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術語簡介(下)

亦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33、「一三五不論」格律詩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訣。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略稱。謂七言詩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二、四、六字必須按照格式,平仄相間,不能變動。由此類推,五言詩句則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這個口訣簡潔明快,但不全面、不準確,對有些句型便不適用。34、分韻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指作詩時先規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叫做「分韻」,一稱「賦韻」。古代詩人聯句時多用之,後來並不限於聯句。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35、分題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共賦一事。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如雲送某人分題得物也。」分題有時分韻,但不限制。36、進退格亦稱「進退韻」。詩韻術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魏慶之《詩人玉屑》引《緗素雜記》說,唐代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進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刪」或「魚」、「虞」等,一進一退,相間押韻,故稱。37、轆轤格亦稱「轆轤韻」。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轆轤韻者,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後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轆轤,故稱。38、葫蘆格亦稱「葫蘆韻」。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葫蘆韻者,先二後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後四韻「冬」。先小後大,有似葫蘆,故稱。39、平仄聲律專名。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舊詩賦及駢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使聲調諧協,謂之平仄。40、對與粘詩律術語。對,取相對之義,指同一聯內對句與出句平仄必須相反相對,即仄對平,平對仄。粘,取粘連、粘附之義,指後聯出句與前聯對句必須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對、粘的標誌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誤,最關鍵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務必分明。41、失粘作舊體詩術語。寫作律詩、絕詩時平仄失誤,聲韻不相粘之謂。即應用平聲而誤用仄聲,或應用仄聲而誤用平聲。又據宋陳鵠《耆舊續聞》,表啟之類的駢儷文字,若平仄失調,在當時也叫失粘。42、五絕五言絕句的省稱。指五言律絕。四句二韻或三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格律。43、五律五言律詩的省稱。八句四韻或五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格律。44、七絕七言絕句的省稱。指七言律絕。四句二韻或三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格律。45、七律七言律詩的省稱。八句四韻或五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格律。46、孤平詩律術語。律語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聲,全句除了韻腳外只剩下一個平聲,故稱。唐人律詩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須用仄聲字,絕對無法換平聲字時,則要採取「拗救」的辦法。47、拗體律、絕詩每句平仄都有規定,誤用者謂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為「拗體」。前人所謂「拗」,除有時變換第二、四、六字外,著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兩聯都拗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詩人中有故意為之者。如清王軒《聲調譜序》云:「韓(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體,以矯當代圓熟之弊。」48、拗體詩拗體詩,是指打破固定的格律、用拗句寫成的格律詩。它是格律詩的一種變體。這類詩的特點是生澀瘦硬﹑崛奇古拙﹑富於氣勢。但也容易流於艱澀扭曲,因辭害意。需要寫作者對古今韻律有充分地掌握。王士禎《分甘余話》說:「唐人拗體律詩有二種,其一蒼莽歷落中自成音節,如老杜"城尖徑仄族篩愁,獨立縹緲之飛樓』諸篇是也;其一單句拗第幾字,則偶句亦拗第幾字,抑揚抗墜,讀之如一片宮商,如許渾之"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趙嘏之"湘潭雲盡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來』是也。」49、拗救詩律術語。要格律詩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稱「拗」。凡「拗」須用「救」,有拗有救,才不為病。如上句該平的用仄,下句則該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調節音調,使其和諧,稱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為兩類: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詩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聲而「犯孤平」時,則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個平聲字作為補償。2、對句相救。A、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時,必須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聲字作為補償。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時,,可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償,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往往同時並用。50、古絕對不講平仄的古體絕句的通稱相對今體的絕句「律絕」而言。古絕多用拗句,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有些絕句用的是仄韻,但全詩用律句,或用律詩容許的變格和拗救。51、入律古風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特點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換韻,且多為平仄韻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換韻,換韻後第一句入韻,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52、八病古代關於詩歌聲律的術語。為南朝梁沈約所提出,謂作詩應當避免的八項弊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據《文鏡秘府論》所述:平頭指五言詩第一字、第二字不得與第六字、第七字同聲(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連韻者可不論)。蜂腰指五言詩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言兩頭粗,中央細,有似蜂腰。鶴膝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言兩頭細,中央粗,有似鶴膝。(近人從蔡寬夫說,以為五字中首皆濁音而中一字清音者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濁音者為鶴膝。)大韻指五言詩如以「新」為韻,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鄰、身、陳」等字(即與韻相犯)。小韻指除韻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間互犯)。旁紐一名大紐,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魚、元、阮、願」等與「月」字同聲組之字。正紐一名小紐,即以「壬、衽、任、入」為一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聲相紐之病。沈約此說,在當時就受到鍾嶸等人的批評。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也說:「作詩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據也。」53、對仗詩律術語。指詩歌中詞句的對偶。可以兩句相對,也可以句中相對。對仗一般用同類句型和詞性。作為格律要求,律詩中間兩聯須對仗,首尾兩聯不用對仗。但也有變例,或頸聯不對仗,或尾聯用對仗;首聯對仗的較少見。絕句不用對仗,但時有作偶句者。54、工對詩律術語。對仗須用同類詞性,如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歌詞,虛詞對虛詞。舊時把名詞又分為天文、時令、地理、器物、衣飾、飲食、文具、文學、草木、鳥獸蟲魚、形體、人事、人倫等門類。嚴格的對仗、詞性、詞類都要相對,稱之工對。如「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55、寬對詩律術語。與工對相對而言。寬對只要詞性相同,便可相對。如「飲馬雨驚水,穿花露滴衣。」56、借對詩律術語。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同時又借用義或丙義構成工對,便稱借對。如「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除了借義,還有一種借對是借音,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57、流水對詩律術語。指一聯中相對的兩句關係不是對立的,且單句意思不完整,合起來才構成一個意思,似水順流而下,故稱。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58、合掌詩病的一種。指對仗中意義相同的現象。一聯中對仗,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稱為合掌。此為詩家大忌。


推薦閱讀:

與《琵琶行》的重會
詩經《二子乘舟》如何描寫出送別時兩人唏噓、牽掛和暗暗祈告?
朝迎班車近,暮送班車遠。明日回家,今日收拾
《移家別湖上亭》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TAG:詩詞 | 術語 | 簡介 |