形,遇擊則圓轉以走。

  對方打來身如球,擰走轉換莫停留,進入盤蛇吸食走,剛柔互濟著意求。

  八卦放出去的是抽彈勁,用法如大蟒鋼鞭。走圈是內勁的基礎,可練出八卦掌的全部勁力,只有走幾年圈練出內勁,招式才用得上,走轉功夫是發力訓練的重要部分。能靠步打人,要讓身體練出綳簧勁,有了這個勁,胳膊只要碰到你,你就得出去,兩臂如有電,不論是打別人,還是別人打他或格擋他的攻擊都會被擊出。綳簧勁就是結構原理,加走轉步法練出來的。定式掌加意念練是練習綳簧勁的主要功法。

   下按掌兩手如按在球上,兩胳膊如攔一大氣球,松肩撐肘,含胸拔背,虛領頂勁,上身稍向圓心轉,走趟泥步。設想在齊腰深的水中,要帶著按的球和胸前攔的球一齊走,不讓球跑掉,又不能把球擠壓破。邊走邊體驗,每次練習都要有這樣的意念,常習一擺出架勢,有一點意念,馬上就有感覺。

  雙抱掌指分掌凹,如抱直徑五六十厘米大氣球,設想在齊肩深水中走趟泥步,既不讓球跑掉,又不把球擠壞。設想水的波動衝擊球上浮下沉、向胸等各方向動,不論向哪裡,都要阻止,令球隨人動。定式掌其它六式與這兩式大同小異。意念不可太重,否則會頭暈腦脹。隨著功力的加深,意念逐漸淡化,做到似有似無。出現各種感覺不理不睬,一切順其自然。

寸勁打人極易造成內傷,按在肋骨處,外表不顯,可打傷內臟。松肩墜肘、虛領頂勁、節節貫通、周身協調、前手打人、後手使勁、意要深長。找一大小適中的小樹,先用手指按在樹上,後用掌根突然擊之,做到周身一致,掌與樹接觸瞬間全身一緊,意欲把樹擊倒。後重心返回,恢復平時松靈狀態,掌根離樹,只用手指肚按在樹上,開始先用順步式,右掌擊左掌後撐。再用拗步式。把兩米多長木板埋在地里一米,板上部釘上狗皮,反覆練習塌掌、掖掌等。如選大樹或牆壁沒彈性,練不出寸勁,還會把手腕弄傷。

  八卦勁性的根底全在一個推字上。明勁更是以推字訣為基礎。推字訣強調的是一個瞬間狀態。推重物時的身體狀態就是全身整勁的狀態,將這個身體狀態體悟於心,運用到每一個臨界出拳的初始狀態中,無論是剛練還是柔練,都能很快找到打出整勁的狀態。把勁含在身上練拳。由松至剛再由剛得柔,柔練剛用,剛是用的時候才體現出來的。拳練的就是身體的一種狀態,等這種狀態上身,勁也就練出來了,到時候一舉一動皆有拳意。真正有了內勁,一個單換掌也可以生出無數的變化,要怎麼打就怎麼打。點重身松,要練到身子穩穩的,一伸手就把力擱到人家身上,很大的力量擱到你身上,而人家的身體重心卻沒有給你,使你無法招架。八卦勁好可怕,一打人就打壞了。

  抓黃鱔手到之處黃鱔身上立刻象鼓了氣一樣,抓哪裡就哪裡有。這和內家拳里說的「周身無點不彈簧」的意思是一樣的。練拳的時候,就是要全身含上勁來練,練到了極處,就能達到一動周身皆動的效果。轉掌其實也要求周身象蟒蛇一樣蹭上勁來走,碰上就不得了。

八卦開始踏地掌式一成,身上帶的就是掤勁,是最好的防守勁,掤勁一起,全身各處連接貫通,就形成一個類似與拱橋似的受力樁態,外來之力皆不能突破這個樁態,必然滑走,這就是來力不入,利用的是樁架的優勢護體。掤勁是防守勁,也能用來打,不管對手出什麼手法,你只管從自己中線起掤,一直掤到對方臉上就是,化打結合。正確練法,是一直含著掤勁打到底,不管什麼動作,發什麼勁,掤勁都不能丟。這樣掤勁就長在身上,溶進了其它勁里,發什麼勁都能含進掤勁,出手就能破開敵招直接打中對方,那才是真正的化打合一。

  橫勁講究起橫不見橫,是因為橫的是身子不是手,能橫飛人就在於身上有這八方支撐力,三體式開始站的就是這個支頂力。八卦之用如大蟒鋼鞭,其剛之一面全在此勁上。八卦是由根練起,從根往梢上練,一切以樁為基礎,剛勁就表現在樁功上。八卦最先能出勁的地方在肩肘。這是由根往梢的表現。如單換掌,剛打時不要想著一下掌指上能有多大勁,那樣容易失去姿勢的中正。而應在換式時想著好象敵人在你肩、肘的位置,實戰時就要偷步到這個位置上,就用換式時腰胯旋轉身體的力量帶動肩肘一撞一砸就是了,初練時肩肘好使,功深自到掌上,這就是練了發力,其鋼鞭勁就在於此。然有剛而無柔終不能用,其柔在開合、擰轉,塌掌、撞掌勁都在開合上,帶掌、穿掌勁在擰轉上。大開展的式子練的都是開合,身上出不來開合,此類掌式展不出勁來。而束身、擰轉的式子練的就是擰轉勁。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蓄髮。擰束後必有展發,展後必有合,合即擰束。展亦打,如鐵捶撞擊,如鋼鞭砸人,如青龍擺尾。合亦打,如蟒蛇纏身,纏抱合擊、懷中抱月。其一在此。其二在其身法。

八卦拳的拳勁、丹田之氣,是由合乎姿勢的走轉產生的,做到之時,自會發現人體之勁、力、氣都合于丹田的部位上,在心靜時不思而生,隨身動而自有感。初練時都是要求穩與沉,去拙力而求巧勁,不憋氣而空胸下氣,求心不動而意捷、神足,善借地力與骨力及腰腹丹田鼓盪之合勁節節貫穿而達落點。走圈轉掌就可以產生驚人力量,殺傷力就是從轉掌中得出的,根本不需要外家練法輔助。八卦真正的打法全部依靠內功,是轉圈兒轉出來的,挨人人就起。稍稍接觸手似軟綿力量卻能應運而生,一重重的內力排山倒海,陷對手力場之內無法自拔。練功的目的是將身體四肢組成一個有序的整體,練的是全身骨節鬆開,節節貫通,四肢在全身整體協調之下發揮著各自獨立作用的一種整體力。長期苦練轉掌式,就練出了全身的整勁兒,練出了雙掌在行走中的發力,走中有打。單純練套路不能代替走圈轉掌之功,走圈功用幾個單一的式於強化訓練,出功更快。通過轉掌能夠得到所有功夫,八卦掌所需要的整勁和獨特功夫,通過走圈都能練出來。擰旋走轉練至合一,也就產生了八卦掌不停運動中以螺旋勁統領下的渾元勁。

  八卦不是單純練手法,練的是身法,手的變化也是身法的變化,手的勁力就是全身的整力。就是以腰為軸,腰練活了,力就出來了。要想把腰練活,就得先松腰胯。若想松腰胯,就得先松臂膀,沉肩墜肘,順項溜臀。只有把肩膀及腰胯徹底鬆開,力才能貫通四肢。轉掌時應練出走「整圈」(胯面向前方,在圈線上不動,腰帶雙手轉向圓心為走「半圈」;胯如前不動,腰與雙掌面向身後仍能走轉自如為走「整圈」),說明腰胯已經鬆開,運動自如,力貫四梢,肢體的勁力一定非常飽滿。彈勁,周身無處不彈簧,松靈圓活,節節貫通,令對方不敢輕易撒手改攻其它部位,可連續發放,有時如彈簧,有時如鋼條。

  練滾鑽爭裹力,如臂膀未松到家,其滾鑽之力必有限,兩臂不活,缺少變化,速度也慢。只有多走圈才能做到松肩墜肘,松腰松跨,氣沉丹田。而僅僅去習練套路,效果不明顯。爭裹不僅指雙手之爭裹,身體也要有爭裹之力,練走圈就為了練出合抱力和整體力,頂頭懸與五趾抓地就是爭,合肘掩心出抱力就是裹,爭與裹出來了,旋也就在其中。

  八卦掌螺旋力也叫螺旋勁、擰鑽勁、擰肩調背,是八卦掌中的一個特殊練法。要能在逆中求順,練功時的身架呈上下互反的雙向螺旋狀。人體沿圈走轉時,膻中穴是向內收的,自然產生一種削砍之力,同時背後的夾脊處也必然會產生一種離心力。旋轉時百會上頂,會陰松提,就可產生一種如同水一樣的向上漂浮之力,可使敵方拔根,而失去穩定性。練八卦掌旋轉時要求眉心部位對向圓心,這樣會產生一種如同火一樣的吞噬之力。這就是利用肩和背部之力傳遞於臂部,達到增大臂力之目的。這種發出於全身的力,要比單獨依靠肘部或肩部肌肉伸縮而得到的力大得多。螺旋力在技擊時用處很大。利用臂部緊貼對方之軀幹而擰鑽,不但力大,而且更重要的是時刻改變運動的方向,給對方造成錯覺,從而很容易使對方失去平衡。八卦步法主要原理是借扭身扣腿儲勢令身體變成人肉發條,大大加強了移步速度和衝力而且加強了掌擊的殺傷力。雙手一前一後放置,用錯肩之力使其前後左右都有爭力,空胸緊背使其上下之力互爭互聚,軀旋步直自然產生旋擰之力,以胯驅身自然產生縱橫豎不同比例複合的渾圓之力。轉圈、技擊時要氣沉丹田,腹心松靜,收腹溜臀,在腰腹的主宰下提頂吊襠,空胸緊背,這樣可形成混元無懈的旋轉球體。

  八卦的精華與生命力在於走轉,而走轉形成的整勁具有的特性,與站樁得出來的有很多不同之處,二者雖然相異但有相當大的互補性。如果把站樁得出來的整樁,簡單的應用到走轉中,那只是動起來的定樁罷了,練不出八卦的走打勁道。八卦走轉中含有不間斷的整勁。在運動中以腰帶動四肢和全身,頭掛在天上,全身的骨節鬆開,身子上系天而下墜地,周身內外渾元力。走圈轉掌有功夫,運動中可以達到腰無時不旋,手與腳無時不合,雙臂在自然松長狀態中出螺旋之力,雙腿無時不與身、手和諧,頭無時不與天說著話,兩腳之掌心左右交替與地摩擦。頭掛於天而腳扎於地,身體之八卦處處歸位,全身運動起來成為一個整勁。

  八卦拳的發力原則是三空、四催、十二緊。三空者,身心空、手心空、腳心空,即寓上中下三盤皆成圓空之意,因空則圓滿無間而正氣從之。四催者,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腕,以腕催指,是為上四催。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踝,以踝催足是為下四催。十二緊者,舌抵上齶,懸頂裹襠,兩膝相抱,剪子腿,趟泥步,五趾抓地,沉肩垂肘,腕緊指實。達到內外相貫,上下相隨,全身擰成一個勁,形成渾厚飽滿的立體圓。圓的特性是力量集中,在實戰中方能靈活不滯,避實擊虛,虛實相兼,動靜相合,小可勝大,弱可勝強,借力還力,以柔克剛,是為八卦拳發勁、變勁之基礎。八卦拳有以下幾勁: 

  1、鑽翻伸縮矛盾勁。做到在擰勁的前提下鑽翻伸縮。鑽是擰住勁後不斷地朝里扣裹並向前探進;翻是將手臂擰住勁後再不斷的朝外掙、朝前探,鑽到極點就產生了翻,翻到極點產生了鑽。推、托、帶、領、搬、扣、攔、截八個勁意必須是在鑽、翻、伸、縮的前提下變化產生出來的。 

  2、驚彈抖炸爆發力。八卦拳中高層次發力是驚、彈、抖、炸四勁之和。驚是猝然性的;彈是伸縮性的;抖是震動性的;炸是突然破裂併產生大量的能和強大的氣體物質。來源於三空、四催、十二緊,久之可產生出如電擊般的感覺效應,觸者隨即飄出丈外。 

  3、凌空飄出平板力。平板力是把對方擊出後,身體像板一樣平著飛出。訓練平板力要在內功達到一定的基礎後,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在此基礎上,雙掌蓄力觸摸對方身體向外的同時兩掌跟隨小臂內旋,在上托的同時並震推迅疾發出,其五趾抓地,穀道上提,臀部下沉,坐胯脊椎如弓,輔之驚彈抖炸之和,撕裂推託之合力瞬間爆發出去,大有天崩地裂之氣勢。 

  4、震碎內臟穿透力。穿透力有震傷內臟、斷裂經脈、滲透肌膚之功效,主要是撕、托之合力。撕是觸之肌表向外及兩側拉,同時用托勁,使掌根有下沉之力。勁要一氣完成,不能有絲毫的間歇,然不忘三空四催之要領和驚彈抖炸之妙用。 

  5、渾厚飽滿含蓄力。支撐八面之力,蓄意味著弓已拉開,箭已上弦,一旦鬆手,箭就迅疾而出,大有排山倒海之勢,是非遇目標而不發。在三空、十二緊的基礎上,其內勁得以積蓄,進行四催發力的訓練,並氣沉丹田,以氣催力,只有這樣才能節節貫穿,力從根發,足為人身之根,丹田為中節之根。蓄力要配合身法中的吞吐開合,起落旋轉,並還要配合呼吸之法。蓄為合為吸,發為開為呼,發力時便知其勁的大小與變化,借力還力。

                    八卦步法

  先練直蹚泥步,練的蹚步平穩了再練走圈蹚泥步;然後學練站八卦樁,而後再學練掌。由開始蹚不出去步,練得趟出去而又穩健。趟泥步利於氣往下沉,主要練習重心的水平移動,它比形意的直線水平移動要難,因為它要走圈,人體的重心要在一個水平的圓圈上移動。八卦步練好了,自然會融會貫通,重心要向不同方向的水平移動也就不難了。能夠把重心水平地向著一個方向移動,並把整體重量輸送到一點上,從而得到很好的打擊效果。站架行樁,內守中定,外重八要,身動意不變,如水漂木,一氣流行。趟泥步邁步象平時走路,但身體仍如三體式一樣,有三折之形,

  行步是趟泥步的基礎,練習行步之後再走圈,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行步的練習方法是:一、身體保持中正,放鬆,沉肩墜肘、涵胸拔背等;二、雙掌下按至丹田處,意如按水中浮木;三、屈膝下蹲至適宜高度;四、重心放於左胯,右腳蹬地,向前趟出;五、左右胯重心相互轉換,向前直行;七、摩膝趟脛,腳掌平起平落。初練時不求速度,八卦步看似瀟洒飄逸,實則沉穩剛健。要達到這個要求,必須步步為營,熟練後自可走轉自如。慢練不同於斷練,行雲流水,雖慢而不斷,務必形斷意不斷,意斷而神相連。雙手下按意在丹田,久則有鼓盪感覺,雙膝有頂意,雙足如泥中行路,提時猶如泥中拔腿,落時帶有淌踩定之意,重心及時轉換,久練則輕鬆自如,再於圓圈上練習就會更容易掌握了。

  走圈是八卦門獨特、簡捷、高效、重要的功夫。傳統八卦是先走八步,功深再走小,舊時的八步等於現在的十六步,一步走一卦位,即是現在的兩步走一卦位。直徑五尺的圈,按八步一圈走轉。里腳直出,外腳里扣,外腳里扣隨時能扣步轉身,里腳直邁可隨時外轉對付圈外之敵。頭正身松,沉肩墜肘,實腹暢胸,兩腿裹襠。雙手下按于丹田,如按浮木。要身如坐轎不偏不倚,不得上下起伏,前倒後仰,左右歪斜,足心含空,落地五指抓地,雙腳前虛後實,行似流水,步若趟泥,精神專註,氣入丹田,支撐八面,身如擰繩,穩准後再求迅速。前腿弓步,把重心移至此腿,把後腿跟上,並以胯抬起後腿,這時後腿必須放鬆,走步時要夾腿這樣才出功夫。穩中求變,走趟泥步時要求穩重低沉同時慢慢體驗用胯走轉,練時是速度慢、步法低,前腳趟泥如搓麻繩,夾胯而行,若正確走轉會感腰後部有熱賬感。轉圈把架子放低,越慢越好。練時不能蹲身要坐身,蹲則腰滯,坐則腰活。用磚平圍直徑2米圈,磚平放地上,中間不可有空,頭頂、肩松、背緊、胸空,雙手可合抱於前胸,身向圈內轉90度面向圓心,提掣精神,小心翼翼,突出穩、緩、勻、探、實。泥外的身體如能和泥中的身體松靜一體。盡量全腳掌似擦非擦的貼著地走,時間長了,腳、腰、胸、腹、掌中都會有感覺。坐在兩腿之上,一天走個兩小時,有「只見物漂,不見水流」的感覺,走步時要輕要穩,落步後要實。這樣才能靈活自如。一要身下蹲,腳平起平放,不可翻蹄亮掌。二要如撐船篙,前腳如船後腳如篙交替前行。三要剪子股趟泥步磨膝磨脛,雙腿交替時形如剪刀,大腿內側相磨,兩膝內側、兩踝內側均需相磨,且雙腳不可抬高,抬走之腳不可高於站立腳之踝部。四要慢,一定要慢,慢起慢放,緩緩前行,周身松沉不可有絲毫叫勁。轉掌每次至少一個半小時,堅持不斷才能出功夫,行走時抽住胯,就什麼都有了。穩如坐轎身不動,行如水中漂木,抽身換式穩如山。下盤練法是大腿水平,能到下盤自會體會到八卦掌的技擊魅力。  

  步走趟泥就是趟勁,實戰時用腳把就可以把對方掀起來。磨脛骨目的是體會在泥中行走,體會阻力,不是真去趟著地走。兩腿互相磨脛是為了打通下肢的經脈和守中用中,防止對方把腿插到我兩腿之間,且在進攻時可以自然而然的直接踏進對方中門。兩腳要擦地走,把腳上摩擦勁練出來,腳要是摩擦著地走會立刻感覺到身上有力,打拳覺得好象渾身灌鉛,這就是勁從腳起的正確練法。走的是腰勁,是以腰為主宰,剛開始的時候均整,慢慢的協調一致後再用意念把剛勁逗出來,這樣的明勁才具有剛柔相濟的特性,才具有實戰威力。八卦鼓盪步利用腰腹的鼓盪增強下肢運動的力量,暗藏掃勁。淌泥步並不是提腳運動,而是意會不拔腳的泥中運動,想像在水中承受強大的阻力練套路,想像在巨大抵抗力中移動身體,對於皮膚感覺的敏銳化,細小肌肉群的控制有好處。

  八卦走步是在運動中求重心的穩定,內腳是平行而出,而與外腳造成的夾角,大致45度角,如果兩腳夾角大於45度,則成為一順,失去外撐之力,在技擊中更容易被人牽動重心,或因自己的慣性而失去平衡。兩腳交叉運行,平起平落;起腳時不要先抬腳跟,以胯帶膝,以膝帶足,兩腳的內踝骨相互摩擦;兩足要扣擺分明,兩膝要相合相開,落腳時要與地有摩擦之感,邁步如深淵之意。兩腳起落時要有從泥漿中拔起或輕浮於泥漿之上,藉助泥漿的浮力來轉換重心。周身如同擰繩一般,上下合一,初練時要慢穩松活;求於自然,不要時身體過於僵硬,但也不能鬆散。 

  急步也稱自然步,走法是微將身向下沉,腳不用平起平落,有若平時走路,是用時的實戰步法。打旋風是由擺扣步再演化出來,其打法以單腳一般要求旋轉360度以上先以扣再向外擺再以腰胯向外旋帶動。淌泥步應為練功之手段而非目的,轉掌始以推磨之狀,試想推磨之際由手至腳之整勁,但練時無磨,便以淌泥之狀練出整勁及擰彈力道,練者需以練出勁道為念而非只念念在步。八卦步法靈活讓人不易捉摸,按四象八卦來遊走,實戰時進退速捷,或掌或拳或帶或推,發力是以內力為主。

  擺扣步,腳向外為擺,腳向內為扣,走法上與急步相似,是八卦暗腿的源頭,因每逢起腳擺扣可以變點、蹬、踩、勾、撩、鏟、搓、刮等各法或鎖住敵腿部令其失重仆倒或不能後退,暗藏的腿法極具隱蔽性,練習的時候必須在意識上加以注意,擺扣之中把敵算。基本要求:1、基本身形要求;2、以腰胯帶腿腳;3、擺大扣小;4、磨膝而擺,磨膝而扣;5、腳步平起平落;6、注意中心在兩胯上的相互轉換。大掰大扣360度轉身時,立樁腳不可隨身蹍地,只有擺扣之腳沾地之後,立樁腳方能動。擺扣步在實戰中有相當大的作用,很多技術動作都需要非常熟練的擺扣步才能夠完成,也是由胯所領,不只有腳尖在扣擺。扣擺二步踏三步與四步兩種,一步一停,數息練功,停夠再踩,踩定再行。後腳是走直線,前腳內扣淌泥,如行泥地般移步,蹬是為接地面力往前,扣是為改變方向往圓切邊緣,練習注意點在腰胯不起伏,腳尖下按不上翹。

  八卦的雞形步,為單重步。要訣是步隨身轉,動步先動身,看似步法玄奇,實際是身法變幻,以身領步。這種步法根源於內功,可以使對手的距離判斷失誤,用於實戰的搶點踐位,奧妙無窮,而且極有助於發勁。不提根亮掌、小腹的高度幾乎不変。無論前足落不落地、都可能向左、右轉、向後退。向後退了之後、姿式和向前的様子相同、因此又能立即向前進。呼吸自然,要是能這樣走個十里八里、只要不被重擊要害、誰也放不倒你。 

單換掌

  八卦奧密在轉掌(單換掌),一式通,百式通,千變萬化在心中。不必將八掌練全,只將單換掌習熟,則變換之理油然而生。只在單換掌或轉掌上下功夫足矣,開始時一定要把要求吃透,每一個字都要琢磨,有一處做不到就白練了,且氣易上浮,應平心靜氣,放慢速度一招一式的練。八卦是慢功,走三五年的單換掌,而且從頭到腳、從裡到外的要求都要做到,自然會有內勁產生,身體會有整勁的感覺,再練其它套路會很容易。單換掌形簡意深,實戰性強,八卦功夫盡在其中。基本功在單換掌中,其它七掌多是變化而已,只要步法、單換掌對,八卦掌就已經掌握了一半以上,以後多練增加功力,否則掌握的掌法再多,可能也只是空有其形,所以要多練走轉和單換掌。八卦全部變法都以單、雙換掌為本。各派不同的單換掌本質東西對了,外形很隨意,所以單換掌的用法就很多。單雙順為基本掌法,式子簡單,但身法難練,練好單雙順就得到八卦真諦。

  單換掌從動作外形看,兩掌掌心一向里一向外,兩腳一擺一扣,從外表看它是一個面對圓心、左臂屈肘外旋向右則掩肘,於頭右側上方,右掌於左肘外側下方,兩手指向上,兩腳對弧線的推掌動作;要求周身上下完整不懈,頭頂氣沉、沉肩墜肘、兩臂圓撐、空胸拔背、肩肘松垂、收臀裹胯、兩膝相抱、腳趾扣地,無一處不在頂勁,無一處不在用力。一掌前伸,一掌護後下方,沉肩墜肘、含胸拔背、裹胯合膝、虎口圓撐、五指微扣,雙手感覺是在抓抱籃球一般,勁力達到五指,既是外頂內按。通過「舌抵齒扣、提肛溜臀,氣沉丹田」的心法,結合里直外扣、平起平落的趟泥步,加上合膝、擰腰、裹胯的方法練習。只要架正、氣通、意合就可以加強掌力和產生螺旋力,積累在走轉換式之中逐漸打通全身筋脈,平衡陰陽,也具備了擊技的基礎。換勢的時候是穿掌,腰轉掌穿,易做成類雲手的開掌而不是穿。

初習單換掌,掌對前方;繼續努力,掌對圓心;繼續苦練,掌過圓心,胸對圓心,此時雖有了一定功夫,但身架仍沒有擰旋到位,沒有越過這一層面,功夫不能產生根本性突破。在此基礎上,至胸腰過圓心、頭扭向里圈肩的肩窩處,下額放在肩井穴,後掌的掌指在前掌的肘尖下,後掌的肘尖下對肚臍,前掌下對後腳跟,也就是前掌的掌根與後腳的腳根在一條垂直線上。這樣才是身架擰旋到位。如此身架,走轉自如,似行雲流水,運掌轉換,突變洒脫,說明四肢、腰胯及周身骨節已解開貫通,力自然達四梢,周身勁力必飽滿無疑。遵照下順上逆中圓的身架而練至渾身擰成一股繩,從而所獲得的整勁,也叫渾元勁、螺旋勁。

  走八卦單換掌可用劈拳的架子,一手前撲一手後兜,將這個架子維持住,兩手不要再動。在圈子上的內腳直走,外腳內拐,這樣就走成了圓圈。劈拳一手前撲一手後兜時,隱含著向左右的撐起之力,既然走了圈,就要將這隱含的勁撐圓了。走八卦練的是渾身的完整,手勢不動,要以身動手。內腳直走,身子前進,架子就有了向前撲的勁,外腳內拐,身子側轉,手臂就有了向外擼的勁。一撲一擼地走圈,勁力就鼓盪上了。練單換掌看似兩手不動,其實勁力在不斷地翻騰,一比武就有了招。走圈就是蹬身子,雞翹腳般隨時能獨立,但不能露了形,要看似腳不離地的走。

   有人練八卦轉一會,就頭暈目眩,這是光蹬身子了。八卦圈不是腳脖子轉出來的,而是頭領出來。頭首先要虛頂,只有虛頂了才能轉動靈活,頭微一側轉,整個身子就得調過來。這個圈子是一側一側走出來的,所以偏門攻防的意識就養成了。學會了調身子,重量就跟上了。這麼走走,就是「全身重量上拳頭」的好法子。而且劈拳兩臂發揮向左右之力,架子就抱圓了,所謂「兩弘圓則氣到丹田」,可以養生出內勁,有身輕力厚之妙。弘是兩臂內側的肌肉,兩臂通著呼吸,兩弘伸展,胸就含住了,氣息就能向下深入。腦門有頂意,拳頭的分量就加大,後腦有仰意,撤身就快。可見單換掌「以頭領身」的訓練多麼巧妙,脖頸僵硬地走八卦,就走不著東西了,單換掌是先有頭功再有腿功。

  前掌虛實牛舌樣,轉掌時一手在前,松肩、墜肘、舒指、坐腕,五指上豎回裹,虎口撐圓,掌根向前頂,其外形酷似耕牛口中伸出上舔的舌頭,虛是五指,實是掌根,其勁力也和牛舌一樣,舌根處是硬的,舌體是柔軟的。另一隻手藏於前肘下,隨時出擊,後手變前手,出手不見手,暗藏殺機,使敵難防。左手推右手拉時用單換掌就能換成右手推左手拉。

  單換掌就是八卦拳的核心。太極學最出丹田之氣,併產生八卦拳的核心勁法。因太極左陽右陰,故以兩儀平衡。單換掌在一氣變化中是兩儀,兩儀練的是中和陰陽二氣,實質上單換掌還是在練走,還是在練太極學。八卦走的是動的三體式。單換掌上承陰陽旋轉一氣流行,自求一氣伸縮,下載四象萬象變化之源。一氣出,其餘掌式,盡由意動。式上講求上下相連、內外六合。知單換,八卦明。前輩所說苦練單換掌三年,實際上就是練習左旋右轉。單換掌整個過程只有一個轉身,雙換掌轉換了兩次,雙換掌無宮位為內取象,雙換掌屬外取象,單換為八掌式母,雙換掌為八形掌母。每個掌勢都是要左右練,不管敵人在左或在右都能熟練的使出來打擊敵人。單換掌是外用的根基和變化,雙換掌是內修的基礎,走法與要領不同。單換掌鍊氣與力的分合,氣歸氣,力歸力,雙換掌鍊氣與技,先天八掌只有觀念,沒有定法。其動作皆用行步,毫無停止,進行中皆以變化擊人,有一定形無一定之勢,神明莫測,然終不出單換掌之功。

  單換掌裡面包含了八卦掌的主要的勁法,如雙手爭勁,身體擰勁,雙肘和雙腿的裹,掌根的翻塌等等。單換掌勢包含了八卦之勁,拳架工整,勁技完整,內含推、托、帶、領、搬、扣、劈、進八法。知開合、了收放、明吞吐、曉翻轉,八卦真理了悟大半,與順勢掌同參事半功倍。對於八卦掌之十六字勁法都會有所體會,八卦走轉身形之基礎;陰陽、虛實、剛柔、動靜之變化;包含了八卦掌的基本打法。練好後八卦掌的基本要求及勁法可以說基本掌握。雖然其它七掌各有特點,但是總的原則、勁法是不會改變的,單換掌不能作為一個套路訓練,手、眼、身、法、步;精、氣、意、力、神缺一不可。再訓練時注重伸縮、周身鼓盪,丹田擠壓、身體開合,轉換時要求擰、纏、包、裹等方面。

  八卦起手結尾都無非單換掌,功純後未見其手人已敗跌,無非是一手單換掌與敵互動間沾抹變化,如停於那手如何用,則必真用之時發覺無一掌堪用,掌握好最基本的要領就行了,並不在乎一招一式的如何如何,具體的招式在實戰中,可以用出來的很少的,真正可以用的只有八卦掌的本質。松,墜,輕,擰,疾,還有氣沉丹田。功夫不到八卦一招都用不上稍幫點擋架而已,功夫一到單換掌即是無量掌,可沾穿翻壓撞探捆搬截攔擗搜骨戳搓,無一不在單換法內,微動即得。功深時周身一掌,無處不能捆人擊人。八卦掌中暗藏點法甚多,點時必以抵隙貼實,再用全身氣力一吐,則沉重如山,必透膚里。

    單換掌的用法,應加上暗腿的要求,起步擺,跟步扣,擺到位置,扣到地方,方能打的脆;以斜取正是八卦掌的特長,馬上能形成以兩手對一手,兩腳對一腳的優勢局面。應注意暗腿的使用,不要讓對方起腿膝。單換掌不在乎是否真的力大或快,只要讓你的對手覺得你快和力大就行,也許你並不快和力大,這才是真正修鍊出來的力大和快,其中大部分來自於巧。第一個接手主要是分內門及外門,如我右手接對方右手為內門接手法, 反之我右手接對方左手為外門接手法,無論內門及外門接手, 目標都是穿開正面, 在左右兩門擊打, 步法會在穿掌時自動走位,一接一穿一打是手法打人,或一接一穿拔對方根是鑚翻勁打人,又或一接而拔對方根是胯步打人。第二手可穿可上架可欄亦可捋。第三手打上打下可用拳用掌。

  傅式八卦最大區別是換掌不同,左式轉圈換掌時,扣左足擺右足,右轉身換掌。別派是扣右足擺左足,然後程派是撐左掌,下接一個葉底藏花,換掌。尹派是仆步下插掌,下接一個弓步撩掌,虛步穿掌,換掌。二是走轉擰翻,傅式講究磨轉臍不轉,要求換式三步、五步擰轉,這樣就便於背後擊敵。

                     八卦掌用法

  八卦掌是悟性拳,講究以少悟多,參透造化,須知內中起點,進退伸縮,變化諸法。客觀看待敵我,同時將敵我內形外勢、相對位置、周邊環境都算在內,以變應變。但又需具備形意攻堅、太極陷敵的能力,練就中和一氣,氣至中和,就能感應確切,因敵而應。神氣貫一,身手步法隨氣而旋轉,如繞一球周圓,目視球心,鼻孔呼吸細微,愈細愈長,其勁之運用須周身之勁均融活潑,有若無,實若虛,粘連不斷,此八卦變中之妙。客觀看待敵我,同時將敵我內形外勢、相對位置、周邊環境都算在內,以變應變。必先使手和臂的動作如車輪那樣圓,形成圈子一般,圓形轉動靈活,敏捷,又符合連環不斷的作用。轉換時急如閃電,步法輕靈,進退合宜,動靜歸根,雙掌上下翻飛,如蛟龍戲水,飄忽不定。後掌伏於前肘之下,行步旋轉,每一步踏出,方向全變,轉起圈來,如走風車一般,令對手無從捉摸,迅速旋轉,能一次面對多位敵人。接招換勢中即將對手來力改變方向,或又圓活地轉還給對手,練至渾身處處皆可轉,何處來力即刻又轉還給對手。

  八卦掌的精髓不是讓你圍著敵人轉而是讓敵人圍著你轉,其中身法,步法,方位,都是很關鍵的,當你運用得當時敵人會有你總在他身後的感覺,並不是非要走旁門或刻意轉到敵人身後去,不是我要去,而是他要來,不是追著敵人打而是等著敵人來挨打。八卦掌是練斜用正,練功時擰腰轉掌,實戰時大體功架和三體式相似。八卦掌的核心是後發制人,從對方進攻的一側進步至對方身側或身後回擊對方,但此法不可專用。凡主動進攻必取最短距離,必須要有突然性。要想側後擊敵,必須要具備正面進逼或封閉的能力。

  八卦總的要求出手不講先後,要求剛柔相濟不偏一面。在用法上可接手可不接手,掩己之中擊他之中為首要,這要在基本身法上去求。八卦不提倡守中,而是以對手的中軸為自己之中,在走的過程,隱藏自身的中軸,要求避正走斜,目的是為了擊中對手的中軸。在每一式來說練時求形整、求內勁,用時含有打法、發法、拿法、擒法,須時時揣摸。而更應知招招相連、身形多變的妙處。八卦避正打斜,也應知避正打斜再打正的訣竅。招式若有內家手法配合,便如虎添翼,真正能以弱勝強。沒有學好內家手法,但有先天的條件,例如手粗體壯,配合半內家,半外家的手法,也是八卦掌。

  八卦掌之力為擰旋力,就是手擰可以打、拿,腿擰可以踢,身擰可以摔,整個動作就像地球的公轉和自轉一樣,地球繞太陽轉的同時也在自轉,八卦對敵時也是一樣的,敵人就像太陽一樣,所以用八卦搏鬥時,一定不要忘記了這一點,公轉和自轉要抓住一個轉動的東西是非常難的。無論曲線還是直線運動,無論橫勁還是直勁,無論斜面進擊還是正面進擊,無論翻轉還是盤旋,都要以腰為主宰,用腰來帶動,形與力都不可散。轉動即可以化力也可以攻擊。抽擊和纏繞的動作很多,行步既輕靈又沉實,只走不打,而一旦使用即皮沾皮攻、守中用中、避正打斜、指上打下、指東擊西。練到高深處,手、肘、肩等全身各部位均能打人。身如巨蟒手如鋼鞭,丹田內轉氣行百孔。注重走中發力,但任何掌式的相互連接必須是基本掌式的弧形變化。並強調無論身體在任何一個角度都必須保持軀幹的中正,雙掌的弧線內外擰轉滾動全由身體高低反側的運動帶動而得,充分利用了關節為動力樞紐的這一特點。掌式的變化和步法的運動均由四大關節雙肩雙胯的360度的旋轉而得。配合手臂的螺旋擰轉,保證勁力直達指梢,碰哪哪有的均整狀態。與人交手,身形掌式不動,只轉動步法即可將敵擊倒於掌下。八卦的打法含在八卦的走掌換勢之中,其勁力主要是在走轉中生成運用,其打法全在其身法的左旋右轉之中,人言程廷華先生動起來如大蟒一般,全身是力。

  在打法上講究以斜取正,或以正取斜。用力上是剛柔相濟,運用的是變直的勁力。臨陣時,全憑潛意識發招,不用再講究什麼招式、用哪裡制敵。不過,平時練功還是要將全身力量集中於手掌之上,於一點上發出力量。初學使胸部無一絲緊張,氣順意專,斂神閉耳,逐步過渡致氣沉丹田。而後致身無不穩,心無緊張,行如靜水漂物、輕靈而不失沉穩。且該擰的擰緊,該松的松透。而後混身上下有電流一樣的東西川流不息、振動不已,仍然旋轉不停,繼續在輕靈中有沉穩、沉穩中有輕靈,若忽而用則一螺旋、一顫間從觸點送出,此觸點應是針意,針意者一紮即收也。

  單換以推掌為主,變化於無形,其餘掌式有形變化,雖其形像不同,其理則一。單換和雙換,是兩種手法,都是在搭手後,不同方位交換所搭的手,使對方被動。單換在換手後走到對方的外門,一隻手控制對方半邊身體,空出一隻手進攻,雙換使雙手都交換搭手,並在換手中得式得手進行進攻。雙換掌來源於心意六合的蛇行。青龍轉身時用身把對手領開, 懂得用身勁, 如果身上沒有掤勁, 對方仍可順勢用肩靠。

  先天掌徐徐輪舞以求養內氣,是以自己為中心點,以靜待動,假想敵自不同八方攻擊自己,面南背北,兩足不動,只需左旋右轉擰身演練掌法,腳步前後左右八方自由移動。後天掌即轉掌講求實戰,以走為本以動制靜,以敵為中心點,通過單換掌左右轉掌,斯機出手攻擊對方,只有一個單換掌和踏掌,以走為本以動制靜。定勢八掌主要是培元練氣,龍形掌主要是練身法,八面掌主要是對多人作戰的練習,老八掌是打人的動力定型,64式散手是技擊用的。單換掌聚力如炮膛,鍛練氣與力(內取象);雙換掌近身有橫豎,鍛鍊氣與技(外取象);蛇形掌如刀錐,伸縮之用(取其形式);扣掌中流在分截,平托之用(力貫十指);合掌上身掌法下按有炸勁, 後按加翻身,講得是尖鑽, 重直弧兼用,多為陽陽;抱掌近身掌法上托兼雙叉跡近陽陰;回身掌翻身之用跡近陽陰;順勢掌甩手掌法遠身似穿針,跡近陰陰。

    八掌都由單換起勢,單換收尾,八掌歸一以一化萬,是練擰與結構, 拉張陰陽面肌群,開發未曾使用潛力。每一掌練習熟透後,運用時要練到散得不能再散。起點為穿掌、接則為可拿法、可擒法、可摔法;遇顧則變順勢掌,回身掌回身而走,脫身換影走而又回,磨身掌接塌掌,又叫三盤落地、白蛇伏草。八卦擰肩吊臂雙手可得通背之力,如熊之劈掌可碎獅頭,是熊膀之秘。八卦之胸前掛印是在走轉中突然回身提膝,利用胯的催動把腳蹬出去,同時身體相應地後仰與前蹬踹之腿形成互爭,以維持一足支撐的平穩能力。獅子回頭看似打的手法其實打的腳法,腳一動手一抹則即仰跌。返身順勢掌擊後頸大椎穴。回身掌向體側一滑步,前手向外擼去,還有塌勁,胳膊撐起來,手掌是橫的。然後後手隨著點過去,手雖有前後,但兩臂要有合力,猶如弓弩,兩頭綳上勁,才能射出東西,鬆了哪頭都不靈。白蛇吐信左右參差化圓,並且出手可打上中下,拳掌皆可用,還是以打點為主,練熟後出手就是要害。八卦立掌推山入海,為豎勁之守,攻守都在一個勁勢內。單腳獨立轉旋風可以用很快的速度轉到對手的後面,這招不但可以攻,而且在不夠打的時候也可以走。

  削、掖、塌三掌,是針對八卦特有的步法及身法而設計的,可以把平時在走轉中鍛鍊出的渾元整勁最好的發揮出來。削掌是在走轉中間架不動,擰襠反胯而成,橫向螺旋發力,勁意斜上,力出掌刃,形如刀削;掖掌是在走下方壓縮發力,勁意暗出,力藏掌心,藉機而發。削掌和掖掌要使上力找,有四面八方的撐力,肩要沉,手不能使過了,練出准,才能收發自如;塌掌是在身形擰轉中實然扭動腰身向對方胸腹的發力軌跡,勁意斜下,力出掌根,其形沉整,是在轉掌時兩手下按,指尖上挑,渾身力撐圓,心中放鬆。力量不泄的轉就可以。塌掌威力極大,對搏時出掌指尖沾到敵人身子後,突然蹬地、轉腰、抖身,沉送肩,掌在不回收的情況下順勢向下塌按,掌根發力擊敵。這是一種寸勁兒的打法,如果塌按在敵人胸口,可輕鬆打得對方吐血內傷。這種打法的關鍵在於一要勁力急促,二要把自身的重量壓上去,加大打擊力度。可以用擋板找這個勁兒,轉身練這個勁時,是用一棵比胳膊略粗的小樹當靶子的。練的時候到了終點停一下,把意打到很遠的目標之後才把手收回來,意念在後拉的手臂而不是在往前的手。兩手拉著勁打人。掖塌之用須知破中節,制根節之法。中節一破,門戶洞開;根節受制,勝負立判。老三掌穿、掖、塌掌之合成用技,其實是周身一掌一摸即倒。小臂和掌連一起彷彿是一把刀。不座腕,只有指尖挑起。閃打絕對不可以塌掌向下擊實,這種形勢下,人體絕對不堪一擊。

  穿掌貴以隨意走化為基,步要快、手要准、指要硬、腰腿有力、氣要穩、心要狠、神要靜中帶殺氣。重要的是練到自然的境界。穿掌攻擊距離比拳遠、殺傷力比拳大。身體放鬆用意不用力的時候,掌握合適的角度和意念就能造成人的嚴重內傷。如對方亂批亂打過來,近前以穿掌穿點其鼻臉,若不欲殺之只輕點戳,破挫其攻意而已,再一翻掌粘顫,人即昏跌。天然精術怕三穿,董老之慧劍神針穿靈變之極專破內家絕頂大高手。三穿掌就象左右直拳連擊,但速度更快、身法更活、下有護檔(扣步)有暗腿,穿手與步法一直不停,一直走對方左右身後并力爭兩手管一手,三穿掌基本不須混元一氣、不鬚髮力、不講前後手,只須身法跟上、基本知拍和出手快速。內功有小成後,身法基本整齊合一、眼手能跟上、能基本護住自己破綻並可以一眼照定對方三尖,能基本知拍,三穿掌手不離肘、肘不離手,穿掌掩肘、掩肘穿掌,步隨身換,意在掌先,周身要靈活但不要流於浮飄、手腳要沉重但不要流於僵硬。意要長遠、神要內斂,肌肉不緊而筋骨有力,勁由肩發而前後互換。螺旋勁力伴隨始終,發三留七以待變化快速。穿掌時後掌必須磨前掌肘下,雖八卦不講拿人,但防人拿也是首要。

  螃蟹掌即是一攤一抹一撞,整臂齊打身力巨整,稱直臂腕打,走中打掌力起於腳底,掌打腕也打全身打出,可輕易打跌高手,連敵手腕臂骨亦可一起打斷,三尖對則出此力。腕打者橫直豎三勁合一打,周身身法打,手前行以沾破敵門戶。梢前行、中粘撞、身行走,沾到那一點即是打那一點,何處一接都是身力打,故腕打真義為周身一如打,無論我上前或敵前來打,總如兩車相撞,打人之勁力由兩人一起出,我身堅處打它身弱處,一近即敗跌。腕打多用於上提,打擊對方下齶或手臂,如曹鍾升傳的尹式「腕打膝撞靠身掌」就是此用法。腕打還可以用於左右打擊對方肋部,或腋下,如程派的「轉身腕打」和「順勢腕打」。另外就是直接撐打,如「天馬行空」。

  董公將一生實戰技法,一是化而後打,須吞化打圈須已練至小圈,一吞即入後腳跟底。二是截撞而打之,敵打來我截之,亦在同時撞打之。六合大撞力打法,此須圈已極小近無(彷佛不閃不架直打上)。三是閃打抽身換影打,敵來或不來都迎上,卻如鬼眛閃擦而擊之(打即不打水快流過),內家工夫已至極境方可為之。

  內家無論截(形意撞抖震顫搓)順(太極履發)閃(八卦閃抹)三法,都不離一沾,高者沾之無形,周身皆能抹人。二抹眉跌人最快且可不傷人,剎那貼近敵身,沾控敵身成無助之失勢狀態,一指或二指或掌或前小臂輕沾額頭雙眉,敵如失根欲拔之樁木不能移躲,剎那閃移過的身後一兩米行去,工夫高時跌人如漂木,輕快行過,敵身腳不能移(被固定在其人足下),重心卻剎那因摸其雙眉或眉間飛過一兩米外,其重心飛出,人即仰跌飛出,剎那三四米或更多都可讓人跌出魂魄來。掌擊其頭,若速高於其人頭之後移,即震蕩得傷。

  八卦不用平常之擒拿,但八卦高手能沾控中拿人神意,破人門戶,直入三門拿人頸項全身,捕人術五龍盤玉柱。八卦五龍術一是閃電掌,打閃、輕快、抽、鞭勁,如宗鶴水手打人如中惡,沾抹閃打,抽身換影閃打,用掌柔如牛舌,掌翻人跌,周身一掌,無處不可打,剎那氣打,掌韌如剛,掌翻如電,為輕快殺人技;二是沾翻破進直過中門,破進後以整小臂軟劈打,軟劈拳鐵掃帚,二抹眉,一抹以掌指,二抹以小臂;三是五龍盤玉柱,沾翻捕人直破三關,將人頭項摸摟在懷裡,抹倒如巨熊擁吻,如抱情人,如揉破衣,而後踩在腳底,搓揉則敵椎挫筋斷而殺,白猿獻果,把對手的腦袋捧在手中好象耍猴。

  在準確的時間踏上對手的中門地位。以手掌前緣向對手面部虛虛划出,劈擊對方面部。其中手掌小指根部劈在對方的鼻垂邊面部神經交會的地方,手掌根部要柔柔的托住對手上下頜犬齒部位的突起部分,即運用沾字訣。對手上步時腳步剛好向上起的時候擊出,對手會被自己的上步力借出,在轉向後其用力還會繼續,對手會向後摔出;對手上步時,全身勁力斷在頸部的時候擊出,效果是頸部錯位並損害脊柱神經,對手瞬間死,一般未經過嚴格系統的推手訓練的話,勁力在頸部全部都是斷的。變中求,其妙用遠非正側所能形容,得勢可分筋錯骨,一式斃命,而卻非正側之用。

  八卦是變直的整勁。根本不用管對方打來的拳,沿著任何一種八卦掌招式的全身性螺旋線,把前掌打進去,其結果都是在重掌擊中對手的身體的同時,手臂也把對方的手臂卸開了,那隻拳打中就跟沒打上一樣,而且還收不回去,那麼後拳就無法打上來。手隨身轉而手不自動,只換式才動,因手不動,所以手的周圍不露空門。在外形無明顯動作中,以其獨特結構在走動中傷敵。

  走手技巧可以很舒服柔順地運化敵人的力,毫無抗力或糾纏輕而易舉地走脫,要求是被捉時,不與對方抗力,不突然暴力掙脫,要舒服走脫,才算是真功夫,被對手抓住手腕,放鬆的時候能立刻反出制住對手,不放鬆的時候只能是搶奪。八卦還含有擒拿秘穴法,包含古代流傳下來的擒拿抓捕法,柔軟地使用身體,輕快地扭捻著,如蛇一般躍動,潛擊對方下部。

  拍人如拍球,是一拍借勁拔根後順勢發出,對方彈出如皮球。撥人如撥球,需要連續得點,而又控而不發。八卦門有一制服對手而不傷的方法,就是一接觸對手,即推動對手,使其立不住腳,無法反抗,直至增牆壁為止,此為速度、技巧、功力之高級動作。制人不僅是速度、技巧、功力,更重要的是意制,就是不論對手如何變,要能跟著變,否則一遇高手就會受制。孫存周八卦一沾手後即可連續得點,一直撥人如撥球,將對方直撥到撞牆為止,敵隨招如龍捲風旋出而自翻跌。

                   飛九宮

  用竿九根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當中一根。竿不拘粗細。初練地方要寬大,竿相離要遠,大約或一丈之方形,或一丈有餘,或兩丈,不拘尺寸,練之已熟,漸漸而縮小,縮至兩竿相離之遠近,僅能容身穿行往來,形如流水,旋轉自如,而不礙所立之竿。走練之時,舌頂上齶。會拳術者,按自己所會之法則運用可也。無論如何運動,左旋右轉,兩手身體不能動著所立之竿為要。此不只運動身體已也,而劍術之法,亦含藏於其中矣。竿之高矮總要比人略高。可以九個泥塾,或木塾,將竿插在內,可移動練。用時可分布九宮,不練時可收在一處。若地基方便,不動亦可;若實在無有竿之時,磚石分布九宮亦可;若無磚石,畫九個小圈走之亦無不可。總是有竿練之為最妙,此法走練,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路,反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當中一根,又共比喻九個門。要練純熟,無論何門,亦可以起點,要之歸原,不能離開中門,即中五宮也。走練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一人敵九,左右旋轉,曲伸往來,飛躍變化,閃展騰挪,其中之法則,按著規矩;其中妙用,亦得要自己悟會耳。人以所善諸藝往來穿梭數月,步法由拙漸活。

  盤根功旋轉飛騰勁不斷。定樁是在不動之式中養真氣、固底盤、定格式,而行樁則是在進退變幻之中練內氣、固底盤,是基本功的高級階段。練之日久,在走架與技擊中,雖進退迅速輕便而不失其沉著穩健,內氣不散;著法變換敏捷而常能內勁吞吐自如,力貫四梢。具體練法是所走之圈直徑僅為一米;步則是一擺一扣,腳根先著地,然後全腳掌著地;走雙線,且身法較低。將氣歸於丹田,口虛含,舌抵上齶,以鼻中呼吸,細緩深長而均勻,全不用意,純任自然,以神懾心,意靜神安。行走時則步履與呼吸相隨,無論快慢,一般地一息七步為宜,練之日久,或走或跑或與人較勇,皆可以保持中氣平和而不喘息。

  道本自然一氣游,空空靜靜最難求,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八卦樁法

  定步樁功和八卦轉樁,是都必須練的。八卦的靈巧身法是走出來的,練出八卦所要的腰腿功夫。八卦定步樁功為八卦轉樁打基礎,走轉的第一步是是定樁(身居中宮),其次是行步(步步中宮),再次垂手掌行樁(身向中宮),再次單換雙換(步履九宮),再次九宮行樁(飛九宮)。站樁時體認根節勁必須放鬆肩部,掖下含空。

  八卦樁,靜則為樁功,動則為轉掌。開始學練先站樁,就是八卦掌的轉掌式,站住不動,左右換練,每天早晨一個多小時就是站樁,不教別的。晚上回到住處也還是練站樁。開始站樁,腰酸腿痛,心浮氣燥難以堅持。站樁是八卦掌的基礎和精髓,堅持下來會覺得身體特別舒服有勁,兩腳如植地生根,站著站著覺得有一種頂天立地的氣勢和萬夫不擋的勇氣,越站越愛站。等待對方發球前的那一刻的身體狀態,蓄而待發,肌肉的鬆緊狀態,不軟也不僵,富含撐裹勁又彈性十足,這種狀態就是站八卦樁所要具備的東西,就是要有蠢蠢欲動的意識,要有欲將對方撕碎的意識,這樣練一段時間啟動速度會非常快。轉掌走小步,下中盤,出掌如牛舌,走轉時立掌,用時直掌前穿。穿掌時前手先壓、後手再穿;練時穿掌在肘下穿,用時在小臂上面向前穿。理論上是順其自然,因情設式。 

  八卦樁是一根木柱,盤練一到四樁,再多則無必要,全練諸種功法,則三樁已足,諸樁的間距應各有差,才能充分鍛練出功力。可將八掌,一掌掌上樁習練。先單練校正動作,再在樁上試練,強固筋肉與內氣,養成全臂一掌,進而全身一掌之習慣。所有的八卦套路全在這個樹上進行,包括行拳,招式,內功,打法,身法,就在這棵樹上全盤進行。

                   走 圈

  轉圈將基本功和最高層功夫統一成極簡單、內涵又極豐富的練功方法,是八卦特有的勁力與身法相結合的方法。是在不斷的盤旋繞轉中,仍然能夠身體放鬆,腦子精神安靜舒適,然後再靜中求動達到專一而不亂。能產生一種旋渦讓習者能將其放大、混合、控制,自然能量透過自身與天地往來,這種擰轉的作用根據練者心意產生螺旋能波,同時這種能也可帶反過來帶動其形氣,在高級階段,此旋渦可同時飛騰於天及沉降於地,併產生威力驚人的殺傷破壞效果。旋轉是發揮力量最佳方法,不論堅如鋼鐵或柔弱如水,一經旋轉,即產生無窮威力,鋼鐵旋轉固然令人不敢逼近,空氣旋轉造成的旋風也威力無比,水旋轉產生的漩渦則更加恐怖。身體就象流動似地旋圓圈,在擋避的同時反擊。球狀或弧狀能承受更強的壓力,也可通過螺旋積極的轉換或偏轉能量,要精通這種技巧,應用意而不是用力來完成。

  轉圈把「意、氣、力」三方面有機地揉合在一起,在連貫圓活的肢體運動中達到外動內靜,意氣相隨的境地,氣沉而不浮,歸於丹田,久久加功,精神與肢體都可獲得最高的呼應。臨敵格鬥,一觸即發,其產生的強大內勁猛不可擋,有如電力,頃刻之間,可置敵於尋丈之外。因虛浮之氣己被練下去歇盡了心中火性,眼光即可漸漸明亮,心胸開朗,目透金光,眼可不瞬,此後只一動手,目即圓起,炯炯有神。

  轉圈是架式使然,如果架式沒有擰轉的動力而勉強走圈,是未得要領。當深入八卦高層後,會發覺不得不轉,在於全身各部位的擰轉,當八卦拳的架勢出來之後,會帶動出一個行動力來,形成了前進的勢和擰轉的勢,實際上是勁在走。最初是身體產生勢,後來是整個勢在帶動身體,單換掌要掌握那個勢,身體要隨勢而走。八卦是求變的,要產生變,就要把自己的中心縮小,極端的擰轉,要把中心縮的越小越好,中心越小,變動就越快,可變的範圍就越大,氣勢一擺開,就好象一張網。轉掌不是走的,而是身形逼出來的,所有的招式都兼帶反彈力,身法步法全都是在別勁中進行,要將腰的柔韌性練習到象一條龍一樣,幾乎盤在樹上。八卦的進退是藉身形架構的輕微改變而改變架式的勢,比方塌腰向前,坐臀向後,加上擰轉就是迴旋,所以是身隨勢,步隨身。不是用腿去邁,而是用整個身形催動腿走出。

走圈最好轉樹,正是通過以樹為圓心的不斷走轉,才練就出腰如軸立的橫勁。轉樹功法的根本目的是練腿和腰,腰如軸立不是孤立的,其基礎還在腿,而且是運動著的腿,走起來要穩如坐轎,才能發揮腰部擰轉的勁力,才能將這股螺旋勁上達掌臂,所以走是根本的根本。練走圈並不是一上來就要轉樹,先學會步法並標準化,然後走直趟並垂臂,等腿上有勁了穩定了自然了再走圈,這時先走大圈,腳微微內扣,慢慢的再收縮,等腿完全變穩,如坐轎了,然後才擰腰轉樹,走八式。

    初走圈以穩順入手,入手即求輕靈則會流於輕浮而根基不穩,氣血上浮,從而犯三害之弊。穩就是定架子的要求,一步一趨找四德的要求,按照九要去逐個對照,再逐漸理解八能。順就是首不犯三害,手足順其自然而出,注意頭頂塌腰、肩與胯之氣力縮勁、腳之踏勁、腳後跟之扭勁、穀道之上提則初步可。抽胯為了上下相通相合,同時小腹微提而腹內盡量松空。移左步抽住左胯根,右步抽住右胯根。不僅虛步能進退,實步也要能起落進退。首先身架要合規矩。手與腳的勁力從腰而來,腰圓活力就發放出來了。若要腰活,就須塌腰坐胯。若要塌腰坐胯,就須沉肩墜肘、順項溜臀。若溜臀,就須吸胯裹襠。若裹襠,就須曲膝。若曲膝,就須舒趾而重心達足。只有節節協調貫通,力才能通達四肢。腰要向下沉坐於胯。兩腋襠胯周身處處呈現一圓球狀,既圓活又有撐力。兩肩、兩肘、兩腎、兩胯要向內裹。兩膝要相抱,兩肩兩胯要向內扣。四墜即肩要往腰上沉墜,腰要往胯上沉墜,胯要往膝上沉墜,膝要往足上沉墜。要求兩足要平起平落,不揭蹄、不亮掌,有趟泥行走之意。裹襠、兩足內側脛骨要相磨。要求做到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心與氣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天地人三合(頭要融天,腳要融地,胸要融空)。上身要向圓心轉,兩肩連線與徑向成 30度或 45度。出腳要平,不要抬腳尖,不要壓腳尖,出腳要松。腿上用勁,憑身勢帶動,腳腕不要用勁,出腳要圓,不要直出,要有一定的弧度,以樹(樁)為中心的圓。身要正,不要往裡偏。身要輕靈,不要有起伏。邁步在胯動,要胯換胯,不要腿換腿。光是腿換腿,容易兩腿叫勁,不能順勁。足平出地面,但是不要推著地。轉圈不是趟泥。胯以上姿勢保持不變,步伐大小按個人小腿長短定,走轉之時兩腳基本與地面平行。腰要塌住,胯與大腿有夾角。下坐,氣下沉。放胯時,利用身體的慣性,把胯扔出去就行。前腳和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在走的過程中是松的,碰到東西才會緊。就靠慣性往前一送就行了,而不是邁出去的,是靠腰腿勁把它送出去的。不要光轉身,要掉胯轉胯。走時要把身子扭過來,向著圓心。腰以上部分扭,胯以下還保持向前的方向。一能拉抻各大肌肉群,二把身體絞起來,便於發出螺旋力。

    轉圈有快慢之分,快轉鍛煉身法、步法、眼法、久轉之使腳底下有活兒,身法非常靈活。練的是腿腳身法。慢練也叫細練,功效是出內功,練的是內氣,著重練氣,逐步體會陰陽虛實的轉換(胯),應該越慢越不嫌慢,配合呼吸,應比打太極還慢,始終是用一隻腳在支撐體重,找橫勁,要用丹田領著走。所有動力都由腳底發動,因此每移一步,都是實腳,兩腿單輕單重,身體又極度放鬆,加上落跨的旋轉,兩腿變成打氣機,氣的產生非常快。轉圈核心是身轉步走的擰旋度要達到要領要求,身步合一地擰旋到位。身架自轉擰旋度要達到要求。走圈過程中不能休息中斷,如換式也應如太極般一手接一手其勢連綿不斷,一氣練下去,不可中斷。斷則散。每次練習的時候保證一百圈的運動量或者確保半小時,這樣就比較容易有氣沉丹田的充實感,而且全身的勁、氣流動也會讓人感到運動後的舒暢,雙手會感到充滿勁力,似乎手掌都變得厚實有力。

  行步如趟泥,全身不滯不散,不遲不斷,腰似車軸,氣如行雲。換式如高山流水,連綿不斷;兩腳要虛實分明,左右互移。抽身換形,翻若驚鴻;隨機應變,奧妙無窮。初練時先走大圈,上身擰轉不要過大,否則腰不活,硬往裡擰,走轉不穩,心火上升,內氣不調,五臟受損。初練時走轉要慢,由慢到快,可早練慢,晚練快,不可操之過急。要想功力增長快,慢練是最好的途徑,在功力訓練一定時間以後,還要同時練習身法,快練主要以步法配合身法,以身法找步法,以步法身法帶動掌法變化。呼吸任其自然,氣自然往下沉,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日久氣沉湧泉,乃至地心。待丹田氣足,催動全身,則走轉日快一日,時快一時。初練時走的圈要大一些,會走大圈的人也會走小圈,一般以尋常人走路的步距12步一圈為宜。有功夫後,可以走大圈也可以走小圈。大圈練習力氣,小圈練習功夫,初練圈要不大不小,方便找勁,入門後圈要小方便長勁,再練又要大,圈越大就越近似直線,同時這全身擰成一股繩的感覺似乎也越難找,功深入骨後,即便在日常生活中隨便怎麼走都有擰的感覺。

    轉圈想像成推磨以練出行步走轉的功力,轉掌始以推磨之狀,試想推磨之際由手至腳之整勁,但練時無磨,便以淌泥之狀練出整勁及擰彈力道。走的時候腳要求要平起平落,剛練時是慢的,可以說是一種暗勁兒,是慢慢地小心地趟,一點點找出這股勁來。從走中求身勁的整,求出了內家的整和順。隨著功夫日益漸長,步子越長身架就越低。走圈能使全身上下協調一致;八卦掌左旋右轉,以斜打正,處處走圓,走圈功就能練出圓形步法,步隨身換。多站八卦樁對轉圈有大益。先從走圈開始,每天堅持練,直到走正確走活了,再開始練掌。老一輩的開始至少都要走三個月的圈,這樣能練出下盤力量和平衡力及將手上的筋拉開。

    八卦就是教人送,八卦像推磨.凡推過磨的人都知道.要想將穀物磨得細膩.直愣愣地推肯定不行,手上的那股勁得把磨桿送出去,送得平、圓、悠、遠,還要送出一股向下的碾勁,叫留。八卦掌便是有送有留,這不是靠站樁就能站出來的。所以八卦門不站樁,都是在運動中求送、留。八卦如推磨,除了向前推,還要推出向下的碾勁,八卦掌一邁步要有兩股勁,隨時轉化,明白了這兩股勁的道理,就能理解八卦掌的招數為何千變萬化。

    走圈轉掌的速度非常慢,感覺比太極還慢,漸漸地感覺到了轉圈時手臂、肩以及背的開合,每走一步都是一開一合的,慢慢的更還有了一松一緊的感覺,尤其是從一開始沒有著意於呼吸,後來每走一步呼吸就自然地與動作相配合了。每當後腳向前邁步時,後肩會帶動後手會不由自主地往前下一按,前肩也會帶動前手不由自主地與後手一合,與此同時腰那麼一擰就人過來了,一落一起,一松一緊,一開一合,一吸一呼都是自自然然形成的。身體不要有起伏搖擺。在穩健中求輕靈,兩腳平起平落隨著掌法的變化。

    行功是要在如痴如醉的輕緩步態中體會天人合一、無人無我的境界。初學時,意念稍注於足底湧泉穴,此為要訣。行到極佳處,即忘其行;達到行功如站功,動功如靜功,實是在動中求靜而至真靜,故仍歸回靜功。走轉起來即要有隨天而運,隨地而行之悠悠,又要有神充天地,意滿環宇之氣勢。時時勢勢要呼吸綿綿,自自然然。走到日月星晨亦與我同旋轉;又如站三體式樁,直站到山川河嶽與我同呼吸;再如太極拳,一舉動則我之開合天地亦與我同開合,是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的協調。

    轉圈發展平衡力和敏感度,也是發展速度和力量的基礎。練套路雖可增加功力,但絕不能代替轉圈,八卦的特點通過轉圈的習練都可達到。八卦的各個掌式,都有其左旋右轉的勁力變換方式,通了這個勁力變換,轉圈幾乎就是八卦的一切,練功與散手都含在其中。轉圈把整體的勁力轉出來,練習身法、步法和勁力和在走中發勁。穿掌為了把左右勁力平衡起來,也就是一動而無不動,腹貼腰、胸貼背、肘護心、膝掩襠、頭頂懸、尾找地。轉目的在於松筋拔骨,極好的松是為了極好的緊,內勁即出。全方位攻擊及卸化,行走中而站樁。日日走轉不停,練出螺旋之勁、混元之氣、走打之功。而最終一以貫之、中和之態。轉圈中苦練幾個單式掌,可練出走中發力,走中打。

  站樁有基礎後才可開始練走步,而且步宜大,目的是把下盤走開。開始站樁找正,走起來後應該從正中求活,如果此時立刻就擰裹的話,身體感覺很緊,有種全身勁力都憋在身上的感覺,練一陣大步走開後身體就感覺很活,從下盤練起,感覺比從上盤好。須走出自身離心力,橫行斜步才易變化。用身形勢走掌,而非以步為主。八卦的基本功擺扣的走轉步法練習加上八大掌和變掌的練習,是身法靈活的最好訓練。頭上領全身有下墜之態,這樣會感覺到只剩下一個頭,下面的部份可以隨時的改變。

  八卦所行之圈極小,只須二尺正方之地即足迴旋,其用意所在,專以避敵為能,妙在乘人之背,避實擊虛。凡圓行之用,所以習行步迅捷,襲敵之背,使敵不及迥旋,其換掌之用,所以習順勢黏貼,使敵猝不及防,而我手已及其身。至於行動之時,尤須意專而氣沉,故變換數勢之後,恆覺百脈調暢,兩掌十指,無不膨脹。須步快腰軟者能習之,極靈變,習熟則圓轉自如,真有飛若游龍之概。擰來繞去如大蟒翻身,所以八卦有功夫的人一是腳下快,二是身法活。八卦擰成一股繩,強調不停走轉,大蟒就一條大脊,利用肌肉和腹部鱗片不停收縮得以靈活運動,倘若肌肉和腹部鱗片停止收縮,活蟒變死蟒。

  轉掌眼神閃爍不定會讓意念跑掉,意念要守在內。脊骨要會上下呼吸,不是用外力去使力使勁,而是用意用脊骨內息驅動著整個人體,攻擊是全身帶手整體過去給予致命的攻擊殺傷力,穿掌戳肚子就要見腸子,一個腰斬就是重傷,一個起心動念內息馬上在脊骨運作一上一下的做內呼吸,轉掌練的就是脊骨中的內息運作的任督兩脈做小周天循環,進而練就深厚的內功。其快是因為意念比敵人快,內息通暢無礙。走轉時講究左右平衡,特別是內功掌,左右轉的圈數應該基本相當,否則導致左右半身氣血循環失調,左右半身會一邊冷一邊熱。

                  順逆和化

一、手足自然往前伸——順 

  手足順其自然往前伸,肩肘腕胯膝關節自然放鬆,使氣血暢通。伸絕不是用力的擊或打,左旋右轉中,身體、手足不可有絲毫別勁之處,而要練出舒服、自然、順的感覺。不是求絕對的快,而是要達到快慢有機的統一,以求練到內外三合、連環縱橫的程度。自始至終不使拙力、笨勁,日久四梢就會隨著意念的指揮而動。意境上要無限遠,手扣至天門,形體上要肩肘腕指節節抻開,意念送出時讓兩臂之奪力出來。此時兩臂筋脈必有一個往回拽的勁兒,不讓膀子出去,要想返回先天之和諧,就得通過練功把筋脈一點一點地全鬆開。 

  二、氣、力合---極力往回縮——逆 

  手足要出力,但力不但不外露,而且要極力往回縮。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形散亂便無形體。氣、力極力回縮可使身體協調一致,從雙肩雙胯往回縮,使氣、力合一縮到丹田,達到蓄神目的。注意調氣灌于丹田,然手足的自然伸展,看似鬆散,神和內勁就是在這種似松似散中逐漸練出來的。還可幫助於定心氣,心定則神凝,神凝則心安,心安則氣升。久之則達到筋順、骨速、勁連,氣之循環不斷。 

  三、氣、力要保持中正——和 

   運動中的呼吸不是急促和猛然的,而是氣似雲行,出入綿綿,若存若無,在自然呼吸中養成勻、細、深、長的習慣,達到周身之氣圓滿無虧。日久氣到用時可斂入脊骨,與力合到一處。拙力的存在會妨礙內力的產生,必須把拙力除凈,內力才會逐漸產生,而氣、力中正便是除凈拙力的有效方法。必須掌握每一個動作用力的瞬間和不需要用力的分界,該用力的時候堅持縮力,保持力的不頂、不丟、不過。形體上體現舒適、自然,身形穩健。這個階段就是內勁內涵階段。但這時也最難堅持和最容易產生灰心喪氣情緒,會感到周身無力,與人較技往往伸手便被擊出。會認為把功夫練丟了,練功方法不對,以至產生不願繼續練下去的思想情緒。這時千萬挺住,這是練功高層次的換勁階段,必須堅持練下去。 

  四、後天之氣、力歸於丹田——化 

  人的氣、力均屬後天,是濁氣、拙力,若使其轉化為真氣、內力,就是將後天之濁氣、拙力合一縮到丹田,形成轉化。運動中的伸縮應該配合呼吸來進行,發拙力與呼氣的時候使氣、力合一,一起極力往丹田裡縮去。這個轉化過程時間較長,習者一定堅持長久地練下去。不要怕練得渾身無力,更不必擔心將多年的功夫練沒了。不通過化的過程,真氣就永遠化不上身,內力永遠練不出來。練功日久,對外來的侵襲,不但能用視覺來觀察,而且能用身的觸覺來體驗,因為觸覺能觸到對方意念的真實性。不但與人較技時如此,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形成新的運動素質,形成新的條件反射。日久,身體氣、力化之似覺有若無,每逢靜中動時,身體移出而不知己之動,則不知有己,每與他人動手時,伸縮往來變化,閃展騰挪,如入無人之境,而身體氣力自覺無動,這是不知自己之動而靜,則不知有彼也。形成了掌無掌,意無意,形無形,象無象,無我無他的境界。 

                    體勢要點 

  意要靜、氣要平、頭要頂、舌要抵、項要橫、眼要隨、田要飽、肛要提、肩要沉、肘要墜、胸要含、腰要擰、胯要坐、膝要抱、臂要伸、腿要曲、腕要塌、指要乍、指對肘、肘掩心、足要綳、趾要摳、步要趟、行要穩、臀要斂、腰要塌、背要拔。

  意要靜 練功之前和練功當中應保持心情平靜,避免練功中走神。初練注意力難以集中,一旦意識到應馬上收攬心猿,日久自能收斂心神,進入定境。 

  氣要平 鼻吸鼻呼,自然順暢,氣入丹田,勿忘勿助。胸腔不要緊張,腰腹放鬆。初練只保持扣齒閉口,呼吸順其自然。動作勿刻意努力、加速,造成氣息上涌。 

  頭要頂 百會如繩系,收下齶,百會穴向上承真氣,如有一線輕輕懸弔頭頂中心;但此頂是意頂而非力頂,意念不要過重,以免頸項緊張,千萬不要用蠻力將頭往天上探。 

  舌要抵 舌抵上齶,連通任督二脈,有抵的意思即可。 

  項要橫 頭部左右擰轉即為項橫,但並非單純的平移,而是以百會為中心螺旋向上的擰轉。頸項豎直,使百會穴正對脊柱;以下頦回收來要求豎頸,使真氣能上下通暢。 

  眼要隨 眼為心之苗,專註於手的動作有助於神不外馳。開始走轉可能會感到暈眩,一周左右即可過關。如此練習會很容易察覺到自己動作哪裡不合不整。眼隨手的另一層意思是手即敵人的方向,自當關注。須注意的是眼隨手的意念不可太過,應放在整體的動作上。 

  田要飽 保持平穩的腹式呼吸,使丹田充實,時時飽滿,小腹實沉,丹田氣足而涌,全身脈暢氣足而內勁自生。

  肛要提 尾椎內卷,勿翹臀,會陰與百會在一條垂線上。翹臀則有失中正,且腰腹無法放鬆,力無法上下傳輸而滯於腰。 

  肩要沉 沉肩首先應松肩,切忌僵緊,肩僵則力至肩而止,無法達於梢節。勿使雙肩上聳或左右歪斜,以使雙臂之氣能暢入軀幹,亦可使發于丹田、根於足、聚於脊的內勁順利通過兩肩,暢達雙掌。人多聳肩而不自覺,先聳肩至最高,然後松肩下落,再稍向下用力即沉肩。

  肘要墜 手臂微曲,肘尖朝下,與沉肩配合為發力和抻筋拔骨的重要一環,更有護肋之意。 

  胸要含 過則窩胸,不及則挺胸,肩必有後拉之意,於發力有礙,且氣不能沉于丹田。不挺不窩自然即可。盡量使胸腔松空而使氣順不滯,胸部放鬆並且以意念放鬆輕微向內縮,讓感覺放鬆的胸部好象虛空無物一樣,以使脊柱聚力,反之氣行不順,勁力難以聚集。

  腰要擰 腰脊伸直,後腰部向後挺直,使脊柱拉直,則督脈暢通,同時丹田因腰直而不受壓,以利聚氣。擰腰一為練腰,腰為腎府;二為八卦掌步走偏門,故斜身對敵;三是在整體的抻筋拔骨中由於擰腰的加入增大了幅度和強度,獲得普通拳式達不到的鍛煉效果。

  胯要坐 松腰收臀,會陰與百會在一條垂線上,身體重心自然下沉,即為坐胯。 

  膝要抱 雙膝有內夾意識,互相聯繫,行步時兩膝相磨而過,有護襠之意,即抱膝掩襠。 

  臂要伸 沉肩墜肘使腋下大筋拔長,肩關節在下沉基礎上要有向手掌方向的位移,松、送。 

  腿要曲 雙腿保持一定的彎曲度,這樣才能增長腿力和腰力。曲腿而行對膝蓋有壓力,故在練功前後應充分活動膝關節,不要貪功而使功架過低,傷及膝蓋,欲速不達。 

  腕要塌 但不能塌腕太過,是為折腕,掌與地面垂直即可。 

  指要乍 手指要挺拔,自然乍開,勿僵勿懈。掌心要空,虎口撐開,食指上指,對應打來入虎口。此時配合含胸頭頂、沉肩墜肘、塌腕擰腰,才算完成上肢的抻筋拔骨。 

  指對肘 後手中指斜對前手肘下,相距一拳,增加雙臂筋絡對爭,似靈蛇一樣將身纏裹。 

   肘掩心 後手肘窩斜對心窩,相距一拳左右。大臂與身體45度。過小則癟,大則掀肘。 

   足要綳 行樁時踝部不要鬆懈,後腳通過重心的轉移拿起來,前伸時綳腳尖,使前腳掌先落地,而不是腳跟,才會形成「趟泥步」。 

  趾要摳 足下有鬆緊,離地時趾伸,落地時先試探,後抓緊地面,落地生根。

  步要趟 後足似從泥中拔足,高不過踝,越過前足時因角度變化而成綳足前趟。 

  行要穩 初習宜緩步而行,重心過渡緩慢而清晰,如履薄冰,配合抱膝掩襠、屈膝坐胯、步趟趾摳等前述諸要,使全身神經充分興奮,達到八卦掌特有的鍛煉效果。

  臀要斂 肛門上提勿翹臀,與直腰配合,同時兩髖內夾,以利包裹住小腹丹田之聚氣,勿使之從海底瀉漏。

    腰要塌 鬆鬆柔柔地沉塌,不可用蠻力沉塌,是利用塌腰落胯的動作,將整個身體的重力松沉至腳底湧泉穴,讓腰部上上的各個部位完全徹底放鬆。下塌腰又稱為坐胯,坐胯是輕輕坐,不用力的坐,好象坐在椅子上,別人把椅子拿走,你卻不會跌倒這麼輕的坐。

    背要拔 以使脊柱從頸椎到尾椎伸拉成一條直線,一則氣脈通暢,二則有利直腰含胸。

                                     掌  形

  撐即手指要頂撐,有各指節間儘力拉開之意;虎口用力撐圓,拇指與食指撐成八字,其餘各指間自然分開。虎口撐開,五指撐圓,食指略微上挑,就可勁貫指端。開始時會很累,堅持下去,就會感到手心發熱。後手食指挺勁,中指、無名指、小指微曲有扣含之意;掌心向前,不可腆,也微含,虎口撐開。掌心要凹陷,有掌心含空之意,大指根節略向掌心扣,小指與無名指微向掌心裹,從大指尖到大指根、掌心、小指、小指尖成一圓弧。腕根向下塌,掌背儘力向小臂靠攏,保持掌面垂直於地面,但不可用僵力,而要用柔力。肘尖向下松墜,手臂力撐之時,肘尖永不伸直,始終保持一定的彎曲,以使手臂氣脈保持通暢。手臂儘力向前伸展,以使肘尖內側正對心窩,但此伸是在松墜的基礎上,切勿用力伸直,而是用意拔筋之伸。另外,意想手臂下沿從指尖經指腹、掌根、肘尖至腋下的整個面都有向外鼓脹之勢。立掌伸臂時擰臂,使兩肘相合,以使所墜之肘尖正對地面,從而使勁力順涌至掌。雙臂要合肩合胸,具體到右肩合左肘、左肩合右肘、雙肘合胸。合者,儘力靠攏也。於手臂而言,使手上沿從指尖經指背、腕、肘彎至肩整個面都有向內抱攏之意,意念將手臂縮回,與伸成一對矛盾力。

                                     足  形

  十趾用力抓地,但不是將腳趾卷屈而抓,而是抓而不屈,是為增加附著力而抓,而非抓拿之抓。抓地牢是指小腿、腳背、腳底、和腳指都完全放鬆不用力,而把重心完全落在湧泉穴上,以保持身體平衡腳部牢固,沒有絲毫傾動。把腳指用力扣地,只會造成腳部僵硬,對維持身體的平衡以及步法的變動反而不利。腳向前邁步落地時要探落,以前腳掌先落地,點探落實後,胯部前送,使腳掌向前搓地落實。每一步皆如此,如地下有陷坑狀,須探出踏實方能落腳。雙腳邁進時須摩足擦踵,每一上步,都須使雙腳之內弓及踝部內側相摩擦,以保證雙腿整而不散,並使雙腳內緣都在圓弧之切線上。腳離地時要力勾,使腳離地後不向後翻蹄亮掌,以保證腳掌能平起平落。雙膝內扣,使兩膝始終保持內合之勢,每一動步,須使兩膝相擦而行。兩胯向內扣合,亦即兩大腿向內扣合,使兩腿有內夾之勢,從而使勁整而不散,合而不亂。保持雙膝始終處於彎屈狀態,初練時可微屈,隨著功夫日深而蹲之亦低。

八卦掌內氣運行要明九節,透四梢。九節:臂之三節為腕、肘、膝,腿之三節為胯、膝、足,體之三節為頭、軀、腿。具體到練和用則要求頭頂項豎、腰如立軸、屈膝隨胯(身之三節),松肩、墜肘、坐腕(臂之三節),合胯、提膝、旋踝(腿之三節)。所謂氣通分三節,是在意念上對三節之處要著意,比如松肩氣到肘,松肘氣到手。

                 八卦掌之練法

  八卦掌之練法,處處需連貫,無勢不合靜動之理。一陰一陽,一動一靜,左右練法以及換式均系一樣。腳要平落,里腳直邁,外腳內扣。初習者邁步距離要小要勻,以免身體有忽起忽落之弊。扣擺步要分清,不得擰步。身腰跨膝,各步需舒展而隨和。首練要慢,久之丹田氣足,自然而快。內功首重在氣,氣已調順,則身體百脈舒泰,手足輕靈。調氣之法,一言以蔽之,曰輕出緩入,呼吸以鼻,切記用口。初練上盤要轉大圈,純熟後在練中盤,年久再練下盤之功,秉之走穿擰翻,旋轉變化擰裹盤旋要有親近大地的味道。。

  兩樁(虎踞、龍盤)、兩步(趟泥、擺扣)是功力、整勁的動力來源。樁功有幾關:一是體力關(40分鐘)。二是體會空氣阻力關,即肢體間的相互吸引排斥力。三是體會體內氣血流動關內部混圓。從樁功養氣學起,如「八卦無極樁」、「八卦聚氣樁」、「八大定勢樁」。通過一段時間的定功修鍊,逐漸過渡到行樁,這即是修鍊八卦掌的基本功法,同時也是高層功法。一般是三到六個月,很快就會使自己內力大增,元氣充盈,內五行之氣互補,體質發生變化。然後可習「柔球八法」和「八大定式掌法」。初步掌握八卦掌的運動規律及內勁變化規律,自然疏通脈絡。真正的作到內外相合,在運動之中步法、身法、手法、精、氣、神,不用之時混混元元不分內外,若用時,瞬間聚一點而激發,而無左歪右斜前俯後仰之病。然後步入「游身掌」的高級階段,即是順其自然,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行如龍騰雲霧之間,內外無棱無角氣機圓滑,外形從規矩到無規矩之規矩,如能真正作到練時自己不知所練,別人觀之,具合拳道,八卦掌真意已得於身。可步入靜功、意念功的修鍊階段。

  八卦掌的入門功夫有兩樣,走轉和打坐。走轉的步驟,首先是擰身而不走(定勢),煉好周身,即頂,抱,掰,扣,坐,裹幾個要領,第二步是,直趟行步,第三步是走轉。八卦趟泥,磨膝磨脛,擰腰抱跨。還有鶴行步的煉法。第四部,負重走轉,有鐵衣,綁腿,泥手套,鐵鞋,鐵帽等煉法,但一定要在一年以上的走轉練習後,要求是,輕身快走,負重慢行,即負重時走得越慢越好,才會出功夫。

  要注視拳端,全神貫注,在走架和對練中不可把式子走滑,要覺著眼前真有對手。從用手法步法領拳,至手力腿力去掉,整體力就出。即力往身體回縮,內勁開始上身。 練八卦是有換勁的階段,如沒明師指點,一生用手法步法領拳的花架子,功力長不出來。腰有力而靈活,才能身形靈活和發勁有力。腰部松、活、靈,腰變出虛實,虛實出產生勢變,方能達到以腰帶步,身隨步翻,掌隨身變,步隨掌轉,上下相連,周身一家。掌動身先動,身動腰先動,用腰帶動一切。若練至胯向前方不動,腰如磨盤轉向圓心運動自如,甚至超過圓心,雙手轉至身後還能轉圈,說明腰胯已徹底鬆開,腰力已練出來了。腰如軸立,一推就轉一轉便我順人背,達到手似輪行,走圈是有效的練腰方法之一。

  首先要著重注意身形規範、手法變化和步法轉換,端正架勢,周身放鬆,不要急於發勁和技擊。第二步要做到動作沉穩,勁力綿、長、沉。勁要慢慢往裡找,做到勁不外露。第三步要做到勢勢相承,全身動作協調,勁力沉穩連貫,神、氣、意、力一氣貫通,做到四形俱備:形如游龍,迴轉若猴,樁若虎踞,換式若鷹。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謂之外三合;靜中氣勢騰挪,動中心靜神寧,謂之內三合。手之門肩,腿之門胯,身之門腎。肩、胯、腎(命門)拳之根,肩不鬆氣不入手,胯不開氣不下足,命門不通氣不達頂。開門掌者松肩、開胯、通命門。習此拳時須感覺手、足欲離我身,而脊將其系之,此方謂小成。

  在走轉時摩擦陰囊,如無過硬的內練功夫,必致慾火難耐,因而打坐調養尤為重要。擰身走轉極易氣機上浮,所以調養內氣就必須和走轉結合起來。不要著急學掌勢,也不要盲目走轉,否則一事無成,這在以前要三年築基。現在的習武者,多不如從前有很多的機會實地操手,與人切磋,故而更應多多的練習基本功,以彌補實戰經驗不足的短處。想當初「煤馬」僅以單換掌打遍天下,不正是仰仗其橫心苦練出的基礎。單換掌後增以雙換一二年後慢慢再增添它掌。八卦門中輕功所利用的就是身體旋轉時,切割磁力線,從而使人產生一股自然向上的離心力。輕功非為逃而練而是動步擊人之術,剎那越快紙成刀劍。

  八卦練法處處需連貫,無勢不合靜動之理。先求一個形正,解決力的動力傳遞,形正必然氣順,周身上下一氣貫通,走轉其實已經在內在里解決勁力的蓄髮了。內功來源於丹田內轉。八卦上乘靠走轉,走樁是練內功,練的是活氣,在變化走動中把氣調均勻才是上乘,走轉是周身的配合及勁力的掌握。腳要平落,裹腳直邁,外腳內扣,初習邁步距離要小要勻,以免身體有忽起忽落之弊,扣擺步要分清,不得擰步,身腰胯膝需舒展而隨和。首練要慢。久之丹田氣足。自然而快。

  一般人練八卦,都容易把八卦練賊了。其實八卦掌是雄赳赳的,關鍵要從「雙換掌」這一招里練出來,因為這一招容易體會出「勁力周全」四字。程廷華打八卦,勁力渾身鼓盪,感覺不到他在打,只感到他在動,大蟒蛇從頭到尾都蹭著勁,才能爬動得起來,這種威勢,怎是打一拳踹一腳所能比。「只動不打」是程派八卦的練功口訣,尚雲祥還有「練拳要學瞎子走路」的竅門,說瞎子走路身子前後都提著小心,從頭到腳都有反應,練拳是練全身敏感。明白了要勁力周全,功夫用雙換掌能練出來,用蛇形也能練出來。

  定勢八掌鍛煉行步、轉圈方式和方法,經過幾種掌勢的行步轉圈可修鍊軀體的各部位的適應性、兩腿的支撐力和靈活性、腰身的柔韌性、協調相互的配合等,常規習練每勢一個方向走轉八圈、反向再走轉八圈為好。每次最好八勢一氣練完,習練時可根據本人體質依上盤、中盤和下盤勢架運動,不可強求。定勢八掌圍圓走轉,掌勢不變,其步法里腳直、外腳扣、曲腿趟泥、慢慢習練,全憑膝下兩小腿相交,是一種活樁步。每一掌架實是突出了某一方面的勁路的鍛煉。如推磨掌主要是推領勁的鍛煉,每一個掌架掌握好後,八個掌架又可相互自由銜接轉換,包含了人體高、中、低、前、後、左、右立體全方位的鍛煉。共同的要求是上節走轉的掌勢不動,神光注於掌指,達到鎖心猿、拴意馬的目的。下節走轉時雞腿趟泥步,動轉不停。中節走轉時龍腰松沉,坐於胯、旋轉自如。上節靜而不動,逆180度,下節動而不停,中節松沉圓活,整體掌架,圍圓走轉,前後互反,上下相爭,逐節擰轉,節節貫通,圍圓走轉中自身又形成一立體螺旋形,其絕妙地濃縮了宇宙場之星體運行的規跡於一身。定勢八掌要根據季節不同,分開習練的。比如春季萬物復甦,天地之氣正清,萬物之氣正靈,主要習下按掌和上托掌,下接地氣,上接天氣,萬物之靈氣上下皆可收,對於內氣的培養很重要。變換方向時打式子,能練出八卦掌專門功夫,長時間單一走圈再穿插練式子、基礎八掌,練習八卦勁力,功夫上身快,套路、轉圈兩者配合訓練更能相輔相成。

  指天掌應再內裹從耳側出,目仰視食指尖而不是看左前方,縮身踏腰而不是坐下臀,身掌要有鑽天之意,腿不可有死彎,要注意以頭領意,拔背暢胸。此式有抻筋拔骨之能。無論姿勢如何,只要符合八卦掌的基本要領就行,虛提的腳的腳尖是鉤著的,也就是腳掌與地面平行,兩膀一上一下儘力拉開,肘要微屈(不可為了伸展兩臂而拉直),全身擰成一股勁象擰麻繩一樣。操手的時候的要領是縮身踏腰而不是坐下臀,手也不是那麼直的。

  開馬對牆,腳蹬將力傳到胯,胯及脊椎底腰的部分做左右循環的左右切換來產生身勁,勁上傳到肩手運動要是肘不可外開做開合運動,將力量作用到牆壁,推所產生的結果,自己本身被反作用力量推開,而撐的合格定型上身標準達標表現是:自己本身不失去平衡,又可以產生強大的撐寸攻擊力攻擊牆壁。

  背對牆自然站立,單臂上舉,向後翻轉,指尖頂住牆面。以腰胯帶動身體翻轉,直到面向牆壁為止。雙腳五指抓地,不可移動。如此反覆,雙手互換進行。翻轉時手指必須盡量頂住牆面,以腰胯發力。長練可彌補腰胯僵死之病,增長擰翻走轉的能力。這個動作鍛煉腰胯的柔韌性和翻身時發力比較有好處。當腰翻到極處時,身體處於背勢,要用力頂住牆壁。

    雙手各持一個30斤重的銅球轉掌。尤其練塌掌時,用內氣將銅球吸住,掌心向下能使銅球不落地。此為以收練放、以吞寓吐的內家練法。八卦門石球,常規重30斤,兩個重60斤,傅振嵩所練石球每個重40斤兩個80斤,練時用指抓住石球,掌心要空,再走八八六十四個大圈。傅振嵩平時常倒立行走八卦圈,一走便是六十四個大圈。

    龍行三掌,兩掌似爪,里穿外掛;一身若龍,左旋右轉,三盤起伏,若隱若現,四方有跡,雲里霧中。神至氣隨,掌法簡單,久練能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神融匯,變幻無窮。 

                   松 沉

  練八卦掌只有松,才能產生氣,松是練氣的不發二門。因為只有松,才能神靜,呼吸才能細緩勻暢。要從形體到精神,從五臟六腹到四肢百骸,全部做到放鬆,這樣一來,漸漸小腹、背脊面部都感到發熱,最後可達到行氣如九曲珠,無孔不入」了。有了內氣,就會產生內勁,時日愈久,內氣愈充,內勁越足,功夫越深。當八卦掌練到剛柔相濟的程度的時後,就具備了一種彈簧勁,周身就象一架彈簧機,對手攻擊到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會在瞬息之間,將其力柔化掉然後反彈出去。這種彈簧勁,正是剛柔相濟內勁的本質特點。松能練出內氣和彈簧勁,然而做到松並非易事。走圈是八卦掌的基本功,首先要在走圈中反覆體會這個松字,然後在小八掌(又稱功夫掌、定勢轉掌)、單操八勢、轉掌八勢等等。直到大八掌中體會,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松練。幾年八卦純功,必然產生體內體外的變化,力也漸漸的不同。開始練的時候,不知道松是什麼,不懂為什麼松能打人,隨著功力的增長,泄去自身的拙力,產生內家拳的力。最初產生的剛力是硬力,不能說是真正的剛,打人疼,傷人的力,不過也算是漸漸入門了,然後把硬力鬆開,產生柔化的力量,可以發人,隨著功力的高低,可以達到發人數丈而不傷。分尺勁、寸勁,漸漸的已經懂力了,所謂化剛為柔。功力再長,便又出現真正的剛力,非前硬力可比,所謂化柔為剛。至於能不能達到剛柔相濟,純以神行,那就要看悟性。這些力產生,都是以整體力為基礎的。

  初練八卦還是從不發力入手,先練身法、步法,久而久之,身法步法純熟,自然就可發力了。不松,螺旋擰根本走不到位。向另一個方向平滑轉換的時候,出現死角。需要一掛肉掛在一副骨頭架子上轉來轉去,擰來擰去,鑽來鑽去,走來走去。松到才能擰到,入門以後,形成的就是松下來的擰。一開始練不發力,是為了行氣,怕不會發力亂髮,反而亂了氣息。松是為了能緊,將肌肉鬆開方能擰轉入內。放鬆放鬆再放鬆,步步深入。不松的話,擰不到位,走不勻,螺旋線轉向中出死角。明勁也要大松大柔的去練,八卦掌同樣也是要枝節靈活節節貫通,全身上下有任何一個地方松不開都不行,松而擰、沉而靈;擰裹鑽翻、螺旋纏繞的立體走轉,出汗而不氣喘,神氣意力歸於一念方為入路。八卦起初訓練, 先從大架式外形作易筋(抻筋拔骨),此為明勁,易筋後,筋長力大,但此時的勁需大,但不靈活,因此應開始以松作訓練,能松至放棄肌肉,而用骨力,此為暗勁,光松不合,勢必流於懈怠散亂;不擰不成八卦,八卦就是一個擰,擰並非擰住不放,時時擰轉不停留,沉中才能體現出靈來。松的越好, 內勁就越大, 反之內勁就越小。 

  松沉兩字的用意無非是指將人體拳架骨節解開,使重心向下落至足。周身沉穩,轉換靈活,一氣貫通。內已含有解開骨節之意,骨節不解開,重心向下降落是不可能的。沉的標準是:將意氣向下落入丹田至足,骨節解開後貫通,重心向下落到足、深入地。這樣一來,拳架整體身法既解開了骨節又緊密、堅實,身沉穩、圓活而步靈動。沉的目的:即接對方來力時,我用力份量大而又轉換靈活。發則勁力傳給對方,自身重心沉穩又不給對方,足下卻能走轉自如。當然這需多年的圍圓走轉方可獲得。真正做到八卦掌的要領時,幾年內怕是得緊的不得了,象上螺絲一樣越上越緊,功夫只有從緊中出。相信時間長了才能慢慢真正松下來,這時功夫也才真正的上身了。只要練的標準,就是在十冬臘月,走上幾圈身上就冒汗。內圈手剛開始蹲身下勢,就是在極度緊張中求大松大軟。練到最後,踮著腳尖走內圈手。

  下塌腰克服生理曲線,即腰向後塌,臀向前收,不但有利於腰胯腿放鬆,而且所發的勁力,能全部到達肩部,只有松得好,筋才能放長。擊人擊能丈外,離地一尺以上貼在牆上停頓一下落地,叫掛畫,所用手法叫張手雷,是練挑掌而成,帶人與地面平行向後飛出, 是練帶手而成。打外傷內,把胸膈肌震裂,是練杖板而成。皆是重點松根節鍛鍊出來的。

                                     其  它

    走為先實為身法,練到忘記步法、手法,欲進則身已進,身即進則手足自然進。走打打走,閃走走閃,閃打打閃,片刻不停留,步法在奪位、換位至關重要。講究動中打,一動就打,一打就走,不給對手以固定的點,功、技及打法同時訓練,八卦之技求走中變。不管掌勢之變或是架勢之變,還是風格之變,甚至是傳承之變,一個變字盡可說明。

八卦是先練直勁,然後在此基礎上加個垂直的力,這樣就把八卦的向心的力練出來了,以後再學習打法,就可以掌握八卦。走圈不但可以練好腿上的功夫,還可以練出來腰力,走好圈以後加上穿掌,把兩個胳膊貫通,這樣八卦已經有小乘了,學習一下打法,運用於實戰就可以快別人半拍了。真正的肩頂骨沉下去,肌肉不緊而筋骨有力,腰如軸立,再到肩胛骨松,再到肩胛骨緊,再到肩胛骨能動,再到肩胛骨與其它完全脫離,再到肩胛骨能接到下部勁氣並送至肘至手且全身勻整。如果感覺一伸手全身之勁都能到手,而通身勻整、放鬆,氣力平緩,則是八卦掌的感覺了。

  微收收下額,頭頂懸,微收肛門和收臀,使整個脊椎達到自然的最長狀態,舌頂全身放鬆,自然呼吸,手掌虎口微張成圓形,四指微併攏自然伸直微曲,成荷葉狀,或者可以稱為類似於瓦棱狀,所有手指尖用意念微微挑起,身體其它部分順隨配合之,不可坐腕。腳平起平落,不能離地面太高,做趟泥水或者小心地在薄冰上行走狀,不能蹬地,不能用後腳跟著地。若沿圓周行走,里腳直,外腳扣,能感覺到圓周運動的離心力。所有這些必須同時精確做到,非要數年苦練不可,否則難以周全。在此走動訓練的基礎上,控制全身身形順隨沿太極圖s形在三維空間中走平滑螺旋線,不能走死角,形成各種掌法。在走掌法和練習走法的時候,都不能丟掉意念。可以把意念放在手指尖,更好的是把意念從手指尖放出,身體順隨之,想像達到很遠的地方。在進行掌形身體姿態變化的時候,整個身體跟隨放出的意念在三維空間中走三維太極螺旋線。意念是自由的和速度極快的,但是身體是意念的基礎。

    八卦掌要求完美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意念達到微妙精密敏感的程度,在身體的任何點不需要衝拳距離就可以發動進攻和防守,然後練習如何控制和你發生接觸的人的身體。隨形勢變化控制了對手的身體,使對手的身形惡劣,你就可以決定是制住他,是損傷他的關節,是重擊他,還是摔倒他。人體在身形惡劣的情況下,不堪一擊,何況八卦掌已經通過以上練習把手掌的攻擊力變重,整個手掌和尺骨連在一起必須有那種利刃一樣的攻擊力和特徵。

  徑用八掌,運我刀劍。刀槍劍戟各種兵器之使用和變化,皆由掌法中生出。雖然互殊其形,但不異其理,拳腳如何使,也就是器械如何用。步法中曲中求直,掌法由直而曲,身法方圓互用,化器械於掌中,寓兵法之虛實,奇正各異其方。掌法分陰陽,用勁取剛柔,此轉掌之妙有如行雲,步法之動有似流水,取捨無常,行藏不定,掌術變幻,實不可思議。

    道家八卦先從內功開始,有所成後練習八個掌勢以求勁勢,最後六十四式行樁達到拳勁合一。採用一種獨特的內功,其運用特殊的爆發勁運勁技巧,可以在一瞬間就能把勁運滿全身。內功有成後,採用的方法是原地姿勢的八個基本掌式練習,講究外動內靜,以攻擊發力為主,進而達到內功和外勢的攻擊模式協調。基本做到要求後,就進行六十四卦行樁的練習。八個樁法變化出來的六十四卦掌,六十四卦行樁的練法是通過擊打不同方位的木樁將八個單勢串連起來,形成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重點練習內勁攻擊時的不同組合與轉換技巧,掌法主要以「粘頂撞拐磕碰打」為主。勢與勢之間的變化由個人練習中自然形成,只著重內在的勁力變化,不注意外型的變化,從而在內勁的變化中自然形成挪閃騰轉的身法變化。六十四行樁所布位置同天地方圓圖,按九宮方位布樁,行翻穿變同九宮樁形異實同。木樁用碗口粗的松木,外面綁上草繩,樁上有鈴鐺,在試功過程中,要求樁上的鈴鐺只能有一聲響,以求勁力之速與整。

    董老公轉掌時,先用腳尖踮起腳轉掌,後用腳跟踮起轉掌。下勢極低,練起來,有種飄起來的感覺,身法步法極盡飄逸。程庭華提出「一氣八卦」。曹鍾升老師看上去像個老學究,瘦瘦的,文文的,根本不帶練武的象。但是他的金剛揉球掌、雙撞掌、腕打都非常厲害,爆發力大得很。他練金剛揉球掌看上去兩手就像揉著玩一樣,但別人不能碰,碰上就得出去。他的雙撞掌是先捋後撞。動手時吸身往懷中一帶,隨即驟然放開雙手一撞就能把人打出很遠。馬世清平時練腕打,經常是身體直立,猛地向前一仆,兩腕觸地,再一用力又挺身而立,反覆練習,非常自如,他的身體不能碰,碰上就像觸電一樣。

    吳峻山施展游身八卦掌的時候,滿室都是人影,令人叫絕。如神龍游空,百轉千回,又如同行雲流水,綿綿不絕。表面上看舒緩圓柔,內在又深沉堅剛;慢到方時快,快到圓時慢,開合轉換,看不清銜接在何處,如圓之無端,整個過程神氣鼓盪,一氣呵成。尤其是八卦穿掌是吳先生畢生心血所積,當真如淵凝清光、岳峙風雷,其間陰陽開合,走轉穿梭真箇讓旁觀者恍恍惚惚,只覺得象一條大龍盤旋在雲霧之中。孫祿堂和傅振嵩等大師的拳照,渾圓一氣貫穿,看似定式,卻感覺可以支撐四面。

                  五行暗勁

  修持者全身各關節在鍛煉的全過程中,如同上滿的發條,對外來作用的反應為不沾不應,即沾即應。一受外力,立生反應。沉肩使肩關節端處略向下沉,並一直保持這一體式。墮肘使肘關節處略向下引,如有物栓墮。並一直保持這一體式。

  指鑽、臂炮、掌劈、肱崩、兩膀橫勁,合稱五行暗勁。

  指鑽:是指在正常的體式擺定之後,內里發一暗旋,一般暗旋的方向,依循腕關節處的迴旋方向。比如雙按掌,腕關節處向內迴旋,則指尖部亦發一向內暗旋之力,並一直保持此一暗旋。

  掌劈:是指在指鑽勁設定之後,掌緣部位發一如斧劈木之暗切之勁。勁力方向,依循掌緣方向。比如旋雙按掌,掌緣朝向前方,略偏前上。則此暗切之勁亦向前上。並一直保持此一暗切之力。

  肱崩:是指在掌劈勁設定之後,肱骨之內發一如彎木反崩反彈之勁。勁力方向,依循肱骨彎回方向的反方向。比如旋陰乘鳳式,肱骨內彎,略向上,則此反崩反彈勁,略向外下,並一直保持此一暗崩之力。

  臂炮:是指肱崩之勁設定之後,臂部發一如子彈出膛後,槍身反座之暗勁。此勁力之方向,一般均向臂部之後下方。並一直保持此一暗座之力。

   兩膀橫勁:是臂部暗座之力設定之後,兩膀舒一外展之暗勁。需待別注意不能因此改變了沉肩之意。亦需一直保持此一外展之暗勁。

  上述屬初始時的鍛煉方式,煉功者若果能按上述要領認真鍛煉,則不但每日行圈時必能見汗,且幾天之後,即能覺得自己的體力似恢復年青身時狀態。總象有渾身用不完的勁。更重要的是,如此經過一、二個月,應可發現面部漸有潮紅之色。人也會變得更加年輕。

              尚濟傳八卦掌練功方便法門

   1、採取八卦掌的定勁樁松靜站立,按要求將姿勢站好,即將全身放鬆,要松而不懈,精神貫注,氣勢騰挪。採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強,多著意於放鬆。每天早晚各站半個小時,練上兩個月左右,以達到能夠徹底松靜為佳。

   2、樁法松靜站立,採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兩脅微向外張,胸部放鬆,將氣提到中脘。與吸氣同時,兩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墜肘。呼氣時,小腹放鬆外凸,會陰仍要微微提住,兩脅向內向下合,同時兩手向外推,以意引氣,達於指梢,雙腳則五趾抓地。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呼吸時兩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來越小,最後變為以意領氣向回收,以氣催力向外推,從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動作。如此練上半年多(多練更好),即可進行第三步。

3、選幾個簡單而蓄髮、開合、節奏分明的拳式,如雙撞掌、馬上開弓、黑熊反背。將動作與呼吸緊密結合,一定要作到開吸合呼,蓄吸發呼。吸為提,呼為下。練時要慢,要自然,不須練多久,就可達到氣沉丹田了。這時自己會明顯地感覺到:兩腿前節有力,腿肚子很沉,雙腳有入地之感,每一動作力都在腳跟,經踝骨沿腿而上,兩膝有力。但大腿與腰胯則鬆快自如,自腰以上,各處都輕鬆而靈活,動作幅度增大而靈敏迅速,整個身子好象一根鞭子,鞭把在腳踝處,鞭桿在腰脊,兩臂兩手如同鞭梢。不論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氣沉而不浮,步穩而不亂,動作發勁,整而不散。 

 

 

內家武學精義  4   八卦部分  珍藏_宮派八卦黃馬褂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75138b01016cmn.html

武學精義-內家拳理法述真(轉來的,獻給大家)!-武術萬維網-傳統武術社區 - Powered by Discuz!

http://www.wushuweb.com/x1/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9376&fromuid=130312


推薦閱讀:

七星打劫大家論(6-7)上
大家都是如何評價戲說乾隆的?
摩納哥打尤文圖斯,大家看好摩納哥的青春風,還是尤文?
香港四大家族之何家族譜(四)
推薦夏墨所著《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楊絳傳》

TAG:內家拳 | 大家 | 武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